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可以这样开始.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602628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4.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叙事可以这样开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叙事可以这样开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叙事可以这样开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叙事可以这样开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叙事可以这样开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叙事可以这样开始.docx

《叙事可以这样开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叙事可以这样开始.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叙事可以这样开始.docx

叙事可以这样开始

叙事,可以这样开始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

写记叙文,最难的是叙事。

在涉及叙事的众多难题中,叙事如何开始,是我们首先要面对的问题。

这一讲,我们重点学习,叙事如何起笔。

 

一.交代六要素

记叙文的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这种开头形式,单一单独交代某个要素,也可以交代其中的几个要素。

到底交代几个,根据情节发展和表现主题的需要而定。

(一)单一交代式

1.只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

例如:

这是几十年前的事了。

2.只交代事件发生的地点。

例如:

这个令人心动的小故事,发生在东北边陲,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里,村子的名字叫大槐树村。

3.只交代事件中的主要人物。

例如:

这个小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是当地的种粮能手。

4.只交代事件的起因。

例如:

这是一个曾经轰动全国的大事,谁能想到,引发事件的罪魁祸首,竟是一根不起眼的绣花针。

5.只交代整个事件的经过。

例如: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僧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到天竺去取经的故事。

6.只交代事件的结果。

例如:

李军考上大学了!

这个爆炸性的消息,一瞬间传遍了大街小巷。

(二)并列交代式

所谓并列交代式,就是并列交代六要素中的几个要素。

可以是任意两个要素的组合,也可以是任意三个、四个、五个要素的组合,甚至六要素全部交代。

例如:

1.这是三十几年前的事了,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刚满十岁的小女孩。

(并列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和主要人物)

2.这个故事发生在大西北的一个葡萄庄园内。

仅仅因为一个玩笑,三个年轻人先后命丧黄泉,香消玉殒。

(并列交代了事件发生的地点、事件中的主要人物、事件的起因和结果。

 

 

二.介绍主要人物 

通常介绍主要人物的姓名、性别、年龄、外貌、住址、职业、性格、能力、爱好、突出特点、文化水平、生活条件、独特经历、家庭出身等等。

例如:

在三江源,有一个小伙子,名叫杜小满。

小满三岁就死了娘,考一个跛腿的爹一把屎一把尿把他养大。

因为出身贫寒,小伙子非常朴实善良,善解人意,15岁就开始创业。

又如:

班里突然来了个新兵,长得出奇地丑,大家都管他叫夜叉。

夜叉十八岁,身高只有1.55米,在战友中间,就像一个没长大的小男孩。

别看他长得很另类,枪打得特别准,入伍不到一年,就成了全军区有名的神枪手。

 

三.介绍事件发生的背景

就是从事件发生的背景写起。

介绍背景,一般包括背景出现的时间、背景出现的地域范围、背景的具体内容。

背景,分为大背景和小背景两种。

大背景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国际、国内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等方面正在发生的大事,正在推行的运动、当时呈现的状况等等。

小背景,指小区域、小单位、小集体和小家庭,在特定的时间点上面对的发展局面、生存条件、生活状况、身心状况、人际关系、历史遗留问题等等。

介绍事件发生的背景,既可以介绍大背景,也可以介绍小背景,还可以大小背景同时介绍。

(一)单一介绍事件发生的大背景

例如:

六十年代,在辽阔的中国大地上,文化大革命的浪潮,席卷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知识分子几乎处在舆论压力的最底层,每天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

(二)单一介绍事件发生的小背景

例如:

李军大学毕业的时候,父母常年卧病砸床,四个姐妹都没有工作,靠耕种十几亩薄田为生,一年下来,入不敷出。

七八个人挤在不足四十平方米的土坯房子里,相依为命。

当时,不但家徒四壁,还欠下了十几万的债务。

(三)先后介绍事件发生的大背景、小背景

例如:

八十年代除期,华夏大地正进行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历史变革。

改革开放春风,掀开了改变中国贫穷落后局面的帷幕,解放思想和保守思想如两股看不见的力量,撕扯在一起,人们渴望改变命运,又不敢越政治雷池一步,大家都在试探、观望。

安徽凤阳小岗村,当时是个有名的“要饭村”,离开了外出流浪乞讨,再无第二条生路,全村十八户人家,挣扎在死亡线上。

 

四.描绘事件发生的具体环境

任何事件,总是在具体的环境下发生。

在事件没开始之前,先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事件发生时的具体环境,也是一种开启事件叙述的方法。

这个具体环境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是当时的自然环境(大自然的景象、境况);二是当时的人文环境(由人的活动而形成的社会状态)。

无论哪种环境,总是对应着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地点。

因为自然环境环境总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地点的变化而变化。

不同时间点,环境是不同的,不同地点,环境也是不同的,要把环境写具体,必须先把时间地点具体化。

人文环境也一样,不同时期,人类活动呈现出来的社会状态是不一样的,不同的地域,人类活动呈现出来的社会状态也是不一样的,要把人文环境写具体,必须把它对应的时间和地点具体化。

但环境描写,并不一定要把时间、地点“字面化”,在描绘环境时,能够以隐性的形式写出来,也是可以的。

例如:

北风呼啸,豆粒般大小的雪粒子,疯狂地抽打着新立起来的石油井架。

“北风”和“雪粒子”中隐藏了时间——冬天;“抽打着新立起来的石油井架”中暗含了环境出现的地点——油田。

在写作时,可以单独描绘事件发生的自然环境,也可以单独描绘事件发生的人文环境,还可以二者并列描写。

(一)单一描绘事件发生的具体环境,开启叙事

例如:

纷纷扬扬的大雪下了半尺多厚。

天地间雾蒙蒙的一片。

(杜鹏程《夜走灵官峡》开头)

(二)单一描绘事件发生的人文环境,开启叙事

例如:

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手里拿着个小包,穿过市集的广场。

他身后跟着个巡警,生着棕红色头发,端着一个罗筛,上面盛着没收来的醋栗,装得满满的。

四下里一片寂静……广场上连人影也没有。

小铺和酒店敞开大门,无精打采地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像是一张张饥饿的嘴巴。

店门附近连一个乞丐都没有。

(契诃夫《变色龙》开头)

(三)并列描绘事件发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例如:

十二月的风呼啸着卷过深秋的街道,枯黄的树叶和废弃的塑料袋、纸片,在空中翻转着,扭曲着,战抖着,不知道下一站会在哪里落脚。

广场上、楼宇间、小巷里,到处都是血迹,到处都是犹太人的尸体,被子弹击穿的漏窗,仿佛是一双双惊恐的眼睛,紧张地打量着这个弥漫着血腥味的世界,没有炊烟,整个小城仿佛已经死亡,连最后的一丝余温也没有剩下。

 

五.描绘事件结果呈现的情境

这是采用倒叙叙事开头的写法,不用说明性的语言交代事件的结果,而以描写为表达方式,生动描绘结果出现时的场景。

例如:

早晨的阳光,再一次光顾义门村。

李翊君家的大门敞开着,没有人影,也没有人声。

李老汉倚在左边的半扇篱笆门上,眼睛瞪得浑圆,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嘴角早已风干的血迹,宣告这位辛苦了一辈子的老人,已经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如果表达方式选择说明或记叙来写这个内容,只需一句话:

天亮的时候,李老汉死在了自己家的门口。

这样写,文章就会显得枯燥无味,缺乏感染力。

换成情境描写,能更生动地呈现这一结果。

再如:

放学的铃声响过没有五分钟。

校门口的公告牌前已经水泄不通。

一张大红榜从上贴到下,上面的文字和红纸一样鲜亮:

初三模拟考试全校前百名排行榜,第一名,张晓松,总分678分。

金色的夕阳落在上面,散射着吉祥的光芒。

其实,这段文字也不过是为了交代一件事的结果:

张晓松经过努力,考了全校第一名。

但换成情境描述法,这个结果就具有了灵气和生命。

这样叙事,先通过情境描述,交代事件的结果,然后在下文再描述这个结果的由来,使用的是倒叙,运用的写法是设置悬念,既能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又能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的思考。

 

六.描述线索人物进入事发现场的情境

线索人物进入事发现场,才能看到主要人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这样开头,能够自然引出中心事件。

(一)写作内容

描述线索人物进入事发现场的过程,一般要写下面五个方面的内容:

1.线索人物到达事发现场的时间;

2.线索人物是谁;

3.线索人物到事发现场的原因;

4.事发现场在哪里;

5.线索人物去那里做什么。

(二)写作顺序

上面陈述的这五个方面的内容,如果不分先后,随意书写,是无法清晰地将线索人物进入事发现场的过程描述出来,写作时,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来书写,这样写出来的文字,才能表述通俗易懂,语感流畅。

通过写作实践总结,我们发现,这些内容,通常按照以下四种顺序排列:

1.时间——起因——线索人物——事发地点——线索人物行为

例如:

那一天恰逢阴历腊月二十三,中国传统节日——小年。

爸爸妈妈在外经商,一个人在家里实在百无聊赖,我决定到小区门口的报摊,买几张报纸,打发这无聊的时光。

2.时间——线索人物——起因——事发地点——线索人物行为

例如:

星期天下午,我做完作业,身心疲惫,于是决定到中山公园去放松一下自己的神经。

3.时间——线索人物——事发地点——线索人物行为——原因

例如:

放学后,林君急匆匆地向离家不远的小市场走去。

妈妈卖了一天菜,此时早已疲惫不堪,她必须去帮助妈妈应对傍晚的买菜高峰。

4.线索人物——事发地点——线索人物行为——时间——原因

例如:

李芳来到运动场,草草地做了一下腰身、膝盖和脚踝准备,便匆匆忙忙地踏上跑道,一圈圈的奔跑起来。

此时已是夜里二十一点三十分,没有恐惧,也忘记了孤单,她只想下一次体育模拟测试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别让妈妈再为自己的升学担心。

 

(三)写作要求

1.这一段描绘的人物必须是线索人物。

中心事件是他遇到的,做事的人决不能是他(她),此人不过是中心事件的旁观者。

2.此人到达的地方,必须是中心事件发生的地方。

否则下面叙述的事件,他(她)就无法遇到,无法作为旁观者。

3.此人到达现场所做作为必须具有持续性。

如果瞬间就完成了,他(她)就会马上离开现场,就无法看到整个中心事件的全过程,中心事件就无法全面展开。

 

 

七.描绘主要人物进入事发地点的情境

这种写法,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依次铺开故事情节。

主要人物进入事发现场,故事就开始了。

(一)写作内容

描述主要人物进入现场的情境,需要描述一下六方面内容:

1.主要人物进入事发现场的时间。

2.事发现场在哪里——事发地点。

3.事发现场的环境(可写自然环境,也可写人文环境,还可以二者同时写)。

4.主要人物是谁。

5.主要人物的行为及其状态。

6.周围人物的反应或表现。

有时,时间和地点暗含在环境之中。

有时不写主要人物进入现场后周围人物的反应。

 

(二)写作顺序

上面这些内容,通常按以下顺序来书写:

1.时间——地点——环境——主要人物——主要人物的行为及状态——周围人物的反应

例如:

周日早晨,新兴农贸市场。

小摊小贩沿着小街两边排成一条长龙,叫卖声此起彼伏。

逛集市的人穿行其间,问价还价,摩肩接踵。

城管队长杨胖子,提着橡皮棍,挺着一个大肚子,带着两个满面凶光的随从,昂首挺胸地走来。

小贩们远远地见了,手忙脚乱地提起菜筐,拖着菜袋,落荒而逃,就好像一群寻食的鸟,突然发现空中飞来几只秃鹰。

2.时间——主要人物——主要人物行为状态——地点——环境——周围人物的反应

例如:

周日早晨,城管队长杨胖子,提着橡皮棍,挺着一个大肚子,带着两个满面凶光的随从,昂首挺胸地走来。

新兴农贸市场,小摊小贩沿着小街两边排成一条长龙,叫卖声此起彼伏。

逛集市的人穿行其间,问价还价,摩肩接踵。

小贩们远远地看见这三个人,手忙脚乱地提起菜筐,拖着菜袋,落荒而逃,就好像一群寻食的鸟,突然发现空中飞来几只秃鹰。

3.自然环境(包含或隐含时间地点)——人文环境——主要人物——行为及其状态——周围人的反应

例如:

寒风瑟瑟,昏暗的晨光笼罩着新兴农贸市场。

小摊小贩沿着小街两边排成一条长龙,叫卖声此起彼伏。

逛集市的人穿行其间,问价还价,摩肩接踵。

城管队长杨胖子,提着橡皮棍,挺着一个大肚子,带着两个满面凶光的随从,昂首挺胸地走来。

小贩们远远地见了,手忙脚乱地提起菜筐,拖着菜袋,落荒而逃,就好像一群寻食的鸟,突然发现空中飞来几只秃鹰。

4.自然环境(包含或隐含时间地点)——人文环境——主要人物——行为及其状态

例如:

寒风瑟瑟,昏暗的晨光笼罩着新兴农贸市场。

小摊小贩沿着小街两边排成一条长龙,叫卖声此起彼伏。

逛集市的人穿行其间,问价还价,摩肩接踵。

城管队长杨胖子,提着橡皮棍,挺着一个大肚子,带着两个满面凶光的随从,昂首挺胸地走来。

身后的车里,满满的,装着罚没来的东西。

(三)写作要求

1.刻画的核心人物,必须是全文的主要人物。

文章描述的中心事件,必须是此人做的,全文表现的主题,必须是褒贬此人的精神品质。

2.主要人物到达的地点,必须是事件发生的地点。

中心事件就在这个地点发生。

3.主要人物出场的行为状态必须能够凸显人物的品质。

如果文章的主题是赞美人物品质,要刻画人物的美行、美态;如果文章的主题是揭露批判主要人物的丑陋本质,要刻画人物的丑行、丑态。

4.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反应,要具备侧面突出人物形象的功能。

上面所举的例子,环境的阴冷压抑、繁荣的市场因为他们的到来立刻“落荒而逃”,这些内容都是为了从侧面突出城管人员的凶恶、野蛮、贪婪。

 

 

八.借景引忆

有个成语叫触景生情。

人在见到某种环境和景物时,就会自然地回忆起那些在同样的环境或景物中发生的往事,相同的景物或环境能够唤起人们的记忆。

我们可以把这种思维过程,作为叙事的开头。

(一)写作内容

 这种开头包含的内容只有两部分:

一是我们面对的景物或环境是怎样的;二是唤起了什么回忆。

 

(二)写作顺序

 先写景物或者环境,后写景物环境唤起了哪些回忆。

 例如:

1.窗外,小雪纷纷扬扬,似零琼劲舞,似碎玉飞扬。

每当天空飘起了雪花,我就会想起我的故乡,想起爷爷,想起一段令人心动的往事。

2.小雨,淅淅沥沥,无声地滋润着远山近水,花草树木。

原野中的一切,就像刚刚降生的婴儿,忘情的吮吸着甘甜的母乳。

每当细雨敲窗之际,我的眼前都会清晰地浮现童年时代的一幕幕往事。

3.几场秋霜过后,如火的枫叶又一次染红了书房对面的山岗。

我曾一次次怀疑那肃杀的秋风里一定浸着野蛮的血色。

这种心境和窗外的红叶,也一次次地让我带着眼泪,将一段不堪回首的经历,周而复始地重温。

(三)写作要求

1.开头所写的环境或景物,必须与忆起的中心事件发生的环境完全相同。

绝不能用一个环境引出一个与环境毫不相干的事件,这不符合正常人的心理,读者也无法理解。

2.开头的景物描写,或者环境描写,要具有渲染气氛,表达作者情感的作用。

描写出来的环境景物要和人物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

喜悦之情写美景,悲凉之情要写压抑、晦暗的景致。

写作时遣词造句,应对应要表达的具体情感,突出情感倾向。

 

九.借物引忆

有些事是围绕某个物展开的。

因此每当我们再次看到相同的事物,就会自然地引出与此物紧密相连的那些往事。

借物引忆式开头,就是利用这种心理惯性,来写事件的开头。

(一)写作内容

 1.在什么地方?

 2.具体有个什么物件?

 3.这个物件有哪些独特的地方?

 4.看到它,能唤起我们哪些回忆?

(二)写作顺序

依次写清以上四个内容即可。

例如:

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件白色的确良衬衫。

这不是一件普通的衬衫。

这衬衫,凝聚着敬爱的周总理对工人群众的阶级深情。

每当我看到它,周总理那高大光辉的形象就浮现在我的眼前;每当我捧起它,就不由得回想起那激动人心的往事。

(《一件珍贵的衬衫》开头)

再如:

我书案右下方第一个抽屉里,有一个小盒子,盒子里装的,是一支老式的钢笔,上面刻着五个字:

革命的友谊。

这是爸爸临终前留给我的唯一纪念品,他期望我一辈子不要忘记这只钢笔的最原始的主人,要我懂得感恩,更要懂得报恩。

每次看到这只钢笔,我都会想起那些发生在特殊年代里的人,还有与之紧密相连的往事。

(三)写作要求

 1.这个事物,必须是回忆事件的核心。

回忆事件要紧紧围绕该事物展开。

 2 这个事物和事件中的事物,可以是同一个事物,也可以是同类事物。

 3.与这个事物想联系的故事,必须有着深刻的意义,低俗物不适合写。

 

 

十.刻画主要人物带给作者或别人的独特感受

 在正式叙事之前,刻画主要人物在做这件事,或者这些事带给作者自己或者别人的独特感受,能够自然引出要叙述的事件。

因为开篇写出这些独特的感受,读者就会在心里这样问: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哪些事给我们留下了这样的印象?

这些问题,就会自然地引导我们去写下面的具体故事。

这种写法,是一种设置悬念写法,能够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一)写作内容

1.带给我们独特感受的时间段——什么时候。

2.谁——主要人物是谁。

3.主要人物奇异的行为或状态

4.带给大家怎样一种奇异感受?

(二)写作形式

写作形式共有三种:

1.单独写主要人物状态带来的独特感受

例如:

最近一个阶段,爸爸突然变得异常沉默。

脸上,总是弥漫着一种若有所思、失神落魄的神情。

有时候,坐在那里,一会儿工夫,眼神就变得迷离模糊起来,大家都担心他是不是遇到了什么难事,或者精神出了问题。

又如:

新学期一开始,一向性格内向,面色沉静的班主任,突然变得开朗起来,四十几岁的年级,脸上总是闪着兴奋的红光,宛若周身上下被谁注射了无数“鸡血”,短短的一个假期,他似乎完成了脱胎换骨、羽化飞升般的转变。

2.单独写主要人物的行为带给大家的独特感受

例如:

一上初一,弟弟的一举一动突然变得神秘起来。

一放学就钻进书房,妈妈喊他吃饭也不出来,早晨四点多钟就爬起来,写个不停。

有时候,睡了一觉,半夜醒来,发现他卧室的灯还亮着。

他怎么了?

大家的心理都在画着问号。

又如:

每天中午,老对儿王军总是急匆匆吃完饭,然后就不见了踪影。

好几次,老师有事找他,大家寻遍了校园的每个角落,最终都无功而返。

大家不知道在他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大家既好奇,又担心。

3.并列刻画主要人物行为和状态带给我们的独特感受

例如:

邻居前不久回了一趟老家,一回来就开始闷闷不乐,眼睛里时常弥漫着一层无法言喻的忧郁。

记不清多少次,他一个人坐在门口,望着远方出神,嘴里似乎在默念着什么。

这个老人怎么突然变得这么奇怪呢?

又如:

妈妈最近似乎每天都在从事着繁重的体力劳动,早出晚归,一回家便倒头大睡,脸色日益灰白憔悴,上面蒙着厚厚的一层倦意。

她不说话,也不再打理家务,似乎回家的唯一目的就是睡觉。

她是不是生病了?

 

十一借物喻人式 

任何事件,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发生。

在这个环境中,总有某个事物的行为及状态表现出来的品质,与事件中人物的行为或状态表现出来的品质完全相同,这时候,我们就可以采用这种形式,作为叙事的开头。

例如,写爷爷在田间劳作,表现爷爷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这一事件发生环境是原野静默,细雨蒙蒙。

环境中的细雨表现出来的品质就与爷爷完全相同,这时候,叙事就可以采用借物喻人形式开头——借细雨喻爷爷。

有时候,事件真实发生的环境中,无法找出这样的事物,作者可以根据需要,在符合生活实际的情况下,采用虚构的形式,换一个环境,利用环境中的物来喻我们笔下的主要人物。

 

例如,要叙事的核心事件是,邻居退休的奶奶,为了解决儿子儿媳的后顾之忧,放弃了颐养天年的休闲生活,到儿子家里,带孩子,表现老人有一份热,发一份光的奉献精神。

老人照看孩子的地方本来在屋子里,作者从这个环境中找不到和奶奶品质相同的事物,就可以利用虚构的形式,将老人看孩子的环境换到外面,设定一种能够找到形象喻体的环境。

可以在夕阳下照看孩子,把奶奶比作夕阳;可以在花坛边照看孩子,把奶奶比作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落红;也可以在树荫下照看孩子,把奶奶比作投下绿荫的老树。

但这种虚构必须符合生活实际——我们设定的环境,在实际生活中没有人会到那里看孩子,这样的环境绝对不可以。

(一)写作内容

1.主要人物是谁。

2.主要人物的行为、状态。

3.将人物比作某物,某物是什么。

4.物的行为状态,构成的环境。

(二)具体写作方法

1.单独刻画物的行为或状态,构成一个独特的环境

例如:

黄昏的雨,不知什么时候飘起来,无声无息。

它带着轻柔,携着慈爱,将自己的身躯融入无边的原野,默默地滋养着远处的山川、河流,近处的花草、树木。

又如:

窗外的花,在风中无声地凋零。

红艳的花瓣,接着春雨的力量,将自己一点点埋葬于花下,埋葬于春泥之下,渐渐地,渐渐地和春泥融为一体。

 【注意事项】刻画事物的行为和状态,凸显出来的物的品质,必须和下文要记述的事件中的主要人物的人品保持高度一致。

如果事物的某种行为和状态,不能表现这种人品,绝不要做一字一句的描绘。

2.先描绘构成环境的物的行为和状态,后描绘环境中主要人物的行为或状态

例如:

黄昏的雨,不知什么时候飘起来,无声无息。

它带着轻柔,携着慈爱,将自己的身躯融入无边的原野,默默地滋养着远处的山川、河流,近处的花草、树木。

爷爷披着蓑带着笠,一个人蹲在门前的菜园里,用一双布满老茧的手,专心致志小心翼翼的清理着田垄上的杂草,苍老的身影,和濛濛细雨悄悄地融为一体。

再如:

窗外的花,在风中无声地凋零。

红艳的花瓣,接着春雨的力量,将自己一点点埋葬于花下,埋葬于春泥之下,渐渐地,渐渐地和春泥融为一体。

奶奶坐在窗前,抱着刚刚学会爬行的孙子,轻轻哼唱着摇篮曲,僵硬、疲惫、酸痛的身影,在夕阳下,显得那样慈祥。

这种写法,可以分为两个自然段,第一个自然段写某物形成的独特环境,第二个自然段写人。

 【注意事项】物的行为状态,表现出来的品质,必须与人的行为状态表现出来的品质高度一致。

 

 十二.由彼及此——比兴式开头

所谓比兴,就是欲写甲,先写同类乙丙,用乙丙引出甲。

例如: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铭》开头)

作者本来要写陋室,却抛开陋室,先写山和水,用山和水来引出陋室。

又如: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爱莲说》开头)

作者本来要写自己爱莲花,却先抛开自己的爱好,先写陶渊明之爱和世人之爱,以此来引出作者之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