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语文八上《怀疑与学问》《一个少年的笔记》word教案及练习.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597115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9.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教版语文八上《怀疑与学问》《一个少年的笔记》word教案及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鲁教版语文八上《怀疑与学问》《一个少年的笔记》word教案及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鲁教版语文八上《怀疑与学问》《一个少年的笔记》word教案及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鲁教版语文八上《怀疑与学问》《一个少年的笔记》word教案及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鲁教版语文八上《怀疑与学问》《一个少年的笔记》word教案及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鲁教版语文八上《怀疑与学问》《一个少年的笔记》word教案及练习.docx

《鲁教版语文八上《怀疑与学问》《一个少年的笔记》word教案及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教版语文八上《怀疑与学问》《一个少年的笔记》word教案及练习.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鲁教版语文八上《怀疑与学问》《一个少年的笔记》word教案及练习.docx

鲁教版语文八上《怀疑与学问》《一个少年的笔记》word教案及练习

《怀疑与学问》 

[三维目标] 

  1. 理清文章论证的结构,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 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重点明确事例论证、道理论证在论说中的作用。

 

  3. 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勾联学习和生活实际,培养怀疑精神和创造意识。

 

  

[预习导引] 

  1. 目标点击 

(1)理清文章论证的结构,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理解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在论说中的作用。

 

(2)勾联学习和生活的实际,培养怀疑的精神,要敢于怀疑,善于研究。

 

(3)理解文章在“怀疑”观点上的独创性,结合课外的文史知识,弄清“怀疑”与“学问”、“创造”之间的关系。

 

  

  2. 学法指导 

(1)揣摩本文理论论据、事例论据的代表性和说服力。

 

事例作为论据出现时,应具备两项要求:

第一,事例本身要有代表性和说服力。

比如,本文所举的“三皇五帝”,说法很多,除非亲自考证,很难轻信某种说法,故而用于文中非常恰当。

再如文中所举戴震之例也很有代表性:

其一,他是公认的大学问家;其二,他善于动脑,敢于怀疑前人的说法;其三,他请问塾师的几句话都很在理。

因此,这个例子能恰当地证明观点。

第二,叙述事例的语言要力求简洁、生动。

戴震之例正是如此,整个例子突出了大学问家幼年治学过程中的一个“疑”字。

假如把它讲成一个故事,那生动的情节也许就淹没了文章的观点。

 

(2)注意领会文章论证的层次和语言的严密性。

 

学习本文时,要在把握文章论证结构的基础上,认真体味一些重点段落的论证层次,理解前后的逻辑关系与语言的严密性。

比如文章最后一段共有10句话,①句是论点,②③④句是用道理去论证:

②③为一个小层次,以反面说理,④是另一个小层次,从正面说理。

与这四句相辅的是⑤⑥⑦三句是用事例去论证①,其中⑤是一个小层,⑥⑦是另一个小层。

⑧⑨⑩三句仍然是论证①,它们带有总结的性质。

⑧⑨为一个小层次,正面总结,⑩为另一个小层,从反面补述。

这段文字层次清楚,说理井然有序。

 

最后一句是假设推理,用语极为严密。

仔细体味,定会有大的收益。

 

(3)认真思考,培养分析能力。

 

  

[知识链接] 

  1. 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我国当代史学家。

江苏苏州人。

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先后任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主任,中央研究院通信研究员和院士。

解放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和学术委员,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主持《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的标点工作。

 

  

  2. 背景资料 

    这篇文章论述的是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作用。

顾先生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建。

据说他幼年读书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

顾先生读书总喜欢把自己的主张批注在书上,书端上写不下了,便记入笔记本里。

 

  

  3. 题目解说 

    “怀疑与学问”是这篇文章的论题,全文就是围绕这个论题展开议论,阐明了“怀疑”与“学问”之间的关系。

 

  4. 议论文的论证方式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正面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如《想和做》,《谈骨气》等。

驳论,就是通过反驳错误或反动观点,从而树立起自己的正确论点。

反驳的方法主要有:

驳对方的论点,驳对方的论据,驳对方的论证。

如《“友邦惊诧”论》等。

 

  

[教学过程] 

一、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 字音认读 

顾颉刚(jié)             程颐(yí)         萤火(yíng) 

塾师(shú)                     停滞(zhì) 

  

  2. 字形辨识 

  

  3. 词语补注 

不攻自破:

不用攻击,自己就破灭或站不住脚,比喻事物的荒谬。

 

停滞:

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进行或发展。

 

启迪:

导、启发。

 

盲从:

盲目地附和随从。

 

  

二、课文内容讲解 

  1. 内容解析 

这是一篇谈治学方法的文章。

文章的标题揭示了本文的论题。

表面看,“怀疑”与“学问”是并列关系,实质上文章是在说“怀疑”的重要性。

作者根据经验,提出并论证了这样的观点:

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这样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

 

文章开头两段,引用名言,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治学必须要有怀疑的精神。

作者完整的引用格式,体现出治学的严谨。

 

接下来的第3~5段,论证第一个分论点:

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这一部分可分为两个层次,分别从如何对待传说和如何对待书本、学问两方面进行论述,其中第3、4段,论述对于传说,不论信与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第5段论述无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结尾一段,首句承上启下,前半句归纳第3~5段论证的观点:

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后半句提出本段论点:

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作者先从反面说理,后从正面说理,阐明为什么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再举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书善疑多问的事例进行论证,然后由点到面,指出一切学问家都具有怀疑的精神,且以“常常怀疑”、“常常辨伪”、“常常评判”、“常常修正”等四句概括出怀疑精神在治学中的重要体现。

在此基础上,又从反面论述了“墨守前人旧说”恶习的严重后果。

 

  

  2. 特色赏析 

(1)思路缜密、层层深入。

 

文章开篇引用名言,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后,分别从消极与积极两方面进行论证。

第6段首句是承上启下的递进复句,概括了前后两个分论点。

在论述前一分论点“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时,先说对传说要有怀疑精神,既然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而这种证据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而别人传说又不一定可靠,所以对于传说都应经过一番思考;再扩展开去提出无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思索”来辨别是非。

这样,本文论证的内容从对于传说的怀疑,进而扩展到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的怀疑;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意义,进而从积极方面论及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作用。

文章论述由浅入深,层次清晰,全面而精当地阐述了怀疑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2)论证充分,说理透彻。

 

首先,文章多次引用古代著名学者的名言,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开篇以程颐和张载这两位大学问家的经验之谈代为立论,开门见山,先声夺人,既摆出论点,客观上也起到了论据的作用。

第5段又援引孟子的名言,略作阐释,有力论证段首的分论点。

 

其次,文章运用大量具体事例证明论点,令人信服。

在论证对于传说必须要有怀疑精神这个论点时,列举古书上“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事例,并连续多次追问,使人确信古书上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确有必要。

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又以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年读书善疑多问的事例做论据,提出“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煅炼出来的”,极具说服力。

 

此外,还反复运用对比论证,有力地证明了论点。

第4段“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明“我们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之因。

第5段“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否则是盲从,是迷信”,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结果,阐明“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第6段“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

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

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是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在正反对比中强调了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重要性。

而“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

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又先从正面概述事实,后据此事实从反面作一推理,阐明了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语言准确、透辟周密。

 

本文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

例如“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一句,短短几个字,就把对传说“信”与“不信”,“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的理由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其理服人,无可置疑。

又如“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一句,蕴含丰富,论述精辟。

其中,“一切”强调古今中外的学问家,无一例外;“不但……,就是……”的句式,准确恰当,便于语意的表达;“抱怀疑的态度”、“和书中的学说辩论”、“评判书中的学说”、“修正书中的学说”,细致、深入、有序地说明了学问家如何把“新学说”“建设”起来;四个“常常”的重复使用,突出学问家是经常这样做的,表明这样做,这种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中,“更新”,针对“过去”的学说而言,“更善”,说明优于“过去”的学说,两者准确地说明了“新学说”的发展性、优越性,这一句精当地总结了上面的论述。

以上这一长句,字字相宜,句句有用,足见语言的透辟周密。

 

  

3. 句段品鉴 

(1)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品析:

这句话从正面阐述了一切学问家做学问的态度,四个“常常……”循序渐进地概括了“怀疑的精神”。

“一切”二字把做学问的人的那种严谨的态度表现了出来。

 

(2)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品析: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出自《孟子·尽心下》,原话为: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意思是:

完全相信《尚书》那不如没有《尚书》。

我对于《武成》一篇,所取的不过两三页罢了。

 

  

4. 写法探究 

(1)以古代著名学者的名言开篇,点破题目,手法独特,以古人名言提出论点,更是奇中有巧。

 

(2)论证论点层层深入 

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之后,第3段至第5段先从消极方面进行论证,第6段再从积极方面进行论证。

 

(3)分析事理透辟周密。

 

文章为了论证对于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首先表明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又表明事实和根据有两个来源,即亲见和传说,而传说不一定可靠,从传说中找证据又是治学所不可缺少的,这样,就很自然地推论出对于传说都应该经过一番思考的道理。

 

(4)引用名言、列举事例论证论点,说服力强。

 

文章引用古代著名学者的名言作为论据,大大的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开头引用程颐和张载这两位古代大学问家的经验之谈作为论据和论点,很有说服力。

第5段又引用了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名言,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5. 难点探究 

(1)课文在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引用古代有名的学者的话作为文章的中心论点,既扣住了“学问”二字,又有说服力度。

 

(2)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

 

中心论点是全文的统帅、核心,分论点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是中心论点的几个方面,是支撑,是论据。

可作分论点的有两种事物:

一是不需要证明的现成的理论观点,诸如已被公认的无需再加以证明的定理、公式、经典作家的论断等;二是需要再加以证明的一些观点或论断。

本文分论点属于后一种。

 

(3)两个分论点基本含义的理解。

 

“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这是个递进复句,前半句中“消极”指的是被动接受别人的学说观点,后半句中“积极”指的是主动创立自己的学说观点。

 

  

  6. 考点点津 

例:

我们对什么都应怀疑吗?

应该怎样怀疑?

 

考点说明:

此题意在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名师点拨:

同学们应该明白,作者所说的怀疑是指在做学问的时候,并非对一切事情都持怀疑态度。

 

参考答案:

不应该,作者强调在做学问时要有怀疑精神,并没有针对生活中的所有事情;对于已被确认的事实不必怀疑,不提倡乱怀疑,瞎怀疑,或者怀疑一切。

 

  

[课后习题讲解] 

第一题:

怀疑是做学问的基本条件,是做学问的前提。

 

第二题:

做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而这些根据不能亲自看到,只能靠传说,而传说的东西不能轻信,必须有怀疑的精神。

 

第三题:

“怀疑”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证明“怀疑”的价值主要为:

一方面从消极方面以事例来论证,它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另一方面从积极方面论证,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因怀疑而产生和发展,同时作者还选用了一些具体事例证明了它是一切“创新”的基本条件。

 

第四题:

人人在客观事物面前,都不能回避这个“疑”字。

科学上的重大突破,理论上的重大创造,技术上的重大发明,往往是从“疑”开始的。

 

  

附:

结构图示 

  

第18课  《一个少年的笔记》 

[三维目标] 

  1. 理解“诗意”发生、形成的美妙过程,懂得文学创造来自生活的道理。

 

  2. 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观察的方法,积累优美的语言。

 

  3. 培养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预习导引] 

  1. 目标点击 

(1)继续培养在规定的时间里阅读比较长的文章的能力。

 

(2)激发仔细观察身边事物、展开联想、想象的兴趣,理解文学与生活的关系。

 

(3)培养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感。

 

  

  2. 学法指导 

(1)调动已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文本内容。

 

(2)充分发掘文本资源,准确、快捷地筛选信息,处理信息。

 

(3)在生活中运用课文教给自己的学习方法,尝试观察、联想、想象和写诗。

 

(4)学习作品的主人公写观察笔记,积累生活素材。

 

  

[资料链接] 

  1. 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江苏苏州人,名绍钧。

语言学家、教育家。

 

1912年中学毕业后,开始当小学教师并从事文学创作。

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

1923年起,在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到开明书店任编辑。

“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

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辑、教育部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等职,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从事编辑出版工作,曾参与创办、主编或编辑的杂志有《苏州评论》、《小说月报》、《妇女杂志》、《中学生》、《开明少年》、《中国作家》等,著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等。

 

  

  2. 背景材料 

    《一个少年的笔记》生动地呈现了一个少年成长的精神世界。

一池荷叶荷花、三棵老银杏和墙上爬山虎的脚,引起了少年的联想、想象和思考,从而找到了“诗的材料”,下定尝试作诗的决心和悟出了生活要脚踏实地的道理。

 

  

  3. 题目解说 

    文章借用“一个少年的笔记”这一形式,以孩子的语气告诉我们青少年学生,要关注生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

以这样的文学样式写儿童作品,通俗生动,可读性强。

 

  

  4. 文体知识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

它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所谓“形散”是指选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灵活自由;“神不散”是指无论形式表达怎么自由,都必须紧紧围绕一个中心。

以联想、想象为桥梁的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是散文常见的写作手段。

 

  

[教学过程] 

一、速读全文,扫清课文中的字词障碍 

  1. 字音认读 

    胸鳍(qí)         漾起(yàng)            枯萎(wěi) 

  

  2. 字形辨识 

     

  

  3. 词语补注 

舒坦:

心里感到很舒服。

 

空隙:

中间空着的地方;尚未占用的时间。

 

祈祷:

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迎刃而解:

用刀劈竹子,劈开了口儿,下面的一段就迎着刀口自己裂开。

比喻主要的问题解决了,其他有关的问题就可以很容易地得到解决。

 

  

二、课文内容讲解 

  1. 写作提纲 

     

  

  2. 课文内容讲解 

    全文以小标题为标志自然分为三篇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短文。

 

(1)《诗的材料》 

描写了夏日公园里一池荷花盛开时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与荷花融为一体的感受。

 

全文共六个自然段。

第1段从整体上描写荷池。

先写“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接着写荷花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冒出来”,然后用“有的”一词领起的排比句描绘了荷花的各种花姿。

第2段紧承上文写白荷花的姿态,用齐白石先生的画作比,说明满池荷花美丽如画,用“那画家是谁呢”含蓄地指出大自然就是最高明的画家。

第3段写“我”观荷时的想象,“我”仿佛成了一朵荷花,和满池荷花融为了一体,在迎风舞蹈。

第4、5段写“我”从“醉荷”中回到现实,联想起以前观赏牵牛花和看金鱼的情景,和今天观赏荷花一样,也是物我两忘,遐思翩翩。

第6段点题,说明这种来自生活的美的体验就是诗的材料。

 

(2)《三棵老银杏》 

记叙了“我”和表哥关于诗歌《三棵老银杏》的创作思路的谈话,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段)写“我”和表哥虽不懂什么叫诗,但不约而同地有了作诗的冲动,准备尝试写诗。

 

第二部分(3~8段)介绍表哥的四句诗及三棵老银杏树。

 

第三部分(9~15段)表哥谈自己的诗《三棵老银杏》的创作思路。

这一部分是全文的重点。

12段记叙表哥的话,说诗歌接下去要描写村子里新栽的小树,描写小树的长势,描写村子未来的美景,绿树环绕、绿阴遍地,人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安逸舒畅:

13、14段写“我”在表哥的启发下产生的联想:

远近的乡村都藏在树的海洋里,但这三棵老银杏树就像一个特别的标记,让人一下子就能认出自己的家。

15段描写表哥的话,再次点明我们两人关于诗的理解完全相同,都想到用“三棵银杏树”来表现对家乡的爱。

 

(3)《爬山虎的脚》 

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的生长环境、叶子颜色的变化及分布、“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一步一步往上爬的特征,激起我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

 

课文第2段写爬山虎的叶子。

从刚长出来到长大,叶子的颜色从嫩红变成嫩绿,长大后的叶子排列得均匀、整齐、引人注目,并给人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

 

课文的重点部分是第3~5段。

作者形象地把爬山虎茎上的卷须比作“脚”,非常生动地描写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它是怎样向上攀爬的。

它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它的形状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颜色如新叶。

在第4段中,作者通过“触、变、巴、拉、紧贴”等一系列动词,清楚地写出了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最后一段写了爬山虎与墙的关系:

它的脚要是没触着墙就会枯萎。

 

综合来看,三篇短文分别描写“美景触动诗情”、“真情营造诗境”、“用诗心去观察”,从诗意的产生、形成及作用三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一个少年对文学创作的实践和思考及其精神世界的成长。

 

  

  3. 句段品鉴 

(1)这么多的白荷花,有姿态完全相同的吗?

没有,一朵有一朵的姿势。

 

品析:

这句话采用设问的手法,说明世界上的事物都各具形态,各具个性。

要想学习写作,就应仔细观察每一个事物的独到之处,并能准确地描写出来。

 

(2)我觉得这种情形是诗的材料,可以拿来作诗。

 

品析:

“这种情形”指“我”看到美丽的荷花、牵牛花、金鱼,陶醉其中,浮想联翩的情形。

这句话的意思是,生活中的事物都可以作为写诗的材料,只要你侧耳细听,仔细观察,并能展开想象,就可以进行创作了。

 

  

  4. 写法探究 

(1)联想想象,丰富美丽。

如《诗的材料》一文,作者由荷花的多姿多态联想到隔壁张家挂着的四条齐白石老先生的画;由荷花迎风舞蹈联想到电影《天鹅湖》里许多天鹅齐舞蹈的场面;进而由观荷“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联想到以前也有过“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牵牛花”,“觉得自己仿佛是一条金鱼”的情形。

在自然的联想之中又产生了美好的想象,在想象自己是荷花、牵牛花、金鱼的文字中,充满了一个阳光少年的清纯、开朗和活泼的美丽情怀。

 

(2)语言充满情趣。

如《三棵老银杏》中,两个文学少年就诗歌创作的话题谈得这般投机。

朴实流畅的对话,没有深奥玄妙的大理论,有着对诗歌创作的初步感悟——“诗不一定要诗人作。

咱们学生也不妨试作。

不懂得什么叫诗,没关系,作几回就懂得了。

”即作诗要敢于尝试。

少年的交谈,还闪烁着联想、想象的火花,饱含着热爱家乡的感情和对诗歌创作的浓厚兴趣。

 

(3)观察细致,描写生动。

如《爬山虎的脚》一文描写爬山虎的叶子在不同生长阶段颜色的变化:

刚长出来时,叶子是嫩红色,不几天就变成嫩绿色,长大了就更加新鲜了;还描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在静态、动态下给人的不同感受:

那些叶子铺在墙上“均匀”、“没有重叠也不留一点空隙”、“一顺儿朝下”、“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尤其是爬山虎爬墙的情形“触”、“巴”、“拉”、“贴”、“爬”,有动感,有力度。

 

  

  5. 难点探究 

《爬山虎的脚》、《诗的材料》和《三棵老银杏》三篇短文之间的内在联系。

 

从文章内容上看,《诗的材料》和《三棵老银杏》两篇的内容都与写作有关。

《诗的材料》写自己从生活中、从美丽的大自然中发现写作材料的体会:

观察大自然美好的景物时产生的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就是写诗的材料。

可是,光有写诗的材料,没有大胆尝试的勇气,也是写不好诗的,于是,《三棵老银杏》就针对这一话题,以两个少年聊天的形式,探讨了这一问题。

两个少年聊天的内容是比较丰富的,既谈到“诗不一定要诗人作。

咱们学生也不妨试作”的大胆设想,也具体地讨论了以“三棵老银杏”为题的诗歌应该怎么往下写的计划,言谈中还透露出写作的一些基本原则:

诸如要由眼前的事物想开去,要联想和想象事物的发展状况,要抓住事物的特点,要考虑主要事物与背景的关系等等。

不过,重点还是要由写诗的冲动和尝试的胆量。

这样看来,《诗的材料》和《三棵老银杏》两篇短文之间的联系是比较紧密的。

从表面上看,《爬山虎的脚》既不是与前两篇文章同时写的,内容上又没有谈及与写作有关的事,作者怎么会将它们组合在一起的呢?

可是只要仔细地想一想,不难发现这个材料也是暗合在写作这一话题里的。

看到美丽的爬山虎,不由得想要看看它们是怎样爬上墙的,就会去仔细地观察和思考,观察的内容与思考的结论自然就是最好的写作素材了。

另外,爬山虎的攀援过程也能给人以启迪:

做什么事都应该像爬山虎那样,一步一个脚印地往上走。

有了这些体会,就很容易联想到,写诗也是如此,做人也是如此。

这样一来,三篇文章也就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