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断句教师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655635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断句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文言文断句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文言文断句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文言文断句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文言文断句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文断句教师版.docx

《文言文断句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断句教师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言文断句教师版.docx

文言文断句教师版

文言文断句

例1、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原文】孔子曰:

“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

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译文】孔子说:

“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也有三种。

以得到礼乐的调节为快乐:

以讲别人的的好话为快乐,以交了不少有益的好朋友为快乐,是有益的。

以骄纵作乐为快乐,以游荡忘返为快乐,以大吃大喝为快乐,是有害的。

方法归纳一:

通文意,分层次。

通读全句,联系全文、全段或语境,弄清写了些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

抓住要点,理清层次,做到高屋建瓴,胸怀全局。

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

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把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对每一段落或层次按照前后顺序,从头到尾地进行解剖,分出若干个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

例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例3、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走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走/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归纳二:

标名词,定主宾

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的前后往往要断句。

名词(代词)常做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动词(形容词)做谓语。

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和代词,基本可以句读了。

常见代词有:

余、吾、予、而、尔、汝、公、卿、君、若、彼、其、此、其、之……

例4、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例5、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司马。

翻译:

诸葛亮在渭水之滨摆兵布阵,关中一带都震动了。

(这里的关中,是指魏国的部队。

)魏明帝深怕晋宣王出战,于是派辛佐治为军师。

(晋宣王,就是司马懿。

辛佐治,是魏国一勇士,因胆略过人,深受明帝所看重。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司马。

例6、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我们通过熟读语段可知,本语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

焉、也、焉、也;置于句首的有:

夫;分句首的有:

以、则、则、而、而、故。

这一语段,共有18处标点,可依据虚词来断句的就有11处之多,如果不考虑中间两处并列词语“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与“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道断句题基本上可以根据找虚词的方法一次性解决了。

例7、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方法归纳三:

文言文中的虚词往往有固定的作用和位置。

•1、语首发语词:

夫、盖、至若、若夫、且夫、等。

•句首时间词:

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可帮助断句。

•2、复句中的关联词:

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3、句尾词:

也、矣、焉、耳耶、与(欤)、邪(耶)哉、夫。

•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  4、疑问语气词:

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 5、句中相对独立的叹词:

嗟夫、乎、呜呼等词前后可断。

• 6、其它的如:

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如果“而”连接两个句子,往往在前面断句)。

方法四:

用语法,辩句式。

•倒装句、宾语前置、判断句等。

•反问句式:

不亦…乎、何…为、安…哉(也)、孰与…乎、岂…哉等;

•被动句式:

为…所、受…于等;

•固定结构:

如…何,奈…何,若…何,得无…乎,无乃…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

例8、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室也室有十二楹覆之以茆在匡山之巅。

例9、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例10、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室也/室有十二楹/覆之以茆/在匡山之巅.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例11、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例12、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之吾得兄事之。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之/吾得兄事之。

 

•归纳五:

看对话,知断句

•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道”等表示对话的词语来断句。

•方法六:

明修辞,巧判断。

•    古人写文章讲究句式整齐对称, 对偶、排比、顶真、反复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可借此断句。

•如顶真句“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有有孙”;

•如对偶句“舟摇摇以轻殇/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例13、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例14、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例15、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

例16、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身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

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身/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

翻译:

人在寒冷的时候,不一定是轻暖的衣服才穿,人在饥饿的时候,不一定是美好的食物才吃。

人在饥寒的时候,就不顾廉耻了。

总结:

1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2.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3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4.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5.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6.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7.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8.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例17、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这段话可断为十六句。

其中借助语末助词“也”和“乎”可断五句;借助表示对话关系的“曰”可断三句;借助疑问语气词“何”可断两句;借助“子”放在句首作主语可断两句;借助前后相似的对偶句可断两句;借助先总后分再总的论述方式,又可断两句。

至此可以断完十六句。

子墨子曰:

“万事莫贵于义。

今谓人曰:

‘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

’必不为。

何故?

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

又曰:

‘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必不为。

何故?

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

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故曰:

万事莫贵于义也。

注解

1.今:

若,如果。

2.予子冠履:

给你帽子和鞋。

3.子为之乎,你愿意吗?

为:

愿意4.不若:

不如,比不上。

  5.以:

而。

一言:

指一句关系到正义与不正义的话。

争:

争论

  6.是贵义于:

贵,以…为贵

  7.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

之,不译,在句子中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义

翻译

  墨子说:

“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

如果对某人说:

‘给你帽子和鞋子,然后斩断你的手足,你干不干?

’这人一定不干。

为什么?

就因为帽子和鞋子比不上手足可贵。

又说:

‘给你天下,然后把你杀死,你干不干?

’一定不干。

为什么?

就因天下比不上生命可贵。

(可是)为了争论一句话而互相厮杀,这就是把正义看得比生命更为可贵啊!

所以说:

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

 

练习:

1、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2、夫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也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3、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

练习答案:

天下事有难易乎?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翻译:

我天资愚钝比不上别人(聪明);我才能平庸比不上别人(有学问)。

(但是)(我)天天学习,长久(坚持)不懈怠,等到成功了,(我)也就不知道那些愚钝和平庸了。

我天资聪明超过他人;我才学敏捷超过别他人;(假如)(我)摒弃(我的聪明敏捷)不用,那与愚钝的人和平庸的人没有不同了。

孔圣人的学说,最终由迟钝的人(指曾参)才传播下来的。

(从这些来看)那么愚笨平庸聪明敏捷的作用,难道是固定不变的吗?

夫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也。

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翻译:

遍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

弱胜过强,柔胜过刚,遍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没有人能实行。

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翻译:

像孔子这样的圣贤,还须要好好学习,现在的人能不勉励自己(好好学习)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