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一单元第1课《湘夫人》课程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606346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3.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一单元第1课《湘夫人》课程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一单元第1课《湘夫人》课程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一单元第1课《湘夫人》课程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一单元第1课《湘夫人》课程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一单元第1课《湘夫人》课程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一单元第1课《湘夫人》课程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一单元第1课《湘夫人》课程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一单元第1课《湘夫人》课程教学设计.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一单元第1课《湘夫人》课程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一单元第1课《湘夫人》课程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2.《湘夫人》

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

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和情味悠深的语言

2.思维发展与提升:

体会男女水神在生死契阔后欢会难聚的心情变化

3.审美鉴赏与创造:

学习屈原的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伟大精神

4.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把握文中浪漫主义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疏通文意,扫清字词障碍

2.难点:

景物描写中反映水神的情绪

三、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含英咀华、质疑探究的阅读方法,

2.学生合作积累文言知识、品味作品的语言艺术、

3.通过合作探究,熟悉"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自主鉴赏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归纳《湘夫人》中的抒情方法;自主鉴赏抒情主人公形象,把握诗歌主旨

四、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分析鉴赏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一位爱国诗人,屈原一一生都在追求真理、追求理想。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诗歌《湘夫人》。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

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

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

忧国忧民的屈原在长沙附近汩罗江怀石自杀,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

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成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

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积极影响。

2.写作背景

一般认为,湘夫人是湘水女性之神,与湘水男性之神湘君是配偶神。

湘水是楚国境内的最大河流。

湘君、湘夫人这对神祗反映了原始初民崇拜自然神灵的一种意识形态和“神人恋爱”的构想。

楚国民间文艺,有着浓厚的宗教气氛,祭坛实际上就是“剧坛”或“文坛”。

以《湘君》和《湘夫人》为例:

人们在祭湘君时,以女性的歌者或祭者扮演角色迎接湘君;祭湘夫人时,以男性的歌者或祭者扮演角色迎接湘夫人,各致以爱慕之深情。

他们借神为对象,寄托人间纯朴真挚的爱情;同时也反映楚国人民与自然界的和谐。

因为纵灌南楚的湘水与楚国人民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楚人对湘水寄予深切的爱,把湘水视为爱之河,幸福之河,进而把湘水的描写人格化。

神的形象也和人一样演出悲欢离合的故事,人民意念中的神,也就具体地罩上了历史传说人物的影子。

湘君和湘夫人就是以舜与二妃(娥皇、女英)的传说为原型的。

这样一来,神的形象不仅更为丰富生动,也更能与现实生活中的人在情感上靠近,富有人情味。

3.关于“楚辞”

关于“楚辞”名称的由来

(1)指楚地的歌辞。

(2)由屈原创建的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

(3)“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宋黄伯思)

(4)来源:

楚地的原始神话和巫祝的宗教活动,楚地的乐曲和民歌《越人歌》。

(5)“信鬼好巫”是荆楚文化中突出的特征。

“楚辞”在诗歌体制方面的创新

(1)突破了四言的定格,六言、七言句式参差错落,自由灵活而富于变化

(2)诗的结构篇幅扩大了,

(3)多用语气词“兮”字,起着表情作用,又有着调整节奏的功能,还代替某些虚词起语法作用

(4)语言词汇地方色彩较浓。

(5)《离骚》为其代表作。

“楚辞”的地位:

《离骚》与《诗经》的“国风”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三、诵读训练

1.请1-2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给予订正。

2.出示投影,学生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渚(zhǔ)眇(miǎo)薠(fán)罾(zēng)蘋(pín)芷(zhǐ)澧(lǐ)澨(shì)潺湲(chányuán)葺(qì)荪(sūn)

橑(lǎo)楣(méi)薜荔(bìlì)擗(pǐ)櫋(mián)庑(wǔ)嶷(yí)袂(mèi)遗(wèi)褋(dié)搴(qiān)汀(tīng)

3.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读,学生听读正音。

4.学生自由诵读。

四、熟读全诗,初步感知

学生认知朗读全诗后感知诗歌大致内容

1.《湘夫人》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教师点拨:

湘君和湘夫人的神恋故事,是由一次约会在时间上的误差而引出的悲剧。

2.诗歌涉及的主要人物形象有几个?

抒情主人公是谁?

明确:

湘君、湘夫人。

这首诗题目虽然是《湘夫人》,但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却是湘君。

3.这个故事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明确:

幽怨、哀婉

五、讲解第一节

(一)赏析第一节

1.第一段重点词句

九歌:

屈原十一篇作品的总称。

“九”是泛指,非实数,《九歌》本是古乐章名。

王逸《楚辞章句》认为:

“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

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

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杯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札,歌舞之乐,其辞鄙陋,因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已之冤结,托之以风谏。

”也有人认为是屈原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

关于湘夫人和湘君为谁,多有争论。

二人为湘水之神,则无疑。

帝子:

指湘夫人。

舜妃为帝尧之女,故称帝子。

眇眇(miǎo):

望而不见的徉子。

愁予:

使我忧愁。

袅袅(niǎo):

绵长不绝的样子。

波:

生波。

下:

落。

薠(fán):

一种近水生的秋草。

骋望:

纵目而望。

佳:

佳人,指湘夫人。

期:

期约。

张:

陈设。

萃:

集。

鸟本当集在木上,反说在水草中。

罾(zēng):

捕鱼的网。

罾原当在水中,反说在木上,比喻所愿不得,失其应处之所。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译文:

湘夫人降落在北洲之上,极目远眺啊使我惆怅。

树木轻摇啊秋风初凉,洞庭起波啊树叶落下。

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

译文:

踩着白薠啊纵目四望,与佳人相约啊晚上已经张设好了罗帐。

鸟儿为什么聚集在水草之处?

鱼网为什么挂结在树梢之上?

(二)学生再读第一节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一节

明确:

总写湘夫人期约难遇、湘君哀愁顿生的情景;湘君迎候湘夫人于洞庭始波,木叶飘零之时,但“帝子降兮北渚”,可望而不可及。

《湘夫人》写湘君待湘夫人而不至之怀恋怨慕之情,同样凄艳哀恻,令人感慨。

(三)朗读第一节,探究下列问题

1.阅读第一段,说说本诗的开头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对全诗起什么作用?

明确:

(1)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开头两句,写湘君眺望洞庭,仿佛湘夫人飘然而降,但又望而不见,情感有极大地落差,湘君心中充满愁思。

(2)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三四句写沅湘秋风萧瑟、洞庭波起、秋叶飘飘的凄凉、冷落的秋景,衬托出抒情主人公的怅惘、幽怨之情,这种环境气氛贯穿全诗,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

(融情入景)

2.找出诗中使用比兴手法的诗句,说说它们是什么意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

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

运用比兴(主要是“比”)的手法,鸟儿本应在树梢上,渔网本应在水草里,而这里用不合乎逻辑的现象来比喻所愿不得,失其应处之所。

用事物的错位,暗示湘君内心的焦虑,与美人的期约恐怕不能实现。

六、学生自由朗第二节

(一)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掌握第二节的重点字词

(沅:

即沅水,在今湖南省。

澧(lǐ):

即澧水,在今湖南省,流入洞庭湖。

芷(zhǐ):

即白芷,一种香草。

公子:

指湘夫人。

古代贵族称公族,贵族子女不分性别,都可称“公子”。

荒忽:

不分明的样子。

潺湲:

水流的样子。

(二)学生再读第二节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二节

本段讲湘君把思念的感情埋在心中,急切地等待恋人而不见来到,神思恍惚地向远方张望,迷惘地看着缓缓不断的流水出神。

男水神没有直白自己的情感,而是用流水来寄托自己的愁思。

(焦灼)

2.小组朗读后思考:

“沅有芷兮澧有兰”运用了什么手法?

象征什么?

表达了什么?

明确:

沅有芷兮澧有兰比兴

(1)芷、兰象征高洁的君子,用来赞美湘夫人。

(2)沅水有芷的陪伴,澧水有兰的陪伴,可是公子没有如期赴约,表达对湘夫人的思念之情。

七、小结(板书设计)

八、作业布置

1.熟读全文

2.预习第二部分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

1.重点字词的梳理

2.写作背景、文章结构的检查

(一)学生朗读第三节

1.掌握第三节的重点字词

麋:

兽名,似鹿。

水裔:

水边。

此名意谓蛟本当在深渊而在水边。

比喻所处失常。

皋:

水边高地。

澨(shì):

水边。

腾驾:

驾着马车奔腾飞驰。

偕逝:

同往。

葺:

编草盖房子。

盖:

指屋顶。

荪壁:

用荪草饰壁。

荪(sūn):

一种香草。

紫:

紫贝。

坛:

中庭。

椒:

一种科香木。

栋:

屋栋,屋脊柱。

橑(lǎo):

屋椽(chuán)。

辛夷:

木名,初春升花。

楣:

门上横梁。

药:

白芷。

罔:

通“网”,作结解。

薜荔;一种香草,缘木而生。

帷:

帷帐。

擗(pǐ):

掰开。

蕙:

一种香草。

櫋(mián):

隔扇。

镇:

镇压坐席之物。

疏:

分疏,分陈。

石兰:

一种香草。

缭:

缠绕。

杜衡:

一种香草。

合:

合聚。

百草:

指众芳草。

实:

充实。

馨:

能够远闻的香。

庑(wǔ):

走廊。

九嶷(yí):

山名,传说中舜的葬地,在湘水南。

这里指九嶷山神。

缤:

盛多的样子。

灵:

神。

如云:

形容众多。

2.小组朗读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三节

明确:

铺叙湘君筑室水中以迎娶湘夫人的情景。

先写筑室建房、美饰洞房,再写彩饰门廊、迎接宾客,极尽排场,百般美化,物色华丽,情调欢快,充分显现出湘君对理想爱情生活的执著追求。

(二)朗读第三节,探究下列问题

1.课文研读:

找出本段中使用比兴手法的诗句,说说它们是什么意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比兴手法,写的是男主人公因思念女主人公久久不见其人而对眼前的景象产生了一种错乱的现象。

隐喻湘夫人终于没来,种种费心都不过是瞎张罗,表现男主人公的伤心和失落。

情诗以反常不可能之事为喻,在中外诗歌中都是常法,所谓“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汉乐府《上邪》

2.湘君为何用这么多的香草来装饰房屋?

如: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

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

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

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

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

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

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

铺陈。

尽力地装饰爱巢,极力渲染湘君对湘夫人炽热的爱恋。

以流光溢彩的外部环境来侧面烘托充溢于人物内心的欢乐和幸福,为迎而未得的失落作铺垫。

香草代表美人,用来侧面烘托思慕对象——湘夫人的美丽高洁。

(三)学生朗读第四节

1.掌握下列重点字词

袂(mèi):

衣袖。

褋(dié):

《方言》:

禅衣,江淮南楚之间谓之“褋”。

禅衣即女子内衣,是湘夫人送给湘君的信物。

这时古时女子爱情生活的习惯。

汀:

水中或水边的平地。

杜若:

一种香草。

远者:

指湘夫人。

骤得:

数得,屡得。

逍遥:

游玩。

容与:

悠闲的样子。

2.小组朗读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四节

写湘夫人终究没有来,湘君十分遗憾地将衣物投入水中,以寄托对湘夫人的思念。

表现湘君因与湘夫人相约不逢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但仍流露了藕断丝连、依依不舍的深情。

(失落)

3.问题探究第四段表现湘君因与湘夫人相约不逢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但仍流露了藕断丝连、依依不舍的深情。

为什么男主人公要把套袖汗衫抛入水中?

是绝情还是失望还是其他原因?

(同学们应该都有玩过漂流瓶吧,你投递出去漂流瓶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目的呢?

明确:

丢汗衫至江中可能希望对方在水的另一方能看见吧,凡人丢手帕以传情,神也不例外。

这主要是作为一种精神寄托,同时也可能包含着一种希望湘夫人能看到这些东西的想法。

男神心思细腻,他觉得仅是这样做还不够,于是他又采摘了这个约会地点的香草,做个纪念,以待将来送给湘夫人。

在最后一句,男主人公因等待约会而不得,只得聊以自娱,独自散步了!

(四)学生朗读全文

1.各小组探究下列问题

(1)湘君的“愁”源于爱而不见的爱情悲剧。

除此之外,诗歌是否别有寓意?

明确:

湘君与湘夫人约期难遇的惆怅失落屈原一再被楚王疏远流放的哀怨痛苦。

湘君在沅澧两岸徘徊、追寻屈原“行吟江畔”、“上下求索”,湘君对真挚爱情、美满生活的执著追求屈原对政治理想、复兴事业的九死不悔;湘君在无可奈何情况下的“逍遥容与”屈原在人生坎坷路途中的宽解自慰。

(2)有人认为,《湘夫人》表现的爱情悲剧实际上是屈原自己不为楚王所知的身世悲剧的曲折反映,你同意这一说法吗?

为什么?

从文中看到了屈原的影子吗?

(知人论世)

明确:

同意。

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者,他有崇高的理想。

为实现理想,他苦苦追求,尽管饱受打击,还是坚持不懈,九死而未悔。

他的忧愤深广,富于悲剧精神。

这一切,都体现在《湘夫人》中。

这首诗写到湘君为追求理想和爱情,是多么执著,多么痴情,一再遭到挫折却决不退缩。

但在失望多于希望情况下,又透露出来不可抑制的、惆怅、焦虑之情。

这一切,不正折射出屈原的身世悲剧吗?

(3)作者在《湘夫人》中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作者在本文中塑造了一位等候爱人的神祗的形象,将他由爱人未到时的怅惘,到装饰新居时的欣喜,最后到恋人失约时的忧伤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4)作者在这里吟咏湘君和湘夫人会合无缘的爱情,塑造了湘君流连江边的形象,他的目的到底何在?

诗歌创作不仅是一个创作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感情宣泄和精神补偿的过程。

当时屈原正被楚王流放在荒蛮的沅、湘一带,处境艰难,心情忧伤,但仍然时时挂念国事,执著理想,期盼楚王能回心转意。

从湘君期约难遇、可望难即的悲剧情景,我们可以联想到屈原一再被楚王疏远、流放的遭遇。

湘君在沅江、澧水两岸徘徊、追寻的身影,叠印着屈原“行吟江畔”的“上下求索”形象湘君对真挚爱情、美满生活的执著追求,寄托着屈原对政治理想、复兴事业的至死不渝,九死未悔。

拓展:

《九歌》中大多数诗篇都包含有神与神或人与神相恋的情节。

这些恋爱,在诗中又都呈现会合无缘、彷徨怅惘的状态,透出对生命的执着追求,和追求不得的忧伤怀疑。

这里面也许包含着屈原自己人生失路、孤独凄凉的心情。

(5)“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历来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为什么?

提示:

在湘君的眼中,尽是令人黯然神伤的凄凉景色:

  秋风瑟瑟,似乎凉意渗透心间;

  落叶纷纷,犹如一颗沉重的心渐渐下沉;

  微波荡漾,犹若“心波”起伏。

  湘君面对这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心事茫然,愁绪四溢。

  强烈的失望带来了对自然景观的一种感情化的描写。

这就叫景与情谐。

写景如画,仿佛一幅秋风图,湘湖洞庭秋景如在目前,作者妙在以可见之水波、木叶,写出不可见之袅袅秋风,写风而有画意。

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

(六)探究全文主旨

主旨探讨:

这首优美的诗歌,主要写湘君求合于湘夫人,因思念深切、神情恍惚而产生种种幻觉,希望和绝望交织在一起,从而更显得他们的爱情缠绵哀怨、深挚执著。

(七)写作手法:

1.融情入景,以景染情。

以景现情,寓情于景。

可以说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

它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与主人公的心理活动相映衬,使用大量景物白描手法来侧面描写人物心理,情与景水乳交融。

举例: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这一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成功地渲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被后人称为“千古言秋之祖”。

2.因情造景,象征寓意。

本篇大量描述了湘君的幻想情景,其中就运用到了一些比兴手法。

举例:

“麋何食兮庭中?

蛟何为兮水裔”,麋鹿为什么庭院里觅食,蛟龙为什么在水边游荡?

以不可能存在的假想景象,来自我比况自身的尴尬处境。

3.香草美人,寄予理想。

屈原诗歌有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喜欢用香草美人的意象,而在«湘夫人»中,也运用了大量的植物来表达对爱情坚贞不渝,对理想执着追求的这一主题。

举例:

白薠白芷兰草辛夷薜荔杜衡杜若石兰……

通过全篇,我们可以认为湘君对真挚爱情、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寄托了屈原对政治理想的至死不渝,湘君期约遇难的悲剧反映了屈原一再被楚王疏远的遭遇。

浪漫主义的风格特色。

整篇作品情感深沉,如诉如泣,语言华赡,意象丰富,在修辞上又多用比喻手法和排比句式,典型地反映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的风格特色。

这一切对于后世的中国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而积极的影响。

三、课堂小结

本诗以男女水神等候对方为线索,表现了他们因思而不见而在不断的彷徨迷惘中产生的深长的幽思之情,但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主题!

加工祭祀乐歌必须适应祭祀仪式的需要,但同时也是一个自我感情宣泄和精神补偿的过程。

当时屈原正被楚王流放在荒蛮的沅、湘一带,处境艰难,心情忧伤,但仍然时时挂念国事,执着理想,期盼楚王能回心转意。

社会人生中,一切执着追求而始终虚幻难得的种种现实境况,一切由虽执着追求却始终虚幻难得所引发的忧愁、懊恼、惆怅、失望,似乎都可以在这里得到同构感应和精神寄托。

四、教学反思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教材把诗歌鉴赏当成一个专题来解读,并且按照诗歌鉴赏地方法把他分成了三个单元,每个单元又有“赏析指导”,就这一章所提出的学习角度,介绍相关知识和鉴赏方法。

“赏析示例”,诗歌和散文各举一篇为例,从该章所提出的学习角度进行分析。

“自主赏析”,围绕这一章的学习内容,提供阅读鉴赏的作品。

其设计用意在于启发引导,指出途径,激起兴趣。

《湘夫人》这篇课文是写湘君约会湘夫人而不至所产生的感情的变化,甚至出现了幻觉的过程。

刚刚学完这篇课文,感觉有成功之处,也存在着不足。

  成功之处在于本节课努力创设诗歌的意境并把学生带入到这种意境中去,让学生体会到该诗歌的美妙之处。

学生喜欢听湘水之神的传统文化故事,乐意跟大家分享对这篇文章的看法,这让我感到让学生身临其境式教学是可行的。

  其次,在阅读上选择示范阅读、齐读、抢读、单读等多种阅读形式。

尤其在单读时,有美读和速读两种形式。

美读就是读出感情,读出节奏,读出抑扬顿挫的韵味;速读就是读出速度,读出响度,读出字正腔圆的流畅。

在扫清读音障碍后,同学们纷纷体验美读乐趣,挑战速读极限,大大提高了阅读积极性。

不足之处是本节课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

我总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缺乏信心,总觉得他们说的不够好,做的不够好,在对同学们的阅读进行评价时,我总想包办代替,这不利于培养学生对诗歌的自主赏析能力。

改变自己的思想和教学方法,解放自己,锻炼学生,是我在本节课中最大的收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其它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