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607077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86 大小:172.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docx

《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docx(8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docx

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

第七章力

第一节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2、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节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

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

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这一节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力的作用效果

物理学中所说的力是什么呢?

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它。

1、感受力作用的效果

(1)请一位同学到教室前面提起一桶水。

请这位同学谈谈肌肉有什么感受?

(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紧张)

最初我们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的感受而得来的。

那么,在物理学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认识力的?

(2)学生用图所示的器材做实验。

问题:

小钢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珠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实验结束后,学生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

(3)学生看课文图乙、丙,交流图中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4)告诉学生: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无论物体是从静止到运动,还是运动速度或者方向发生变化,都可以认为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指物体的运动速度或方向发生了变化。

*由此得出结论: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请一位学生演示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在拉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伸长;在压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缩短。

(6)学生看课本图12.4-2甲,交流图中在射箭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弓被拉开了,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7)让学生再举些例子然后自己根据上述事件概括力作用的另一类效果。

*结论:

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三、力的单位

为了描述力的大小,在物理学中对力的单位作了规定: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补充例子:

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成年男子右手的握力大约是700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等等。

四、力的三要素

1、提出问题:

力作用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2、让学生提出猜想:

可能与力作用的大小有关;可能与力作用的方向有关;可能与力作用的位置有关。

3、探究:

引导学生根据前面观察力作用效果的实验结合课文图示以及学生生活的经验进行论证。

拉弹簧时,所用的力越大,弹簧被拉得越长;也就是力越大,力作用的效果越明显。

我们要把螺母拧紧,一般来说应该向顺时针方向用力,如果沿着逆时针方向用力只能将螺母拧松。

这些事例说明了力作用的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关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位置是否有关用实验探究:

推门实验:

用的力推门,每次手的位置距离门轴远近不同。

体会手在不同位置时施力的不同效果。

可见,力的作用点也影响力的效果。

让学生总结:

力所产生的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

所以,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

五、力的示意图

画力的示意图的要领:

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

六、探究: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请同学们观察或进行下列实验,通过观察或实验你们对力的作用有什么新的认识、

演示:

用一个气球去压另一个相同的气球,让学生观察:

两个气球都变扁了。

学生实验:

伸出手去,让一个同学打你的手,你感到疼吗?

打你的同学也感到疼吗?

(3)学生实验:

向上拧书包,你对书包用力了,你是否感觉到了书包也在拉你?

(4)看课文第图,坐在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另一只船,把另一只船推开时自己坐的船也被推开了。

(坐在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另一只小船,把另一只船推开时自己所坐的船也被推开了。

说明推船的人同时受到另一只船的推力,推船的人被推开时连同他坐的船也被推开。

概括以上分析,得到结论:

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小结

 

第二节弹力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爱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难点:

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三)教学准备

橡皮条、钢尺、弹簧、弹簧测力计、钩码等。

(四)教学过程

一、弹力

1、弹性和塑性

学生实验,注意观察所发生的现象:

(1)将一把直尺的两端分别靠在书上,轻压使它发生形变,体验手感,撤去压力,直尺恢复原状;

(2)取一条橡皮筋,把橡皮筋拉长,体验手感,松手后,橡皮筋会恢复原来的长度。

(3)取一块橡皮泥,用手捏,使其变形,手放开,橡皮泥保持变形后的形状。

(4)取一张纸,将纸揉成一团再展开,纸不会恢复原来形状。

让学生交流实验观察到的现象上,并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分类,说明按什么分类,并要求各类再举些类似的例子。

(按物体受力变形后能否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一特性进行分类)

直尺、橡皮筋等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弹性;橡皮泥、纸等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塑性。

2、弹力

我们在压尺子、拉橡皮筋时,感受到它们对于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在物理学上叫做弹力。

弹力是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弹力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力。

并且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弹性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

而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支持物的压力、绳的拉力等,实质上都是弹力。

3、弹性限度

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不完全复原了。

使用弹簧时不能超过它弹性限度,否则会使弹簧损坏。

二、弹簧测力计

1、制作原理

它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

2、让学生自己归纳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使用测力计应该注意下面几点:

所测的力不能大于测力计的测量限度,以免损坏测力计

使用前,如果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点,那么应该调节指针的位置使其指在零点

明确分度值:

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每一大格表示多少N,每一小格表示多少N

把挂钩轻轻拉动几下,看看是否灵活。

3、探究:

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

三、观察微小物体形变

四、小结

 

第三节重力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的产生;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3)知道重心的概念。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

(2)通过探究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明白每一项科研成果的取得都是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努力探索与研究而取得的。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重力的概念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难点:

重力的方向

(三)教学准备

钩码、弹簧测力计、重垂线。

(四)教学过程

一、从月球为什么做绕着地球说起

1、指导学生做实验:

用一根细线拴一块橡皮,甩起来,使橡皮绕手做圆周运动。

问学生:

这时,你会不会觉得橡皮需要用线拉住才不会跑掉?

让学生联想:

橡皮绕手做圆周运动时,需要用线拉住,也就是说,橡皮绕手做圆周运动时,需要一个力拉住才不会跑掉。

天上的月亮绕地球转动也不会抛掉,是不是也有一个力把它拉住呢?

答案是肯定的。

2、教师:

物理学家牛顿对类似的现象进行了研究:

牛顿认为,地球和月亮之间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个力跟地球吸引地面的物体,是同一种力。

牛顿精心研究了历史上很多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推而广之,找到这样一个真理:

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在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二、重力是怎么产生的?

让学生看课文从高处拍摄的蹦极照片。

问题:

为什么做蹦极运动时,人跳出去后总是向下落?

还有为什么水总是向低处流?

抛出去的物体都会落回地面?

让学生将上述现象概括为:

因为这些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

教师:

人们把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重力是由于地球对地球上物体的吸引产生的。

三、重力的大小

教师:

前面学习我们知道力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有关。

下面我们就对重力的三个要素进行研究。

1、重力有大小

教师:

人们通常把重力说成重量。

平时说的大人比小孩重,一杯水比一桶水轻等,实际上就是大人受的重力比小孩受的重力大,一杯水受的重力比一桶水受的重力小。

2、重力大小的测量

教师出示弹簧测力计让学生观察,告诉学生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

把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当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

3、探究:

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系?

(1)学生做出关猜想,说明理由,填在课文上并与同学交流。

对学生提出猜想,教师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论证。

(2)研究物体所受的重力跟物体质量的关系。

把钩码逐个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分别测出它们受到的重力,记录在书上表格中。

(3)让学生以质量为横坐标,重力为纵坐标用实验测量的数据描点。

连接这些点,看看这些点分布在一条什么样的曲线上?

你认为重力与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要求学生将根据实验数据描绘的图像和对重力与质量关系的分析意见与其他同学交流。

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重力与质量的比值,并用语言表述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的关系。

(4)结论:

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重力与质量的比值大约是9.8N/kg。

用g表示这个比值,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可以写成:

g=

或G=mg

介绍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说明在要求不很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N/kg

(5)用质量相同密度(或体积)不同的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测量其受重力,验证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密度(体积)无关;用橡皮泥改变形状来验证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形状无关;将铁环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用酒精灯加热使其温度变化,来验证物体所受的重力与温度无关……

至于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地理位置的关系。

(简单介绍)

四、重力的方向

1、实验:

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来,挂在铁架台上。

分析:

线的方向跟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一致,就是我们常说的“竖直向下”的方向。

2、由此可知:

重力方向竖直向下。

五、重心

1、让学生看课文,使学生知道:

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

但是,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说明物体的重心位置跟物体的形状、材料是否均匀等有关。

2、对于材料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就是这一物体的几何中心。

如:

均匀正方体的重心在它的中心,均匀球体的重心在它的球心,粗细均匀的木棒的重心在棒的中点等。

3、对于“不倒翁”现象:

不倒翁不倒的原因是它的重心较低,并且重力的作用使它回到原来的位置。

4、对于走钢丝演员表演时当身体出现不平衡时摆动杆的动作。

走钢丝演员的重心必须落在钢丝上才不会倾倒,手中握有一根长杆是为了调整重心的方便。

(五)小结

(六)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

第八章 运动和力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知道惯性的概念

(3)知道二力平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

(2)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认识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2、难点:

(1)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结论的进一步分析

(2)对牛顿第一定律文字叙述的理解

(3)怎样解释惯性现象

(三)教学准备

斜面,小车,毛巾,棉布,木板,棋子,木块

(四)教学过程

一、牛顿第一定律

1、提出问题

(1)让学生阅读课文。

①讨论交流:

课文列举了一类什么现象?

②根据你的生活经验或对身边所发生现象的观察。

类似的例子请再举几个?

(2)让学生做类似实验:

将笔盒放在课本上,在桌面上用力拉动课本。

笔盒随课本运动,停止用力看看笔盒是否还会运动?

(3)“对运动的物体会停下来类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请你提一个相关的问题。

如:

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下来?

运动要靠力来维持吗?

等。

(4)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对“运动的物体会停下来“的解释。

让学生以对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观点进行评价,谈自己的看法。

2、实验探究:

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让学生阅读课文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

①此实验过程中,控制哪些条件保持不变?

用什么方法控制?

要控制小车进入水平面时的速度大小和方向保持不变,控制方法:

同一小车,同一斜面,同一高度滑下(三个同一)

②哪些条件需要发生变化?

用什么方法来实现这种变化?

(要改变小车在水平面上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改变方法:

给水平桌面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物体(毛巾、棉布)

③要观察和记录哪些数据

(要观察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后在水平面上运动状态的变化情况,记录小车在水平面上通过的距离)

(3)学生交流观察到的三种情况下小车运动变化的情况,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引起变化的原因。

从表格记录中找出变化规律。

结论:

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这说明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少。

(4)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推理:

如果物体不受力,速度不会减慢,它将永远运动下去。

3、牛顿第一定律

(1)伽利略对类似的实验进行了分析得出:

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速度不会减慢,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2)笛卡儿对伽利略推理结论的补充:

物体如果不受力,运动方向也不会改变。

(3)英国科学家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规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说明:

(1)牛顿第一定律说明了物体的运动不需要靠力来维持。

物体运动之所以会停下来,是由于物体受到了阻力。

(2)对牛顿第一定律中“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句话的含义,我们可以理解为:

物体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

二、惯性

1、演示:

让学生照课文图所示,把4个棋子摞起来。

先猜猜:

如果像图中那样用尺迅速打击最下面的棋子,上面的棋子落在何处?

提问:

上面的棋子为什么不和被打飞的棋子一起飞出去呢?

2、让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

从牛顿第一定律可以知道,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特性。

我们把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做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告诉学生:

可以通俗地用物体有一种“习惯性”或叫“惰性”来理解“惯性”。

就是说,一切物体都有一种“惰性”,这种“惰性”的表现就是不愿意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

只要不受到外力的作用,它就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除非有外力作用于它,才能迫使它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

3、应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惯性现象

引导学生尝试用牛顿第一定律分析演示实验现象:

上面的棋子原来的状态(静止),由于惯性,它要保持静止状态,所以落回原处。

让同学们谈一下乘坐公交车,公交车启动、刹车时身体的感受。

用小车,木块模仿公交车启动或刹车时乘客的情况。

学生看课文图,讨论交流:

为什么锤头松了木工师傅把锤柄在凳子上撞击几下,锤头就能紧紧地套在锤柄上?

学生看课文图,讨论交流:

为什么骑车的速度太快,容易发生事例?

解释惯性现象的四步:

(1)物体原来的运动状态;

(2)发生了什么变化;(3)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状态;

(4)结果。

(五)小结

 

第二节二力平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二力平衡

(2)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会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当物体受到二个力作用时的平衡情况,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3、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体现探究过程中的喜悦,培养学生爱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二力平衡的条件

2、难点:

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小车,细绳、两个定滑轮、托盘、砝码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分析“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这一句话,把它改成“如果……那么……”的格式。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那么物体的运动状态可以发生改变。

问:

这个命题的逆命题怎么说?

这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如果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那么一定有力作用在物体上。

这个命题是真命题。

问:

上面的命题的双重否定是否正确?

如果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那么一定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

这个命题是错误的。

让学生举例证明。

问:

物体的运动状态不改变,物体有几种情况?

两种:

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二、平衡力

如果一个物体在几个力的作用下,仍保持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么这几个力称为平衡力。

物体受二个力的平衡是最简单的情况。

当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仍保持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么这种情况称为二力平衡。

这两个力彼此平衡。

三、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提出问题:

当两个力平衡时,这两个力有什么样的关系?

猜想与假设

设计实验,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如何调节这两个力的大小?

方向如何?

分析与归纳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那么这两个力彼此平衡。

四个条件:

同体、共线、等大、反向

评估

各部件的摩擦应该尽量小。

四、二力平衡的应用

如果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如果已经其中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可以求出另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让学生叙述课本三个图中的受力情况。

五、小结

第三节摩擦力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3)知道摩擦的利与弊。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

(2)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通过对摩擦力的利与弊的分析,养成一分为二看问题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难点:

滑动摩擦力的定义。

(三)教学准备

托盘、定滑轮、砝码、光滑木块、细绳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把一块下端间隔镂空的长方体海绵放在木板上,慢慢抬起木板的一端,看到在一定高度内。

海绵块倾斜但不下滑,木板抬到一定的高度时海绵块下滑。

问:

为什么刚抬起木板时,海绵块滑不下来?

2、联系生活实际,举例:

骑自行车停止踩脚踏板后不管路面多光滑,总会逐渐变慢,最后停下来。

问:

物体的运动最终都要停下来,这是为什么?

二、摩擦力

1、问学生:

你们感受到过摩擦力的作用吗?

2、学生实验。

(1)让学生用手按在桌面上滑动,体验手的感觉,向下用力按着桌面试一试;让学生用手在衣服上蹭一蹭,体会手的感觉;脚在地上蹭一蹭,体会脚的感觉。

(有一种阻碍手、脚移动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实际上是摩擦力对手、脚作用的体现。

(2)问:

如果手没有与桌面接触,或者手按在桌面上不想滑动,是否也会产生这样的感觉?

(不会)

3、通过以上的实验和讨论,你们能不能说一说怎样才会产生摩擦力?

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

4、为什么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让学生看课文图,在显微镜下看表面“光滑”的物体表面。

使学生了解光滑是相对的,正是由于物体的表面不光滑,所以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三、探究:

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假设与猜想

2、设计探究方案

3、实验探究

4、分析论证

实验结论:

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有关,表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大小无关。

四、摩擦的利与弊

1、问题:

在我们的生活世界里,摩擦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摩擦现象对我们来说是好还是不好,请同学们列举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再分析这一摩擦现象对我们来说是利还是弊?

2、学生阅读课文科学世界有关摩擦的例子。

小组讨论与交流将这些摩擦现象按利和弊分成两类。

指出其增大和减小摩擦的主要方法。

(1)利用摩擦的事例:

(2)需要减小摩擦的例子。

3、减小摩擦的方法

减小压力

使接触面更光滑

用滚动替代滑动

加润滑油

4、增大摩擦的方法

增大压力

使接触面更粗糙

(五)小结

(六)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

 

第九章压强

第一节 压强(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压强的概念。

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了解增大或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

(3)了解压强公式中的各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的单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的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获得对压强、浮力基本知识理解的感性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习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压强概念的理解.

2、难点:

压力与重力面积的正确理解.

(三)教具准备

压力小桌、泡沫塑料、砝码、橡皮泥、木条、弹簧测力计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观察教材中两幅精美的图片:

小小的蝉可以把口器插入坚硬的树皮,体态庞大的骆驼却可以凭借宽大的脚掌成为沙漠之舟.

2.同学们自己分别用笔尖和笔帽扎手,体验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从同学们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这些现象中,大家会想到什么问题吗?

二、进行新课

蝉为什么可以将尖尖的口器插入坚硬的树皮中?

用笔尖扎手会感到很疼,蝉的口器能插入很硬的树皮中,是因为笔尖和蝉的口器都很尖。

1、压力

请同学们分析,人站在地面上、板擦或粉笔盒放在水平的桌面上时,人对地或粉笔盒桌面的作用力的情况.

人站在水平地面上,对地面有一个向下的作用力,扳擦或粉笔盒放在水平桌面上时对平桌面也有向下的作用力,作用力的大小应等于物体的重量.

当我们要将钉子钉人墙面或将一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