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docx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
总第
(1)课时
课题
8.1金属材料
(1)
课时
1
课型
新授
授课教师
xxx
科目
化学
课标解读
金属的物理性质.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常见的金属的物理性质,知道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金属材料等具体事例,进一步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
重点
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难点
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教法学法
采用实验探究法:
按照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的程序实行探究式讨论教学。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了解人类发现、认识、使用金属的历史,利用学生的生活背景,让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金属制品。
二、自主学习:
1.复习: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其次的金属是。
2.阅读课文:
什么是金属材料?
人类使用最多的金属材料是什么?
3.金属材料有哪些共同的物理性质?
又有哪些例外?
复习:
物理性质的包含的内容。
5.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但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
教学流程
三、合作探究:
1.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一些金属制品。
人类历史上使用铁、铜、铝等的金属材料的先后顺序是怎样的?
2.学生分组实验,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分别取出铁丝、铜丝、铝丝。
①观察它们的颜色状态;②用力试试是否可以弯曲、折断;③用小刀割一下;④用铁锤锤一下;⑤用酒精灯加热;⑥用电池、小灯泡测试它们的导电性。
3.通过让学生讨论,总结出金属的物理性质。
4.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金属共同的物理性质和部分重要金属的特性。
5.阅读教材第3页表8-1,完成讨论题。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代表陈述讨论、交流结果,其他同学作补充。
用来铸硬币的金属材料需要什么样的性质?
再结合其它现象回答:
物质的性质是否是决定物质用途的唯一因素?
4、归纳整理:
1、物理性质
1、共性:
常温下大部分为固体,有金属银白色光泽,为电和热的良导体,有延展性,密度较大,熔点高。
2、特性:
铜为紫红色,金为黄色;常温下,汞是液体;
2、性质决定用途
价格、资源、是否美观、是否便利、是否易回收、对环境的影响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五、检测训练:
石桥镇中心学校教案
总第
(2)课时
课题
8.1金属材料
(2)
课时
1
课型
新授
授课教师
xxx
科目
化学
课标解读
合金,合金的优点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认识合金,一些新的金属材料,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合金,以及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金属材料等具体事例,进一步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化学学科对金属材料发展的重大意义和贡献。
学会用“量变与质变”的唯物主义观看待某些合金的不同性能。
重点
合金的优点。
难点
合金是一种混合物
教法学法
采用实验探究法:
按照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的程序实行探究式讨论教学。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了解人类发现、认识、使用金属的历史,利用学生的生活背景,让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金属制品。
为什么使用的多是合金?
它有什么样的优点?
二、自主学习:
1.是使用最多的金属材料。
钢并非纯铁,而是含有。
2.合金的概念:
合金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人类使用最早的合金是什么?
3.生铁和钢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4.生铁和钢与纯铁比较硬度大小、抗腐蚀性。
教学流程
三、合作探究:
1.提问:
①我们在生活中所见到的金属是不是纯金属?
②什么是合金?
常见的合金有哪些?
③合金与纯金属有什么不同呢?
常见的合金有哪些?
2.指导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带着问题分组实验,观察黄铜片和铜片、焊锡和锡的光泽和颜色;将它们互相刻划、比较硬度,比较焊锡,锡、铝的熔化温度。
小组交流,展示,老师点评。
3.观察教材第5页表中提供的数据,能得到什么启示?
4.总结出合金比纯金属的硬度大、韧性强、熔点低的特性。
5.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钛和钛合金等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
四、归纳整理:
合金
1.定义:
2.特征:
合金的强度和硬度一般比组成它们的纯金属更大,熔点更低,抗腐蚀性能也更好,因此用途广泛。
3.常见合金──生铁和钢。
4.常见合金的主要成份、性能和用途。
五、检测训练:
见学案
六、教学反思:
我认为本节课有如下成功之处:
1 、多媒体运用得较好。
2、采用讲练结合的形式,有助于学生及时的巩固和掌握。
3、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通过多种方法获得信息,学习本节课内容。
本节课还有很多的不足:
1、思路不够开阔,不能大胆的进行新的尝试,课上得不够新颖。
2、没能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石桥镇中心学校教案
总第(3)课时
课题
8.2金属的化学性质
(1)
课时
1
课型
新授
授课教师
xxx
科目
化学
课标解读
知道金属与氧气、酸的反应。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②认识金属与酸的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③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地判断。
2、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五彩纷呈的化学现象的观察,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重点
金属与酸的反应及现象。
难点
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初步探究及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置换反应的判断。
教法学法
问题情景→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练习巩固→联系实际。
教学流程
1、情境导入:
[引言]要想更好地使用金属,就需了解金属的各种性质。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金属的物理性质,本节课我们来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
2、自主学习:
1.观察桌面上的镁条、铝片、铜片分别是什么颜色的?
2.把这些金属分别在空气中加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写出以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铁在纯氧中点燃能反应吗?
若能,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金属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相应的金属氧化物。
4.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剧烈程度一样吗?
有什么不同?
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能跟氧气反应呢?
如果不是,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真金不怕火炼”说明了什么?
5.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流程
3、合作探究:
1.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探究镁、铝、铁、铜、金分别与氧气反应的情况。
①用砂纸打磨,观察;
②点燃,记录实验现象;
③交流与讨论:
金属有什么化学性质?
与氧气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是否一样?
2.铝的化学性质很活泼,为什么通常铝制品却很耐腐蚀?
为什么不宜用钢刷、沙等来擦洗铝制品?
3.[过渡]很多金属不仅能与氧气反应,而且还能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
金属与盐酸或稀硫酸能否反应以及反应的剧烈程度,也可反应金属的活泼程度。
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比较镁、锌、铁、铜的活动性。
4.活动探究。
比较镁、锌、铁、铜的活动性。
①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的金属是:
②镁、锌、铁与酸反应时剧烈程度不同。
③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Mg>Zn>Fe>Cu
5.欣赏课本图8-13金属与盐酸反应的比较
[板书]金属+酸→金属化合物+氢气
6.写出化学方程式,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上得出置换反应的概念。
四、归纳整理:
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金属+氧气→金属氧化物
二.金属与酸的反应
金属+酸→金属化合物+氢气
三.置换反应:
五、检测训练:
见学案
石桥镇中心学校教案
总第(4)课时
课题
8.2金属的化学性质
(2)
课时
1
课型
新授
授课教师
xxx
科目
化学
课标解读
知道金属活动性顺序。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认识金属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③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地判断。
2、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五彩纷呈的化学现象的观察,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重点
金属活动性顺序。
难点
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初步探究及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置换反应的判断。
教法学法
问题情景→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练习巩固→联系实际。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引言]要想更好地使用金属,就需了解金属的各种性质。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金属的部分化学性质,本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
二、自主学习:
1.欣赏教材第11页图8-12
“我快要完蛋了”的金属是,
“我一点也不在乎”的金属是,
“勉强能行”的金属是。
2.“曾青得铁则化为铜”是怎样的化学反应?
3.金属活动顺序表:
教学流程
三、合作探究:
1.实验探究:
如何证明金属铝、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学生分组实验,记录现象,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
现象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
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中
铜丝浸入硫酸铝溶液中
交流与讨论:
①通过实验得到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②判断金属活动性的方法:
③金属的另一种化学性质:
2.金属活动顺序表及其运用
①强化记忆;②正确理解:
四、归纳整理:
一.金属的化学性质:
①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金属+氧气→金属氧化物
②金属与酸的反应
金属+酸→金属化合物+氢气
③金属与另一种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金属+金属化合物→新金属化合物+新金属
二.判断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办法:
五、检测训练:
见学案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
1、我在设计金属与酸反应的实验上,进行了实验改进:
把表面皿隔成四块,先倒入酸后按顺序放入铜、铁、锌、镁。
通过改进后的实验不但节省时间避免操作的重复,而且是在同一个容器里发生反应,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比较,更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比较,更能说明问题。
2、学生在实验中,感受了分工与合作的实践乐趣,提高实验技能,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有:
1、 在引导学生方面做得不够好,以后要从这方面去学习实践
2、对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突发问题处理的不够好。
3、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没有注意按照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去完成,以后要注意改正。
石桥镇中心学校教案
总第(5)课时
课题
8.3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1)
课时
1
课型
新授
授课教师
xxx
科目
化学
课标解读
炼铁原理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一些常见的金属(铁)等矿物,了解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方法;了解防止金属生锈的简单方法,知道废弃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认识回收金属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材料、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具体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使学生体会学习化学的价值;保持和增强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重点
从铁矿石中提炼铁的原理。
难点
冶炼铁的原理和含杂质等不纯量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法学法
收集资料,指导阅读,讨论交流,拓展探究,实验展示,自主评价。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分析“真金不怕火炼”的原因,以及钠、镁等金属为什么在自然界中不能以单质形式存在,而是以化合物形式存在于各种矿物之中的原因。
二、自主学习:
1.朗读有关矿石的产地、产量、钢铁厂的名称等背景资料,课件展示人类最早使用的铁矿石──陨铁等其他矿石样品。
2.阅读课本,解读插图,讨论炼铁时铁矿石选取的方案,使学生弄清楚为什么选取这种矿石的原因。
理解化学与社会和技术的相互关系。
教学流程
三、合作探究:
1.高炉炼铁过程中的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模拟实验。
讨论:
①实验前先通入一氧化碳的原因;②尾气处理办法;③分析工业炼铁的原理;④分析原料产物是否为纯净物;⑤得出哪些结论等。
2.例题自学
指导学生阅读审题,尽量抓住有效信息,小组讨论读题后的感想,尽量将多的读少,抽出有用的、具体的条件。
3.例题剖析
例题的断句、数据的含义,已知和未知量的关系;计算的过程分解;各步骤之间的关系;不纯物质如何转化为纯物质等。
4.升华训练
在小结的基础上,进行补充训练,加强对不纯物转化为纯净物有关的计算的应用。
四、归纳整理:
1.原料:
铁矿石(赤铁矿或磁铁矿)、焦炭、石灰石、(空气)。
2.反应原理:
C+O2
CO2、CO2+C
2CO、3CO+Fe2O3
2Fe+3CO2。
3.石灰石的主要作用是将矿石中的二氧化硅(SiO2)转变为炉渣(CaSiO3)。
4.产品:
生铁(实验室中“炼”出的铁不含碳,而工业生产中炼出的铁含碳)。
5.当参加反应的物质含杂质时,先要把含杂质的物质的质量换算成纯物质的质量,再进行计算。
一般利用该公式及其变形:
。
五、检测训练:
见学案
石桥镇中心学校教案
总第(6)课时
课题
8.3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2)
课时
1
课型
新授
授课教师
xxx
科目
化学
课标解读
金属锈蚀的条件,金属的保护方法。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一些常见的金属(铁)等矿物,了解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方法;了解防止金属生锈的简单方法,知道废弃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认识回收金属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材料、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具体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使学生体会学习化学的价值;保持和增强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重点
金属锈蚀的条件和金属资源的保护方法
难点
联系生活,保护金属
教法学法
收集资料,指导阅读,讨论交流,拓展探究,实验展示,自主评价。
教学流程
1、情境导入:
导入课题
出示锈的铁锁、铜壶、菜刀、铁丝、水龙头,分析还能否使用。
二、自主学习:
1.学生展示
由各小组的同学将一周前做的铁钉生锈的对比实验用品展示给大家看,交流说明操作方法、现象、结论和解释等。
2.讨论交流
畅所欲言所观察的现象、分析得到的结论以及对发生的现象的解释。
相互评价各小组的实验效果、结论和解释是否合理。
教学流程
三、合作探究:
1.分析铁锁、菜刀、铁丝、水龙头锈蚀的原因,讨论防止它们生锈的方法,推广到学生身边的金属用品如文具盒、自行车、铁桶等经久耐用的技巧。
2.
(1)矿物可供开采的年限坐标分析图;
(2)金属回收公司情况介绍;(3)废旧电池的污染;(4)保护金属资源的方法。
通过课件,激发学生阅读教材的兴趣,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获取信息。
3.结合身边的事例,分析讨论如何保护金属资源,如回收废金属,用各种方法防腐蚀,有计划、合理地开采矿物,寻找金属的代用品等。
并通过课件补充一些保护金属资源的先进做法和经验。
4.小结评价
由学生小结本节课的感受和收获。
四、归纳整理:
1.铁在有水与氧气的环境中会生锈,铁锈疏松,铁制品可以全部被锈蚀。
2..除铁锈的物理方法:
刀刮、砂纸打磨。
化学方法:
少量多次地加稀盐酸或稀硫酸。
3.防止铁制品生锈的方法:
①保持铁制品的洁净、干燥;②擦干后涂一层保护膜(作用:
隔绝空气、防水)。
物理方法——刷漆(油漆或银粉)、涂油。
化学方法——电镀其它金属(铬或锌)、烤蓝制成不锈钢。
4.金属资源的保护措施:
①防止金属的腐蚀;②回收利用废旧金属;③有计划、合理地开采矿物;④寻找金属的代用品。
(例如塑料等)
意义:
节约金属资源和能源,降低金属的生产成本,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五、检测训练:
见学案。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做得比较好的地方如下:
1、 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实验教学。
在铁的冶炼教学中,由于课堂教学不可能有机会演示古代人冶炼生铁的过程,也没有条件进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
所以通过多媒体进行教学讲解。
效果非常好。
特别是介绍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操作步骤和实验现象,非常方便和直观。
在课件中,采用动画效果进行实验过程,效果很明显,学生印象非常深。
这为以后完成类似的练习题,效果非常好。
这是对讲解课堂最有效的辅助。
2、 通过当堂练习掌握本节课内容。
本节课第二课时学习了含有杂质的物质的计算,其内容不难,但需要学生去理解。
所以通过完成课后习题进行巩固。
这样大部分学生能够进行含有杂质的物质的计算。
石桥镇中心学校教案
总第(7)课时
课题
9.1溶液的形成
(1)
课时
1
课型
新授
授课教师
xxx
科目
化学
课标解读
了解溶液的组成。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认识溶解现象;了解溶液在工农业生产、生活中的一般应用;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溶液形成的宏观现象和对其组成微观粒子的分析,初步形成由表及里探究问题的思维方式;通过对水、酒精、汽油等不同的常见的溶剂的实验探究,进一步学习“对比”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溶质和溶剂的判别,初步体会事物的相对性;联系溶液的实际应用,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重点
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难点
认识溶解现象,区分溶剂、溶质、溶液。
教法学法
收集资料,指导阅读,讨论交流,拓展探究,实验展示,自主评价。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一瓶高锰酸钾溶液,它具有很强的杀菌、消毒作用,用于防治种苗病害,。
农业上还可以用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选种。
在人类内,生命活动的营养都是通过溶液运输到各组织的。
所以了解溶液组成及其用途是非常重要的。
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溶液。
二、自主学习:
1.“活动与探究
(一)
几种固体物质溶解于水”药品:
食盐、糖、硫酸铜晶体、水
仪器:
玻璃棒、100mL烧杯三个、药匙
2.都能溶于水中。
且硫酸铜晶体溶液后是蓝色的。
若固体没有被水溶解完,有什么办法使它完全被水溶解?
3.观察液体有何特点:
它们的颜色不同。
每一种液体都一样。
它们都是混合物。
4.溶液、溶质、溶剂的定义:
5.一说你在生活中所见到的溶液,并说出它的溶质和溶剂。
6.生活中有时有这样的现象,当油渍滴到了你的衣服上时,你将怎么办?
教学流程
三、合作探究:
1.活动与探究
(二):
药品:
碘、高锰酸钾、水、汽油
仪器:
药匙、试管若干、胶头滴管
2.现象:
碘不溶于水中,高锰酸钾能溶于水中;但碘能溶于汽油中,高锰酸钾不能溶于汽油中
结论: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溶解性不一样,同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性也不一样。
3.把一种溶液放入到另一种溶液中能形成溶液吗?
活动与探究(三)
药品:
酒精、水、高锰酸钾溶液
4.液体与液体互溶时,量多者为溶剂,量少者为溶质。
那么,请问溶质除了是固体、液体外还可以是什么状态?
举例说明。
5.把油放入水中是否能形成溶液呢?
活动与探究(四)乳化现象。
四、归纳整理:
1.溶液: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具有均一性、稳定性的原因:
溶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水分子中。
3.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溶质可能是固、液、气态。
溶液中若有水,一般水为溶剂。
4.悬浊液:
由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悬浊液。
5.乳浊液:
由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五、检测训练:
见学案。
石桥镇中心学校教案
总第(8)课时
课题
9.1溶液的形成
(2)
课时
1
课型
新授
授课教师
xxx
科目
化学
课标解读
了解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的一般特点。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认识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三种典型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了解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的一般特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温度计初步探究物质溶解于水时的热现象的过程,了解借助一些工具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设计多种探究物质溶解于水时的热现象的实验方案,初步形成从多角度、多侧面来认识同一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物质溶解于水时的热现象,体验探究的乐趣并发展创新的精神;通过分析溶解过程的微观及其能量变化,初步形成辩证认识事物的思想方法。
重点
物质溶解于水时形成溶液的温度变化。
难点
物质溶解于水时形成溶液的温度变化的实验方案设计及实验探究。
教法学法
收集资料,指导阅读,讨论交流,拓展探究,实验展示,自主评价。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演示趣味实验:
向烧杯(底部粘有一小木块)中注入半杯水,加入三匙NaOH并不断搅拌。
教师:
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
烧杯底部粘着的木块掉下来了。
讨论与交流:
烧杯底部的小木块脱落,猜想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自主学习:
活动与探究
(一):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阅读有关教材,明确活动目标、实验用品。
学生:
我们的活动目标是探究NaCl、NH4NO3、NaOH溶解于水是放出热量还是吸收热量。
学生:
实验用品有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NaCl、NH4NO3、NaOH。
设计实验方案。
教学流程
三、合作探究:
1.阅读教师提供的实验方案。
(1)取三只烧杯,各注入100mL水,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2)将两药匙NaCl、NH4NO3、NaOH分别加入上述三只烧杯中,搅拌至固体完全溶解,测量溶液的温度。
(3)用手背小心触摸三只烧杯的外壁,有什么感觉?
(4)计算溶解前后液体温度的变化,填入表中。
2.活动与探究
(二):
尽可能利用生活中的用品对下列问题任选一个进行探究。
设想一种实验方案验证NaOH溶于水时大量放热。
设想一种实验方案验证NH4NO3溶于水时大量吸热。
设想一种实验方案既能验证NaOH溶于水时放热,又能验证NH4NO3溶于水吸热。
3.我们探究了几种物质溶于水时温度的变化,那么为什么物质溶于水时温度会发生变化呢?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
四、归纳整理:
1.扩散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吸收热量。
2.水合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放出热量。
3.如果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溶液的温度就会升高。
(例如氢氧化钠固体、浓硫酸)
4.如果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大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溶液的温度就会降低。
(例如硝酸钾)
5.氯化钠等溶于水时,不会有明显的吸热、放热现象。
6.氧化钙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
有的实验为了节省能源,可以采用氧化钙和水反应来提高温度。
五、检测训练: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