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单元测试 散文阅读5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646033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82.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单元测试 散文阅读5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单元测试 散文阅读5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单元测试 散文阅读5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单元测试 散文阅读5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单元测试 散文阅读5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单元测试 散文阅读5Word版含答案.docx

《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单元测试 散文阅读5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单元测试 散文阅读5Word版含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单元测试 散文阅读5Word版含答案.docx

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单元测试散文阅读5Word版含答案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单元测试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太湖碎锦

范烟桥

①太湖,用文人的套语来形容,是“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

民间则说“八百里太湖跨三州”。

不经过实测,这样笼统地画出一个轮廓,只能给人们一种山明水秀、浩瀚无际的想象。

至于它有什么诗情画意,要费一点时间实地去观察、探索,才能领会。

②我从不同的角度,看太湖的部分画面,就感到有不同的胜概。

洞庭东山、西山是太湖里两个主峰。

东山周围五十余里,山势并不陡峭,土壤又滋润,经劳动人民世世代代辛苦经营,已成了丰产地区。

山下坡田,种植各种水稻,是秋熟的主要农作物。

夏熟是三麦和油菜,还有豆类和蔬菜瓜果。

他们更有园艺的丰富经验,梅、杏、桃、李……多得数说不尽。

枇杷、杨梅和洞庭红(橘名)名闻远近。

随着春夏秋冬,它们先后开花结果,春天果然是“姹紫嫣红开遍”,夏天、秋天、冬天,也是各有烂漫绚丽的景色。

说是“美尽东南”,并不夸张。

从观赏说,四时皆宜;从生产说,那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

江南的许多淡水鱼,这里样样都有。

朝出暮归的千百艘大小渔船,点缀湖光水色中,渔民们勤劳、勇敢,征服自然,利用自然。

③西山和东山隔着东太湖,东山最高峰——莫釐,和西山最高峰——缥缈遥遥相对,同为七十二峰的领袖。

西山也是丰产地区,同是“花果山”,东山所有的名花嘉果,西山都繁生着。

从东山坐独具风格的小艇——龙飞快,驶入东太湖,莫釐峰头,云气滃然如蒸。

别的不知名的远近诸山,时隐时现,好似给烟波吞吐着,山色因明暗而浓淡不一。

船家果然有眼明手快的本领,坐在船里的我,到湖心时常为颠簸震荡而惊心动魄。

正因为如此,而愈觉山水奇丽得来不易的乐趣。

兀立在东山、西山之间的石公山,则是以玲珑秀逸的姿态吸引着人们。

小艇乘风破浪而去,到了山下,显然可见四围的山石,经过千万年的冲刷,有了“皱、瘦、透”的美姿,早给鉴赏者陆续凿去了,苏州园林里的太湖石,都是取于石公一带的石山。

因此,石公山像斧削过,没有了山脚,正如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

④假使从苏州直接到西山,出蠡口,就展开了图画,山更多,湖更大,变幻就更多。

王鏊“山与人相见,天将水共浮”,冯善“震泽春浮涨碧漪,净涵天影漾玻璃”,能把湖山之胜,描绘得恰到好处。

道书上所说的第九洞天——林屋,就在西山。

到了里面,石壁嶙峋如雕塑,是洞庭一奇。

这里有许多神话,和山农们闲谈,妄言妄听,也增添了些兴趣。

而西边的消夏湾,更附会着西施的种种传说。

山湾柔顺的湖水,浅而澄清,可以游泳。

有着荷花、菱叶,清风徐来,颇有凉意,确是夏天避暑的好去处。

到了包山寺,才窥见缥缈峰突起在丛林杂树之上。

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

有了山,有了水,才见得山的灵秀,水的空明。

太湖就以此特饶奇胜。

⑤太湖还有四个画面,和洞庭东山、西山合起来,差不多得见其全貌。

一是从湖州到无锡的一段水程,在群山断续中经过,前后左右可以看到云峦起伏,似乎它们都有动态,与人游戏。

一是从无锡到宜兴,数十分钟的汽车行程,在湖边掠过,太湖平铺在车外,远山几抹,可望而不可即。

一是无锡的鼋头渚,割取了太湖的一角,经过人力的整理,有着怪石突兀、惊涛汹涌的奇趣。

不仅有色,而且有声。

夕阳将下,余晖照映湖面,金光璀璨,不可名状。

一是苏州光福的石壁,也是太湖的一角,更见得静止处,已不是空阔浩渺的光景。

而即小见大,可以使人有更多的推想。

⑥阴、晴、风、雨、云、雾,固然使山水多变,适逢其会,逸趣横生。

便是朝曦、夜月下特有的湖光山色,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古今诗人画师,尽管灵思妙想,摄取片断到诗画里,有着他们的杰作,还是概括提炼。

我更无能,凭我接触到的,写了些体味,或许有三言两语,能引起到过太湖者的同情,作会心的微笑。

毕竟是“尝鼎一脔”,太湖实在是描写不尽,描写难工的。

(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作者对太湖东山、西山及太湖在阴、晴、风、雨、云、雾下的变幻作了详细的描绘,表现了太湖山水的多变与逸趣横生。

B.文章引用形容太湖的套语、诗句,谈及苏州园林、道书记载和神话传说,增添了太湖的人文色彩和传奇性。

C.文章用“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比喻四围山石被削取的石公山兀立湖面这一湖山相映的景致,极为生动形象。

D.第⑤段写太湖的四幅画面,都运用想象和移步换景的方法,结合色彩、声音等变化,表现不同时空之下的太湖奇景。

E.本文写太湖美景,详略有致,既有整体勾勒,又有局部描写,自然景色与审美体验有机融合,韵味丰富。

8.文章第②段写了东山一带哪些“胜概”?

请简要概括。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9.文中说:

“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

”你是否赞同这个说法?

结合本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思考。

【答案】7.AD8.①文章第②段写了三方面“胜概”:

自然之美,物产之丰,劳作之美;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认识到劳动创造美和人民群众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

学%

9.示例一:

赞同。

近观和远眺是两种不同的审美视角。

远眺比近观更能领略自然景物的整体特征和独特风貌。

如文中东山莫釐峰“云气滃然如蒸”的迷蒙奇幻之美,正为远眺所得。

现实生活也是如此,近观事物,固然能体验到细节之美,但很难统观全局之胜。

因此,只有立足高远,面向未来,才能凭高视远,达到人生更高境界。

示例二:

不赞同。

远眺只能让人获得事物的概貌,近观才能让人发现和体察细微之美。

本文作者若仅远眺而不近观,就无法领略石公山“像斧削过,没有了山脚”的奇景。

现实生活也是如此,想要领悟到近处的美与人生的当下意趣,就要立足眼前风景和现实人生。

【解析】

7.试题分析:

A项,“作者对……太湖在阴、晴、风、雨、云、雾下的变幻作了详细的描绘”错误,文章没有作“详细的描绘”。

D项,“都运用想象和移步换景的方法”分析有误,“结合色彩、声音等变化”在文中体现得不明显。

点睛:

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

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此题的选项AE考核内容,选项BCD考核手法。

其中AD理解或分析出现偏差。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江南,已在桥的那边

沈潇潇

不知从何时起,此岸江南已在彼岸,遥在桥的那边了。

看完国内实力派水彩画家林绍灵的“桥那边”画展,我的思绪一连好几天都在“桥那边”打转转,一阵阵杨柳风、杏花雨从“桥那边”吹过来飘过去,搅动着我心底里的什么,似有“三月不知肉味”之况。

我总觉得,在那些画里有一个精灵在舞蹈。

这个精灵,我看不见,又隐约可辨;我说不出,却又在嘴边。

它依稀是画里的一座桥、一湾水。

它又不是那桥那水。

它仿佛是与“桥那边”、“水那边”同在的一缕风、一抹色彩。

它又不是那缕风,那抹色彩。

它好像是来自“桥那边”的一声呼唤,让闻听者心头微微一悸……哦,乡愁,这就是“乡愁”!

江南,是一个地域概念,也是一种文化意象、文化精神。

江南文化得益于相对丰饶的物质基础和历史上长期偏离政治中心,使得审美精神本身较少受到物质和伦理道德及政治的异化,得到了相对较为纯粹的发育。

历代有多少文人墨客醉在江南,又为江南留下了多少诗性的写照!

而在画家林绍灵的笔下,对这种江南文化的表现则是侧重于诗性细节的自在触摸:

那河湖密布,舟桥相通,桑麻遍野,饭稻羹鱼,桃红柳绿,粉墙黛瓦,无不显示着“水做的江南”湿润、灵秀、诗性的一面。

当我驻足在这一组“桥那边”的画前,心会变得像画里的风景一样湿润、灵秀和诗性,不经意间有一种庄子梦蝶的恍惚感,分不清此时此刻的我是在画里还是在画外,分不清此刻的自己是“桥那边”的一个温柔元素,还是桥这边在水泥钢筋丛林、滚滚红尘里劳形劳心的那个枯槁形象。

江南水会软化、还原(至少是暂时)一颗被物质时代异化的心。

这是乡愁——林绍灵安放在“桥那边”的那个翩跹起舞的精灵所施展的魔法。

但不知我们有否还记得,现在的“桥那边”曾经是我们曾经身处的此岸,是桥的这边,是我们所来自的地方。

那里有我们年迈的外婆和童年的阿娇,那里的土地里还渗透着我们的脐血。

然而有一天,向往远方的我们终于走过桥去,曾经的此岸在我们的身后日渐日远,桥这边成了“桥那边”。

再以后,“桥那边”慢慢地变老,犹如佳丽迟暮,又如树之落叶、花之凋零……那些曾经活色生香的事物,还有那些栽桑织布、采莲唱歌、临窗刺绣、晴耕雨读的人儿,也已杳然。

在这个物质欲望膨胀的时代里,江南特有的超脱于实用理性的内在审美自由精神和优美诗性形象正在消亡之中。

此岸正变得越来粗粝、混浊,曾经的诗性江南已在彼岸,成为桥那边的远景。

更令人伤感的,是通向彼岸的桥正在我们面前迅速地垮塌,甚至已不复存在,我们已经无法抵达“桥那边”的江南。

我们也越来越看不清楚“桥那边”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是奄奄一息的日暮乡关?

是安放灵魂的精神家园?

是遥想或回望?

是忘却或祭奠?

难道一定要到了失去了它的时候,才能感觉到它的美丽?

“桥那边”之所以让人魂牵梦绕,就是因为它已与我们渐行渐远,就是因为它正在消失,就是因为它的存在已经越来越不依靠实际时空,而越来越依靠人们心灵的记忆,依靠画家、作家、音乐家等各类艺术家们的艺术表现和学术专家的研究、阐述而呈现折射的存在,“桥那边”的江南风景和人文越来越成为一种符号性的构筑。

画家林绍灵的“桥那边”,正是用他自己特殊的符号为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再造了江南,也是我曾经的江南,在他营造的“桥那边”的精神文化镜像里,江南人文得以超越时空而存在,使我辈之人稍稍得到些许慰藉。

然而,它毕竟已是“桥那边”的江南,是离我们渐行渐远的江南,成了我们再也回去不了的地方。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古人在“白发三千丈”时犹有烟波江相伴,我们呢?

(选自《散文选刊·下半月》,有删减)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桥那边”并不是真有一座江南的构筑,而是指一个与我们渐行渐远的,我们再也回去不了的地方。

B.文中写作者感觉画家林绍灵的“桥那边”的画中有一个精灵在那翩跹起舞,这是运用了联想的手法。

C.文中除了写彼岸,也多次写到此岸,文中的“此岸”都是指水泥钢筋遍布,越来越粗粝、混浊的现实。

D.文中大量引用古人诗句增添了文化底蕴和趣味性,使文章散发出书卷气和文化气,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8.请结合文章第二面分析“遥在桥的那边”的江南具有什么特点。

9.画家林绍灵的“桥那边”为什么让“我”魂牵梦萦?

【答案】7.A8.①风景优美。

有红桃绿柳,粉墙黛瓦,丰收的鱼米。

②湿润、灵秀、诗性。

历代有许多文人墨客醉在江南,又为江南留下了许多诗性的写照!

③是一种文化意象、文化精神。

会软化还原一颗被物质时代异化的心。

9.①曾经的诗性江南已在彼岸,正在消失,江南风景和人文越来越成为一种符号性的构筑,我们已经无法抵达。

林绍灵用自己特殊的符号为人们再造了江南,江南人文也因他的画作得以超越时空而存在,使人们得到些许慰藉。

②林绍灵笔触下的江南侧重于诗性细节的自在触摸,显示着“水做的江南”优美诗性形象。

这引起了我的共鸣,勾起了我的乡愁。

【解析】

点睛:

需要学生对指点段落的内容思路进行分析,对内容要点进行提炼浓缩。

答题时要力求简明。

考生首先要对文章内容层次有一个大致的切分,然后对内容进行概括;可先原文勾画,再进行概括。

如林绍灵笔触下的江南侧重于诗性细节的自在触摸,显示着“水做的江南”优美诗性形象。

这引起了我的共鸣,勾起了我的乡愁。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杜牧的江南

余显斌

①江南,是杜牧的。

②没有杜牧,江南,该是何等寂寞?

就如淋沥的细雨中,没有油纸伞的古朴,从而缺乏一种古诗的典雅;就如长长的小巷里,没有一架紫藤萝,从而缺乏一种绿意荡漾的清新;就如断桥边,没有如烟的细柳,从而缺乏一种吴侬软语的娇媚。

③江南,是幸运的,在长久的沉寂之后,迎来了青衣飘飘的杜牧。

④江南女儿,也是幸运的,在长久的冷寂之后,又重现了青春的颜色。

⑤那时的江南,一定是寂寞得很久了,寂寞得连西湖的水也泛不起一点涟漪。

那时的江南,已经没有了丝毫的浪漫,江南采莲的曲子,已经凋谢在寒冷的池塘里;吴越争霸的战鼓,已半入江风半入云,渺茫难寻了。

至于西施浣衣的样子,已经在传说中流向岁月的天尽头,白云的深影里。

当然,包括当年的丝竹,当年的歌舞,当年的风流潇洒,都已经如周郎的微笑,隐入历史的硝烟中。

⑥江南,太寂寞了,寂寞成一池浮萍,连红叶也舞不起一点声音。

⑦就在这时,杜牧来了,在清明时节前后,嫩草如诗的日子里,一匹马,一身长衫,外带一支笔,踢踢跶跶走过丝雨江南,走过杏花如雪的江南,走过四百八十寺的江南,举一举杏花村的佳酿,饮醉了清明时节,饮醉了自己,也饮醉了唐诗。

⑧醉后不知故乡远,错把江南做故乡。

⑨从此,江南,收容了一颗漂泊的诗魂,也收容下一片灵秀,一片浪漫。

⑩在江南行走,杜牧一定是风神潇洒志气昂扬的,因为,他终于寻到了自己心中美的极致,诗的栖息地。

在江南,杜牧一定是心情舒展眉宇青葱的,因为,长久的失落后,他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和安慰。

⑪二十四桥的夜晚,月光如昼,桂香如梦。

秋来的江南,依然山温水软,草木含春。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江南,就适宜于洒脱地生活,诗意地游走。

小杜,深得江南三味。

⑫春风十里,柳丝飘飘,有哪一缕春风,美得过江南?

有哪一处女儿,轻浅一笑,婉约过江南?

⑬多少人啊,走过江南?

但匆匆的脚步,踏过满地红尘,能领略“烟笼寒水月笼沙”的婉约?

能体会到“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的繁华?

能领略“村连三峡暮云起,潮送九江寒雨来”的神妙?

只有杜牧,一身长衫,飘飘地走过江南山水,把自己的欢笑,自己的歌吟,留给江南,留给江南的天空和湖面,还有山水楼台。

同时,也把江南留给岁月。

⑭在烟水渺茫的江岸,在细柳如眉的亭旁,总有风吹过,总是有诗人的脚步走过,这些,江南记得,竖行的方块文字也记得。

⑮当诗人漫步江南时,多少丝管,多少弦竹,在夜月下悠扬;多少忧伤,让一个沉沦历史的书生,怆然泪下。

⑯不是爱风流,似被红尘误。

⑰诗人并不想隐居入江南山水,诗人并不想在二十四桥的箫音中沉醉。

“江南好烟月,门系钓鱼船”“霜叶红如二月花”,这些美妙,也不能让诗人沉醉。

所有的音乐,所有的云烟风月,并没有遮住诗人的眼睛。

⑱诗人站在高山上,站在红楼上,日日凝目而视,翘首企盼,在等待着一个时代的到来,等待着万民欢乐的和谐盛世到来,“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诗人总是心有不甘,在晚唐的夕阳残照中,遥望着太宗所开创的盛世,万民同乐,百国来朝。

可是,诗人失望了,心冷了。

天边,夕阳西下,一片暗影茫然。

⑲在一声长叹中,诗人走入江南。

⑳所有的肮脏,所有的红尘,与江南山水,与江南儿女相比,是如此不堪,如此肮脏。

㉑“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诗人轻轻叹息一声,定格在江南的烟雨中,静静地观看着,看“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美丽;看“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轻歌曼舞;看江南儿女在月夜里一把凉扇,笑扑流萤的娇憨情态;看扬州烟水,秦淮月光。

㉒江南,安慰着诗人。

㉓人,沉醉于江南。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12年第2期,有改动)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第②段,运用排比、对比的手法,指出没有杜牧,江南风景就少了特有的情趣韵味,从而强调了杜牧对于江南的意义。

B.文章前六段多次写到江南的“寂寞”,然后在第⑦段中笔锋一转,“就在这时,杜牧来了”,用反衬的手法写杜牧给江南美景带来了神韵。

“寂寞”指的是当时扬州的萧条。

C.文章第⑫⑬段用了多个问句,赞美只有杜牧才能写出这样美丽的描绘江南的诗句。

D.“在一声长叹中,诗人走入江南”,指的是杜牧虽有报国之心,但因为盼不到国家重振声威,他只能沉醉于江南美景,以此来慰藉痛苦失望的灵魂。

E.文章多用排比句和整句,语言风格典雅婉约,与江南美景和杜牧诗和谐统一,给人以美的享受。

8.全文多处引用、化用杜牧的诗句,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9.作者为什么说“江南,是杜牧的”?

请结合自己读文的感受加以分析。

【答案】7.AB8.①杜牧的诗和江南的美是和谐统一的,引用、化用杜牧的诗句便于简洁凝练地表现江南的美景和神韵,增添江南美的感染力。

②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加文章的文学情韵,与文中的抒情、议论协调统一,形成本文典雅优美的语言特点。

③借杜牧的诗句充分展现杜牧的才情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④借杜牧的诗句充分说明杜牧对江南的了解,为文题“杜牧的江南”提供了充分的证明。

9.①杜牧让长久沉寂的江南重新显现灵秀和浪漫。

②杜牧读懂了多少人无法懂得的江南的美,并用自己的诗句定格再现了江南的婉约、繁华、神妙,让美丽的江南在岁月中留存。

③长久失落的杜牧在江南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和安慰,杜牧的生命情感和江南融为一体。

学科.网

【解析】

点睛:

概括文章的主旨的题目,注意联系文章的内容,散文的特征是形散而神聚,首先要对相对散乱的形式进行整理,最后到一点,这样就要对文章进行简单的段落划分,看文章都描述了哪些事情或精致,分析写这些的目的是什么,然后找到文章的神,文章的神一般集中在开头、结尾和中间行文中表情达意的句子中,找到这些就找到神。

此题重点分析杜牧让江南怎样,江南又让杜牧怎样。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山路

龙应台

五万人涌进了台中的露天剧场;有风,天上的云在游走,使得月光忽隐忽现。

当晚的月亮,不特别明亮,不特别油黄,也不特别圆满,像一个用手掰开的大半边葡萄柚,随意被搁在一张桌子上,仿佛寻常家用品的一部分。

一走进剧场,却突然扑面而来密密麻麻一片人海,令人屏息震撼;五万人同时坐下,即使无声也是一个隆重的宣示。

歌声像一条柔软丝带,伸进黑洞里一点一点诱出深藏的记忆;群众跟着音乐打拍,和着歌曲哼唱,哼唱时陶醉,鼓掌时动容,但没有尖叫跳跃,也没有激情推挤。

这,是四五十岁的一代人。

老朋友蔡琴出场时,掌声雷动,我坐在第二排正中,安静地注视她,想看看——又是好久不见,她瘦了还是胖了?

第一排两个讨厌的人头挡住了视线,我稍稍挪动椅子,插在这两个人头的中间,才能把她看个清楚。

今晚蔡琴一袭青衣,衣袂在风里翩翩蝶动,显得飘逸有致。

媒体涌向舞台前,镁光灯烁烁闪个不停。

她笑说,媒体不是为了她的“歌”而来的,是为了另一件“事”。

然后音乐静下,她开口清唱:

“是谁在敲打我窗/是谁在撩动琴弦——”(《被遗忘的时光》)。

蔡琴的声音,像大河般深沉,黄昏般惆怅,又有宿醉难醒般的缠绵。

她低低地唱着,余音缭绕然后戛然而止时,人们报以狂热的掌声。

她说,你们知道的是我的歌,你们不知道的是我的人生,而我的人生对你们并不重要。

在海浪一样的掌声中,我没有鼓掌,我仍旧深深地注视她。

她说的“事”,是五十九岁的导演杨德昌的死。

她说的“人生”,是她自己的人生;但是人生,除了自己,谁可能知道?

一个曾经爱得不能自拔的人死了,蔡琴,你的哪一首歌,是在追悼?

哪一首歌,是在告别?

哪一首歌,是在重新许诺?

挡了我视线的两个人头,一个是胡志强的。

一年前中风,他走路时有些微跛,使得他的背影看起来特别憨厚。

他的身边紧挨着大难不死的妻子,她少了一条手臂。

胡志强拾起妻的那只纤弱的手,迎以自己一只粗壮的手,两人的手掌合起来鼓掌,是患难情深,更是岁月沧桑。

另一个头,是马英九的。

能说他在跟五万个人一起欣赏民歌吗?

还是说,他的坐着,其实是奔波;他的热闹,其实是孤独。

他,和他的政治对手们,所开的车,没有“R”挡,更缺空挡。

我们这一代人,错错落落走在历史的山路上,前后拉得很长。

同龄人推推挤挤走在一块,或相濡以沫,或怒目相视。

年长一点的默默走在前头,或迟疑徘徊,或漠然而果决。

前后虽隔数里,声气婉转相通,我们是同一条路上的同代人。

蔡琴开始唱《恰似你的温柔》,歌声低回流荡,人们开始和声而唱: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就像一张破碎的脸

难以开口道再见就让一切走远

这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却都没有哭泣

让它淡淡的来让它好好的去……

我压低帽檐,眼泪,实在忍不住了。

今天是七月七号的晚上,沈君山三度中风陷入昏迷的第二晚。

这里有五万人幸福地欢唱,掌声、笑声、歌声,混杂着城市的灯火腾跃,照亮了粉红色的天空。

此刻,一辈子被称为“才子”的沈君山,一个人在加护病房里,一个人。

才子当然心里冰雪般的透彻: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

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有删改)

【注】①胡志强:

台湾国民党前副主席、台中市前市长。

其夫人邵晓玲,台湾著名演员,因车祸而失去一条手臂。

②马英九:

台湾地区前领导人、台湾国民党前主席。

③沈君山:

台湾物理学家、著名作家、台湾清华大学校长。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者写“当晚的月亮,不特别明亮,不特别油黄,也不特别圆满”是为了与下文写剧场作对比,突出朋友演唱会的成功圆满。

B.“第一排两个讨厌的人头挡住了视线”与下文写胡志强、马英九相照应,委婉含蓄地表达出作者对政治人物的反感和厌恶。

C.“蔡琴的声音,像大河般深沉,黄昏般惆怅,又有宿醉难醒般的缠绵”,一连三个比喻,巧妙地表现出蔡琴音色的丰富内涵。

D.“媒体不是为了她的‘歌’而来的,是为了另一件‘事’”,本文将“歌”与“事”结合起来,人生感悟和曼妙歌声交汇成中年人生。

E.五万人的“掌声、笑声、歌声”和城市的灯火混杂在一起,与加护病房里的沈君山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众人的庸俗和无聊。

8.文章为什么要以“山路”为题?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文中出现了两首歌,作者问:

“你的哪一首歌,是在追悼?

哪一首歌,是在告别?

”你能回答吗?

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7.CD8.①文章写的是歌声,其实写的是人生。

是“四五十岁的一代人”的人生。

②这一代人的人生就像行进在山路上“或相濡以沫,或怒目相视”“或迟疑徘徊,或漠然而果决”“前后虽隔数里,声气婉转相通”。

9.《被遗忘的时光》是在悼念,《恰似你的温柔》是在告别。

因为“她笑说,媒体不是为了她的“歌”而来的,是为了另一件“事”。

然后音乐静下,她开口清唱”,说明这首歌是为了表达对杨德昌的悼念。

而《恰似你的温柔》从歌词来看,应该是为了表达告别。

【解析】

7.试题分析:

这是对文本内容、手法的综合考查。

选项中A.“突出朋友演唱会的成功圆满”误。

B.“表达出作者对政治人物的反感和厌恶”,过度解读。

E.“突出了众人的庸俗和无聊”,理解错误。

点睛:

解答此类题的方法:

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

点睛:

在各地高考真题中,“标题作用”是小说阅读的重要命题点之一。

小说标题常见的作用有:

1.作为情节线索贯穿全文。

标题若是文中出现的某一事物,该事物很可能是文章的线索,有意无意的贯穿情节始终,甚至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

2.点明时间、地点,交代故事背景,渲染氛围。

如果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则标题可能是要向读者提示某方面的信息,而这个信息对读者理解文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

小说的标题,有的十分含蓄,如结合社会现实,深入思考之后,会发现它实际上还具有深层的含义,语义双关。

4.反映小说的主要内容,寄托作者思想情感,揭示文章中心主旨。

标题是小说的眼睛,有的标题直接点出了事件的主要情节,反映了小说的主要内容;有的标题暗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点出小说的主旨。

有的标题具有反讽义,体会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