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普通高中学校高三语文月考模拟试题5.docx
《广东省深圳市普通高中学校高三语文月考模拟试题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深圳市普通高中学校高三语文月考模拟试题5.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深圳市普通高中学校高三语文月考模拟试题5
高考高三语文月考模拟试题06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甄选/箴言 聒噪/恬淡 干劲/强劲
B.缄默/信笺 谄媚/胡诌 屏障/屏除
C.掠影/虐待 舐犊/胼胝 稽查/稽首
D.羁绊/亟待 校正/比较 装载/记载
2.下列语段中的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抗日”成了时下影视、文学等艺术创作炙手可热的题材。
《我的团长我的团》这部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抑扬顿挫,同时对人性的分析,鞭辟入里,震撼人心,让一群“人渣”重燃斗志,变成勇于赴死之人。
作者用讳莫如深的语言道出了今时今日的我们,尤其需要对未来抱有信心。
A.炙手可热 B.抑扬顿挫
C.鞭辟入里D.讳莫如深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语文课堂其实就是微缩的社会言语交际场,学生在这里学习将来步入广阔社会所需要的言语交际本领与素养。
B.王夫人丧子后好不容易再次得子,无论从母性本能还是从自身权益出发,王夫人对宝玉都弥足珍贵。
C.刚开始,由于对受灾地区的地质条件和地理环境的认识存在误区,导致了救援队伍多次陷入险境。
D.20世纪后期,学者们有条件广泛接触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尽管在对其介绍和评价等方面有不少值得商榷之处,但他们取得的成绩还是应当肯定的。
【解析】 A.“学习”与“素养”搭配不当。
B.“王夫人”“宝玉”主客颠倒。
C.残缺主语。
【答案】 D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艺术知识是对已发生过的艺术现象的理性记录,其本身是非艺术的 ②因为他所知道的这些东西本身是历史的而非军事的 ③但是,艺术修养的根基并不在艺术知识中 ④艺术知识,只是艺术修养大题目下的一种后补性、扩展性的内容 ⑤一个有高度艺术修养的人当然会有比较充分的艺术知识 ⑥这正像知道欧洲战争史常识和拿破仑生平的人未必有真正的军事修养
A.④⑥②①③⑤B.⑤③④①⑥②
C.⑤③①⑥②④D.④⑥②③⑤①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范纯仁字尧夫,始出仕,知襄城县。
县有牧地,卫士牧马,以践民稼,纯仁捕一人杖之。
牧地初不隶县,主者怒曰:
“天子宿卫,令敢尔邪?
”白其事于上,劾治甚急。
纯仁言:
“养兵出于税亩,若使暴民田而不得问,税安所出?
”诏释之,且听牧地隶县。
拜同知谏院,奏言:
“王安石变祖宗法度,掊克[注]财利,民心不宁。
《书》曰:
‘怨岂在明,不见是图。
’愿陛下图不见之怨。
”神宗曰:
“何谓不见之怨?
”对曰:
“杜牧所谓‘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是也。
”神宗嘉纳之,曰:
“卿善论事,宜为朕条古今治乱可为鉴戒者。
”富弼在相位,称疾家居。
纯仁言:
“弼受三朝眷倚,当自任天下之重,而恤己深于恤物,忧疾过于忧邦,致主处身,二者胥失。
”其所上章疏,语多激切。
知庆州。
秦中方饥,擅发常平粟赈贷。
僚属请奏而须报,纯仁曰:
“报至无及矣,吾当独任其责。
”或谤其所全活不实,诏遣使按视。
会秋大稔,民欢曰:
“公实活我,忍累公邪?
”昼夜争输还之。
使者至,已无所负。
移齐州,齐俗凶悍,人轻为盗劫。
或谓:
“此严治之犹不能戢,公一以宽,恐不胜其治矣。
”纯仁曰:
“宽出于性,若强以猛,则不能持久;猛而不久,以治凶民,取玩之道也。
”有西司理院,系囚常满,皆屠贩盗窃而督偿者。
纯仁曰:
“此何不保外使输纳邪?
”通判曰:
“此释之,复紊,官司往往待其以疾毙于狱中,是与民除害尔。
”纯仁曰:
“法不至死,以情杀之,岂理也邪?
”尽呼至庭下,训使自新,即释去。
期岁,盗减比年大半。
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
纯仁凡荐引人材,必以天下公议,其人不知自纯仁所出。
或曰:
“为宰相岂可不牢笼天下士,使知出于门下?
”纯仁曰:
“但朝廷进用不失正人,何必知出于我邪?
”
纯仁性夷易宽简,不以声色加人,谊之所在,则挺然不少屈。
每戒子弟曰:
“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苟能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至圣贤地位也。
”
(《宋史·列传第七十三·范纯仁》)
【注】 掊克:
搜括。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怨岂在明,不见是图 图:
谋取
B.致主处身,二者胥失胥:
互相
C.宜为朕条古今治乱可为鉴戒者条:
分条列举
D.齐俗凶悍,人轻为盗劫轻:
鄙视
【解析】 A项应为“考虑、注意”;B项应为“都”;D项应为“随便,轻率”。
【答案】 C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①其所上章疏,语多激切 ②或谤其所全活不实
B.①公一以宽,恐不胜其治矣 ②法不至死,以情杀之
C.①当自任天下之重 ②此严治之犹不能戢
D.①而恤己深于恤物,忧疾过于忧邦 ②为宰相岂可不牢笼天下士,使知出于门下?
7.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范纯仁以民为本政治理念的一组是(3分)( )
①卫士牧马,以践民稼,纯仁捕一人杖之 ②愿陛下图不见之怨 ③秦中方饥,擅发常平粟赈贷 ④法不至死,以情杀之,岂理也邪?
⑤凡荐引人材,必以天下公议 ⑥谊之所在,则挺然不少屈
A.①②⑥B.①②③
C.②④⑥D.①③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范纯仁当县令时,因越权惩处了宫廷卫士而获罪,后因皇帝宽宏大量而免遭处罚。
B.范纯仁因抨击王安石变法而获得了皇帝的赞许,使皇帝对他言听计从。
C.有一处衙门关满犯了盗窃罪行的屠夫商贩,范纯仁不但宽恕了他们的死罪,训诫一番后还把他们释放了。
D.范纯仁荐举人才,以天下公众的议论为标准,为朝廷荐举正直的官员。
9.断句和翻译。
(10分)
(1)用“/”给下列语段断句。
(4分)
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苟能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至圣贤地位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
①报至无及矣,吾当独任其责。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猛而不久,以治凶民,取玩之道也。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富弼任宰相,称病在家闲居,不理政务。
范纯仁说:
“富弼蒙受三朝君主的恩顾和倚重,应当自己主动担当国家的重任,可他却为自己打算超过了为众人打算,为自己的疾病担忧超过了为国家忧虑,在报效君主和立身处世两个方面都有过失。
”他所上的奏章,言辞大多激烈直率。
10.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
浪淘沙 夜雨
梁 寅[注]
檐溜泻泉声,寒透疏棂。
愁如百草雨中生。
谁信在家翻似客,好梦先惊。
花发恐飘零,只待朝晴。
彩霞红日照山庭。
曾约故人应到也,同听啼莺。
【注】 梁寅(1309~1390),字孟敬,新喻(今江西省新余县)人,元末明初学者。
(1)词中主人公为何而“愁”?
“彩霞”“红日”“啼莺”这组意象表达了他怎样的心境?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为“花发恐飘零”而愁(或为“在家翻似客,好梦先惊”而愁)。
②表达了豁达、愉悦的心境。
(2)画线词句是怎样写“愁情”的?
请简要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__________,__________。
(孟子《鱼我所欲也》)
(2)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
(3)________________,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4)元嘉草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名篇名句】
(1)蹴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也
(2)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羽化而登仙 (4)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年,汉民族最后的口头传说
红 苇
①为什么说年是“汉民族最后的口头传说”呢?
从年的深远的影响上来说,对于过年,几乎每个中国人都会说出一大堆感受、感想和故事。
过年是最能牵动民族情绪、民族心理、民族文化的事情了,进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年文化,而以年文化为代表的节日文化又是构成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年,之所以称之为“最后”,是说其对我们的重要意义。
这个传说对汉民族生活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能与之相匹敌的口头传说,几乎没有。
从这个意义上说,年的传说又可说成是汉民族“最后”的口头传说。
②就是这样一个有着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却一直保持在民间口头传说的状态,这不能不说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
要揭示年的真相,最为直接的依据只有一个,那就是关于年的口头传说,这是华夏民族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口头传说,就其受忽视的程度而言,我把它叫做“最后”的口头传说。
③把年的口头传说当成一个文化问题,就会面对这样的现实,这个现实呈现的景象是:
一条细弱的藤上却结出了一个巨大的果子。
细弱的藤蔓就是年传说,关于其内涵我们知之甚少,相关的研究也相对较少。
巨大的果子是指年传说的直接后果——过年,过年是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至今依然是社会生活中的一大盛事,两者真是反差强烈。
④透视年传说,首先面对的就是资料、史料特别匮乏的现实。
但对于民俗学来说,既有的资料、史料并不是第一位的,民俗学更注重民俗后果的现在性与现场性,也就是说,民俗学更为看重那些活生生的在民俗生活中起作用的事物。
正如民俗学家钟敬文所说的,民俗学是一种“现在的”学问,而不是“历史的”学问,这两者的不同,正像“生物学”与“古生物学”的不同一样。
这样看来,年传说就完全没有必要为自己的“口头传说”出身而自卑。
⑤以文字为中心的史料观,是社会历史逐渐发展的结果。
在这种状态下,口头传说如果不能纳入文字的视野,被文字收编,就难以得到保存,更难以得到知识阶层的青睐。
这样看来,年传说真是命悬一线。
史学家傅斯年在史料观上却别有见地,他认为“史学即史料学”,并特别看重包括口头传说在内的所谓直接的史料。
顾炎武做学问的一个特点,就是搜求直接的史料以修订史文,阎若璩也是以实在地理来订定古记载。
傅斯年对他们的做法都特别推崇,他认为“地方上求材料,刻文上抄材料,档库中出材料,传说中辨材料”,花费真工夫,搜求真材料,这样才能做得出真学问。
⑥其实,传说有其独特的意义。
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传说又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类学家泰勒通过对前文明状态中南太平洋岛民历史记忆的研究,形成了这样的认识:
在文字出现之前,民族历史的传承或多或少是要依靠传说来完成的。
传说中可能有后人不能理解之处,但传说的内容并不是无中生有的。
这正如李学勤先生在《走出疑古时代》中所说,不能单纯地把传说看成是神话故事,而否认其中所包含的历史的“素质、核心”。
⑦从民俗学的角度看,作为“汉民族最后的口头传说”,年传说的重要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口头传说应该说与资料、史料的地位一样重要,甚至有其不可替代的鲜活性与丰富性。
它们之间并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从历史上看有许多资料、史料就是由口头传说而来的,有价值的口头传说完全有资格变成资料、史料。
据认为,《国语》的来源即是口说的史料,《左传》的一部分材料也来源于口头史料,还有战国诸子在其论说中所记的故事也多是如此。
司马迁的《史记》,也采纳了相当多的口头传说。
即使是被奉为圭臬的《旧约》,在其成为经典以前,也只不过是流传于祭司、土师和民间的口头传说而已。
所以,口头传说自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
⑧由此可见,作为口头状态的年传说,其在史料上的意义,是不输于任何所谓以文字状态记载下来的材料的。
(选自《年的三幅面孔,中国时间文化的前世今生》,有删改)
12.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
A.过年牵动着民族情绪、民族心理、民族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年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B.对于民俗学来说,重要的是民俗后果的现在性与现场性,已有的资料、史料并不是最重要的。
C.口头传说没有被纳入文字的视野,没有被文字收编,所以难以得到保存,更难以得到知识阶层的青睐。
D.在文字出现之前,民族历史的传承主要依靠传说来完成,传说中可能有后人不能理解之处,但传说内容不是无中生有的。
E.从民俗学的角度看,口头传说与资料、史料的地位一样重要,甚至有其不可替代的鲜活性与丰富性。
13.根据文意,不列现象不属于“民俗学”研究范畴的一项是(3分)( )
A.学者不仅从历代各种书籍中找出记载孟姜女的材料,还关注从民间收集的关于孟姜女的传说、歌谣、戏曲等等。
B.《红楼梦》中贾宝玉出生后抓周,身上带护身符,订婚“吃茶”,结婚下聘,端午贴符,中秋赏菊等等的叙述。
C.研究“盛唐时期的广东”时,学者主要通过现存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去构建盛唐时期广东的发展状况与历史进程。
D.这里的苗族山寨前竖着一根柱子,上面挂着苗族人演傩戏(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戏曲)的面具。
14.作者为什么认为年的口头传说是“最后的”口头传说?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从全文看,传说有何价值?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
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一步棋
许 行
绿冠擎天,清风徐来。
树下豪与一老者对弈,观者如堵,但鸦雀无声,无敢妄议者。
忽一少年过此,无意间一搭眼便断言:
“再一步便定局矣!
”
众皆一惊,豪与老者亦愕然,抬头见少年面若敷粉,唇如涂朱,潇洒倜傥,甚是不俗。
豪不为怪,且甚喜,遂与搭言:
“敢问公子亦嗜此道?
”
“偶尔消遣。
”
“请问何谈一步定局?
”
“老翁已走华容,是擒是纵,全凭先生之一步棋矣。
”
豪是当地棋坛高手,艺高胆大,善走险着,每每出其不意,以一步棋而赢全局,人称“一步棋”。
少年之言甚中豪之下怀,遂拱手揖坐,邀与对弈。
少年名杰,幼受祖传,棋多诡谲,擅破旧出新,以奇致胜。
也有“一步棋”之称。
今日两强相遇,异着迭出,精彩纷呈。
令围观者眼目一新,不断暗中叫好。
杰看来已使尽全身招数,但终不敌豪,为其一步绝棋所败。
豪哈哈大笑,甚为得意,对杰连称:
“高手,高手!
”此时此刻,这与其是称赞他人,莫如说是炫耀自己。
杰少年老成,声色不动,连说:
“惭愧,惭愧!
”并问:
“还能令小子再学一局乎?
”
豪忙说:
“当然奉陪。
”
开局前杰有意无意中忽然提出:
“能否下一赌注,以助棋兴?
”说时颇有几分羞涩。
豪冷笑说:
“君一过路之人,可身带重金?
”
杰似被激怒,稍一沉吟,愤然从臂上脱下一镶金之玉镯,乃极难得之祖母绿,而以黄金衬里贴边。
往棋盘上一放,金玉生辉,熠熠夺目。
豪大吃一惊,观者亦眼前一亮,交头接耳,啧啧连声。
杰说:
“重金虽无,但愿以此为注。
”
豪对此玉镯万分喜欢,心想这真是天赐,遂指身后之豪华宅院,大声道:
“愿以此宅院连同其中财产和妻妾为注。
”这话说得也太大、太绝啦!
盖豪心怀必胜,实以此为幌子,得其玉镯而已。
杰见此似有几分惊讶之色,但略一踌躇,便说:
“既然先生如此,小子再添一注。
”
豪问:
“何物?
”
杰说:
“现已无身外之物,惟以身为注。
倘如败北,愿与君家终身为奴。
”至此两人之赌注也算旗鼓相当,无可反悔也。
豪亦惊亦喜,不免对杰又多看几眼,他对杰这一美少年,早已满心喜欢,若得其为奴则给个神仙亦不换矣!
开局后,豪借上局之余威,求胜心切,运子不久,便思用其绝步再度置杰于死地。
怎奈此局已非上局,杰对豪逼人之凶棋,虽神色紧张,却能在侥幸中一一化解。
其运子则以守为攻,以缓待急。
有时竟似无心走些漏步,先是舍弃一炮,豪未敢轻取;后又放一马,豪仍未敢动。
观众未明理路,都替豪惋惜,而为杰捏一把汗。
最后杰车入虎口,亦有悔色,但已落子,只好认了。
至此豪已有轻蔑之意,前后左右精察细算一番,觉此车不能放过,吃它之后便有一步致胜之棋,熟料车甫入口,忽生巨变,仅只一步便被杰双马逼宫,踹老帅于蹄下,他的胜算恰恰晚了一步。
豪顿时面若死灰,汗如雨下,仰天长啸:
“我‘一步棋’栽了!
”声入云空,悲惨动人。
豪的宅院和财产杰均收了,惟妻妾杰作为奉送,请其带走。
豪走时杰掏出玉镯,双手相赠:
“棋上为敌,棋下为友,既然君家喜欢,权以此留念吧!
”
观者都一惊愕,甚感杰少年豪爽,赢个精湛,赠个义气。
豪稍一迟疑,接过玉镯熟视良久,猛然把它摔碎在对弈的石桌之上,大呼:
“这劳什子害我苦矣!
还欲令我以此相欺他人乎?
”
盖玉镯乃一赝品也。
16.标题“一步棋”的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各是什么?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豪还是杰?
为什么?
试作简要分析。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这篇小说揭示了人性的哪些弱点,试结合文本加以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从砍柴牧牛到学做木匠
齐白石
(1)同治十年,我九岁。
十一年,我十岁。
十二年,我十一岁。
这三年,我在家,帮着挑水、种菜、扫地、打杂,闲着就带着我两个兄弟。
最主要的是上山砍柴,砍了柴,自己家里有得烧了,还可以卖了钱,补助家用。
我那时,不是一个光会吃饭不会做事的闲汉子,但最喜欢做的,却是砍柴。
邻居的孩子们,和我岁数差不多的,一起去上山的有的是,我们就成了很好的朋友。
上了山,砍满了一担柴,我们在休息的时候,常常集合三个人,做“打柴叉”的玩儿。
打柴叉是用砍得的柴,每人取出一捆,一头着地,一头靠在一起,这就算是“叉”了。
用柴耙远远的轮流掷过去,谁能掷倒了叉,就赢得别人的一捆柴。
掷不倒的算是输,也就输掉自己的一捆柴。
三人都掷倒了,或者都没曾掷倒,那是没有输赢。
两人掷倒,就平分输的那一捆,每人赢到半捆。
因为三捆柴并在一起,柴耙又不是很重的,掷倒那个柴叉并不太容易,一捆柴的输赢,总要玩上好大半天。
这是穷孩子们不用花钱的娱乐。
我小时候也挺高兴玩的。
(2)后来我作客在外,有一年回到家乡,路过山上,看见一群砍柴的孩子,里头有几个相识的邻居,他们的上辈,早年和我一起砍过柴,玩过“打柴叉”的,我禁不住感伤起来,做了三首诗,末一首道:
来时歧路遍天涯,独到星塘认是家。
我亦君年无累及,群儿欢跳打柴叉。
(3)光绪三年,我十五岁。
父亲看我身体弱,力气小,田里的事,实在累不了,就想叫我学一门手艺,预备将来可以糊口养家。
但是,究竟学哪一门手艺呢?
父亲跟我祖母和我母亲商量过好几次,都没曾决定出一个准主意来。
那年年初,有一个乡里人都称他为“齐满木匠”的,是我的本家叔祖,他的名字叫齐仙佑,我的祖母,是他的堂嫂,他到我家来向我祖母拜年。
我父亲请他喝酒。
在喝酒的时候,父亲跟他说妥,让我去拜他为师,跟他学做木匠手艺。
隔了几天,拣了个好日子,父亲领我到仙佑叔祖的家里,行了拜师礼。
吃了进师酒,我就算他的正式徒弟了。
(4)仙佑叔祖的手艺,是个粗木作,又名大器作,盖房子立木架是本行,粗糙的桌椅床凳和种田用的犁耙之类,也能做得出来。
我就天天拿了斧子锯子这些东西,跟着他学。
刚过了清明节,逢到人家盖房子,仙佑叔祖带了我去给他们立木架,我力气不够,一根大檩子,我不但扛不动,扶也扶不起,仙佑叔祖说我太不中用了,就把我送回家来。
父亲跟他说了许多好话,千恳万托地求他收留。
他执意不肯,只得罢了。
(5)我在家里,耽了不到一个月。
父亲托了人情,又找到了一位粗木作的木匠,名叫齐长龄,领我去拜师。
这位齐师傅也是我们远房的本家,倒能体恤我,看我力气差得很,就说:
“你好好的练罢!
什么事都是练出来的,常练练,就能把力气练出来了。
”
(6)记得那年秋天我跟着齐师傅做完工回来,在乡里的田塍上,远远地看见对面过来三个人,肩上有的背了木箱,有的背着很坚实的粗布大口袋,箱里袋里装的也都是些斧锯钻凿这一类的家伙,一看就知道是木匠,当然是我们的同行了,我并不在意。
想不到走到近身,我的齐师傅垂下了双手,侧着身体,站在旁边,满面堆着笑意,问他们好。
他们三个人,却倨傲得很,略微地点了一点头,爱理不理地搭讪着:
“从哪里来?
”齐师傅很恭敬的答道:
“刚给人家做了几件粗糙家具回来。
”交谈了几句话,他们头也不回地走了。
齐师傅等他们走远,才拉着我往前走。
我觉得很诧异,问道:
“我们是木匠,他们也是木匠,师傅为什么要这样恭敬?
”齐师傅拉长了脸说:
“小孩子不懂得规矩!
我们是大器作,做的是粗活,他们是小器作,做的是细活。
他们能做精致小巧的东西,还会雕花,这种手艺,不是聪明人,一辈子也学不成的,我们大器作的人,怎敢和他们并起并坐呢?
”我听了,心里很不服气,我想:
“他们能学,难道我就学不成!
”因此,我就决心要去学小器作了。
(节选自《白石老人自述》,有改动)
19.结合全文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4分)
(1)第一段中白石老人详细讲述了童年“打柴叉”的游戏,你认为作者的目的是什么?
请写出两点。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中“我禁不住感伤起来”,白石老人为什么感伤呢?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第(6)段中白石老人回忆师徒二人遇到“小器作”木匠的故事有什么意图?
请简要分析。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说明过去木匠艺人之间是有等级的,手艺好的人地位高,受人尊敬。
②交代自己后来改学“小器作”木匠的起因。
21.《白石老人自述》大部分是齐白石晚年的口述。
由晚辈记录下来的,后人对这本传记的评价是“我手写我口”。
请概括本文的语言特点,并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22.在下面这段话中横线处续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话语意连贯,句式和谐。
(6分)
你应该有理想,但是不要公然鄙视那些目光短浅的人;你应该有操守,但是不要轻率抨击那些得过且过的人;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