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贵阳清镇北大培文学校贵州区域学年高一份联考地理精编精校Word解析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595746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15.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省贵阳清镇北大培文学校贵州区域学年高一份联考地理精编精校Word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贵州省贵阳清镇北大培文学校贵州区域学年高一份联考地理精编精校Word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贵州省贵阳清镇北大培文学校贵州区域学年高一份联考地理精编精校Word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贵州省贵阳清镇北大培文学校贵州区域学年高一份联考地理精编精校Word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贵州省贵阳清镇北大培文学校贵州区域学年高一份联考地理精编精校Word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贵州省贵阳清镇北大培文学校贵州区域学年高一份联考地理精编精校Word解析版.docx

《贵州省贵阳清镇北大培文学校贵州区域学年高一份联考地理精编精校Word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贵阳清镇北大培文学校贵州区域学年高一份联考地理精编精校Word解析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贵州省贵阳清镇北大培文学校贵州区域学年高一份联考地理精编精校Word解析版.docx

贵州省贵阳清镇北大培文学校贵州区域学年高一份联考地理精编精校Word解析版

2017-2018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

地理试卷

本试卷总分100分,完成时间90分钟,选择题30个,共60分;填空题4个,共40分。

一、选择题(2分一个,每题只有一个选项,共60分)

近50年来,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面积锐减;湖泊消失了1000多个。

回答下面小题。

1.湖泊面积大量减少对地理环境的主要影响是()

A.长江洪涝灾害减少B.生物物种增加

C.加剧土壤盐碱化D.湖泊环境容量减小

2.遏制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面积减少的主要措施有()

①扩大水田面积②退耕还湖③加强上游地区水土保持④禁止在长江采沙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1.D2.B

【解析】

1.湖泊面积减少造成的后果:

①湖泊环境容量减小,调节长江水量的能力减弱,加剧了长江洪涝灾害的发展;②调节气候作用减少;③生物物种数量减少等。

故D正确,A、B错误。

土地盐碱化加剧主要是由于不合理灌溉造成,湖泊面积减少对其影响不大;而且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丰沛,土地盐碱化不明显,故C错误。

【点睛】土壤盐碱化主要发生在降水少、蒸发旺盛的地区。

2.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面积缩小主要是由于围湖造田和上游的植被破坏,故应加强中游地区的退田还湖和上游地区的植被保护,故B正确。

读某区域地理环境演变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3.引起图中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大气环流B.地壳运动C.海陆位置D.人类活动

4.图示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主要体现了()

A.地理环境的整体性B.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C.地理环境的稳定性D.地理环境的复杂性

【答案】3.B4.A

【解析】试题分析:

3.根据图中地理事物的相互关系及演变过程分析,引起图中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地壳运动

,因为地壳运动引起地表形态发生变化,地表形态和地表性质发生变化,引起气候的变化,促使整个地理环境演变。

故选B。

4.图中各地理因素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制约关系,演变过程主要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故选A。

考点:

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同一自然带,气候条件可能不同;同一气候区,由于内部的差异性,也可以形成不同的自然带。

回答下面小题。

5.下列哪种气候类型发育多种自然带()

A.地中海气候B.温带海洋性气候

C.温带大陆性气候D.热带草原气候

6.并不只是对应一种气候类型的自然带有()

①热带雨林带②温带落叶阔叶林带③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④热带草原带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5.C6.B

【解析】

6.热带雨林带对应热带雨林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对应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带对应热带草原气候。

故B正确。

【点睛】在世界陆地自然带中,同一自然带对应两种气候类型的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同一气候区形成不同自然带的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影响下形成温带草原与温带荒漠两种植被。

下图是珠穆朗玛峰地区南、北坡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7.与北坡相比,南坡自然带丰富的原因是

A.相对高度大,纬度低B.坡向朝南,纬度低

C.坡度大,纬度低D.海拔高,降水多

8.我国西藏的墨脱县位于喜马拉雅山区。

2010年12月15日,墨脱公路的嘎隆拉隧道贯通,结束了墨脱县不通公路的历史。

修建墨脱公路的主要目的是

A.改变墨脱的生态环境B.加强墨脱与外界的联系

C.保持墨脱经济发展的特色D.促进墨脱的产业向外转移

【答案】7.A8.B

【解析】

7.由图可知珠峰南坡相对高度大、基带的纬度低,海拔低,水热条件在垂直方向变化幅度大于北坡,故南坡自然带丰富。

故选A。

8.修建墨脱公路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墨脱与外界的联系,加强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区际联系,而不在于改变其生态、保持经济发展的特色。

故选B。

小明计划考察某地,地理老师建议他最好把时间安排在8月至10月,要带上墨镜、遮阳帽、防晒霜、羽绒服和防水服等物品。

按照老师的建议,小明顺利地完成了考察活动。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9.小明考察的目的地是

A.青海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B.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

C.四川大熊猫自然保护区D.内蒙古大草原

10.下图的四幅照片中,由小明在考察地拍摄的是

A.①B.②C.③D.④

【答案】9.A10.B

【解析】请在此填写整体分析!

9.时间“8月至10月”,物品“墨镜、遮阳帽、防晒霜、羽绒服和防水服”推知该区域“温差大、光照强、天气复杂多变”,A项海拔高,气温低,昼夜温差大;高原空气稀薄,光照强,山区天气复杂多变,B、D多晴朗天气,防水服用处不大;C项光照条件差,墨镜、遮阳帽、防晒霜等物品用处不大。

故A正确。

10.A图为沙漠之洲--骆驼;B图大熊猫主要分布于四川;C图骏马分布于内蒙古草原;D图是青藏高原地区的珍稀动物藏羚羊。

故D正确。

【点睛】注意分析材料中所给出的条件。

11.读某大洲局部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题。

甲、乙、丙自然带分别为()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雨林带

B.热带荒漠带、热带草原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D.热带草原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荒漠带

【答案】B

【解析】图中甲地位于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为热带沙漠气候,受其影响形成热带荒漠景观;乙地为热带草原气候,受其影响形成热带草原景观;丙为地中海气候,受其影响形成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景观。

故B正确。

12.下列地理现象的变化能正确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是()

A.我国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植被有明显的变化

B.秦岭南坡太阳辐射强于北坡,植被生长茂盛

C.云贵高原由于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出现石漠化

D.沙漠地区生长着大量的芦苇

【答案】C

【解析】我国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植被有明显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A错。

秦岭南坡太阳辐射强于北坡,植被生长茂盛,体现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B错。

云贵高原由于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出现石漠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对。

沙漠地区生长着大量的芦苇体现了非地带性,D错。

点睛:

地理环境整体性,体现在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整体,一个因素改变,其它因素也相应变化。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包括纬度地带性规律,经度地带性规律,垂直地带性规律,非地带性(局地小范围的特点)。

13.有关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的地区存在差异性,有的地区不存在差异性

B.同一自然带内不存在差异性

C.不同的空间尺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D.只存在大尺度范围的地域差异,不存在小尺度范围的地域差异

【答案】C

【解析】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可以说自然地理环境中不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A、B错误;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即地域分异规模有大有小,C对、D错。

14.从北京向西经内蒙古到新疆,沿途所见到的自然植被类型依次是:

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这种景观的变化是由于()

A.水分条件的变化起主导作用而形成的

B.热量条件的变化起主导作用而形成的

C.光照条件的变化起主导作用而形成的

D.气候条件的变化起主导作用而形成的

【答案】A

..................

自然带由森林—草原—荒漠,为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的表现。

故选A项。

15.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A.水B.空气C.风力D.生物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土壤。

成土过程开始的标志是微生物在母质上着生;成熟土壤的形成是高等生物大量积累有机质为土壤提供肥力,故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下图为三个区域的人口统计图。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6.如果a、b、c分别代表三个国家,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A.a──德国B.b──肯尼亚C.c──印度D.b──日本

17.造成c区域人口自然增长率低的原因是()

①经济发展水平较高②国家强制性的政策③医疗卫生水平落后④人们的生育意愿较低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答案】16.B17.C

【解析】本题考查人口增长。

16.由图中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数值可判断,a属于“高—高—低”模式,目前存在于少数发展中国家;b属于“高—低—高”模式,多数发展中国家属于这种模式;c属于“低—低—低”模式,分布于大多数发达国家与少数发展中国家。

17.由于c区域主要位于发达国家,故c的低自然增长率是因为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人们生育观念转变,导致人口老龄化,人口增长慢。

读中国的人口红利图,回答下面小题。

18.我国人口红利最大的是()

A.1958年B.1994年C.2012年D.2021年

19.关于人口红利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加重社会负担B.促进经济增长C.加速城市化进程D.拉动消费

20.1976年以后,我国的少儿抚养比逐渐降低,最主要的原因是()

A.经济迅速发展B.医疗条件改善C.计划生育实行D.人们观念更新

【答案】18.C19.A20.C

【解析】

18.“人口红利”指的是在一个时期内,社会抚养指数相对较小。

读图可知2012年少儿抚养比与老年抚养比合计最低,劳动人口比例达到最大值。

故C正确。

19.人口红利期少儿和老年人口少,社会负担轻。

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比重较大,劳动力资源充足,因此会促进经济增长、加速城市化进程、拉动消费。

本题要求选择“不正确”项,故A正确。

20.我国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出生率逐渐降低,使得少儿扶养比逐渐降低。

故C正确。

【点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了解什么是“人口红利”。

下图中a、b、c分别表示0—14岁、15—64岁、65岁及以上三个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21.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国家中,老龄化问题最严重的是()

A.①国B.②国C.③国D.④国

22.图中②国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及应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A.60%计划生育B.30%鼓励生育

C.90%计划生育D.30%引进外来移民

【答案】21.C22.A

【解析】试题考查人口数量变化

21.从图中看③国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最大,且0—14岁人口比重较小,老齡化问题最严重,C正确。

22.图中②国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60%,青少年占比重大,人口自然增长率高,应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A正确。

下图为我国1982年、2000年、2050年(预计)人口年龄分布图。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23.读图可知,我国人口发展的大致趋势是()

A.出生率升高死亡率下降B.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下降

C.出生率升高死亡率升高D.出生率下降死亡率升高

24.预计到2050年,我国人口金字塔图接近()

A.

B.

C.

D.

【答案】23.D24.A

【解析】

23.从1982年到2050年龄分布图可以看出,1982年年龄不足20岁的人口数最多,2000年30岁左右人口数最多,2050年60岁左右人口数最多。

因此15岁以下人口总体减少,说明出生率下降,老年人口比重逐渐上升导致死亡率上升。

故D正确。

24.依据2050年人口年龄分布图,可计算出我国各年龄段人口的大致比例,故A正确。

下图为“部分国家人口出生率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关系曲线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25.上图A,B,C,D四点中表示美国的是()

A.AB.BC.CD.D

26.由图可知,一般情况下()

A.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率低于发达国家

B.发达国家人口出生率低于发展中国家

C.发展中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于发达国家

D.人口出生率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呈正相关

【答案】25.D26.B

【解析】试题分析:

25.美国属于经济发达国家,人口出生率比较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较大,符合的是D,A、B、C情况正好相反。

26.读图,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率高于发达国家,A是错误的;发达国家人口出生率低于发展中国家,B是正确的;发展中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于发达国家,C是错误的;人口出生率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呈负相关,D是错误的。

考点:

主要考查了部分国家人口出生率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关系。

点评:

本题难度适中。

要求学生能熟练从图中读出部分国家人口出生率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关系。

27.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

A.由农村到农村的人口迁移B.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C.由城市到城市的人口迁移D.由城市到农村的人口迁移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是从经济欠发达地区迁往经济发达地区,所以人口是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故选B。

考点:

人口的迁移

28.对于人口迁移所造成的影响,错误的是

A.在迁入地,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

B.在迁出地,有利于加强当地与外界的各种联系

C.在迁入地,经济得到发展,同时产生一定环境问题

D.在迁入地,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的影响。

对迁出地:

有利:

缓解了人地关系的压力;增加了经济收入;加强了与外界的交流;不利:

可能造成人才外流和劳动力缺乏;对迁入地:

有利:

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利于资源开发、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不利:

可能加重迁入地的环境压力。

故选BC项。

下图为人口迁移示意图。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29.若此图表示近现代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则该图可能表示()

A.从北美迁往拉美B.从亚洲迁往拉美

C.从非洲迁往西亚D.从欧洲迁往亚洲

30.若该图表示近年来我国民工流动的主要方向,则该图表示的可能是()

A.从贵州流往广东B.从河北流往山东

C.从广东流往北京D.从上海流往四川

【答案】29.C30.A

【解析】

29.近现代世界人口迁移主要是从经济欠发达地区迁往经济发达地区。

北美、欧洲是主要迁入国;非洲、拉美、亚洲是主要的迁出国;西亚地区因石油资源丰富,劳动力需求量大,吸引非洲、亚洲的人口迁入。

选C正确。

30.近年来我国人口迁移主要是受经济因素影响由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迁移,具体表现为由中西部向东部,由乡村向城市。

故A正确。

二、非选择题(40分)

31.为北半球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后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表示同一种陆地自然带的两个字母是,其中位于大陆东岸的是气候,位于大陆西岸的是气候。

(2)D→C→B→A的更替体现了陆地自然带规律,它的形成基础是。

(3)D→E→F的更替体现了陆地自然带规律,它的形成基础是,在地区表现较明显。

(4)图中各字母表示的自然带中,南半球缺失的两个自然带的字母是,缺失的主要原因是。

【答案】

(1)C和H;温带季风;温带海洋性。

(2)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热量。

(3)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水分;中纬度。

(4)A、B;南半球同纬度的地区是性质均一的海洋,缺少陆地

【解析】

(1)图中C、H表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位于大陆东岸的是温带季风气候,位于大陆西岸的是温带海洋性气候。

(2)图中D→C→B→A南北更替,体现了陆地自然带自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形成基础是热量。

(3)图中D→E→F东西更替,体现了陆地自然带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基础是水分,在北球中纬度地区表现较明显。

(4)图中各字母表示的自然带中,南半球缺失的两个自然带的字母是A苔原带、B亚寒带针叶林带;缺失的主要原因是南半球在对应纬度为海洋。

32.读“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曲线A、B表示人口出生率的是。

(2)图中Ⅱ段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处于人口再生产类型的阶段。

(3)我国由于大力开展工作,人口转变速度较,因此,人口再生产已经基本实现由图中__段向段转变。

(4)分析上表得出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是由、和决定的。

【答案】

(1)B

(2)高低高Ⅱ(3)计划生育工作快ⅡⅢ(4)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解析】

(1)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首先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因此A表示人口死亡率,B表示人口出生率。

(2)读图可知,Ⅱ段人口的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因此自然增长率高,属于高--低--高模式,处于人口再生产类型的传统型阶段。

(3)我国由于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人口自然率明显下降,人口转变速度较快,目前接近“三低”模式。

人口再生产已经基本实现由图中Ⅱ段向Ⅲ段转变。

(4)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是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决定的。

33.读“新中国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表”,回答下列问题。

新中国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表

(1)根据表中给出的数据,绘出新中国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折线图。

(2)1949年—1957年,我国人口死亡率迅速下降的原因是。

(3)1975年以后,我国人口死亡率的特点是。

(4)1965年后,我国的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其最主要原因是。

【答案】

(1)(注意:

①标点准确;②是折线图,不是曲线图)

(2)人类的生存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改善等。

(任答两点)

(3)死亡率一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

(4)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解析】

(1)找准坐标,将表中各点依次转移至坐标图中,再连线即可。

连线时注意题目要求,是折线,不是曲线。

(2)1949年中华人民各国成立,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改善,我国人口死亡率迅速下降。

(3)由第一题折线图可知,1975年以后,我国人口死亡率一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

(4)早自6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许多城市就已开始宣传和实施计划生育,但它们多是倡导性的、局部性的。

1970年以后,全国广大城乡普遍开展计划生育,而且力度越来越大,对我国出生率的下降产生了明显的作用。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某岛屿及附近海域等高线图。

材料二:

据统计,2010年该岛屿所在国家的人口已达2.35亿,成为世界第四人口大国,该国的石油、锡、天然气、铀、镍、锰、铜、铬、铝土矿、金刚石的储量也较丰富。

(1)描述该岛屿的地形特征。

(2)据材料二,简述该国的人口变化特点,并分析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和这种变化可能造成的环境问题。

【答案】

(1)该岛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分布在北部及沿海地区。

(2)变化特点:

人口增长率降低,人口数量增大。

原因:

资源丰富,科技进步,农业单位面积产值提高。

环境问题:

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解析】试题分析:

(1)读图,根据图中等高线数值和分布特征,西北部海拔高达2000米以上,东南部海拔多数在500米以下,北部有海拔200米以下的沿海平原,所以其地形特征是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分布在北部及沿海地区。

(2)人口变化特点可从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率两方面分析。

读材料二图可知,该国人口增长率降低,人口数量增大。

人口增长的原因应从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资源、科技、经济等方面分析。

读材料二可知,该国自然资源丰富,随着资源的开采,该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提高,农业生产单位面积产量增加,能养活更多的人口,环境人口容量增大,人口增多。

新增人口会消耗更多的资源,人口增加所需要的粮食等生活、生产资料增多,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增大,开矿、扩大耕地面积都会导致植被退化、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生态问题。

考点:

等高线图,世界主要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差异,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