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故里导游词导游词.docx
《黄帝故里导游词导游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帝故里导游词导游词.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黄帝故里导游词导游词
黄帝故里导游词-导游词
黄帝陵相传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玄远黄帝的陵园,它位于黄陵县城北的桥山顶上。
下面是收集整理的陕西黄帝陵导游词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陕西黄帝陵导游词
(一)
黄帝陵相传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玄远黄帝的陵园,它位于黄陵县城北的桥山顶上。
黄帝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一位伟大的部落首领,是开创中华民族文明的祖先。
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车弓矢。
他的妻子能养蚕,其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其臣大挠创造了干支历法,其乐官伶伦制作了乐器。
我国后来能巍然屹立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列,这与黄帝的赫赫殊勋是分不开的。
黄帝还以他惩罚邪恶,首次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
据说黄帝活了118岁。
有一次,在他出巡河南期间,突然晴天一声霹雳,一条黄龙自天而降。
它对黄帝说:
“你的使命已经完成,请你和我一起归天吧。
”黄帝自知天命难违,便上了龙背。
当黄龙飞越陕西桥山时,黄帝请求下驾安抚臣民。
黎民百姓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个个痛哭流涕。
在黄龙的再三催促下,黄帝又跨上了龙背,人们拽住黄帝的衣襟一再挽留。
黄龙带走了黄帝之后,只剩下了黄帝的衣冠了。
人们把黄帝的衣冠葬于桥山,起冢为陵。
这就是传说中的黄帝陵的由来。
但是也有人说,黄帝死后就安葬在桥山。
黄帝陵区约4平方公里,山水环抱,林木葱郁。
参观者到达桥山山顶,首先看见路立的一块石碑,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马”。
陵前有一座祭亭,亭中央立一高大石碑,碑上刻有“黄帝陵”3个大字。
祭亭后面又有一块石碑,上书“桥山龙驭”4字。
再后面便是黄帝陵。
黄帝陵位于山顶正中,面向南,陵冢高约4米,周长约50米,陵前40米处有一约20米高台,其旁一石碑上书有“汉武仙台”四字。
此台系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巡游朔方归来时,祭奠黄帝,祈仙求神时所筑。
黄陵下的轩辕庙里面尚有一些建筑、古柏和石碑等文物。
跨进庙门,左边有一棵巨大的柏树。
相传此柏为黄帝亲手所植,故称“黄帝手植柏”,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
庙门北有一过厅和一碑亭,碑亭里陈放着47块石碑。
最北边坐落着大殿,大殿前还有一株高大的古柏,叫“挂甲柏”。
据传,这是汉武帝挂金甲印烙所致。
大殿雄伟壮丽,门额上悬挂有“人文初祖”四字大匾。
大殿中间有富丽堂皇的黄帝牌位,其周围殿墙下还有一些陈列品。
陕西黄帝陵导游词
(二)
黄帝陵,号称”中华第一陵”。
从西安到黄帝陵大约需要4个半小时左右,沿途路过于右任的故乡三原县、“药王”孙思邈的故乡铜川市,以及在中国共产党党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洛川会议”的召开地洛川。
洛川的苹果也是天下闻名的。
为了让大家对黄帝陵有一个深刻的了解,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申华民族的始祖黄帝。
黄帝,是距今5000年左右的原始社会末期的一位杰出的部落联盟领袖。
据古籍记载,黄帝为少典之子,姓公孙,因长于姬水,又姓姬。
封于有熊,号有熊氏。
曾居于轩辕之丘,又号轩辕。
因崇尚土德,土色黄,所以又称为“黄帝”。
在原始社会后期,黄河中游地区生活着两大部族黄帝部族和炎帝部族。
东部生活着东夷太昊部族,南方生活着苗蛮蚩尤部族。
为了争夺中原地区,蚩尤率领以九黎部落为核心的苗蛮部族大举进攻炎帝部族,炎帝因战败求助黄帝。
黄帝与炎帝联合,与蚩尤在涿鹿(今河北涿州)展开决战,蚩尤战败并被擒杀。
接着,黄帝与炎帝两部又为逐鹿中原而兵戎相见,在今河北阪泉境内展开对决。
结果以炎帝战败融入黄帝部族而告结束。
至此,炎黄两部落融为一体,并成为后来华夏族的主体,因此中华后裔都称自已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
之后,黄帝开始了统一华夏的战争,“五十二战而天下咸服”,黄帝被尊为天下共主。
传说中,黄帝不但是一位英雄的领袖人物,而且也是智慧的化身。
人们把许多发明创造都归功于黄帝或他的妻子、臣下。
如造舟车、制衣冠、务蚕桑、创医学、定音律、造文字、布五谷、烧彩陶及政治生活中的典章制度、风俗习惯中的婚丧礼仪等,后人以黄帝时代作为中华民族迈人文明社会的开始,所以,黄帝被尊为“人文初祖”。
说到黄帝的贡献,就不得不提《黄帝内经》。
在5000年前,黄帝就写下了人类第一部中医中药著作《祝由科》(祝由,古代治病方法之一,以祝祷方法治疗疾病,即祝说病由,不劳针石)。
当地群众对它的评价是:
“家有祝由科,害病不吃药。
”黄帝的这部医学著作是怎样写成的呢?
黄帝时期,人们生活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
生活资料十分缺乏,经常遭受野兽的伤害和烈火、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威胁。
平时在打猎的过程中还不断出现跌打损伤等事故。
因此,因病伤而死的人越来越多。
黄帝经常为此事愁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那时候,没有人懂得用药物治病,更不懂得预防。
人一得病,只有听天由命,谁也没有办法。
有一次,黄帝带领一支队伍进山狩猎,一只老虎突然向他们猛扑过来,黄帝急忙拉弓向老虎射了一箭。
由于没有射中要害,箭头从虎背穿皮而过,受伤的老虎逃走了。
几天后,有人发现它在一片树林里专门寻找一种长叶草吃,而且边吃边用舌头舔背上的伤口。
虎背上的伤口没有血迹,也没溃烂。
黄帝听到这个情况。
立刻命人前去察看,并一再叮呼不许杀害老虎。
察看人回来也说:
“受伤的老虎吃了这种长叶草,伤口不但不流血,而且已慢慢愈合。
”黄帝听后,沉思一会儿,便派人把老虎吃的这种长叶草采集回来,专门给部落里受伤流血的人吃。
受伤流血的人吃了这种长叶草,果然收到止血止痛的效果。
黄帝兴奋地说:
“看来,野兽有时比人还聪明。
它们受伤后,知道吃草治伤,我们就不知道这个道理。
”
还有一次,黄帝手下驯养动物能手王亥在训练一只熊时,由于这只熊不听指挥,王亥一怒之下,失手将它的一只后腿打断。
这时,有人主张将熊杀掉吃肉;有人却说:
“这是一只母熊,留它一条命,也许还能生育小熊呢!
”王亥按后一种意见,把这只断腿的母熊放了。
这只母熊一蹎一跛地钻进了树林,不料又被几个猎人发现。
其中一个猎人正准备用箭射它,忽然看到这只熊的一条后腿吊着,正在树林的草丛里寻什么。
猎人便隐藏起来仔细观看,原来这只熊用前掌在草丛里刨一种雪白的草根。
每刨出一撮,先放在嘴里嚼一阵,然后吐出来,再用前掌轻轻地敷在被打断的后腿上。
猎人感到非常奇怪,便没有惊动这只受伤的母熊,回去后把在树林里看到的情景报告给黄帝。
黄帝听后,又派人去树林里察看。
谁知,去的人找了三天,也没有发现这只熊的踪影。
十几天以后,当有人在另一片树林里发现这只熊时,它的断腿不知什么时候长好了。
一见猎人,就飞快地逃得无影无踪了。
人们把熊刨过的这种草根从地里挖出来捣烂以后贴在损伤筋骨的人身上,结果都治愈了。
黄帝从这两件事上受到很大启发。
知道自然界有很多东西都可以用来治疗疾病。
于是他命雷公、歧伯二人,经常留意山川草木,虫鸟鱼兽,看它们如何生存。
雷公、歧伯按照黄帝的吩咐,对自然界的飞禽走兽,草木花卉等,都详细地加以观察和记录,进行研究和试验,直到最后确认什么东西能治什么病为止,再由黄帝把它正式整理出来。
这就是我国最早的《医案》和《本草》。
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中华民族第一部医药著作《祝由科》就这样产生了。
后世人在这部医药著作的基础上去伪存真,不断增补,逐渐形成了后来的《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各有文章81篇,内容非常广泛。
关于黄帝埋在哪里?
现在有很多说法。
但是,从历史资料的记载以及历代政府的态度上看,大家马上就要看到的黄帝陵就是黄帝百年后唯一的安寝之地。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明确说“黄帝崩,葬桥山”。
而黄帝陵历史上就称为“桥陵”,1944年才改称今名。
在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中,黄帝是在黄陵县的桥山骑龙升天的,后人们将黄帝衣冠埋葬在这里,起冢为陵,这就是黄帝陵的由来。
另外,黄帝陵一带被考古证明曾经是这一带原始氏族的聚居地,出土的陶器和石器,带有鲜明的仰韶文化的特征。
黄帝陵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北距西安约180公里。
黄陵县原名中部县,1944年经呈请原民国政府批准,更名为黄陵县。
1993年,陕西省人民政府把黄陵定为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1997年6月,黄帝陵被中宣部公布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大家现在所处的位置是轩辕广场。
这里是谒陵的起点。
轩辕广场的地面是用秦岭天然河卵石铺就而成的,共计5000块,含义是代表着中华民族5000年的悠久历史。
眼前的池子叫印池,相传是黄帝洗笔的地方。
印池之水来自沮河。
在古汉语中,沮通“祖”,故而沮河也被看成是祖先之河。
夜晚来临,这里会出现“沮水月夜”的美丽景观。
现在,我们所经过的这座桥叫轩辕桥。
这座桥横跨印池,全长66米,宽8.5米,为全花岗岩石材建造,被誉为“中国近代全石材第一桥”。
轩辕桥北端通向庙院的龙尾道共有95级台阶,寓意黄帝“九五之尊”的崇高地位。
拾级而上则是宽阔的庙前广场,近年来的公祭活动大都在此举行,现代传媒已使它广为人知。
站到宽阔的庙前广场,请大家再回头看轩辕广场,你一定会感受到一种“雄伟、庄严、肃穆、古朴”的恢弘气势。
拜祭黄帝,一般为“先祭庙,后谒陵”。
轩辕庙坐落在沮水以北,坐北朝南、居高临下、雄伟壮观。
请大家跟我走进这个神圣之地。
这座祭祖黄帝的古老庙宇,相传初建于汉代。
原来在桥山西麓,宋代移至这里。
轩辕庙由四进院落构成,庙门为汉代建筑风格,庑殿顶,白墙,黑琉璃瓦,高大巍峨,古朴
大方。
据旧中部县志记载:
司马迁为写《黄帝本记》曾来黄帝陵考证过。
此事过后,地方官员就创建了“轩辕庙”。
到了唐代宗大历年间,正式建庙于城北桥山西麓。
宋太祖开宝五年(972年),因河水侵蚀,又把庙址从西山麓移到东山麓,这就是现在的“轩辕庙”址。
当地民间流传的俗语说:
“汉代立庙唐朝建,到了宋朝把庙迁。
不论谁来做皇帝,登基都不忘祖先。
”
“轩辕庙”三个字是由蒋鼎文先生书写的。
蒋鼎文,字铭三,浙江诸暨县石山人,1895年生。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蒋鼎文出任陕西西安行营主任,兼十战区司令长官。
6月蒋鼎文又改任陕西省主席。
在他任职期间,先后三次代表中央政府,陕西省政府致祭黄帝陵。
1938年祭陵时,他亲笔写了“轩辕庙”山门大匾。
至今依然悬挂在黄帝庙大门上。
跨入轩辕庙大门,左侧有一株参天古柏映入眼帘。
古柏枝干苍劲,苍翠欲滴,冠如华盖,郁郁葱葱。
该树树龄已有约4700年,相传为黄帝亲手栽植,所以称“黄帝手植柏”,树高19.3米,下围10.67米。
当地谚语称“七搂八拃(张开大拇指和中指来量长度)半,疙里疙瘩不上算”。
意思是7个人手拉手还搂不住它。
1982年,英国林学专家罗皮尔等人在考察了世界27个国家之后来到我国,惊叹它是“世界柏树之父”。
1998年,该树被第一批认定为“中华一百棵古树名木”之列。
这座亭叫“碑亭”。
这里共有四通碑石。
右手第一遍碑文的内容系孙中山先生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所作祭词一首: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可惜,这份祭文手迹己经遗失,但他写的“世界文明,唯有我先”这首诗词,至今却牢牢刻在人们心中,并一代一代地传诵着。
右手第二通是1942年亲笔题写的“黄帝陵”三个大字。
1942年冬,国民的政府主席原计划和胡宗南一起前来今黄陵县祭拜黄帝陵。
后因公务繁忙,未能亲自前来祭奠,遂亲笔写了“黄帝陵”三个大字,手迹至今保存完好,并载入黄陵县志。
左侧第一通为于1937年4月5日国共两党同祭黄帝陵时亲笔撰写的祭文。
1937年,正值抗日战争高潮,中国和中国共产党分别委派官员,共同于4月5日前来陕西省黄陵县致祭中华民族元祖轩辕黄帝,这对推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唤起四万万民众坚决抗击日本帝国主义,“还我河山,卫我主权”,拯救危难的中华民族,起到了巨大的历史作用,因而被载大了史册。
第二通为手书“炎黄子孙”四个大字。
离开碑亭后,继续向里走,会看到左手边有一块一米见方的青石块,石上刻着一副巨大的黄帝脚印。
该石出土于黄陵东南的郭洼。
据说黄帝的脚印共有三副。
一副在河南,一副在山东,一副就在黄陵,脚印石旁有栅栏围护。
据当地人讲,如果有人隔着栅栏用硬币投中大脚趾,就预示着大吉大利,万事顺意。
在轩辕殿前左侧,有一株柏树。
树干斑痕密布,纵横成行,好似有断钉在内。
据传,公元前l09年,汉武帝北征朔方归来,祭黄帝陵时在此树干上钉钉子挂盔甲所致。
所以叫“挂甲柏”,也叫“将军柏”。
每年清明节前,树孔内还会溢出柏汁,凝结为珠,像泪珠一样。
清明节后,又恢复原样,被人称为“群柏之奇”。
现在,映人我们眼前的建筑叫轩辕殿。
大殿建于明代,门额上悬挂着原爱国将领程潜1938年所题的“人文初祖”四字大匾。
程潜,1882年出生于湖南省醴陵。
后因看不惯清朝政府,弃文习武,于1904年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
在日本结识了孙中山先生,并加入同盟会。
辛亥革命爆发时,他前往武昌,在黄兴领导下,参加了著名的武汉保卫战,任龟山阵地指挥。
1913年,衰世凯解散议会,担任湖南省军事厅长的程潜,积极响应孙中山先生的号召,参加讨袁。
1925年,程潜参加了讨伐陈炯明的东征和镇压杨希闵等在广州的叛乱,屡立军功,得到中山先生的赞赏。
程潜擅长隶书。
当时他为黄帝庙敬写的“人文初祖”匾额,交由富平县石匠雕刻而成。
由于运输困难,用牛拉车运至黄陵县九里山时,车翻石碑被打碎。
出任黄陵县县长的卢仁山对这一事故非常害怕,但又无法晚回。
只得如实地把车翻石碑被打的经过,详细向程潜进行书面汇报。
时隔不久,程潜就来信说,石碑被打,不必惊慌。
运输困难,不必再备。
请制作一副木匾,来年清明祭陵再写。
县长卢仁山看了此信,心里的一块石买才落了地。
他赶忙派人选购上等木料,制作了一副3米长、2米宽的木匾。
1938年4月5日清明节来临,程潜果然亲自前来祭陵。
卢仁山县长取出早已备好的“文房四宝”,请示程潜如何写。
程潜叫四个人抬着制好的木匣,蘸饱墨笔,提笔一挥,写成“人文初祖”四个隶书大字。
周围的人感叹叫绝,评论这四个字是铁画银钩,苍劲中带有娟秀,堪称当今的书法上品。
进入大殿,映人我们眼前的是半浮雕黄帝像。
这尊民族始祖的圣像,是以东汉武梁祠庙的画像石刻拓片为蓝本,经国家文物局征求有关专家的意见后批准,放大刻制而成。
黄帝石雕像为全身像,石料采用墨玉雕成。
石雕像黄帝沉稳站立,步履向东又回首望西,抬臂扬手,冠带简朴,着装无华。
像的四周雕刻有四灵图案:
上朱雀、下玄武、左青龙、右白虎。
轩辕庙北端坐落着2019年新建成的祭祖大殿,2019年清明首次以国家级礼仪公祭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的仪式在这里举行,大殿整体建筑秉承汉风唐韵,融古老传统与新时代气息为一体。
殿前祭祖广场均由花岗岩铺装而成,占地1万余平方米,可同时容纳5000行祭典活动。
说到这里,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下国家祭祖标准程序。
第一项,全体肃立;第二项,鸣放礼炮(34响,代表全国由个省、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第三项,奏乐;第四项,主祭就位;第五项,陪祭就位;第六项,主祭上香;第七项,献爵奠酒(主祭人举爵行奠酒礼);第八项,敬献花篮;第九项,恭读祭文(由专职播音员宣读);第十项,三鞠躬礼;第十一项,乐舞告祭;第十二项,典礼告成。
好了,轩辕庙就参观到这里。
下一步我们将登山,拜谒黄帝陵。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冢,被称为“天下第一陵”。
196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墓葬第一号”。
陵家位于黄陵县城北1公里的桥山上。
黄帝陵古称桥陵,因山形如桥,下有沮水穿过,所以山被称为桥山,陵被称为桥陵。
自清代毕沅陵前题碑“古轩辕黄帝桥陵”之后,桥陵之称更为著名。
1942年,陕西省第三区专员公署改称桥陵为黄帝陵,以利与蒲城丰山唐睿宗桥陵相区别。
陕西黄帝陵导游词(三)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轩辕氏的陵墓,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桥山;陕西黄帝陵为《史记》正史记载的唯一一个黄帝陵。
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号称“天下第一陵”。
黄帝陵为全国首批确定的5A级旅游景区。
黄帝陵古称“桥陵”,为中国历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黄帝的场所。
据记载,最早举行祭祀黄帝始于公元前442年。
自汉武帝亲率十八万大军祭祀黄帝陵和唐大历五年(770年)建庙祀典以来,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的场所。
陵前的“黄帝手植柏”树龄高达五千年以上,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树,见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新中国成立后,主席亲自批示,请周恩来部署对黄帝陵进行维修保护。
黄帝陵从春秋时期开始就是历史上历朝历代国家大祭的场所,成为历史上一项政治制度。
历史上从汉代先后有历代皇帝亲临祭祀或者祭文,如汉武帝、唐代宗、宋仁宗、元世祖、朱元璋、明成祖、明宣宗、明英宗、明世宗、明武宗、明神宗、明穆宗、明熹宗、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等等。
以及连战、宋楚瑜、何厚铧等爱国人士。
2019年,国家文物局决定将黄帝陵保护上升为国家法规,由国家文物局牵头制定黄帝陵保护行政法规。
目前正准备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