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课本实验点拨编.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630995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54.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课本实验点拨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高中生物课本实验点拨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高中生物课本实验点拨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高中生物课本实验点拨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高中生物课本实验点拨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课本实验点拨编.docx

《高中生物课本实验点拨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课本实验点拨编.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生物课本实验点拨编.docx

高中生物课本实验点拨编

课本实验点拨编

实验理论

一、实验知识

常用技术手段

(1)关于光学显微镜的使用:

显微镜的取送:

①右手握镜臂;②左手托镜座;③置于胸前。

显微镜的旋转:

①镜筒朝前,镜臂朝后;②置于观察者座位前的桌子上,偏向身体左侧,便于左眼向目镜内观察;③置于桌子内侧,距桌沿5cm左右。

对光:

①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徐徐上升,然后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②用手指转动遮光器(或片状光圈),使最大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向目镜内注视,同时转动反光镜,使其朝向光源,使视野内亮度均匀合适。

低倍物镜的使用:

①用手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徐徐下降,同时两眼从侧面注视物镜镜头,当物镜镜头与载物台的玻片相距2~3mm时停止。

②用左眼向目镜内注视(注意右眼应该同时睁着),并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徐徐上升,直到看清物象为止。

如果不清楚,可调节细准焦螺旋,至清楚为止。

高倍物镜的使用:

使用高倍物镜之前,必须先用低倍物镜找到观察的物象,并调到视野的正中央,然后转动转换器再换高倍镜。

换用高倍镜后,视野内亮度变暗,因此一般选用较大的光圈并使用反光镜的凹面,然后调节细准焦螺旋。

观看的物体数目变少,但是体积变大。

反光镜的使用:

反光镜通常与遮光器(或光圈)配合使用,以调节视野内的亮度。

反光镜有平面和凹面。

对光时,如果视野光线太强,则使用反光镜的平面,如果光线仍旧太强,则同时使用较小的光圈;反之,如果视野内光线较弱,则使用较大的光圈或使用反光镜的凹面。

镜头的擦拭:

①用专门的擦镜纸;②擦镜头时,先将擦镜纸折叠几次,然后朝一个方向擦,不可来回擦或转动擦;③如果镜头被油污污染,则可在擦镜纸上滴几滴二甲苯,然后按上述方法擦拭。

显微镜的放大对象:

是物体的长和宽,不是面积,更不是体积。

显微镜的焦距问题:

物镜离装片的远近,准焦螺旋的使用。

显微镜使用时物象移动方向:

相反,即物象在视野何方,则装片即向该方向移动。

显微镜使用时异物的判断:

目镜、物镜或装片上,通常通过移动玻片(是否在玻片上),转动转换器(是否在物镜上)来判断,剩下在目镜上。

实验后显微镜的安置:

显微镜使用完毕后,应将玻片取吓,将其机械部分用白纱布擦拭干净;转动转换器,让两个物镜偏于两旁;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至最低点,将反光镜竖起,蒙上红绸布,然后将显微镜锁入箱内。

(2)临时装片、切片和涂片的制作:

适用于显微镜观察,凡需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材料,必须先制成临时装片、切片和涂片,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中要制作洋葱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在“生物组织中脂肪的鉴定”中要制作花生种子的切片,在“观察动物如人体血液中的细胞”中要制作血液的涂片等等。

(3)研磨,过滤:

适用于从生物组织中提取物质如酶、色素等,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研磨、过滤的方法,如研磨时要先将生物材料切碎,然后加入摩擦剂(常用二氧化硅)、提取液和其它必要物质,充分研磨之后,往往要进行过滤,以除去渣滓,所用过滤器具则根据需要或根据试题中提供的器材加以选用,如可用滤纸、纱布、脱脂棉、尼龙布等。

(4)解离技术:

适用于破坏细胞壁,分散植物细胞,制作临时装片。

(5)恒温技术:

适用于有酶参加的生化反应,一般用水浴或恒温箱,根据题目要求选用。

(6)纸层析技术:

适用于溶液中物质的分离。

主要步骤包括制备滤纸条、划滤液细线、层析分离等。

(7)植物叶片生成淀粉的鉴定:

适用于光合作用的有关实验,主要步骤包括饥饿处理、光照、酒精脱色、加碘等。

另外还有根尖培养、幼小动物的饲养、植物必需元素的鉴定、同位素示踪技术等。

熟悉常用的实验方法和技术,理解每种方法和技术的适用情况并熟练掌握其操作技能,以便在设计实验时能进行迁移和利用.

二、生物学中常用的试剂:

1.斐林试剂:

成分:

0.1g/mlNaOH(甲液)和0.05g/mlCuSO4(乙液)。

用法:

将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混合,再将混合后的斐林试剂倒入待测液,水浴加热,如待测液中存在还原糖,则呈砖红色。

2.班氏糖定性试剂:

为蓝色溶液。

和葡萄糖混合后沸水浴会出现砖红色沉淀。

用于尿糖的测定。

3.双缩脲试剂:

成分:

0.1g/mlNaOH(甲液)和0.01g/mlCuSO4(乙液)。

用法:

向待测液中先加入2ml甲液,摇匀,再向其中加入3~4滴乙液,摇匀。

如待测中存在蛋白质,则呈现紫色。

4.苏丹Ⅲ:

用法:

取苏丹Ⅲ颗粒溶于95%的酒精中,摇匀。

用于检测脂肪。

可将脂肪染成橘黄色(被苏丹Ⅳ染成红色)。

5.二苯胺:

用于鉴定DNA。

DNA遇二苯胺(沸水浴)会被染成蓝色。

6.甲基绿:

用于鉴定DNA。

DNA遇甲基绿(常温)会被染成蓝绿色。

7、50%的酒精溶液:

用于洗去苏丹Ⅲ在脂肪上的浮色。

8、70%的酒精溶液:

用于医学临床上的消毒灭菌。

9、95%的酒精溶液:

冷却的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可用于凝集DNA

10、15%的盐酸:

和95%的酒精溶液等体积混合可用于解离根尖。

11.龙胆紫溶液:

(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用于染色体着色,可将染色体染成紫色,通常染色3~5分钟。

(也可以用醋酸洋红染色)

12.20%的肝脏、3%的过氧化氢、3.5%的氯化铁:

用于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

(新鲜的肝脏中含有过氧化氢酶)

13、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3%的蔗糖溶液、2%的新鲜淀粉酶溶液:

用于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实验。

14.碘液:

用于鉴定淀粉的存在。

遇淀粉变蓝。

遇糖原变红

15.丙酮:

用于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

16.层析液:

(成分:

20份石油醚、2份丙酮、和1份苯混合而成,也可用93号汽油)可用于色素的层析,即将色素在滤纸上分离开。

17.二氧化硅:

在色素的提取的分离实验中研磨绿色叶片时加入,可使研磨充分。

18.碳酸钙:

研磨绿色叶片时加入,可中和有机酸,防止在研磨时叶绿体中的色素受破坏。

19、0.3g/mL的蔗糖溶液:

相当于30%的蔗糖溶液,比植物细胞液的浓度大,可用于质壁分离实验。

20、0.1g/mL的柠檬酸钠溶液:

与鸡血混合,防凝血

21、氯化钠溶液:

①可用于溶解DNA。

当氯化钠浓度为2mol/L、0.015mol/L时DNA的溶解度最高,在氯化钠浓度为0.14mol/L时,DNA溶解度最低。

②浓度为0.9%时可作为生理盐水。

22、胰蛋白酶:

①可用来分解蛋白质。

②可用于动物细胞培养时分解组织使组织细胞分散于。

23、秋水仙素:

人工诱导多倍体试剂。

用于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可使染色体组加倍,原理是可抑制正在分裂的细胞纺缍体的形成。

24、氯化钙:

增强细菌细胞壁的通透性,可用于基因工程。

25.伊红美兰:

鉴别大肠杆菌→深紫色;

26.石磊试剂:

检验溶液酸碱性→判断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快慢的关系;

27、NaHCO3/Na2CO3Na2HPO4/NaH2PO4:

酸碱缓冲对→调节PH

28.0.9%Nacl:

生理盐水→补充水、无机盐,维持细胞形态;

29.高浓度Nacl溶液:

选择金黄色葡萄球菌;

 

三、常用的实验方法

化学物质的检测方法

1、淀粉————碘液

2、麦芽糖———斐林试剂

3、CO2————Ca(OH)2

4、乳酸————石蕊试剂

5、O2————熄灭、复燃

6、蛋白质——双缩脲反应

实验结果的显示方法

1.光合速度——CO2吸收量

2.呼吸速度——O2消耗量

3.原子途径——同位素示踪

4.细胞液浓度大小——质壁分离和复原

5.细胞是否死亡——质壁分离的复原

6.甲状腺激素作用——饲喂法

7.生长素作用——向光性

8、胰岛素作用—切除、移植胰腺

实验条件的控制方法

1、增加水中氧气——增加水生植物、通O2

2、减少水中氧气——减少水生植物、通N2

3、除去容器中的CO2——NaOH

4、除去叶中原有的淀粉_______暗处理

5、除去叶中叶绿素——脱色处理

6、除去光合对呼吸的干扰——遮光

7、如何得到单色光——棱镜折射

8、血液抗凝——加柠檬酸钠

教材中相关实验中的变量:

实验

自变量

因变量

无关变量

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

催化剂的种类(过氧化氢酶和Fe3+)

催化效率的高低(以点燃但无火焰的卫生香燃烧的猛烈程度或气泡产生的速度表示)

试管等用具的洁净度、环境温度、相同材料的量、各种试剂的量、反应时间等

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水解的作用

底物的种类(淀粉和蔗糖)

淀粉酶能将淀粉水解(处理后加斐林试剂,加热出现砖红色沉淀)但不能水解蔗糖(处理后加斐林试剂并加热,无砖红色沉淀出现)

淀粉与蔗糖溶液的量、水浴的温度与处理时间、斐林试剂的使用量与加热时间、操作程序等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温度(60℃热水、沸水、冰块)

加碘液后溶液颜色的变化

试管的洁净度、淀粉溶液的量、不同温度的处理时间长度、操作的程序、碘液的加入量等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外界物质的浓度(高渗及低渗溶液)

质壁分离(液泡失水缩小、颜色变深、原生质层和细胞壁分离);质壁分离的复原(液泡恢复原状、颜色变浅、原生质层恢复原状)

溶液的种类及浓度、分离与复原现象的观察时间、装片的洁净度及临时装片的制作、材料的选择等

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

①是否单侧光照(黑暗、单侧光照、均匀光照)②改变幼苗的空间位置以接受重力影响

①幼苗的弯曲状况;

②根的弯曲方向。

①幼苗的种类及生长状况、环境温度、培养条件、赤露的部位、装置的合理性等;

②萌发种子的种类几萌发状况、环境温度、培养条件的等

设计实验观察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生长素(或类似物)的不同浓度

1扦插枝条的生根状况的差异;

②果实发育状况的差异;

③落花落果状况在使用前后的差异。

实验材料的一致性、激素浓度的准确性、处理时间的一致性等

观察SO2对植物的影响

不同浓度的SO2

植物体生长状态的变化

实验装置及器材的一致性、植物生长状况、SO2浓度的控制、培养的环境条件、实验的操作程序、观察时间的长短等

一些常见的实验方法

⑴、根据颜色来确定某种物质的存在:

淀粉+I2(蓝色);还原性糖+斐林试剂(砖红色);脂肪+苏丹Ⅲ(橘黄)或+苏丹Ⅳ(红色);

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大肠杆菌+伊红和美蓝(菌落为深紫色,有金属光泽)

⑵、用颜色标记法来确定原肠胚三个胚层的分化情况。

⑶、用荧光标记法来证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⑷、同位素示踪法:

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来源;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DNA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用18O2和14CO2追踪光合作用中氧原子和碳原子转移途径的实验等。

⑸、确定某种元素为植物必需的元素方法:

水培法(完全培养液与缺素完全培养液对照)

⑹、获得无籽果实的方法:

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处理花蕾期已去雄的子房,如无籽蕃茄、诱导染色体变异,如无籽西瓜。

⑺、确定某种激素功能的方法:

饲喂法,切除注射法,阉割移植法,切除口服法。

⑻、确定传入、传出神经的功能:

刺激+观察效应器的反应或测定神经上的电位变化。

⑼、植物杂交的方法雌雄同花:

花蕾期去雄+套袋+开花期人工授粉+套袋

雌雄异花:

花蕾期雌花套袋+开花期人工授粉+套袋

⑽、确定某一显性个体基因型的方法:

测交;该显性个体自交。

⑾、确定某一性状为显性性状或隐性性状的方法:

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体的杂交

自交,观察后代是否有性状分离。

⑿、确定某一个体是否具有抗性基因的方法:

确定小麦是否具有抗锈病基因,用锈菌去侵染,一段时间后,观察有无锈斑出现。

⒀、鉴定血型的方法:

用标准血清与待测血型混合,在显微镜下观察血液的凝集情况。

⒁、育种的方法:

杂交育种;人工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细胞工程育种

⒂、测定种群密度的方法:

样方法;标志重捕法

⒃、生态瓶的制作方法。

⒄、分离微生物的方法:

平板划线法;用选择培养基培养(如:

圆褐固氮菌的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细菌和酵母菌的分离)

⒅、测定微生物群体生长的方法:

测定细菌的数目---显微计数测定细菌的重量---取一定体积的培养基,经离心分离,反复洗涤后,称湿.或烘干后称干重。

(19)等组实验法,如小麦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的实验,发现生长素的燕麦胚芽鞘实验

(20)加法创意法,如用饲喂法研究甲状腺激素,用注射法研究动物胰岛素和生长激素,用移植法研究性激素等。

(21)减法创意法,如用阉割法、摘除法研究性激素、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的实验,雌蕊受粉后除去正在发育着的种子等。

(22)化学分析法,如番茄和对Ca和Si选择吸收,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等。

(23)理论分析法,如大、小两种草履虫竞争的实验,植物根向地生长、茎背地生长的实验,植物向光性实验等。

(24)模拟实验法,如渗透作用的实验装置,分离定律的模拟实验等。

上述内容基本上可以包括一般的实验方法,通过这次复习理解了这些方法,将有助于认识、分析和设计新的实验内容。

此外,上述多数的实验方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就是实验结论的得出,都是一个逻辑推理的过程,或者说都是一个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思维推理的过程。

因此,在复习中要充分体会和体验这种过程。

可以说,构建实验的方法体系,为分析、解决、设计新的实验,以及形成实验能力,奠定了良好的方法基础和思维基础。

实验技能

实验基本技能

(1)临时装片、切片和涂片的制作:

适用于显微镜观察,凡需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材料,必须先制成临时装片、切片和涂片,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中要制作洋葱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在“生物组织中脂肪的鉴定”中要制作花生种子的切片,在“观察动物如人体血液中的细胞”中要制作血液的涂片等等。

(2)研磨,过滤:

适用于从生物组织中提取物质如酶、色素等,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研磨、过滤的方法,如研磨时要先将生物材料切碎,然后加入磨擦剂(常用二氧化硅)、提取液和其它必要物质,充分研磨之后,往往要进行过滤,以除去渣滓,所用过滤器具则根据需要或根据试题中提供的器材加以选用,如可用滤纸、纱布、脱脂棉、尼龙布等。

(3)解离技术:

适用于破坏细胞壁,分散植物细胞,制作临时装片。

(4)恒温技术:

适用于有酶参加的生化反应,一般用水浴或恒温箱,根据题目要求选用。

(5)纸层析技术:

适用于溶液中物质的分离。

主要步骤包括制备滤纸条、划滤液细线、层析分离等。

(6)植物叶片生成淀粉的鉴定:

适用于光合作用的有关实验,主要步骤包括饥饿处理、光照、酒精脱色、加碘等。

另外还有根尖培养、幼小动物的饲养、植物必需元素的鉴定、同位素示踪技术等。

书本实验要点

【实验一】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

【要点点拨】

(1)实验材料的准备

①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实验中,最理想的实验材料是含糖量较高的生物组织(或器官),而且组织的颜色较浅,易于观察,可选用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等。

②脂肪的鉴定中,实验材料最好选富含脂肪的种子,需浸泡3—4小时(浸泡时间短,不容易切片;浸泡时间过长,组织太软,切下的薄片不易成形),最适宜切片。

③蛋白质的鉴定实验,最好选用富含蛋白质的生物组织,植物材料常用大豆,使用前先浸泡1—2天,适于研磨,动物材料常用鸡蛋。

(2)试剂的配制

①使用斐林试剂时应注意的问题

斐林试剂不稳定,平时需将甲液(0.05g/mLCuS04溶液)和乙液(0.1g/mLNaOH溶液)分别配制、储存,使用时再临时配制,即等量混合,将4滴一5滴乙液滴人2mL的甲液中,振荡混合均匀后即可使用。

切勿将甲、乙液分别加入组织样液中进行检测,往试管中加入试剂时,要使试管倾斜,用滴管沿管壁加入。

②双缩脲试剂的使用

应先向组织样液试管中加入双缩脲试剂A(0.1g/mLNaOH溶液),造成一个碱性反应环境,再加入试剂B(0.01g/mLCuS04溶液)3滴一4滴,注意不能过量,否则CuS04在碱性环境中生成Cu(OH)2沉淀而遮蔽,影响实验效果。

(3)实验中的相关问题

①在鉴定还原性糖的实验中,对试管中的溶液进行加热时,试管底部不要触及烧杯底部,另外,试管口不要朝向实验者,以免沸腾的溶液冲出试管,造成烫伤。

或者在提取液与斐林试剂混合后,可用酒精灯直接加热,可缩短实验时间和增加安全性。

②在鉴定脂肪的实验中,应注意切片要薄,切片不薄影响实验效果;同时用苏丹Ⅲ染色时间不宜过长。

如果学生切片太厚,一时不能掌握切片的技巧,亦可以取一粒未浸泡过的花生种子,去掉种皮,取一片子叶削去一层,形成平面。

将该平面或切面放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来回擦几次,这样载玻片上就沾上很薄的一层物质,再染色观察。

③在做糖与蛋白质鉴定的实验时,在鉴定前,为什么要留出部分样液?

虽然本实验是验证性实验,但也要注意对照。

在鉴定可溶性还原糖和蛋白质时留出一部分样液,以便与鉴定后的样液的颜色变化作对照,这样可以增强说服力。

④为什么蛋白质要稀释?

制备蛋白质稀释液,主要防止蛋白质与双缩脲反应后粘固在试管壁上,使反应不彻底,也不易洗刷试管。

⑤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都由Na0H和CuS04组成,两者有何不同?

有如下3点不同

A、溶液浓度不同

斐林试剂由质量浓度为0.1g/mLNaOH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5g/mLCuS04溶液配制而成,双缩脲试剂的成分是质量浓度为0.1g/mLNaOH溶液与质量浓度为0.01g/mLCuSO4溶液。

B、使用原理不同

斐林试剂实质是新配制的一定浓度的Cu(OH)2溶液,在加热条件下,与加入的葡萄糖(可溶性还原糖,分子内部含有还原性半缩醛羟基,)能够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而葡萄糖本身氧化成葡萄糖酸

双缩脲试剂实质是在碱性环境下的Cu2+与双缩脲(H2NOC--NH—CONH2)作用,形成紫色或紫红色的络合物。

C、使用方法不同

斐林试剂使用时,先把NaOH溶液和CuS04溶液混合,而后立即使用。

双缩脲试剂使用时,先加NaOH溶液,然后加入CuS04溶液。

⑥反应过程中,出现的颜色变化及原因分别是什么?

A、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的实验

因先加入刚配制的Cu(OH)2溶液,故溶液变成浅蓝色;加热后,部分Cu(OH)2被还原成砖红色的Cu20沉淀,二者混合故呈现棕色;随着反应的继续进行,Cu(OH)2被全部还原成Cu20,故而出现砖红色沉淀。

颜色变化:

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B、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实验

加入双缩脲试剂A,溶液为无色;加入双缩脲试剂B,因有Cu(OH)2生成,故呈现浅蓝色;振荡均匀后,由于反应的进行,出现紫色的络合物。

颜色变化:

无色→浅蓝色→紫色

⑦斐林试剂为何要现配现用?

用斐林试剂鉴定时,为何不能先加入NaOH,后加入CuSO4,而必须混合后再加入?

因斐林试剂很不稳定,容易生成蓝色的Cu(OH)2沉淀,所以应将甲液与乙液分别配制储存,使用时再临时配制。

若先加入NaOH,还原性糖中的还原性半缩醛羟基易被氧化而失去还原性,再加入CuS04后不能产生砖红色的Cu2O沉淀,只有将其先配制成Cu(OH)2溶液,才能产生砖红色的沉淀。

⑧为何在该实验中,一般不选用双子叶植物的叶子和单子叶植物的叶片?

在双子叶植物中,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葡萄糖形成后合成淀粉,暂时储存在叶片内,因此最好不选用双子叶植物的叶片作实验材料;在单子叶植物如韭菜、鸢尾,并不将光合作用的初始产物转变为淀粉,因此叶内含有大量的可溶性还原糖,但是,由于叶片中叶绿素的颜色较深,对于鉴定时的颜色反应起到掩盖作用,导致实验现象不明显,因此也不选用单子叶植物的叶片。

⑨在使用双缩脲试剂时,为什么要先加入试剂A,后加入试剂B?

加入试剂A后,为什么只能加入3滴一4滴双缩脲试剂B,而不能加入过量?

先加入试剂A,造成碱性环境,而只有在碱性环境中,蛋白质才容易与Cu2+发生颜色反应。

因为若加入过量的双缩脲试剂B,CuSO4在碱性溶液中生成大量的蓝色Cu(OH)2沉淀,会遮蔽实验中所产生的紫色,影响观察结果。

【实验二】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

【要点点拨】

(1)为什么在使用高倍镜观察前都要先用低倍镜观察?

①低倍镜视野相对大,便于寻找目标,

②易调节,防止镜头与装片相碰。

(2)放大倍数与视野及镜像亮度有何关系?

①放大倍数:

亦称放大率。

物像的大小对物体大小的比例叫做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的放大倍数和物镜的放大倍数的乘积,该放大倍数是长度或宽度,而不是面积和体积。

②视野是指一次所能观察到的被检标本的范围。

视野的大小与放大倍数呈反比,即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小,看到的标本范围就越小。

③镜像亮度是指视野里所看到的像的亮暗程度。

它与放大倍数呈反比,即在光源一定的情况下,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

所以在用高倍镜观察标本时,必须移动标本才能看清其它部位。

并根据实际情况可使用凹面反光镜、大光圈来增强光源,以改善视野亮度,而使物像明亮清晰。

(3)视野中物像移动与标本移动有何关系?

视野中某观察的目标如位于左下方,应将装片或切片向左下方移动才能移到视野中央,也就是同向移动。

原因是视野中物像移动的方向与装片或切片移动的方向相反。

(4)装片为何始终保持有水状态?

防止细胞内叶绿体失水,否则叶绿体缩成一团无法观察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

(5)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与其功能有何关系?

在细胞质基质中运动着的叶绿体,便于其内部每一个基粒充分接受光照,而叶绿体呈现椭球形或球形有利于叶绿体的运动,同时亦减少了运动时的阻力。

叶绿体在细胞质中散乱地分布,它们之间相互不会重叠,有利于充分接受光照。

(6)用葫芦藓作为实验材料观察叶绿体的形态与分布时,为什么在不同光照条件下采集的葫芦藓,其小叶内的叶绿体椭球体的形状不完全一样?

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呈椭球状。

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叶绿体可以运动,改变椭球体的方向,这样既可以接受较多的光照,又不至于被强光灼伤。

在强光下,叶绿体以其椭球体的侧面朝向光源。

在弱光下,叶绿体以其椭球体的正面朝向光源。

因此,在不同光照条件下采集的葫芦藓,其小叶内的叶绿体椭球体的形状不完全一样。

这种现象是叶绿体对不同光照条件的适应性。

(7)细胞质流动的方式

①细胞质环流如教材中黑藻细胞质的流动。

在液泡发达的植物(如黑藻、轮藻、伊乐藻)细胞中,细胞质呈薄层沿着液泡膜以一定的速度和方向循环流动。

这种不断地循环流动称为细胞质环流。

②穿梭运动是相反方向的来回穿梭流动。

③布朗运动活细胞细胞质中的许多小颗粒在无规则地不断跳动。

与微丝的存在及微梁网格的收缩有关。

(8)细胞质流动的方向

方向:

观察黑藻细胞质流动,发现每—的方向是相同的,这样在两细胞的相邻处,

活细胞中细胞质流动细胞质的流动方向正好相反。

(9)细胞质流动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①关键是选好材料。

采集的黑藻中,那些生长旺盛、植株肥大、茎粗壮、叶片肥厚且色泽鲜绿的不如那些长势较弱、茎细、叶薄且色泽淡绿(淡黄)的植株的叶片实验效果好。

这是因为黑藻叶片的细胞呈立体多层排列,叶片越肥厚,叶片中的细胞层数越多,其每个细胞中的叶绿体等细胞器不仅数量多,体积亦大,整个细胞呈饱满状态。

而那些长势相对较弱的黑藻叶片的细胞则相反。

观察细胞质流动时,应选好参照物——细胞质中某个叶绿体的位置变化。

材料应始终保持有水状态。

②观察程序

首先找到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然后以叶绿体作为参照物,让学生观察时眼睛注视叶绿体,再观察细胞质的流动,最后,再观察细胞质的流动速度和流动方向。

③促进实验材料的细胞质流动的措施

细胞质流动受水分、温度及光照等条件的影响。

一般说来,充足的水分,较强的光照15—20分钟,调节水温至25℃左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