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4 整理和复习人教课标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650116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6.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24 整理和复习人教课标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24 整理和复习人教课标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24 整理和复习人教课标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24 整理和复习人教课标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24 整理和复习人教课标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24 整理和复习人教课标版.docx

《224 整理和复习人教课标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24 整理和复习人教课标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24 整理和复习人教课标版.docx

224整理和复习人教课标版

2.2.4 整理和复习-人教课标版

教学目标

1.通过对20以内退位减法进行整理,找出规律,进一步巩固此类减法。

比较熟练的掌握20以内退位减法的运算。

2.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的能力。

知道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的第23页

教学设计

揭示课题

说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0以内退位减法的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

整理和复习)

20以内退位减法的整理

1.找规律,填表。

出示下表。

[这个设计独具匠心,利用课本提供的材料加以改造,让学生找规律填空。

有利于诱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

而且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动手。

实践表明多数学生能正确的填出所缺的所有算式。

]

要求:

仔细观察,从已有的算式中找到规律,把所缺的算式填出来。

(自由发言,想填哪格,就填哪格。

2.说说为什么这样填,你是怎么想的?

[这时学生一般只能直观地感知规律,如回答第一列第3格为什么填12-9,学生会说:

“因为上面是11-9、12-9,所以下面应该是13-9。

”不经提示,就能自觉地用比较概括的语言来总结规律的学生毕竟不在多数。

]

3.讨论(出示已填完整的减法表)。

a.竖着看,第一列的得数有什么规律?

算式有什么规律?

b.你还能发现什么有规律的排列?

(酌情启发:

横看,有什么规律?

竖看,有什么规律?

[这里,教师先让学生说出竖看每一列得数的规律,再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差会从小到大依次增加1,从而让学生发现每一列的减数都相同,被减数从上至下一个比一个大1,所以差也依次增加1。

这样引导,学生容易发现规律,更为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感悟被减数、减数与差的依存关系。

类似的,横着看也这样引导。

]

4.小组活动,动手操作,重排退位减法表。

(见课本第23页。

(提供每组一套20以内的退位减法算式。

小组合作把这些卡片重新有规律地排成一个表。

[教材提供的这一教学设计,既可以起到巩固强化已有认识的作用,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因为尽管学生对这个表的规律已有所认识。

但要他们自己重新构建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所以实际教学时,还需要教师通过巡视,提醒学生如有困难可以先看看书上的表再排。

但一般不要照着书上的表格来排。

]

利用退位减法表复习

1.把差是6……的算式一组一组地说出来。

(课本第24页的第1题。

a.差是6的减法算式有哪几道?

想不出的可以看减法表。

[这个问题并没有限定差是6的算式的范围。

所以一开始学生会说出原来学过的10以内差是6的算式,个别学生还可能由14-8=6、15-9=6类推出16-10=6、17-11=6等尚未学习的减法算式。

对此,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分类,然后再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这节课复习的退位减法上来。

]

学生可能说出:

6-0=6、7-1=6、8-2=6……20-14=6……引导他们分类:

其中哪些是上学期已经学过的?

哪些是新学的20以内的退位减法?

哪些是以后要学的?

b.差是7的一组退位减法算式你能都说出来吗?

c.你还能说出一组差是几的退位减法?

课堂独立练习

1.看图列两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

(第24页的第2题。

2.口算,比比谁算得又对又快。

(第24页的第3题)

教学设计说明

这是一节复习课,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学过的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进行整理。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没有直接出示已整理好的减法表。

而是让学生看不完整的减法表,根据已出示的算式找出内在的规律,尝试填出所缺算式。

说理由时也不必很完整,就题论题,只要有道理就行。

然后再通过小组讨论,进行整体的观察,从结构出发,找出一系列的规律。

最后,通过利用减法卡片重建表格的活动,进一步巩固知识。

这样安排,不仅使学生清楚20以内退位减法表的结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

第二部分是利用这张20以内退位减法表,找出差是6、7、8、9等的算式。

在引导学生找规律时,横着看、竖着看,减数和被减数的变化规律都较容易找到。

所以这里的引导重点放在从得数着手,看表找出结果相同的算式,学生会发现得数相等的算式总是排在一条斜线上的。

第三部分是进行不同形式的练习。

特别是口算,熟练的2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是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

专家评析

这节复习课的重点是整理和寻找规律。

教学设计的重大特点是充分考虑一年级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对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加以适当的处理。

其一,为了突破规律的概括、表达这一难点。

教师先出示一张有空缺的减法表,让学生根据已知的算式寻找规律把表填完整,使每个同学都能参与,积极投入。

在此基础上,通过让学生说出为什么这样填的理由。

先描述出一列或一行的具体规律,进一步再引导他们由发现列或行的得数规律入手,去寻找、去归纳列或行的算式规律。

这样,填表说理由→看表说规律→重新构建表格,螺旋反复,逐步递进,学生印象更为深刻,且能有效强化对整个表格的认识。

其二,对教科书练习六第一题的处理也比较细腻。

顺应学生的思考特点,因势利导,使整个练习过程由开放、发散(不限制得数是6的减法算式范围)到集中、略有收敛(把得数是7的减法算式限定在20以内退位减法范围内),然后再略加开放、发散(“你能想出一组差是几的退位减法?

”)。

从而充分发挥这道习题的功能,同时也使斜行的规律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执教:

上海市浦东新区沪新小学 申慧芬

评析:

上海市浦东新区教育学院 曹培英

  认识钟表教案

  〈认识钟表〉这一内容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认识经验,而且不同的学生认识情况也不一样。

因此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生活应验的总结和升华。

同时,老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外,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即不光光要完成知识目标,还要完成情感性的目标。

以下是我对〈认识钟表〉整时与半时这一知识所做的一点尝试:

  一、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5分)让学生初步了解钟表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及钟表的不同形式。

  2、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25分)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多种方法,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整时与半时。

  3、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0分)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练习,巩固新知。

  4、总结新知,拓展延伸。

(1分)让学生自由学会总结,老师适当延伸。

  二、教学片段与评析

  【片段1】

  师:

(每个小组一个钟表模型)这就是钟表,那么你们说他们是由那些东西组成的呢?

  提出小组合作的要求:

  1、仔细观察,每个小朋友都要发表意见。

  2、推选一个小朋友当汇报员,代表小组汇报。

  (小组成员认识观察钟表模型,讨论、发表意见)(用时3分)

  生1:

钟面上有数字,一共有12个数字。

  生2:

钟面上还有针,一根长长的,我妈妈说那是分钟,一根短短的,那是时针。

还有一根更长的,那是分钟,不过这里没有。

  师:

(老师针对学生的回答,适当的做一些补充)那么你们发现这12个数字是怎么走的吗?

还有这些针又是怎么走的呢?

  [评析]对于钟表每个学生都不陌生,对于它的认识也各不相同。

因此教学时我尊重学生生活中获得的有关钟表的经验,通过观察、操作、议议、交流等探索合作学习方式,充分地认识钟面的外部结构,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片段2】学习整时的认、读、写。

  1、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

  师:

小朋友,你能说出钟面上表示的时间吗?

(板书各种不同的情况)

  生1:

3点钟。

  生2:

12点钟。

  师:

你是怎样看出钟面表示的时刻的?

  生1:

因为时针指在3呀!

  生2:

但还有一个针指在12呀!

  生3:

但那不是时针呀!

时针指在3,分针指在12,说明刚刚好是3点钟。

  师:

这位小朋友说的真好!

我们还可以说是3时整。

那么这两个钟面又是什么时间呢?

(说明你是怎么认得?

  生1:

7时,因为时针指着7,分钟指着12。

  生2:

6时,因为时针指着6。

分针指着12

  师:

刚才我们认识的这三个钟面都表示整时。

(板书:

整时)那么整时的时候,时针、分针的指向有什么特点呢?

(小组讨论)

  汇报:

  这三个钟面分针:

都指着12。

  时针:

3时指着3。

  7时指着7。

  6时指着6。

  2、同桌交流:

你准备怎样认整时?

  3、整时的两种写法。

  

(1)介绍用汉字“时”表示的方法(板书:

3时 7时 6时)

  

(2)师:

几时整还可以怎样写?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讨论得出另一种写法?

  (板书:

3:

007:

006:

00)

  4、动手操作。

  

(1)生说时间,师在钟面模型上拨出相应时刻。

  

(2)师说时间,生在学具钟面上拨。

  内容:

2时 7时 11时 12时

  (3)同桌互动:

一人说时刻,一人拨钟面。

  [评析]认读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是本节课的难点。

学生在生活中虽然能认识整时,但概念是模糊的,教师分层次安排学生活动:

试认→观察探索→讨论交流→操作练习。

在操作中感知,在观察中比较,在交流中验证,从而寻找规律,突破难点。

  【片段3】

  1、师:

“时间是很宝贵的,我们要珍惜时间,作为一个学生如何珍惜时间呢?

合理利用时间,安排我们一天的学习、生活,这儿有一个小朋友一天的作息安排,请小朋友仔细看,然后评一评他的安排合理吗?

  6时半:

起床

  7时:

上学

  8时:

早读

  8时半:

早锻炼

  9时:

上课

  12时:

吃午饭

  1时:

上课

  5时:

体育活动

  5时半:

吃晚饭

  6时:

上晚课

  8时:

睡觉

  (这时还要抓住机会说说上午和下午的时刻)

  2、(课件)小明的一天,生边看录像边互相说“小明什么时间在做什么”完成书第92页。

(同桌互相说,然后选择说)

  3.游戏:

找朋友。

  4.现在是9时过一小时是几时?

  启发学生找出原来钟面表示的分别是什么时间?

在自己的钟面上试一试:

过一小时是几时?

电脑演示印证。

  5.生活情境问答。

(可以先让学生调查一下在回答)

  星期天,迪迪想去文具店买铅笔,去新华书店买书,迪迪一看表,正好是上午7:

00,问,

  ①迪迪应该先去新华书店,还是应该先去文具商店?

为什么?

  ②文具商店开门后,还要等多久,新华书店才开门?

  ③若雷老师晚饭后7:

00想去买钢笔和书,应该先去哪个商店?

  [评析]练习层次分明,形式多样,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利于学生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

练习中教师安排了与生活背景相关的素材和情景问答,启发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总评】: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进行教学的,认识钟表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组织活动。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

实际上,小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对钟表已经有了丰富的体验。

这是小学生认识钟表的重要基础。

因此在教学时就不能把认识钟表、整时、整时半作为“全新”的知识进行教学,应充分利用学生原有对钟表的经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小组合作,自主探索。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以生为主”的教育理念。

  1.尊重学生的认知,让学生乐“说”。

学生对钟表有一定了解,但那是来自生活的感性的零碎的,对某些问题还一知半解。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始终与学生站在同一高度上引导学生探索学习。

钟表外部结构认识、时刻的认读写,总是让学生先谈自己知道的,再针对学生不解的地方有的放矢地进行探索。

即便是学生不解的地方,也让其他学生谈自己的看法,用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学生的语言帮助其他学生。

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构建相关的知识结构。

  2.尊重学生心理特点,让学生敢“动”。

整个一节课,让学生在动中完成学习。

观察——“眼”动,操作——“手”动,讨论——“嘴”动,多种感官参与,一人动,同桌动,四人动,在动中不断体验成功,使思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主动完成学习。

  3.通过评价小明作息时间安排,有机渗透了珍惜时间的教育;帮助迪迪完成购买任务,体验了用数学的乐趣,渗透了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课程理念。

一、情境引入

师:

同学们,你们想听阿凡提的故事吗?

让电脑老师来给我们讲一讲阿凡提的故事!

(播放)……最后,阿凡提和巴依老爷签了这一份契约:

“将自己的院子的60米,以10元钱卖给巴依老爷。

明日就将院子的60米交给巴依老爷,永不反悔。

特此证明。

”第二天,阿凡提接过巴依老爷的10元钱,哈哈大笑,巴依老爷这才大呼上了这契约的当。

但他只能白白付出这10元钱了。

师: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份契约有什么问题吗?

生:

我觉得问题出在60米上,因为60米只是表示长度。

生:

60米表示线段的长度,巴依老爷只得到一条线段那么细的一块地,就等于没有得到。

师:

是呀,那么你知道这份契约到底该怎么改才是正确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好吗?

二、感知面积

师:

拿出课本,摸一摸它的边,有什么感觉?

生:

感觉是一条线。

师:

如果想量出边的长度,可以用什么工具?

生:

尺子

师:

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呢?

生:

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师:

再仔细观察,课本的封面与桌面哪个大?

生:

桌面大

师:

再摸一下,和摸课本的边的感觉一样吗?

生:

不一样,封面和桌面摸起来感觉平平的。

师:

如果要知道面的大小,能用尺子去量吗?

生:

不能。

尺子量的是长度,不是面的大小

师:

说得对。

我们给物体表面的大小一个新的名称,叫作“面积”。

师:

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有面积吗?

生:

(略)

师:

大家一起来看这些平面图形(长方形,圆,正方形,三角形),谁能比较一下,谁最大?

生:

长方形最大

师:

你是怎样比的?

生:

把圆放在长方形里面,还没放满。

师:

那么,正方形和三角形呢?

生:

三角形可以放在圆里

生:

正方形可以放在三角形里

师:

说得真好。

现在谁能说说,哪个平面图形最大,哪个最小?

生:

长方形最大,正方形最小。

师:

平面图形也有大小。

我们把平面图形的大小也叫作面积。

现在谁能概括一下什么叫面积?

生:

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面积。

 

三、引导探索面积单位

师:

请同学们拿出信封中的图形1和图形2,比比哪个大?

说说怎么比?

生:

图形2大。

我是把图形1和图形2叠起来,图形2还有多出来的部分。

师:

确实是个好办法。

那么你还能想办法比一下图形2和图形3,谁大?

(说明:

图形2和图形3重叠后,都有一部分多出来,只用重叠法无法比较)

生:

老师,我先把它们叠起来,再把图形2多出来的剪下来,剪下来的部分再和图形3多出来的比(学生边剪边说)

师:

大家看明白了吗?

你真会动脑筋!

师:

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

我发现他们的边有长短,用尺子量一下它们的长和宽也可以比。

生:

还可以算一算。

师:

同学们的办法都很好。

但如果要比较两张桌面,你还能用剪的方法吗?

生:

不能。

师:

为什么不能?

生:

如果剪桌子,桌子就坏了。

我们要保护桌子。

师:

你真有爱心!

是呀,我们不能用剪刀去剪桌子,要保护他们,他们是工人叔叔辛苦生产出来的。

师:

老师给你两张铅画纸,你想到了什么?

生:

可以在铅画纸画出桌子的大小。

生:

做一个桌子的模型。

师:

但是,如果只有这么小的铅画纸呢?

生:

可以一个个摆过去。

师:

怎么摆?

请同学们在这两个图形上(长方形和正方形)摆一摆小方块(教师统一发给小方块),看看分别要摆几个?

生:

一个(长方形)要摆8个小方块,另一个(正方形)要摆9个小方块。

师:

从中你知道了哪个比较大?

为什么?

生:

正方形大,因为它摆了9个,比8个多。

师:

请同学们再来摆一下你刚才找出来的图形1,用你信封中的小方块摆一摆,有几个方块那么大?

生:

有4个小方块那么大。

生:

不对,应该是9个。

师:

你们两个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吗?

生:

是的。

生:

没错。

师:

为什么会不一样呢?

生:

因为小方块的大小不一样。

生:

小方块小了,所以摆的个数就多了。

师:

观察得真仔细。

如果这个方块再做得小一些去摆,结果会怎么样?

生:

需要的小方块会更多。

师:

做得再小一些,再小一些,还可以再小一些……

生:

老师,这样方块的大小就定不好了

师:

是呀,那该怎么办呢?

生:

我们可以先预定好有多大。

师:

“预定”这个词用得真好!

小方块需要有统一的大小才能进行比较,而且这大小不是我们统一就行了,国际上都要统一。

我们就把确定下来的统一的大小,叫做“面积单位。

 

四、学习常用的面积单位

师:

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1平方厘米,它是指边长1厘米大的正方形的大小。

请同学们先在铅画纸上(说明:

教师课前发下,上面已画好所需要的图形)找一找1平方厘米,剪下来,贴到黑板上来。

生动手操作。

师:

闭上眼睛想象一下1平方厘米有多大,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体的大小是1平方厘米?

生:

开关的按钮

生:

信封上写邮编的格子

生:

指甲

生:

……

师:

大家观察得非常仔细。

现在我们来估计一下图形1有几平方厘米?

生:

(略)

师:

到底对不对?

让我们来测一下。

学生小组合作摆一摆,并汇报。

(教师发给学生装有很多1平方厘米的小方块的信封)

生:

一共有16平方厘米。

师:

大家再用这些小方块来测测课桌的面积,你有什么想法?

生:

小方块太小了,很麻烦

生:

把小方块做得大一些就好了

师:

那么,我们就需要再大一点的面积,是吗?

你觉得再大一点的面积单位会是哪个?

生:

平方分米

师:

你能从平方厘米中得到一点启示,说说什么样的叫做1平方分米吗?

生:

边长是1分米的小正方形的大小是1平方分米

生:

10个1平方厘米的小方块拼起来就是1平方分米。

师:

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

不同意

师:

说说你的理由

(生用纸片比划)

师:

这个同学说得真有道理,相信刚才说错的那位同学也能及时改正错误。

师:

请同学们再从铅画纸中找到1平方分米,剪下来,比比1平方分米和1平方厘米谁大?

生:

1平方分米大。

师:

想象一下,现在我们的头脑中又多了一个方块。

找找生活中有哪些1平方分米?

生:

(略)

师:

现在我们再用1平方分米来测测桌面,小组合作,哪组最先测出来?

生:

24平方分米。

师:

猜一下,下一个要学的面积单位是什么?

生:

1平方米

师:

什么是1平方米?

从铅画纸中找出1平方米来……

生:

老师,找不出来了

师:

为什么?

生:

你发给我们的纸太小了

师:

那要多大呢?

生:

边长要1米长。

师:

原来是这样。

老师这儿有1平方米,请看!

(缓慢展开)你想到了有这么大吗?

生:

我没想到1平方米有这么大呀!

师:

是呀,1平方米确实挺大的。

谁想到上面来站一站,感觉一下到底1平方米有多大?

(生上台)

师:

现在你感觉如何?

生:

我感觉很舒服,像在白地毯上(师生大笑)

(另一生上台)

师:

你感觉怎么样?

生:

我觉得很空

师:

也就是还可以站一些同学?

生:

是呀

师:

你估计一下最多可以站几个同学?

生:

6个

师:

好,我们就来试一下!

(6个学生上台)

生:

还是很空

师:

你觉得还可以再多几个?

生:

再上3个(3个学生上台)

师:

现在还可站吗?

生:

我觉得再站3个也没问题

师:

谁愿意来?

(3个学生上台)

师:

现在还可以站吗?

生:

差不多了

师:

同学们,你觉得1平方米怎么样?

生:

很大

师:

想想1平方米可以测哪些东西呢?

生:

(略)

师:

现在我们再回到一开始大家看到的契约,现在你能估计一下问题出在哪儿?

生:

我觉得问题就是出在60米上

师:

怎么讲?

生:

60米是指长度,而巴依老爷是想得到一块地,应该写地的面积

师:

那么,你们觉得正确的应该怎么改?

生:

改成60平方米?

师:

这样改和刚才的60米有什么不同?

生:

60米只有一条边,60平方米才是整块地

生:

60米是线段的长度,60平方米是面积的大小

师:

同学们说得都很好!

巴依老爷是想从阿凡提手中廉价买这块地,但阿凡提抓住他不懂数学的缺点,机智的保护了自己的院子,还使他白白地丢了10元钱,真了不起!

相信同学们也能像阿凡提这么聪明!

师:

通过这个故事,你学到了什么?

你有哪些疑惑吗?

我们一起来共同解决!

生:

(略)

师:

你想想还有其他的面积单位吗/

生:

平方毫米,平方千米……

 

五、应用巩固

1、填上合适的面积单位:

笔记本的大小是24______,黑板大小是4______,讲台桌面是50______,篮球场是420______。

2、按要求测出长方形5(信封中)的面积:

首先判断用哪个面积来测?

再动手测一测。

师:

有没有用的小方块比其他同学少的?

说说你是怎样测的?

生:

长边放5个,宽边再放2个(演示)

师:

为什么这样也可以知道是15平方厘米?

生:

因为长边放5个,就相当于每排放5个;宽边放3个,就相当于有3排。

5×3=15个。

师:

好办法!

有没有更少的呢?

生:

只要一个

师:

只要一个?

怎么放?

生:

一个放好后,翻过去再放……数数一共放了几次

师:

这个办法更妙了!

还有更少的吗?

生:

这样不是一个也不要了吗?

师:

是呀,你能不能不用小方块,也能知道它的面积?

生:

可以,用尺子量

师:

怎么量呢?

生:

先量出长,再量出宽,然后再……

师:

这位同学想到用量的办法来算面积,很聪明!

这就是我们以后要学习的知识

教案示例

操场上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发展他们的数感.初步学会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2.使学生能够在交流合作中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发展他们的数感.并且初步学会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教学难点

  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初步学会解决“谁比谁多

  (少)几”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理解情境图

  

(一)理解主题图

  1.出示图片:

操场上

  2.根据图意请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小组交流解决问题.

  

(1)男生有(   )人;

  

(2)女生有(   )人;

  (3)男生与女生共有(    )人;

  (4)男生比女生多(    )人;

  (5)女生比男生少(    )人;

  ……

  

(二)尝试解决问题

  1.出示图片:

学生与椅子

  2.先拿出小圆片摆一摆,说一说,再比一比.

  

(1)学生列式:

10-9=1   10-8=2

  

(2)教师提问:

“1”是什么意思?

  椅子的数量比老师和同学的人数多1或者老师和同学的人数比椅子的数量少1.

  (3)教师提问:

“2”是什么意思?

  椅子的数量比同学的人数多2或者同学的人数比椅子的数量少2.

  3.思考:

根据这幅图,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巩固练习

  

(一)摆一摆,填一填.

  1.出示图片:

摆一摆1

  教师:

看图,填一填,先观察图,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出示图片:

摆一摆2

  教师:

看图,填一填,先观察图,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出示图片:

摆一摆3

  

(1)______比______多______个,______比______少______个,

  

(2)怎样列式?

  4.出示图片:

鸭子

  先让学生思考一会儿,再指名回答,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三、实践活动“小调查”

  

(一)出示图片:

小调查

  

  1.组织学生调查各自小组的男女人数.

  2.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大家一起讨论解决这些问题.

  3.全班汇报.

  四、课外延伸

  回家后,数一数,比一比家中的一些物品.列出一个比较单子同学明天互相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节日庆典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