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博士学习计划.docx
《医学博士学习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博士学习计划.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学博士学习计划
医学博士学习计划
篇一:
武汉大学外科博士培养计划
外科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愿为医疗卫生事业及科学研究献身。
2、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及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熟悉本学科的前沿动态,熟悉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技术,并能应用到本学科的研究中,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研究或临床工作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运用该门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具有相当水平的写作能力及一定的听、说能力。
能用英文独立地撰写科研论文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4、身心健康,能完成所担负的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
二、研究方向
1、泌尿外科
泌尿系肿瘤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诊断方法及治疗措施,尤其是膀胱肿瘤、前列腺癌的病因病理、治疗措施,泌尿系结石的病因、发病机理、诊断方法及预防措施,阴茎勃起功能障碍、射精障碍的病因、发病机理、诊断方法及治疗措施,男性不育的病因、发病机理、诊断方法及治疗措施
2、胸心外科
复杂疑难食管疾病;气管肿瘤、肺癌、胸外伤(血胸、。
气胸等)的发病机理、诊断与防治措施;复杂疑难先天性心脏病、瓣膜疾病、冠心病的外科治疗及心肌保护问题、、重症肺动脉高压的处理;大血管病变如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的发病机制和外科治疗,终末期的心衰治疗及心脏移植。
3、普通外科
胃肠外科、肝胆胰腺外科、腹腔镜外科、血管外科的发病机制、诊治方法及外科治疗、器官移植与肝胆外科的发病机制等。
4、骨外科
脊柱及脊髓损伤的机理及基础实验研究、临床分类、临床诊治措施;骨关节疾病的病因、预防措施及临床诊治措施;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基础实验研究及临床诊治措施;骨与软组织
缺损的基础实验研究及临床诊治措施;骨肿瘤的基础实验研究及临床诊治措施等。
5、神经外科
脑肿瘤基础与临床研究、颅脑损伤基础与临床研究、脑血管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颅内压增高的实验与临床研究等。
6.整形外科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为三年。
在职攻读医学科学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年限可适当放宽至3-6年。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见课程计划表
本学科博士生应修满的学分总数不少于12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不得低于8学分。
学位课程学习一般应在入学后第一学期内完成。
外国留学博士生课程总学分与国内博士生一致,其公共必修课程为:
中国文化概论2学分,汉语综合2学分。
港澳台博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可免修,所缺学分通过选修其他课程填补。
五、培养过程必修环节
1.学科综合考试
学科综合考试是进入学位论文阶段前对博士生进行的一次综合考核,是博士生培养的重要环节,主要评估博士生的学科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和学术科研能力。
学科综合考试应在博士生学习的第三学期结束前完成,由各培养单位统一组织,学科点具体落实负责考试方式和形式。
各学科应成立综合考试小组,由本学科或相关学科3-5名专家组成,确定一名负责人主持综合考试工作。
考试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和暂缓通过三种,对于暂缓通过的博士生,培养单位可根据具体情况建议学生重新考试或退学。
博士生在学期间共有两次综合考试机会,第一次考试未通过者允许参加下一次考试(两次考试的间隔时间不少于3个月),两次均未通过,按退学处理(硕博连读生、直博生可转为硕士)。
培养单位应制定本单位学科综合考试实施规则,考试前一个月在上公开博士生综合考试时间、内容与方式,通过综合考试博士生名单应上公示。
2.学术交流
博士生应定期参加学校组织的“学术道德规范讲座”和其它专题讲座、学术报告、研究生论坛等学术研讨活动。
鼓励博士生参加在国际性或全国性学术会议并发言,
3.学期学术报告
博士生每学期应在一定范围内做一次学术研究进展汇报,导师组应进行考评。
4.实习实践
博士研究生在本专业参加不少于半年的临床工作并参加本专业科室的疑难病案讨论。
六、学位论文
1.开题报告。
学位论文选题应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实践应用价值,并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内容包括选题背景及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相关领域最新成果、研究内容与特色、研究方法、关键技术、主要创新点、论文工作计划等。
第二学期开始,在拟定的研究方面范围内,在研究生导师的指导下,在全面检索并阅读相关研究论文的基础上,首先提交本研究方向系统而全面的文献综述,综述篇幅要求万字以上,涵盖近3年最新文献100(其中外文文献不低于50篇)篇以上。
经导师阅读审查同意后,开始进行课题设计,设计完成后提交博研究生指导小组审查,由主导师及其指导小组成员等组成考核小组(五名及以上成员),对选题的创新性和可行性进行重点论证,并就研究工作提出具体意见。
各培养单位应将开题报告时间、地点、报告人、报告主题等信息在上公开。
开题报告最迟在第三学期完成。
开题报告通过后,方可进入学位论文工作阶段,如未通过,应在规定时间内重新做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通过后原则上不应随意变动选题,因特殊原因变动者,应由博士生提出书面申请,经导师与培养单位同意(需在培养单位备案),可重新做开题报告。
2.学位论文过程检查。
在博士生学位论文写作过程中督促导师及指导小组开展学位论文进展情况检查,每隔3-5个月,博士研究生应对论文工作进行阶段性汇报,说明已完成的论文工作和阶段性成果、主要困难、下一步工作计划及论文预计完成时间等,导师及指导小组应对博士生的阶段性工作进行评价与指导。
3.预答辩。
博士生完成学位论文并经导师审阅认可后,应在正式答辩前三至六个月提出预答辩申请。
预答辩由学科点统一组织,需聘请3-5名专家组成预答辩小组,按照正式答辩程序进行。
各培养单位应将预答辩时间、地点、预答辩人等信息进行上公开。
预答辩小组主要对学位论文的创新性、写作规范等进行严格审查,并以评议方式做出合格、不合格的决议。
博士生应根据预答辩专家建议对论文进行修改,修改后的论文经导师审阅通过后方可提交正式答辩申请。
未通过预答辩的论文不予安排正式答辩。
4.答辩。
通过预答辩的博士生,在论文修改完善基础上,经导师审核同意,应在答辩前两个月向所在培养单位提交论文评审与答辩申请,具体要求按照武汉大学博士学位答辩工作的有关规定执行。
5.申请学位资格论文要求
博士研究生至少有2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研究论文在SCI收录的学术期刊上发表;或在SCI收录的学术期刊上发表1篇论文并在指定的“中华牌”期刊上发表1篇与学位论文有关
的研究论文;
或在SCI三区及以上学术期刊发表1篇论文。
具体要求见《武汉大学医学部关于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
6.学位论文格式。
博士学位论文撰写格式等按照《武汉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及答辩的有关规定》执行。
(七)培养方式
1.博士生的培养应依托高水平科研项目,强化系统科研训练,实现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重点进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创新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
2.建立和完善有助于调动和发挥学术团队作用的培养机制,实现导师与导师指导小组相结合、个别指导与集体指导相结合。
同时注重发挥本学科博士培育点乃至本校,本院各学科学术群体的整体优势,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博士生创新性思维、原创性科研意识培养的学术氛围。
导师是博士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负责组建导师指导小组(含副教授,小组成员可跨学科跨院系),共同负责博士生培养的全程指导与质量监控。
3.博士生入学一个月内应在导师指导下,根据培养方案,结合个人实际,制订个人培养计划,对课程学习、文献阅读、科研工作计划与进度、实习实践、学术交流、学位论文等进行明确规定。
4.加强博士生国际学术交流能力的培养,鼓励博士生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如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进入各类国际研究机构访学、合作研究、参加联合培养项目等。
5、在校学习期间,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一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的撰写工作,经导师审核通过后,方可试投各类基金的资助及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篇二:
博士(1002)临床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1002)临床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坚持真理、献身科学、医德高尚、作风严谨、具有较高诊疗水平和较强教学与科研能力,适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是:
(一)、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掌握有关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对本学科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有深入的理解,熟悉并了解相关学科的重要理论和技术。
具有较严密的逻辑思维和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应熟练地掌握本学科(主要指三级学科,下同)的临床技能,能独立处理本学科常见病及某些疑难病症,能对下级医师进行业务指导,达到卫生部颁发的“卫生部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中规定第二阶段培训要求的临床技能水平。
(三)、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能创造性地研究和解决本学科中的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
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作出创造性的成果。
(四)、胜任本学科高校讲师和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所承担的教学及科研任务。
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应具有从事临床科研工作的能力,能紧密结合临床实践,选定科研课题,实施科学研究,完成一篇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的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
(五)、熟练掌握和运用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
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二、修业年限
基本修业年限为3年,允许修业年限为3-8年。
在职博士研究生的修业年限不少于4年。
三、研究方向
(一)100201内科学:
1.内科学(心血管病)
1)冠心病现代治疗的相关基础研究。
2)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和防治措施
3)心律失常和心脏电生理。
4)心力衰竭的治疗进展及相关的基础研究
5)心脏起搏与电生理机制及临床应用。
2.内科学(血液病)
1)造血干细胞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2)恶性血液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3)贫血性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4)出血性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3.内科学(呼吸系病)
1)呼吸衰竭治疗进展及相关的基础研究
2)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和防治措施
3)间质性肺病诊断及治疗
4)慢阻肺及支气管哮喘诊断及规范化治疗
5)肺栓塞的规范化诊疗
4.内科学(消化系病)
1)消化疾病发病机制及诊治的研究
5.内科学(内分泌与代谢病)
1)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2)原发性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3)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4)骨质疏松症基础与临床研究
6.内科学(肾病)
1)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及干预治疗的研究。
2)急性肾损伤的研究
3)肾性低钾血症的相关研究。
(二)儿科学
1.儿科学(儿内)
1)小儿肿瘤与肝胆疾病
2)小儿血液病
3)小儿心血管疾病
4)小儿内分泌与感染性疾病
2.儿科学(儿外)
1)小儿恶性实体瘤与肝胆疾病
2)小儿外科疾病
(三)神经病学
1.脑血管病
(四)外科学
1.普外
1)胃肠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胃癌淋巴结微转移规律和预后的关系的研究、胃癌
肝转移相关基因克隆鉴定及在临床早期诊断预测的应用、中低位直肠癌保留括约肌手术对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
2)肠外与肠内营养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长期应用肠外营养对患者的肝脏、肾脏等重
要器官的功能影响以及早期应用肠内营养对胃肠道手术病人肠屏障功能的恢复与增强的相关作用机制及影响。
3)微创外科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腹腔镜与开放手术对胃肠肿瘤病人结局的影响、气
腹对肿瘤免疫状态的影响;加速康复外科在胃肠道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优点及对病人临床终点的影响。
4)危重疑难胃肠外科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胃肠外科疾病营养不良的流行病学及代谢
规律研究、危重胃肠疾病不同手术前后能量代谢及合理营养支持、危重疑难胃肠疾病手术后糖代谢异常及胰岛素阻抗的发生机理。
5)乳腺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乳腺恶性肿瘤发生的基因遗传学特征以及某些具有
特征性的免疫学因子在乳腺恶性肿瘤发生发展过程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
6)甲状腺肿瘤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常见甲状腺肿瘤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及
鉴别诊断的要点及甲状腺肿瘤患者的基因学特征。
7)疝与腹壁外科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疝与腹壁外科的常见发病人群、发病机制、临
床特点及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治疗原则和疝修补材料的研究。
2.骨外
3.泌尿外
4.胸外
5.心外
1)心外科临床
2)心脏直视手术的心肺保护
6.神经外
1)脑血管病的显微手术
2)重度颅脑外伤的治疗
3)脑胶质瘤的基础和临床
4)癫痫的外科治疗
5)显微神经外科
(五)妇产科学
1)妇科肿瘤
2)妇科微创
3)生殖内分泌
4)妇科计划生育
5)围产医学
6)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六)眼科学
(一)角膜病与白内障
(二)玻璃体与视膜病
(三)眼科基础
(四)眼眶病
四、培养方式
1、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在培养过程中推行以科学研究为主导
的导师负责制。
2、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工作为主,课程学习为辅。
医学博士科学学位的研究生以科学研究工作为主,培养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结合课题需要学习有关课程(见课程学习部分)以提高其基础理论及实验水平。
第一学期集中进行课程学习,入学三个月内由导师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博士生本人的特点,确定其培养计划。
培养计划应对课程学习、文献阅读、科学研究、学位论文工作的预期目标及进度、教学或临床实践等做出安排。
培养计划需经教研室、部系审批后执行,并报研究生院备案。
从第二学期开始进入各科室进行论文研究工作,同时完成专业及专业英语的学习。
指导方式:
指导教师负责和指导小组协助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导师指导小组可由副教授以上的专家3-5名组成。
研究生的培养方式要灵活多样,充分发挥指导教师,指导小组及学生的积极性,不断加强对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更适应新形势下对人才的需求。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
1、课程设置的原则
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要紧跟学科前沿,充分体现相应的深度和内涵。
课程学习最长不得超过一年。
2、课程分类及学分分布
博士研究生的课程分为学位课和非学位课。
学位课程为必修课,包括公共学位课和专业学位课;其中专业学位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两部分。
非学位课程为选修课,包括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
博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一般以课内18学时为1学分,总学分不低于13学分。
公共学位课5学分
其中: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1学分
第一外国语3学分
注:
第一外国语为英语语种者,第二外国语可作为选修课;第一外国语为非英语语种者,第二外国语为必修课,一般要修英语。
②专业学位课6~8学分
③非学位课2~4学分
课程设置见《(内科学(内分泌与代谢病)博士研究生教学计划》(附后)
课程设置见《(临床医学)博士研究生教学计划》(附后)
(说明:
博士所有课程必须在前两个学期完成)
六、必读书目(附后)
七、个人培养计划
每个博士研究生都应制定个人培养计划。
个人培养计划包括课程学习、各培养环节及学位论文工作的要求及进度等。
培养计划在博士研究生入学后6周内制定,并报研究生处备案。
八、中期筛选
具体要求见《青岛大学关于对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实行中期筛选的暂行办法》。
九、学位论文工作
博士学位论文是综合衡量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
博士研究生从事与学位论文有
关的研究工作应不少于2年。
1、论文开题
博士研究生在撰写学位论文之前,必须在查阅文献资料,了解本人主攻方向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确定学位论文题目。
博士研究生至迟在第三学期初通过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论证,通过者方可进入论文写作阶段。
开题报告应公开进行,并由开题报告评议小组评审。
博士研究生开题评议小组成员5-7名,均由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专家组成,其中半数以上应具有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
开题报告包含文献综述,文献综述不得少于10000字。
2、论文工作检查
在学位论文撰写过程中,导师与指导小组要定期检查学位论文的进展情况,确保博士研究生按时高质量地完成学位论文。
3、学术活动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应积极参加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学术讨论、前沿讲座等活动。
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要在一定范围公开做5次以上(含5次)学术报告或讲座。
4、科研活动
在学期间至少以第一作者且青岛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公开发表与本人学位论文工作相关的以下级别(不含增刊、专刊、专辑)和数量的学术论文(文献综述和论文摘要不计其内):
①理、工、医学学科博士研究生至少有1篇发表的学术论文被SCI或EI收录。
博士研究生如以发明人排序第一且青岛大学为第一申请单位获得国内外发明专利一项(获得公布即予认可),可视为发表1篇被SCI或EI收录的学术论文。
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博士研究生在《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2篇。
本人完成并正式出版与其学位论文工作相关且字数在3万字以上的专著,可视为发表1篇符合要求的学术论文,但只能有1篇可作此等同处理。
若被《SSCI》、《AHCI》收录或被《新华文摘》转载3000字以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或《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论文1篇者,可视为达到发表学术论文要求。
各博士学位授权学科根据本学科的具体情况,对博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制定并公布不低于学校基本要求的学术要求,经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批通过,报学校学位办公室备案后实施。
5、论文预答辩
博士研究生在完成所有预定的论文工作内容并撰写学位论文初稿之后应进行预答辩。
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是博士学位论文定稿之前的一次重要集体指导工作,对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博士学位论文内容,提高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6、论文评阅及答辩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要求见《青岛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
篇三:
博士研究计划书范本
XXXX大学20年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
研究计划书
考生姓名:
报考专业:
研究方向:
报考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