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复垦技术方法及环境效应研究.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634111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复垦技术方法及环境效应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土地复垦技术方法及环境效应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土地复垦技术方法及环境效应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土地复垦技术方法及环境效应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土地复垦技术方法及环境效应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地复垦技术方法及环境效应研究.docx

《土地复垦技术方法及环境效应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复垦技术方法及环境效应研究.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土地复垦技术方法及环境效应研究.docx

土地复垦技术方法及环境效应研究

土地复垦技术方法及环境效应研究

摘要:

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土地管理的相关工作经验,以公路工程临时用地的土地复垦技术流程为研究对象,论文以某新建公路为研究背景,探讨了公路工程临时用地复垦技术方法措施及其环境效应,全文是笔者长期工作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相信多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能有所裨益。

关键词:

公路工程临时用地复垦环境效应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公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得以全面发展。

从蒸汽机车到现在的电气化高速公路,中国的公路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公路临时工程对生态、土地等造成的影响和破坏等问题,恢复土地原有生态功能的重要性也就突显出来。

据估算,目前我国因建设工程等各种人为因素破坏的土地约1333万公顷左右,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0%以上,其中仅公路临时工程破坏的土地面积就达约8.5万公顷。

随着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大土地复垦、整理力度”和公路首份土地复垦方案通过评审,中国公路建设工程土地复垦掀开了序幕。

然而,由于公路工程土地复垦刚刚起步,尚无经验可循,这使得复垦方案常常不能因地制宜地与区域地理条件相结合,复垦措施往往达不到土地复垦预期效果。

1 临时用地土地复垦综述

1.1 公路建设工程产生的环境效应

公路建设工程对沿线环境将产生较大影响,其主体工程和临时工程的施工扰动都将引起沿线土壤结构、地形地貌、水文、局部气候及生物多样性等区域性生态发生变化。

公路建设工程产生的具体环境效应如图1所示。

1.2 土地复垦的概念和复垦用途的确定原则

土地复垦,是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原因而被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原有生态功能及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土地复垦既属国土综合整治利用范畴,又是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而随着社会越进步,经济越发达在确定土地复垦目标时越强调其恢复生态环境的内容。

根据中国的国情,在确定复垦后的土地用途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因地制宜,经济合理;

(2)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和可持续性发展;(3)体现生态效益,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4)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

1.3 公路临时工程用地土地复垦的特殊性及复垦潜力分析

公路建设属大型临时工程,永久占地及临时工程都将使沿线土地原有性质及生态功能受到严重破坏。

以某新建公路线为例,全线建设工程总占地为1460.92hm2,其中永久用地606.73hm2,临时用地854.19hm2,临时用地占总占地的58.4%。

公路建设中临时工程包括弃渣场、取土场、材料厂、运输便道、施工营地等,从以上数据可看出,公路建设临时工程占地常常较永久占地更多,这也是公路建设工程的特殊性。

对于不同地形地理条件,公路建设工程土地复垦所具备的复垦潜力不尽相同,根据工程实践经验及地形地质分析。

2 公路工程临时用地复垦技术方法措施及其环境效应

2.1 预防控制技术方法措施及其环境效应

公路建设工程临时占地较大,如该公路桥梁、隧道、路基、站场等主体工程工点较多,且受地形、地貌及工程地质条件的限制,临时性工程占地面积较大,因此,应严格执行源头控制、预防与复垦相结合的土地复垦原则。

对于占用土地的选择、土石方的优化调配及取弃土场的优化等控制措施应与沿线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密切合作,结合地方环境特点优化占地地类及减少土石方弃量,将弃渣尽量用作地方城市城镇、交通等设施的建设用渣,减少弃渣场破坏土地的面积。

取土场尽量选择植被稀疏的丘陵、山包等裸地且不得在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等敏感区域取土,减少工程建设对区域土壤生态环境的破坏。

2.2 工程技术方法措施及生态环境效应

公路建设工程与临时用地土地复垦一体化工艺流程如图2所示。

公路建设过程中对土壤原有生态功能破坏前所应采取的工程技术保护措施及各个工艺流程体现出公路建设过程应结合建设后期的土地生态功能保护和恢复。

由图2可以看出,表土剥离是工程建设初期非常关键的一环,这将为后续的土地原有生态功能恢复提供良好的熟土基础保障,同时也为区域环境的可持续性奠定了土质基础。

2.2.1表土剥离及临时挡护措施

工程施工时,应先剥离表层熟土,清除树根及杂草根系后再进行主体工程建设。

表土剥离厚度应根据当地土质实际情况,一般为0.3~0.5m左右,对于耕地等土质较好的可达到0.5m。

剥离的表土集中堆放,采取土袋挡护坡脚的临时防护措施。

其余裸露面应撒草籽覆盖,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环境效应。

弃渣场应根据原来土地类型进行复垦,如受堆高等地形限制宜多复垦为林业用地,弃渣场坡面采用撒草籽或植灌木复垦成林业用地。

施工结束后及时把剥离的表层熟土回填至周围的临时用地复垦区内,或用作路基边坡和护坡网格内以及线路两侧绿化带的覆土改造。

这样将有效提高区域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最大限度减少公路建设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2.2.2 土地复垦区的排灌系统

根据公路现场调查,既有农田排灌工程多采用“长藤结瓜”式的灌溉系统,复垦区的排灌工程可结合弃渣场的截、排水沟系统布设复垦区内支渠及农渠,并衔接周边农渠或斗渠等农灌系统,保证弃渣场土地复垦区的排水和灌溉,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生态环境的维系和改善。

2.2.3 土地复垦区的道路系统

可结合进场道路及周边既有农村道路,布设田间道,宽度一般为3.0~4.0m,并与周边原有村组道路相连或相交,形成交通网络,尽量减少便道对农田的占用,从而减少公路建设工程对沿线生态环境的破坏。

2.3 生态工程方法措施及其环境效应

公路施工建设与土地复垦应联系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从而达到土地复垦前后的土地开发利用及生产等环节的一体化经营,形成土地复垦的规模效益和良性循环机制。

同时采取相应的农业、水利、生物等措施,改善土壤性状,提高土壤肥力的过程称为土壤物理改良。

对于复垦后的土地,要采取一定量的生态工程措施,生态工程措施主要包括水土保持、恢复植被和环境优化等工程,这对区域环境也将产生积极的生态效应。

2.3.1 水土保持措施及环境效应

通过布设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临时措施,使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剥离土壤得到有效防护,工程建设中破坏的地貌、植被得到有效治理和恢复,减少项目区因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实现公路建设、生态环境和地方经济的协调发展。

2.3.2 环境优化工程设计

公路项目环境优化应与项目区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相协调,在环境优化中以绿化美化为主。

工程设计应能为区域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2.3.3 土地复垦时机

根据公路沿线不同降水量区域选择较好的复垦时机。

如该公路沿线区域5—10月为雨季,占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较为适宜耕种种植草木。

而影响苗木成活的主要不利因素为11月—次年4月干旱少雨,该期间应加强浇水灌溉等管理工作,保证苗木成活率。

保证沿线环境绿化的顺利开展。

2.3.4 抚育管理及环境持续性效应

土地复垦后通过加强苗木管理,采取松土、灌溉、施肥、除蘖、修枝等措施进行管护;对于自然灾害和人为损坏应采取一定的补植措施,确保植苗当年成活率,提高土地复垦的实际成效,为公路沿线区域生态环境的持续性提供良好的正态效应。

植被恢复后能迅速固定疏松土层,大大减少降水对土壤的溅蚀和径流的冲刷作用,从而有效地控制工程基地的水土流失,是最根本的治理方法。

水土保持林草的建设要做到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根据当地自然状况选择合适的乡土植物种类。

2.3.5 生态农业恢复

生态农业复垦是根据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土地复垦技术和生态工程技术对挖损、压占和破坏的土地进行整治利用,它不仅可以合理开垦这些土地,恢复和改善该区的生态环境,而且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

同时,生态农业复垦能明显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力,进而提高了经济效益。

因此,对受破坏土地进行生态农业复垦将是今后土地复垦的发展方向。

适宜进行生态农业复垦的生态农业类型和模式主要包括:

(1)立体种植类型;

(2)种植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类型;(3)种养业结合的物质循环利用类型;(4)种、养、加工三结合的物质循环利用类型;(5)水土流失治理模式。

2.3.6 生态植被恢复

科学合理的植被工艺可有效提高植物对公路沿线区域脆弱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

2.3.6.1 植被顺序

农业复垦一般先种植豆科牧草培肥土壤,然后耕种豆科作物增加土壤氮素,在土地达到一定肥力后再种植一般农作物。

林业复垦则直接进行绿化种植,也可先种植豆科牧草,而后栽种林木。

2.3.6.2 植被结构

不同植物对区域生活环境的适应性有限,其生存离不开一定的植物群落。

植被品种筛选好后只能作为先锋品种来种植,要达到长久治理的目的,必须采用“乔、灌、草、藤”相结合的模式,进行多植被间种、套种、混种,并有目的地进行其它生物接种。

2.3.6.3 植被密度

不同立地条件、不同植被恢复目的、不同植被品种的种植密度是不同的。

即速生喜光植物宜稀一些,耐阴且初期生长慢的植物宜密一些;树冠宽阔、根系庞大的宜稀一些,树冠狭窄、根系紧凑的宜密一些;高海拔、高纬度、低温、土壤瘠薄地区的植被密度应大一些,在栽植技术精细、水分供应良好、管理好的地区,密度宜稀一些;水土保持林可密一些,农田防护林、用材林则宜稀一些。

2.3.6.4 植被格局

在废弃地上普遍种植植物,无疑是一种快速恢复植被的良好方法。

但在人力、财力和物力不足的情况下,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最优的植被格局应由几个大型的自然植被板块组成本底,并由周围分散的小板块及其中的小廊道所补充、连接。

这样既节约了人工和经费,又为植被的自然恢复提供了空间。

2.4 土地复垦的生态补偿措施

临时占地土地复垦的生态补偿措施是在经济措施与社会措施相结合的基础上以技术补偿为指导,为生态补偿提供技术和资金保p3 结论

本着“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的原则,通过土地复垦设计和相关生态效应研究并结合对公路实际案例应用分析,公路建设临时工程用地土复垦通过结合不同地区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采取技术、经济可行的复垦技术措施,既满足土地复垦的具体要求,又促进了区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对恢复和改善公路沿线的生态环境和景观环境具有现实意义。

同时也为以后的公路建设临时工程土地复垦提供可借鉴的技术方案思路,推动我国土地复垦及生态重建工作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建造中国的绿色公路交通。

参考文献

[1]潘海啸.轨道交通与大都市地区空间结构的优化[J].城市发展研究.2008(S1)

[2]姜玉梅,郭怀成,黄凯,郁亚娟,刘永.城市生态交通系统综合评价方法及应用[J].环境科学研究.2007(06)

[3]朱彦东,李旭宏,吴炼,单晋.城市核心区火车站改造及对地域再开发的影响——以郑州火车站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07(10)

[4]袁金波.火车站地区交通空间的类型与组织要求——上海新客站与火车南站的交通空间调查[J].江苏建筑.2007(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