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高考生物全真模拟黄金卷07北京专用解析word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679012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1.3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高考生物全真模拟黄金卷07北京专用解析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备战高考生物全真模拟黄金卷07北京专用解析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备战高考生物全真模拟黄金卷07北京专用解析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备战高考生物全真模拟黄金卷07北京专用解析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备战高考生物全真模拟黄金卷07北京专用解析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备战高考生物全真模拟黄金卷07北京专用解析word版.docx

《备战高考生物全真模拟黄金卷07北京专用解析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高考生物全真模拟黄金卷07北京专用解析word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备战高考生物全真模拟黄金卷07北京专用解析word版.docx

备战高考生物全真模拟黄金卷07北京专用解析word版

备战2021高考生物全真模拟卷(北京专用)

第七模拟

(本卷共21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100分钟)

一、选择题:

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胰岛素的A、B两条肽链是由一个基因编码的。

下列有关胰岛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胰岛素基因的两条DNA单链分别编码A、B两条肽链

B.沸水浴加热之后,构成胰岛素的肽链充分伸展并断裂

C.胰岛素的功能取决于氨基酸的序列,与空间结构无关

D.核糖体合成的多肽链需经蛋白酶的作用形成胰岛素

【答案】D

【分析】

本题是对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功能多样性原因、蛋白质变性的原、因蛋白质合成的场所和修饰过程和基因对蛋白质的控制的综合性考查,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是由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决定的,蛋白质结构多样性决定功能多样性;高温时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改变从而使蛋白质变性;胰岛素基因中编码蛋白质的脱氧核苷酸链只有一条,且编码A链与B链;胰岛素在核糖体上形成后,需要经蛋白酶的加工、修饰形成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

【详解】

A、胰岛素基因的两条DNA单链中只有一条为模板进行转录形成mRNA,再以mRNA为模板翻译形成蛋白质,A、B两条肽链是由胰岛素基因的不同区段来编码的,不是两条DNA单链分别编码A、B两条肽链,A错误。

B、水浴加热后,构成胰岛素的肽链充分伸展,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改变,但是肽链不断裂,肽链断裂是在蛋白酶和肽酶的作用下完成的,B错误;

C、胰岛素的功能由胰岛素的结构决定的,胰岛素的结构由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决定,因此胰岛素的功能与取氨基酸的序列、空间结构有关,C错误;

D、胰岛素是在胰岛B细胞中合成的,刚从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的多肽在N-末端有信号肽链称前胰岛素原(preproinsulin),随后在内质网的信号肽酶的作用下,切除信号肽成为胰岛素原(proinsulin)含84个氨基酸。

运输到高尔基体后,通过蛋白酶的水解作用生成一个分子由5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胰岛素和一个分子C肽,D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的知识点是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多样性原因,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控制蛋白质合成,加热使蛋白质变性的机理,胰岛素的形成过程,D选项的分析是难点,通过对胰岛素合成和加工的具体过程进行分析,A选项往往对基因转录的模板理解不到位而错选。

2.用新鲜制备的含过氧化氢酶的马铃薯悬液进行分解H2O2的实验,两组实验结果如图。

第1组曲线是在pH=7.0、20℃条件下,向5mL1%的H2O2溶液中加入0.5mL酶悬液的结果。

与第1组相比,第2组实验只做了一个改变。

第2组实验提高了()

A.悬液中酶的浓度B.H2O2溶液的浓度

C.反应体系的温度D.反应体系的pH

【答案】B

【分析】

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pH,在最适温度(pH)前,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强;到达最适温度(pH)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温度(pH)后,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

另外低温酶不会变性失活,但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

由图可知,第2组比第1组生成的氧气的总量高。

【详解】

A、提高酶的浓度能够提高速率,不能提高氧气的量,A错误;

B、提高H2O2溶液的浓度,就是提高底物浓度,产物的量增加,B正确;

C、适度的提高温度可以加快反应速率,不能提高产物的量,C错误;

D、改变反应体系的pH,可以改变反应速率,不能提高产物的量,D错误。

故选B。

【点睛】

3.为探究干旱对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用聚乙二醇溶液模拟干旱条件,处理白刺花的根尖,制片(压片法)后用显微镜观察染色体变异(畸变)的情况,细胞图像如图。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制片需经龙胆紫染色→漂洗→盐酸解离等步骤

B.直接使用高倍物镜寻找分生区细胞来观察染色体

C.染色体的形态表明该细胞正处于细胞分裂的间期

D.观察结果表明该细胞染色体发生了变异(畸变)

【答案】D

【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图示根尖细胞中姐妹染色单体正分开,由纺锤丝牵引正分别移向两极,则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且细胞中有断裂的染色体片段,可能发生了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详解】

A、观察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图像的实验中,需经过解离(盐酸+酒精1∶1混合液)→漂洗→染色(龙胆紫)→制片等步骤,A错误;

B、应先在低倍物镜下找到分生区细胞并移至视野中央,再换高倍物镜仔细观察,B错误;

C、由图示染色体的形态和位置,表明该细胞正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C错误;

D、由于图示中出现了断裂的染色体片段,表明该细胞染色体的结构发生了变异(畸变),D正确。

故选D。

4.在口腔上皮细胞中,大量合成ATP的细胞器是()

A.溶酶体B.线粒体C.内质网D.高尔基体

【答案】B

【分析】

口腔上皮细胞属于动物细胞,其中的线粒体能进行有氧呼吸作用的二三阶段。

【详解】

A、溶酶体的作用是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和病菌,A错误;

B、线粒体中可进行有氧呼吸作用的二三阶段,释放大量能量,合成大量ATP,B正确;

C、内质网是蛋白质的加工车间和脂质的合成车间,C错误;

D、高尔基体加工、分类和包装由内质网发送来的蛋白质,D错误。

故选B。

5.农作物感染大麦黄矮病毒(BYDV)会造成其植株矮化,产量降低。

该病毒的关键因子17K蛋白可通过提高宿主细胞中CDK1的磷酸化水平而发挥作用。

CDK1是维持细胞周期正常运行的关键蛋白。

DNA复制开始后,CDK1发生磷酸化导致其活性被抑制;DNA复制完成后,CDK1去磷酸化使其被激活,细胞进入分裂期。

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17K蛋白发挥作用后,感染BYDV的细胞染色质变为染色体

B.正常细胞中DNA复制未完成时,CDK1去磷酸化过程被抑制

C.BYDV可能通过17K蛋白干扰细胞正常分裂而造成宿主矮化

D.17K蛋白的发现有助于科学家设计出靶向性的病毒防治手段

【答案】A

【分析】

由题意知,CDK1是维持细胞周期正常运行的关键蛋白。

DNA复制开始后,CDK1发生磷酸化导致其活性被抑制;DNA复制完成后,CDK1去磷酸化使其被激活,细胞进入分裂期。

农作物感染大麦黄矮病毒(BYDV)后,该病毒的关键因子17K蛋白可通过提高宿主细胞中CDK1的磷酸化水平而发挥作用,会造成其植株矮化,产量降低。

据此答题。

【详解】

A、正常细胞中,DNA复制完成后,CDK1去磷酸化使其被激活,细胞进入分裂期,染色质会高度螺旋化变为染色体,但当17K蛋白发挥作用后,可提高宿主细胞中CDK1的磷酸化水平,抑制CDK1去磷酸化,阻止细胞进入分裂期,故感染BYDV的细胞染色质不会变为染色体,A错误;

B、由题意知,正常细胞中DNA复制未完成时,CDK1处于磷酸化状态,即CDK1去磷酸化过程被抑制,B正确;

C、BYDV可能通过17K蛋白提高宿主细胞中CDK1的磷酸化水平,抑制CDK1去磷酸化,使细胞无法进入分裂期,干扰细胞正常分裂而造成宿主矮化,C正确;

D、17K蛋白的发现有助于科学家设计出靶向性的BYDV防治手段,D正确。

故选A。

6.植物液泡中的花青素在碱性环境中呈蓝色,酸性环境中呈红色。

某同学用紫色矮牵牛花瓣为材料探究Na+跨膜运输的方式,具体操作流程及结果如下图。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显微观察时需经解离、漂洗染色等步骤制作临时装片

B.伴随钼酸钠的进入,液泡因pH降低而呈现蓝色

C.该实验中“显微观察液泡初始颜色”的步骤可以略去

D.实验结果说明Na+跨膜运输的方式可能为主动运输

【答案】D

【分析】

植物液泡中的花青素在碱性环境中呈蓝色,酸性环境中呈红色。

某同学用紫色矮牵牛花瓣为材料探究Na+跨膜运输的方式,A组加蒸馏水作为对照组,B组加入呼吸抑制剂后细胞呼吸无法进行,进而影响能量供应,根据B组Na+跨膜运输是否正常进行,可对Na+跨膜运输的方式做出判断。

【详解】

A、探究Na+跨膜运输方式,需要活细胞,不能解离,A错误;

B、伴随钼酸钠进入液泡而pH升高,而呈现蓝色,B错误;

C、该实验需要与初始颜色比较,才能判断颜色是否变化,C错误;

D、B组添加了呼吸抑制剂,不能进行细胞呼吸,没有能量的产生,B组细胞液泡几乎不变色,说明钼酸钠进入液泡需要消耗能量,所以推测Na+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D正确。

故选D。

7.蓝藻和黑藻的共性中不包括()

A.均含有核糖体B.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C.遗传物质是DNAD.通过有丝分裂增殖

【答案】D

【分析】

1、黑藻是真核生物、蓝藻是原核生物:

2、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

类别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细胞核

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核仁、染色体,只有拟核

有成形的细胞核,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

细胞质

只有核糖体,没有其它复杂的细胞器

有核糖体、线粒体等,植物细胞还有叶绿体等

细胞壁

细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

增殖方式

二分裂

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共性

都含有相似的细胞膜和细胞质、都有核糖体,遗传物质都是DNA

【详解】

A、蓝藻和黑藻都有核糖体,都能合成蛋白质,A正确;B、蓝藻和黑藻都能进行光合作用,黑藻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而蓝藻没有叶绿体,但具有光合色素和酶,B正确;

C、蓝藻和黑藻的遗传物质都是DNA,C正确;

D、黑藻细胞通过有丝分裂进行增殖,而蓝藻属于原核细胞,只能二分裂,D错误。

故选D。

8.艾滋病是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导致的传染性疾病,下图表示HIV侵染辅助性T淋巴细胞的过程,①~⑧代表生理过程。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HIV能攻击T细胞的原因是T细胞表面的CD4受体可与HIV特异性结合

B.②表示逆转录,该过程需要的酶和原料分别为逆转录酶和4种脱氧核苷酸

C.HIV进入人体后,只能引起非特异性免疫和细胞免疫,不能引起体液免疫

D.HIV装配完成后以出芽的形式(过程⑧)释放,其最外面的包膜来源于宿主细胞膜

【答案】C

【分析】

识图分析可知,图中HIV识别T细胞膜上的CD4受体并结合,T细胞的细胞膜与HTV的囊膜融合,经胞吞作用进入T细胞内,进入细胞内的病毒首先脱壳,释放RNA,以RNA为模板进行逆转录过程,即图中的②过程,双链DNA合成后进入细胞核内,与宿主细胞核内的DNA整合在一起,通过⑤过程转录合成mRNA,mRNA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指导病毒的蛋白质合成,通过⑦子代病毒组装,形成囊膜后通过⑧过程出宿主细胞,

【详解】

A、分析图可知,HIV能识别T细胞膜上的CD4受体并结合,A正确;

B、根据分析可知,HIV属于逆转录病毒,以RNA为模板进行②逆转录过程,逆转录需要逆转录酶和4种脱氧核苷酸,B正确;

C、HIV进入人体后,能引起非特异性免疫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C错误;

D、HIV装配完成后以出芽的形式(过程⑧)释放,由宿主细胞膜出芽形成包膜,宿主细胞一般会裂解死亡,D正确。

故选C。

【点睛】

9.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但人工选择不能

B.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变异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三个层次

C.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的生物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D.种群中可遗传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前提,也是生物进化的前提

【答案】D

【分析】

1、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共同进化: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详解】

A、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作用,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A错误;

B、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B错误;

C、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C错误;

D、可遗传的变异能为种群进化提供原材料,在种群中可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前提,也是生物进化的前提,D正确。

故选D。

10.螺旋蛆蝇是家畜的毁灭性寄生物种。

在实验室种里对两种数量相同的螺旋蛆蝇进行不同的处理:

一组使用杀虫剂;另一组使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

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组为杀虫剂处理组,B组为电离辐射处理组

B.杀虫剂使螺旋蛆蝇种群产生了抗药性基因突变

C.电离辐射使螺旋蛆蝇雄性不育将使种群出生率下降

D.两组处理后种群基因频率都发生了变化,但无新物种形成

【答案】B

【分析】

据题意和图分析可知,杀虫剂和电离辐射处理后效果不同,电离辐射处理后效果更好一些,杀虫剂处理后害虫数量还会上升,原因是害虫中原来有对杀虫剂具有抗性的个体,经杀虫剂选择后保留并大量繁殖,使种群数量上升。

【详解】

A、由题意可知,电离辐射可以导致螺旋蛆蝇雄性不育,因此电离辐射通过降低出生率而使种群数量下降;使用杀虫剂灭蝇,由于杀虫剂的选择作用,使种群中抗杀虫剂的基因频率升高,加快了抗杀虫剂果蝇的新品种的出现,因而在开始杀虫剂有效,但是随着时间推移,抗杀虫剂的种群数量会增加,所以A曲线是使用杀虫剂的方法处理,B是使用电离辐射处理,A正确;

B、抗药性突变的产生与杀虫剂使用没有关系,杀虫剂的作用是对种群中的抗药性个体进行选择,B错误;

C、由于电离辐射使螺旋蛆蝇雄性不育,该种群出生率将下降,C正确;

D、两组处理后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但由于未产生生殖隔离,故无新物种形成,D正确。

故选B。

11.下图中的a、b、c、d分别代表人体内与蛋白质合成有关的四种大分子化合物。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合成蛋白质时,b、c、d可同时存在于同一细胞器中

B.a、b、c、d的主要合成场所相同,a、c中存在碱基互补配对

C.分子c只含3个碱基,这3个碱基可决定氨基酸,称为密码子

D.b、c、d的基本组成单位相同,且它们的合成离不开化合物a

【答案】C

【分析】

分析题图:

图中的a、b、c、d分别代表人体内的四种大分子化合物,其中a具有双螺旋结构,应为DNA分子;b为单链结构,应为mRNA分子;c具有三叶草结构,为tRNA分子;d为rRNA。

【详解】

A、翻译在核糖体进行,核糖体含有rRNA,同时mRNA和tRNA进行碱基互补配对,所以三种RNA存在于核糖体中,A正确;

B、a、b、c、d的主要合成场所都是细胞核,a为DNA分子,存在碱基互补配对,c为tRNA,有部分区域存在碱基互补配对,B正确;

C、c为tRNA,有3个碱基与密码子配对,但并不是只含3个碱基,与密码子配对的这三个碱基称为反密码子,C错误;

D、b、c、d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核糖核苷酸,它们的合成离不开DNA分子,D正确。

故选C。

12.2020年8月,清华大学施一公院士团队获陈嘉庚生命科学奖,获奖项目为“剪接体的结构与分子机理研究”。

在真核细胞中,基因表达分三步进行,分别由RNA聚合酶、剪接体和核糖体执行转录、剪接和翻译的过程(如图所示)。

剪接体主要由蛋白质和小分子的核RNA组成。

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剪接体可对mRNA前体进行剪切和拼接,形成mRNA

B.该研究将“中心法则”在分子机理的研究大幅度向前推进,剪接体的形成与基因无关

C.若剪接体剪接位置出现差错,则最终编码的蛋白质结构可能发生改变

D.剪接体结构的揭晓,为进一步揭示与剪接体相关疾病的发病机理提供了坚实基础

【答案】B

【分析】

真核基因包括非编码区(启动子、终止子)和编码区,且编码区不连续,分为内含子和外显子;原核细胞包括非编码区(启动子、终止子)和编码区,且编码区是连续的。

【详解】

A、剪接体能将前体mRNA剪切拼接后得到成熟mRNA,A正确;

B、剪接体的主要组成是蛋白质和小分子的核RNA,是由基因控制合成的,B错误;

C、剪接位置出现差错,形成的mRNA与正常的mRNA不一样,但最终编码的蛋白质结构可能发生改变,也可能不变,C正确;

D、剪接体结构的揭晓,对揭示与剪接体相关遗传病的发病机理提供了结构基础和理论指导,D正确。

故选B。

13.某生物兴趣小组用模型模拟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过程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肺炎双球菌体内的病毒

B.噬菌体侵染细菌的正确过程是a→d→e→b→f→c→a

C.DNA复制发生在e→b,原料是4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由细菌提供

D.32P标记噬菌体组保温适宜时间,经搅拌离心后,放射性主要位于沉淀物

【答案】A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题图表示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a是噬菌体,b是合成子代噬菌体的DNA、c是释放、d是吸附、e是注入、f是组装,噬菌体侵染细菌的正确过程是a→d→e→b→f→c→a。

e表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而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外,进入细菌的DNA作为模板指导合成子代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外壳,而合成子代噬菌体所需的原料、酶、能量均来自细菌,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是细菌的核糖体。

【详解】

A、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A错误;

B、根据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正确过程是a→d→e→b→f→c→a,B正确;

C、噬菌体将DNA分子注入细菌以后,以细菌体内的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合成自己的DNA,发生在图中e→b表示的过程中,C正确;

D、以32P噬菌体标记组为例,32P标记的是DNA,因此,保温时间适宜搅拌离心后DNA主要存在于沉淀物中,D正确。

故选A。

14.根据作用效果,神经递质可分为兴奋性递质(如乙酰胆碱)和抑制性递质(如5-羟色胺)。

如图是递质在突触处传递信息的过程。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递质合成于核糖体,贮存于突触小泡,以胞吐形式释放

B.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钠离子内流,产生动作电位

C.神经递质发挥作用的同时伴随着化学信号转变成电信号

D.神经递质作用后,若不能被清除,则引起突触后膜的持续兴奋

【答案】C

【分析】

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

【详解】

A、神经递质大多为非蛋白质,合成场所不在核糖体,A错误;

B、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不会使钠离子内流产生动作电位,B错误;

C、神经递质在突触后膜上起作用,引起电位变化,信号由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C正确;

D、神经递质若不能被清除,可引起突触后膜持续兴奋或抑制,D错误。

故选C。

15.4-氯苯氧乙酸(4-CPA)是一种具有生长素活性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某小组探索不同浓度4-CPA对黄豆生根的影响,得表格如下。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浓度(2×mg/L)

清水

10-7

10-6

10-5

10-4

10-3

10-2

10-1

100

101

102

平均生根数(条)

8.0

14.0

16.0

13.0

10.0

7.0

5.0

3.0

1.0

0.5

0

A.该实验遵循对照原则,4-CPA溶液浓度为0时为空白对照组

B.2×10-3mg/L的4-CPA溶液对黄豆生根起促进作用

C.实验结果可说明4-CPA对黄豆生根作用具有两重性

D.该实验还可用一定时间内黄豆的生根长度作为观测指标.

【答案】B

【分析】

表格分析:

1组用清水处理枝条,是对照组,2~7组是实验组;其中2~5组促进枝条生根,6~7组抑制枝条生根,第4组促进生根效果最显著。

【详解】

A、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4-CPA溶液,因变量是平均生根数,该实验遵循对照原则,4-CPA浓度为0的组为空白对照组,其余各组均为实验组,A正确;

B、2×10-3mg/L的4-CPA溶液处理平均生根数是7.0,而清水组平均生根数是8.0,故该浓度的4-CPA对黄豆生根起抑制作用,B错误;

C、从实验结果看,低浓度时促进生根,高浓度时抑制生根,故可说明4-CPA对黄豆生根作用具有两重性,C正确;

D、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植物生根一般选用单位时间内生根长度或生根数量为观测指标,D正确。

故选B。

二、非选择题(共计70分)

16(15分).疟原虫是一种单细胞动物。

它能使人患疟疾,引起周期性高热、寒战和出汗退热等临床症状,严重时致人死亡。

(1)在人体内生活并进行细胞分裂的过程中,疟原虫需要的小分子有机物的类别包括_______________(写出三类)。

(2)进入血液循环后,疟原虫选择性地侵入红细胞,说明它能够_________________并结合红细胞表面受体。

(3)疟原虫大量增殖后胀破红细胞进入血液,刺激吞噬细胞产生致热物质。

这些物质与疟原虫的代谢产物共同作用于宿主下丘脑的_________________中枢,引起发热。

(4)疟原虫的主要抗原变异频繁,使疟原虫能避免被宿主免疫系统_________________性清除,从而使该物种得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临床应用青蒿素治疗疟疾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其抗疟机制尚未完全明了。

我国科学家进行了如下实验。

组别

实验材料

实验处理

实验结果

(线粒体膜电位的相对值)

1

疟原虫的线粒体

不加入青蒿素

100

2

加入青蒿素

60

3

仓鼠细胞的线粒体

不加入青蒿素

100

4

加入青蒿素

97

①1、2组结果表明_________________;由3、4组结果可知青蒿素对仓鼠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无明显影响。

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将实验中仓鼠细胞的线粒体替换为_______________,能为临床应用青蒿素治疗疟疾提供直接的细胞生物学实验证据。

【答案】单糖、氨基酸、核苷酸、脂肪酸(其中三类)识别体温调节特异生存与繁衍青蒿素能显著降低疟原虫线粒体膜电位青蒿素对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存在物种间的差异人体细胞的线粒体

【分析】

 

解答实验分析试题的一般过程:

①找到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②结合题目所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把自变量与处理或改变生理过程的某一因素联系,将因变量与具体生理过程相联系;③弄清处理或改变生理过程的某一因素对具体生理过程的影响。

【详解】

(1)细胞增殖过程中,需要合成的物质有蛋白质、核酸、多糖和脂肪,组成它们的基本单位分别是氨基酸、核苷酸、葡萄糖、甘油和脂肪酸。

(2)疟原虫选择性地侵入红细胞,说明它能够识别并结合红细胞表面受体。

(3)疟原虫大量增殖后胀破红细胞进入血液,刺激吞噬细胞产生致热物质。

这些物质与疟原虫的代谢产物共同作用于宿主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

(4)抗原具有特异性,疟原虫的主要抗原变异频繁,可以避免受到免疫系统的特异性识别,从而避免被特异性清除,有利于疟原虫的生存和繁衍。

(5)①1和2组处理方法的差别是有无青蒿素,结果表明青蒿素能显著降低疟原虫线粒体膜电位;由3、4组结果可知青蒿素对仓鼠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无明显影响。

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青蒿素对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存在物种间的差异。

②要为临床应用青蒿素治疗疟疾提供直接的细胞生物学实验证据,应该将仓鼠细胞的线粒体换为人体细胞的线粒体。

1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