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装配式建筑.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666728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1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装配式建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关于装配式建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关于装配式建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关于装配式建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关于装配式建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装配式建筑.docx

《关于装配式建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装配式建筑.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装配式建筑.docx

关于装配式建筑

关于装配式建筑

近年以来,装配式建筑一词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之一。

2016年9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1号),正式把推广装配式建筑上升到国家层面。

明确提出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并将全国分为重点推进地区、积极推进地区和鼓励推进地区,河北为重点推进地区。

一、科学认识装配式建筑

(1)厘清装配式建筑的相关概念。

严格来说,装配式建筑并不是新生事物,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曾出现过“建筑工业化、住宅产业化、建筑产业现代化”等相关描述。

2015年12月份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装配式建筑”这一概念,2016年2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确认了这一提法。

《指导意见》明确了装配式建筑的概念。

“装配式建筑是用预制部品部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其特征为标准化设计(即模数标准化,这是大工业生产的前提)、工厂化生产(高空的事情地面做,危险的事情的机器做,室外的事情室内做)、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等,主要包括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现代木结构等建造方式。

(二)国外装配式建筑发展历程。

随着钢铁工业发展和混凝土的出现,西欧早在十八世纪就开始应用推广混凝土预制构件和钢结构。

而装配式建筑的大量应用是从二战后逐步完善的,主要是解决当时住房严重短缺和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装配式建筑的

初期,预制构件对桥梁的建设有很大的帮助,之后开始在居住建筑,学

校、办公楼等公共建筑以及工业厂房中得到广泛应用,结构体系从单一

的装配式大板建筑发展为框架、剪力墙、框筒等多种结构体系。

部分发达国家发展情况介绍:

德国:

德国是建筑能耗降低幅度最快的国家,装配式住宅与节能标准充分融合,近年来被动式建筑采用装配式来实施,形成强大的装配式建筑产业链。

“在水一方”开创了我国被动房的先河。

美国:

197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家工业化住宅建造及安全法案,同年出台一系列严格的行业规划标准,一直沿用至今。

相比其他发达国家,美国除重视建筑质量外,更加注重美观、舒适性及个性化,在美国大城市住宅的结构类型以装配式混凝土和钢结构为主,在小城镇,以轻钢结构和木结构住宅体系为主。

日本:

日本于1968年提出了装配式住宅概念。

1990年推出采用部件化、工业化生产方式、高生产效率、内部结构可变的中高层住宅体系。

日本政府强有力的干预和支持对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立法来确保构件质量,钢结构和木结构建筑应用广泛。

(三)回顾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

上世纪50、60年代,我国首次提出推进建筑工业化,目的是为满足建国初期的大规模建设需求,主要侧重的是工业建筑,由于当时科学研究跟不上项目建设速度,许多技术没有经过科学的验证和分析,许多专用材料的性能尚不过关,使得这个时期建设的工业化建筑质量低劣,饱受诟病,再加上文革的原因,发展停滞。

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再次提出建筑工业化。

1978年原国家建委先后召开了香河和新乡会议,明确提出用大工业生产方式来建造工业和民用建筑。

目的是为满足改革开放后的大规模建设需求,主要侧重的是住宅建筑,搞的是苏联模式,建的多是“大板建筑”。

遗憾的是由于我们相关产业基础薄弱,工程标准不够完善、质量不过关,造成外墙渗漏、墙体冬季结露、结霜等导致渗水、透风等情况比比皆是,严重影响了建筑品质和使用功能。

同时大板建筑的结构抗震性也受到一些质疑,特别是在唐山大地震中,相当比重的死亡人数是由楼板砸下造成的。

从此人们对搞装配式建筑都不寒而栗,装配式一度成为了建筑的“禁区”,成了业内人士的心结。

1991年以后,大板住宅彻底停建。

正如原住建部部长陈政高所说:

“一场不正确的实践,毁掉了一个新的建造方式的”诞生“。

现在看来,大板建筑骤然止步还有另外两个重要的原因:

一是随着农民工大量进城,现浇方式显现出了成本优势。

二是大板住宅平面布置过于呆板,难以满足住房商品化后消费者对户型多样化的需求。

1999年,国务院办公厅72号文件提出了住宅产业化的概念,当时的主要举措是发展省地节能环保型住宅。

进入21世纪,以万科为代表的企业开始全面提升大板体系。

2007年全国第一个装配式建筑示范项目——上海万科“新里程”住宅小区完工,标志着装配式建筑的重新回归。

(四)认识推广装配式建筑的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在全国范围内

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需要。

据不完全统计,建筑材料生产、建筑过程大约消耗社会总能量的一半左右,同时,资源消耗量大,仅建筑模板就每年消耗木材超过1200万立方米,相当于我国商品木材产量的1/6。

发展装配式建筑减少资源能源消耗,节水、节材、节能环保效果明显,据沧州富康家园测算,项目节能85%,节省混凝土49%,木材67%,建筑使用面积增加5%-8%,几乎不产生建筑垃圾和施工污水。

此外,装配式建筑较传统建筑方式,可有效抑制施工扬尘的产生,在减少雾霾之苦的同时,增加有效施工时间,减少雾霾天气工地被迫停工的不利影响。

二是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的需要。

二战以后,装配式建筑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我国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在住宅建筑上很少采用。

目前,我国建造的方式大多仍然停留在现场浇筑阶段,机械化程度低,工人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

我国自2011年开始,劳动年龄人口已经连续5年呈现下降趋势,“人口红利”逐渐消退。

随着老一代农民工不断丧失劳动能力,而新生代农民工对工作环境有了更高要求,就业更倾向于工厂,建筑业用工“青黄不接”的现象十分突出,造成人工费不断攀升,挤压着建筑业微薄的利润空间。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让机器代替人工(手工)既是大势所趋。

三是保证工程质量安全的需要。

质量安全是建筑永恒的主题,推广装配式建筑的初心就是提高建筑的质量和安全。

进入21世纪以后,人口红利逐渐消退,工厂化生产能够让农民转为产业工人,解决农民工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建筑质量追溯体系的应用,能够让具体干的对自己的工作负终生责任。

装配式建筑部件和配套件是在工厂生产的,具有严格的标准,精度能够控制在毫米级,操作人员都变成了产业工人相对固定,辅助于信息化的手段,能够很明确的将质量责任落实到人,因此,部件和配套件本身的质量是有保障的。

同时装配式建筑在现场安装,规范操作、要求十分具体,整体质量和品质要高于现浇。

由于装配式建筑大大减少了施工现场的操作人员和高空作业量,减少了产生安全事故的可能,特别是预制叠合板的使用,减少了现浇建筑提前拆模引发的安全事故。

(五)坚定装配式建筑的信心。

一是装配式建筑不是“大板建筑”。

“大板建筑”是上世纪70、80年代的产物,距现在近半个世纪。

在这期间,我们的建筑业和工业已经具备了很好的基础,要远强于70、80年代的苏联。

今天发展的装配式建筑是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这些多不是“大板建筑”所能比拟的。

已交付使用的装配式住宅也有力的证实了这一点。

二是装配式建筑并不呆板。

目前,装配式建筑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为便于生产和安装,构件的规格有限,造成建筑风格和立面相对单一,给建筑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但从国外的发展经验来看,预制构件通过“少规格、多组合”的方式,同样能够丰富建筑的立面和形体。

相反,对立面形体要求很高的建筑,由于现浇施工的精度满足不了相关要求,往往会选择装配式建筑。

二、我省装配式建筑工作发展的实践

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快装配式建筑的推广步伐,在政策制定、标准规范、市场培育和项目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技术日趋成熟,总体发展水平与全国水平大体相当,钢结构建筑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指导思想: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推动、典型示范、重点推进的原则,把钢结构建筑作为建造方式创新的主攻方向,大力发展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倡导发展现代木结构建筑,不断提高装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比例。

工作目标:

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全省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以上。

张家口、石家庄、唐山、保定、邯郸、沧州市和环京津县(市、区)要率先发展,其他市、县要加快发展。

为保证目标的顺利实施,在完善标准、提高设计能力、发展部品部件、提升施工水平、推进建筑全装修、推广绿色建筑建材、培育龙头企业、推行工程总承包、推动工程建设、确保质量安全、推动装配式建筑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等方面提出了任务要求,并在用地、财政、税费、金融、行业引导以及发展环境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三、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