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工业产业布局规划DOC.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615562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2.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京市工业产业布局规划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南京市工业产业布局规划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南京市工业产业布局规划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南京市工业产业布局规划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南京市工业产业布局规划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京市工业产业布局规划DOC.docx

《南京市工业产业布局规划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市工业产业布局规划DOC.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京市工业产业布局规划DOC.docx

南京市工业产业布局规划DOC

  序 言

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是实现“两个率先”和“富民强市”的第一方略。

编制工业产业布局规划是我市工业发展的需要,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具体措施。

本规划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统筹”要求,围绕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和大企业培育三条主线,通过对功能定位与区域间协调发展、推进工业化与加快城市化建设、经济发展与土地承载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和加快企业改革与社会稳定等重点问题的系统研究,明确中远期的发展战略和近期的行动纲领,从科学性、战略性、可操作性等方面彰显南京特色。

本规划是全市工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依据了《南京市沿江开发总体规划》、《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南京市“十五”工业发展规划纲要》、《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南京市1997-201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和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发展环境、产业发展等专题研究,以及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电子、汽车、石化、钢铁、电力五大产业发展的意见》等。

规划以2002年为基期,2003~2010年为规划期,其中2003~2007年为重点规划期。

 

第一章发展基础与机遇

南京是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1865年金陵制造局的诞生标志着我市近代工业的开端。

津浦和沪宁铁路的通车,南北陆路与长江水运的交汇突显了南京的区位优势。

英商和记洋行、津浦铁路南段机厂(南京浦镇车辆厂的前身)、永利化学工业公司亚厂(南京化学工业公司前身)、中国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知名企业的成立,形成了南京近代工业的雏形。

经过一个多世纪,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发展积淀,我市工业经济拥有了雄厚的发展基础,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

一、发展基础

1、产业基础。

2002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287亿元,工业增加值501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298亿元的38.4%。

全市工业上缴税收184.7亿元,对全市当年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达70%,全市各类工业企业14998家,其中大中型企业119家,销售收入超两百亿元的企业(集团)2家,超百亿元5家,超五十亿元8家。

工业就业人数达70多万人,占全部社会从业人员的26.3%。

形成了以电子、汽车、石化、钢铁、电力等五大产业为支柱,机械装备、生物与医药、新型建材、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等五个行业为重点,门类比较齐全的综合性工业体系。

其中电子、汽车、石化、钢铁、电力等五大产业2002年实现销售收入1175亿元,占全市工业经济比重为62%,形成了我国第二大石油化工基地、重要的电子技术产业和软件及系统集成研发基地,以及汽车制造基地。

五大产业不仅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和地位,而且为我市下一阶段的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2、区位优势。

南京位于我国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长三角经济圈的副中心。

位于长江黄金水道和津沪大动脉的交接处,东距出海口360公里,水陆、江海联运的条件十分优越,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交通主枢纽城市之一。

地域上具有承东启西、接南继北的市场独特优势,是长江流域传导纽带,具有传递东部向中西部、南方向北方经济辐射的桥梁作用,拥有广阔的市场腹地。

南京作为江苏省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又位于南京都市圈的核心地区,商贸金融发达、科技教育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完善的配套服务和充裕的智力、信息等资源,为南京工业经济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3、载体基础。

1988年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立,为我市发展工业开创了新的发展平台。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全国各地开发区蓬勃发展。

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江浦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六合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一批国家、省级开发区相继建立和发展,这标志着南京工业布局转向以开发区的建设引导工业向开发区集中的新模式。

通过完善的基础设施投资、优惠的政策扶持、充足的人力资源,以及雄厚的科研技术支撑,各开发区得以迅速发展。

到2002年底,我市经国家、省和市政府批准建立的开发区、工业园26个,总规划面积335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170平方公里。

其中国家级开发区4个,规划面积145平方公里。

省级开发区5个,规划面积88平方公里。

市级工业园17个,规划面积102平方公里。

4、设施基础。

我市拥有发展先进制造业所需的各种配套设施基础。

运输设施。

南京拥有航空、铁路、公路、水路、管道等全部现代运输方式。

航空运输拥有年800万人次和40万吨吞吐量的禄口国际航空机场。

铁路运输拥有年1200万人次和1000万吨发运能力。

公路运输拥有4条国家级和9条省级公路组成骨干,进出南京、辐射苏北、安徽等腹地的公路交通网络。

水路运输拥有国内第一大港——南京港年货物吞吐能力6000万吨,52万标箱年吞吐能力。

管道运输拥有2000万吨/年输送能力的鲁宁输油管道,甬——沪——宁原油输送管线(在建),以及“西气东输”天然气输送管线。

电力设施。

现有发电企业16家,总装机容量218万千瓦。

拥有500千伏东善桥变电站1座,220千伏变电站20座,110千伏公用变电站68座,35千伏公用变电站75座,主城220千伏系统形成了双环网供电,为我市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输变电保障。

二、发展机遇

1、世界经济温和复苏创造了新环境。

受各种利好因素促进,世界经济正在走出低谷,进入新一轮的增长期,根据亚洲开发银行预测,亚太地区在未来几年内将保持年均6%以上的持续强劲增长势头。

严重制约世界经济复苏的地缘政治风险已经大为减弱,使得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明显回升,世界范围内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将快速发展。

美国等发达国家和一些亚洲国家采取的一系列经济刺激措施将继续发挥作用。

2、国际资本加速转移带来了新动力。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不断加大,国际资本的流动速度明显加快。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资本流进我国的结构和流向发生了重大变化,产业资本的比重不断加大,发达国家制造业正在加快向我国转移。

长江三角洲由于强大的腹地优势,在国内具有经济、金融、航运中心的战略地位,经济基础较为雄厚,外向型经济的后发优势明显,已成为外商投资的一方热土。

3、国内经济良好环境提供了新机遇。

党的十六大提出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经济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鼓励、支持、引导非国有经济,进一步促进个私经济发展。

中央政府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将为今后几年宏观经济的持续增长发挥巨大的累积效应。

4、沿江开发战略构筑了新平台。

沿江开发作为江苏发展的第三次机遇,也是我市工业发展最大的现实机遇。

全省沿江联动高起点规划和建设,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政策扶持,将促进产业集聚、企业重组和技术重置,为我市工业经济构筑了新的发展平台。

 

第二章发展思路与目标

加快发展工业是实现“富民强市”、“两个率先”的第一方略。

按照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的要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速产业集聚,推进产业升级,进一步做大做强电子、汽车、石化、钢铁和电力五大产业,大力发展机械装备、生物与医药、新型建材、食品饮料、纺织服装五个重点行业,以及都市型工业,提升我市工业整体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总体思路

我市工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

五业为核,融入国际,聚势进位,带动周边。

坚持产业兴市,通过加快发展工业第一方略,提升我市在区域中的竞争力;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提升我市产业竞争力;坚持培育大企业大集团,通过制度重构,加速资本优化,加快技术创新,提升我市企业在国内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在更高层面构筑产业、布局和企业组织三大体系,即构筑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五大产业为支撑、都市型工业为补充的产业体系;构筑以组团为核心、园区为载体,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空间布局体系;构筑以大企业大集团为龙头,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组织体系。

精心打造十大工业组团,建设国际进制造业基地。

二、发展目标

(一)发展总目标

到2007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000-1200亿元,占全市GDP42%以上,年平均增长14%以上;五年累计工业投资2700亿元,年平均增长22%以上;工业实际利用外资年平均增长25%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1-13万元/人?

年,比2002年提高33%以上;新增工业就业岗位20-30万个。

全市工业集聚效应明显,空间分布合理,结构进一步优化,整体竞争能力显著提高。

到2010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400-1600亿元,占全市GDP的40%以上,三年年平均增长12%以上。

全面构筑五大产业新高地,融入全球制造业体系,初步形成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

(二)五大产业发展目标

到2007年,全市五大产业销售收入实现3500亿元,为2002年销售收入的三倍左右,占全市经济总量70%左右。

其中:

电子信息产业1100亿元;汽车产业650亿元;石化产业1100亿元;钢铁产业480亿元;电力产业170亿元。

到2010年,五大产业销售收入突破5000亿元,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75%左右,为2002年销售收入的四倍以上;电子、汽车、石化、钢铁四大产业总体规模分别进入全国同行业前五名。

其中:

电子信息产业突破1800亿元;汽车产业突破1000亿元;石化产业突破1600亿元;钢铁产业突破600亿元;电力产业突破200亿元,全市电力装机容量达1000万千瓦。

(三)空间布局发展目标

坚持工业用地向开发区、工业园集中,向五大产业集中,向都市型工业经济集中的原则。

进一步加大工业用地集约开发力度,提高工业用地产出强度。

到2007年,工业用地规划面积增加100平方公里(比2002年)。

工业企业进一步向园区集中,开发区、工业园的销售收入占全市比重65%以上,同时形成500亿元以上销售收入产业基地4个以上。

各开发区、工业园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前三大主导产业集中度达60%以上。

到2010年,工业用地规划面积再增加100平方公里,开发区、工业园的销售收入占全市的比重达到80%以上,形成500亿元以上销售收入产业基地7个以上,其中超千亿元基地4个。

各开发区、工业园前三大主导产业集中度达70%以上。

(四)可持续发展目标

到2010年,工业生产消耗进一步降低,万元工业产值综合能耗下降到0.6吨标准煤左右;工业用电消耗进一步降低,万元工业产值耗电下降到400千瓦时左右;工业用水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工业用水重复使用率达到75%以上;工业废水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工业废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

  第三章产业发展重点

以建设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为目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构筑以高新技术为先导,五大产业为支撑,都市型工业为补充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新体系。

一、五大产业发展重点

1、电子信息产业。

2002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76亿元,占全市比重14.6%。

形成了从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计算机及外部设备、网络设备、通讯、军事电子,以及软件开发的产业优势。

其中平板显示器件生产能力居全国前列。

今后5-8年,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提高电子信息产业占全市工业经济的比重,逐步构建完整的产品结构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核心能力,实现产品从传统的模拟技术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变,使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成为南京最具发展空间和国际竞争优势的主导型产业。

重点发展新型显示器类产品、通信类产品、软件及系统集成类产品、计算机及外设类产品、信息家电类产品、新型电子元器件类产品等六大产业群。

新型显示器:

高清晰度CRT、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TFT-LCD)、彩色PDP、超高亮度发光二极管、LCOS新型显示器件,有机电致发光技术(OLED)等显示新技术的产业化开发。

集成电路:

积极发展0.25~0.18微米的深亚微米集成电路技术,集成电路生产加工和封装。

通信及网络设备:

发展数字移动通信、光传输系统、卫星通信,以及路由器、集线器、网关、网卡等网络设备等。

计算机及软件:

发展高性能微型计算机、服务器和计算机零部件,新型打印机等外部设备;发展网络、通信、企业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等应用软件。

新型电子元器件:

中高档片式元器件、新型机电元件、光电子器件、电力电子器件、敏感元器件与传感器、混合集成电路和高频频率器件等片式化、微小型化和多功能化的新型元器件产品。

数字音频、视频产品:

数字广播与电视节目制作和传输广播系统设备,以及数字电视机、数字摄录一体机和数字相机等家庭信息终端产品。

2、汽车产业

2002年全市汽车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51亿元,汽车产量13.81万辆,占全市比重7%,占全国汽车总产量的4.3%。

我市拥有南汽集团、南京长安、南京春兰等整车生产企业和晨光集团、金陵双客等一批全国较有影响力的改装车生产企业,形成了37万辆轿车、微型车、轻型车、和中重型载重车的生产能力,居全国第五位。

另外锦湖轮胎、华德火花塞、威孚金宁、京滨化油器、新星橡胶厂、宏光—奥托立夫等十多家的重点零部件企业,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同行业前五名。

今后5-8年,将以轿车为主线,以载重车和汽车关键零部件为两翼,发挥比较优势,优化产业组织以南汽、长安、春兰等公司为主体,全面推进与国际汽车大企业的合资,融入国际汽车产业链。

构筑江宁、溧水和雨花三大整车和零部件制造基地。

大力推广采用平台化战略、模块化生产、全球采购等国际先进方式。

广泛采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等技术,提高生产技术的柔性,创新生产制造系统,实行敏捷制造;研发推广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传动和行驶控制系统、安全及故障诊断系统等汽车电子技术;重点发展低能耗、低排放、高性能的发动机,自动变速箱,制动防抱死系统(ABS)等汽车关键零部件技术。

到2010年,形成百万辆汽车(其中轿车70万辆)的生产能力。

3、石化产业。

我市石化产业位居全国第二,产能超过全国10%的产品有十七个,已形成1850万吨/年炼油、65万吨/年乙烯、70万吨/年精对苯二甲酸(PTA)、70万吨/年PET、80万吨/年合成树脂能力,其中烷基苯、精对苯二甲酸等装置能力在国内最大。

今后5-8年,将坚持“基地化、大型化、集中化”原则,通过高起点的产业规划和布局规划,依托国家级石化基地——南京化工园,以扬子、扬巴、金陵、南化、红太阳及国外跨国石化公司等为龙头,构筑原油加工——基础化工原料——化学中间体——精细化工与日用化工产品产业链。

大力推广应用高新技术改造生产过程控制和工艺装置,提高自动控制水平,推进清洁生产,降低能耗物耗,实现产业升级,提高竞争力。

到2010年,实现300万吨乙烯,4000万吨炼油以及一批既有规模又具有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产品。

重点发展精炼成品油,乙烯石化系列产品,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及聚合物,工程塑料及新型塑料合金,有机化工原料,氯碱系列产品,有机复合肥,高效、低毒、安全新型农药,新型涂料,生物、信息等专用化学品,以及有机硅、有机氟、纳米材料等化工新材料。

4、钢铁产业。

我市已形成600万吨钢、370万吨铁、430万吨材的生产规模,具有从矿山到轧材的完整生产工艺及相应公辅配套设施,形成了专用板、线材、棒材、管带4大系列产品。

拥有南钢82万吨热轧板、梅山公司158万吨热轧板卷等一批规模大、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产品。

今后5-8年,发挥沿江优势,优化产品结构,加快产业升级。

到2010年,形成1200万吨钢(其中特种钢200万吨)的生产能力。

大力推广应用生产各工序和全过程的智能化控制系统技术;洁净钢生产、炉外精炼、高效连铸、高精度轧制、热轧薄规格带钢生产、热轧带钢直接镀锌及冷轧硅钢片生产等工艺技术;烧结、干熄焦、高炉长寿、煤基直接还原、熔基还原等技术;应用烧结余热回收、热风炉余热利用、焦炉煤气脱硫脱氰等先进技术。

重点发展造船板、管线板、桥梁板、压力容器板等宽中厚板,热(冷)轧不锈钢板、镀锌板和涂镀层板等高附加值板材,优质高碳硬线材,齿轮钢、轴承钢、工具钢等优特钢。

重点建设南钢600万吨扩建工程、梅山钢铁500万吨钢扩建和联强30万吨不锈钢等项目。

同时加快推进以南钢联、梅山钢铁为主导的钢铁特色专业园区建设,在现有品种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加工,形成产业链。

5、电力产业。

第一,重点推进板桥、龙潭两大电源点建设,包括苏源热电公司板桥电厂2×13.5万千瓦和2×30万千瓦燃煤机组,金陵电厂3×39万千瓦燃气机组、华能公司4×90万千瓦燃煤供热机组等电厂,预留栖霞七乡河附近80~120万千瓦燃气电厂,并考虑有规划、有重点地在产业集聚度高的江宁、新港、化工园等国家级开发区,建设以热定电的公共发电企业,实现区域热点联供。

第二,加快电网建设和改造,适当超前地建设与工业发展用电需求相衔接的输变电网络。

二、其它产业发展重点

1、机械装备。

2002年全市机械装备行业实现销售收入190亿元,占全市比重9.7%,产品涵盖发电以及输变电设备、数控机床及关键部件、城市交通、轻工纺织机械、消防器材等领域,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今后5-8年,紧紧把握国内外市场需求,通过普遍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集成制造(CIMS)技术和网络化制造技术,以及提升设备数控化率。

推进产品设计和制造过程信息化,促进生产过程柔性化、自动化,提高产品功能层次和智能化、数字化程度,实现产业升级。

形成一个技术含量高、装备精良、专业化水平的机械装备制造体系。

重点发展大功率燃气轮机机组,大型输变电设备,高质量的车、铣数控机床及加工中心,高精度多轴联动数控机床、可重组柔性数控机床生产线等机电仪一体化设备,喷涂、焊接、搬运、装配和检测机器人,高速机车、地铁、轻轨车辆等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装备,仪器仪表,以及冶金、石化、环保、农业、轻工等机械。

2、生物与医药。

2002年,全市生物与医药行业实现销售收入23亿元,占全市比重1.2%。

为全国重要的医药科研、教育和生产基地,拥有脉络宁注射液、香菇多糖注射液、排石冲剂、乌鸡白风丸、玄七通痹胶囊、通塞脉片、复方南星止痛膏、促肝细胞生长素以及重组人红细胞生长素等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今后5-8年,以大中型企业为龙头,着力培育一批成长型企业,大力吸引外资医药企业入驻。

重点推广应用现代生物技术、现代化中药生产研发技术、新型制剂技术以及数字化技术等。

重点支持国家级新药的产业化、中药研发生产的现代化以及医疗器械的数字信息化。

重点发展中药饮片浓缩颗粒、中药优质饮片、化学合成新药、现代生物制品、天然资源药物保健品,以及缓释、控释,渗透泵和透皮吸收等一批新剂型。

3、新型建材。

2002年,全市建材行业实现销售收入72亿元,占全市比重3.6%,其中新型建材达55%。

拥有1200万吨水泥,220万重量箱的浮法玻璃,以及ALC板材、加气砼砌砖、粉煤灰装饰多孔砖等一批新型建材。

今后5-8年,重点加快节能、高效、资源可再生利用的各种新型建材的开发和产业化进程。

大力推广日产5000-8000吨水泥熟料成套装备和新型干法窑外分解技术;纳米级超细粉碎技术与超细粉表面处理技术;建筑、卫生陶瓷环保、和抗污、自洁、抗菌、节水等新工艺、新技术;以及以工业废弃物、城市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为原料的建材产品生产工艺技术与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重点发展新型干法水泥;非粘土类砖、砌块、各种水泥类轻质板、纸面石膏板、彩色钢夹心板材、轻钢龙骨等新型墙体材料;三元乙丙(EPDM)橡胶和聚氯乙烯(PVC)、橡胶改性沥青、聚氨脂等新型防水建筑材料;弹性硅酮、聚硫和聚氨脂等密封材料;墙体绝热反射膜、新型节能门窗、中空玻璃、保温隔热玻璃等高效保温材料及制品;节能节水型卫生洁具等建筑节能系列产品等。

4、食品饮料。

2002年,全市销售收入118亿元,占全市比重5.9%。

拥有60万箱香烟、3000万吨肉制品、10万吨乳制品、26万吨饮料、5000吨速冻食品的生产能力,以及“南京”香烟、“卫岗”乳制品、“雨润”肉制品、“桂花”盐水鸭等一批国内知名品牌。

今后5-8年,围绕卫生、安全、无公害、绿色、有机,以及营养、方便、休闲等主要发展方向,推广应用膜分离、超临界萃取、细胞破壁、微波灭菌、食用酶生产和生物工程技术,以及食品储藏、保鲜、安全检测等高新技术。

重点发展老字号食品、卷烟、乳制品、天然饮料、啤酒、营养保健功能食品、农副产品深加工。

5、纺织服装。

2002年,全市销售收入102亿元,占全市比重5.2%。

纺织服装行业发展大力推广应用机电一体化、在线检测、自动控制等先进技术,提高整体装备水平。

重点发展差别化、复合型纤维、功能化高性能纤维,高性能高附加值服装面料,以及汽车用、农用、生物医用、新型蓬盖材料、建筑材料、骨架材料、功能性过滤材料、土工织物等产业用纺织品,以及各类装饰用纺织品。

6、都市型工业。

依托城区内特有的信息流、人才流和资金流等优势资源,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主城区内大力发展都市型工业经济,吸纳城区就业,增强经济活力,避免城区产业空洞化和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重点发展“总部经济”。

在主城区内,以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措施和高质量的服务,鼓励和吸引跨国公司及销售收入超20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集团在市区建设总部大楼,设立以管理决策中心、财务结算中心、科技研发中心、市场营销中心和培训教育中心为一体的总部基地。

实现企业总部在城区的集群式布局,生产加工基地向开发区、工业园集中的“总部——加工基地”发展模式,鼓励企业利用总部大楼资源,围绕产品链,在行业内实现招商,通过总部的辐射作用,引导资本、技术、人才等优质要素向我市集聚,提升工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二是大力发展都市型工业。

以都市型工业楼园为载体,重点发展高科技产品的研发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软件开发、通讯电子产品的加工组装,以及服装服饰、包装印刷、手饰和食品加工等行业,以带动城市人口就业,增加税收来源。

第四章工业布局

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坚持产业集聚、工业化推进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实现工业空间布局与城市建设的良性互动,构筑以组团为核心、园区为载体,与南京特有的山林、水系、洲地、湿地等自然生态要素和交通走廊、高压走廊、历史文化资源点、水源保护地等人工生态要素有机融合的工业空间布局体系。

从而提升全市工业经济整体竞争力,支撑全市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一、工业布局框架

依据我市产业发展的基础优势和布局现状,坚持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资源向园区集中、生产要素向园区集中,坚持工业经发展带动城市化,坚持工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适应,构筑以“轴”为产业布局脉络,以“圈层”为产业发展梯度,以“组团”为产业集聚载体的“两轴三圈多组团”工业布局体系。

1、以长江为横轴,以宁高、宁连公路为纵轴,构建“十”字形南京工业空间布局框架。

“两轴”贯穿全市各级开发区、工业园,并向南京都市圈其它地区辐射延伸。

沿长江形成沿江产业带,重点建设南京高新技术开发区、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南京化学工业园、浦口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国家级、省级开发园区,以及江宁滨江、桥林、龙潭等工业园区。

沿宁高、宁连公路形成沿路产业带,重点建设六合经济技术开发区、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禄口华商科技园、溧水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淳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省市级开发区。

2、以主城、都市发展区(包括主城外围的新市区、新城区)和远郊县三个空间层次,按照不同的产业基础、区位交通等发展条件,与城市化建设相结合,形成产业定位、主导功能、资源特点各不相同的内圈、中圈、外圈――“三圈层”。

内圈重点发展都市型工业经济,一是发展总部经济,提升全市工业经济整体发展水平。

二是建设与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相协调的都市型工业楼园,发展都市型工业和生产型服务业,增加城市就业岗位。

中圈为我市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空间,利用便利的交通设施和城市服务功能,以国家、省级开发区为载体,建设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大力发展五大产业,以及五个重点行业。

外圈依托县城和重点镇建设,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以省级和部分发展条件好的重点工业园区为载体,大力发展有比较优势的一般制造产业,形成各具特色的郊县工业园区。

3、以国家、省级开发区为核心,通过有效整合空间资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