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源与环境因素识别评价及更新控制程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634412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7.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危险源与环境因素识别评价及更新控制程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危险源与环境因素识别评价及更新控制程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危险源与环境因素识别评价及更新控制程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危险源与环境因素识别评价及更新控制程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危险源与环境因素识别评价及更新控制程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危险源与环境因素识别评价及更新控制程序.docx

《危险源与环境因素识别评价及更新控制程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危险源与环境因素识别评价及更新控制程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危险源与环境因素识别评价及更新控制程序.docx

危险源与环境因素识别评价及更新控制程序

危险源与环境因素识别、评价及更新控制程序

(ISO45001-2018/ISO14001)

1.0目的

为了有效地开展危险源辨识、环境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实施必要的风险控制措施,确保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特制定本程序。

2.0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对所有产品的所有作业场所的所有作业活动过程(含相关方)中的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环境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及更新的全过程。

3.0术语和定义

采用ISO45001-2018及ISO14001-2015的术语和定义。

4.0职责

4.1管理者代表负责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辨识评价的组织领导工作,并确认公司不可接受风险及重要环境因素,批准重大风险及其控制计划。

4.2安委会负责组织辨识评价小组进行危险源及环境因素归类、汇总和评价,确定不可接受风险和重要环境因素并将其提交管理者代表审批。

4.3各部门负责本部门的危险源及环境因素辨识评价工作,并将结果汇总报安委会。

5.0引用标准

ISO14001-2015《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ISO45001-2018《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6.0工作程序

6.1危险源及环境因素辩识

6.1.1根据公司的需要,安委会负责组建辨识评价小组,由管理者代表批准。

6.1.2辨识评价小组进行危险源辨识及环境因素识别工作。

6.1.3各部门根据各自工作流程划分作业活动,并对每个作业活动和作业活动场所内的设施分别进行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辨识工作,应对进入其作业活动场所分包方、外协方、供应商和外来作业人员的活动进行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辨识工作,把辨识结果填入《危险源识别与风险评价一览表》、《(污染物及噪音)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一览表》和《(能源及资源)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一览表》。

6.1.3.1作业活动划分

6.1.3.1.1作业活动应包括公司各部门作业的所有活动及场所,通常按以下方式划分:

—各部门办公室;

—各车间生产过程及场所;

辅助生产活动及场所,如汽车运输等;

—后勤生活及场所,如饭堂等(如有的话)。

6.1.3.2危险源辨识和环境因素识别的方法:

—采用询问和交流;

—现场观察;

—查阅相关记录;

—获取外部信息;

—工作任务分析;

—安全检查表,作业条件、危险评价法等。

6.1.3.3危险源、环境因素辨识的分类:

6.1.3.3.1危险源的分类:

结合公司事故、危险源的特点,危险源可分以下两种方式:

——按事故原因范畴分类,可分为:

⑴设备、设施缺陷危险源;⑵防护缺陷危险源;⑶电危险源;⑷噪声危险源;⑸作业环境危险源;⑹标志缺陷危险源;⑺心理生理问题危险源;⑻行为性危险源等。

——按致因物分类时,可分为:

⑴物体打击;⑵车辆伤害;⑶机械伤害;⑷起重伤害;⑸触电;⑹淹溺;⑺灼伤;⑻火灾;⑼高处坠落;⑽坍塌;⑾放炮;⑿火药爆炸;⒀化学性

爆炸;⒁物理性爆炸;⒂中毒和窒息;⒃其他伤害等。

详细分类见GB/T6441—86《企业伤亡事故分类》。

6.1.3.3.2环境因素的七种表现形式:

—大气排放;

—水体污染;

—噪音污染;

—废物管理;

—放射性辐射、热辐射、热污染;

—土地污染;

—植被和自然生态的破坏。

6.1.3.4危险源及环境因素的收集

危险源及环境因素的收集应覆盖全公司作业活动,危险源及环境因素通常存在于这些作业活动的“三种时态”和“三种状态”:

6.1.3.4.1三种时态:

⑴过去时态:

作业活动及场所过去所遗留的危险源或环境因素。

⑵现在时态:

作业活动及场所现有(或拟定)的控制措施下的危险源或环境因素。

⑶将来时态:

作业活动在开展后可能出现的危险源或环境因素。

6.1.3.4.2三种状态:

⑴正常状态:

指正常的作业情况,作业活动按正常的作业流程进行,包括机械设备、工器具能正常工作等。

⑵异常状态:

非正常的作业情况,作业活动不能按正常流程进行,包括机械设备的试运转、停机及发生故障和在恶劣天气下施工以及非常规作业等。

⑶紧急状态:

指不能预见何时发生、可能带来的重大危险。

6.2不可接受风险及重要环境因素的评价

6.2.1危险源与环境因素的评价方法

6.2.1.1危险源评价方法和不可接受风险的判定

对不可接受风险的确认采用半定量法和定性法相结合进行评价,对所有危险源先通过定性法进行判定,其余的采用半定量法进行评价后确认。

(1)定性评价法

凡具备以下条件的均可判定为不可接受风险:

①不符合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

②相关方有合理抱怨和要求的;

③曾经发生过事故,且未采取有效防范控制措施的;

④直接观察到导致事故风险,且无适当控制措施的。

(2)半定量评价主要采取作业条件危险评价法(简称LEC法)。

LEC法是采用与系统危险性(D)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之积来评价系统人员伤亡风险的大小。

D=L×E×C

式中D=L×E×C

式中:

D——风险分值;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取值见表一;

E——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取值见表一;

C——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害后果,取值见表一。

表一L、E、C取值表

L取值

E取值

C取值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分数值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分数值

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分数值

完全可以预料

10

连续暴露

10

10人以上死亡

100

相当可能

6

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

6

3~9人死亡

40

可能,但不经常

3

每周一次

3

1人死亡

15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1

每月一次

2

伤残

7

很不可能,可以设想

0.5

每年几次

1

重伤

3

极不可能

0.2

非常罕见

0.5

轻伤

1

风险等级的划分:

风险等级的划分按D值的大小,分为五个等级,见表二。

表二风险程度等级划分标准

D值

风险等级

风险性质

风险程度

措施要求

>320

5级

极其危险

不可接受风险

立即整改

160<D≤320

4级

高度危险

不可接受风险

需要控制

70<D≤160

3级

显著危险

不可接受风险

加强监测和检查

20<D≤70

2级

一般危险

可接受风险

保持现有措施

<20

1级

稍有危险

可忽略风险

保持现有措施

6.2.1.2环境因素的评价方法和重要环境因素的判定

对重要环境因素的确认采用直接判定法和多因素评分法相结合进行评价,对所有环境因素先通过直接定性判断法进行判定,其余的采用多因素评分法进行评价后确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