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台州市十校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651660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535.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台州市十校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浙江省台州市十校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浙江省台州市十校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浙江省台州市十校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浙江省台州市十校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台州市十校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浙江省台州市十校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台州市十校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省台州市十校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浙江省台州市十校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浙江省台州市十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陕西西安临潼姜寨聚落遗址反映了由五个大家庭组成的一个氏族公社。

它有氏族公共墓地,但各个墓葬的随葬品不多,差别也不大,反映了尚未产生贫富分化的母系氏族公社状况。

姜寨聚落属于

A.大汶口文化B.龙山文化C.河姆渡文化D.仰韶文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姜寨遗址中有公共墓地、属于母系氏族社会,没有明显的贫富分化差距,这说明当时是仰韶文化时期,D项正确;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都属于父系社会,贫富分化较大,A、B排除;河姆渡文化都在长江流域,排除C项。

故选D项。

2.殷墟遗址出土的甲骨文,主要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通过考察现存于世的商代甲骨文可以发现大多是向上天祈祷和祭祀的卜辞。

这表明早期中国社会

A.带有浓郁神权色彩B.宗教信仰已经确立

C.层层分封等级森严D.最高权力尚未集中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甲骨文,主要是商人刻写

占卜记录”“大多是向上天祈祷和祭祀的卜辞”体现了早期中国社会带有浓郁神权色彩,故A项正确;祈祷和祭祀不等于确立宗教信仰,排除B项;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排除C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A项。

3.关于启的继位,古书有不同的记载。

《史记·夏本纪》写道:

“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

”《战国策·燕策一》记载:

“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对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A.这反映了从公天下的禅让制到家天下的世袭制的转变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B.这反映了历史记载的复杂性、多样性,需辩证分析史料

C.《史记》中关于启的继位比《战国策》的相关记载更准确

D.关于启继位的不同说法目前还不能确定孰是孰非

【答案】C

【解析】

【详解】《史记》和《战国策》都是文献史料,而且两书的作者都处于西汉时期,不能说哪部文献记载更准确,因此C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材料“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体现了私天下是通过战争建立的,这反映了从公天下的禅让制到家天下的世袭制的转变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故A理解准确,不符合题意;《史记·夏本纪》和《战国策·燕策一》对于启继位的记载具有差异性,这反映了历史记载的复杂性、多样性,需辩证分析史料,故B理解准确,不符合题意;结合所学可知,关于启继位的不同说法目前还不能确定孰是孰非,故D项理解准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项。

4.在先秦时期的天下观念中,四夷被视为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原地区的“诸夏”与“夷狄”之间的差别主要在文化层面上,四夷只要学到了“中国”文化,就可以变成“华夏”人。

这一观念

A.表明中原正统思想彻底崩解B.客观上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C.“诸夏”与“夷狄”已无任何区别D.形成对周边地区的有效管辖

【答案】B

【解析】

【详解】天下观念中包括四夷,四夷也可以通过学习中国文化成为华夏族的一部分,这一观念有利于民族融合,有利于四夷接受中原文化,是一种文化认同,这些都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B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当时依然存在夷夏之别,排除C项;不能说通过这一观念就能形成对周边地区的有效管辖,排除D项。

故选B项。

5.刘向《〈战国策〉书录》中载“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上无天子,下无方伯。

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材料中的“田氏取齐”“六卿分晋”实质上反映了

A.异姓诸侯日益坐大B.宗法分封制趋向瓦解

C.大夫势力左右政权D.周王室权威得以加强

【答案】B

【解析】

【详解】“田氏取齐”指的是战国初年,齐国的吕氏政权被田氏所取代的史实;“六卿分晋”指的是战国时期,晋国的范氏、中行氏、知氏、韩氏、赵氏、魏氏六卿秉持国政,相互兼并,导致晋室瓦解的史实;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西周的宗法分封制趋向瓦解,王室衰微,礼崩乐坏,所以出现了“田氏取齐”“六卿分晋”的局面,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卿大夫取代诸侯,而非异姓诸侯日益坐大,排除A项;大夫势力左右政权反映的是材料表面现象,而非实质,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周王室衰微,而非权威加强,排除D项。

故选B项。

6.历史学家在提起秦朝兵马的时候会有一个专属的形容词,叫做“虎狼之师”,后来的人都用“虎狼之师”来形容别人的军队如同秦军一样强大,可见秦军真的是强大无比,风靡一时。

商鞅变法措施中最有利于增强秦国军队战斗力的是

A.奖励耕织B.奖励军功C.废井田制D.推行县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期间,实行奖励军功的措施,按照军功大小授予爵位,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B项正确;奖励耕织,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废除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推行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三者均与军队战斗力增强无关,排除ACD三项。

故选B项。

7.梁启超把春秋战国时期几个重要的思想流派分别概括为“无治主义”“德治主义”“法治主义”等。

这些流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老子、荀子、墨子B.庄子、孟子、邹衍

C.老子、孔子、韩非子D.孔子、老子、商鞅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无治主义”是道家的思想,“德治主义”则是儒家孔子的思想,“法治主义”则属于法家思想,因此对应正确的应该是道家代表老子、儒家代表孔子、法家代表韩非子,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和材料对应不准确,排除。

故选C项。

8.下图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A.土地私有制的确立B.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C.生产力水平的提高D.青铜铸造技术的成熟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

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水利建设事业的发展,C项正确;土地私有制确立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排除A项;中央集权形成是在秦朝,排除B项;青铜铸造技术的成熟是在商周时期,D项排除。

故C选项。

9.司马迁在《汉书·主父偃传》中写道“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他对秦始皇的称赞主要是基于

A.建立了完备的中央集权体制B.确立起至高无上的皇帝权威

C.地方用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D.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历史使命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强调的是秦国统一海内的功绩,故D项正确;材料“并吞战国,海内为一”明显是强调秦统一的功绩,和建立中央集权体制、确立皇帝权威、实行郡县制无关,排除ABC三项。

故选D项。

10.《史记·秦始皇本纪》:

“一法度衡石丈尺。

车同轨。

书同文字。

”材料中“书同文字”措施所起到的作用是

①促进文化交流交融②强化君主专制

③推动经济发展④增强民族凝聚力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书同文字”指的是统一全国的文字,这有利于文化的交流、经济的发展、民族凝聚力的增强,故含有①③④的D项正确;“书同文字”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和强化君主专制无关,强化君权往往是通过削弱相权实现的,排除含有②的ABC三项。

故选D项。

11.下图为“里耶秦简户籍簿”。

其释文为:

“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

”东成,为里名。

户人,指户主。

士五,是身份称谓,指无爵或免爵者。

女子,即女性。

大、小,为课役身份

标志。

夫、沙、泽若、伤,均为人名。

此简可以用来研究秦朝的

①户籍制度②选官制度③赋役制度④文字书写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记录着户主人家的家庭住址、户主姓名和身份、家中人口及课役标准等情况的“里耶秦简”,可以用来研究秦朝的户籍制度、赋役制度和文字书写,①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材料与秦朝的选官制度无关,②不符合题意,与之组合的ABD三项错误。

12.秦统一之后,秦始皇多次到各地巡视,并且用刻石方式宣扬自己的显赫业绩,宣称“一家天下,兵不复起”,“人迹所至,无不臣者”。

然而就在一次巡途中,随从车辆被刺客掷出的铁锥击中,秦始皇侥幸逃生。

后来,又有人在陨石上刻下“始皇帝死而地分”的标语。

对该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东方六国全都真正臣服于秦始皇

B.秦始皇巡视各地,特别关注民生问题

C.外表强盛的秦朝,存在着严重的统治危机

D.秦朝的统治基础非常稳固

【答案】C

【解析】

【详解】秦始皇宣称各地臣服于自己,但是刺杀事件屡屡出,这说明当时各地并不是完全臣服与秦的统治,外表强盛的秦朝,存在着严重的统治危机,C项正确;A项与题干描述的刺杀事件不符,排除A项;秦始皇巡视各地是为了宣示自己的权威,排除B项;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故选C项。

13.中国古代,统治者励精图治,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出现了许多盛世局面。

其中公元前2世纪出现的封建盛世局面是

A.文景之治B.贞观之治C.光武中兴D.康乾盛世

【答案】A

【解析】

【详解】公元前2世纪是在西汉初年,当时出现的盛世是文景之治,A项正确;贞观之治是在公元7世纪,排除B项;光武中兴是公元25年--公元57年,排除C项;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的鼎盛时期,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持续时间长达一百三十四年,时间是在17、18世纪,排除D项。

故选A项。

14.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中医药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中医药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医药全面参与疫情防控救治,做出了重要贡献。

下列著作奠定了中医理论基础的是

A.《神农本草经》B.《伤寒杂病论》C.《汜胜之书》D.《黄帝内经》

【答案】D

【解析】

【详解】《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基础,D项正确;《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并未奠定中医理论基础,排除A、B项;《汜胜之书》是农书,排除C项。

故选D项。

15.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的阶段特征。

下列最能体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的是

A.统一国家的建立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北方战乱频繁的同时又促进了民族融合,B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A项排除;繁荣与开放是唐朝的时代特征,C项排除;明清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时期,D项排除。

故选B项。

16.有关三国历史家喻户晓,下列项中表述正确的是

A.曹丕称帝定都洛阳改国号魏B.孙权定都建康国号为吴

C.司马昭发兵,西晋灭蜀D.刘备定都成都国号为蜀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曹丕于公元220年接受汉献帝禅让登基,建立魏国,定都洛阳,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东吴黄龙元年(229年)5月23日,孙权称帝,定都建业(今南京),排除B项;司马昭发兵灭蜀时,北方政权仍然是魏,排除C项;刘备定都成都,国号为“汉”,排除D项。

故选A项。

17.比较归纳法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

下列关于秦朝与隋朝相同之处的表述,错误的是

A.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完成了统一B.都修建了规模庞大的工程

C.都对儒家学说进行打压D.都是因暴政而亡的

【答案】C

【解析】

【详解】隋朝并未打压儒学,C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对于隋朝和秦朝的对比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项。

18.唐杜佑《通典·食货典》记载说:

“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

天下义仓又皆充满。

”其中义仓主要用于

A.供应朝廷粮食B.地方政府的开支C.稳定市场的物价D.赈灾救济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义仓主要是用来赈灾救济,D项正确;A、B、C三项都不是义仓的职能,排除。

故选D项。

19.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旧唐书》称:

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

武则天遗言立无字碑,由后人评价自己的功过。

总体来说,大部分史学家对武则天是持肯定的态度,这主要是因为

A.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B.其当权时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C.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D.打击门阀士族,重用有才能的人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执政时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为唐朝全盛奠定了基础,所以得到了史学家的认可,B项正确;史学家对武则天的肯定主要是依据她的功绩,而不是因为她是女皇,A项排除;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属于她的功绩,但不是主要原因,C项排除;打击门阀士族,重用有才能的人是她的重要功绩,但不是主要原因,D项排除。

故选B项。

20.选用官吏是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和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

以下对于中国古代选用官吏制度的描述,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②“举秀才,不识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③“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④“以爵赏战功,故云军爵”

A.③②①④B.①③②④C.④③①②D.④②③①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是科举制,隋朝创设;“举秀才,不识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是察举制,实行于两汉时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是九品中正制,实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爵赏战功,故云军爵”是军功爵制,开始实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按时间排序为④②③①,D项正确;察举制早于九品中正制实行,A项排除;九品中正制早于科举制实行,B项排除;察举制早于科举制实行,C项排除。

故选D项。

21.如图是唐朝三省位置的示意图,关于三省及其职能判断正确的是

A.①为中书省,其职能为草拟诏令B.②为门下省,其职能为审核诏令

C.②为中书省,其职能为草拟诏令D.③为尚书省,其职能为执行诏令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图片信息可知,②所处位置是太极宫,它是初唐政事活动的中心,也是门下省所在地,行使审核诏令的职能,B项正确;根据图片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①为尚书省,其职能为执行诏令,A项排除;根据图片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③是中书省,行使草拟诏令的职能,C项排除;尚书省是①,D项排除。

故选B项。

22.唐朝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

这一做法客观上

A.影响了皇帝权威B.加强了中央集权

C.提高了行政效率D.导致了冗官现象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时期,三省长官执宰相之职共议国事,宰相任用范围扩大,并设立政事堂集中办公,提高了行政效率,C项正确;材料所述措施有利于分散相权、加强君权,而不是影响皇帝权威,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官制,而不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B项;“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不代表冗官,冗官现象出现在宋朝,排除D项。

故选C项。

23.安史之乱后,均田制度瓦解,农民大量逃亡,政府财政收入锐降。

为解决财政困难,唐政府推行了“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的赋税制度。

这一制度

A.从根本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B.以财产性收入作为征税依据

C.促进了租佃关系的迅速发展D.以政府严格控制户籍为前提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唐朝两税法的收税标准,两税法是以原有的地税和户税为主,统一各项税收而制定的新税,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B项正确;这是封建社会,两税法,只能一定程度上减轻农民的负担,不能从根本上减轻农民的负担,A项排除;两税法改革不能促进租佃关系的迅速发展,C项排除;两税法是以原有的地税和户税为主,对户籍没有严格的控制,排除D项。

故B项正确。

24.三国至隋唐时期,科技文艺成就突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

B.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

C.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了绘制地图的方法

D.唐高祖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答案】D

【解析】

【详解】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布的药典,D项不符合史实,符合题意;A、B、C三项关于这一时期的科技文艺成就的描述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项。

25.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此主张的本质是

A.弘扬儒学B.否定儒学正统C.传播佛教D.倡导思想多元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体现了三教中儒学的主导地位,故“三教合归儒”的本质是弘扬儒学,故A项正确,排除B项;材料强调了儒学的主导地位,排除CD两项。

故选A项。

26.如图材料是史书记载的时人对于王安石变法的看法,材料反映了王安石变法

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

A.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B.造成统治集团内部分裂

C.加重了普通百姓的负担D.导致了北宋的迅速灭亡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依据材料“二三年间,开阖动摇,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反映了王安石变法推进迅速,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引起了强烈的不满,C项正确;王安石变法并没有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故A项错误;B项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北宋的灭亡不是王安石变法导致的,故D项错误。

故选C。

27.这是一个在草的世界中导入禾的系统的创举。

北面官“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而南面官“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

”这一创举出现于

A.宋B.辽C.元D.明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北面官”“南面官”可知,这描述的是辽朝的南北面官制度,B项正确;宋代、元朝和明朝都没有这一制度,排除A、C、D项。

故选B项。

28.12世纪后期,金朝一位统治者被百姓誉为“小尧舜”,他在位期间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

A

蕃汉分治B.四时捺钵C.大定之治D.猛安谋克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2世纪后期”“金朝”“小尧舜”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2世纪后期,金世宗完颜雍在位期间,革除弊政,推行汉制,重视生产,崇尚节俭,金国出现了稳定繁荣的局面,史称“大定之治”,完颜雍也因此被誉为“小尧舜”,C项正确;辽国实行“蕃汉分治”制度,设置南面官、北面官分别管理各自地区,排除A项;四时捺钵指的是辽国帝王的四季渔猎活动,排除B项;猛安谋克指的是金代女真族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排除D项。

故选C项。

29.崛起于漠北的蒙古,建立元朝,完成了全国的大一统。

以下属于元朝维护统治的措施是

①中央的宰相机构是中书省

②设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

③设北庭都护府加强对西域的管辖

④在地方设置宣政院对吐蕃地区进行管理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实行一省制,地方管理实行行省制,在澎湖设巡检司经略台湾,①②可选,A项正确;唐朝设置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③不可选,B项排除;宣政院是中央机构,不是地方机构,④不可选,C项排除;元朝在中央设置宣政院管理吐蕃地区,④错误,D项排除。

故选A项。

30.下列哪些城市属于宋元时期的主要外贸港口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是广州②是泉州③是刘家港,A项正确;④是运河港口,不是外贸港口,排除B、C、D项。

故选A项。

31.《马可.波罗行记》在介绍中国时说:

大汗国中,商人所至之处,用此纸币以给赏用,以购商物,以取其货物之售价,竟与纯金无别。

这一记载佐证了

A.宋朝南方出现了纸币B.元朝商品经济的发展

C.宋朝南方商业的繁荣D.宋元海外贸易非常发达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大汗国中,商人所至之处,用此纸币以给赏用,以购商物,以取其货物之售价,竟与纯金无别”体现的是元朝在商业中使用纸币的情形,结合所学可知,纸币的使用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马可.波罗行记》”“大汗国中”可知,材料佐证的是元朝的经济发展状况,排除ACD三项。

故选B项。

32.宋元时期,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多方面成就。

其中沈括的重大贡献是

A.发明了活字印刷术B.设计了多种天文观测仪器

C.编定新

历法《授时历》D.所著《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

【答案】D

【解析】

【详解】沈括所著《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D项正确;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排除A项;元朝的郭守敬设计了多种天文观测仪器,排除B项;郭守敬、王恂等人编制《授时历》,排除C项。

故选D项。

33.南宋理学家朱熹认为理比气更根本,理先于气,理不离开气。

据此可知,朱熹的观点是

A.“理”是世界的根本原则B.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

C.应当与民休息、无为而治D.“天理”在自己心中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理比气更根本,理先于气”体现了“理”是世界的根本原则,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排除B项;C项是道家的思想,排除;朱熹的思想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天理”是外在的,需要实践、学习而得理,“天理”在自己心中是陆王心学的主张,排除D项。

故选A项。

34.瓷器是中华民族经典的文化符号。

下列有关制瓷业的表述,准确的是

A.宋朝制瓷技术有重要改进,出现了以五大名窑为代表的众多特色瓷器

B.唐三彩是唐朝标志性瓷器

C.青花瓷是宋朝制瓷业代表

D.唐朝海外交流频繁,瓷器大量出口,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制瓷技术有重要改进,出现了以五大名窑为代表的众多特色瓷器,色彩多变,质感浑厚,A项正确;唐三彩是陶器,不是瓷器,B项排除;青花瓷是元代制瓷业代表,C项排除;宋代海外交流频繁,瓷器大量出口,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D项排除。

故选A项。

35.宋代大批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人们的婚姻择偶,也以当下的政治、经济地位为重,而不再关心所谓的名望,出现了“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的现象。

引发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A.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B.科举制盛行C.商品经济的发展D.理学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宋代理学刚刚兴起,与题干描述的现象不存在因果关联,D项符合题意;宋代经济政策宽松,商品经济发展,同时科举制进一步完善,这都影响了宋代社会风貌,A、B、C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

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36.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朱熹总结北宋败亡的教训时说: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

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子语类》

(1)材料一中的图一、图二、图三、图四反映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分别是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