国家级森林和珍稀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687918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67.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级森林和珍稀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国家级森林和珍稀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国家级森林和珍稀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国家级森林和珍稀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国家级森林和珍稀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家级森林和珍稀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国家级森林和珍稀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级森林和珍稀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家级森林和珍稀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国家级森林和珍稀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国家级森林和珍稀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 录

附表:

附件二: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专项资金申请汇总表

表1: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专项资金预算安排表

表2: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专项资金经费测算表

表3: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表

表3-1:

xx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设备现状表

1基本情况

1.1保护区基本情况

1.1.1设置与沿革

1982年,xx省人民政府以鄂政发[1982]22号文件批准建立xx自然保护区。

1986年7月,国务院以国发[1986]75号文件批准xx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

1990年12月17日,保护区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生物圈保护网(林护自[1990]7号);1995年,成为全球环境基金(GEF)资助的十个保护区之一。

1.1.2位置与范围

xx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重庆市与xx省交界的长江与汉水之间,位于xx省xx林区的西南部,与xx省房县、兴山县、巴东县、竹山县和重庆市巫山县接壤。

以秦巴山脉东端的xx山系构成保护区主体,为中国地势第二阶梯的东缘。

地理坐标为东经110°03′05″—110°33′50″,北纬31°21′20″—31°36′20″。

保护区总面积为70467hm2。

其中核心区36778hm2,占总面积的52.2%;缓冲区9269hm2,占13.15%;实验区24420hm2,占34.65%。

保护区分东西两片,东片以老君山为中心,面积10467hm2;西片以大、小xx为中心,面积60000hm2。

1.1.3保护功能

xx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为宗旨,包含原始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物种多样性、物种基因多样性三个层次的保护内容,全面保护原始天然林、国家重点保护野生物种及其生境,是集资源保护、科研教育、生态旅游和可持续利用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自然保护区,属于林业系统管理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单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GB/T14529-93),xxxx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应属于“自然生态系统类别”中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1.1.4主要保护对象

xxxx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和珍稀野生动植物。

1.复杂的森林类型

xx自然保护区是北纬31°地带性植被和森林生态系统保存最完好的地区。

区内分布有大面积的原始森林,为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阔叶林、竹林、灌丛、草甸、沼泽等多种植被类型。

2.珍稀野生动物

保护区已发现脊椎动物493种。

其中哺乳纲75种,隶属于7目22科;鸟纲308种,隶属于16目48科;爬行纲40种,隶属于2目8科27属;两栖纲23种,隶属于2目7科;鱼纲47种,隶属于4目10科32属。

已发现昆虫4143种,隶属于28目157科。

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73种。

鸟类中,有国家Ⅰ、Ⅱ级保护鸟类51种;两栖爬行动物中,有国家Ⅱ级保护动物大鲵、虎纹蛙。

金丝猴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是xx自然保护区的指示物种、伞护物种、旗舰物种,主要栖息在海拔1700—2600m之间的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集中分布在保护区西片东部区域。

保护区20多年的建设,使金丝猴种群数量得以稳步增长,栖息地由140km2扩大到210km2。

也是我国金丝猴地理分布的最东端。

保护区内还发现有30多种白化的黑熊、林麝等白化动物。

3.珍稀野生植物

保护区已发现维管束植物3239种(其中包括275个变种),隶属于236科1027属。

其中:

苔藓216种,隶属于47科111属;蕨类植物157种,隶属于28科61属;裸子植物29种,隶属于5科16属;被子植物2837种,隶属于156科839属。

低等植物真菌、地衣共926种。

保护区内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5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野生植物有珙桐、银杏、红豆杉、光叶珙桐、钟萼木5种;国家Ⅱ级保护野生植物有香果树、水青树等20种。

xx特有植物42种,隶属于19科33属。

4.独特的自然景观

燕山、喜玛拉雅造山运动,造就了复杂的地质、地形、地貌,形成了复杂多样的立体小气候,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壮观的山体景观、梦幻的气象景观、原始的森林景观。

喀斯特地貌、亚高山草甸、箭竹林海、常绿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等景观具有独特性。

1.2保护区管理机构基本情况

1.2.1管理机构和人员设置情况

1.保护区机构和人员设置情况

保护区管理局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局长负责制,设纪委、人武部、团委、工会4个党委、群团工作部门;管理局(党委)办公室、妇女联合会(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办公室)2个党政合署工作部门;资源保护科(林政科、森林病虫害防治站、农村工作办公室)、组织人事科、计划财务科、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管理(项目办、生态公益林管理办公室)办公室、国际国内合作办公室、森林防火办公室、宣传教育科、规划建设科、产业科、法制(综合治理)办公室、接待办公室11个行政工作。

设森林公安局、科学研究所(xx省金丝猴保护研究中心)、xx神农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3个直属机构,其中xx神农旅游投资集团设6个子公司、1个控股公司、2个参股公司。

设坪堑、东溪、阴峪河、板桥、官门山、老君山6个管理所,坪堑(原东溪)、神农顶(原酒壶坪)、板桥(原下谷)、老君山4个派出所,彩旗、猴子石2个直管保护站和1个白磷岩检查站,板仓、下谷、千家坪3个所管站,木城、漳宝河、百步梯3个所管哨卡,鸭子口、石槽河2个所管理检查站。

保护区现有总人数356人,其中:

正式职工195人,退休职工55人,试用及聘用人员61人,景区劳务派遣人员45人。

正式职工及试聘用人员256人中行政人员48人,占18.8%;技术人员122人,占47.6%,其中科研人员18人、监测人员10人、宣传人员4人;直接管护人员86人,占33.6%。

2.社区机构和人员情况

保护区行政区划涉及xx林区的木鱼镇、下谷坪乡和九湖乡3个乡(镇)10个行政村,52个村民小组1648户6998人。

林业管理局在保护区内仍保留有千家坪林业试验站,经营面积100hm2,职工9人。

1.2.2资产规模和财务收支情况

1.资产规模

xx自然保护区经过1988—1998年、1999—2002年、2006年-2008年三期工程分别投资365万元、1960万元、906万元建设,并接受GEF资助项目资金1160万元和其他项目投入,现已有固定资产7294万元。

2.财务收支情况

保护区管理局属事业单位,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拨付事业费、争取项目资金以及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生态文化产业、技术运用产业,年总收支能保证机构运转,近4年收入情况见表1-1。

表1-1xx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财务收支情况表

单位:

万元

年度

收入

支出

收支平衡

2006

1959.4

1766.1

193.3

2007

2164.9

2242.5

-77.6

2008

2453.2

2358.8

94.4

2009

2803.2

2758.8

-44.4

保护区内社区群众以农业生产为主,农业总产值1435万元,人均年纯收入1621元。

2保护区现状评估

2.1示范效应

2.1.1植物区系起源古老、复杂

保护区分布有三尖杉属、榧树属、红豆杉属等多个古老属和银杏、珙桐等孑遗植物。

植被地理成份既有世界广布成分,也有热带、亚热带成分,还有暖温带及北温带的成分,尤其是具有较多的xx地区特有种,植物区系成份复杂。

2.1.2原生性较强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

保护区总面积70467hm2。

其中,天然林面积58600hm2,占森林面积的87%;原始林30000hm2,占42.6%,是我国华中地区原始林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亚热带的原始森林生态系统稳定。

2.1.3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

按照《中国植被》的分类系统划分出不同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植被共分为6级,13个植被型,36个群系。

有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针叶林、竹林、灌丛、草甸、沼泽等森林生态系统类型。

物种多样性:

保护区共有维管束植物3239种,真菌、地衣共926种,有脊椎动物493种,昆虫4143种。

遗传基因多样性:

保护区大量白化的熊、林麝、乌鸦、蛇等白化动物,是遗传基因的变异所致。

2.1.4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保护区丰富的物种资源,典型的生态系统类型,独特的自然特性,原始壮观的地形地貌,是进行相关生物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xx金丝猴研究已取得较丰硕成果,xx金丝猴行为学研究及人工补食技术2008年被认定为xx科技重大成果,总体研究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人工补食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2.1.5重要的生态地位

保护区位于长江三峡库区的北岸,是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水土保持的重要绿色屏障,据测算,每年因生态保护减少排入库区的泥沙量为700万m3;保护区位于汉江的南岸,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是华北地区生产生活重要的水源地;是华中地区的水土保持源、空气净化仪、气候调节器;是南北气候的过渡区,是我国东中部向西部过渡的生态桥头堡。

2.1.6丰富的旅游资源

保护区内有奇特的地质地貌景观、原始的森林生态景观、复杂的气候天象景观、珍稀的野生动物种群、古老的神农文化、神秘的野人传说等,极具魅力和利用价值。

已建设开放的神农顶景区年接待20万人,年综合收入2000万元,拉动地方经济发展达10000万元。

正在建设的官门山生态景区和拟开发的老君山景区、麻线坪--坪堑水库景区市场潜力十分巨大。

2.2现有能力状况

2.2.1保护管理能力

1、现有现状

(1)管护站点:

保护区现有管理站点17处(保护管理所也称保护管理中心,与森林公安派出所合署办公),总面积6349.2㎡,具体名称、建设地点及面积见下表:

管护站点现状

单位

建设地点

小地名

面积(㎡)

坪堑管理所

xx林区九湖乡坪堑村

干沟

672

东溪管理所

xx林区九湖乡东溪村

寨上

672

阴峪河管理所

xx林区红坪镇温水村

刘家屋场

672

板桥管理所

xx林区下谷坪乡板桥村

板桥梁子

672

官门山管理所

xx林区木鱼镇木鱼村

小坪

672

老君山管理所

xx林区木鱼镇九冲村

两河口

672

彩旗保护站

xx林区木鱼镇木鱼村

黑水河

372.4

猴子石保护站

xx林区下谷坪乡闹水河村

猴子石

372.4

板仓保护站

xx林区红坪镇板仓村

板仓坪

200

下谷保护站

xx林区下谷坪乡兴隆寺村

下谷坪

200

千家坪保护站

xx林区木鱼镇木鱼村

小千家坪

372.4

白磷岩检查站

xx林区下谷坪乡金甲坪村

白磷岩

200

鸭子口检查站

xx林区红坪镇温水村

鸭子口

200

石槽河检查站

xx林区木鱼镇木鱼村

石槽河口

100

木城哨卡

xx林区木鱼镇九冲村

木城

100

漳宝河哨卡

xx林区木鱼镇木鱼村

漳宝河口

100

百步梯哨卡

xx林区红坪镇板仓村

百步梯

100

(2)界桩、界碑:

界桩数量1500根,分布在6个管理所,布局于保护区边界、实验区与缓冲区界和缓冲区与核心区分界线上。

其中边界界桩1000根(0.2km/根),实验区与缓冲区界桩251根(0.7km/根),缓冲区与核心区界桩249根(0.8km/根);指示牌数量203块,布局于保护区边界,用于保护区边界走向的指示说明,兼有界桩性质;界碑数量3块,布局于交通要道的白磷岩、鱼儿沟、漳宝河。

(3)交通路网:

保护区内主要路网里程304公里,其中干道175km,巡护便道129km,干道用于连接xx林区交通主干道与各保护管理所、保护站、哨卡、检查站的通道,巡护便道主要用于各所站内森林资源巡护、监测用(详见基本情况表)。

(4)巡护执法设备:

1996年购置有巡护执法车BJ2020EL1台,现已到报废期,有少量执法设备(见设备现状执法设备表)。

(5)防火设施设备:

1988年,保护区一期工程在麂子山建有防火瞭望塔1座,2007年保护区三期工程在彩旗保护站的香笼寨建防火瞭望塔1座;有连通209国道的官门山管理所石槽河与阴峪河管理所神农营的防火道路24.2km,但因年久失修,60%路段水毁,塌方不能通车;保护区三期工程和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工程购置有部分防火设备(见设备现状防火设备表)。

(6)野生生物保护设施:

2007年在鸭子口至太子垭一线试验性设置巢箱310个;2006年三期工程在阴峪河管理所小龙潭建有野生动物救护站604㎡,购置救护设备(见设备现状动物救护设备表);2006年在官门山建有珍稀树种示范基地1667亩。

2、相关工作及成果

保护区管理局实行党委领导的局长负责制,民主决策,科学管理,依法保护。

先后制定管理制度22项,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林区人民政府颁布了《xxxx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有效贯彻落实了“依法保护、科学管理、合理利用”的建设方针。

(1)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管理所、保护站已开展了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所、站房屋科学规划、布局,精心设计、建设;强化基础管理,保护区已建所、站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建设标准、统一设施配套、统一装备配置、统一内业管理的五统一管理。

资源巡护实行定性、定量管理,承包管护。

表2-1资料台帐明细表

巡护监测

森林防火

林政管理

日常管理

巡山记录薄

流动人员登记表

自用材检尺野外码单

工作日志

野外巡护报告

重点人口登记表

自用材采伐登记表

入区(科考)人员登记表

生物监测表

社区基本情况统计表

林木采伐登记台帐

病虫害监测

护林组织登记表

伐区简易调查设计表

疫源疫病监测

烧材现场监督验收表

林木采伐申请审批表

巡护记录表

自用材现场监督验收表

(2)目标与责任管理

保护区将224个林班1949个小班分成54个责任区,实行定人员、定面积、定职责、定经费、定考核和无捕猎、无采挖、无毁林开荒及非法占用林地、无滥砍伐、无森林火灾“五定五无”目标管理,并签订一系列的目标责任书,把各项工作落实到人员、时间,实行GPS系统定线巡护检查规定。

(3)法规与执法宣传

保护区积极宣传《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xx省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以及其它法律、法规,普及率已达到90%;制定《xxxx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并经xx林区人民政府颁布实施;优化执法队伍,提高执法水平,强化森林公安的职能,组建资源巡查大队,预防和打击破坏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案件查处率达95%;加强林政管理,依法履行保护管理职能,对滥砍乱伐、滥捕乱猎、滥采乱挖和滥占林地行为进行预防和打击,林地的损失率控制在0.001‰以内。

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步入了法制化轨道,有效保障了区内自然资源及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安全。

(4)考核与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方面,保护区制定22项管理制度,覆盖资源保护、科学研究、资源利用、宣传教育、日常管理、组织人事等方面,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考核管理方面,按单位、部门、岗位科学制定考核细则,将考核结果与晋职、晋级挂钩,激发了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了管理效率,推动了保护事业的发展。

2.2.2科研监测能力

1、现有现状

(1)科研中心(站):

2001年,保护区配套二期工程,在保护区管理局所在地木鱼坪投资建设有科研楼1处3000㎡;2009年筹资在官门山管理所倒岩屋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实验室1处1000㎡。

(2)固定样地样线及站位断面:

2006年至2008年,三期工程建设在刀把营、鬼头湾、马家沟、美人沟、百步梯、老君寨、响水河、千家坪二层垭、金猴岭北坡、万家沟建设生物多样性固定样地各1个。

(3)科学研究:

从2005年开始,持续开展了金丝猴保护研究,基地建设,基础研究等,这些研究一是积累了经验,二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相关工作及成果

科学研究是自然保护区的灵魂,是科学保护生物资源的基础,是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载体。

保护区按照“培育科研优势、利用资源优势、形成经济优势”的思路,强化科学研究,与30多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行合作研究,100多名专家到保护区开展课题研究,科研协作能力不断增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为国家重大研究项目第一批学科研究计划的定点研究地。

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1)金丝猴研究

1991年,与北京大学开展对金丝猴合作研究;1995年与中科院动物所开展xx金丝猴栖息地、种群大小的年变化、气候和人类活动对金丝猴日移动距离影响等合作研究。

近年来,保护区独立对金丝猴种群进行了连续的观测,采集了大量的数据,掌握了金丝猴种群、数量、分布及活动规律,记录了172种金丝猴主要食物物种;开展了“xx金丝猴的种群结构及数量研究”、“xx金丝猴的数量消长研究”、“xx金丝猴栖息需求研究”、金丝猴遗传多样性、疾病防治、食物营养等领域的研究。

在《动物学报》、《生物多样性》、《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生态学报》、《北京大学学报》等核心刊物上发表有关金丝猴的论文10多篇,出版《金丝猴社会》、《金丝猴部落》专著。

研究成果为保护区深入研究和有效保护金丝猴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2)生物多样性监测

保护区建立了刀把营、鬼头湾、马家沟、美人沟、百步梯、老君寨、响水河、千家坪二层垭、金猴岭北坡、万家沟等10处生物多样性监测样地,样地面积400㎡,定期开展生物监测研究。

(3)综合科学考察及专项调查

1996年至1997年,GEF项目支持,保护区开展了不彻底的科学考察,1998年出版了《xx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随后补充开展了对兰科植物和杜鹃资源的专项调查,调查查明兰科植物72种,杜鹃资源28种。

(4)科研课题

保护区在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资源利用、物种繁育等领域,与国家林业局自然保护区研究中心、北京林业大学开展相关课题的研究;在生态旅游景区的标识系统和解说系统等领域,与xx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科院开展相关课题研究。

已出版《xxxx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图谱》等5本研究专著,在国内外发表论文337篇。

(5)基地建设

保护区在大龙潭建成金丝猴野外研究平台;在木鱼建立了野生动物食物补给基地2.5ha;在小龙潭建设了野生动物救护基地;在官门山建设了茶叶研究基地和珍稀植物培育基地。

(6)基础研究

保护区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展了植被、森林资源、鱼类调查,2008年启动了昆虫资源调查,开展了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

(7)科研档案

保护区系统整理生物资源调查的原始资料台帐,对合作科研项目的合同、协议、原始资料副本及研究成果进行分类管理,同时对收集的标本按照国家标准进行分类和管理。

经过有关部门考核评定,保护区科研档案管理达到省一级水平。

2.2.3宣传教育能力

1、现有现状

保护区三期工程建设于2007年建有访问者中心1041㎡,2008年配置有设备199件(见设备见设备现状表访问者中心设备);2008年建有陈列馆1处401.5㎡并配置陈列设备(见设备现状表陈列馆设备);2008年试验性的在鸭子口至太子垭一线设置巢箱310个;2007年租用江苏“速度吧”虚拟空间,建设保护区网站。

2、相关工作及成果

(1)宣传方面

仅2008年上半年,保护区就在中央、省和地方媒体播出新闻66条,在省部级以上报刊、网站上发表信息、文章41篇,《科技之光》栏目拍摄制作专题片1部,编印发行《xx保护》半月刊24期;租用虚拟空间,维护xx保护区网站,每天访问点击达2000次以上;展示动植物标本;开发金丝猴系列纪念品;印制防火知识宣传挂历,分发到社区农户。

(2)教育培训方面

近5年来,保护区派出5人到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学习、考察,安排19批340人次到全国各地考察学习,安排8人到国家林业局、中科院植物所、xx省林业局等上级单位挂职锻炼,安排20人到各级党校学习,安排2人到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学习,安排20人参加各种管理培训,安排40人参加执法、野生动植物保护、“3S”技术、标本采集与制作、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疫源疫病监测等各种业务培训;每年至少举办1次野外巡护监测、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防火扑救、森林病虫害预防及防治技术培训。

通过以上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使职工开拓了视野,扩大了知识面,使得在管理、技术、服务等不同岗位的职工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管理能力、业务技能的提高。

2.2.4生态旅游发展

一方面,保护区充分认识到保护自然资源是发展生态旅游之本,不断完善保护措施和保护管理体系、优化管护人员配置、提升管护设备和手段、健全管护监督机制,在确保有效、有力保护自然资源的前提下,优化人员和资源配置,合理利用资源,编制了《xx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并通过了国家林业局批准。

利用丰富的生物资源、原始的自然景观,在实验区内,按照“定点、定线、定量、定时”的原则,建设开放了神农顶、官门山等生态景区,科学设计旅游线路,科学建设环保型的旅游设施,并成立了神农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社区人员充当导游、解说员、宣传员,已形成年接待游客21万人,年综合收入达2100万元的吃住行游购娱完整成熟的旅游业链。

大大增强保护区自养能力的同时,缓解当地就业问题,在科学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资源,做到了保护与利用协调发展,还兼顾了宣传教育的作用,探索出了一条生态旅游经济促进资源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这种保护与旅游科学结合的经验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

另一方面,保护区在发展生态旅游过程中,注重扶持社区发展。

一是帮助社区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将循环经济与生态保护融入其中;二是帮助社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经济,目前已有8个村成为生态农业村,4个村成为生态旅游服务村;三是为社区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156个,直接参与保护区生态旅游服务的农民达1669人,人均年收入达12000元;四是对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帮扶见效小的299户1124人实施异地搬迁,减轻自然资源压力,并通过吸纳社区群众到保护岗位就业,改善了社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群众生活水平,实现了保护区与社区互惠互利,相互促进。

2.2.5其他能力状况

1、现有现状

(1)综合科学考察:

1995年GEF项目支持开展了不完整的综合科学考察,1998年出版有《xx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但由于经济条件和认识水平限制,科学考察不详尽、不彻底。

(2)相关规划:

保护区编制了《xx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05-2014年)、《xxxx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2006-2015年),国家林业局于2005年、2006年分别对这2个规划进行了批复;2008年国家林业局支持的《xxxx国家级示范自然保护区建设实施方案》(2009—2013年)已经专家评审通过;2005年编制的《xx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十一五”规划》也列入了xx地方经济发展规划中。

(3)地理信息系统:

2005年保护区自筹资金启动并建设地理信息系统,用于自然保护区资源管护管理。

由于技术及资金原因,该系统需要更新、完善。

(4)办公用房及附属设施建设:

1988年保护区一期工程建有办公用房1360㎡,经二期工程维修现能运转。

总之,在各级政府和领导的关怀、支持下,保护区经过多年的努力,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保护管理体系,具有较强的科研监测能力和社区宣教能力,生态旅游发展初具规模;保护区自然资源和保护对象及其栖息地得到较完好保护,自养能力逐年提高,社区关系日渐改善,对外交流与协作有了良好开端,保护与发展并举,基本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实现了资源保护由形式向内容、科研工作由一般向重点、经济发展由封闭向开放、基础管理由粗放向科学的转变。

保护区先后被评为全国自然保护区管理先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电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