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版第六册七单元总复习.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608933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288.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版第六册七单元总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北师版第六册七单元总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北师版第六册七单元总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北师版第六册七单元总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北师版第六册七单元总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版第六册七单元总复习.docx

《北师版第六册七单元总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版第六册七单元总复习.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版第六册七单元总复习.docx

北师版第六册七单元总复习

第七单元总复习

复习内容:

是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具体目标的要求,按“数与计算”、“空间与图形”、“统计与可能性”这三个学习领域进行编排,并以习题的形式呈现的。

复习目标:

为了帮助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基本要求,为进入第二学段的学习打好必要的基础。

总复习要以课程标准的具体目标为准绳,要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关注学习数学的弱势群体,不要盲目的拔高要求,重在打好基础,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总复习教学要以学生独立的、个别的作业为基础。

习题要让学生先做,并发挥小组互帮互教的作用,落实好反馈纠正这一环节。

教师必须发现、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或薄弱环节,鼓励学生提问、质疑、解疑,再有正对性的进行指导、回授,提高复习教学的实效性。

课时安排:

12课时

 

小数的初步认识 整理和复习设计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3、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准确地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复习过程:

一、引入课题,明确目标

1、师谈话: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系统地整理和复习“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的有关知识。

2、板书课题:

小数的初步认识整理和复习。

二、回顾整理,沟通联系

1、小组合作,自主整理。

(1)师:

小数的有关知识我们已经学过了,现在你打算怎样系统地整理和复习这部分知识呢?

(2)请大家打开书看P2-11页,然后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组长做好记录。

(教师参与小组讨论。

(3)比一比哪个小组整理得既全面具体,又简单明了。

2、全班交流,构建知识。

教师倾听学生汇报,适时引导和点其他小组补充,并适时评价。

3、整理完善,沟通联系。

(出示)

(1)小数由哪几部分组成?

怎样读、写小数?

(2)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3)小数的加减要注意什么?

三、联系实际,巩固提高

1、生独立完成P82页第10题。

(1)生独立完成在书上。

(2)全班汇报交流,讲解订正。

2、生完成P82页第12题。

(1)生独立完成在书上。

(2)全班汇报交流,讲解订正。

四、回顾小结,寄托心语。

1、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师总结。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练习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及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会算。

(完成P37页第1题)

(1)课前测量自己的身高。

(2)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的身高,并写下来。

(3)独立完成第3小题。

(4)指名汇报交流。

余生帮助评价订正。

2、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

1、完成P9页第1题。

(1)看图读题,明确题意。

(2)指名提出问题,师板书。

(3)生独立完成板书出来的问题。

(4)全班汇报交流、讲解订正。

2、完成P9页第2题。

(1)生读题后指名复述题意。

(2)小组讨论怎样计算。

(3)全班汇报交流。

(4)师生小结方法。

三、实践应用

1、生独立完成P9页第5题。

(1)指名看条形统计图说数学信息。

(2)生独立列式计算。

(3)集体反馈、汇报交流。

2、学有余力学生完成P9页思考题。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师总结。

 

乘法、除法 整理和复习设计

复习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会熟练地口算、笔算乘、除数是一位数的乘、除法,会用乘法验算乘、除法。

2、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乘、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的习惯。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请每一位学生用文字、表格、框图等方式表示出各单元的知识结构。

提示整理知识的一般方法:

1.先想一想本单元学了哪些知识?

是按什么顺序学习这些知识的?

再看课本目录,看看教科书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安排这些内容的?

2.再看例题。

每小节有几个例题,每个例题是什么内容?

例题之间有哪些联系?

你认为哪些例题解释同一个内容?

这些内容你理解吗?

3.根据目录和例题,概括出本单元知识。

用自己理解的方式表示出。

二、师生共同展示、交流自己整理的本单元知识结构图

1.让学生将自己整理的知识在小组交流。

师巡视;找整理得较全面、较有逻辑性的学生作品,在全班交流。

师生共同对展示的作品做评价。

2.教师将自己整理的本单元知识结构图向学生展示。

对着结构图,引导学生系统回忆本单元所学知识。

3.提出问题和介绍经验

师:

“对以上学习内容,你有什么疑问?

你有哪些成功的体会可向同伴介绍的?

组织学生质疑、释疑并交流整理知识的体会。

三、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1、出示教科书第83页第14题(或让学生翻开书自读这3题)。

然后让学生独立作业,可直接写在书上。

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1)你是用什么方式来完成这道题的计算的?

(第1题用估算,第2题用口算,第3题用笔算。

(2)说一说口算、估算、笔算的过程。

2、学生独立完成P84页第18题。

四、全课小结

1、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师总结。

 

面积 整理和复习设计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加深对面积含义的理解,让学生进一步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能根据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面积单位,知道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能对物体面积进行估测,并能进行有关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能利用所学的面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明确目标

1、师谈话: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系统地整理和复习“面积”这一单元的有关知识。

2、板书课题:

面积的整理和复习。

二、回顾整理,沟通联系

1、小组合作,自主整理。

师:

面积的有关知识我们已经学过了,现在你打算怎样系统地整理和复习这部分知识呢?

请大家打开书看P42-55页,然后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组长做好记录,我们比一比哪个小组整理得既全面具体,又简单明了。

(教师参与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构建知识。

教师倾听学生汇报,适时引导和点其他小组补充,并适时评价。

3、整理完善,沟通联系。

(出示)

(1)面积的含义: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2)常用的面积单位及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平方千米    公顷   平方米    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00    10000      100         100

(3)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师:

上面几个面积单位如果都以1个单位来看,你认为哪个计量单位表示的面积最大呢?

它们分别适合在生活中计量哪些物体的面积呢?

你能举例说说吗?

(课桌面  学校的操场  我国的领土   毛巾橡皮擦  练习本  邮票面  手绢面   教室  夷陵广场)

三、联系实际,巩固提高

1、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

(1)5平方千米=500公顷   

(2)一棵大树高16平方米。

(3)边长4米的正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4)用9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大正方形,它们的面积相等。

2、估计一下教室地面的大小,并说一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3、想一想在日常生活当中,解决哪些问题用到了面积的有关知识?

四、回顾小结,寄托心语。

1、不知不觉中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度过了40分钟,能谈谈你在这节课上的一些收获吗?

2、师总结。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教学目的:

1、巩固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2、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关系。

  3、联系生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预设:

一、生活引入,复习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和单位。

1、师:

看,这是什么?

  师:

景老师在裱这幅字的时候,要制作镜框,在数学上就是求它的什么?

    配上的这块玻璃的大小,在数学上指什么?

  师:

今天我们就是要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板书课题:

周长和面积

2、师:

什么叫周长?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计量平面图形的周长要用哪些单位?

    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

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师:

什么叫面积?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我们学过的面积单位有:

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二、基本练习,巩固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

1、分类比较。

  1、教室的黑板长大约是  米,宽大约是  米,围在黑板外边的一圈金属条大约长多少米?

  2、一张长方形餐桌,桌面长14分米、宽9分米。

要配上同样大小的玻璃,这块玻璃有多大?

  3、小芳的房间有一个边长15分米的正方形窗户,妈妈想给它装上窗帘,至少需要多少窗帘布?

  4、一张边长8分米的方桌,用铝合金条包桌沿,需要多少铝合金条?

  师:

自己读一读,想一想,哪些题目是求面积的?

哪些题目是求周长的?

  汇报交流。

  学生练习(答可以先不写)

2、生活体验。

  师:

在我们生活中,你觉得还有哪些问题也是求周长的?

哪些问题是求表面积的?

三、动手操作,探索周长和面积的联系。

  师:

一个农民伯伯把两块同样大小的地分给了他的两个儿子,有一天,哥哥给它的地围上了篱笆,弟弟用同样长的篱笆去围,结果发现弟弟的篱笆不够围一圈。

这时,两兄弟就发生了争执,都认为对方的地比自己的地大,认为父亲不公平。

同学们讨论一下,你的意见呢?

  师:

用篱笆去围这两块地,篱笆的长度就是它们的周长,那么周长和面积有什么关系呢?

  1、你能在下图中(每小格边长1厘米)围出几种周长是16厘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并填表。

周长(厘米)长(厘米)宽(厘米)面积(平方厘米)

   师:

这些图形的周长都相等,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

  师:

比较这些图形的周长和面积,你有什么想法?

  小结:

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不一定相等。

正方形的面积最大。

2、你能在下图中(每小格为1平方厘米)画出几种面积是16平方厘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并填表。

面积(平方厘米)长(厘米)宽(厘米)周长(厘米)

    师:

从上表中你可以发现什么?

小结:

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周长不一定相等。

    正方形的周长最小,当长方形的长和宽差距最大时,周长最大。

3、师:

现在同学们帮兄弟俩算一算,到底谁的地大,篱笆为什么不一样长?

4、把一张长方形纸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小长方形,怎样剪才能使小长方形的周长最小?

如果要使小长方形的周长最大,应该怎样剪?

四、课堂总结:

(略)

五、完成总复习87页第4、5、6题。

 

复习位置与方向、统计、年月日的有关知识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对八个方向的掌握更加熟练、准确,能正确运用方位词说明路线。

2、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已学统计图、表的特点。

并能对统计图、表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和整理,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能力。

3、复习年月日相关的知识、时间计算及表示方法。

4、在复习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负责态度。

教学过程:

一、整理位置与方向的相关知识。

  1、在画平面图时,怎样表示八个方向?

2、在我们教室里,你能指出这八个方向吗?

再说说每个方向都有什么摆设?

3、一名同学起立,说说在他的八个方向中,每个方向对应的是哪个同学?

4、讨论并总结:

确定八个方向的简便方法。

5、做一做P89页11题

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

教师总结。

二、整理统计相关知识。

1、 介绍学过的几种统计图。

2、 说说统计图的作用。

3、 做一做P90页1题,

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

教师再小结。

三、口答:

1、一年中哪些月份是大月?

小月和平月?

2、什么是平年?

什么是闰年?

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3、什么是普通计时法?

什么是24时计时法?

各有什么特点?

举例说说?

4、做一做P80页4题,

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

教师总结强调。

四、做一做。

  完成课本总复习91页2题、92页3题、88页9题。

  

 

解决问题 学习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师谈话:

同学们,以前我们已经学会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下面老师有几个问题想请大家帮忙解决。

2、口述问题。

(1)班同学分成3个大组,每个大组分成2个小组,每个小组有8人。

(1)班一共有多少人?

3、学生解决问题后,请两、三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4、师生评价解决问题的方法,导入课题。

二、自主探究,解决新问题

1、创造情境,引出问题。

展示运动会开幕式上广播操表演情境,定格在表演广播操的一个方阵上(与例1一致),由小精灵提出问题(画外音)。

2、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请学生独立观察画面,收集解决问题的信息数据,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允许师生活动,遇到困难的学生与伙伴交流意见。

3、组织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在“说”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的理解,并获得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自主解决问题。

1、请学生独立解决教科书第83页15题。

2、组织交流。

(1)鼓励学生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2)解决的方法可能会出现多种。

生说得有道理,答案正确,就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实践应用

1、请学生解决练习中第1、3、4题中的问题。

(1)学生独立完成。

想先解决哪个问题,就先解决那一个。

解决问题时,如果有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问同学和老师。

(2)适时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组织交流。

2、生联系身边的事,提出需要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并解决。

五、课堂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

2、师总结。

 

解决问题 学习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师谈话:

同学们,以前我们已经学会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下面老师有几个问题想请大家帮忙解决。

2、口述问题。

(1)班有48名同学,平均分成3个大组,每个大组平均分成2个小组。

每个小组有多少名同学?

3、学生解决问题后,请两、三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4、师生评价解决问题的方法,导入课题。

二、自主探究,解决新问题

1、创造情境,引出问题。

展示运动会开幕式上团体操表演情境,定格在一个画面上(与例2一致),由小精灵提出问题(画外音)。

2、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请学生独立观察画面,收集解决问题的信息数据,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允许师生活动,遇到困难的学生与伙伴交流意见。

3、组织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在“说”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的理解,并获得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自主解决问题。

1、请学生独立解决教科书第83页16题。

2、组织交流。

(1)鼓励学生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2)解决的方法可能会出现多种。

生说得有道理,答案正确,就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实践应用

1、请学生解决练习中第5、10题中的问题。

(1)学生独立完成。

想先解决哪个问题,就先解决那一个。

解决问题时,如果有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问同学和老师。

(2)适时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组织交流。

2、生联系身边的事,提出需要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并解决。

五、课堂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

2、师总结。

 

解决问题 练习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学会用乘法、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师谈话:

同学们,以前我们已经学会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下面老师有几个问题想请大家帮忙解决。

2、口述问题。

(P82页第12题)

3、学生解决问题后,请两、三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4、师生评价解决问题的方法,导入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创造情境,引出问题。

展示运动会开幕式上广播操表演情境,定格在表演广播操的一个方阵上(与例1一致),由小精灵提出问题(画外音)。

2、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请学生独立观察画面,收集解决问题的信息数据,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允许师生活动,遇到困难的学生与伙伴交流意见。

3、组织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在“说”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的理解,并获得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自主解决问题。

1、请学生独立解决教科书第82页11题。

2、组织交流。

(1)鼓励学生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2)解决的方法可能会出现多种。

生说得有道理,答案正确,就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实践应用

1、请学生解决练习中第1、3、4题中的问题。

(1)学生独立完成。

想先解决哪个问题,就先解决那一个。

解决问题时,如果有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问同学和老师。

(2)适时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组织交流。

2、生联系身边的事,提出需要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并解决。

五、课堂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

2、师总结。

 

数学广角 学习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师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二、借助熟悉题材,渗透集合思想

1、巧妙设疑,直观感悟

(1)谈话:

老师知道同学们有很多的兴趣爱好,有的喜欢音乐,有的喜欢美术,有的两样都喜欢,老师想进一步了解你们,请允许我对其中的一个小组进行调查,好吗?

(2)(指定小组)分别在“音乐”和“美术”下面签上名字,两者都喜欢,两边都签。

(3)全班一起统计喜欢音乐和喜欢美术的人数。

(4)(惊讶):

咦,这个小组没有这么多人呀?

问题出在哪儿呢?

(5)四人小组讨论发现:

统计过程中有学生既喜欢音乐又喜欢美术,是重复的,在计算总人数时只能计算一次。

2、图示方法,加深理解

(1)(课件出示)先是两个小组的集合圈,再把两个圈进行合并。

(2)让学生说一说图中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义。

(3)让学生列式求出喜欢音乐和喜欢美术的共有多少人。

(4)全班交流,说说想法。

(5)师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适当小结。

3、运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

(1)情境出示课本P84第17题。

(2)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

(3)同桌交流,重点说说想法。

(4)反馈。

(昨天和今天进货的重复部份用重点号显示)

三、实践应用

1、谈话:

小动物在讨论在陆地上生活还是在水里生活好。

一共来了10种动物,有6种动物可以在陆地上生活的,有6种动物可以在水里生活。

这里面有几种动物既可以在陆地上生活也可以在水里生活?

(适当给学生介绍“两栖动物”的常识,扩展学生知识面。

2、生独立完成85第20题。

师巡视指导,然后反馈交流。

3、说一说:

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今天所学知识来解决。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师总结。

 

数学广角 学习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等活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

2、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师:

看,今天水果园里正在进行“体重”大比拼呢?

(播放课件)我们先来看看西瓜姐姐多重?

(4千克)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说明:

当天平平衡时,左右两边的物体一样重。

师:

接下来进场的是苹果妹妹,我们假设每个苹果同样重。

(继续播放课件)看!

天平又平衡了,这又说明什么?

师:

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想提什么数学问题?

让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然后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

(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方案。

1、师:

这个问题提得真棒,几个苹果与1个西瓜同样重呢?

2、在小组内摆摆学具解决问题。

(留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及操作学具的时间,老师巡视,给予学生适当的启发与指导。

3、小组汇报后课件展示:

1个西瓜等于16个苹果。

(二)进一步体会等量代换方法。

1、同学们回答得真棒。

这时又来了“菠萝哥哥”,1个菠萝的“体重”等于2个苹果。

一个西瓜与几个菠萝一样重呢?

2、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汇报结果。

3、师生小结等量代换的方法。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完成p8521题)

1、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个别辅导。

2、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思考的。

3、师生共同梳理解题思路:

要求2头牛和多少头羊同样重,首先要知道2头牛和多少头猪同样重,再利用猪和羊的关系进行替换(计算),最后求出结果。

三、实践应用

1、完成84页19题。

引导学生读题、分析,并尝试抽象地推导一下。

如果学生抽象地想象有困难,可以让学生先用学具摆一摆。

2、完成83页13题。

提示:

直接比较1只鸡和1只鸭谁重一些比较困难,

可以转化为2只鸡和2只鸭,或4只鸡和4只鸭的比较。

3、完成92页第5题。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流讨论,寻找方法。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

2、师总结。

 

复习提纲

一、位置与方向

1、在平面图上我们一般定义上面为“北”,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东和西相对,南和北相对,东南和西北相对,西南和东北相对。

3、描述行进的路线图时,我们一般先画出路线,再描述。

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1、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计算方法:

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先看被除数的最高位,如果不够除,就看前两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哪一位的上面,余数要比除数小。

2、没有余数时:

被除数=商×除数。

有余数时: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3、“0”不能做除数,做除数没有意义,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4、请正确算出下面各题,你就过关了:

369÷3=469÷3=269÷3=309÷3=420÷3=

 

832÷4=613÷3=562÷4=704÷5=580÷5=

 

5、想:

商中间有0的除法,在什么情况下商中间才有0?

商末尾有0的除法,在什么情况下商末尾才有0?

三、两位数乘两位数

1、整十数、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先用整十数、整百数前面的数去乘,两个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2、两位数乘法计算的关键:

(1)乘的顺序。

(2)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第一个因数的十位对齐。

3、估算的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中医中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