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三上科学电子备课表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614508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43.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三上科学电子备课表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三上科学电子备课表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三上科学电子备课表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三上科学电子备课表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三上科学电子备课表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三上科学电子备课表格式.docx

《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三上科学电子备课表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三上科学电子备课表格式.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三上科学电子备课表格式.docx

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三上科学电子备课表格式

课题

我们都是科学家

主备人

樊钧

使用人

教学目标

1、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2、知道科学是什么,知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3、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想办法寻求问题的答案。

4、知道有很多办法能使物体保持平衡。

5、对科学课产生兴趣,想知道,爱提问。

教学重、难点

对科学课产生兴趣,想知道,爱提问。

教学内容

1.科学是······

2.做一位小科学家

教学准备

带柄放大镜、一张对折的纸条、铅笔、彩色笔、圆规、曲别针、硬纸板、剪刀。

三角形、拱形硬纸板、一段金属丝。

执教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科学是......

教学目标

1、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2、对科学课产生兴趣,想知道,爱提问。

教学重、难点

对科学课产生兴趣,想知道,爱提问。

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1、谈话:

同学们,从这学期开始,我们将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科学。

2、提问:

你知道科学是什么吗?

(板书课题科学是......)

二、探究新知。

1、了解科学是什么。

(1)谈论“什么是科学?

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2)引导生看课本第2页的插图,开阔视野。

(3)图上的人在做什么?

让学生说一说插图的内容,教师补充。

(4)谈话:

只有科学家哪里才能科学吗?

你有没有做过下面小朋友做的事情?

想一想你为什么想做这些事情?

2、“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

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科学的问题,要求举例。

3、小结:

其实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处处都有科学。

4、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1)学生自己阅读了解故事梗概。

(2)从故事中我们知道琴纳是个(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医生。

在故事开始部分,他有什么发现?

(生交流)

(3)有了这个发现,他想到并提出什么问题?

此后,他又分别做了些什么事情?

(4)据生回答板书:

提出问题→作出猜测→寻找证据→得出结论

(5)根据板书提示复述琴纳的故事。

(6)收集资料,找出其他科学家在研究活动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调整

教学准备:

带柄放大镜、一张对折的纸条

 

 

 

 

1、科学是……(探究过程)

好奇心

提出问题→作出猜测→寻找证据→得出结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科学是.......

教学目标

1、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想办法寻求问题的答案。

树立学科学的信心。

2、体验初步合作和交流。

3、知道科学是什么,知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教学重、难点

知道科学是什么,知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教学环节:

1、动手做“暂时记忆能力”小实验。

1、活动前要教给学生怎么制作活动道具,还要讲清如何操作,以便能得到好的效果。

2、引导学生感悟科学探究的全过程,领会“科学是什么”与儿童自身的经验衔接,为理解“科学是什么”做好铺垫。

板书:

好奇心

3、激发学科学的兴趣,培养探究精神。

二、回顾和解释。

1、借助科学家的故事,知道“科学”是什么?

2、科学探究的步骤是什么?

调整

 

 

 

 

1、科学是……(好奇心及探究过程)

袁隆平、罗杰特、李时珍、琴纳......

科学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探求问题的证据解决问题。

课题

做一位小科学家

主备人

樊钧

使用人

教学目标

1、能够从“玩”中提出问题,培养探究精神。

2、知道有很多办法能使物体保持平衡。

3、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想办法去寻求问题的答案。

4、树立做一位小科学家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能够想办法去寻求问题的答案。

教学准备

铅笔、彩色笔、圆规、曲别针、剪刀。

三角形、拱形硬纸板,一段金属丝。

执教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做一位小科学家

教学目标

1、能够从“玩”中提出问题,培养探究精神。

2、知道有很多办法能使物体保持平衡。

3、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想办法去寻求问题的答案。

4、树立做一位小科学家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知道有很多办法能使物体保持平衡。

能够从“玩”中提出问题,培养探究精神。

教学环节:

1、演示导入。

1、教师出示会站立的纸鹦鹉。

2、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只纸鹦鹉,它能站立在老师的手上。

好玩吗?

要不你们也来试一试。

2、探究延伸。

活动一:

制作纸鹦鹉,探究其中的奥秘。

1、教师介绍做只鹦鹉的材料。

2、学生动手做,教师巡视指导、

3、尝试:

让纸鹦鹉站在自己的手指或是指环上。

4、思考:

纸鹦鹉为什么能站在指环上不掉下来?

(有什么办法?

5、分组演示,商量可行办法。

6、分组报告,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简便性。

7、活动总结。

活动二:

想办法让更多的东西“站在”笔尖上。

1、除了让纸鹦鹉站在你的手指上,你还能让其他东西也能站在你的笔尖上吗?

2、学生分组活动。

3、别上回形针或换作夹子试试。

4、交流发现,寻找相似之处。

(1)刚才大家在研究其他物体是否能站立时有什么发现呢?

(2)学生交流。

(3)同学们想看看今天我们科学课上是如何去研究的?

课后继续研究怎样让更多的物体站起来。

3、总结拓展。

1、科学研究是个复杂的过程,有些结论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出的,有些甚至到现在都没有得到准确的答案。

举例。

2、运用大家发现的原理,可以让许多物体“站”起来,你能利用这个原理制作一个玩具吗?

3、你们准备怎么做?

做之前需要准备些什么?

4、下节课把制作好的玩具带到班上来,大家交流制作的方法。

调整

作业

设计

2、做一名小科学家

纸鹦鹉站立的原因是设法降低重心。

教学

反思

课题

我眼里的生命世界

主备人

樊钧

使用人

教学目标

1.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尊重事实,对收集到的证据能做好原始记录。

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

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

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能把探究过程中习得的知识、过程与方法运用于新的情境中。

3.能对常见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能简单概括植物或某一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能指认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知道各种器官的作用。

4.认识几个大类动物的特征,如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并能根据这些特征,对常见的动物进行归类。

知道生物生存需要水、空气、营养和生存空间。

5.感受并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珍爱动植物的生命,不伤害它们。

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

教学内容

1、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2、植物的不同与相同

3、动物的不同与相同

4、植物动物人

教学重、难点

1.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

能把探究过程中习得的知识、过程与方法运用于新的情境中。

2.能对常见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

能简单概括植物的共同特征。

3.能用不同的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

能归纳某一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准备

供学生寻找的某环境(校园、田野、花园或苗圃);记录纸。

执教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

能够利用文字和图画描述观察结果。

能够运用语言、文字、图表交流观察结果。

2.知道自然界中的物体分为有生命的和没有生命的两大类。

知道有生命的物体具有的基本特征。

3.体会到生命世界的丰富多彩。

意识到要珍爱生命。

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难点

知道自然界中的物体分为有生命的和没有生命的两大类。

知道有生命的物体具有的基本特征。

教学环节:

一、分配观察任务和注意事项:

1.我们去校园寻找有生命的物体好吗?

(1)教师事先考察寻找地点(有树的花坛)。

(2)提醒学生注意:

不要遗忘一些隐蔽的地方。

(3)寻找前,利用几分钟的时间,给学生讲清注意事项。

(4)讲清如何记录,强调可以写,也可以画。

(5)规定寻找时间为15分钟左右。

(6)教师可以划定一个活动范围,提醒学生不要跑出去很远。

二、探索和调查:

1.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2.把汇报结果列在黑板上。

3.“瀑布具有有生命物体的特征吗?

”要求学生在回答时说出理由。

概括:

有生命物体的基本特征。

3、回顾和解释。

1.说一说生物具有哪些特征?

调整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校园里的植物

教学目标

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2.能条理清晰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为自己的观点辩护,阐明自己观点的合理性。

能把探究过程中习得的知识、过程与方法运用于新的情境中。

3.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能对常见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

认识植物的多样性,感受植物世界的多姿多彩。

知道植物的共同特征。

4.了解当地的植物资源,能意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感受并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认识植物的多样性,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

能简单概括植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环节:

1.引入新课:

1.植物有哪些不同与相同?

2.引导认识绿色开花植物的主要器官。

二.探索和调查:

1.组织学生观察植物。

描述要陈述事实,可以使用数字,但不要有修饰语。

2.问学生:

“你是怎么知道的?

是你看到的吗?

3.任选两株具有代表性的植物。

要求先找不同,再找相同。

先找出最明显的不同与相同,再找出本质上的不同与相同。

要求学生边比较,边记录比较的结果。

3.教师帮助学生归纳。

4.补充一些植物的图片,让学生说说自己认识的植物都有哪些,展学生视野。

(教科书上的植物分别是:

丝瓜、桦树、椰子树、苹果树、菊花、玉米、仙人掌、蒲公英、荷花,背景图是水稻。

5.按照自定的标准给植物分类,提醒学生:

每次的分类标准是什么?

每个标准只能分一次。

三·回顾和解释:

1.植物都有哪些相同?

2.植物有哪些不同?

小结:

能说出植物具有的基本特征。

调整

 

了解植物的共同特征。

 

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引起学生对植物世界的关注。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校园里的小动物

教学目标

1.能够对动物进行细致观察,尽可能多地找出两个动物之间的不同和相同之处。

认识动物的多样性,知道动物的共同特征。

2.能够用文字、图画描述观察结果。

能够按照自定的标准给身边的常见动物分类。

能归纳某一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3.认识几个大类动物的特征,如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并能根据这些特征,对常见的动物进行归类。

4.体验到通过细致观察才能得到更多的信息。

感受并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尽可能多地找出两个动物之间的不同和相同之处。

2.能用不同的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

3.能归纳某一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能够用文字、图画描述观察结果。

教学环节:

一.引入新课:

1.动物有哪些不同与相同?

过渡: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研究鱼和蚂蚁。

二.探索和调查;

1.仔细观察一条鱼和一只蚂蚁,并把它画下来。

要求学生标出小动物身体上的各部分。

2.比较鱼和蚂蚁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把比较结果记录下来。

3.观察小动物喜欢吃什么。

要求观察的前一段时间不喂食。

4.任选两种有代表性的动物。

要求先找不同,再找相同。

先找出最明显的不同与相同,再找出本质上的不同与相同。

要求学生边比较,边记录比较的结果。

5.补充一些动物的图片,让学生说说自己认识的动物都有哪些,展学生视野。

6.按照自定的标准给动物分类,提醒学生:

每次的分类标准是什么?

每个标准只能分一次。

(如:

天上飞的,水里游的,陆上走的、爬的或跑的如分成“哺乳类、两栖类”等,要加以肯定,。

7.做“猜一猜”的游戏。

三.回顾和调查:

组织学生读科学家的故事。

调整

 

培养学生的观察技能,了解动物的共同特征。

 

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认识多种多样的动物。

培养学生的描述能力,养成在研讨中注意倾听的良好习惯。

 

通过读科学家的故事,了解观察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动物.植物.人

教学目标

1.能够对植物、动物、人进行观察,比较出它们的不同与相同。

能够用语言、文字、图表表达、交流观察的结果。

2.知道生物的共同特征。

知道生命世界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3.懂得尊重其他物种,与之和谐相处。

意识到人也是动物,是自然的一部分,要做有益于生存空间的事情。

教学重、难点

1.能够对植物、动物、人进行观察,比较出它们的不同与相同。

2.能够用语言、文字、图表表达、交流观察的结果。

3.知道生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环节:

1.组织讨论:

1.找出兔子和萝卜的不同之处,看谁找得多。

二·探索和调查:

1.组织学生把比较的结果用集合图记录下来。

2.找其他动植物作比较,尽量找身边熟悉的动植物。

3.人和黑猩猩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4.利用画面上类似的动作,引发学生讨论人与其它动物的关系。

随即进行善待动物、善待自然的教育。

5.引导学生把人归为动物一类,让学生说出人与动物的相同点和自身的独特性。

6.动物植物人之间有什么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将前面的比较结果再进一步进行比较,得出有生命物体具有哪些共同特征。

7.让学生谈谈人与动物、植物应如何相处。

8.引导学生说出图内各部分应该填什么,填圆圈图。

(可以先看“笔”的圆圈图,说说几种笔之间的关系。

三·回顾和解释:

动植物有什么区别?

请你把它们的区别写出来或画出来。

(理由越多越好)

调整

知道生物的共同特征。

 

知道人也是生物,懂得人与其它生物要和谐相处。

 

进一步理解生物的特征。

明确生物、植物、动物、人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知道生物的共同特征。

 

 

 

 

课题

生命之源---水

主备人

樊钧

使用人

教学目标

1.能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2.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根据需要,从更多的渠道查阅有关资料。

3.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4.想知道,爱提问。

愿意合作与交流。

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5.感受并体验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6.意识到水与生物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难点

1.能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2.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根据需要,从更多的渠道查阅有关资料。

3.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4.意识到水与生物的密切关系。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生命离不开水的资料,各种食物含水量的数据,分组实验用的蔬菜、水果等食物、菜板、纱布、榨汁机、水果刀、烧杯、记录纸、试管、橡皮泥、植物油、根系发达的植物、水、小尺。

教学内容

1.生命离不开水

2.观察水

3.神奇的水

4.地球上的水

执教时间

五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生命离不开水

教学目标

1.能够用多种方法证明物体中含有水。

2.会用涂色的方式表示水在物体中的含量。

3.知道动植物的生长、繁殖离不开水。

知道家庭、农业、工业、交通、娱乐等领域离不开水。

4.意识到水就像母亲的乳汁,哺育着地球上的所有生命。

教学重、难点

1.能够用多种方法证明物体中含有水。

2.会用涂色的方式表示水在物体中的含量。

教学环节:

一、交流彼此的知识和经验,全面提升水的重要性认识。

1、教师提出讨论内容:

水有什么用?

哪些地方需要用到水?

要求说得越多越好,每组把讨论的结果及时的写或画在白纸上。

2、每组代表把纸张贴在黑板上,并作介绍。

学生评比哪一组水的作用说得多,说得好。

3、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课前查找的资料补充水的作用。

4、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

动物、植物、人离不开水,水是生命之源,生命离不开水。

二、启发学生动脑想办法,发现植物体内的含水量。

1、教师引导学生想出多种方法“挤”出植物体内的水,想的办法越多越好。

2、学生讨论:

如何比较植物体内水的含量。

3、每组选择几种方法“挤”出植物体内的水,并进行比较。

4、学生活动后的汇报:

哪些植物含水较多?

哪些植物含水较少?

提醒

水量的比较:

有量杯比较最好,但要注意进行比较的植物的量大致要差不多,量少以餐巾纸的潮湿程度来比较。

5、还有哪些地方有水?

动物体内也有水:

例如鸡蛋里有水,人体内也有水。

三、在涂色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人体及食物中含有大量的水。

1、教师提问:

有谁知道我们人体里含有多少水吗?

我们喝的牛奶,吃的鱼、鸡蛋等含有多少水吗?

2、学生猜测。

3、学生用淡蓝色的水彩笔表示各种物体中水的含量。

 

4、讨论:

你看了各种物体中水的含量有什么想法,或你想说些什么吗?

 

四、通过亲自观察,发现植物每天要“喝水”,进一步感受生命离不开水。

1、出示小草,问:

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小草每天“喝”多少水呢?

2、学生讨论:

需要哪些器材?

如何保证容器中的水是被小草喝掉的呢?

如何设计实验装置?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4、分组安装实验装置,并讨论:

怎样知道小草“喝”了多少水呢?

5、布置课后观察作业,并将每天的观察结果记录在书后的活动记录上。

 

调整

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用看、说、写、画等方法将学生头脑中支离破碎的知识纳入到较完整的体系中,

 

活动时所用的植物应选择含水量较多的蔬菜和水果,这样学生容易“挤”出水来,也便于比较。

“挤”水的方法很多,“挤”水的工具,如纱布、菜刀、切菜板、榨汁机等,事先进行安全教育。

在涂色的过程中了解人体、各种食物中含有大量的水,了解人们在吃食物补充营养的过程中,也补充了大量的水,在教学时教师还可以补充一些其他食物含水量的数据,使学生了解得更深入、更多一些。

说明百分数所表达的含义。

 

连续观察一周小草每天“喝”了多少水,从而使学生在对小草的呵护中,进一步感受生命离不开水。

明白装置原理后,安放在教室向阳的窗台上。

 

生命离不开水

水是生命之源,生命离不开水。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2·观察水

教学目标

1.会用多种感官认识水,并能够在多种液体中快速鉴别出水。

2.能用语言、文字、图画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对水的发现。

3.知道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

4.知道观察物体常用的科学方法。

在探究过程中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

教学重、难点

1.知道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

会用多种感官认识水,并能够在多种液体中快速鉴别出水。

2.知道观察物体常用的科学方法。

能用语言、文字、图画等多种方式记录观察结果,用较具体的语言描述观察结果。

教学准备

每组一套实验材料:

牛奶、白醋、糖水、水装在无色透明的容器里,准备几根筷子用于品尝。

形状各异的容器、塑料袋、水。

三年级工具箱里的流速板(或油毡纸),滴管,加一点红色颜料的水。

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交流对水的认识。

1.谈话: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生命离不开水,它是生命之源。

(出示一杯水)关于水,你们还知道些什么?

学生交流对水的已有认识,师在黑板的左侧“我知道的水”。

2.引入新课,揭题:

同学们知道这么多关于水的秘密,说明平时大家对水都很感兴趣,观察得非常仔细。

其实这普普通通的水还有许多的奥妙呢!

下面让我们继续来观察和研究水吧。

二、通过找水的过程来学习认识物体的科学方法。

1.谈话:

既然同学们对水都很熟悉了,那么我们就来做个游戏,请你从桌上的4杯液体中将水找出来,并且把辨认水的过程、方法和理由写下来或者用图画出来。

我们不光比速度,更要比哪一组的方法最科学、最合理,比哪组的发现多?

所以在活动前请各小组先讨论一下,不要到时手忙脚乱的。

2.学生分组活动:

辨认哪一杯是水。

教师巡视并参与其中。

3.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辨认水的过程、方法和理由,并引导学生比较哪种方法较为合理和科学、哪一组记录的好。

三、引导学生发现水没有固定形状、易流动的特点。

1.(出示装在不同形状容器里的水)讲述:

请仔细观察这些容器里的水,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2.小组进行观察,并把观察到的水的特点记录下来。

3.小组汇报、讨论,得出结论。

四、体会水滴流动的快慢与水滴的大小有关。

1.讲述:

我们已经知道水容易流动,那水流动的快慢可能和什么有关呢?

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2.学生进行预测、设计试验。

3.分组试验,得出结论。

调整

共享资源

引导学生与同伴分享他们已有的经验。

板书发言,留下思维痕迹。

 

探究观察方法,品尝注意卫生。

闻的是物体的气味(鼻子),尝的才是物体的味道(舌头)。

不明液体不能随便闻,更不能随便尝。

细致观察,准确表达:

水没有固定的形状、易流动。

 

 

 

 

观察水

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

无固定的形状,易流动。

课题

3·神奇的水

主备人

樊钧

使用人

教学目标

1.能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2.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解释。

想知道,爱提问。

3.愿意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感受并体验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4.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了解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现象。

教学重、难点

1.知道水能够产生毛细现象、溶解现象,会产生表面张力,了解水的其他本领。

2.能够在观察、实验中发现水的其他性质。

教学准备

烧杯、红色的水、薄纸巾或棉布条、一元硬币或曲别针、滴管、大的空塑料瓶、钉子或锥子、托盘或盆、盛水的容器、小物品(最好由一种材料构成的)、方糖、一两粒高锰酸钾、水、搅拌棒、玻璃棒。

执教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3·神奇的水

教学目标

1.能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2.了解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现象。

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解释。

3.想知道,爱提问。

愿意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感受并体验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难点

了解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现象。

教学环节:

一·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水的一些特点,它有哪些特点?

今天我

们将继续研究水。

二·发现水的神奇之一——往高处“爬”。

1、师问:

把窄纸巾插入红色的水中,纸巾上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预测并交流。

2、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

4、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现象?

5.魔术表演:

变色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