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亿肉鸡现代化养殖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684528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07 大小:117.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亿肉鸡现代化养殖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7页
1亿肉鸡现代化养殖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7页
1亿肉鸡现代化养殖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7页
1亿肉鸡现代化养殖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7页
1亿肉鸡现代化养殖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亿肉鸡现代化养殖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1亿肉鸡现代化养殖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亿肉鸡现代化养殖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10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亿肉鸡现代化养殖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1亿肉鸡现代化养殖可行性研究报告

 

清河林业局1亿只肉鸡现代化养殖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OO九年五月

附表:

1、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

2、项目资本金现金流量表

3、利润与利润分配表

4、资产负债表

5、财务计划现金流量表

6、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

7、流动资金估算表

8、营业收入、营业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

9、总成本费用估算表

附图:

正大集团新农村建设清河林区现代化养殖场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概况

1.1.1项目名称

黑龙江省清河林业局1亿只肉鸡现代化养殖项目

1.1.2项目承办单位

黑龙江省清河林业局

1.1.3项目建设地点

黑龙江省清河林业局五七农场老松沟分场。

1.1.4项目建设主要内容

项目建设40个肉鸡现代化养殖场,每个场存栏45.7万只肉鸡。

1.1.5项目建设性质

新建

1.1.6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项目总投资为154170.3万元,其中建设投资(不含建设期利息)120027.9万元。

建设投资的30%(即36008.4万元)由清河林业局自筹,其余70%(即84019.5万元)申请银行贷款解决。

1.2可研报告编制依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畜牧业的意见》;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3、《全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010年);

4、《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规划》(2006-2010年);

5、黑龙江省畜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6、黑龙江省畜牧业“半壁江山”发展规划;

7、哈尔滨市畜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1.3可研报告编制主要内容

(1)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2)产品市场分析。

(3)项目承办单位概况与工程选址。

(4)项目建设方案。

(5)工艺技术方案和设备选型。

(6)环境评价。

(7)节能、防疫、安全生产与劳动保护。

(8)项目管理与组织机构。

(9)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10)经济效益分析

1.4项目由来

1、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

通过改革开放以来近30年的蓬勃发展,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已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非农产业。

根据国际经验,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这个阶段应重点加强对农业的扶持和保护,加大公共财政的支农力度。

为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内容,2006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部署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2007年中央又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将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统筹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因此必须积极探索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模式。

现代农业产业的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和技术,要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为资本和技术要素有效配置创

造条件。

2、国家开发银行积极探索金融服务新模式,鼎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健康的金融体系。

目前农村金融体系主要由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构成,农业信用社经营状况不佳,难以持续支持农村发展;农业银行已逐渐放弃农村市场;农业发展银行也属于政策性银行,但其过去的支持重点主要是粮棉等基础性产业,难以迅速转变支持方向。

正因为如此,国家开发银行开始探索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模式。

国家开发银行是政策性银行,主要任务是为国家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提供长期资金支持。

2006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国家开发银行要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资源开发”。

2006年12月银监会《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也提出“鼓励政策性银行在农村地区开展业务”。

国家开发银行积极响应国家号召,2006年累计发放新农村建设贷款322亿元,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围绕当前县域经济的难点和重点,国家开发银行积极推动建立覆盖县域的基层融资机制。

为防范因缺乏营业网点带来的金融风险,国家开发银行一方面重视与政府合作,为项目提供资金,通过开发性金融的孵化促进市场建设和信用建设,实现市场化出口;另一方面加强与大型农牧企业合作,以期通过企业解决其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经考察和比选,国家开发行确定与著名的农牧企业正大集团开展合作,2007年4月17日双方正式签订了《支持中国新农村建设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确定在2007-2012年期间,在国家批准的信贷规模内,国家开发银行承诺对与正大集团联合开发的中国新农村建设领域的项目提供1000亿元人民币贷款。

由此奠定了以开发性金融和先进技术共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3、正大集团秉承“三利”原则,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中国新农村建设

泰国正大集团是泰籍华人创办的知名跨国企业,业务遍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下属400多家公司,堪称亚洲最成功的全球性企业集团之一。

正大集团一直致力于农牧业现代化研究与实践,已经形成了由种植、饲料加工、养殖、农牧产品加工、食品销售、进出口贸易等组成的完整的现代农牧产业链,成为世界现代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典范。

自1979年进入中国以来,正大集团积极参与中国的经济建设,下属公司遍及中国除青海、西藏以外的其他省份,提升了中国饲料业和养殖业的水平,在养殖技术及培训农民等方面为中国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自身也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市场经验、国际一流的技术和人才。

正大集团成功的经验是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长期以来正大集团坚持以利国、利民、利企业的“三利”原则推动其各项产业的发展,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中国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际,正大集团希望充分发挥自身多年来在“三农”方面所积累的经验,引进国际一流的技术,运用一流的管理手段,使用高素质的人才,借鉴先进的市场经验,帮助中国农民由劳动力密集型的分散的生产方式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规模化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跨越,帮助农民致富。

1.5项目建设必要性

1、是发展农村生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

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首先是生产发展,生产发展是实现新农村建设其他要求的物质基础。

温家宝总理曾经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农村全面进步。

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第一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发展现代农业是从根本上为农村的发展提供动力,强化农村的造血功能。

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依靠市场自然循环的作用难以实现,必须依靠政府组织、金融和技术支持共同推动。

中国东北地区是肉鸡产业的优势区域,肉鸡生产是当地农民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

但目前家庭养殖的规模普遍较小、标准化程度低,农民的经营风险较大,而且由于缺乏对鸡粪的集中处理,容易造成居住环境的污染。

在清河林业局通过建设现代化的肉鸡产业设施,引进正大集团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经营管理和完善的市场渠道,构建完整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可以彻底克服分散养殖的各种弊病,快速提升农村的产业水平和产业规模,实现生产发展的要求,从而能有力地推进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公平与效率有机结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概念,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写入党章。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要求,科学发展要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使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在采取“龙头企业+农户”或“龙头企业+基地”方式下,龙头企业处于强势,农户始终处于弱势,无法真正实现效率和公平的统一。

为此,清河林业局、国家开发银行和正大集团共同建设1亿只肉鸡产业示范试验项目在运作模式上创新,通过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等有效措施以及龙头企业采取统一专业化服务、租赁、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为林区增收提供保障,建立增收的长效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

3、是集约化配置资本和全球化技术要素,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需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所谓农业现代化就是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清河林业局1亿只肉鸡现代化养殖项目以清河林业局林业多种经营公司为主体进行融资和建设,建设完成后租赁给正大集团进行经营管理。

通过这种运作模式,集约化地配置资本和技术等先进生产要素,满足农业现代化对资金、人才和信息等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需求,最大限度发挥农业生产和流通中的规模经济效益及区域比较优势,节约农户直接进入市场的交易成本;又能通过正大集团在经营管理和技术全球化方面的优势,有效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克服农业发展的需求约束,提高持续的产能,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和效益;还能巧妙地借助政府、金融机构和市场、龙头企业的力量,引进资本、先进技术和高质量管理,推动畜禽养殖方式由“小规模大群体”的粗放型向“大规模大群体”的集约型转变。

在建设方面按照高标准建设,关键设备和关键生产技术从国外引进,保证了物质装备现代化。

项目建成后由正大集团提供生产型服务,正大集团利用其全球化的技术优势、先进的产业化组织体系、一流的经营管理基础和完善的市场销售网络,承担生产经营管理的风险,实现蛋鸡产业化。

生产过程中,贯彻“高投入、高效益、高环保、低成本”的现代发展理念,培训农民现代养鸡技术,培养农民从事现代农业产业经营的新观念,提高农民素质。

因此,本项目具备了现代农业的特征,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4、是提高肉鸡产品质量,保障食品供应安全,应对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

我国既是鸡蛋生产大国,同时也是鸡肉消费大国,我国鸡肉的人均占有量超过欧洲发达国家,说明鸡肉已成为我国人民不可或缺的蛋白质食品来源,肉鸡的质量安全关系全国人民的身体健康。

另外,我国的鸡肉产量虽然高居世界第一,但出口仅排世界三、四位。

质量安全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肉鸡贸易的主要因素,因此提高鸡肉质量安全水平不仅有利于保障国民食品安全,而且有利于提高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国家食品药品安全“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加强对食品的监管工作,不断提高公众饮食安全水平。

我国肉鸡饲养方式粗放,抗生素、添加剂及兽药使用失当,造成鸡肉产品质量难以得到可靠保证。

为此,农业部2005年颁布了行业标准《无公害食品鲜禽》,对质量指标和检测手段进行了规定。

据悉,有关无公害肉鸡的国家标准将要正式颁布,这将进一步强化对鸡肉质量的监督和控制。

清河林业局1亿只肉鸡现代化养殖项目由正大集团负责经营管理,正大集团的品牌、技术经营管理优势和用工业理念做规模化现代养殖业的做法,将是大都市实现鸡肉供应安全的重要保障措施。

本项目完全采用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对育种、饲料、鸡舍环境控制直到产品销售到达终端用户全过程进行控制,实现产品100%可追溯,不仅能够有效地控制本企业产品质量,让市民吃上放心鸡肉,而且能以其高度负责的做法强化行业的质量意识,有利于提高我国肉鸡的整体质量水平,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5、有利于我国肉鸡产业升级

我国目前肉鸡养殖总体规模大,但产业化水平相当低。

我国肉鸡的养殖以分散养殖为主,缺乏统一标准,鸡肉质量缺乏可靠的保证,无法实现可追溯性。

小规模饲养难以实施科学合理的卫生防疫措施,最近几年“禽流感”暴发的鸡场基本都是小型养殖场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农业部2004年发布了《关于推进畜禽现代化养殖方式的指导意见》,指出要促使畜禽养殖方式尽快由“小规模大群体”的粗放型向“大规模大群体”的集约型转变,提高产品质量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007年初国务院又发布了《国务院关于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畜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增强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

特别强调,对于家禽的生产要稳定数量,提高质量安全水平。

上述政策为我国肉鸡现代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那就是要发展产业化经营,实现结构升级。

清河林业局1亿只肉鸡现代化养殖项目采用现代化的设施装备、先进的生产工艺、工业化的生产管理思路和完整的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肉鸡生产,通过改善营销管理降低最终上市产品的成本,通过实行严格的无公害蛋品安全质量控制和产地环境控制,提供符合国内国际标准的产品,代表了世界肉鸡业的最高水平,必定能发挥辐射和示范效应,引领我国肉鸡产业换代升级,优化肉鸡产业结构。

6、有利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畜牧养殖能给人民带来丰富的动物性食品,改善人民的膳食结构,与此同时畜禽粪便和污水也容易对环境造成污染。

《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指出要整治农村面源污染,推广科学施用农药、化肥,推广农业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加强集中式畜禽养殖场污水、粪便综合利用和处理。

清河林业局1亿只肉鸡现代化养殖及深加工项目设计了专门的工程设施处理生产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污染物,如鸡粪无害化处理,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处理污水。

因此,项目本身不会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

由于实施本项目可以减少农户分散养殖的比例,还能有效地减少农村的污染源。

此外,本项目所产生的鸡粪可直接施用于周边的农田和果园,改善土壤结构和地力条件,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水经过处理能达到灌溉水的标准,因此也能节约用水。

总之,该项目能改变当地肉鸡分散养殖的模式,减少养殖污染源的产生,还能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增强农田和果园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产生循环经济效益,对当地生态环境十分有利。

1.6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建设总投资(万元)

128849.9

销售收入利润率(%)

11.42%

其中:

建设期利息(万元)

8822.1

自有资金指标

 

全部流动资金(万元)

25320.4

净现值(万元)

90181.6

总资金(万元)

154170.3

投资回收期(年)

7.18

折现率(%)

7.00

内部收益率(%)

22.96%

所得税后指标

 

资本金净利率(%)

22.13%

净现值(万元)

94788.5

盈亏平衡点(%)

34.95%

投资回收期(年)

7.69

贷款偿还期(年)

12

内部收益率(%)

17%

销售收入(平均值)

181176.5

总投资收益率(%)

14.55%

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

333.4

所得税前指标

 

总成本(平均值)

160145.2

净现值(万元)

144006.2

利润总额(平均值)

20697.9

投资回收期(年)

6.62

所得税(平均值)

5174.5

内部收益率(%)

21.60%

税后利润(平均值)

15523.4

第二章建设单位概况

黑龙江省清河林业局,始建于1972年。

隶属黑龙江省森林工业总局、合江林业管理局。

清河林业局地处小兴安岭南麓松花江中游北岸。

北与朗乡林业局接壤,东和依兰县毗连,南临松花江与达连河镇隔江相望,西与兴隆林业局为邻。

林区政府设在通河县清河镇。

哈萝公路横穿区址,隔江有同江至三亚高速公路。

夏秋季节,松花江航运可达哈尔滨、佳木斯等地。

区内,有三条公路可直达森林腹地二级管委会及各林业管理站。

内外交通较为便利。

全区林业常住人口24920人,其中山上各管委会、各林业管理站常住人口7948人,占常住人口的31.89%;区内非林业人口5080人;暂住人口5800多人。

季节性务工人员13000多人。

全局在册职工5130人,在岗职工4139人,离退休职工2947人。

2006年初,清河局党委、清河林业局提出了“建立生态改革试验区”的设想,制定了实施《方案》。

对清河林业局党政群团组织机构、所属基层单位进行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全方位调整。

截止2007年4月,实现了区内政企、政事、政资、政社四分开。

设立国有资源管理局;山上基层下设三个沟系管委会、和1个农场管委会,实行两级管理;二级管委会同时挂资源管理站牌子。

在三个沟系和一个农场管委会下设9个林业管理站。

2006年3月成立了清河林区林业经营公司,承接林业局分离的企业性质的木材生产、营林生产管理职能,山下局属企业单位(林产工业、山副产品加工业、饮料厂等加工制造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经营,设立了有限责任公司;事业单位(供热、供水、供电、街道办事处、物资供应科)实行产权一性次整体依法转让民营,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完善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林业局机关设党委机构8个,行政机构24个,群团机构2个,政法机构4个,编制185人。

清河林业局有如下特征:

一是管理方法创新。

清河林业局主要运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对森林资源和林区社会进行管理。

分离出的企业,主要依据《公司法》和相关政策、法规组织经营管理工作。

二是经费来源各有归属。

清河林业局主要依靠省财政行政事业费(待批)和天保工程事业经费、土地管理收费、资源管理收入作为运转经费;林业经营公司和其它企业靠经营利润运营。

三是内部政企分开。

政府部分承接分离的行政社会管理和资源管理职能。

森林资源管理职能由清河林区国有林管理局(原资源科)行使。

企业依法自主管理。

1998年国家启动天保工程以来,清河林区党委、清河林业局在上级党政组织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本着对党和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审时度势,应对挑战,及时地把工作着重点迅速地转移到如何高效贯彻落实天保工程及其一系列方针、政策上来。

围绕着怎样建设完备的生态体系、发达的产业体系与和谐的社会体系,相继展开了许多摸索和尝试。

1999年,率先在国有重点林区推行了森林资源管护经营责任制,并同步对区域社会产业结构、经济结构、所有制结构、投融资结构、生产力布局、生产要素组合形式进行了深层次调整,创新了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

截止2006年12月,清河林区已基本扬弃了传统的单一全民产权制度安排,区域社会生产关系调整已趋于合理,林区内的政企、政资、政事、政社职能四分开;区域社会经济总量私营、个体、民营、股份制经济稳居半壁江山;所属工业系统完成了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善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全面实行了股份制;事业单位融入市场,以法人主体资格依法自主经营;接续产业、原料基地、龙头企业已形成规模;富余转岗人员已得到妥善安置;招商引资工作已向选商择资、养商育资方向努力;生态移民,撤人离山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全区经济发展态势强劲,小城镇建设发展迅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总体上实现了从林业经济向林区经济根本转变,达到了从林区经济向区域经济乃至战略布局、经营理念、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发展方向的全方位更新。

2006年末,山下地区各类工业企业已达73户,个体工商业主640户;地区产业总值达到4.9亿元,全区人均年收入8200元,职工年工资收入由1998年的1800元增至2006年的13180元;全区财政收入突破1.4亿元,财政支出4700万元。

2001年荣获“五一劳动”奖状,2005年被授予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第三章市场分析

3.1肉鸡市场供求现状

目前,全世界的鸡肉产量已超过7000万吨,位列牛肉、猪肉之后,排名第三。

然而,从世界鸡肉的生产和消费趋势看,鸡肉所占比例有不断赶超之势。

以美国为例,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牛肉的人均消费达到最高峰,人均95磅,居各类肉类消费之首,其后牛肉的消费下降,鸡肉的消费稳步上升,到九十年代初期,鸡肉的消费超过牛肉,1993年,鸡肉的消费达到人均69磅,牛肉的消费则下降到66磅左右,鸡肉从此成为美国人均消费量最大的肉品。

2005年,美国人均鸡肉的消费量达87磅左右,专家预计,美国的人均鸡肉消费还会增长,2010年,可高达95磅,和历史上人均牛肉的最高消费量持平。

美国的人均肉类消费从七十年代以来在215磅左右,三十多年的结构演变,猪肉稳定,牛肉下降,鸡肉上升。

美国的情况,基本上可以预示我国肉类的消费走势,所不同的是,我国猪肉的人均消费量最大,但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我国的鸡肉消费将不断上升,最终成为和猪肉等量齐观的肉类消费品。

人类饲养肉鸡有着悠久的历史。

二战前,美国和欧洲的肉鸡饲养模式基本上是和中国一样,都是传统的农家主妇自繁逢养模式,交易都是在当地的市场。

二战后,肉鸡的饲养方式急剧演变,大型规模化养殖场开始出现,并且不断发展,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的肉鸡产业迅速规模化、产业化,成为垂直型畜牧产业链的典型代表。

一个规模化垂直型肉鸡联合企业,具有由原种肉鸡场—祖代肉鸡场—父母代肉鸡场—商品代肉鸡场—集约化养殖基地—养肉鸡农户—工厂化屠宰—肉鸡制品生产加工等等,组成的统一的产业生产经营链。

龙头公司主要控制各类种鸡场、屠宰厂、肉制品深加工厂、技术研发和支持保证服务体系、以及品牌和销售网络,而肉鸡饲养场基本上是合同饲养农场承担,公司则提供配套服务。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我国的肉鸡饲养主要以农户的家庭散养为主。

其后,由于改革开放和国外技术的影响,开始出现了养鸡个体户和专业户。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开始出现了以大型现代化屠宰厂为龙头的肉鸡产业联合体,随着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快餐的流行、发展和带动,以及肉品出口的增长,规模化白羽肉鸡的生产体系不断演进,成为我国和世界接轨最快的畜牧业产业之一。

虽然,目前我国依然存在大量的农村散养户,和为数不少的个体户和专业户,但以圣农集团、吉林德大、辽宁大成、山东诸城外贸等为主的肉鸡产业龙头公司,已开始走上了和美国肉鸡产业一样的规模化垂直型产业经营链的发展道路。

全国平均人均批饲养3000只肉鸡,而真正现代化的规模场人均批饲养已达30000只肉鸡。

农户不仅人均生产力低,而且粮食利用率低下。

我国有60%—70%家禽是农村小规模或者散养户饲养。

肉鸡业在整个养殖业乃至大农业范畴中是产业化程度最高,与国际先进技术接轨最早,带动相关产业最多,出口创汇最大的一个产业。

具有生产周期短,饲料转化率高,经济效益显著等特点。

它比其它畜牧产业,特别是比传统的种植业更能体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企业赢利。

它带动了养殖业、饲料业、兽药和生物制品、运输业、餐饮业和加工业的快速发展。

而肉鸡养殖龙头企业在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产业化经营中,在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发挥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特别是在保护价收购,订单农业,二次返利,扶贫帮困中做了大量的工作。

据测算,2008年我国肉鸡父母代种鸡的产量将达到3000万套,商品代鸡产量30亿只,鸡肉产量达到483万吨,比2007年增长3.9%。

据业内人士介绍,饲养肉鸡有四大好处:

一是肉鸡是优质食品。

鸡肉属于白肉,白肉比红肉氨基酸平衡,有利于身体健康;二是能及时转化粮食生产,利于农业结构调整。

肉鸡生长1公斤约消耗2公斤多粮食,全国一年就需要上百亿斤粮食转化为饲料;三是可增加农民收入。

一只肉鸡饲养40多天,大约可赚1-2元钱,一年可饲养5批;四是有市场。

1996-2005年我国人均鸡肉消费量由5.01公斤增加到7.98公斤,但远远低于世界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艺术创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