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世界的气象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名师教案1 湘教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67233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68.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世界的气象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名师教案1 湘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世界的气象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名师教案1 湘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世界的气象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名师教案1 湘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世界的气象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名师教案1 湘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世界的气象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名师教案1 湘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世界的气象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名师教案1 湘教版.docx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世界的气象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名师教案1 湘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世界的气象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名师教案1 湘教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世界的气象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名师教案1 湘教版.docx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世界的气象第二节气温和降水名师教案1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世界的气象第二节气温和降水名师教案1湘教版

教学内容

本节教学内容在教材第60-66页。

具体教学内容包括气温、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主要降水类型、世界降水的分布、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气温的测定方法。

2.能正确阅读等温线分布图,并总结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3.会降水量的测定方法,掌握主要的降水类型,能正确阅读降水量分布图,并总结出降水量的地区差异。

4.根据气温和降水的数字资料,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逐月分配图,并依据这些气候资料了解气候特点,说出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

充分动手实践,进行对一天平均气温的测定,以及水蒸气凝结的试验。

利用已有的读图经验,逐步学会看图、制图。

通过制图的过程进行合作、探究、讨论,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七年级学生读图、析图能力有限,采取鼓励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大胆将图上反映的内容用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不怕学生表达不准确,而要多鼓励,逐步帮助学生掌握运用正确的地理语言。

提出问题比解答问题更有意义,在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严谨科学态度。

学生在搜集家乡气候资料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家乡的了解和认识,增进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掌握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掌握世界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异。

学会使用气温和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并会通过读图总结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规律。

难点

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并能通过读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总结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规律。

教学突破

气温、降水的分布规律要借助于地图总结而出,所以掌握读图的方法是学好本节内容的关键。

指导学生读图时首先明确“图名、图例、注记”,在此基础上进行地理要素分布规律的分析。

“气候资料图”的绘制与分析是难点。

绘制的过程,先让学生讨论已知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的基本组成部分(横坐标、纵坐标等);之后练习:

将已有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的资料用表格形式表达出来,小组再互换气候资料表格,进行“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的制作;最后小组之间评比,看谁画得最准确,若与原图不一致,找出差错出在哪里,是制表格的环节、还是制图环节,在总结得失的基础上掌握制图方法。

根据“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的资料分析气候特征,让学生把握住以下几点:

1.气温:

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数值、时间(月份)、差距大小等;

2.降水:

最多与最少降水量的数值、时间(月份)、差距大小等;

3.气温和降水的配合:

季节(夏季、冬季)、高温、低温、多雨、少雨的组合搭配。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玻璃杯、玻璃片、热水。

2.多只气温计,用来上课测气温。

学生准备

1.准备当天“天气预报”。

2.每人准备直尺、空白纸。

3.查找有关世界雨极、干旱地区的资料。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导入新课。

2.引导学生思考平时听天气预报所关心的天气情况主要有哪几个方面。

1.学生代表报告今日天气情况。

2.思考平时听天气预报所关心的天气情况主要有哪几个方面(气温、降水等)

3.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了解我国不同地区乃至世界各地的气温是存在差异的。

3.联系实际,体会气温的差异是造成自然景观和我们生存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与我们的生活关系非常密切。

3.让学生了解气温的概念、气温的测定。

3.观察景观图片、自学课本内容。

4.让学生运用已有的读图经验分析《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4.结合前面学习过的经纬度知识,简单归纳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一、气温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提问导入新课。

播放天气预报录像。

问:

平时听天气预报所关心的天气情况主要有哪几个方面?

板书:

第二节课题: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

1.学生代表报告今日天气情况。

思考、回答

 

2.展示东北、海南景观图片

让学生发言交流生活经历和体验

简单概括气温概念

学生发言后

板书:

一、气温

1.气温的概念:

气温指空气的温度(单位:

℃摄氏度。

2.观察景观图片内容,谈自己的生活感受

 

掌握气温概念、单位的正确书写

3.指导学生自学课本“测定气温”活动

指导学生准确读出气温计上的温度数,答疑。

4.投影出四支按照规定时间测定出气温的气温计,强调四个时刻。

然后每个小组发一支气温计,读出此时的气温。

5.让学生推导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某地多年平均气温的计算。

讨论总结后

板书:

2、日平均气温的测定:

2时、8时、14时、20时

3.学生自学,对不懂得问题质疑、并通过小组讨论释疑。

 

4.准确读出气温计上的温度数,计算出日平均气温。

然后用气温计读出此时的气温。

小组交流计算结果,纠错。

5.分组讨论,总结。

听教师讲述。

二、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展示我国冬季黑龙江、冬季海南的景观图片

2.问:

同一时间我国北、南方的气温是否相同?

3.那么,同一时间内,世界各地的气温是否相同呢?

通过问题导入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

板书:

二、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

1.观察思考问题。

学生发言举例说明自己所知道的其他有关现象。

2.回答:

不同

3.学生提出假想,表述自己的观点

 

4.出示“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

补充有关等温线的知识

板书:

1、等温线:

根据世界各地气温的观测记录,把气温相同的地点,在地图上用线连起来,就是等温线。

5.出示读图思考题:

最炎热的大陆是?

最寒冷的大陆?

除南极洲之外,寒冷区域最大的洲是什么?

世界年平均气温较高的区域有哪些?

学校所在地的年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

6.出示以下问题,指导学生析图:

北半球、南半球从赤道向两极,气温有何变化规律?

说出判断依据。

等温线的形状是平直的吗?

明显的弯曲在哪里?

说明海洋与陆地气温是否相同?

结合世界地形图思考为什么亚洲10℃等温线有大的转折,出现了0℃等温线?

总结三条规律,帮助学生记忆。

板书:

2、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a.世界气温从低纬度向两极逐渐降低。

b.同纬度地区,海洋与陆地气温不相同。

C.同纬度的陆地,海拔高处气温较周围低。

7.将“世界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世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的读图练习交给学生自己探究。

4.结合等高线理解等温线。

 

5.小组讨论,回答。

 

6.积极思考,交流。

 

小组代表总结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

小组之间互相补充。

根据亲身体验,谈登山时山顶的气温比较低,由此得出结论:

地球表面气温随海拔增高而降低。

记住教师补充内容:

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

7.小组合作探究,读图完成课本相应的题目要求。

本课总结

学习地理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要借助地图,在读图过程中要首先注意图名、图例、注记的辨别。

气温的分布要结合纬度知识进行分析。

板书设计

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

一、气温

1.气温的概念:

气温指空气的温度,单位:

℃摄氏度。

2.日平均气温的测定:

2时、8时、14时、20时四个时刻气温平均值。

二、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

1.等温线:

根据世界各地气温的观测记录,把气温相同的地点,在地图上用线连起来,就是等温线。

2.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

a.世界气温从低纬度向两极逐渐降低。

b.同纬度地区,海洋与陆地气温不相同。

c.同纬度的陆地,海拔高处气温较周围低。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搜集有关某地特殊的气候方面的资料,尤其是注意收集世界性特殊气候(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等)方面的资料。

搜集有关家乡气温方面的资料。

教学步骤(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出示图片,导入新课。

1.学生代表报告今日天气情况。

2.通过小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水蒸气凝结过程。

利用图片进行降水类型介绍。

2.学生通过观察,初步了解降水形成条件。

3.世界降水量的分布,指导学生掌握读图方法。

3.资料展示家乡水资源的供需状况,了解水对发展经济的影响

三、主要降水类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出示图片,导入新课:

出示一组景观图片:

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沙漠,

问:

造成这些地区景观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2.操作一个小实验:

杯中盛热水,盖上玻璃片。

针对学生回答,给予评价、订正、小结。

板书:

三、主要降水类型1.降水的形成条件

补充:

降水形式包括雨、雪、霜、露等。

1.学生观察图片,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思考回答:

降水的多少。

 

2.观察现象,动脑思考原因。

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总结降水的形成条件

a.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

b.温度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

3.展示降水类型图片:

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的形成示意图。

列举不同降水类型常发生常见的地点,学生判断相应降水类型。

板书:

2.降水类型:

a.对流雨:

赤道地区多见;b.地形雨:

多发生在山地的迎风破c.锋面雨:

发生在冷、暖空气相遇时,例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3.观察图片,结合降水形成条件、课本上的概念具体分析各种降水类型的发生原因。

小组讨论、探究。

 

4.降水量的测定

引导学生自学,指导学生观察雨量器的构造。

补充总结:

月降水量、年降水量、某地多年平均降水量的计算方法

板书:

3.降水量的测定

4.自学课本“降水量的测定”阅读内容,了解雨量器的使用方法。

学生推算:

月降水量、年降水量、某地多年平均降水量的计算方法。

四、世界降水的分布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让学生首先自学交流“雨极”、“旱极”资料,引入世界各地降水分布不均匀的学习。

2.展示“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

补充:

等降水量线的概念

板书:

四、世界降水的分布1.等降水量线

3.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小组讨论:

比较赤道和两极地区哪里降水多?

结合降水形成条件简单分析原因。

比较亚欧大陆沿海和内地的降水哪里多?

简单说明原因。

降水量少于200毫米的地区有哪些?

(提示:

观察南北回归线)

查图找出学校所在地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

评价学生的回答。

板书:

2.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a.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降水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b.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c.南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西岸及内陆地区降水很少。

1.学生阅读课本“‘雨极’话雨”资料,了解世界雨极。

学生补充世界上降水少的地区的资料,交流。

2.结合等温线的知识,加深对等降水量线的理解。

3.学生根据观察地图和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讨论。

 

小组讨论后回答:

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南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西岸及内陆地区降水很少。

简单回答原因。

本课总结

降水量的多少是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自然面貌、风土人情、生产生活、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后续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

特别是降水的类型和降水的分布体现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对我们理解自然、顺应自然规律意义重大。

板书设计(接第一课时)

三、主要降水类型

1.降水的形成条件:

a.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b.温度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

2.降水类型:

a.对流雨:

赤道地区多见;

b.地形雨:

多发生在山地的迎风破;

c.锋面雨:

发生在冷、暖空气相遇时,例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3.降水量的测定

四、世界降水的分布

1.等降水量线

2.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a.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降水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b.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