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考一轮 第9章 第1讲 认识大洲地区和国家.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681882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573.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高考一轮 第9章 第1讲 认识大洲地区和国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浙江高考一轮 第9章 第1讲 认识大洲地区和国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浙江高考一轮 第9章 第1讲 认识大洲地区和国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浙江高考一轮 第9章 第1讲 认识大洲地区和国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浙江高考一轮 第9章 第1讲 认识大洲地区和国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高考一轮 第9章 第1讲 认识大洲地区和国家.docx

《浙江高考一轮 第9章 第1讲 认识大洲地区和国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高考一轮 第9章 第1讲 认识大洲地区和国家.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高考一轮 第9章 第1讲 认识大洲地区和国家.docx

浙江高考一轮第9章第1讲认识大洲地区和国家

[浙江考试标准]

节次

考试内容

考试要求

必考

加试

认识大洲

1.认识大洲

(1)亚洲地理位置的特点

(2)亚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及相互关系

b

d

1.归纳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

2.阐述区域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3.分析区域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4.阐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认识地区

2.认识地区

(1)欧洲西部地理位置的特点

(2)欧洲西部地形、气候的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b

c

d

认识国家

3.认识国家

(1)美国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美国自然环境的主要特点

(3)美国区域发展的三个阶段及主要特点

(4)美国农业生产布局最主要特征

(5)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含义

(6)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途径

a

b

b

a

b

d

区域差异

4.区域差异

(1)我国东部季风区、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

(2)我国四大地区的发展差异

(3)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意义

(4)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

(5)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差异

b

b

b

b

c

比较不同区域的差异

区域联系

5.区域联系

(1)我国东西部经济合作的主要方式

(2)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方案及图示

(3)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我国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

(5)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a

c

c

b

b

分析区域合作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1讲 认识大洲、地区和国家

考点一|认识大洲——以亚洲为例

1.亚洲地理位置的特点

(1)位置

①经纬度位置:

大部分位于东半球与北半球。

从温度带来看,地跨热带、北温带和北寒带。

②海陆位置:

三面临洋,东、南、北分别濒临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西临地中海和黑海。

(2)范围:

亚洲地域辽阔,是世界第一大洲。

西与欧洲相连,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为界;西南隔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邻;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

2.自然地理特征(加试要求)

(1)地形:

以高原、山地为主,中部高,四周低。

(2)气候:

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3)河流:

多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呈放射状流向周边海洋,水能资源丰富。

3.人文地理特征

(1)人口稠密:

东亚、东南亚、南亚是人口稠密的地区。

(2)多样的地域文化。

(3)经济发展差异:

大部分属于发展中国家。

其中东亚、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如新加坡,经济发展较快;西亚一些国家,因大量出口石油,成为比较富裕的国家。

1.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

完成下列问题。

注:

①阿塞拜疆

(1)图中________河是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图示区域内年降水量少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水汽不易到达。

(2)图示区域棉花种植的主导自然因素是________;该地棉花品质优良的自然原因主要是光照强、________。

(3)矿化度(单位湖水中矿物质含量)是衡量湖水咸淡的重要指标。

图中咸海的湖水矿化度较高,其主要原因是流域内降水量少,造成________量小,而湖区________量大。

(4)“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与该区域相关国家在能源领域进行了广泛的合作。

简述“中哈输油管道”建成对中国能源安全和哈萨克斯坦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

【解析】 从图中的经纬度信息看,图示区域为亚洲西部的中亚地区,其中的乌拉尔河为亚欧分界线,中亚地区因深居内陆,气候大陆性强,光照充足、气候干旱、发展种植业必须有充足的灌溉水源;该区域的咸海因入湖径流少,且蒸发旺盛,因此矿化度高;我国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可以实现经济发展的共赢。

【答案】 

(1)乌拉尔 深居内陆(距海较远) 

(2)水源 昼夜温差大 (3)入湖径流 蒸发 (4)中国:

增加能源供应量;实现能源供应地多元化。

哈萨克斯坦:

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增加就业岗位。

1.大洲和大洋的分界线

洲(洋)名称

分界线

大洲

亚洲与欧洲

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里海、黑海、土耳其海峡

北美洲与南美洲

巴拿马运河

非洲与亚洲

曼德海峡、红海、苏伊士运河

亚洲与北美洲

白令海峡

非洲与欧洲

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

欧洲与北美洲

丹麦海峡

南极洲与南美洲

德雷克海峡

大洋

太平洋与大西洋

通过南美洲南端合恩角的68°W经线

印度洋与大西洋

通过非洲南端厄加勒斯角的20°E经线

印度洋与太平洋

马六甲海峡、通过塔斯马尼亚岛的147°E经线

大西洋与北冰洋

丹麦海峡—冰岛—法罗群岛—设得兰群岛一线

太平洋与北冰洋

白令海峡

2.世界主要海峡

(1)马六甲海峡:

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

(2)霍尔木兹海峡:

“石油海峡”,沟通波斯湾与阿拉伯海。

(3)土耳其海峡:

由博斯普鲁斯海峡、马尔马拉海(世界上最小的海)、达达尼尔海峡组成,沟通黑海与地中海。

(4)直布罗陀海峡:

沟通地中海与大西洋,密度流显著。

(5)麦哲伦海峡:

沟通大西洋与太平洋。

(6)白令海峡:

是北冰洋与太平洋、北美洲与亚洲的分界线。

(7)英吉利海峡:

位于英国与欧洲大陆之间,最窄处为多佛尔海峡,建有连接英法的海底隧道。

(8)曼德海峡:

沟通阿拉伯海与红海。

3.亚洲地理环境的特征及联系

(1)亚洲的主要地形区及其分布

(2)亚洲的气候特征成因及分布

(3)亚洲地形、气候、河流之间的关系

4.其他大洲的主要自然地理特征

区域定位

地形特征

气候

河流

地形以平原为主,山地主要分布于北部和南部;平均海拔最低的大洲

欧洲西部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并由西向东大陆性不断增强。

欧洲海岸线曲折,山脉多呈东西向延伸,有利于西风深入,使这里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最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河流众多,水量稳定,航运便利

地形以高原为主,有“高原大陆”之称;东部有世界著名的东非大裂谷

气温高;干燥地区广;气候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东非高原虽在赤道附近,但地势较高,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刚果河水能资源丰富;尼罗河是世界最长的河流

地形分南北纵列的三大地形区:

西部高山区、中部平原区、东部高原山地区

地形加剧气候的大陆性。

西部高山阻挡太平洋水汽深入;中部为贯通南北的中央大平原,冬季冷空气可南下至墨西哥湾沿岸;夏季暖湿空气可北上至北冰洋沿岸。

西部太平洋沿岸受高山阻挡,气候呈狭长型分布。

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

密西西比河与五大湖水系构成便利的水运网

西部是安第斯山脉,东部是高原与平原相间分布的地形

西部由于安第斯山脉的阻挡,气候呈狭长型分布;亚马孙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气候区,巴西高原为热带草原气候,潘帕斯草原是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巴塔哥尼亚高原由于西部安第斯山脉的阻挡,降水少,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河流水网稠密,主要河流是亚马孙河,巴西高原南部水能资源丰富

分三大地形区:

西部低矮的高原、中部平原、东部和缓的山地

气候呈半环状分布。

东部大分水岭东侧为迎风坡,降水多;西侧为背风坡,降水少

河流少,最长的河流——墨累河

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冰川广布

气候特征:

酷寒、烈风、干燥。

有“风极”“寒极”“干极”之称

1.(2016·嘉兴选考模拟)亚洲河流流向的总体特征是(  )

A.从中部向四周    B.从四周向中部

C.从南向北D.从西向东

A [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受地势影响,河流总体呈放射状从中部流向四周。

]

(加试要求)读某大洲地形剖面图,回答2~4题。

沿40°N所作某大洲地形剖面

2.图示大洲基本的地形特征是(  )

A.以平原为主,海拔低,地势低平

B.高原、山地面积广大,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C.自西向东,山地、平原、高原相间分布

D.高原、山地面积广大,平均海拔居各大洲之首

3.下列关于甲地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B.外力作用以流水侵蚀、沉积为主

C.降水量大,地表径流丰富

D.自然景观以草原、荒漠为主

4.下列关于Q海域及其沿岸地区的分析,正确的是(  )

A.西海岸为温带季风气候,东海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B.冬季东海岸降水较西海岸丰富

C.海域内降水丰富,但蒸发量更大,盐度较高

D.流入该海域的河流多源远流长

2.B 3.D 4.B [第2题,根据该大洲40°N的剖面图的地形特点,可以判断出该大洲为亚洲,由此可确定其基本的地形特征。

第3题,甲地位于亚欧大陆内部,距海遥远,气候干旱,自然景观以草原、荒漠为主。

第4题,Q海域为日本海,其沿岸地区都为温带季风气候,由于冬季东海岸位于西北风的迎风坡,因而降水较西海岸丰富。

]

5.(加试要求)(2016·浙江高考)根据下列材料,完成

(1)~(3)题。

材料一 图1为某区域略图。

图2为图1中甲地和丁地的气候统计图。

图1

图2

材料二 图1中所示道路沿线自然带类型多样,从甲地的高原半干旱草原带,变为丁地的热带季雨林带。

材料三 由于河流每年带来约2亿吨的泥沙,图1中戊区域形成了面积约8万平方千米的三角洲。

(1)图1中甲地和丁地都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区,甲地和丁地的主要粮食作物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分析两地粮食生产自然条件的异同点。

(2)图1中所示道路沿线,乙地(海拔5250米)和丙地(海拔2000米)自然带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分析该道路沿线自然带分异的主要原因。

(3)分析戊区域河流泥沙丰富的原因。

【解析】 第

(1)题,图中甲地位于雅鲁藏布江谷地,主要粮食作物为青稞;丁地位于恒河平原,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

两地粮食生产条件的异同点主要从地形、土壤、气候等方面分析。

(2)题,图中所示道路沿线,乙地位于青藏高原上,海拔较高,自然带应为高山草甸带;丙地位于喜马拉雅山南坡,海拔相对较低,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第(3)题,分析河流含沙量的大小,主要从流域内自然条件、人文条件入手,如降水量、降水强度、地形坡度、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等。

【答案】 

(1)青稞(小麦) 水稻 相同点:

河谷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雨热同期甲地降水少,丁地纬度低,两地光照充足。

不同点:

甲地海拔高,热量不足;丁地纬度低,海拔低,热量丰富;甲地处于背风坡,降水量少;丁地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量多;甲地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质积累。

 

(2)高山草甸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原因:

海拔和坡向不同引起的热量和降水量差异。

(3)流域面积大,泥沙来源广(泥沙来自两条河流);流域内降水量大(两河支流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迎风坡);夏季降水集中,降水强度大;流域内地形坡度大;坡地开发,植被破坏,水土流失。

考点二|认识地区——以欧洲西部为例

1.欧洲西部地理位置的特点

欧洲西部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北接北冰洋,西靠大西洋,南临地中海,位于亚欧大陆的西部。

2.欧洲西部自然地理环境(加试要求)

(1)地形:

①地形以平原和山地为主,地势南北高,中间低。

②地形深受冰川作用影响,冰川地貌广布。

③欧洲大陆轮廓破碎,海岸线曲折、漫长,多半岛、岛屿、海湾。

④地中海沿岸多火山地震,冰岛地热资源丰富。

(2)气候:

①欧洲西部拥有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②海洋性气候的特征:

终年温和湿润。

③气候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

a.东西差异——西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东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b.南北差异——北部为苔原气候,南部为地中海气候。

(3)水文:

河湖众多,主要河流有莱茵河、多瑙河等;湖泊多分布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阿尔卑斯山南北两侧。

3.欧洲西部的人文地理环境

人口稠密、国家众多,大多数属于发达国家;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传统的畜牧业;发达的旅游业。

4.能源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加试要求)

(1)鲁尔区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

煤炭资源丰富;离铁矿区较近;水源充足;交通便捷;市场广阔。

(2)鲁尔区衰退的原因:

环境问题严重;产业结构单一;煤炭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3)振兴措施:

消除污染,美化环境;促进经济结构多元化;减少煤炭和钢铁工业部门数量,扩大生产规模;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

(2014·浙江1月学考)鲁尔区发展钢铁工业的交通优势是(  )

A.公路畅通  B.空运便捷

C.水运发达D.管道密布

C [钢铁工业因对原料、燃料和产品的运输量均很大,不适合用公路(运量小)、空运(运量小)和管道(只能运送流体)运输,故A、B、D错;鲁尔区位于莱茵河及其支流鲁尔河和利珀河沿岸,依赖廉价的水运(运量大)发展钢铁工业,故C正确。

]

1.欧洲西部的自然环境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欧洲西部的地理环境特点

(3)欧洲西部地形、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地形平坦,利于发展耕作业;温带海洋性气候温暖湿润,多雨多雾,光照不足不利于谷物生长,但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适宜发展乳畜业(市场广阔与饲料丰富);南部地中海气候区光热充足,葡萄、无花果、柑橘等园艺业十分发达。

2.区域资源开发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分析

(1)明确区域的优势,阐述区域可持续发展方向

①通过开发条件评价,分析开发利用规模和方向

②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以及限制性因素

(2)典型例证——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①鲁尔区工业的区位条件

区位优势

具体条件

丰富的煤炭资源

储量大,开采条件好

离铁矿区较近

来自法国洛林及瑞典等地的铁矿

充沛的水源

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为鲁尔区工业发展提供充沛水源

便利的水陆交通

位于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内河航运发达

广阔的市场

西欧发达的工业为其提供广阔的市场

②鲁尔区的工业结构

以重化工业为主,煤炭和钢铁工业是其主导产业。

③鲁尔区衰落的原因及其整治措施

2011年以来的叙利亚内战引发了25年来全球最严重的难民危机,大量难民涌入欧洲。

下图为叙利亚难民入欧路线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难民入欧途中最有可能遇到的景象是(  )

A.①处夏季风浪比冬季大

B.②处风蚀地貌广布

C.③处沿海地带多葡萄园

D.④处众多小孩在封冻河面溜冰

2.难民潮对欧洲的主要影响有(  )

A.提供廉价劳动力,减轻社会负担

B.失业率上升,社会秩序不稳定

C.提高工业化水平,加剧环境污染

D.增加城市人口,加快城市化进程

1.C 2.B [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世界区域地理特征。

①处位于地中海,属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风力小,冬季受西风带影响,风力大,即冬季比夏季风浪大,A错误;②处位于阿尔卑斯山区,冰川地貌广布,B错误;③处属地中海式农业,葡萄是代表性农作物之一,C正确;④处属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冷月气温高于0℃,河流不结冰,D错误。

故本题选C项。

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

难民的涌入给欧洲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但也加剧了本地就业紧张状况,会使失业率上升,同时影响社会稳定。

故本题选B项。

]

德国鲁尔区曾是世界典型的传统工业地域,区位条件优越,20世纪50年代,经济逐步衰退。

60年代,鲁尔区实施综合整治,经济转向繁荣,成为一个社会经济结构比较协调、环境优美的地区。

据此回答3~4题。

3.鲁尔区衰退的主要原因是(  )

A.生产结构单一,煤炭能源地位上升

B.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冲击

C.煤炭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严重

D.煤炭、钢铁产量过剩,用地紧张

4.50年代后鲁尔区衰落最明显的工业部门是(  )

①机械工业 ②钢铁工业 ③化学工业 ④煤炭工业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3.B 4.B [第3题,鲁尔区是世界上著名的重工业区,早期的工业以煤炭和钢铁工业为基础,生产结构单一。

由于20世纪50年代以后,煤炭能源地位下降但不是煤资源枯竭,以及新技术革命的冲击,导致世界性钢铁过剩,使鲁尔区的经济衰退。

第4题,鲁尔区衰落最明显的工业部门是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

]

5.(加试要求)(2016·浙江10月选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1为欧洲西部局部略图。

图中甲区域为欧洲西部著名的小麦产区,其典型土壤是棕色森林土,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较高。

图2为图1中乙地春分日太阳在地平线以上的运动轨迹,黑点为春分日正午太阳位置。

材料二 在德国工业化时期,鲁尔区凭借优越的区位条件快速发展成为重要的工业基地,同时也造成莱茵河的严重污染。

20世纪80年代以来,鲁尔区经历了综合治理,面貌焕然一新,昔日被称为“欧洲下水道”的莱茵河变得清澈。

图1

图2

(1)从成土母质、气候和生物三个方面,分析甲区域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原因。

(2)分析莱茵河航运价值高的自然条件,并说明鲁尔区治理后其水运地位相对下降的原因。

(3)指出鲁尔区治理后区位因素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其对莱茵河变清的影响。

(4)在图2中绘出乙地夏至日地平线以上太阳运动轨迹,并注明日出、日落位置,用小黑点标明正午太阳位置。

【解析】 图1中甲区域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区,为冲积平原,土层深厚,其气候为温带海洋气候,降水较多,发育了温带落叶阔叶林,植被茂密,因此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较高;莱茵河流域降水多,季节变化小,径流量大且稳定,流经区域地形平坦,因此航运价值高;分析鲁尔区治理后其水运地位下降的原因时,可从公路、航空等其他交通运输的发展方面分析。

鲁尔区由传统的工业区因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新技术革命的冲击转变为新型工业区,技术先进,污染物减少,使莱茵河变清。

图1中乙地位于50°N纬线上,属于北半球中纬地区,夏至日时,从东北方日出,到西北方日落,正午时太阳位于该地正南方天空。

【答案】 

(1)河流冲积物,土层深厚;温带落叶阔叶林,为土壤提供丰富的有机物;气候湿润,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

(2)条件:

降水丰富,季节变化小,径流量大且稳定;地势低平,水流平缓。

原因:

公路和航空运输发展,分流水运运量;产品附加值提高,宜采用公路和航空运输。

(3)原料和能源地位下降,技术和人才地位上升。

产业结构升级,能源消费结构优化,技术工艺改进,污染物排放减少。

(4)太阳运动轨迹;日出、日落位置;正午太阳位置。

考点三|认识国家——以美国为例

1.美国概况

美国本土

(1)地理位置

①领土组成:

美国领土由北美洲中部的本土、西北部的阿拉斯加和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岛三部分构成。

②地理位置:

美国本土绝大部分位于北温带,三面临海,西临太平洋,东临大西洋,南临墨西哥湾。

(2)自然地理环境(加试要求)

①三大地形区

东部是低缓的A阿巴拉契亚山脉;

中部是广阔的B中央大平原;

西部是高峻的科迪勒拉山系(包括C落基山脉)。

②气候:

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南部的中、东部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西部沿海狭长地带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

③河湖:

密西西比河和五大湖水运发达。

(3)人文地理环境

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东北部为传统工业区,西部和南部为新兴工业区,硅谷为世界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

农业生产具有专业化、机械化的特点。

主要城市有纽约、芝加哥、洛杉矶、圣弗朗西斯科(旧金山)等,首都为华盛顿。

2.美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加试要求)

(1)农业生产条件

①自然条件

气候

大部分属温带和亚热带,水热条件配合较好

地形

中部是广阔的平原,地势平坦开阔

土壤

肥沃(世界三大黑土分布区之一)

水源

有密西西比河和五大湖提供充足的水源

②社会经济条件

a.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经济效益对农业区域专业化起决定性作用。

b.完整而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有利于农产品的流通和出口,促进了生产区域专业化的发展。

c.国家政策与法规等。

(2)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

①含义:

一个地区专门生产一种或几种农畜产品,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专业生产区。

②依据:

不同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特点,以及农业生产的客观要求。

③美国农业带的划分

乳畜业;

小麦带;

玉米带;

棉花带;

水果和灌溉农业带;

畜牧和灌溉农业带;

混合农业带;

亚热带作物带。

④目的:

合理布局种植业和畜牧业,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⑤意义:

充分发挥农业自然资源优势,更好地应用现代农业科技和农业装备,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3.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背景

由于过度垦荒和破坏植被,引发“黑风暴”。

(2)有益尝试

①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节水农业、精确农业、“处方”农业。

②制定了一系列保护植被和农业生产环境的政策、法规和计划,推广农业新技术,采取了许多因地制宜、切合实际的对策措施。

(2016·浙江1月学考)下图为美国三大农作物分布简图。

读图,完成1~2题。

1.该地区成为美国重要农产品生产区,其有利自然条件有(  )

①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 ②水热条件适宜,灌溉便利

③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④交通运输发达,机械化程度高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该图反映的美国农业生产特点是(  )

A.单位面积产量高B.劳动力需求量大

C.农产品商品率高D.地区专门化程度高

1.A 2.D [第1题,图示地区是美国的密西西比河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夏季炎热多雨;附近河流与湖泊的水资源丰富,灌溉便利。

第2题,美国农业根据各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划分为不同的农业地带,具有地区专门化、机械化水平高、规模大、商品率高等特点。

图示反映的是“地区专门化”特征。

]

1.美国的地理特征分析

(1)美国的地理环境整体性

(2)美国地形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如图)

地形区

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西部高大

的科迪勒

拉山系 

①阻挡来自太平洋的湿润空气,降水由沿海向内陆急剧递减;

②海岸山脉西侧为迎风坡,多地形雨;

③海岸山脉限制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向东延伸,使它们呈南北向带状分布于沿海地区;

④落基山脉和海岸山脉之间的高原、盆地为背风坡,加上地形闭塞,海洋水汽难以进入,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呈现荒漠景观,为半干旱气候

东部古老

的阿巴拉

契亚山地

①对大西洋湿润气流阻挡不明显,降水由沿海向内陆递减;

②东部高地西北坡面迎冬季西北风,常造成大雪;

③东南坡面对大西洋水汽产生抬升作用,造成地形雨;

④因东部山地高度低缓,且连续性差,冬季干冷的西北风可影响到东海岸,夏季从大西洋来的暖湿气流也可越过高地,进入内陆

中部宽广

的中央大

平原  

该地气温、降水季节变化最大,大陆性较强。

因为中部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无东西走向山脉,南北开敞,致使南北气流畅通无阻。

冬季极地冷空气直达墨西哥湾,骤然降温,形成大风雪寒潮天气;夏季来自墨西哥湾暖湿气流北上,使本区中部和东部普遍暖热

2.美国区域发展的三个阶段及主要特点

发展阶段

比较项目  

以传统农业为主

体的发展阶段

工业化阶段

高效益的综合

发展阶段

社会经济

发展水平

相当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很低,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

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增长态势

工业化、城市化推进到比较高的水平,加工制造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全面升级

内部经济差异

较小,缺乏拥有雄厚实力的大型中心城市

相继出现一系列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