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讲课.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640774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2.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讲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讲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讲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讲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讲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讲课.docx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讲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讲课.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讲课.docx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讲课

考点1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例1.(06重庆)在用脊蛙(去除脑保留脊髓的蛙)进行反射弧分析的实验中,破坏缩腿反射弧在左后肢的部份结构,观察双侧后肢对刺激的收缩反映,结果如下表:

刺激部位

反应

破坏前

破坏后

左后肢

左后肢收缩

右后肢收缩

左后肢不收缩

右后肢不收缩

右后肢

左后肢收缩

右后肢收缩

左后肢不收缩

右后肢收缩

上述结果表明,反射弧的被破坏部份可能是()

A.感受器B.感受器和传入神经

C.传入神经和效应器D.效应器

解析:

由表中数据可知:

破坏前,刺激左后肢和右后肢的反映一样,说明具有如此的反射弧“左后肢—神经中枢—左后肢”“左后肢—神经中枢---右后肢”“右后肢---神经中枢---右后肢”“右后肢---神经中枢---左后肢”。

破坏缩腿反射弧在左后肢的部份结构后,刺激左后肢体,左,右后肢都不出现收缩的现象,说明是感受器或是传入神经或是神经中枢受到损伤;刺激右后肢,左后肢无反映但右后肢能收缩,说明“右后肢---神经中枢---右后肢”的反射弧完整,而“右后肢---神经中枢---左后肢”的反射弧不完整,说明反射中枢正常,左后肢不收缩说明破坏的是神经中枢以后的结构,按照答案的组合能够肯定是C。

答案:

C

变式1.下图为反射弧结构示用意,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由A、B、C、D、E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B.当①受刺激时,该处的细胞膜内外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C.③的结构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D.若从①处剪断神经纤维,刺激②处效应器仍能产生反映

解析:

由题干中图示可知是一个完整的反射弧;A为感受器,B为传入神经,C为神经中枢,D为传出神经,E为效应器,③处为突触结构。

当刺激①时,神经纤维的Na+内流,电位由原来的内负外正变成外负内正,当①切断后,刺激②处,仍能通过神经纤维传到效应器,但由于③突触传递的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从而兴奋只能单向传递,如此其它结构也就没有电位转变了。

答案:

B

规律总结:

反射弧只有维持完整性才能进行正常的神经活动;损伤不同的结构造成的现象如下表:

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没有感觉

没有运动

没有感觉

没有运动

没有感觉

和运动

有感觉

没有运动

有感觉

没有运动

注:

这里的运动指的是具体刺激所产生的运动现象。

类型二兴奋的传导进程和特点

例2.如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对其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需要能量

B.1中内容物释放至2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选择透过性

C.2处的液体为组织液,含有能被3特异性识别的物质

D.1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处外表面散布着负电荷

解析:

信息传递是耗能进程,突触后膜能特异性地结合递质。

当神经元某处受到刺激时,膜外的正电荷变成负电荷。

突触小泡会与突触前膜结合,然后之外排的方式把递质释放到突触问隙,所以递质释放与细胞膜选择透过性无关。

答案:

B

变式1.将电位计的两个微型电极a、d别离置于神经纤维膜外(ab=bd),同时在b处给予一个强刺激,电位计的指针会()

A.不会发生偏转B.发生一次偏转

C.发生两次方向相同的偏转D.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解析:

A为突触前神经元,B为突触后神经元;刺激b点,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向a传导,在向d传导通过突触时电信号变成化学信号,然后刺激B又产生电信号,由于化学信号传递速度慢,故先抵达a点,膜外为负,电流由d→a,当a恢复静息电位后,d点兴奋,膜外为负,电流方向为a→d,故能产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答案:

D

变式2.(2007·全国卷Ⅰ)如图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的S点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局部电流和神经兴奋的传导方向(弯箭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直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

其中正确的是()

解析:

刺激神经纤维上的某一点,该点兴奋,电位由原来的内负外正变成内正外负,从而使该点与双侧相邻部位之间在膜内和膜外都形成了电位差,从而发生电荷移动,其移动方向是:

在膜外由未兴奋部位移向兴奋部位,在膜内由兴奋部位移向未兴奋部位,因此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且与膜内电荷移动的方向相同,故C项正确。

答案:

C。

变式3.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递质当即被分解。

某种药物能够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

A.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兴奋B.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C.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抑制D.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解析:

递质从突触前膜释放后,扩散通过突触间隙抵达后膜,与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致使后膜产生动作电位,致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一次刺激只能引发一次兴奋是因为递质抵达后膜后,立刻被分解。

若是递质不分解,则会造成后膜不断兴奋。

这种药剂使递质的分解进程受阻,则致使突触后神经元不断兴奋。

答案:

B

规律总结:

1.当兴奋传到突触小体时,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运动然后通过突触前膜的外排作用进入突触间隙,需要消耗能量。

2.判断兴奋的传导方向:

(1)突触的结构:

只能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从上一个轴突到下一个树突或细胞体;

(2)反射弧结构:

脊髓后角→脊髓前角;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在同一个神经元中是双向传导的,在不同神经元间是单向传导的。

类型四高级神经调节

例4.(07广东)当你专心作答试题时,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

①下丘脑②大脑皮层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③大脑皮层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④大脑皮层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⑤大脑皮层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④⑤

 

解析:

本题要求考生能运用人脑的高级功能的有关知识,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对问题进行解释并做出合理的判断。

“作答试题”行为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所以中枢必然是在大脑皮层的语言功能区,而作答试题主如果看字、写字而非听、说,所以参与的高级中枢主如果④大脑皮层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和⑤大脑皮层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

而下丘脑是调控内脏活动(植物性神经活动)和人体对内外刺激发生情绪性反映的高级调节部位。

答案:

D

变式1.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错误叙述是()

A.大脑皮层的“S”区受损将出现运动性失语症

B.当神经纤维的某一部份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膜内为正电位,膜外为负电位

C.兴奋只能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多个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D.传出神经元的轴突上某一点受到刺激,兴奋会向轴突两头进行传导

 

解析:

兴奋在神经元间通过突触结构,实现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答案:

C

变式2.(07广东)参与"植物人"生命活动调节的神经结构主要有()

①大脑皮层②小脑③下丘脑④脑干⑤垂体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④⑤

 

解析:

所谓的“植物人”是脑功能部份损伤,即大脑损伤,而植物性神经正常,也就是大脑坏死了而下丘脑、脑干等正常工作。

答案:

B

规律总结:

“植物人”虽然大脑受损,但脑干和脊髓等仍正常。

所以还有内脏器官的活动,包括呼吸、消化、心跳等,但没有感觉和运动能力。

类型五实验探讨

阅读资料结合图示回答有关问题:

乙酰胆碱酯酶能催化神经递质一一乙酰胆碱的水解,使神经递质在完成神经兴奋的传递任务以后,尽快消失。

有机磷杀虫剂能专门抑制动物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使乙酰胆碱不能专门快消失,肌肉细胞处于持续兴奋当中,表现为震颤不已,直到死亡。

(1)图乙①中的物质释放到③中的方式是。

(2)由图乙看出,突触后膜的面积相对较大,其意义是。

(3)请将下列实验步骤及结果补充完整。

实验目的:

验证有机磷杀虫剂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具有抑制作用。

材料用具:

两个相同的图甲装置、适宜的放电装置、有机磷杀虫剂、生理盐水、培育皿等。

实验步骤

第一步:

将两个装置编号一、2,并别离将装置中青蛙的“神经一腓肠肌”标本放入盛有等量生理盐水的两个培育皿中。

第二步:

同时用电极别离刺激两个“神经一腓肠肌”标本的神经,指针都向左偏转,然后恢复。

第三步:

第四步:

实验结果:

答案:

(1)胞吐

(2)有利于同意神经递质(3)第三步:

在装置1的培育皿中滴加必然量的有机磷杀虫剂,在装置2的培育皿中滴加等量的生理盐水。

第四步:

一段时刻后,同时用电极刺激两个“神经一腓肠肌”标本中的神经,观察现象。

实验结果:

装置I的指针持续向左偏转,装置Ⅱ的指针向左偏转后恢复。

●高考真题

真题1.(08山东卷)2008年1月12日我国科考队员登上了南极“冰盖之颠”。

他们生理上出现的适应性转变是()

①体温下降②机体耗氧量降低③皮肤血管收缩

④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性增强⑤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A.①③④B.①④⑤C.②③⑤D.③④⑤

解析:

当外界温度下降时,机体通过皮肤血管收缩来减少散热,同时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来增加产热维持体温。

答案:

D

真题2.(08重庆理综)下列关于神经系统及其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切除下丘脑的动物丧失血糖调节能力

B.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高级神经中枢是下丘脑

C.机体对刺激作出迅速反映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

D.先本性行为与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无直接联系

 

解析:

下丘脑能参与血糖平衡调节,切除下丘脑的动物丧失部份的血糖调节能力;高级神经中枢是大脑。

答案:

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