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二上语文期末复习材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602926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二上语文期末复习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最新高二上语文期末复习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最新高二上语文期末复习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最新高二上语文期末复习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最新高二上语文期末复习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高二上语文期末复习材料.docx

《最新高二上语文期末复习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二上语文期末复习材料.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高二上语文期末复习材料.docx

最新高二上语文期末复习材料

高二上语文期末复习材料

目前我们使用的是新教材,所谓新教材,这就是有别于以往的旧教材,其“新”无外乎包含这样几点:

1它的内容是新的,有许多的新文章出现。

2它的体系是新的,要求我们要重新来面对它。

3它的教学要求是新的,要求我们的教与学都不能再用以前的老眼光老来对待它了,必须要有全新的观念和方法。

一课本前面的“说明”谈到了这次新教材修订的指导思想,这就是: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培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说明”中提到了要“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这是以往的大纲中不曾有的,这是对语文的一个更高的要求。

这也是新教材的一个新特征。

新教材分阅读和写作两方面来谈。

我们先看阅读部分

新教材对高二学年的教学内容是这样规定的:

学习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古代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着重培养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这句话的前半部分是规定了高二一学年的学习内容,简而言之就是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

这句话的后半部分高二一学年的学习要求,这就是要能初步欣赏文学作品。

这就是说,通过高二的一学年的学习,我们将通晓古今中外的名篇名作、名人趣事,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这既是高二学年的重要任务,也是高考的必考项目。

对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力的考查,主要表现为对诗歌鉴赏的考查。

这种考查形式从1994年开始一直沿用至今。

题型为客观选择题,题量则由1994、1995年的一道题增至1996、1997、1998年的两道题,1999、2000、2001年的三道题,可见高考对文学鉴赏能力检测的重视。

从诗歌类型看,前几年古典诗、词、曲“一统天下”,近两年新诗的比重增长较大,“厚古薄今”的态势有所改变,如2000、2001年就考查了两道新诗鉴赏题。

从命题意图看,文学鉴赏题一般先设一道理解内容的题目,让考生找到解题的“台阶”,再设一道考查鉴赏能力的题目,形成梯度,降低难度,利于考生水平的发挥。

预计今后仍将以客观选择题为主,题量亦不会减少,因为强调鉴赏能力代表了高考命题的新导向。

重点难点1、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与表达技巧

形象指诗中的意象;语言侧重于其表达效果;表达技巧则包括典故的运用、行文构思、风格、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要素。

2、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思想内容包括诗词和词语的含义、主旨、意境等要素。

新教材对文体概念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其中说到“不分文体组织单元”,对于这句话同学们不能误解为读文章写文章以后再也不用考虑文体了。

不分文体是淡化文体,而不是不要文体,不讲究文体的“四不象”的文章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相反,在我们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还是要特别注意文体的定位,定位的准确对我们提高阅读和写作的速度和质量将有很大的帮助。

“说明”中提到了解文言文的阅读问题。

有两点必须说明:

1目前的文言文阅读还是注重字、词、句的理解,不太注重翻译。

现在高考的翻译题仍然采用选择题的形式,这样实际上是降低了难度。

以后的形势要求我们文言文阅读教学中要注重翻译,要求学生力求做到信、达、雅。

2文言文阅读中要“着重培养欣赏、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这一点在平时的教学中是最容易忽视的。

这也是新教材的一个新要求。

以前的文言文教学比较重视字、词、句的解释,而不注重文章整体的分析和理解。

一篇课文,有的同学能倒背如流,但如果让他默写文中的某句话,他却不一定能写得出,原因就是他对课文的意思不理解。

“说明”中提到扩大学生的阅读量的问题,这是个大问题。

新教材对此考虑的非常周到。

那就是选编了读本,平均每学期阅读量达35万字。

但仅有此还是不够的,还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方面地开拓阅读渠道,如可以到学校的图书室、阅览室,可以经常看看报纸,可以自己到邮局订阅一些适合自己的刊物等待。

总之,一定要做到“肚里有货”。

“说明”中的第七部分本学年度各个单元的编排顺序及教学重点:

第一单元,诗歌的意象,诗歌的象征手法。

第二单元,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结奏。

第三单元,诗词的意境,诗词的声韵美。

第四单元,散文的语言和表现手法。

第五单元,散文的情和理。

第六单元,古代散文的语言,古代散文的议论和抒情。

“说明”中对于写作部分的要求

明确:

高中语文第三册的写作部分,着重进行议论文的训练。

依次是:

议论要有理有据,议论要有条有理,作点辨证分析,札记,随笔,自由写作实践。

本学期的作文训练准备8次,6次议论文,2次记叙文。

近年来的高考对写作的要求明显在提高。

首先是高考作文形式上的提高。

如:

1字数比以前要求多了。

以往是600字左右,现在是800字左右,多了200字。

2书写比以前要求高了。

卷面分比以前多了,错别字扣分比以前严格了,以前每两个错别字扣1分,现在是每两个错别字扣三分。

其次是内容上的提高。

如:

1近年的高考作文分为两个等级,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特别是发展等级对中学生写作的要求在文采上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2近年的高考作文在选材上要求变宽了,基本形式是话题作文,内容非常广泛,虽说审题变得容易了,不容易写走题了,但是范围越宽越是不好写。

实际上是变相地提高了写作的要求。

了解了本学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特别是教学中的一些重点和难点之后,我们还要简要地了解本书各个单元的具体内容,了解一些重要的作家作品,特别是各个历史时期和主要文学样式和重要的代表作家及代表作品,作整体的把握,并能作简要的评述。

第三册课本共分六个单元,一至三单元为诗歌单元,二至六单元为散文单元。

第一单元是我国现当代诗歌和四篇外国诗歌。

二至四单元是按时间的顺序从最早的《诗经》一直到宋词。

先看第一单元。

第一篇选了我们伟大领袖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领袖作品历来在中学课本里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从篇幅上来看,中学课本里入选的作品毛泽东的仅次于鲁迅的。

领袖与领袖也不能同日而语,中学课本里曾入选的领袖作品还有邓小平《谈谈实事求事》、江泽民的《在北大百年校庆上的讲话》、刘少奇的《个人和集体》,但这些伟人的作品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和毛泽东的作品都是不能比拟的。

历来的文学评论家都说毛泽东的诗“霸气十足”,《沁园春雪》中的一些语句能体现出这种霸气来。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娇,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两首诗的创作时间前后相隔11年,如果能看出此时的毛泽东和彼时的毛泽东有什么不同,则证明学生已经懂得了简单的诗歌鉴赏技巧了。

第二课,“中国现代诗四首”。

要注意,这里提到“现代诗”并不排除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长沙》是用古体诗的格式写现代的生活内容,俗称“旧瓶装新酒”,它仍然属于现代诗歌的范畴。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他在英国留学时第二次告别母校时的抒情之作(文题中的“再”即表明这个意思),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诗歌,历来人们都喜欢把它作为一种范文来朗诵。

《死水》是闻一多的代表作,我们曾学过他的《最后一次讲演》,毛泽东曾对他作过较高的评价(《别了,司徒雷登》)。

艾青,原姓蒋,因小时算命克母,遭父母厌恶,被送到乡下一保姆家中喂养,与之建立深厚的情感,本文是在狱中写的。

他因厌恶他的父母,所以把姓也改了(蒋去头便成了“艾”)。

第三课是中国当代诗四首。

舒婷是个女诗人,中学课本中曾选她的《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这是一首爱情诗,更是一首新女性的独立宣言诗。

也可以理解为追求人格的独立诗。

第四课是外国诗四首。

普希金是俄罗斯最伟大的诗人,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影响类似于我国的鲁迅,“读本”中选了他的其他作品。

华兹华斯是英国湖畔诗人的代表,狄金森是美国女诗人。

裴多菲是个无产阶级作家,他的《自由》诗可谓家喻户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第二、三单元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编写的。

学习中应在头脑中形成一条清晰的线索,记清各个历史时期特殊的文学现象,这个时期重要的作家及其代表作品。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新教材所选的三篇与以前所选的两篇无论从思想上还是从内容上都有较大的不同。

旧教材选了两篇《伐檀》《硕鼠》,充满了阶级斗争的仇恨。

而三篇新选的诗歌则反映的是古代最下层的劳动人民最朴素的感情生活。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

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养成一个习惯,就是要注意“第一”,这往往是考试中的重点(如《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

说屈原是第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并不是说屈原以前的诗人都不爱国,而是说从屈原的诗歌中流露出的爱国思想比较明显,那么我们在学习他的《离骚》时就要注意体会这首诗中到底有哪些爱国思想。

《诗经》代表的是现实主义传统,《离骚》代表的是浪漫主义传统,它们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影响很大。

我们习惯称之为“风骚并举”。

《孔雀东南飞》属于汉魏时期的乐府诗,和《木兰辞》合称为“乐府双璧”,但要注意这两首诗所处的时代相差较远,后者是南北朝时的作品。

汉魏晋五言诗三首》要注意两内容,一是以“三曹”为代表的建安诗人,二是以陶渊明为代表的田园诗派。

“三曹”以曹植成就最高,世称其“才高八斗”(谢灵运曾说:

“天下才有一石,子建独得八斗,我有一斗,天下人共分一斗”)。

陶渊明,号五柳先生,自传中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门前有五柳,因以为号焉。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归隐后写了不少田园诗,如《归园田居》《饮酒》,他的诗对后代的田园诗人影响很大,特别是唐朝的孟浩然和王维。

第三单元的《梦游天姥呤留别》《琵琶行(并序)》是旧教材中的课文。

李白和杜甫是唐朝诗人中最有成就的伟大诗人。

李白继承的是《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杜甫继承的是《离骚》的浪漫主义传统(可以让学生自己说出有关这两位诗人的有关情况)。

第三单元中还有一位诗人非常特殊,他就是白居易,白居易的最伟大的成就是推动新乐府运动。

白诗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浅显易懂,据说他每写成一首诗,都要送给村头的一位老婆婆看,老婆婆能看懂了他才拿去发表。

《近体诗八首》的学习要注意一个诗歌的常识,唐朝以前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从唐朝开始出现近体诗概念,近体诗也叫今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统称为格律诗。

刘禹锡的作品中学课本中还学过他的《陋室铭》。

李商隐的作品虽不多,但他的“无题”诗也可谓家喻户晓。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成了千古绝唱。

陆游是宋朝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很多的诗作都表现了浓厚的爱国思想。

同时他又是一个高产作家,传说他的诗作有近千首。

每一个朝代都有它自己的特殊的文学样式,人们通俗地称其为“唐诗”“宋词”“元曲”等。

词即诗之余,是从诗发展而来的,起源于两汉,发展于隋唐,大盛于宋。

词是对诗的进一步发展,其中一批词人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如苏东波、柳永、辛弃疾等等。

宋词在文学史上一般把它分为两派,豪放派和婉约派,前者以苏、辛为代表,后者以柳永、姜夔、李清照为代表。

宋代一位评论家曾戏称两位风格的不同:

“读苏学士词,如关西大汉抱铜琵琶唱大江东去,读柳七词如十七八小女子执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一单元有一点要注意的就是李煜,不能看到词就想到宋代,李煜是南北朝人,虽是个不合格的国君,但却是个著名的词人。

谈到诗人的创作风格,有一点必须注意,诗人的创作风格并非是一定的,他是多样性的,我们评论一位诗人的作品切不可一概而论。

如苏东坡,大家都知道他是个豪放诗人,但他的《明月几时有》却是那么的哀婉曲折。

四五单元是散文单元,第六单元是文言文单元(古代散文)。

学习中要注意散文的概念,散文是相对于诗歌特别是诗歌中的骈文来说的。

古代的散文概念和我们现在的散文概念有较大的区别,古代的文章只要不是诗歌和骈文都叫散文,其中包括一此议论文、说明文、人物传记等,而这些文体我们现在都不再称之为散文了。

古代的散文文学史上都称之为古文。

如唐朝文学家韩愈和柳宗元推动的“古文运动”(这里的古文不能看成我们常说的“文言文”),唐宋八大家以“散文”而著称,以及后来的“桐城派”等。

四五单元是现代散文,其中有三个作家是现代文学史上的“重量级”人物:

鲁迅、郭沫若、巴金。

现代文学史上的最重要的作家共有六个,人们习惯简称之为鲁、郭、矛、巴、老、曹。

六个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巨匠新教材中选入了三个。

李乐薇是台湾女作家,文辞优美,“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新奇而别致。

有三个外国作家,海伦凯勒是个盲人作家,雨果是法国作家,他的代表作是《悲惨世界》,屠格涅夫是俄国作家。

他的散文诗《门槛》有着很深的哲理。

总之,一个学习者他并不仅仅是个学习者,他还应该是个思想者,他应该对自己将要学习的知识要进行充分的了解,要进行整体把握,这样才能高屋建瓴才能把握教材的内容,学习中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辨析近义词(实词)

历年高考题回顾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2003年全国卷)

①报载孙中山的孙女孙穗芳女士近年多次北京大学,为推动孙中山

研究做出了贡献。

②北京市政府对城市建设布局做出了,在2008年前将每年增加

800万平方米的绿地。

③邓亚萍现在留给大家的印象,日渐成熟的仪表风度,依然

保留的拼搏精神。

A.莅临计划不仅是/而且是B.莅临规划不是/而是

C.亲临规划不仅是/而且是D.亲临计划不是/而是

[解析]C.“莅临”与“亲临”都是“到”的意思,前者一般表“敬”,后者则强调“亲自到达”。

①句中强调孙穗芳女士以特殊身份亲自前往北大,所以排除A、B。

“规划与计划”都有预先拟定的做事的内容、步骤、方法之意。

但是计划一般较为具体,时间可长可短。

规划一般具有全局性,内容较为概括,时间较长,从远景着眼。

据此可知本句应为“规划”。

“不是/而是”表转折,“不仅是/而且是”表递进,根据③句的文意很显然应选择“不仅是/而且是”。

本题比较简单,学生可以根据第一词或第三词即可判断出正确答案。

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2000年京皖春季第3题)

①2500年前的孔子,曾对着____的江水感叹: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站在千禧之年的门槛,我们更深切地领悟到了先哲的睿智。

②营房各处____的灯火,欢腾热闹的情景,使他又激动起来,回想起白天参加国庆大典的场面。

③鲁迅的作品,即使是纯属个人生活的回忆,也总能使我们有乐观、清醒的感觉,得到深刻的___。

A.流逝闪烁启发B.流逝闪耀启示

C.流泻闪烁启示D.流泻闪耀启发

[解析]先了解三组词语的区别:

第一组:

流逝:

像流水一样迅速消逝。

强调水平流动且一去不复返。

流泻:

像水从高处向低处流淌一样。

强调竖直方向的流动状态。

第二组:

闪耀:

光彩耀眼。

(强调亮度)。

闪烁:

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

(强调动态)。

第三组:

启示:

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

启发:

阐明事例,引起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

比较三组词语,第②句的选定是唯一的,排除B、D。

而第①句最准确的应是“流逝”,排除C。

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2001年京皖春季第3题)

①虽然他尽了最大的努力,还是没能住对方凌厉的攻势,痛失奖杯。

②能源短缺,加上恶劣的自然条件、极大地着这个小镇经济的发展。

③那些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人,不仅为正人君子所,还可能滑向犯罪的深渊。

A.遏制限制不耻B.遏止制约不耻

C.遏制制约不齿D.遏止限制不齿

[解析]

“遏制”“遏止”都是动词,都有用强力阻挡的意思。

但“遏止”重在“让停止”,常用于重大事物;“遏制”重在“控制”,常用于某种情绪,有时也用于敌人或某种力量。

“限制”的含义是“规定范围,不许超过”,带有主观色彩;“制约”带有客观因素的成分。

“不耻”的意思是“不感到耻辱”;“不齿”的意思是“不愿意提到,表示鄙视”。

本题正确答案为C。

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2001年全国题)

①这位发言人指出,美方对这次撞机事件必须承担全部责任,向中国人民作出交代,并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②尽管这只是一次,但民警与保安的迅速出击,表明本市第一个进入校园的电子保安报警系统已经成功地开通了。

③用歪曲事实的历史教科书作为学校的教材,必然日本年轻一代对本国历史的认识偏离事实。

A.庄重演练引导B.郑重演示引导

C.庄重演示导致D.郑重演练导致

[解析]

①句中,发言人是代表国家对美方军用侦察机撞毁我方战机的事件进行表态,事关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所以要用表“严肃认真”意思的“郑重”;而“庄重”常用来形容个人言语或举止不随意、不轻浮,如“态度庄重”“神情庄重”等。

用“庄重”来形容外交发言人的谈话显然就不合适了。

排除了“庄重”,

A、C两项就可以被排除了。

②句中是说进入校园的电子保安报警系统的实地练习,句中有“民警与保安”“迅速出击”等信息,就决定了这里只能用“演练”;而“演示”意指利用实验或实物、图表把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显示出来,使人有所认识或理解。

显然与句意不合。

这样,B项又可以被排除了。

③句是说日本政府批准用歪曲事实的历史教科书作为学校的教材,必然使“日本年轻一代对本国历史的认识偏离事实”这一后果,所以应该用“导致”;而“引导”指带着人向某个目标行动,用在这里显然不如“导致”更准确。

本题所选用的语料,①③句都是国际政治方面的,②句涉及学校安全问题,既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又能显示语文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所选的三个词语也很常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本题正确答案为D。

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2003年春季安徽卷)

①人类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②中国政府实行了的财政政策,成功地避免了金融危机的冲击。

③尽管中国的经济发展很快,但在整体上还是属于发展中国家。

A.忽略  稳健  终究    B.忽视  稳重  终究

C.忽略  稳重  毕竟    D.忽视  稳健  毕竟

方法指导

原则:

抓不同语素、看上下语境

方法;

①从意义上辨析近义词:

A.词义轻重:

妨碍—妨害;激动—感动;

B.词义侧重:

贯穿—贯串;终生—终身;驱除—祛除;诡辩—狡辩;

C.词义范围:

培育—培植;开拓—开辟;

②从色彩方面辨析:

A.感情色彩:

鼓动(中)—煽动(贬);沟通—勾通;

B.语体色彩(口语、书面语);

③从用法方面辨析:

A.搭配对象:

鼓舞(斗志)—振奋(精神);

B.语法功能:

公开—公然

成语运用

成语运用是连年高考的必考题型之一,而排除错误选项是我们选出正确项的最常见、最有效方法;因此,明确成语误用的类型对我们做准该题意义重大。

成语误用主要包括如下八种类型:

一、望文生义

成语属于固定短语,其意义很多时候不能从字面推敲得知;尤其不能断章取义,只能把它作为整体来理解。

作为检查学生成语储备的题型之一,有许多题目就是在这方面设置障碍,误导考生望文生义。

如例:

①夫妻俩惨淡经营着这爿小店,生意一直很红火。

②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1997年全国高考题)

③老王家的橱柜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旧钟表,每当他向慕名来访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

(2003年全国高考题)

有很多人以为①题中“惨淡经营”用错,以为“惨淡”与下文的“红火”矛盾,其实并不;“惨淡经营”等同于“苦心经营”,表示为某事非常劳苦,该题运用正确。

②题中“万人空巷”也是典型的望文生义,它不是街上空无一人,而是街上人山人海,多形容欢迎、庆祝等盛况,该题用错。

③题中“如数家珍”是用比喻构成的成语,“好像在数家藏的珍宝”,并不是真正在数,它表示对所讲事物非常熟悉,该题亦属望文生义。

理解由比喻构成的成语(如影随形),如果只分析其字面,不分析其构成,就很容易犯望文生义的错误。

1999年全国高考题考到的“美轮美奂”也属此类。

此外如“空穴来风”、“七月流火”、“罪不容诛”、“诛心之论”、“文不加点”等也容易犯这种错误,需要准确理解和运用。

二、不明语素它是指因为不明白某语素的意义而造成的曲解成语;严格上讲,它也属于第一种类型,但因为它涉及的题目较多,故另辟一类予以说明。

①天突然变凉了,同学们衣衫单薄,一个个噤若寒蝉。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展开了潜艇战,于是使用水声设备来寻找潜艇,成为同盟国要解决的首当其冲的问题。

(1995年全国高考题)③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危言危行,势必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唾弃。

①题中,“噤若寒蝉”的“噤”作“闭口不言”讲,该成语表示一个个都默不作声,就像秋天不叫的蝉。

它和寒冷没有关系,故该题用错。

②题中,“冲”指“要冲、要道、要塞”,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故总是首先受到攻击。

“首当其冲”引申为首先受到攻击、批评等,而并不等同于“首先”。

③题中“危言危行”的“危”不是指危险,而是指正直,同“正襟危坐”中的“危”,该词表示正直的言行。

1993年全国高考题考到的“不刊之论”也属于这种类型,“刊”指删削、修改,该成语表示不容修改的权威论述。

1997年的“莘莘学子”也是因为不明“莘莘”表示众多而用错。

此外如“不足为训”、“屡试不爽”等也易犯此种错误。

三、不明褒贬成语也有褒贬中三性,运用成语应使其与全句感情色彩保持一致,准确表达讲话者的本意。

纵观近十年的成语考查题,这方面所占比率甚大。

①陕西剪纸粗犷朴实,简练夸张,同江南一带细致工整的风格相比,真是半斤八两,各有千秋。

(1995年全国高考题)

②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骛。

(1997年全国高考题)

③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

(1998年全国高考题)

①题中“半斤八两”含有蔑视味道,是贬义词;②题中“趋之若骛”亦属贬义;③题中“处心积虑”指千方百计地算计、谋害别人,也是贬义词;它们都与题干的褒贬不一致。

此外如1995年考到的“无所不为”,2001年的“颐指气使”,平时考查的“好整以暇”、“始作俑者”等都属此类,兹不赘述。

这种类型中有一类需特别注意,有些成语身兼两种色彩,如果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很难作出正确的选择。

如例:

①这地方一到夜晚,灯红酒绿,热闹非凡。

②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

(1995年全国高考题)

这两道题中的成语都没用错。

“灯红酒绿”指生活腐化时为贬义词,指夜景繁华时为中性词;“想入非非”指想法不合实际时为贬义词,指意念进入玄妙的境界时为中性词。

诸如此类的还有“拐弯抹角”、“无所不至”、“如虎添翼”等等。

四、不明范围任何词语都有其适用范围,成语也不例外。

不明其适用范围,张冠李戴,是成语误用的常见类型之一。

①我们是十多年前的老同学,这次在武汉萍水相逢,彼此都格外兴奋。

②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本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

(1999年全国高考题)

③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

(2000年全国高考题)

①题中“萍水相逢”指陌生人初次见面,用于老同学不当。

②题中“炙手可热”指“权势大、气焰盛”,只可指人,不能指商品。

③题中“洗心革面”指“改正错误,重新做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