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语文系统复习资料各题型备考指津答题方法与知识体系之文言文阅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614476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9.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语文系统复习资料各题型备考指津答题方法与知识体系之文言文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届高考语文系统复习资料各题型备考指津答题方法与知识体系之文言文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届高考语文系统复习资料各题型备考指津答题方法与知识体系之文言文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届高考语文系统复习资料各题型备考指津答题方法与知识体系之文言文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届高考语文系统复习资料各题型备考指津答题方法与知识体系之文言文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语文系统复习资料各题型备考指津答题方法与知识体系之文言文阅读.docx

《届高考语文系统复习资料各题型备考指津答题方法与知识体系之文言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语文系统复习资料各题型备考指津答题方法与知识体系之文言文阅读.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语文系统复习资料各题型备考指津答题方法与知识体系之文言文阅读.docx

届高考语文系统复习资料各题型备考指津答题方法与知识体系之文言文阅读

2018届高考语文系统复习资料

——各题型备考指津、答题方法与知识体系

(文言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22分钟,阅读10分钟,做题12分钟)

【备考指津】

年份

试卷类型

人物

出处

考点分布

2012

全国卷

萧燧

《宋史》

①理解文言实词(单音节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筛选文中信息;

2013

全国Ⅰ卷

马文升

《明史》

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全国Ⅱ卷

李揆

《旧唐书》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014

全国Ⅰ卷

于休烈

《旧唐书》

①理解文言实词(单音节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文言文断句;

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全国Ⅱ卷

韩文

《明史》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015

全国Ⅰ卷

孙傅

《宋史》

①文言文断句;

②古代文化知识;

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全国Ⅱ卷

来护儿

《北史》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016

全国Ⅰ卷

曾公亮

《宋史》

①文言文断句;

②古代文化知识;

全国Ⅱ卷

陈登云

《明史》

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全国Ⅲ卷

傅珪

《明史》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017

全国Ⅰ卷

谢弘微

《宋书》

①文言文断句;

②古代文化知识;

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全国Ⅱ卷

赵憙

《后汉书》

全国Ⅲ卷

许将

《宋史》

1.从语料题材来看,仍然以文言传记为主。

文言文阅读是高考的必考题,从语料对社会价值观承载的角度来看,高考文言文语料的题材仍以文言传记的可能性最大。

因为传主的事迹能较好地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从个人层面来看,如正义、爱国、公正、敬业、诚信、友善、为民、孝道,以及清廉、正直、勇敢、仁慈等传统美德。

因此,高考文言传记的传主,会以正面人物为选择对象,且传主的精神品质在今日仍能传递着正面能量,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2、从语料的出处看,语料出自“二十四史”。

高考的文言文传记语料以选自“二十四史”的可能性最大。

如2013年的《明史·马文升传》、《旧唐书·李揆传》,2014年的《旧唐书·于休烈传》、《明史·韩文传》,2015年的《宋史·孙傅传》、《北史·来护儿传》,2016年的《宋史·曾公义传》、2017《宋书·谢弘微传》。

而其他的来源,如历代笔记、墓志铭、札记、野史、文言小说等,由于文言文阅读在阅读的难度、内容的整体性、字数的合适等方面的要求,则往往很少涉及。

文言文传记语料选自“二十四史”其原因:

因为正史的正统性、严谨性、权威性以及行文的规范性。

因为“二十四史”资源的丰富性,有利于保持文言语料的首次使用,避免与地方试题出现文言语料雷同的情况,而保证命题语料的独家性。

根据“保持稳定”的命题特点,据此我们预测,文言文语料依然会选自“二十四史”,且以内容丰富、历史著名人物众多的《旧唐书》《新唐书》《宋史》《明史》为可能性最大。

3、从考点与题型的对应可能性来看,稳定为主,微调为辅。

考点

可能出现的题型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第11题选择题、13题翻译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与用法

第13题翻译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与用法

第13题翻译

4、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

第11题选择题

5、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第13题翻译

6、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第12题选择题

7、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从题型设置角度来看,以保持大体的稳定为主,微调为辅。

年份/题号

10题

11题

12题

13题

2017年

断句

文化常识

内容的概括与分析

文言翻译

从以上的表格来看,我们作出如下分析推测:

(1)第12题的“内容概括与分析”与第13题的“翻译”相对稳定,所以预测高考12、13题将沿用“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与“文言翻译”的形式。

(2)断句能力是读懂古文,理清文句意思的必须能力,是如今不少高等院校中文系古文考查时常见甚至保留的题目。

作为高等院校选拔试的高考,在古文考查上与大学语文来个巧妙的连接呼应,说明断句题是高考命题专家青睐的题目。

同时考虑到高考批改的方便,断句还会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有可能出现在第10题。

(3)考虑到当代社会重视传统文化,着手推动重建文化自信的工作,所以对古代常见文化知识的考查将会保留;而同时考虑到文言实词作为一个关系到学生读懂文言文的考点之一,如同时兼顾两者的话,将会以选择题的形式在第11题出现,A、B项是文言实词,C、D项是文化常识。

【试题举例】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邹浩,字志完,常州晋陵人。

第进士,调扬州、颍昌府教授。

吕公著、范纯仁为守,皆礼遇之。

纯仁属撰乐语,浩辞。

纯仁曰:

“翰林学士亦为之。

”浩曰:

“翰林学士则可,祭酒、司业则不可。

”纯仁敬谢。

后哲宗亲擢为右正言。

有请以王安石《三经义》发题试举人者,浩论其不可而止。

陕西奏边功,中外皆贺,浩言:

“先帝之志而陛下成之,善矣。

然兵家之事未战则以决胜为难既胜则以持胜为难惟其时而已苟为不然将弃前功而招后患愿申敕将帅毋狃屡胜图惟厥终。

”京东大水,浩言:

“频年水异继作,虽盈虚之数所不可逃,而消复之方尤宜致谨。

不以为数之当然,此消复之实也。

”章惇独相用事,威虐震赫,浩所言每触惇忌,仍上章露劾,数其不忠慢上之罪,未报。

章惇诋其狂妄,乃削官,羁管新州。

蔡卞、安惇、左肤继请治其祖送者王回等。

徽宗立,亟召还,复为右正言,迁左司谏。

改起居舍人,进中书舍人。

言:

“陛下善继神宗之志,善述神宗之事,孝德至矣。

尚有五朝圣政盛德,愿稽考而继述之,以扬七庙之光,贻福万世。

”迁兵、吏二部侍郎。

初,浩除谏官,恐贻亲忧,欲固辞。

母张氏曰:

“儿能报国,无愧于公论,吾顾何忧?

”及浩两谪岭表,母不易初意。

稍复直龙图阁。

瘴疾作,危甚。

杨时过常州,往省之。

萧然仅存余息,犹眷眷以国事为问,语不及私。

卒,年五十二。

高宗即位,诏曰:

“浩在元符间,任谏争,危言谠论,朝野推仰。

”复其待制,又赠宝文阁直学士,赐谥忠。

(节选自《宋史·邹浩传》)

【答题方法】

【断句:

原题10】

题型:

选择;分值:

3分

历年考点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分析实词

分析实词

分析实词

分析实词

分析实词

断句

断句

断句

做题指导:

此类考题主要考察文言实词在文章中的意义,在做此类题型时需要考虑上下句的逻辑关系,前后人物的态度观点以及加点实词的前后词的词性,同时需要学生日常的积累。

2014年注重积累便能答对。

先整体阅读文段,弄懂其大意是韩文对刘瑾等人的不满,文段先写刘瑾等人引导皇帝沉溺声色犬马的行为,接着写韩文对这些行为的不满。

于是据此理解断句。

2015首次将实词去掉改为断句题。

实词题可用代入法等方法,断句可找标志性的虚词以及谓语动词或形容词,尽可能顾及句子的完整性。

2016、2017继续保持,难度不大。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然兵家之事/未战则以决胜/为难既胜则以持胜为难/惟其时而已/苟为不然/将弃前功而招后患/愿申敕将帅/毋狃屡胜/图惟厥终/

B.然兵家之事/未战则以决胜为难/既胜则以持胜为难/惟其时而已/苟为不然/将弃前功而招后患/愿申敕将帅/毋狃屡胜/图惟厥终/

C.然兵家之事/未战则以决胜/为难既胜则以持胜为难/惟其时而已/苟为不然/将弃前功而招后患/愿申敕/将帅毋狃屡胜/图惟厥终/

D.然兵家之事/未战则以决胜为难/既胜则以持胜为难/惟其时而已/苟为不然/将弃前功而招后患/愿申敕/将帅毋狃屡胜/图惟厥终/

【参考答案】B

【答案讲解】

本题提供四种不同的断句方式,要求考生选择断句正确的一项。

命题时的具体方法是,先预设要求考生断句的整段文字中的两处断句错误,有两个选项各安排一处错误,一个选项安排两处错误,另一个选项无错误。

本题在A、D两项各有一处错误,C项有两处错误。

A、C项中的“为难”属上句,相应地在“为难”后断开,整体应是“未战则以决胜为难”;C、D项“将帅”属上句,相应地在“将帅”后面断开,相应的整体为“愿申敕将帅”,而C项则兼有这两处错误。

B项没有错误,是正确选项。

而需要断句文段的意思是:

“然而用兵之事,战前决胜负为难事,胜利后以保持胜利为难事,仅是时机不同罢了。

假如不是这样,将会丢弃战功而招致后患。

希望申告将帅,不要因为胜利而麻痹轻敌,应善始善终。

【应考技术】

1、第10题断句命题方法:

命题时,先预设要断句的整段文字中的两处断句错误,所用“/”总数一致,有两个选项各安排一处错误,一个选项安排两处错误,另一选项无错误,常在文意的理解和句子成分的搭配上设置错误点。

2、断句解题方法

(1)比较各断句的A、B、C、D选项,标出各选项中断句“/”的2处不同点。

(2)仔细比较“/”的2处不同点,利用积累的断句知识有针对性地分析2处不同点“/”的前句与后句,以确定正确项。

特别注意:

①选项中前后文的句意分层②选项中句子成分间的搭配。

(3)对比思考,逐步排除或确认答案。

(4)联系上下文,最后确定答案。

 

【断句具体方法】

一、名词断句法。

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

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

然后考虑:

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

(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

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⑴人称代词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

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

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

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

“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

“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

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⑵疑问代词——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

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⑶指示代词——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

我们把这一步工作总结为标名(代)词,定主宾。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例:

1、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

2、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师。

3、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选自《白居易集·草堂记》)

4、(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投赵。

赵人乏食,粟于齐,齐王弗许。

周子曰:

夫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5、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韩非子·说林下》

译文:

雕刻人的技巧往往是,鼻子不如刻得大一点,眼睛不如刻得小一点。

鼻子刻大了,可以削小;雕小了,就无法加大了。

眼睛刻小了,可以修大;刻大了,就无法改小了。

办任何事情都是这个道理,对于那些不能恢复挽回的,开始就得特别谨慎小心,那么,失败的可能性就会减少了。

6、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7、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二、虚词断句法。

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

夫、盖、焉、惟、斯等等;

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

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

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

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

比如:

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

⑤疑问语气词:

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⑥复句中的关联词:

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例子】

1、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

2、襄子曰:

“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

”优莫曰:

“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

”(《新序8226;刺奢》)

3、惠子谓庄子曰:

“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

非不枵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4、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

“岁亦无恙耶?

民亦无恙耶?

王亦无恙耶?

”使者不说,曰:

“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5、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

“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三、对话标志断句法。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例】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2、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3、或谓:

“郊岛谁贫?

”曰:

“岛为甚也。

”曰:

“何以知之?

”“以其诗知之。

郊曰:

‘种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

’岛曰:

‘市中有樵山,客舍寒无烟。

井底有甘泉,釜中尝苦干。

’孟氏薪米自足,而岛家俱无,以是知之耳。

4、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

“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王曰:

“否。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王曰:

“寡人疑之矣。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王曰:

“寡人信之矣。

5、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四、语序句式断句法.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①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等特殊句式。

“……者,……也”是典型判断句式;

“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

“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

②倒装句的语序最值得注意。

③其他的一些固定格式。

“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

例: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例: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例】

1、子墨子曰:

“万事莫贵于义。

今谓人曰:

‘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

’必不为,何故?

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

又曰:

‘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必不为,何故?

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

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2、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

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

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食帛。

五、修辞方法断句法。

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

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

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比如:

①顶真: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例】具告沛公沛公大惊

【例】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②对称:

例:

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

“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

③反复:

例: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这几句在文章中间隔反复出现,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

【练】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3、光召尚书玺郎/郎不肯授光/光欲夺之。

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6、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7、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8、天下事有难易乎?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9、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臧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

【另外】文言文中的文史知识,包括人物的名、字、号、谥号、年号、地名、官名等。

了解这些知识对文言文的断句也会有帮助。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

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

“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

自择齐三万户。

”良曰: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

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六、总分关系断句法。

依据总分关系可以比较方便地进行断句。

【例】

1、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2、故知胜有五: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3、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七、再回首,细检验——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根据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要求,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

如果内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点错。

【例】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

(《资治通鉴》卷十六)

这段话中,虽然每句话本身都讲得通,但“争投水死者十余万”一句有悖情理:

营垒崩溃,打了败仗,弃甲逃命的兵士,为什么“争投水死”呢?

他们争着投水,是为了活命,而不是自杀。

因此,正确的标点,应在“争投水”后加上一个逗号。

那么,如何衡量断句的正确与否呢?

下面两条方法可供参考。

⑴断句后,意思是否讲得通。

例如《师说》中的几句话,有人这样标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这句的毛病在于把句中表提顿的“也”误为现代汉语中得副词“也”了。

错断之后,“也固先乎吾”如果还勉强说的过去的话,“也亦先乎吾”就根本讲不通了

又如,《察今》在“刻舟求剑”故事后有一句总结性的话,有人给断为: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把“以故”看作“因此”,还可以理解,但后面的“法为其国与此同”又该如何理解呢?

⑵断句后,内容是否合理。

《师说》最后一段说: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如果断为“……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意思也能通,但仔细推敲,就不够合理了。

因为韩柳的古文运动,提倡的是先秦两汉的散文,“六艺经传”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仅仅好六艺经传,是不值得韩愈这样褒奖的。

更何况只有“六艺经传”才分科,才能称为“通习”,这里说的李蟠“通习”的是六经的经文和传文,这些在当时是必读书目,所以才要“通习”之。

 

八、重平时,需勤练——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方法只是登堂入室的阶梯,有了它还不能确保走进科学的殿堂,因为进入本身是需要行动的,也就是需要自身的能力。

能力从何而来?

以课本为本,掌握实词、虚词、句法、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熟读一些典范的文言文,培养语感。

此外,就像古人说的“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要适当做一些专题练习。

这样,正确断句的能力就会在阅读中形成,在实践中成熟,在运用中提高。

【实词与文化常识:

原题11】

题型:

选择;分值:

3分

考点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关于人物性格的信息筛选

关于人物性格的信息筛选

关于人物性格的信息筛选

关于人物性格的信息筛选

断句

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

分析:

此类考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关键句的理解,同时要学会分析文章的内容,概括所给选项句的中心意思及态度观点。

应对此类考题一般采用排除法,并结合上下文的语境考虑选项所出示的事件还是人,分析哪些是切合题意描写人物品质的。

2014年在这道题,是近五年中首次出现的类型,作答时先整体阅读文段,弄懂其大意是韩文对刘瑾等人的不满,文段先写刘瑾等人引导皇帝沉溺声色犬马的行为,接着写韩文对这些行为的不满。

于是据此理解断句。

2015年首次加入文学常识,这就需要讲课时不断地积累,.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应该是嫡长子继承制。

)2016年“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也泛指官吏,不是单指“朝廷中的”。

2017年“姻亲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说法错误。

血亲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其是以具有共同祖先为特征的亲属关系;姻亲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不属于血亲。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纯仁敬谢”一句中,“谢”应解释为“为自己的错误向别人认错道歉”。

B.在“蔡卞、安惇、左肤继请治其祖送者王回等”一句中,“治”应解释为“惩罚”。

C.“教授”,文中指朝廷派遣到地方私学中的教员,与现代“教授”的含义不同。

D.“七庙”,古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用以供奉七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