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鞍山市中考化学精选探究题100题汇总.docx
《辽宁省鞍山市中考化学精选探究题100题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鞍山市中考化学精选探究题100题汇总.docx(1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辽宁省鞍山市中考化学精选探究题100题汇总
一、探究题
1.实验室有两瓶没有标签的液体,分别是碳酸钾溶液和氢氧化钾溶液。
为了鉴别这两种溶液,小明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
(1)分别取两种溶液于两支试管中,各滴入一定量的氯化钡溶液,观察到一支试管中出现白色浑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实验结束后,小明同学将废液倒入同一个干净的烧杯中,发现废液变浑浊,于是将废液进行了过滤,并对滤液的成分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滤液中除水外,还含有那些物质呢?
(提出假设)
假设1:
可能含有氢氧化钾、氯化钾和碳酸钾
假设2:
可能含有氢氧化钾、氯化钾
假设3:
可能含有氢氧化钾、氯化钾、碳酸钾和氯化钡
你认为小明同学的以上假设中,不合理的是,理由是。
你认为还可能有的假设是。
(实验设计)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你的假设是正确的。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假设正确
2.同学们在实验室用块状大理石和5%的稀盐酸反应制取CO2,观察不到气泡产生时,发现固体还有剩余,对此进行探究(杂质不溶水且不与酸反应)。
(提出问题)不再产生气泡的原因是什么?
(猜想假设)猜想一:
盐酸己经完全反应猜想二:
剩余固体中无碳酸钙
猜想三:
生成物或杂质附着在大理石表面,阻碍反应继续进行
(实扮探究一)反应后溶液中是否有盐酸。
(1)小亮取上述反应后的溶液,测得溶液pH=2,说明溶液显______性,由此得出猜想一不成立的结论。
(2)小慧认为此结论不够严谨,还应考虑生成物对溶液酸碱度的影响,补充了如夏实验。
①取洁净的烧杯,另配制______溶液,测得溶滚pH=7。
②取洁净的试管,加入适量水和紫色石蕊溶液,持续通入CO2,发现溶液变为____色。
但小亮认为实验②不能说明CO2对溶液酸碱度的影响,他重新改进了实验。
③另取洁净的试管,加入适量水,持续通入CO2至饱和,测得溶液pH=5.6。
由以上实验可知,该反应的生成物对溶液酸碱度影响不大,猜想一不成立,反应后的溶液中有盐酸。
(实验探究二)剩余固体中是否有碳酸钙。
小亮先振荡反应容器,使剩余固体和液体充分接触,观察到仍无气泡产生。
再向容器中滴加
少量5%的稀盐酸,又有气泡产生。
一段时间后,不再产生气泡,仍有固体剩余。
产生气泡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
由以上实验可知,猜想二和猜想三不成立。
(得出结论)
根据以上实验探究,可得出影晌反应是否进行的因素之一是_______________。
(反思交流)小慧又提出,也可能是反应太慢,无法观察到气泡产生。
她设计了如下对比实验:
取出(实验探究二)所得的部分清液,放置一段时间后,测得pH为X,同时测得(实验探究二)容器中剩余溶液的pH为Y,若X______Y(填“>”“=”“<”),则她的猜想成立。
3.请参与下列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
实验内容
记录数据
A.借助新型传感设备探究红磷、白磷在空气中燃烧时的耗氧情况
燃烧红磷:
瓶内剩余氧气的体积分数为8.85%
燃烧白磷:
瓶内剩余氧气的体积分数为3.21%
B.用铁生锈原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反应前测定:
广囗瓶容积(扣除药品、导管和瓶塞所占容积)为125.0mL
反应后测定:
进入广口瓶中水的体积
为25.0mL
(1)红磷和白磷是由相同的磷元素组成的不同___(填“化合物”或“单质”)。
进行A实验时,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___。
(2)实验A的测定结果是在操作无误、装置不漏气,红磷、白磷均足量的情况下得到的,请从燃烧条件的角度说明红磷、白磷耗氧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___。
(3)实验B中,下列属于为加快实验进程而采取的措施是___和___(填数字编号)。
①在集气瓶中进行②塞紧瓶塞不漏气③使用铁粉而不使用铁丝④加少量食盐
(4)铁生锈的实质是铁与___(写化学式)发生了化学反应。
根据表中记录数据,可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___。
(反思与拓展)铜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铜绿(化学式为Cu2(OH)2CO3)时也能耗氧,从化学式可以看出,铜绿的生成是铜与水及空气中的___发生反应的过程,所以,实验B___(填“能”或“不能”)用铜粉代替铁粉。
4.某化学兴趣小组获得两包制作“跳跳糖”的添加剂,一包是柠檬酸晶体,另一包是标注为钠盐的白色粉末。
将少量柠檬酸和这种白色粉末溶于水,混合后产生了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为确定白色粉末的化学成分,该小组进行了以下探究:
(提出猜想)猜想1.碳酸钠;猜想2.碳酸氢钠;猜想3.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查阅资料)①碳酸钠溶液、碳酸氢钠溶液均呈碱性;
②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碳酸钠受热不分解。
(实验探究1)小亮、小刚分别对有关猜想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小亮
小亮将白色粉末溶于水后用pH试纸测定其酸碱度
pH______(填“>”“<”或“=”)7
溶液呈碱性,猜想1成立
小刚
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试管A中有水珠产生,试管B中液体变___________。
猜想2成立,试管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实验质疑)
(1)小红认为小亮的实验结论不正确,理由是____________(用文字叙述)。
(2)小明认为小刚的实验并不能得出猜想2成立,理由是______________(用文字叙述)。
(注意:
若答对下列小题奖励4分,化学试卷总分不超过60分。
)
(实验探究2)为了进一步确定白色粉末的化学成分,小戚称取10g白色粉末与足量稀盐酸反应,充分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mg,通过计算并分析实验数据确定猜想3成立,则m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计算结果用分数表示)
(结论分析)探究后他们查到该白色粉末的成分为碳酸氢钠,那么你认为白色粉末中的碳酸钠是如何产生的?
写出产生碳酸钠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5.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碱溶液的化学性质时,进行了下图所示的实验。
(1)实验A中,推入NaOH溶液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
(2)实验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实验结束后,小组同学对B试管中上层清液的溶质成分产生疑问,作出猜想:
猜想一:
只含有NaOH;猜想二:
含有NaOH、Na2CO3;猜想三:
含有NaOH、Ca(OH)2。
同学们取少量B试管中的清液分别置于甲、乙两支试管中,进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在试管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
不产生白色沉淀
猜想三错误
在试管乙中滴加足量稀盐酸
______
猜想二正确
(3)A、B、C、D四个实验中能体现碱化学通性的是____(填字母)。
小组同学经过讨论认为A、B、C、D四个实验并没有探究出碱所有的化学通性。
从这四个实验中选择一个,继续加入相关试剂,能得出碱的其它化学通性。
实验的方案是___________(写出操作和现象)。
6.小山同学发现,上个月做实验用的氢氧化钠溶液忘记了盖瓶盖,对于该溶液是否变质,同学们提出了如下假设:
假设一:
该溶液没有变质;
假设二:
该溶液部分变质;
假设三:
该溶液全部变质。
为了确定哪种假设成立,同学们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
(1)小玉的方案:
取样,向样品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红。
结论:
假设一成立。
小杰和小喜认为她的结论不正确,原因是_____。
(2)小杰的方案:
取样,向样品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观察到有_____产生。
结论:
假设一不成立。
(3)小喜的方案:
取样,向样品中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钙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
请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她得出与小杰相同的结论。
(4)小敏的方案:
取样,向样品中加入足量的_____溶液,充分反应后,有白色沉淀生成,将反应后的混合物过滤,向所得滤液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红。
结论:
假设二成立。
反思:
氢氧化钠溶液应该_____保存,以防变质。
7.某研究小组发现,维C泡腾片(主要成分如图所示)溶于水,有许多气泡产生,小组同学对该气体的成分进行了如下探究:
(猜想与假设)
卓玛说:
该气体可能是O2、H2、SO2、CO、CO2。
扎西说:
不可能有SO2,因为________________。
德吉说:
不可能有H2和CO,从药品安全角度考虑,H2易燃易爆,CO______。
讨论后,小组同学认为该气体可能有O2、CO2中的一种或两种。
(进行实验)
实验编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①
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②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该气体中
带火星的木条没有复燃
(得出结论)
(1)由实验①可知,该气体中肯定含有_________________,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实验②不能确定该气体中不含氧气,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向维C泡腾片溶液中滴加石蕊试液,溶液变红,说明溶液显____性。
8.某化学兴趣小组欲探究CO2与NaOH溶液反应后所得溶液中的溶质组成。
(查阅资料)
1Na2CO3+CO2+H2O=2NaHCO3
2NaHCO3可以与碱溶液反应,生成Na2CO3
3Ca(HCO3)2能溶于水
(提出合理猜想)
猜想一:
溶质为Na2CO3
猜想二:
溶质为NaHCO3
猜想三:
溶质为Na2CO3,NaHCO3
猜想四:
溶质为_____;
(验证猜想)
假如猜想三成立,请你根据下列提供的试剂,完成实验报告。
可选试剂:
NaCl溶液、NaOH溶液、CaCl2溶液、稀盐酸(每种试剂可重复选用)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反应后的溶液样品于试管中,滴加_____溶液
_____
Na2CO3存在
②向步骤①的试管中继续添加所滴加的试剂,直至_____,过滤后得滤液。
/
NaHCO3存在
③向步骤②所得的滤液中加入试剂
方法一:
加入;_____
_____
方法二:
加入_____。
有白色沉淀生成
9.某校兴趣小组的同学准备进行常见酸、碱、盐的性质实验时,发现实验台上摆放的药品中有一瓶溶液的试剂瓶未盖瓶盖且标签破损(如图),于是决定对该瓶溶液进行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这瓶溶液是什么溶液?
(获得信息)酸、碱、盐的性质实验中用到含有钠元素的物质是氯化钠、氢氧化钠、碳酸钠.
(做出猜想):
猜想一:
这瓶溶液是氯化钠溶液;
猜想二:
这瓶溶液是氢氧化钠溶液;
猜想三:
这瓶溶液是碳酸钠溶液.
(实验推断)
(1)小明取样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呈红色,得出结论:
该溶液不可能是_____溶液,原因是_____.
(2)小李另取样滴加稀盐酸,观察到有气泡产生,由此得出结论:
该溶液是碳酸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3)小王认为小李的结论不完全正确,理由是_____.
大家讨论后一致认为还要进行如下实验:
(继续探究)另取样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观察到有_____产生,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是_____,静置后,取上层清液,滴入酚酞溶液,溶液呈红色.
(实验结论)这瓶溶液是_____.
(探究启示)实验取完药品后应立即盖好瓶塞,且取用药品时标签向着手心.
(拓展迁移)若该溶液与盐酸发生中和反应,恰好完全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2所示,反应实质是_____.
10.(10南通24).在师生联谊晚会上,化学老师表演了“吹气生火”的魔术。
用棉花将一种淡黄色的固体包裹其中,将一根长玻璃管插入棉花团中吹气,稍后棉花团剧烈燃烧起来。
同学们为了揭开这个魔术的秘密,进行了如下探究。
(相关信息)①淡黄色固体成分是过氧化钠(Na2O2)。
②吹出的气体主要成分有氮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③过氧化钠与氮气不反应。
④碳酸钠溶液呈碱性。
(分析讨论)根据棉花团剧烈燃烧的现象分析,反应中除了生成氧气外,还说明过氧化钠发生的反应是▲(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提出猜想)同学们发现残留固体呈白色,对该固体成分进行猜想:
猜想Ⅰ:
固体成分是Na2CO3,CO2参加反应。
猜想Ⅱ:
固体成分是NaOH,H2O参加反应。
猜想Ⅲ:
固体成分是▲,CO2和H2O均参加反应。
(实验探究)同学们在老师带领下用足量且潮湿的CO2气体通入过氧化钠粉末中,充分反应后,取白色固体于试管中配成溶液,设计实验对猜想进行验证。
验证Ⅰ:
向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发现有气泡产生。
有同学认为固体成分仅含有Na2CO3。
验证Ⅱ:
蘸取少量溶液滴到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比较,pH大于7,有同学认为固体是NaOH。
请问此结论是否正确?
▲(填“正确”或“错误”),原因是:
▲。
验证Ⅲ:
先向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溶液,看到白色沉淀产生,写出反应方程式▲;然后向上层清液中加入▲溶液,看到溶液呈红色,验证了猜想Ⅲ是正确的。
(实验反思)由验证Ⅲ的结果可知,验证Ⅰ的结论错误,因为它不能排除▲的存在。
(拓展延伸)根据探究所获得的知识,有同学认为可以用过氧化钠做“滴水生火”的魔术,从燃烧的要素考虑,你认为要使魔术成功必须控制▲的用量。
11.美丽的青海湖不仅让我们感受到自然之美,当地的居民还能从青海湖内“冬天捞碱、夏天捞盐”。
当地学校的某化学兴趣小组对捞出来的纯碱进行研究,有的同学认为捞出来的全是碳酸钠,有的同学认为捞出来的纯碱中混有少量的氯化钠。
现在他们准备以一包冬天捞出来的纯碱(若含有杂质,只考虑为氯化钠)为研究对象,探究该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小组通过讨论设计了下图中的装置,请你参与探究。
(实验前活塞都关闭)
(实验一)称取13.25g纯碱样品完全溶于水,放入甲中,称量丙装置的质量为355g,打开
b、c,甲中现象为_______时,再称量丙装置的质量为350.6g,通过计算得出纯碱样品中
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__。
甲和丙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同学们通过讨论认为上述方法并不能准确测量,其理由可能是_______。
(写一条即可)
(实验二)通过讨论,改进后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称量丙装置的质量。
②称量样品,检查装置气密性。
③关闭a,打开b,注入足量的稀盐酸。
④打开a、d,鼓入氮气一会儿。
其正确顺序为__________(填字序号,可重复)。
(表达与交流)
(1)此实验中丁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实验中鼓入氮气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我市某校化学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模仿物理课上学到的“串联电路”,设计了如下气体制备与性质验证的组合实验,试看图回答问题。
(查阅资料)①红磷的着火点为250℃;②饱和NaHCO3溶液可用于吸收HCl气体;③20℃时,碳酸钠在乙醇中几乎不溶解;④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1)装置A中二氧化锰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2)反应开始后,B中充满氧气,但红磷仍未燃烧,原因是_______。
(3)装置F的作用是__________。
(4)反应完成后同学们对装置D中所得溶液的溶质成分展开探究。
(提出问题)装置D中溶液的溶质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小滨认为溶质只有CaCl2;小崔认为除CaCl2外,可能还含有_____(填化学式)。
(实验与结论)小滨取反应后装置D中部分溶液于试管中,滴加酚酞试液,发现溶液颜色呈无色,于是小滨认为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
(反思与评价)小崔认为小滨的实验方案是错误的,理由是_____,为验证后一种物质是否存在,小崔同学可采用_____(填字母序号)来代替酚酞试液。
A铜粉B石蕊试液C镁条D氧化铜粉末E碳酸钠溶液
13.(7分)化学兴趣课上,同学们对过氧化钠(Na2O2)可以做供氧剂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展开了以下探究活动。
(提供资料)①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氧气和另一种物质。
②Na2O2是一种淡黄色固体,常温下能与H2O、HCl气体等物质发生反应,生成氧气不能与N2发生反应。
(1)探究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氧气。
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下图所示装置。
①写出检验G中气体的方法。
②若无装置C,对实验有影响的物质是。
③若观察到,说明二氧化碳已经除尽。
(2)探究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的另一种物质。
(猜想与假设)下面是同学们提出的3种猜想。
猜想1:
是氢氧化钠猜想2:
是碳酸氢钠猜想3:
是碳酸钠
你认为猜想是不正确的,理由是。
(进行实验)排除错误猜想后,同学们通过以下实验验证了另一种物质。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取少量CO2与Na2O2反应后的固体于试管中,加入稀盐酸。
有大量气泡产生
(反思与评价)
①某同学认为上述方案存在不足,他的理由是。
②写出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4.现在食品包装袋中常放有一包“双吸防腐剂”,青少年的好奇天性促使同学们对“双吸防腐剂”成分产生了极大兴趣,他们将一包“防腐剂”倒在滤纸上,看到“防腐剂”中有一些黑色粉末和红褐色粉末,为此展开以下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防腐剂”中黑色的粉末和红褐色的粉末分别是什么?
(查阅资料)食品腐败主要是因为食品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蒸气反应、潮解而变质,使用该“防腐剂”可延长食品的保质期;氧化铁可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溶液因含Fe3+呈黄色。
(提出猜想)婷婷:
“防腐剂”中黑色的粉末是氧化铜,红色的粉末是铜。
燕燕:
“防腐剂”中黑色的粉末是碳粉,红色的粉末是铜。
婉君:
“防腐剂”中黑色的粉末是铁粉和碳粉,红色的粉末是氧化铁。
(讨论分析)同学们通过查资料、请教老师及讨论,都认为婉君同学猜想是正确的。
(实验探究)取样准备实验,请你参与她们的探究,并一起将实验报告补充完整。
实验步骤及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用磁铁接近滤纸上的“双吸防腐剂”,并充分吸引。
磁铁吸走了部分黑色物质
黑色粉末一定含有_____
②.取①中剩余的粉末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________ ,观察现象。
红色粉末全部消失,试管底部有少量黑色固体,溶液由无色变黄色。
婉君猜想成立,写出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
(拓展探究)为了进一步探究“防腐剂”的性质,探究的同学称取一些久置的“防腐剂”粉末装入硬质玻璃管中,进行了如图所示的规范操作实验。
(1)实验开始前老师要求同学们先通一会儿CO,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结束通过称量反应前后硬质玻璃管中固体物质的质量,发现反应后红色固体物质变成了黑色而且质量减小,质量减小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硝酸铜是制备Cu-Zn-Al系催化剂的重要原料,某兴趣小组对它开展了以下研究。
(1)、硝酸铜的制备研究
该小组同学查阅资料发现有三种设计方案可供选用:
①Cu与稀硝酸反应制取:
3Cu+8HNO3=3Cu(NO3)2+2NO↑+4H2O
②Cu与浓硝酸反应制取:
Cu+4HNO3=Cu(NO3)2+2NO2↑+2H2O
③通氧气于铜屑与稀硝酸的体系中制取:
2Cu+4HNO3+O2=2Cu(NO3)2+2H2O
甲同学认为三种方案的反应都可以在铁制容器中进行,乙同学认为____________(填“可行”“不可行”),理由是(用一个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
从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角度考虑,制取大量的硝酸铜最宜采用以上方法,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硝酸铜的性质研究
硝酸铜为蓝色固体,溶于水可得蓝色溶液。
该小组同学用下图装置加热硝酸铜,发现固体由蓝色逐渐变黑,同时产生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提出问题)硝酸铜在加热条件下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反应?
(查阅资料)
①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uO+H2SO4
CuSO4+H2O
②含氮化合物中,只有NO2是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③NO2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猜想假设)
Cu(NO3)2受热分解除了生成____,还可能生成了CuO和O2。
(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I:
将反应后试管中的固体加水充分溶解,过滤,________,加热
固体全部溶解,得到蓝色溶液
硝酸铜分解生成了氧化铜。
步骤II:
在如图的试管和集气瓶之间连上此图所示的装置,重新进行加热硝酸铜的实验
集气瓶中气体为无色,__________
硝酸铜分解生成了氧气
步骤II是同学们查阅了新的资料后设计完成的。
该资料是关于NO2方面的性质信息。
(获得结论)根据实验结果,Cu(NO3)2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该小组同学取10g的硝酸铜加热一段时间后,测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4.6g,则硝酸铜的分解率为_____?
(分解率为已分解的硝酸铜占原硝酸铜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反思与评价)
已知相同状况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其分子个数比。
据此,同学们认为,即使没有资料③,依据实验结论和“加热硝酸铜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实验现象,也能推出NO2可能具有助燃性。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某学习小组在实验室制取CO2气体的过程中,不慎用到了浓盐酸,导致制得的CO2气体中混有氯化氢气体,他们设计了如下除去氯化氢气体并探究CO2与过氧化钠(Na2O2)反应的实验。
查阅资料得知:
过氧化钠(Na2O2)是一种淡黄色固体,能与CO2、H2O发生反应:
2Na2O2+2CO2=2Na2CO3+O2
2Na2O2+2H2O=4NaOH+O2↑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A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2)为确定反应后装置B硬质玻璃管中固体的成分,小组同学取适量固体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蒸馏水溶解形成溶液M,无气泡产生,则该固体中不含_____________,该小组同学继续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反应后硬质玻璃管中固体的成分是什么?
(做出猜想)猜想一:
Na2CO3猜想二:
NaOH猜想三:
Na2CO3和NaOH
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猜想_____不合理,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
(实验验证)小组同学取上述形成的溶液M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过量的________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过滤,向滤液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溶液变红,则证明猜想三成立。
(交流反思)小组中有同学认为,将上述滤液中滴加的酚酞试液换成硝酸铜溶液,也能得出同样的结论,你认为该同学的观点_________(填“正确”或“错误”),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在盛有氯化铵(NH4Cl)浓溶液的试管中,加入足量的过氧化钠(Na2O2)固体,有气泡产生,产生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____。
17.Ⅰ.探究学习小组在实验室中用下图所示装置制取CO2并探究CO2与过氧化钠(Na2O2)的反应。
(查阅资料)过氧化钠(Na2O2)是一种淡黄色固体,能与CO2、H2O发生反应:
2Na2O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