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641714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2.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心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心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心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心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docx

《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docx

心理学

单选:

10个2分一个共计20分

判断:

10个1分一个共计10分

简答:

4个 5分一个共计20分

论述:

2个 15分一个共计30分

案例分析:

1个20分一个共计20分

1.第一章心理与心理学

2.直到1879年,德国哲学家、实验心理学的创始人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里实验室,才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3.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最主要的就是要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揭示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发展的规律,并对它们进行科学的解释。

4.心理现象包括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

个人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个体心理。

个体心理包栝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5.心理过程是人们共同具有的心理活动。

人的一般心理过程和个体心理是相互联系的。

一方面,个性心理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的;另一方面,已经形成的个性心理会制约心理过程的进行,并在心理活动过程中得到表现,从而对心理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使之带有个人色彩。

6.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客观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指在对人的心理现象进行研究时,必须考虑各种内外因素相互之间的关系和制约作用,把某一心理现象放在多层次、多因素和多维度的系统中进行分析)、教育性原则、论理性原则。

7.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心理学的描述研究方法。

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

心理学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是变量,是心理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心理学研究变量就是与有机体的心理或行为有关的、能够变动的因素、属性或特征。

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就是探讨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

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就是对研究变量进行量化,从而揭示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

变量与变量的关系:

相关关系、因果关系。

 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

相关研究、因果研究。

心理学的描述研究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

观察法:

应用最广泛;是自然情境中或预先设置的情境中对人或动物的行为进行直接观察、记录而后分析以期获得其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优点:

保持人的心理活动的自然性和客观性,获得的资料比较真实,具有逼真性。

缺点:

观察者处于被动地位,带有被动性。

调查法:

通过书面或口头问题的回答,了解被试的心理活动的方法;优点:

采用问卷法收集资料简便易行,又可使调查范围扩大。

 缺点:

调查者的合作不易控制,或答题态度不认真或对问题的理解不一致,影响调查资料的可行性。

再者问卷回收率低,影响取样效果。

个案法:

个案发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和研究,收集相关的资料,分析其心理特征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优点:

能够加深对特定个人的了解。

 缺点:

所收集的资料缺乏可靠性。

1.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

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一切心理活动都是反射活动,都是对各种内外刺激的规律性反应。

所有引起反射活动的内外刺激属于客观事实。

客观事实是指独立于人的心理之外、不依赖于人的心理而存在的一切事物)、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人的心理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发展(人的心理与动物的心理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有意识)

第三章认知过程

1. 认知:

广义的认知即认识,指的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并揭露事物对于人的意义与作用的心理活动。

   狭义的认知主要指高级的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言语等。

2.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3. 明适应:

从暗处到亮处,对光的感受性下降的变化现象。

 暗适应:

从亮处到暗处,对光的感受性增加的变化现象。

4.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检验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标称感受阈限。

感受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要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5.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受阈限。

人对这种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6.察觉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差别感受性。

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差别感受阈限。

7.知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知觉的产生不仅需要具体的客观事物,还需要借助于过去经验或知识的帮助。

知觉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8.知觉的基本特征:

知觉的整体性(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有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知觉的选择性(对外来刺激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组织加工的特征);知觉的理解性(指人们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去理解和解释事物,并用玉语词加以标志的知觉特性);知觉的恒常性(人们在刺激变化的情况下把事物知觉成稳定不变的整体的现象。

包括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颜色恒常性。

9.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

一是对象与背景的差别,知觉对象与知觉背景之间不断发生着转换,以使有意义、有价值的刺激物为知觉对象;二是知觉对象的动静状态,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运动的物体容易被选择;三是刺激各组分的组合,凡是距离上接近或形态上相似的各部分容易被组合成知觉对象;四是人的主观状态。

10.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选择和集中。

基本特征:

选择性和集中性。

选择性:

只对某些刺激发生反应而对其他刺激不发生反应。

心理活动的选择性表现为人脑对信息加工时对刺激的随意的选择和不随意选择两种形式。

集中性:

一是在同一时间内各种有关的心理活动共同集中于一定的刺激,如专心致志;二是就同一种心理活动而言,不仅指向一定的对象,而且维持这种指向使活动不断深入下去,如注视。

11.按照注意目的是否明确,以及意志努力的参与程度,注意分为,

不随意注意:

没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注意:

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后注意:

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12.注意的品质包括,

注意的广度:

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观察到对象的数量。

注意广度的另一种形式是感知在时间上分布的刺激物的广度;

注意的稳定性:

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久暂性。

注意短时间内周期性不随意跳跃现象称注意的起伏。

注意不稳定表现为注意分散,注意分散是指注意不自觉的离开当前应当完成的活动而被无关刺激所吸引。

注意的分配:

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书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复杂程度、熟悉程度、自动化程度会影响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转移:

是指人有意的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从一个活动转移到另一个活动。

注意转移的快慢难易依赖于原来注意的强度和新注意对象的特点。

13.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即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14.不同角度的记忆分类:

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当客观刺激停止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感觉记忆。

短时记忆保持时间5秒~2分,包括直接记忆(未进一步加工)和工作将记忆(输入信息经过编码,使其容量扩大)。

长时记忆:

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从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

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陈述性记忆处理陈述性知识,陈述性记忆的内容可以用语言表达。

程序性记忆又称技能记忆是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如怎么做事情或如何掌握技能。

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情景记忆指对个人亲身经历过的,在一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件或情景的记忆。

语义记忆是岁字词、概念、规律和公式等各种概括化知识的记忆。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内隐记忆是指在个体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

外显记忆是指在有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

15.记忆包括3个基本过程:

信息进入记忆系统——编码;信息在记忆中储存——保持;信息从记忆中提取出来——提取。

16.记忆系统:

感觉记忆:

又称感觉寄存器或瞬时记忆,是感觉信息到达感官的第一次直接印象。

短时记忆:

也称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

在感觉记忆中经过编码的信息,进入短时记忆后经过进一步的加工再从这里进入可长久保存的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

信息经过充分的加工,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

17.遗忘的原因:

衰退理论:

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随时间推移而逐渐消退的结果。

干扰理论:

遗忘是因为我们在学习和再现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之故。

 干扰理论最明显的证据是倒摄抑制和前摄抑制。

后学材料对回忆先学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倒摄抑制。

先学材料对回忆后学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前摄抑制。

提取失败理论:

提取失败可能是失去线索或线索错误所致。

动机性遗忘理论:

遗忘是因为我们不想记,因为它们太可怕、太痛苦、太有损于自我。

18.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间接性:

思维建立在过去的知识经验上的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具有间接性。

概括性:

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规律抽离出来加以认识。

19.思维的分类:

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根据思维过程所凭借的中介的不同)

直觉动作思维:

依据实际行动来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过程。

具体形象思维:

指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抽象逻辑思维:

指运用言语符号形成的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根据思维活动探索目标的不同方向)

聚合思维:

指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

发散思维:

指人们根据当前问题给定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沿着不同的方向和角度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活动。

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常规思维:

指人们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

创造性思维:

重组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20.想象:

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新颖性和形象性想象的基本特征。

21.问题是指尚未被人们解决的某种思维任务。

在认知心理学中,问题解决被定义为具有一系列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

具备以下特征:

目标指向性:

问题的解决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操作系列性:

问题解决必须包含一系列的心理操作。

认知性操作:

问题解决这种目标指向性活动是依存于认知性操作的。

2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问题表征的方式:

表征指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呈现方式;

无关信息的干扰;

功能固着性:

即人们在知觉一个物体时,倾向于只从它的一般性功能上认识它;

定势:

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它使人对刺激情境以某种习惯的方式进行反应;

动机强度:

促使人解决问题的内部推动力。

23.认知风格:

一般被认为是个体组织和加工信息时所习惯采用的不同方式。

24.场依存型——场独立型

受环境因素影响大者称场依存型;不受环境因素影响者称为场独立型。

场依存型——场独立型这种认知风格具有以下特征:

场依存型——场独立型是认知过程变量而不是认知内容变量;

普遍性;

稳定性;

中性。

25.迁移:

一般认为,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之影响。

26.迁移的种类:

根据迁移的影响效果,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根据迁移的影响方向,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根据迁移发生的水平,可分为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

 横向迁移是指难度和复杂性在相同水平上的知识或技能的迁移;

 纵向迁移是指低水平的知识、技能的掌握向高水平的知识、技能学习的迁移。

根据迁移的内容,分为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

 一般迁移是基本原理、规则、方法、策略和态度的迁移。

 特殊迁移是指某一具体的、特定的知识经验的掌握对另一具体的、特定的知识经验学习的影响。

27.为促进正迁移而教:

改善心智的功能;

传授基本知识;

有效的指导;

提高迁移的意识性;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设计情境性教学。

28.智力:

大多数心理学家把智力看成是人的一种一般综合认知能力,即指认知活动中最一般、最基本的能力,包括抽象推理能力、学习能力、适应能力等。

29.智商:

是个体智力水平的数量化,用以衡量智力水平的高低。

30.智力发展的差异:

智力的个体差异:

表现在智力的水平、智力的结构、智力表现的早晚等三个方面。

智力的团体差异:

性别差异、不同职业、种族之间在智商上也存在差异,主要由后天的环境和教育不同造成的。

31.实用创造技法及训练:

创造技法是人们通过长期研究与总结得出的创造发明活动的规律,经过提炼而成的程序化的创造技巧和科学方法。

缺点列举法:

有意识的列举有事物的缺点,分析原因并进行改进,从而创造出新事物的方法。

希望点列举法:

把各种各样的希望、梦想、愿望等都列举出来的方法,就是有待创造的方向或目标。

特征点列举法:

对对象的特征进行分析,并一一列举,然后探讨能否改革以及怎样实现改革的方法。

 特征分三方面:

名词特征、形容词特征、动词特征。

头脑风暴法:

围绕一个主题,通过成员之间的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相互补充,产生“共振效应”,最终获得创造性设想。

遵循四个基本原则:

自由思考原则、延迟评判原则、以量求质原则、结合改善原则。

移植法:

将某一学科的理论、概念或者某一领域的技术发明和方法应用于其他学科和领域,以期取得新发明或创造新事物的方法。

可分为:

原理移植、结构移植、方法移植、材料移植等。

类比法:

根据两对象的相似关系受到启发而产生类推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直接类比、仿生类比、因果类比、对称类比、综合类比等。

组合法:

将已知的若干事物合并成一个新事物,使之具有新的结构、功能和价值。

主体附加、异类组合、同物自组、重组组合。

分解法:

将一个整体事物进行分解后,使分解的部分经过改善成为一个单独的整体,形成一个新产品或新事物。

检查单法:

指对照检查单的每项内容逐个进行思考,以期获得新设想和新发明的方法。

32.动机:

推动个人行为的内在动力,即唤起与维持个体的行为,并使之朝向特定目标的内在的心理过程。

33.动机的功能:

激活功能:

能推动个人产生某种针对特定对象的行为。

定向功能:

在动机的支配下,个人的行为将指向一定的目标或对象。

维持功能:

动机唤醒个人的行为后,在预期的目标实现之前,动机将驱使行为持续进行,直到目标达成为止。

强化功能:

动机可因积极的行为结果而获得加强,并增强后续的行为;也可因消极的行为结果而获得减弱,并解除后续的行为。

34.自我强化:

指个人按自定标准评价自己的行为之后,在心理上对自己的所做的奖励或惩罚。

35.自我效能:

指个人根据自己过去的行为经验,对某一特定工作或事务,经历多次成败后,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处理该项工作任务的确认。

36.培养学习动机的若干措施:

促进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的转化;

通过满足基本需要引导学生追求成长需要;

从学业成败的经历中学会合理归因;

利用教师正确的反馈信息激发学习动机。

37.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38.人格的特征:

人格具有独特性:

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成熟和环境、教育等后天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

人格具有稳定性:

一个人的人格及其特征在时间上具有前后一致性,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人格具有整体性:

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是人的整个心理面貌。

人格具有社会性和生物性。

人格具有功能性。

39.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四种主要气质类型:

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

气质是人的天性,无好坏之分。

40.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

性格是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41.性格可分解为四个组成部分:

性格的态度特征:

指的是一个人如何处理社会各方面的关系的性格特征;

性格的意志特征:

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自觉的进行调节的特征;

性格的情绪特征:

指的是一个人的情绪对他的活动的影响,以及他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

性格的理智特征:

指的是一个人在认知活动中的性格特征。

42.心理健康标志着人的心理调适能力和发展水平能持久的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是诸多心理因素在良好态势下运作的综合体现。

首先,心理健康是一种内外协调的良好状态,强调个体内部的协调与外部的适应。

其次,心理健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狭义的心理健康指的是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

 再次,心理健康是有等级的,大致可分为:

严重病态、轻度失调、常态、很健康四个等级。

43.心理健康的标准:

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接受他人,善于与他人相处;

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热爱生活、乐于学习和工作;

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人格完整和谐;

智力正常,智商在80以上;

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44.情绪是指一个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态度体验,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喜怒哀乐等内心体验。

45.情绪对健康的影响表现为两重性:

愉快的情绪对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可以防止某些疾病的发生或减轻病情、加快好转;不良的情绪对身心健康有着消极的影响,尤其是长期持续的坏情绪,可以导致很多精神疾病和身体疾病,并加重病情,影响康复。

46.情绪管理策略:

宣泄法:

痛哭、倾诉、写日记、运动;

身心放松法:

生理放松、心理放松、身心连锁放松。

暗示法;

思维转化法;升华法;环境调节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其它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