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生态文明建设.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659644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生态文明建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广东省生态文明建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广东省生态文明建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广东省生态文明建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广东省生态文明建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生态文明建设.docx

《广东省生态文明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生态文明建设.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生态文明建设.docx

广东省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

【概况】 2009年,广东省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良好成效。

一是开展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探索生态文明建设道路。

二是推进生态示范创建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三是加强对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的指导,规范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

四是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2009年,全省城市空气质量良好,21个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居住区标准);大部分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主要大江大河干流和珠三角河网干流水道水质总体良好;近岸海域水质总体良好,大部分海域满足环境功能区划水质要求;城市区域和道路交通声环境总体较好。

【开展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 2009年,深圳市、珠海市、韶关市、中山市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

深圳市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推进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重要战略内容,在《深圳市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方案〉》、《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等纲领性文件中,均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完善党政领导环保实绩考核机制,首次将生态资源状况纳入环保实绩考核。

7月,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经修订的《深圳经济特区环境保护条例》,更加明确政府部门和企业的环境保护责任,并提高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9月,深圳市政府发布《关于加快深圳环保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鼓励环保产业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形成《深圳市生态文明指标体系》框架。

继续开展生态示范创建,全市49个街道获得“深圳市生态街道”称号,305个社区获得“绿色社区”称号,2个园区获得“深圳市生态工业园区”称号;学校环境教育和社会环境教育的范围不断扩大,以“建生态城市、圆绿色梦想”为主题,包括环保演出季、青少年环保节、2009深圳市民环保奖评选等活动的世界环境日宣传活动反响热烈。

珠海市以“建设生态文明新特区,争当科学发展示范市”为目标,贯彻生态优先的城市发展定位,发展绿色经济,落实园区整合,实现工业项目全部进园入区,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

【生态示范创建工作】 2009年,省环境保护厅不断推进生态示范创建活动,探索生态文明建设道路。

  组织开展各类生态示范创建工作 截至2009年底,全省已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5个;建成环境优美乡镇84个,其中:

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25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59个;建成生态村382个,其中:

国家级生态村2个,省级生态村380个;广东省生态示范村(镇、场、园)501个。

全省已有深圳、珠海、中山、江门、潮州、湛江等6个市开展国家级生态市创建活动;韶关市始兴县,深圳市盐田区、福田区、龙岗区等县(区)开展国家生态县(区)创建活动,其中,深圳市盐田区成为广东省首个通过环境保护部验收并命名的国家级生态区。

中山市创建国家级生态市、深圳市福田区创建国家级生态区已通过环境保护部考核验收,中山市成为全国第一批通过国家考核验收的地级市;深圳市罗湖区、南山区建设国家级生态区通过省级考核;《湛江生态市建设规划》通过环境保护部组织的专家论证,市人大已批准《湛江生态市建设规划》。

省环境保护厅指导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单位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并得到环保部批准。

  推进环保示范创建 省环境保护厅加强对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的协调与指导,将“创模”工作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载体,对佛山、惠州、江门、东莞、河源、湛江、潮州等市“创模”和复检工作进行指导和协调。

佛山“创模”顺利通过环保部部务会审议;完成东莞市“创模”预验收工作,并已通过环保部技术评估;协调河源市向环保部上报“创模”规划,协调湛江、潮州市的“创模”申请,组织完成湛江市“创模”规划的评审工作;配合环保部对广州、佛山、东莞市“创模”工作的调研。

【广东省生物物种资源调查及保护利用规划项目】 广东省自2006年始开展全省生物物种资源调查、编目,编制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利用规划,建立监测预警体系等工作。

从2006~2009年末,已建立由省政府办公厅、省环境保护厅等19个成员单位组成的广东省生物物种资源保护联席会议制度,落实项目经费360万元,由中山大学等高校研究单位完成生物物种资源调查编目工作,并建立广东省生物物种资源数据库,编制《广东省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利用与监测规划》。

2009年5月底,省环境保护厅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评审和验收。

这是广东省首次对全省生物物种资源进行全面系统调查,通过调查基本摸清全省生物物种资源本底,同时整理发现一批新种和新纪录种。

【自然保护区建设】 2009年,省环境保护厅履行自然保护区综合管理职责,依照自然保护区条例和省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工作制度,组织对申报省级自然保护区进行评审,对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调整进行审查,促进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对翁源青云山、茂名林洲顶鳄蜥、陆河花鳗鲡、揭东桑浦山—双坑4个自然保护区晋升省级保护区进行评审;对英德石门台、南澎列岛海洋生态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申报国家级保护区以及江门台山中华白海豚、乐昌大瑶山、韶关北江特有鱼类、兴宁铁山渡田河、平远龙文—黄田5个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调整进行论证;对珠海市申请撤销荷包岛、大杧岛2个市级保护区进行审查。

根据自然保护区评审委的评审、论证和审查结果提出审批建议报省政府,获得省政府的批准。

争取国家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组织丹霞山和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申报2009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专项资金。

截至2009年底,全省已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66个。

配合环境保护部对广东石门国家森林公园、南澳海岛国家森林公园进行检查,被检的2个国家森林公园保护管理基础较好,基本处于待开发状态。

根据环境保护部的要求,对被环境保护部初审为缓评的海丰鸟类、罗坑鳄蜥、石门台3个自然保护区进行核查,提出整改要求。

省环境保护厅会同省旅游局,组织开展《生态旅游现状调查问卷》工作,并将调查情况上报环境保护部。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2009年,广东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实施农村“以奖促治”政策 自2008年开始,国家设立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作为“以奖促治”资金,重点用作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畜禽养殖污染和历史遗留农村工矿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和土壤污染防治等方面。

2009年中央财政安排10亿元“以奖促治”专项资金,当年广东省获得该项资金补助2097万元,其中15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获得补助1667万元,9个生态示范建设项目获得补助430万元。

通过项目实施,有效改善了项目村镇的村容村貌。

  完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 广东省财政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

省政府投入25亿元资金,各级财政配套资金,采取市场运作方式,解决粤东西北地区污水处理厂建设资金问题,并要求2009年底前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中心镇、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的县城镇全部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

经过努力,“一县一厂”项目建设如期完成。

省环保专项资金加大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村镇生态示范创建等方面投入,仅2005~2009年间,就安排2000多万元用于奖励200多个生态示范村镇的创建;省治污保洁专项资金支持村镇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得到有效改善。

  强化农村污染防治 省环境保护厅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严厉查处农村企业污染,严防污染向农村转移。

全年全省共出动环境执法人员64万人次,检查企业27万家,查处环境违法案件1.11万宗,罚没金额2.1亿元,限期整改及治理企业9713家,关停违法企业2255家。

同时,加强对重点环境问题挂牌督办,会同省监察厅召开2009年全省重点环境问题挂牌督办工作新闻通报会,继续对淡水河、广州西部水源、独水河流域污染整治进行挂牌督办。

建立淡水河流域重点污染源月巡查制度,组织深圳、惠州、东莞3市环保部门,对淡水河和观澜河流域重污染行业进行“地毯式”核查,查处深圳市东部电镀工业基地管理有限公司环境违法行为。

召开广州、佛山、清远3地跨界污染整治工作协调会,督促、指导四会市政府出台独水河污染整治实施方案,会同省监察厅对南水水库、独水河污染整治等进行现场检查与督办。

  削减农村面源污染 省环境保护厅组织制订广东省《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并于2009年5月发布,8月1日起实施。

推进农村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选取河源瑞昌玉井猪场等4个地方,作为畜禽养殖清洁生产示范点。

  开展土壤污染调查工作 成立广东省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领导小组,编制《广东省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实施方案》,落实工作经费,土壤污染调查工作进展顺利。

至2009年末,土壤样品采集已基本完成,共采集2684个土壤样品,地下地表水样品130个,农作物样品35个;样品分析测试共取得分析测试数据11.43万个,其中:

无机分析项目数据4.35万个,土壤理化性质分析项目数据1.11万个,有机分析项目数据5.97万个;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样品采集(包装运输、制备)、实验室分析测试、异常点核查和数据录入等主要环节的数据质量已通过环保部检查组专家的现场检查;珠江三角洲典型区域土壤污染调查取得阶段性进展。

(省环保厅)

【林业生态建设】 2009年,全省各地实施《广东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抓好林分改造工程、水源涵养林建设工程、沿海防护林及红树林工程、绿色通道及农田林网工程、城市林业和水土流失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

全省完成造林作业面积18.13万公顷;其中,宜林荒山造林4.39万公顷,迹地更新9.84万公顷,低产林改造3.91万公顷。

各级财政投入造林项目达15亿元。

加强森林经营,有5个单位被确定为全国森林经营试点单位。

创建林业生态县,12个县(市、区)被省政府授予“林业生态市(县)”称号,全省林业生态县总数达63个、林业生态市2个。

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全省参加义务植树3122万人次,植树1.03亿株。

【城市森林建设】 全省各大中城市结合道路建设、河道整治和旧城改造,调整林种树种结构,营建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的城市森林景观。

广州市投资102亿元实施青山绿地工程,全方位打造中心城市林业生态体系,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深圳市投资近5亿元,全面更新改造林相。

东莞市投资6亿元,建设6个森林公园,营造多个生态休闲林。

深圳、东莞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市。

至2009年末,全省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7.96%,人均公共绿地12.11平方米。

【林业生态文明万村绿大行动】 从2009年起,全省每个县(市、区)每年选择20个村,每个村送5000~10000株苗,组织农民群众造林护绿。

计划到2013年,用5年时间实现村庄绿化覆盖率30%以上,全省建成1万个林业生态文明村。

2009年,全省已完成2347个林业生态文明村的建设。

【林业生态保护】 全省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将森林分为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对生态公益林进行严格保护,对商品林采取优惠措施鼓励放活经营。

从1999年起,广东开始对省级生态公益林实施效益补偿,补偿标准逐步提高。

省政府已同意在2008年每亩10元的基础上,从2009年起每年每亩增加2元,至2012年达到18元。

2009年,全省共有省级生态公益林345万公顷、国家级生态公益林81.4万公顷。

全省各地加强生态公益林保护管理,落实管护责任制,全年共落实生态公益林管护人员1.92万人。

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全省森林火灾过火面积2631公顷,受害森林面积1267公顷,森林火灾受害率为0.14‰。

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省政府建立松材线虫病和薇甘菊防治联席会议制度。

至2009年末,全省已根除1个松材线虫病县级疫点和5个镇级疫点;薇甘菊发生面积年内减少近30%,防治区薇甘菊覆盖度控制到小于5%。

展开自然保护区议案项目验收工作,全年检查验收28个省级自然保护区。

新建10个市县级自然保护区,3处自然保护区晋升省级。

至年末,全省林业类自然保护区共265个(其中,国家级5个、省级53个、市县级207个),占全省国土面积6.4%。

完成全省湿地资源调查,实施湿地保护工程,批准建设雷州九龙山红树林、乳源南水湖2个国家湿地公园和珠海黄杨河省级湿地公园。

组织开展“保护野生鸟类”和“绿盾三号行动”等专项行动,全省森林公安机关受理森林和野生动物案件5670起,查处5030起,受理行政案件4598起,查处4478起,共处理各类违法犯罪人员8762人次,其中逮捕177人;收缴国家保护野生动物7375只,收缴木材20万立方米,为国家挽回直接经济损失2678万元。

(省林业厅)

附表:

2009年广东省林业系统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名录

自然保护区名称

行政区域

主要保护对象

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深圳

红树林、湿地生态、野生动植物

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韶关、清远

亚热带森林和珍稀动植物

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韶关始兴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华南虎等珍稀动植物

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惠州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野生动植物

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湛江

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

广州从化陈禾洞省级自然保护区

广州从化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野生动植物

珠海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

珠海

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及野生猕猴

南澳候鸟省级自然保护区

汕头南澳

候鸟、野生动物

粤北华南虎省级自然保护区

韶关

华南虎及珍稀动植物

乐昌大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韶关乐昌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珍稀动植物

乐昌杨东山十二度水省级自然保护区

韶关乐昌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珍稀动植物

曲江罗坑鳄蜥省级自然保护区

韶关曲江

瑶山鳄蜥

曲江沙溪省级自然保护区

韶关曲江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珍稀动植物资源

乳源大峡谷省级自然保护区

韶关乳源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珍稀动植物

翁源青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韶关翁源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珍稀动植物资源

仁化高坪省级自然保护区

韶关仁化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珍稀动植物

新丰云髻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韶关新丰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珍稀动植物

南雄小流坑-青嶂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韶关南雄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珍稀动植物资源

始兴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韶关始兴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珍稀动植物

东源康禾省级自然保护区

河源东源

次生阔叶林、水土保持林及珍稀动植物

河源新港省级自然保护区

河源东源

森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

和平黄石坳省级自然保护区

河源和平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珍稀动植物

连平黄牛石省级自然保护区

河源连平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珍稀动植物

龙川枫树坝省级自然保护区

河源龙川

湿地生态系统

紫金白溪省级自然保护区

河源紫金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珍稀动植物

河源大桂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河源源城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珍稀动植物

大埔丰溪省级自然保护区

梅州大埔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珍稀动植物

蕉岭长潭省级自然保护区

梅州蕉岭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野生动植物

梅县阴那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梅州梅县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珍稀动植物

五华七目嶂省级自然保护区

梅州五华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珍稀动植物

兴宁铁山渡田河省级自然保护区

梅州兴宁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珍稀动植物

平远龙文原黄田省级自然保护区

梅州平远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罗浮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惠州博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珍稀动植物

惠东古田省级自然保护区

惠州惠东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珍稀动植物

惠东莲花山白盆珠省级自然保护区

惠州惠东

湿地生态系统及珍稀动植物

龙门南昆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惠州龙门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珍稀动植物

海丰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

汕尾海丰

野生鸟类及其栖息地

陆河南万红椎林省级自然保护区

汕尾陆河

红椎林

江门古兜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江门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珍稀动植物

台山上川岛猕猴省级自然保护区

江门台山

猕猴及其栖息环境

恩平七星坑省级自然保护区

江门恩平

亚热带原始次生林

阳春百涌省级自然保护区

阳江阳春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珍稀动植物

阳春鹅凰嶂省级自然保护区

阳江阳春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珍稀动植物

大雾岭省级自然保护区

茂名信宜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珍稀动植物

茂名林洲顶省级自然保护区

茂名信宜

国家玉级保护动物-鳄蜥及其生境

西江烂柯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肇庆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珍稀动植物

封开黑石顶省级自然保护区

肇庆封开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珍稀动植物

怀集大稠顶省级自然保护区

肇庆怀集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珍稀动植物

怀集三岳省级自然保护区

肇庆怀集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珍稀动植物

佛冈观音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清远佛冈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珍稀动植物

连州田心省级自然保护区

清远连州

常绿阔叶林和野生动物

连南板洞省级自然保护区

清远连南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野生动植物

连山笔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清远连山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珍稀动植物

英德石门台省级自然保护区

清远英德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珍稀动植物

清新白湾省级自然保护区

清远清新

常绿阔叶林和野生动物

潮安凤凰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潮州潮安

湿地生态系统

郁南同乐大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云浮郁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珍稀动植物

揭东桑浦山-双坑省级自然保护区

揭阳揭东

珍稀动植物及其栖息地

中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

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

主要表现为:

水土流失严重。

建国初期,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16万平方公里。

据1992年卫星遥感测算,中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7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7%。

中国水土流失特别严重的地区(从北到南)主要有:

西辽河上游,黄土高原地区,嘉陵江中上游,金沙江下游,横断山脉地区,以及部分南方山地丘陵区。

沙漠化迅速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沙漠化受害最深的国家之一。

北方地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超过149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5.5%。

80年代,沙漠化土地以年均增长21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

近25年共丧失土地3.9万平方公里。

目前约有5900万亩农田,7400万亩草场,2000多公里铁路以及许多城镇、工矿、乡村受到沙漠化威胁。

草原退化加剧。

70年代,草场面积退化率为15%,80年代中期已达30%以上。

全国草原退化面积达10亿亩,目前仍以每年2000多万亩退化速度在扩大。

由于草原退化,牧畜过载,牧草产量持续下降。

森林资源锐减。

中国许多主要林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昔日郁郁葱葱的林海已一去不复返。

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林木生长量。

若按目前的消耗水平,绝大多数国营森工企业将面临无成熟林可采的局面。

森林赤字是最典型的生态赤字,当代人已经过早过多地消耗了后代人应享用的森林资源。

生物物种加速灭绝。

据估计,中国的植物物种中约15-20%处于濒危状态,仅高等植物中濒危植物就高达4000-5000种。

近30多年来的资料表明,高鼻羚羊、白鳍豚、野象、熊猫、东北虎等珍贵野生动物分布区显著缩小,种群数量锐减。

属于中国特有的物种和国家规定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有312个种和种类,正式列入国家濒危植物名录的第一批植物有354种。

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

多年来,由于过分开采地下水,在北方地区形成8个总面积达1.5万平方公里的超产区,导致华北地区地下水位每年平均下降12厘米。

1949年以来,中国湖泊减少了500多个,面积缩小约1.86万平方公里,占现有面积的26.3%,湖泊蓄水量减少513亿立方米,其中淡水量减少340亿立方米。

水体污染明显加重。

据1987年典型城市监测调查,有42%的城市饮用水源地受到严重污染;63%的城市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在调查的532条河流中,有82%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全国约有7亿人口饮用大肠杆菌超标水,约有1.7亿人饮用受有机物污染的水。

大气污染严重。

中国大气污染属于煤烟型污染,北方重于南方;中小城市污染势头甚于大城市;产煤区重于非产煤区;冬季重于夏季;早晚重于中午。

目前中国能源消耗以煤为主,约占能源消费总量的四分之三。

煤是一种肮脏能源,燃烧产生大量的粉尘、二氧化碳等污染物,是中国大气污染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被称?

quot;空中死神"的酸雨不断蔓延,不仅影响中国大陆,而且也影响港澳和邻近国家。

废渣存放量过大,垃圾包围城市。

中国废渣年产生量已超过5亿吨,处理能力赶不上排放量。

1988年全国积存量为66亿吨,人均6吨废渣。

据统计,全国城市生活垃圾为6000万吨/年,比10年前增加了一倍。

在380个城市中,至少有三分之二的城市处在垃圾包围之中。

仅北京三环、四环路之间就有50米以上的垃圾山4500多座,占地超过7000亩。

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

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成为农村工业化的重要方向,以及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变的中介。

与此同时,也给农村带来生态环境更大范围的污染,对农业资源、矿产资源造成更为严重的浪费。

1978年以前,农村环境污染主要是化肥、农药等,1978年以后乡镇企业成为农村主要污染源。

环境是一种特殊资产。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本身就构成经济损失和财富流失。

生态指标恶化已经直接而明显地影响了现期经济指标和预期经济趋势。

造成目前中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

它主要来自于三大压力:

人口压力。

中国现代人口数量异常迅猛增长,既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最大障碍,又成为中国生态环境的最大压力。

迫于生存,人们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乱采滥挖,破坏植被,众多人口的不合理活动超过了大自然许多支持系统的支付能力、输出能力和承载力。

工业化压力。

中国发动工业化时间晚,发展起点低,又面临赶超发达国家的繁重任务,不仅以资本高投入支持经济高速增长,而且以资源高消费、环境高代价换取经济繁荣,重视近利,失之远谋;重视经济,忽视生态,短期性经济行为为中国生态环境带来长期性、积累性后果。

市场压力。

中国正处在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

市场经济本身会产生许多外部经济效应或者外部不经济效应,环境污染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环境作为一种公共财产,这种公共财产的提供(例如清洁水,良好的大气环境),对所有人都有好处且多一些人享受它的好处并不会加大总成本。

但是如果没有公共财产,所有人的利益都会受损。

公共财产或者公共财产受到破坏(例如污染水,污染大气等)的特点决定了个人或市场都不会提供控制环境污染的费用和服务,只有政府是公共财产的提供者。

来自市场经济的压力愈大,政府对防治环境污染、整治国土资源的责任就愈大。

为了改变中国日益恶化的环境形势,应当采取刻不容缓的行动,否则,日益扩大的生态赤字将使其他领域所获得的成绩不是大打折扣,就是黯然失色。

赞同

 

我国生态环境规划概况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两大主题。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复苏,城市化进程推进,这一方面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城市能源和生态环境问题。

在一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着只顾短期经济效益而忽视长期环境效益的行为,造成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

因而有效利用能源,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一个人类的迫切任务。

自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后,在世界各国各地区,可持续发展已普遍达成共识,逐步被引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人类生存和居住条件,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是全人类在21世纪努力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

1.城市环境规划

1.1城市规划概况

城市建设不能再重复单靠增加资源投入来推动发展的老路,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建设资源节约型、生态型城市,保持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要进一步调整提高城市建设节约水、能源、土地等资源和治污、防灾减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