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新版冀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学期第23章数据分析单元复习教学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675795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72 大小:948.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季新版冀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学期第23章数据分析单元复习教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2页
秋季新版冀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学期第23章数据分析单元复习教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2页
秋季新版冀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学期第23章数据分析单元复习教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2页
秋季新版冀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学期第23章数据分析单元复习教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2页
秋季新版冀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学期第23章数据分析单元复习教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季新版冀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学期第23章数据分析单元复习教学案.docx

《秋季新版冀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学期第23章数据分析单元复习教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季新版冀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学期第23章数据分析单元复习教学案.docx(17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秋季新版冀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学期第23章数据分析单元复习教学案.docx

秋季新版冀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学期第23章数据分析单元复习教学案

第二十三章 数据分析

1.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了解数据处理的过程,能用计算器处理较为复杂的数据.

2.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等统计量的意义.

3.会计算加权平均数,理解“权”的意义,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

4.体会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意义,会计算简单数据的方差.

5.体会样本和总体的关系,知道可以通过样本平均数、样本方差估计总体平均数和总体方差.

6.能对统计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进而进行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1.在实际问题情境中理解平均数、加权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方差的意义,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2.经过进一步数据处理的过程,发展数据分析观念和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增强统计意识,提高统计能力.

3.通过观察、理解、讨论、合作交流,体会如何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区分刻画“平均水平”的三个表示集中趋势的数据代表,让学生获得一定的评判能力,进一步发展其数学应用能力.

5.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6.通过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学习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方法,认识统计在社会生活及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2.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3.将知识的学习放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通过数据分析与处理,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

4.通过计算器的使用,了解科学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励学生热爱科学、学好文化知识.

本章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是统计的最后一章,八年级下册第十八章我们学习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的常用方法,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组、列表等处理工作后,数据分布可以通过绘制统计图反映出来,为了进一步了解数据分布的特征和规律,还需要计算一些代表数据的一般水平或分布状况的特征量,所以在第十八章的基础上,本章主要学习如何利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以及如何利用方差描述数据的波动情况.

对于统计数据分布的特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是分析数据分布的集中趋势,反映数据向其中心值(平均数)靠拢或聚集的程度;二是分析数据分布的离散程度,反映数据远离其中心值(平均数)的趋势;三是分析数据分布的离散程度,反映数据分布的形状.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是代表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以生活实际问题为情境,引进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突出加权平均数中“权”的作用和意义,综合利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解决问题的例子,并对这三种统计量进行了概括总结,突出了它们各自的统计意义和各自的特征.方差是统计中常用的一种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教材中对方差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研究,首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提出对两组数据的波动情况的研究,并画出散点图直观地反映数据的波动情况,在此基础上,引进了利用方差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方法,介绍了方差的公式,并从方差公式的结构上分析了方差是如何刻画数据的波动的.本章最后一节结合实际生活,介绍了如何利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的问题,使学生对抽样的必要性、样本的代表性和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有了更深的体会.

【重点】

1.平均数、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的概念、意义及计算.

2.能根据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在实际问题中,能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值描述一组数据的特征,并根据恰当的统计量进行决策.

4.能用样本的平均数和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和方差.

【难点】

1.利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在实际问题中,能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值描述一组数据的特征,并根据恰当的统计量做出决策.

3.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1.现阶段的统计学习,是从实际问题出发,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表示数据、分析数据和做出判断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理解相关概念,体会统计的基本思想,掌握简单的分析数据的方法,逐步建立数据分析的概念.在教学中多创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让学生感受统计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统计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作用.

2.统计观念反映的是由一组数据所引发的想法、能推测到的可能结果以及自觉地想到用统计的方法解决问题等,是在亲身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一种感觉,在教学中多采用学生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明确具体任务,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和策略,然后对数据进行不同分析、不同解释,进而进行小组内合作交流,通过比较得到恰当的结论.

3.在统计活动中,我们大多面对的是样本数据,由不同的样本数据计算得出的“统计量”可能不同,这反映了统计结果的不确定性.对有些问题,可以采用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对不同的样本数据进行分析,通过交流和比较,体会统计结果既有不确定性,又有其规律性.

4.统计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概念,应当把渗透统计思想、掌握数据分析的方法、理解“统计量”的意义和作用作为重点.避免将学生的主要精力引到复杂的计算中,在理解算法的基础上,尽量使用计算器处理复杂的数据.

23.1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

3课时

23.2中位数和众数

2课时

23.3方差

2课时

23.4用样本估计总体

1课时

回顾与反思

1课时

23.1 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

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计算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

2.会用计算器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3.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了解“权”的含义,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

4.能说出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5.了解在实际生活中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

1.在实际问题情境中理解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体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2.经历数据收集和处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的能力.

3.通过观察、理解、讨论、合作交流,体会如何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发展求同和求异思维.

5.通过用估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发展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1.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习惯.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3.通过计算器的使用,了解科学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励学生热爱科学、学好文化知识.

4.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5.通过参与数学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体验学习带来的快乐.

【重点】 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

【难点】 平均数、加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课时

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2.会计算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

3.会用计算器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1.在实际问题情境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经历数据收集和处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的能力.

3.通过观察、理解、讨论、合作交流,体会如何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1.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习惯.

2.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3.通过计算器的使用,了解科学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励学生热爱科学、学好文化知识.

【重点】 算术平均数的计算.

【难点】 平均数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预习教材P2~4.

导入一:

【课件展示】 张老师乘公交车上班,从家到学校有A,B两条路线可选择.对每条路线,各记录了10次路上花费的时间,依据数据绘制的统计图如图所示.根据图形提供的信息,你能判断哪条路线平均用时较少,哪条路线用时的波动较大吗?

如何定量地描述平均用时及数据的波动情况?

【师生活动】 教师展示课件,学生观察图形,直观上得到结论,教师导入本章课题.

[导入语] 我们通过直观上观察得到路线A平均用时较少,路线B波动较小,那么我们如何通过定量计算描述平均用时和波动大小呢?

通过本章的学习将得到解决.

导入二:

【课件展示】 欣赏篮球比赛图片.

【问题】 怎样衡量哪支球队的身材更为高大?

【师生活动】 学生思考回答,师生共同导出本节课课题——平均数.

导入三:

复习提问:

1.什么是平均数?

2.如何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师生活动】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点评,导出本节课课题并板书.

[设计意图] 通过实际问题情境导出本章课题,再通过学生感兴趣的篮球赛实际问题导出本节课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本节课知识的欲望,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通过复习小学学过的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过渡语] 在小学,我们对平均数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现在,我们一起来探究平均数的意义和平均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共同探究一 实际问题中平均数的计算

【课件展示】 某农科院为了寻找适合本地的优质高产小麦品种,将一块长方形试验田分成面积相等的9块,每块100m2,在土壤肥力、施肥、管理等都相同的条件下试种A,B两个品种的小麦.小麦产量如下表:

  

(1)观察下图,哪个品种小麦的产量更高些?

(2)以100m2为单位,如何比较A,B两个小麦品种的单位面积产量?

(3)如果只考虑产量这个因素,哪个品种更适合本地种植?

思路一

教师引导分析:

1.通过直观观察,你能得到哪个品种小麦的产量更高些吗?

2.要比较哪个品种的产量高,我们通常通过计算什么值定量比较?

3.如何求一组数据的平均值?

4.你能求出A,B两个小麦品种的单位面积产量吗?

5.通过计算,你认为哪个品种更适合本地种植?

【师生活动】 学生思考回答,独立完成解答过程,小组内交流答案,学生展示结果后,教师点评,并归纳得出结论:

由于同一品种在不同试验田上的产量有差异,要比较两个品种哪个产量高,通常情况下是比较它们的平均产量.

【课件展示】

解:

A品种小麦的平均产量:

×(95+93+82+90+100)=92(kg),

B品种小麦的平均产量:

×(94+100+105+85)=96(kg).

就试验结果来看,B品种小麦比A品种小麦的平均产量高,B品种更适合本地种植.

思路二

【师生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直观观察哪个品种的小麦的产量高,然后学生独立思考如何计算验证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小组内合作交流,完成计算过程,小组代表展示,教师点评并进行归纳.

【课件展示】

解:

A品种小麦的平均产量:

×(95+93+82+90+100)=92(kg),

B品种小麦的平均产量:

×(94+100+105+85)=96(kg).

就试验结果来看,B品种小麦比A品种小麦的平均产量高,B品种更适合本地种植.

[设计意图]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直观思维,再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完成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为归纳概括算术平均数的概念做好铺垫,问题情境的引入,有利于学生对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进行深入理解.

归纳概念

教师引导思考:

1.如果有n个数x1,x2,…,xn,你如何求它们的平均数?

2.每个数与平均数的差的和是多少?

(一组数据中,每个数据与平均数的偏差总和为0)

【师生活动】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点评.师生共同归纳并课件展示算术平均数的概念.

【课件展示】 一般地,我们把n个数x1,x2,…,xn的和与n的比,叫做这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作,读作“x拔”,即

(x1+…+xn).

因为(x1-)+…+(xn-)=0,所以取平均数可以抵消各数据之间的差异.因此,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代表值,它反映了数据的“一般水平”.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回答问题,与教师共同归纳出平均数的概念,并体会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同时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及数学理解能力.

做一做

  [过渡语] 我们知道了平均数的概念及意义,利用平均数的概念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呢?

【课件展示】 从一批鸭蛋中任意取出20个,分别称得质量如下:

80 85 70 75 85 85 80 80 75 85

85 80 75 85 80 75 85 70 80 75

(1)整理数据,填写统计表.

质量/g

70

75

80

85

频数

  

(2)求这20个鸭蛋的平均质量.

思路一

【师生活动】 学生思考后独立完成解答过程,小组内交流答案,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并观察学生计算时的易错点,在点评小组代表的展示时强调易错点,课件展示正确解答过程.

【课件展示】

解:

(1)

质量/g

70

75

80

85

频数

2

5

6

7

(2)×(70×2+75×5+80×6+85×7)=79.5(g).

即这20个鸭蛋的平均质量是79.5g.

追问:

当一组数据中某个数重复出现多次时,我们常怎样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先整理数据,列出频数分布表,用简单方法计算平均数)

思路二

【师生活动】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课件展示小明和小亮的计算方法,小组合作交流,判断他们谁的计算方法正确,并说明理由,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并总结相同的数重复出现多次的时候,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课件展示】 小明和小亮分别是这样计算平均数的.

小明的计算结果:

×(70+75+80+85)=77.5(g).

小亮的计算结果:

×(70×2+75×5+80×6+85×7)=79.5(g).

你认为他们谁的计算方法正确?

请和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小亮的计算方法是正确的.由于70,75,80,85出现的频数不同,它们对平均数的影响也不同,所以,频数对平均数起着权衡轻重的作用)

归纳:

一组数据中某个数重复出现多次时,先整理数据,列出频数分布表,再用简单方法计算平均数.

[设计意图]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一组数据中某个数重复出现多次时的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加深对算术平均数的意义的理解,为下节课学习加权平均数做好铺垫.

共同探究二 用计算器求平均数

  [过渡语] 在实际问题中,当一组数据比较大时,常常用计算器计算,我们怎样用计算器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呢?

让我们一起自主学习课本第4页的内容吧!

【师生活动】 学生自主学习课本中内容,然后小组内合作交流,共同归纳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方法,并互相出题用计算器求平均数,学生代表展示,教师点评,师生共同归纳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一般步骤.

【课件展示】 求“做一做”中20个数据的平均数的步骤如下(用A型计算器):

步骤

按键

显示

选择统计模式,进入一元统计状态

MODE2

Statx 0

输入第1个数据70,频数2

70,2DATA

n=2

输入第2个数据75,频数5

75,5DATA

n=7

输入第3个数据80,频数6

80,6DATA

n=13

输入第4个数据85,频数7

85,7DATA

n=20

显示统计结果

Rcl

=79.5

  [设计意图] 学生阅读计算器说明书后,小组合作交流操作方法,归纳操作步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知识拓展] 若要了解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可计算这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算术平均数与一组数据的每一个数据都有关系,当一个数据发生变化时,会影响整组数据的平均数,所以算术平均数的缺点是容易受个别特殊值的影响,有时不能代表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1.统计学是一门与数据打交道的学科,应用十分广泛.本章将要学习的是统计学的初步知识.

2.求n个数据的平均数的公式.

3.平均数的简化计算公式.

4.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步骤.

1.2015年5月某日我国部分城市的最高气温统计如下表所示:

城市

气温/℃

27

27

24

25

28

28

23

26

  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  )

                  

A.24℃B.25℃

C.26℃D.27℃

解析:

(27+27+24+25+28+28+23+26)÷8=208÷8=26(℃).故选C.

2.在一次青年歌手大奖赛上,七位评委为某位歌手打出的分数如下(单位:

分):

9.5,9.4,9.6,9.9,9.3,9.7,9.0,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所剩数据的平均数是(  )

A.9.2分B.9.3分

C.9.4分D.9.5分

解析:

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所剩数据是9.5,9.4,9.6,9.3,9.7,所以平均数是=9.5(分).故选D.

3.若8个数的平均数是11,还有12个数的平均数是12,则这20个数的平均数是    . 

解析:

这些数之和为8×11+12×12=232,故这些数的平均数是=11.6.故填11.6.

4.某老师为了了解学生周末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时间,在所任教班级随机调查了10名学生,其统计数据如表:

时间/小时

4

3

2

1

0

人数/名

2

4

2

1

1

  求这10名学生周末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平均时间.

解:

(4×2+3×4+2×2+1×1+0×1)=2.5(小时).

即这10名学生周末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平均时间是2.5小时.

第1课时

共同探究一 实际问题中平均数的计算

做一做

共同探究二 用计算器求平均数

一、教材作业

【必做题】

教材第5页习题A组第1,2题.

【选做题】

教材第5页习题B组第1,2题.

二、课后作业

【基础巩固】

1.数据a,a,b,c,a,c,d的平均数是(  )

A.B.

C.D.

2.有m个数的平均数是x,n个数的平均数是y,则这m+n个数的平均数为(  )

A.B.

C.D.

3.如果一组数据x1,x2,x3,x4的平均数是,那么另一组数据x1,x2+1,x3+2,x4+3的平均数是(  )

A.B.+1

C.+1.5D.+6

4.某次考试,5名学生的平均分是82,除学生甲外,其余4名学生的平均分是80,那么学生甲的得分是(  )

A.84B.86C.88D.90

5.如果一组数据5,x,3,4的平均数是5,那么x=    . 

6.一次数学测验,小红和小明的平均成绩是92分,小红和小芳的平均成绩是93分,三人的平均成绩是93分,则小明和小芳的平均成绩是    分. 

7.一组数据1,2,3,x,y,z的平均数是4.

(1)求x,y,z的平均数;

(2)求4x+5,4y+6,4z+7的平均数.

8.从甲、乙、丙三个厂家生产的同一产品中,各抽出8件产品,对其使用寿命进行跟踪调查,结果如下:

(单位:

年)

甲:

3,4,5,6,8,8,8,10;

乙:

4,6,6,6,8,9,12,13;

丙:

3,3,4,7,9,10,11,13.

试计算三个厂这三批灯泡的平均寿命并比较哪个厂生产的产品寿命最长.

【能力提升】

9.将一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减去50后,所得新的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是2,则原来那组数据的平均数是(  )

A.50B.52C.48D.2

10.若数据3,2,m,5,9,n的平均数为3,则m和n的平均数是    . 

【拓展探究】

11.某班在一次语文考试中,平均成绩是78分,男、女生各自平均成绩分别是81分、75.5分,求该班男、女生人数之比.

【答案与解析】

1.B(解析:

根据平均数的定义可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故选B.)

2.C(解析:

m个数的平均数是x,则这m个数的和是mx,n个数的平均数是y则这n个数的和是ny,则这m+n个数的和是mx+ny,根据平均数的定义,得这m+n个数的平均数是.故选C.)

3.C(解析:

由题意可得,则x1+x2+x3+x4=4,所以x1,x2+1,x3+2,x4+3的平均数是+1.5.故选C.)

4.D(解析:

设学生甲的得分为x,则x+4×80=5×82,解得x=90.故选D.)

5.8(解析:

根据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可得5+x+3+4=4×5,解得x=8.故填8.)

6.94(解析:

设小红,小明和小芳的成绩分别为x分,y分,z分,根据题意可得x+y=2×92,x+z=2×93,x+y+z=3×93,解得x=91,y=93,z=95,所以小明和小芳的平均成绩是(93+95)÷2=94(分).故填94.)

7.解:

(1)由题意可得1+2+3+x+y+z=4×6,∴x+y+z=18,∴x,y,z的平均数为=6. 

(2)4x+5,4y+6,4z+7的平均数为=30.

8.解:

=6.5(年),=8(年),=7.5(年),∴乙厂生产的产品寿命最长.

9.B(解析:

设原来的数据为x1,x2,…,xn.由题意知新的一组数据的平均数=[(x1-50)+(x2-50)+…+(xn-50)]=[(x1+x2+…+xn)-50n]=2,∴(x1+x2+…+xn)-50=2,∴(x1+x2+…+xn)=52,即原来的那组数据的平均数为52.故选B.)

10.-0.5(解析:

由题意知数据有6个,则有(3+2+m+5+9+n)=3,∴m+n=18-3-2-5-9=-1,∴m,n的平均数为-0.5.故填-0.5.)

11.解:

设男生人数为m,女生人数为n,则有(m+n)×78=m×81+n×75.5,即78m+78n=81m+75.5n,∴3m=2.5n,∴m∶n=2.5∶3=5∶6.即该班男、女生人数之比为5∶6.

本节课的重点是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通过复习小学学过的平均数的概念及运算,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平均数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量,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通过比较两个不同品种小麦的单位面积产量,引出平均数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活动获得新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体会数形结合思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应用意识.在“做一做”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答案,由于出现相同的数据,所以教师先引导学生完成统计表,既复习了统计的知识,又为下节课学习加权平均数打下基础.整节课以教师引导、突出学生主体为主要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对平均数的意义的探索,由于小学已经熟悉平均数的计算,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顺利完成概念的形成及解决实际问题,但在用计算器计算的教学环节中,学生对计算器的应用不熟悉,对计算器的应用的学习没有足够的热情,教师给学生交流的时间也较短,所以完成效果不太好,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应用现代科技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

本节课是在小学对平均数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以生活实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