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取.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645128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取.docx

《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取.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取.docx

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取

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取

摘要:

货币政策中间目标是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中间性或传导性金融变量,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运行产生预期影响的连接点和传送点。

各国往往根据各自的国情和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而选择不同的中间目标。

理论上可选的中间目标包括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等等。

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中间目标是货币供应量,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完善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金融创新浪潮的来临,货币供应量会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我国的货币政策中间目标一定会做出适当的调节的。

关键词: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中间目标货币供应量

1货币政策的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重要性

中间目标,又称货币政策的中间变数,它是中央银行为了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而设置的可供观察和调整的指标,也称中介目标。

其重要性具体有以下三点。

1.1货币当局提供反映短期经济变化和金融趋势的量化参照系数

1.2为宏观金融调控创造条件

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介入货币政策的传递作用过程,可以使宏观调控富于弹性和层次性,从而避免经济动荡。

1.3为货币政策工具与最终目标保持协调提供一个阶段性的调整标准

这些变量和货币政策目标有着直接关系,货币政策当局使用中间目标,就能较为迅速地判断它的政策是否处于正确的轨道上。

2选择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主要依据

要使中间目标有效的发挥作用,准确反映货币政策效果,作为中间目标的金融变量,一般来说应该同时满足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2.1可测性

即中央银行所选择的金融变量,必须具有明确合理的内涵和外延,以使中央银行能迅速而准确的收集到该目标的数据资料,且便于进行定量分析和科学预测。

2.2可控性

即中央银行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在很短的时间能够对货币政策产生影响,按其政策意图对所选择的金融变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较准确的控制金融变量的变动情况及其变动趋势,使之按照政策设定的方向和力度作用于经济发展。

2.3相关性

即中央银行选择的中间目标,既要与其政策工具密切相关,又要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紧密相连,控制该目标基本就能实现政策目标。

2.4抗干扰性、兼容性

中间目标应该能准确迅速的反映政策结果,并且与特定的经济金融环境相适应,较少受外来因素的干扰。

3理论上可选取的中间目标

3.1凯恩斯主义和水平主义的货币理论主张:

以利率作为中介目标

凯恩斯主义认为,货币与其他金融资产之间具有高度的可替代性。

公众对货币的超额需求会因出售这些金融资产而消除,而超额的货币供给又会引起对这些资产的需求,最终通过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化而反映到利率的变化上。

因此,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较高。

基于这一分析,凯恩斯认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是利率。

首先可测性看:

中央银行任何时候都可以观察到或市场上的利率水平和结构,因而具有较好的可测性。

其次,利率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利率的高低关系到投资和消费的规模,利率高则投资消费少,经济运行趋冷;而利率低则投资消费多,经济可能过热。

凯恩斯因此认为,在经济过热、利率上升时,中央银行应该多发行国债,减少货币供给,提高利率,而在经济过冷、利率下降之际,应该买进国债,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率。

水平主义理论以英国的卡尔多·温特劳布和美国的本杰·莫尔的基本理论为代表。

该理论认为如下。

现代的货币信用制度,使得几乎所有的经济主体都可以在不同的程度上发行货币,这种信用货币直接应货币需求而决定的,无需通过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所发行的信用货币也是由货币需求决定的。

因为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都是信贷条件的决定者和信贷规模的接受者,当经济过热时,企业就会通过商业银行倒逼中央银行发行货币;而当经济过冷时,企业就会减少贷款需求。

利率是决定货币需求的关键,因为利率的高低关系到企业的经营成本。

水平主义理论反映了现代货币经济所体现的某些新特征,削弱了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主动性,而出现了货币需求倒逼货币供给的被动局面。

3.2货币主义的理论主张

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者提出了现代货币数量论。

它否定了货币仅能够在狭小范围内的金融资产之间相互替代这一凯恩斯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基础,而指出货币不仅是金融资产的替代物,而且也是包括不动产在内的所有资产的替代物。

货币供求的变化是在极大的范围内发挥作用的,因而对金融领域的作用极其有限。

也就是说,货币在金融领域里的替代性大大低于在凯恩斯主义货币理论中的替代性。

弗里德曼从理论和实证上全面分析了货币需求所产生的利率效应。

他的出的结论是:

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极低,因此利率不能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

从货币主义的观点来看,一国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间目标的前提是该国具有较低的货币需求利率弹性。

同时,本国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变动之间存在着正相关性,且中央银行可以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

3.3以汇率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

以汇率为中间目标的货币政策安排的优势在于:

使国际贸易商品的价格水平固定,从而避免通胀;可将本国的通胀预期盯住目标国的通胀率;为实施货币政策提供了自动法则,有助于缓解时间不连续问题。

当本币有贬值倾向时,实行紧货币政策;当本币有升值货币时,实行松货币政策;汇率中间目标简单、明确,易于被公众理解。

4西方国家中间目标的选取

通货膨胀目标是近年来逐渐为西方国家采取的一种货币政策。

它的基本含义是:

中央银行预测通货膨胀的未来走向,将此预测与已经确定的反通货膨胀目标相比较,根据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决定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整和操作。

如果通货膨胀预测结果高于目标或目标区上限,采取抑制性货币供给调整;如果通货膨胀膨胀预测结果低于目标或目标区下限,采取松动性货币供给调整;如果通货膨胀预测结果在目标区范围内或非常接近目标,货币政策倾向或姿态则可以保持不变(表1)。

5我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取

5.1我国目前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取和原因

5.1.1在我国目前金融状况下,货币总量目标仍然是一个合理的选择

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表明货币总量目标在我国目前的金融市场状况下对通胀率的控制很有效,尽管中国人民银行的意愿和行为不是货币供给量的唯一来源。

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发展,使得其货币供给量的统计变得复杂而不确定。

许多金融创新的出现,导致金融新产品日益增加,货币供给量的统计出现漏计或重复计算,再以并不准确的货币供给量为目标去控制物价的稳定将可能使货币政策的效果最终出现很大的偏差。

在我国金融市场结构较简单的情况下,货币总量的统计精度要高于西方国家,货币乘数在短期内较为稳定。

这样,最终控制通胀率的目标就容易实现。

5.1.2货币供给量指标的可测性与可控性相对教好

首先,我国以货币供给量为中介目标有着现实的国情。

我国的金融市场与发达国家相比,金融工具比较单一,可供投资的金融品种不多,居民和企业的金融资产仍以银行储蓄为主。

这种简单的金融市场结构对于测量货币供给量是有好处的。

因此,M2的可测性良好,但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开放,M2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

在不远的将来,M2的可测性将大大下降。

从M2的可控性来看,相对于发达国家,简单的金融结构使得目标变量与货币总量之间容易有一个稳定的函数关系,中央银行控制目标货币供给量的难度相对较小。

我国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节法定存款准备年、再贴现或再贷款以及公开市场业务将M2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内。

5.1.3以货币供应量为中间目标有利于我国货币政策的实现

我国当前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把稳定币值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一种理性选择。

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政策的总目标之一,货币政策只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部分,因而货币政策并不一定也将经济增长作为自己的目标。

如果以经济增长作为目标,这势必会导致货币供应量的盲目增加,引发通货膨胀,从而造成经济较大的波动。

5.1.4就目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而言,货币供应量为中间目标仍有其适用性

数据表明,中国货币供应量10年间增长了450%。

2009年国内商业银行更是发出了10万亿的信贷。

前不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总水平上涨3%左右。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2010年货币政策的预期调控目标是,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17%,全部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7.5万亿元。

要实现此目标,适度压缩货币供应量是有效手段之一。

5.1.5利率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条件目前还不具备

对于我国来说,虽然利率是一个较好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但由于利率市场化没有最终实现,国有企业对利率不太敏感。

如果将市场利率作为操作目标,则很难影响货币供应量。

因此尚不具备将其作为中介目标的条件。

5.2对我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选取问题的思考

1996年后,我国以货币供给量M2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这是我国中央银行宏观调控方式的一大进步。

加入WTO后,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和我国金融管制的放松促使金融创新得到迅猛发展,这将使货币的定义和计量变得日益困难,传统的货币需求函数失效,货币流通速度大幅波动,难以预测,最终导致M1、M2等货币总量目标与经济活动之间的稳定关系破裂,从而大大降低了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

目前,我国的货币政策中间目标主要出现以下一些问题。

5.2.1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问题

“从1996年我国正式确定M1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M0和M2为观测目标开始,货币供应量的目标值就几乎没有实现过。

”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不强,调控货币供应量时受到钳制。

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在金融体制改革中有了强化,但应该承认与独立实施货币政策的要求相比还有差距。

另一种情形是,中央银行想控制货币供应量时受其它政府目标的制约无法实施。

显然,在这两种情形下,即使货币供应量的目标值没有实现,也不能说明中央银行控制不了货币供应量。

从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来看,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时受到其它政府目标的干扰。

5.2.2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问题导致可测性降低

目前,我国中央银行把股民证券交易保证金存款计入货币供应量M2。

这个问题,在理论界曾产生过激烈争论。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01年决定,把股民保证金存款计入货币供应量。

国际上很少有国家把股民保证金存款作为M2来统计。

保证金存款属于投机性货币需求,其货币供应量层次应该在M3或以上,而我国目前只有M0、M1、M2,没有M3,因而只能计入M2。

M2包含的证券保证金部分容易受证券市场影响变化较大。

我国A股市场目前仍属于资金推动型的市场与宏观经济相关性不是很强,经常与宏观经济形势出现背离趋势。

巨量资金游走于市场内外,其造成的货币供应量变化不利于数字的有效性。

可见,把股民保证金存款计入M2具有一定的不合理性和暂时性。

我国现行货币供应量M2统计遗漏了两项内容:

一是国内金融机构外汇存款;二是外资金融机构存款。

随着我国加入WTO时间的推移和对外资银行、金融机构全面开放,它们对货币供应量统计数字所造成的影响显然不容忽视,应该予以考虑。

信用制度对货币供应量统计造成的影响。

随着我过大力发展信用制度以及货币电子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持有并使用信用卡。

由于其透支额度在实际消费过程中几乎等同于现金,所以信用卡的普及大大降低了人们对现金的需求,由此引发M0向M1、M2的流动性增强。

所以应该给予所发行的总体信用额度相应的权重,使其能在M1、M2中有所体现。

这样才能使统计数据相对合理。

 

6结语

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近30年以来货币政策中间目标选择演变以及我国目前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何种宏观经济指标适合作为中间指标,就其衡量货币政策效果而言,虽然有一定的理论支持,但是很难依据理论分析得出一个较为确切,或者说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结论。

各国现实的情况可能更像B·弗里德曼所提及的那样,即循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会随着中央银行自身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探索,进而变动。

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只有一个是不利于正在变化中的宏观经济环境的。

在目前阶段,我国选取M2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这样做是符合当前宏观经济形势需要的,但其本身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针对我国现实情况,比较理想的做法是将货币政策中间目标设置为一组指标,以货币供应量为主,其中包含其他多个监测目标,成为一个弹性区间,同时加强中央银行独立性,这样会对宏观调控更为有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