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文化复习资料.docx
《服饰文化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服饰文化复习资料.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服饰文化复习资料
服饰文化与现代审美复习提纲
第一章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一、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演变的三个历史形态
中国属四大文明古国之首,素有“衣冠王国”之美誉。
几千年来,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制造出了许多精美绝伦的服饰,为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服饰文化。
主要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形态。
(一)以石器时代为基础的“自然形态”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最初形态。
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人们大多赤身裸体,不存在服饰。
进入石器时代后,人们掌握了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方法,发明了骨锥和骨针,从而创造了原始的服装。
(二)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阶级社会的出现,衣冠服饰成了统治阶级“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服饰文化表现为“制度形态”。
一是有严格的等级制度;
二是代有特色
(三)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了近代。
随着辛亥革命废除帝制和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影响的日益扩大,“剪辫发,易服色”的“衣冠服饰”变革如火如荼。
服饰文化进入“自由形态”时期
康有为的《戊戌奏稿》、民国政府的《剪辫通令》、《服制条例》等,有力地推进了这项改革。
20世纪30年代后,随着海禁的开放,外国衣料的输入,各大媒体“服装专栏”的开辟,“服装表演”的纷纷举办,使中国服饰文化日新月异。
二、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三大内涵
服饰是构成一个民族的外部特征,不同民族的服饰所反映的文化特征也各有差异。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内涵是丰富多彩的。
但从宏观上而言,最有代表性的是其所呈现出的“和谐统一性”、“标示突出性”、“种类多样性”三大内涵。
(一)和谐统一文化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精髓。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服饰发展史,和谐协调与规矩统一是其文化的真谛。
自中国服饰诞生以来,一直在遵循着物理取暖与审美表现、标识显示与象征表达、个性突出与喜庆吉祥的统一,最大限度地达到服饰与自然、服饰与社会、服饰与人的和谐、协调。
情景交融、意象统一的美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最珍贵的品质。
(二)标示突出文化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最基本的元素。
这一元素主要表现在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所产生对服饰意念表达中的等级尊卑标示、行业职业标示、行为道德标示以及年龄结构、性别的标示上。
从原始部落头领与狩猎功臣服饰的标示到封建帝王的官服标示,从文官武官的标示到现代军装、职业装的标示,从官府制度中常服的礼制到今天的便服、晚礼服等,都彰显了其标示突出的文化内涵。
(三)种类多样性文化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又一特征。
从纵向上看,中国历代服饰文化均有较大的差异。
基本上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服饰制度,都有其特定的礼仪要求。
从横向上看,由于中国地大域广,民族众多,其对服饰款式的追求上、对服饰色彩的忌讳上、对服饰材料应用的技术水平上,以及对服饰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和不同场所的意象表达上,都有很大的差异,有时还反映出极大的对立。
这种多样性既反映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丰富多彩,又反映了与其他国家的不同特征。
三、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经过上下5000年共同创造的优秀文化,也是人类社会共同创造的宝贵财富,但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任何事物都是需要发展变化和创新的。
服饰的改革与创新也是服饰文化提高的硬道理,纵观几千年服饰文化的发展史,从单纯的物理取暖到审美表现、突出个性、喜庆吉祥等等心理需求,这种改革主要是古今结合,中西合璧,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最有代表性的是
(一)旗袍的演变
旗袍历经了300余年的历史演变。
元明时期,满族的先民称为女真,居住在长白山、松花江与黑龙江一带的辽东边外,由于渔猎经济占有重要的地位,男女老少都精于骑射。
元1601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诸部落,创立了正黄、正红、正蓝、正白等四个不同旗帜的队伍。
过了15年又增设了镶白、镶黄、镶红和镶蓝四种旗帜,共为八旗。
所以,凡是被编入旗籍的族人即称为旗人,旗人穿的袍子就叫做旗袍。
这种旗袍的款式为右衽大襟、扣襻、圆领,下摆有直筒和两面开衩或四面开衩之分,袖口较窄,并且要用布带束腰。
旗袍不分男女老少,都是同一款式,只是按季节分单、夹、皮三种。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政权,中华民国成立,大多数满族人穿上了汉装,这时最流行的当数“文明新装”,修长的高领衫配黑裙,后来换成低领喇叭袖短袄,文明新装对旗袍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特别是腰身的收紧,对旗袍的改革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20年代到40年代,是中国近代女装最辉煌灿烂的时期,而30年代又可谓是它的鼎盛期。
进入30年代以后,旗袍造型完美成熟,堪称经典之作。
全世界家喻户晓的,被称为Chinesedress的旗袍,其实就是指30年代的旗袍。
(二)中山装
中山装无论在设计、制作上,还是在审美理念上都具有明显的中西合璧特征。
第一,中山装的设计体现了中西服装设计理念的统一。
中山装取西服基本模式,但又作了较大的改变:
一是服装的长度大大缩短,中山装比起西式礼服更经济,更合体,更便利。
二是领子有了很大的变化。
西服为敞开式的大翻领,习惯于着长袍马褂的中国人穿西服一怕脖子受冻,二嫌着西服须有与之相配套的衬衣领结背心,讲究颇多。
中山装对此作了改进:
取中国袍服的特点将大翻领改为关闭式的立翻领,前领窝处就没有受冻之忧了;取西服衬衣领子挺括之优点,将其移植到中山装的领子上,这样就兼具了西服上衣、衬衣和硬领的功用,穿起来硬挺、精神。
第二,中山装的制作融汇了中西服装制作技术。
中山装是西服中国化的成功之作,它在制作中运用西服的裁剪技艺,注重人体的比例和生理特征,以胸围尺寸为主导,分段剪裁,其肩位、胸背、袖窿,按胸围的一定比例加以精确计算,再通过垫肩、收省的技术,突出人体的曲线造型,使之穿着更加合体。
在缝制过程中又运用了中国传统服装制作中缝、撬、镶、滚、绣、绞、拔、搬等工艺,使中西缝纫技术有机地融为一体,有力地推进了中国服装业的发展。
第三,中山装的创制体现了中西服饰审美理念的统一。
如前所述,中山装是借鉴西服样式的,因此,它具有西装这一西方服饰审美文化的特征。
主要表现在注重人体造型,注重借服饰来体现和传达人体美的美感。
中山装的整体造型表现出严谨、整饬和大方的风格。
它将西服的敞领改为关闭式立翻领,5个门襟扣从领脚处开始成直线型向下,硬领处又装以风纪扣,将领子严严实实地关上,符合中国人内敛、持重的性格特征;它将西装的3个没有实用价值的暗袋改为4个明袋,如此“双双”、“对对”,颇具均衡对称之感,很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左上袋盖靠右线迹处留有约3厘米的插笔口,用来插钢笔,下面的两个明袋裁制成可以涨缩的“琴袋”式样,用来放书本、笔记本等学习和工作必需品,衣袋上再加上软盖,袋内的物品就不易丢失,这样的设计不仅美观,更主要的是实用,是中国服饰文化中“利身便事”服饰审美观的体现。
孙中山先生创制的中山装在国际上代表着中华民族和中国的正式礼服。
第二章中西服饰审美思想
一、中国古代服饰审美思想及成因
(一)中国古人的服饰审美意识深受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之精髓,是儒、道两大家都认可并采纳的哲学观,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深远的本质之源,这种观念产生了一个独特的审美观,即把各种艺术品都看作整个大自然的产物,从综合的、整体的观点去看待工艺品的设计,服饰亦不例外。
中国五行学说对帝王及服装色彩也有深刻的影响.
五行:
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
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中国的每个朝代都有相应的五行属性,都要属于一“德”。
每一德又对应一种色彩。
木:
青、碧、绿色系列。
火:
红、紫色系列。
土:
黄、土黄色系列。
金:
白、乳白色系列。
水:
黑、蓝色系列。
(二)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意识形态直接影响到服饰的审美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七雄争霸,各自为政,造成了百家争鸣学术论战,如儒家倡“(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墨家倡“节用”、“食之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法家韩非子否定天命鬼神的同时,提倡服饰要崇尚自然,反对修饰。
魏晋时期是最富个性审美意识的朝代,“褒衣博带”是魏晋南北朝时的普遍服饰,唐朝的服饰则是对美的释放,对美的大胆追求。
其服饰色彩之华丽,即使是现代人也为之惊叹不已,望尘莫及。
宋朝时,宋人受程朱理学的影响,焚金饰,简纹衣,以取纯朴淡雅之美,明代是中国古代服饰发展史上最鼎盛的朝代,服饰华丽异常,重装饰。
这是因为明朝已进入封建社会后期,趋向于崇尚繁丽华美,趋向于追求粉饰太平和吉祥祝福。
因此,明朝在服饰上盛行绣吉祥图案。
到了封建社会末期,西洋文化逐渐东渐,留学生脱长袍马褂,换西装革履,也都与当时所处社会的意识形态变化有密切联系。
(三)“等级性”是阶级社会的标志,对古人的服饰审美意识的影响贯穿了古代社会的始终
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受这种等级制度“礼”的影响,古代服饰文化作为社会物质和精神的外化是“礼”的重要内容,为巩固自身地位,统治阶级把服饰的装饰功能提高到突出地位,服饰除能蔽体之外,还被当作分贵贱,别等级的工具,是阶级社会的形象代言人。
二、西方服饰审美思想及成因
纵观数千年的西方服装史,可看到一幅幅多姿多彩变幻无穷的画面,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西方文化审美意识的嬗变,无论是古希腊时期的“和谐美”“韵律美”,中世纪时期的“理性美”,文艺复兴时期的“造型美”“曲线美”,17世纪时期的“繁复”还是!
18世纪时期初的“纤巧”,18世纪末的“简洁自然”,19世纪的“优美”,20世纪的“健康美”,无不体现出西方人的审美设计倾向和思想内涵。
但某一时期的审美设计倾向、审美意识并非凭空产生的,必然植根于特定的时代,只有将这种特定的审美意识放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加以考察才能见其原貌。
(一)西方服饰审美意识深受古代哲学观的影响
1、古希腊哲学对西方服饰审美意识的影响根深蒂固
古希腊哲学习惯于把主观和客观分开,明确提出“主观”是“我”,“客观”为“物”,“物”“我”的关系是相对立的,不允许混淆。
西方哲学也一直保持着这种“逻辑”“求真”的传统习惯。
这势必使他们习惯于用理性来研讨法则,并形成了一种追求自然界真理的传统习惯,表现在服装上,就很自然地势必表现出对人体美、客观形式美的追求。
2、基督教哲学对西方服饰审美意识的影响
基督教哲学来源于希伯来人的超绝宇宙观,由于超绝的上帝及其永恒、绝对的美无法用形式加以把握,导致基督教经常把“光”当作上帝的隐喻和象征。
体现在服装上,宗教思想赋予服装以新的象征意义和审美形态,人们更加注重服饰的色泽美。
(二)艺术文化思潮直接影响到服装的审美思想的嬗变
纵观欧洲艺术史,每一个时代都有反映其时代精神的艺术思潮,而艺术思潮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影响该时代的服装风格和人们着装方式,即服装审美意识。
古希腊时期,曾有过以雅典为代表的少有的古典民主政治,虽然它仅属于公民阶层,但却反映了一种人文主义的观念。
希腊人崇拜有限和自然,认为生命只有为自己的目的活着才有价值,并努力为自我的满足而奋斗。
人世间要求的平衡、秩序、人性,在他们的文化艺术中有着明显的体现。
古希腊雕刻艺术就充分体现了对美、对自由人的伟大自信心,它在艺术中表现和谐性与无比的完整性均达到震惊世界的水平。
古希腊人服装正好顺应和符合了这种人文主义精神,以它自然、质朴的风格体现出人类服装发展以来自然的、真实的美,从希腊人衣裙上缕缕下垂的衣褶中,使人联想到希腊的柱式特点,贯通柱身的条条凹槽在阳光照耀下显出优美的明暗变化与层次,所不同的是,希腊人衣身上的褶纹随着人体的动作会不断地千变万化,更富有活动的韵律和节奏,充满一种和谐美。
中世纪时期,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12-14世纪,在法国兴起了“哥特式”建筑艺术,所谓哥特式风格,最初用来概括欧洲中世纪,特别是12—15世纪的建筑、雕刻、绘画和工艺美术。
这种风格主要的表现是建筑上的"锐角三角形",一反罗马式厚重阴暗的半圆形拱门的教堂式样。
广泛地运用线条轻快的尖拱券,造型挺秀的小尖塔,轻盈通透的飞扶壁,修长的立柱或簇柱,以及彩色玻璃镶嵌的花窗,极易为祈祷者营造一种向上升华、天国无限神秘的幻觉。
因此,当时所有教堂外形都筑成高耸入云的塔尖形式,教堂整体外形显得修长而挺拔,建筑艺术和文化深刻地影响了服装,诸如高高的冠戴,呈尖头形的长长的鞋子,织物和装饰表现出的富有光泽和鲜明的色调又是与教堂中的彩色玻璃一脉相通的,例如:
在男女服饰的整体轮廓上,在衣服的袖子上,以及鞋子的造型上、帽子的款式上,等等,都充分呈现出锐角三角形的形态。
服装的整体流露出一种中世纪圣歌的神圣韵律,体现出很强的理性色彩和立体感。
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是历史上人类思想首次自觉的运动,重新肯定了人类的生存价值和个人意义,对个性重新估价,以复兴古典文化为基础,古希腊罗马文化带给社会新的思想和观念,表现为显著的乐观主义、现世主义、个人主义,但最重要的是人文主义。
服装也空前地受到人们的关注,而且人们也有着将个人理想在服装上变为现实的气魄。
人本主义的光辉使人们摆脱了宗教的桎梏和掩盖自然形体的服装模式。
他们在反对禁欲主义的旗帜下开始在服装上表现人体的造型之美和曲线之美,男子服装强调上体的宽大魁伟和下体瘦劲,构成箱形的造型;女服则强调细腰丰臀,形成倒扣的钟式造型,表现出一种“古典美”。
17世纪、18世纪,欧洲人的艺术生活是巴洛克艺术与洛可可艺术风格。
巴洛克艺术风格原本是指17世纪强调炫耀财富、大量使用贵重材料的建筑风格,也因此牵动影响到当时艺术全面性的变革。
人们总结巴洛克艺术风格时,一般总会归结为绚丽多彩、线条优美、交错复杂、富丽华美、自由奔放、富于情感;或是装饰性强、色彩鲜艳且对比强烈,在结构上富于动势,因而整体风格显得高贵豪华,富有生气等。
受其影响的巴洛克式服装显得豪华、多姿、生动、浮夸。
17世纪的男服是华丽的,将它的风格与巴洛克风格相提并论,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17世纪的女服大都是在多层而庞大的裙子上翻飞五彩的花边、饰带,这种装束下的女子显得妖媚可爱,带给女子以新的外观形象。
洛可可艺术风格,其意思是指岩状的装饰,基本是一种强调C型的漩涡状花纹及反曲线的装饰风格。
这种风格源自1715年法国路易十四过世之后,所产生的一种艺术上的反叛。
洛可可艺术风格与巴洛克艺术风格最显著的差别就是,洛可可艺术更趋向一种精制而幽雅,具装饰性的特色。
这种特色当然影响到当时的服装,甚至以"洛可可"一词代表法国大革命之前18世纪的服装款式。
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不仅冲击了王室贵族的宝座,也冲击了他们日渐堕落的审美情趣,于是新的古典主义艺术应运而生,在形式和内容上,古典主义艺术都以古希腊、古罗马为借鉴,此阶段的服装也抛弃了一切娇媚、纤巧和繁复的洛可可风格,表现出简洁、自然、典雅的古典主义风范。
从1790年到1820年之间,所追寻的淡雅自然之美,在服装史上被称为"新古典主义风格"。
19世纪中期至末期引发的一系列工艺美术运动被统称为新艺术运动。
“新艺术”一词成为描绘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艺术运动、以及这一运动所产生的艺术风格的术语,它所涵盖的时间大约从1880年到1910年,跨度近30年,是在整个欧洲和美国展开的装饰艺术运动。
新艺术运动的风格现象被许多批评家和欣赏者看作艺术和设计方面最后的欧洲风格,它的内容几乎涉及到所有的艺术领域,包括建筑、家具、服装、平面设计、书籍以及雕塑和绘画等都有关系,新艺术虽然出现了不同的派别,但它们在工艺美术设计方面所表现的艺术效果基本一致,即用装饰性强的曲线纹样作为形式主题,呈现出丰富而精致的曲线变化和其它华美形式。
20世纪,艺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阔幅度发展变幻着,服装的创造也随着这一潮流争奇斗妍,展现出无穷无尽的风姿和魅力,特别人文主义哲学的空前发展,使美的观念与人的健康强健的体态统一起来,形成一系列现代的健美观念。
因此,能够呈现人们自然体形和适合运动的轻捷简素的便装和运动服,就广泛地为人们所喜爱。
显而易见,时装的发展与时代的文艺思潮是密不可分的,甚至可以说文艺思潮决定了这一时期的审美特征。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西方服饰审美思想起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西方哲学的特点表现为“思辨性、实验性”,用理性的科学态度研究客观事物,使西方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良好土壤,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西方服装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
1、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服装结构工艺日趋成熟。
科学观念使欧洲女装早在13世纪末14世纪初就实现了直线结构向曲线结构的转变,并诞生了领子和袖子的脱离衣身的独立形式;文艺复兴之后,服装结构设计进入数学推理的规范化阶段。
2、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动了服装面料的扩展。
20世纪初的1904年,纺织材料领域诞生了第一个人造纤维-粘胶纤维;1939年,美国杜邦公司经十年的艰苦努力发明了尼龙;1940年,德国开发了腈纶;1941年,英国发明了涤纶……这些面料的有轻盈、柔软,有的流畅、悬垂,给人们的着装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设计师们也越趋向于以面料入手!
因为面料可以决定裁剪、缝制和造型的审美效应,甚至于20世纪80年代起,“时尚”设计形成了一种自觉的“面料运用意识”,似乎谁掌握了面料,谁就赢得了“时尚”。
总之,科学技术的进步,推进了服装的三要素之一——面料的丰富多彩,为风格不断变化,审美意识的更替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证。
三、中西方名牌服装举隅
中国十大名牌服饰
1、森马Semir 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
2、雅戈尔YOUNGOR 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国家免检产品
3、以纯YISHION 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国家免检产品
4、新郎SINOER 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国家免检产品
5、杉杉 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国家免检产品
6、南极人 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国家免检产品
7、波司登BOSIDENG 中国驰名商标
8、鄂尔多斯ERDOS 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国家免检产品
9、报喜鸟SAINTANGELO 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
10、红豆HONGDOU 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国家免检产品
世界十大服装品牌
1、香奈尔Chanel 1913年法国巴黎
2、路易·威登LouisVuitton LV品牌创立于1854年法国巴黎
3、迪奥Dior Christiandior开始于1946年法国巴黎
4、范思哲Versace 1978年意大利米兰
5、Prada 创于20世纪初意大利米兰
6、CK卡尔文·克莱恩Calvinklein 1968年美国纽约,以男装为主
7、高田贤三Kenzo 日本人1970创于法国
8、古奇欧·古孜Gucci 1923年意大利佛罗伦萨
9、华伦天奴Valentino 意大利人Valentino1960创于罗马
10、切瑞蒂Cerruti 1967年法国巴黎
第三章服饰礼仪
一、礼仪的涵义与重要性
(一)礼仪的涵义
什么是礼仪呢,两千五百年前,孔子把它讲透了,孔子讲:
"礼者,敬人也。
""礼"就是尊重,"仪"是表现形式,没有"仪"就没有"礼"。
所谓礼仪是对交往对象的一种敬重形式,"仪"是指规范的形式。
升国旗、奏国歌要举行仪式,为什么?
表示我们郑重其事。
没有形式就没有内容,形式表现内容,内容体现于形式。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身居礼仪之邦,应为礼仪之民。
知书达礼,待人以礼,应成为现代公民的一个基本素养。
(二)礼仪的重要性
礼仪是交往的艺术,是一种软规则,礼仪的重要性体现在:
其一,内强素质。
其二,外塑形象。
其三,增进交往。
仪表的礼仪有三个规则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要整洁。
第二要自然。
第三是互动。
仪表礼仪有四个要点:
第一就是要注意容貌的修饰,第二,要注意化妆,第三要注意举止,第四,要注意表情。
主要修饰要点:
第一,发型,第二,面部,第三,口部,还有一个跟容貌也比较搭界的就是手部。
化妆的基本礼仪:
1)要提倡自然。
2)化妆要协调。
3)化妆避人。
三、服饰的原则
(一)色彩协调
着装首先要注意色彩的协调。
服装的色彩协调原则是指衣服上下的颜色、衣服和配件、衣服和肤色发色等等协调,也包括和其他方面如季节的协调。
关于服装的色彩,国际上有比较流行的四分法,即把色彩体系分成四个基本大类:
纯色——原色;通常指的红、黄、蓝三种颜色。
调色——原色中加入灰色或某种补足色;
淡色——纯色中加入白色;
暗色——纯色中加入黑色。
这些色彩又有其自身的基本特点,比如有的暖、有的冷,所以又有暖色、冷色之称,前者以黄色为基础,后者以蓝色为基础,除了橙色和紫红色以外,大多数的色彩都可以归入这两类。
但暖色、冷色是相对而言的,暖色基调中也有冷暖之分,冷色基调中也有相对的暖色。
一般来说,色彩搭配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根据色彩明暗度的不同来搭配,即把同一颜色按深浅不同进行搭配,但应注意深浅色的衔接不能太生硬,要尽量过渡得自然。
用相近的颜色搭配,如橙与黄、蓝与绿的搭配等,但在搭配时要在明暗度或鲜艳程度上加以区别。
用互相排斥的对比色(如红与绿)来搭配,但一定要在明暗度、鲜艳度上加以区别,以使对比鲜明而不刺眼。
运用流行色。
在特定时期,人们会对某种颜色产生偏爱,使其广泛流行起来。
这种色彩适应人们的普遍心理,往往能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不过流行色的运用要考虑到场景、年龄等。
1、活泼而鲜明的个性色彩
①选择暖色:
黄色、橙黄色、橙色、橙红色和红包;
②鲜明色/化妆色;
③强对比色:
补色、互补色和三合色协调;
④淡色:
浪漫色彩;
⑤深/浅对比;
⑥暗色/鲜明色(黑与红)的中间色组合。
2、含蓄、文雅的个性色彩
①冷色:
蓝色、蓝绿色、绿色、紫蓝色和紫色;
②单色及近似色协调;
③随常色;
④无深浅对比;
⑤杂色:
棕色、暗灰色等。
(二)体型协调
最重要的是利用线条,各种各样的线条对修正体型都有各自的作用:
垂直线增加高度,水平线增加宽度,斜线(视角度而定)使体型显得修长或魁伟,而曲线可使体型适当加宽。
用色彩、线条、款式修正体型,方法很多:
1、高个子。
高个子一般属比较好的体型,尤其胖瘦也适中的话,便成了服装模特的身材。
如果过于高大或高且瘦,就要作些修正:
选择线条流畅的服装,但不宜用垂直线条;也不宜用高卷的发型或高帽子,避免窄小、紧身的衣服;避免使用黑色、暗色等,只有用鲜艳或谈色调做点缀时才考虑使用黑色;要从腰间将颜色组配打破.用明色或对比色的腰带切开。
2、矮个子。
这种体型一般都算不上匀称,尤其是特别矮的话。
此时要不断地用垂直线条增加身高,避免使用水平线条,否则将会使你显得更矮;要避免宽折边和方正的肩线等;选择合体的服装,避免大或粗笨、宽松悬垂的款式;选用单色组合,最好选择从鞋、袜到裤或裙为同一颜色。
穿靴子时,裙摆要盖过靴口,裤脚亦可盖过鞋口,避免使用对比色的腰带和衣裤(裙)来分割身体的高度。
3、瘦型。
其修正方法如:
选择质地较粗硬的面料,设计上加以多层次技术处理,增加宽度;不用垂直线条,而在颈线、腰线等处加水平线;尽量用刚好合体的衣服,不要太窄太紧,相反,像挂在身上似的宽大衣服也可不穿;避免暗色等,较浅的颜色可以使身影增宽;不要穿衣领宽大的上衣,那样就会使锁骨暴露出来。
4、方型。
其修正的方法如:
选择剪裁流畅、柔和、带有流线型线条的衣服;避免使用任何不完整的直线条或是水平线条;不要选择贴身或宽大的服装;选择素淡不艳的颜色;焦点要提到面部附近,把注意力引离腰部和臀部,可以运用对比色;腰带用暗色、狭窄的,有马鞍形、有波状轮廓的腰带要特别避免。
5、窄肩、宽臀型(或溜肩、细腰)。
修正的方法:
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