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姓氏文化的价值和意义.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599654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姓氏文化的价值和意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国姓氏文化的价值和意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国姓氏文化的价值和意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国姓氏文化的价值和意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国姓氏文化的价值和意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姓氏文化的价值和意义.docx

《中国姓氏文化的价值和意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姓氏文化的价值和意义.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姓氏文化的价值和意义.docx

中国姓氏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姓氏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一、文化价值及意义

从基因学、遗传学的角度认同同为炎黄子孙的血脉相连。

通过寻根问祖,既是为祀祖尊宗,求得祖先佑护,也是明白我们自身,传承祖德、光宗耀祖。

我们与祖先血脉相连,祖先曾经的苦难与辉煌,一定会通过血脉,流传到我们现在。

 

二、历史价值及意义

作为姓氏文化中的家谱是一种特殊的历史文献,是记载同宗同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谱,它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中共中央国务院文化部办公厅[2001]29号文件)。

 

 

三、现实价值及意义

传承华夏文明,推动国学发展,加强对子孙后代的教育,缓解各种社会矛盾,稳定社会,和谐社会。

千百年来,中华文化并没有因为战争而消失,大多都是通过姓氏家族得以保存,有姓氏而家庭,有家庭而家族,有家族而形成家族文化与家族精神。

一姓有一姓之个性,一家族有一家族之传统,基因所在,教育所养。

姓氏文化乃是中国民俗传统文化之缩影,在姓氏文化里,我们可以读到政治、经济、教育、道德,又可以读到祖先之生存状态、处世哲理、价值观念,还可以读到本族吾民之生灭盛衰、悲欢离合,可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通过姓氏文化和敬宗尊祖教育,继承祖先忠贞爱国、为国家为民族的英勇献身精神,弘扬中华民族崇拜祖宗和孝道为第一人品思想,维护和发展姓氏文化。

 

 

四、经济价值及意义

寻根问祖的姓氏文化有利于增进同姓氏之间的血缘亲情,相互扶持,守望互助,抚贫济困,发展经济;有利于发展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同胞亲情,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投资家乡,发展地方经济;有利于促进个人、家族、企业、民族的经济发展。

 

为什么要复兴中国传统文化

一、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简称国学)是属于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文化,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它是中华几千年可以用文字记载的历史过程;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中逐渐形成的以文学、哲学、诗词等题材为代表的关于思想、心理、教育、天文、地理、生物、物理、化学、医学、美学、社会学、管理学、军事学、公共关系学、人际交往学等方面的文化知识。

 

 

它们包括了以姓氏文化为代表的民间习俗、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诗词歌赋、以古典名著为代表的文学小说…… 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百家姓》、《唐诗三百首》、《水浒》、《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孝经》、《礼记》、《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论语》、《道德经》、《黄帝内经》、《孙子兵法》、《老子》、《孔子》、《列子》、《孟子》、《荀子》、《墨子》、《吕氏春秋》、《史记》、《四库全书》、《周易》、《厚黑学》、《易筋经》、《离骚》、《诗经》、《尚书》、《左氏春秋》等,是我们养成良好道德品质、孝敬父母,安身立命、成家立业、为人处事的基础。

 

 

我们每一个人总是活存于历史长河中,昨天的你就是今天的你的历史,今天的你也即将成为明天的你的历史。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背叛历史,彻底的无视自己的过去。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一部我们自己的历史,就是一部父辈和祖先们历经苦难及辉煌的历史。

 

 

因此,无论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明,还是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文明都没有最完美、最好的!

也没有一种文明是超然于世的,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它的独到之处和令人尊敬的地方!

区别的不是文明本身,而是一个人在文明中是否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的内心世界!

 

 

二、文化断层,时代奋进的悲歌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就饱受了东、西方列强的蹂躏。

诸多不平等的条约、残酷的战争给我们这个民族带来了无尽的屈辱和灾难,使广大劳动人民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也使社会的各阶层对腐败的满清政府彻底绝望。

从当时称之为民族精英的人们来看,大多数都是海外留学生出身(其中以孙中山为代表),当时日本明治维新作为以西学为代表的变法成功地刺激着一衣带水的中华大地,使这些中国的民族精英们对西学推崇倍至。

更有甚者提出扬弃传统,全盘西化。

尤其是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开始了漫长的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充分学习和引用西方文化的邯郸学步之路。

 

 

其实,一个民族(国家)的思想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产生,并在自己的土地上扎根,它既有着随社会进步(也包括了外来文化)发生变化的一面,又有超越历史时空相对稳定不变的一面。

任何国家、地区的实际情况都不是一样的,变与不变都不是由其自身决定,而是由产生它,需要它的那块土地和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来决定的。

 

 

 

客观的说,共和国建立以后的十年间,中国政府和人民取得的成就是辉煌的。

可惜,从57、58年反右、大跃进开始,乃至后来的“文化大革命”中,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中华民族进行一场可怕的逆向淘汰。

封闭的中华大地陷入疯狂的自我摧残之中,大量的知识分子(另人心寒的是这个里面有许多是抛弃了国外优裕物质生活想方设法回到祖国参与新中国建设的海外华侨和留学生)、民主人士(这个里面有许多是党做了大量工作留下来参与建设新中国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开明的民族资本家及企业家)、敢于坚持真理的中基层党员和国家高级领导人(包括政界、军界和企业界)受到批判、排斥与否定,被打倒,被剥夺基本的权利,甚至夺取生命!

学校和工厂处于半停课、半停产状态,经济倒退、社会混乱、百姓困苦,官员流失导致政府职能得不到发挥,大量的军队干部受到牵连导致军队紊乱,最可怕的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在相当一段时期内直接导致了整个社会及有识之士的信仰危机(本段引自都梁的小说《亮剑》一书)。

 

 

文化大革命,砸烂了一切道德、法制,父母、子弟互相斗争,毁灭了一切科学、知识和经济,败坏中国传统的伦理,导致的是社会道德的彻底沦丧,导致的是一个时代文化的断层,导致的是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的沦落,导致的是整个社会及有识之士的信仰危机。

只有“以礼待人,以理服人”,才能净化一个社会的风气 ,一个教育、知识系统的师表,决定了一个文明可能的未来。

既没有受过传统教育,又没有受过西方教育,如果不彻底反省文革的遗毒,所谓的造反、毁坏、谩骂、放纵、权欲、混乱的言论、思维、行为是一种“文革遗风”,根本就不知道批判、毁灭的是什么东西。

如果不明白一种体系、一个概念的含义,却论断、处决那个“词语”,那么,带来的是一种社会、文化的危机。

(本段主要引自中华儒商总商会商会文化之世界之仁政与儒商)

 

 

1976这一年间,在内忧外患中,我们伟大的共和国先后失去三位卓越的领导人:

周恩来、朱德、毛泽东,也由此引发了“四人帮”的彻底垮台。

从此,中华民族开始走向新生。

当党的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执政以后,拨乱反正、包产到户、发展经济等举措使共和国开始逐渐恢复元气。

特别是1981年党的十一界三中全会以后,国家经济建设得到飞速发展,农业、工业、军事等方面的科学技术得到了全面的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告别了物质匮乏时期,进入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发展的良性发展轨道。

 

 

在改革开发以后的相当一段时期,大量的西方先进科学知识和经济管理知识传入中国,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道德文化和生活方式,一些低级的观念和思想也随之而来,现代人的道德品质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这个时候我们发现,很多人迷失了自我,西方文化终究还是显现出水土不服的另一面。

 

 

在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断代,西方文化的水土不服,社会产生了最大的危机:

现代人自我迷失,普遍没有归属感,没有人生目标,没有信仰!

只是单纯的崇拜西方的物质生活方式和环境。

尤其是以80后为代表的年轻人更是表现突出,生存的哲学就是吃好的、耍好的、用好的、穿好的!

据统计,截至2005年,我国共有裸官(这种被称为裸官的官员早就以留学、投资等方式把子女和家人送出国)118万人,同样是截至这一年,共有4000名裸官外逃,共带走了500亿美元。

更有2009年的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大约有930亿美元的资金被有钱阶层通过各种方式转移到海外,给本来就脆弱的民族经济带来巨大的破坏力。

 

 

而今,尤其是党的第四代领导人执政以来,中国中央政府就明确了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和谐社会,和谐发展的大政方针。

2008年以后,我们国家更是把“清明和端午”两个民族传统节日定为国家法定休假日,自此,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的研究和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诚然,站在历史的高度我们都有权利以是非功过去评价那些创造历史的伟人,但是,我们不能忽略一个事实,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出发点:

国富民强!

但与之相对应的社会毕竟是有局限性的——中国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数千年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思想都一直处于封闭和半封闭的状态。

纵观中国历史,数千年来,广大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是非常悲惨的!

在风调雨顺的年景,在统治阶级和地主豪绅的压迫下,老百姓只能勉强混个温饱(以杂粮为主,很少肉食);要是遇上天灾人祸,百姓们只得吃糠咽菜(野菜),甚至买儿买女才能苛活。

如果是战乱或者朝代更替,就会有人杀人、人吃人的惨状普遍出现,中国历代尤其是改朝换代,人口损失均达65%以上(附资料于后)。

历史上所谓的康乾盛世只不过是个苦涩的笑话而已!

 

 

事实上,中华大地上就从来没出现超过5亿的人口。

而今,我们的华夏大地却生活着超过14亿的人口,物质生活水平大家有目共睹。

汶川地震、以云南为主的西部干旱、玉树地震和各地区经常性的洪、涝灾害,我们的政府是如何做的,这些已经过去不久的事实充分的证明了我们的政府是好还是坏。

 

 

三、以“至圣先师”孔子为榜样

 

 

2500年前,为打破世家大族对知识文化的垄断,以孔子为代表的 “社会精英”们开始开馆收徒,把知识与文字传授给平民百姓。

 

 

让我们回忆一下当时的情景:

一根竹子经过三十余道工序,分隔成一片片简牍;为了让简牍文字能够长久流传,每片简牍打磨得非常光滑坚硬;还需要在竹简中打孔,以便让竹简串连成篇;每片竹简上最多写十二个字(一打,指一个竹简的一次打孔),最少写五个字,竹片坚硬,每片竹片上刻完字,需要一个壮汉工作半天;其中有一笔刻错,竹片就需要废弃或者重新打磨。

    想想看,一部十万字的著作需要砍尽一个山的竹子制作竹简。

想想看,知识与文字是多么地昂贵与奢侈,也惟有富裕的世家大族才能专享。

然而,惟有“至圣先师”他不愿把知识与文字作为自己的特权,他打破了知识的壁垒,把文明的火种传播给黎民,每当想到此情此景,忍不住让我们涕泪交加,五体投地。

“千古第一师”的名号,惟我“至圣先师”配享,他是天下读书人的第一师长,只要你识字,圣人即汝师。

    二千五百多年过去了,我们会常常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圣人传播文化的本意是什么?

难道他打破枷锁,将知识传授予平民百姓,是为了若干年后自己成为文明与进步的禁锢与障碍吗?

    知识与文化的本质就是冲破一切禁锢,追求真理的本质,将知识传播给大众,将事实的真相告诉给每家每户的黎民百姓。

“至圣先师”为我们树立了一个丰碑,为我们奠定了文明的基石,他绝不会要求我们后人把他当作不可逾越的障碍,当作新的文化壁垒,当作新的枷锁,这决不是“至圣先师”传播知识的本意。

    二千五百多年过去了,时光流逝,当时的生产环境和生活状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至圣先师”所说的理论,时过境迁,不见得百分之百正确。

我想,我们否定、革新、更正“至圣先师”的部分理论,绝不是对“至圣先师”人格的否定。

相反这种行为正是体现了真知的行为:

打破一切可锁,追求知识的进步、真理的本相,这正是‘至圣先师’教导我们的。

    如今,一部十余万字的书,印刷机开动数小时,就可以印出上千册,这是个知识快速普及的时代,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新的圣人。

我们后人缅怀“至圣先师”的伟业,我们的职责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透过黑沉沉的夜色,眺望前方。

“至圣先师”为我们奠定了文明的第一块基石,我们后人的责任是:

踏过第一块基石,在此基础上添砖加瓦,一节节,一层层,建立我们文明的巍峨大厦,我们享受圣人普及知识的光辉,为这个文明添砖加瓦是我们无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虽然中华传统文化沦落了,但这是一个有别于数千年历史的时代——--“改革开放,解放思想,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中国中央政府已经明确了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和谐社会,和谐发展的大政方针。

因此,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推广无不和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息息相关,对于众多的知识分子和国学专家而言,知识不应该只是供奉在书斋里,也不应该只是在固定的文化圈里探讨、传播,甚至孤芳自赏,自得其乐。

而是充分学习和领悟“至圣先师”孔子的精神,把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把我们的传统文化知识传授给广大的普通黎民百姓、青年及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