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纲要0818.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623838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94 大小:100.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纲要081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纲要081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纲要081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4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纲要081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4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纲要081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纲要0818.docx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纲要081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纲要0818.docx(9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纲要0818.docx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纲要0818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心理学的对象、内容和任务

一、心理学的对象与内容

1、名词解释:

心理(mind)是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言语、意志、情绪情感、气质、性格、能力、需要等现象的总称。

心理也称为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

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

心理学(psychology)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个体心理结构是指个体心理要素及其组织,包括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和心理动力。

思维(thinking)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的间接的、概括的认识。

想象(imagination)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从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意识(consciousness)是一种自觉的、能意识到的心理活动,也是一种觉醒的心理状态。

无意识(unconsciousness)是一种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情绪(情感)(emotion\feeling)是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意志(will)是确定行动目标,制定计划,克服内外困难,自觉地调节和支配自己行为以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气质(temperament)是人在内在的心理活动或外在的行为活动的速度、强度、灵活性、指向性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性格(character)是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能力(abilityoraptitude)是与活动有关,并影响活动能否顺利完成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2、问答: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是什么?

举例说明。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个体心理结构,包括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和心理动力四个方面(例如,思维过程、注意状态、性格、需要等);个体心理与行为;意识(例如,有意注意)与无意识(例如,梦);个体心理(例如,个人兴趣)与社会心理(例如,人际交往)。

个体的心理与行为有何关系?

人的行为的复杂性缘于心理活动的复杂性。

同一刺激可能引起不同的反应,不同刺激也可能引起相同的反应。

人总是以自己的主观精神世界去处理各种刺激,然后作出恰当的行为反应。

心理通过行为得以表现,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内部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心理是支配和调节行为的精神活动。

根据给予的刺激不仅可以预测人的心理活动,也可以根据表现出来的行为推测人的心理活动。

在研究心理现象时,既要客观地观察和测量人的行为,还要通过心理与行为的关联性来全面、准确地理解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

从这个意义上讲,心理学有时也可以叫做行为科学,即通过对行为的客观记录、分析和测量来揭示人的心理现象的规律性。

二、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问答:

心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揭示心理事实;揭示心理过程;揭示心理现象的机制;揭示心理现象的条件;揭示心理的发展。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及研究方法

一、教育心理学的对象

1、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educationalpsychology)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心理基本规律的科学。

高等教育心理学(advancededucationalpsychology)是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心理基本规律的科学。

2、问答:

怎样理解教育心理学的含义?

(1)教育心理学研究学与教的规律,但以研究学的规律为主;

(2)教育心理学注重研究学与教的心理规律、学习内部心理过程和心理机制;(3)教育心理学重点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而学科教育心理学侧重于研究各学科学与教的具体心理学规律;(4)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的学与教的心理学规律。

二、教育心理学的任务

问答:

1、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首先,研究和揭示学生学的心理规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学生学习的性质、特点以及学习结果的性质与结构;

(2)研究学生学习的分类;(3)研究学生学习的过程;(4)研究学生学习的条件。

其次,研究和揭示教师教的心理规律,为建立合理的教学原则和完善的教学理论提供心理依据,并帮助教师配合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提供适当的教学事件,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设计、课堂管理、课堂评价和教师行为等方面教育心理学也会为教师提供心理依据或指导。

2、高校教师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何意义?

有利于高校提高师资水平;有利于高校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有利于高校教师增强角色意识和角色胜任能力;有利于高校教师掌握和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

1、名词解释:

观察法(observationalmethod)是指在实际的教育教学环境中,通过感官或利用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心理活动的行为表现或生理变化以获取有关资料的方法。

调查法(surveymethod)是指在自然条件下,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通过直接观察以外的手段,向一个总体的有代表性的样本,间接地收集有关资料,以了解研究对象心理和行为。

实验法(experimentalmethod)是控制无关变量,操纵自变量,以考察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自变量(independentvariable)自变量指呈现给被试的刺激变量,是一种假定的结果变量,实验者支配和操纵的变量。

通常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各种内外条件,如学生学习动机水平、练习的数量、某种教学措施、教师的指导等。

因变量(dependentvariable)是指被试对刺激的反应,是一种假定的结果变量。

因变量常常是学生学习的结果,如学习成绩、知识的保持量、学习的迁移量、动作技能的准确性等。

无关变量(extraneousvariable)无关变量指影响因变量的值,与实验目的无关的变量。

测验法(testingmethod)是指测量人的行为样本的一种系统的程序,是通过对人的行为样本进行测量而了解人的心理特质的研究方法。

测验信度(testreliability)测验信度是指测验结果的一致性、可靠性程度。

测验效度(testvalidity)是指一个测验对于它想要测量的东西所能测量的程度。

2、问答: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客观性原则:

尊重心理的客观事实。

客观指标:

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即人的行为、言语、生理指标、活动产品等的观察和测量。

系统性原则:

把心理看成是由机能上相互联系的要素构成的整体。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有重要社会意义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课题必须关注学校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实际。

教育性原则:

教育心理学研究应有利于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健康发展而不应阻碍学生的发展。

运用观察法应注意那些方面?

运用观察法应注意以下要点:

①明确观察目的;②确定观察指标;③不能以任何方式干扰被试的原有的行为;④采用必要的观察策略;⑤做好观察记录。

实验设计主要有哪几种?

根据被试分组方法不同,实验设计主要有等组设计、单组设计和轮组设计几种形式。

A.等组设计

将被试分成几个条件相等的组别,令其分别接受不同的实验处理,再比较各组在因变量上差异,以检验实验处理(自变量)的效应。

B.单组设计只有一个被试组,它要接受一种实验处理,即每个被试要接受每一种实验处理,然后比较各种实验处理下因变量平均值,看其是否有显著差异。

采用单组设计的前提是:

被试先接受的实验处理对后接受的实验处理没有长期影响(如没有学习、记忆效应)。

C.轮组设计

为消除被试连续接受多种实验处理有可能产生的顺序效应(练习效应、疲劳效应)对自变量效应的混淆,可以改用轮组设计。

设有两种实验处理A和B。

可以把一组被试分成人数大体相等的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先接受实验处理A,再接受实验处理B;而另一部分则先接受实验处理B,再接受实验处理A。

然后再比较全体被试在两种处理条件下因变量平均值上的差异。

轮组设计可看作是单组设计的改进。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及趋势

一、教育与心理学的结合:

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知识点:

1903年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一书问世标志着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二、西方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曲折道路

问答:

根据台湾教育心理学家张春兴的观点,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按张春兴观点,先后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教育科学取向的教育心理学

当心理学科脱离哲学范畴而成为一门独立科学之后,教育心理学因受到心理科学方法的影响,也确立了它的教育科学取向。

其特点是以教育心理学的理念与方法为基础解决当时的学校教育实际问题。

2、心理科学取向的教育心理学

20世纪20年代后,由于受到行为主义特别强调心理学为一门纯粹的自然科学这一观念的影响,教育心理学开始转入心理科学取向。

其特点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目的只在于从人性变化中探求普遍性的原理原则,而对学校教育中的实际问题不再关心,视教育心理学为心理学原理的应用,广泛采取其它学科的原理原则以充实本学科的内涵,终于形成教育心理学系统不一和内容分歧的现象。

3、教学心理取向的教育心理学

20世纪60年代后教育心理学转变为教学心理学取向。

其特点是:

摒弃了以往行为主义者只重视外显行为分析的取向,改而研究人类学习的内在心理历程,而且以学校知识学习与教学为研究主题。

应该说这一时期,教育心理学研究较之前一时期有了较大的进展。

但教学心理取向存在的问题是:

以学科知识的教学研究来取代整个教育心理学,忽视人格教育心理的研究,这就使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大大地窄化。

三、教育心理学的成就与趋势

问答:

近百年来,教育心理学取得了哪些成就?

(1)坚持了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独立性;

(2)积累了大量研究资料,为本学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改变了过去单纯依靠哲学思辨的方法解决学校教育中的重大问题的倾向,使得教育问题的解决奠基在对事实可靠观察的基础之上;(3)建立了一系列的学习理论,为对许多学习问题的分析提供了理论参照;(4)逐步克服了外因论和机械论,注重研究学习的内部机制;(5)由于认知心理学对教育心理的影响,在教学心理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明显的进展,许多研究成果可以为提高教学成效提供实质性的帮助;(6)对推动各国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三大教学改革运动(斯金纳的程序教学、布鲁纳的结构主义的课程改革运动、赞科夫的小学教育体制改革)就是突出的实例。

目前,教育心理学有哪些发展趋势?

(1)在认知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下,更加重视学习者的主体性,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2)由于认知心理学、脑科学研究的进展,各种新型的智力理论的出现,人们对学习活动中的复杂的认知过程及其机制的研究日益深入;(3)在关于学习的基础研究走向深入的同时,更加关注学校教育及教育改革中的现实问题,以及校外教育中的学习问题(远程教育、终身学习等);(4)作为学习原理在教学中的应用,基于科学心理学的教学设计和课堂管理的研究受到重视,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趋势;(5)研究方法呈现多元化趋向,一是强调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结合;二是注重研究方法的本土化。

第二章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与大学生生理发展特点

一、发展的概念

名词解释:

人的发展(humandevelopment)是指个体从生命孕育开始到生命终止的整个历程中发生的有序变化的过程,它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两个部分。

心理发展(mentaldevelopment)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生命孕育至生命终止的整个历程中一切心理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狭义的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生命孕育至成年期的历程中一切心理机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心理发展包括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

人的认知发展(cognitivedevelopment)是指个体认识事物的活动与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变化的过程。

人的社会性发展(socialdevelopment)是指人的情感、兴趣、爱好、价值观、个性等社会化的发展变化过程。

二、大学生生理发展特点

问答:

大学生生理发展有何特点?

生理发展是心理基础,是心理活动的生物前提。

大学生正处在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高峰的后期,其生理发育已全面接近或达到成人水平。

大学生进入了人生的生长稳定期,身高体重增长比较缓慢,但体力增强显著,运动的速度、耐力也不断提高,到大学后期,生长发育才基本停止。

作为心理活动的主要器官——脑的发育与机能趋于成熟并接近成人水平,脑细胞活动数量迅速增加,联络神经纤维大量发挥作用,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已有较好的平衡性,因此大学生能长时间坚持脑力活动,并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能独立学习高深的知识与复杂的技能,承担繁重的学习任务。

但大学生的大脑皮层和皮下某些中枢之间活动还不能平衡,因此大学生情绪容易激动,出现行为冲动难以自制等心理特点。

大学生内分泌腺和性器官已经发育成熟,这是大学生生理成熟的重要标志。

由此产生大学生对爱情的生理和心理需要。

大学生健美的体形以骨骼肌肉发育为基础,大学生聪慧过人才华横溢与大脑发育完善有关,大学生血气方刚精力充沛以心肺功能优势为前提,大学生狼吞虎咽与良好的胃肠功能有关,大学生倾慕异性追求爱情与生理成熟有关。

但大学生的心理成熟落后于生理成熟,认识能力落后于生理活动能力,因此会引起一系列矛盾与冲突。

第二节大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一、认知发展的主要理论

1、名词解释:

最近发展区(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是指儿童经过自己努力所达到的水平与在他人的帮助下所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或过渡阶段。

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是关于认知随着年龄的增长分阶段而发展的理论。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认为个体认知发展一般经过四个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后)。

2、问答:

概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及其对教育实践的意义。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P.J.Piaget,1896-1980)创立的认知发展观对教育实践有巨大影响。

皮亚杰认为个体认知发展一般经过四个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后)。

A.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儿童主要依靠感知动作来认识外部世界,从对事物的被动反应到主动探究,使动作目的明确,获得初步的动作经验。

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知和动作的分化和主客体的分化,并且有了客体永恒性的认识,这种认识是儿童日后认知事物的基础。

B.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一阶段儿童思维发展有了质的飞跃,由动作思维发展到表象思维,但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其思维有静止性、自我中心、单一性等特征,尚未获得“守恒”概念。

C.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

儿童开始有了“守恒”概念,能用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思维,但仍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持,儿童思维具有动态性,他们已能获得科学概念,这一阶段是在小学接受系统教育的时期。

D.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后)

儿童进入中学,他们具备了假设-演绎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其思维已超过了对具体事物的依赖,思维发展已接近成人水平。

上述认知理论对教育实践的意义:

其一,教学工作要根据学生认知发展水平,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来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要适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这是教育工作取得成效的基本保证,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皮亚杰提倡“教育从属于发展”的观点,认为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决定着教学内容、步骤与方法。

其二,教学工作要促进学生认知发展,而不能只是一味地被动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皮亚杰认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具有逻辑推理能力和掌握复杂抽象概念的能力,教学最为紧要的是刺激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概述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观及其对教育实践的意义。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Vegotsgy1896-1934)强调社会文化对个体认知发展的作用。

心理发展是个体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由低级心理机能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有两种水平:

一是实际发展水平,二是潜在发展水平。

儿童经过自己努力和他人帮助,可以从现有水平达到较高水平,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或过渡阶段叫“最近发展区”。

教育主要应着眼于最近发展区,把学生潜在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教学应该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可能性。

教学的作用一方面决定着儿童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等,另一方面也创造着最近发展区,教学内容和方法不仅要考虑学生现有发展水平,而且也应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向学生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上述认知理论对教育实践的意义:

其一,教学工作要根据学生认知发展水平,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来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要适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这是教育工作取得成效的基本保证,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其二,教学工作要促进学生认知发展,而不能只是一味地被动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表明了这种可能性,教师必须使教学针对适当的难度水平与学生的能力、知识水平,形成积极的不匹配状态,学生就能胜任学习任务。

教学要提供帮助学生完成最近发展区发展任务的支持机制。

这些观点以高校教学工作都是有很有启示的。

二、大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学

1、名词解释:

创造性思维(creativethinking)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寻求问题的富有创意的解答的思维形式。

发散性思维(divergentthinking)是指面对问题时思路朝着多个方向,寻求多种可能性解答的思维形式。

2、问答:

结合实际,简述大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应怎样发展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已经高度发展并日趋完善,具备了较强的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

大学生能全面深刻地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同时大学生创造思维能力也显著发展,他们正处于创造最佳年龄(20-45岁)的准备阶段,有强烈的创造欲望和较好的创造能力,他们能从事小发明小创造,其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更是创造能力的集中表现,在思维品质上,大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批判性、敏捷性都已发展完善。

面对大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学习内容的复杂和艰深,高校教师要不断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增大信息量,并着重注意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指导学生合理学习,以促进知识的领会、保持与应用。

学生进入大学后,科研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而科研能力的核心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能力,高校要注意提供创造的环境和机会,高校教学要侧重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与创造思维的能力,从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指导学生进行科研选题,学会从事科研的步骤和方法。

高校还要组织学生的科研实践活动,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并获得成绩。

三、大学生的智力差异与因材施教

1、名词解释:

智力(intelligence)是指一般的认知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等,其核心成分是思维能力。

智商(intelligencequotient,IQ)是指智力商数,是根据某种智力测验的作业成绩所计算出的分数。

它表明一个人的聪明程度。

三元智力理论(triarchictheoryofintelligence):

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于1985年在其《超越智商》一书中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提出了三元智力理论,认为智力是个体对内外情景中的信息刺激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它由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情景亚理论和智力经验亚理论三个部分组成。

多元智力理论(theoryofmultipleintelligences):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于1983年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类有七种不同的智力,即言语智力、逻辑数理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社交智力和自我反省智力。

2、问答:

概述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

斯腾伯格是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1985年在其《超越智商》一书中提出了三元智力理论。

三元智力理论包括情境亚理论、经验亚理论和成分亚理论三个有机组成部分。

情境亚理论阐明的是主体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决定智力行为的观点。

经验亚理论阐明个体对任务或情境的经验水平与他的智力行为之间的关系,认为智力和经验有关。

成分亚理论是斯腾伯格三元智力理论中最为完善最为核心的部分,是对智力活动内部机制的探讨。

成分结构有三个层次,即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智力就是这三种成分协同活动的结果。

元成分是实现控制的过程,包括计划、监控与决策,它是高级管理万分;操作成分是加工的过程,是执行元成分的指令,进行信息的输入、编码、贮存与提取等;知识习得成分是对信息的选择性编码、联合、比较,用于获得新知识,学会如何解决新问题。

这三种信息加工成分是相互关连的。

元成分帮助我们决策做什么,并激活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

后两种成分反过来又给元成分提供反馈,让元成分调整信息的表征和信息加工的策略。

比如某大学生决定本周内完成一篇课程论文(元成分)他查阅了大量有关材料(知识获得成分),然后列出提纲尝试去写(操作成分),发现论文进展不顺利,资料欠缺,于是换一个主题(元成分)。

三元智力理论突破了传统智力研究中只研究外显行为的模式,不仅就智力的内部机制(成分亚理论)进行探讨,而且从个体的背景关系(情境亚理论)和从个体经验的连续水平(经验亚理论),比较全面地阐述了智力的本质。

其中特别注意智力中的元成分的重要作用,重视在智力活动中对认知过程本身及自我意识的研究,这是区别于其它智力研究的重要特色。

概述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

1996年,斯腾伯格在三元智力理论基础上又提出了成功智力理论。

成功意味着个体在现实生活中达到自己的目标。

成功智力就是用以达成人生主要目标的智力,这是对现实生活真正起到举足轻重影响的智力。

成功智力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叫分析性智力,指主体“有意识地规定心理活动方向以发现一个问题的有效解决办法”的能力;第二部分叫创造性智力,是一种超越给定信息,产生新颖成果的能力;第三部分叫实践性智力,能将思想及其分析结果以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加以实施的能力。

斯腾伯格强调三个部分必须取得平衡和协调。

成功智力只有在分析、创造和实践能力三方面协调、平衡时才最有效,知道什么时候以何种方式来运用成功智力的三个方面,要比仅仅是具有这三个方面的素质更为重要。

成功智力理论超越了传统智力理论对学业成功的有限解释。

它能解释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的成功,每个正常人都可以发展成功智力,人人都可以获得成功。

这大大扩展了智力的内涵,将智力与现实生活直接联系起来,对教育实践很有启示。

概述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智力多元理论(multiple-intelligencetheory)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Gardner,1983)提出的。

加德纳通过对脑损伤病人的研究及对智力特殊群体的分析,提出人类的神经系统经过100多万年的演变,已经形成了互不相干的多种智力。

加德纳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它由7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构成。

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

(1)言语智力(linguisticintelligence):

包括阅读、写文章或小说、以及用于日常会话的能力。

大脑“布罗卡区”负责产生合乎语法的句子。

这个区域受到损伤的人,能够很好地理解单词和句子,但不能将单词组成句子。

(2)逻辑一数学智力(logical-mathematicalintelligence):

包括数学运算与与逻辑思考的能力,比如做数学证明题及逻辑推理。

(3)空间智力(spatialintelligence):

包括认识环境、辨别方向的能力,比如查阅地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