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日本茶道的由来及其文化日语专业本科论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586317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日本茶道的由来及其文化日语专业本科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浅析日本茶道的由来及其文化日语专业本科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浅析日本茶道的由来及其文化日语专业本科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浅析日本茶道的由来及其文化日语专业本科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浅析日本茶道的由来及其文化日语专业本科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析日本茶道的由来及其文化日语专业本科论文.docx

《浅析日本茶道的由来及其文化日语专业本科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日本茶道的由来及其文化日语专业本科论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析日本茶道的由来及其文化日语专业本科论文.docx

浅析日本茶道的由来及其文化日语专业本科论文

 

中国某某信息学校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

浅析日本茶道的由来及其文化

姓名:

00000

班级、学号:

0000班、00号

系(部):

经济管理系

专业:

应用日语

指导教师:

000000

开题时间:

2008-06-22

完成时间:

2009-11-27

2009年11月27日

 

目录

毕业设计任务书…………………………………………………1

毕业设计成绩评定表……………………………………………2

答辩申请书……………………………………………………3-4

正文……………………………………………………………5-22

答辩委员会表决意见……………………………………………23

答辩过程记录表…………………………………………………24

 

课题浅析日本茶道的由来及其文化

一、课题(论文)提纲

0.日本茶道

0.1日本茶道的定义

0.2日本茶道的由来及其历史

0.3日本茶道的精神

1.日本茶道的流派及其宗师

2.日本茶道的礼仪及其特点

2.1日本茶道的礼仪

2.1.1日本茶道的茶事礼仪

2.1.2日本茶道的礼法

2.1.3日本茶道的鞠躬礼仪

2.2日本茶道礼仪的特点

3.日本茶道与禅的联系

3.1茶道与禅

3.2禅宗对日本茶道美学的影响

4.中日茶道的异同

4.1中日茶道的核心不同

4.2中日茶道的由来不同

4.3中日茶道的性质不同

5.结论

二、内容摘要

日本的茶道源于中国,却具有日本民族味。

它有自己的形成、发展过程和特有的内蕴。

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熔为一炉,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

它不仅仅是物质享受,通过茶会,学习茶礼,它还可以陶冶性情,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

本文主要从日本茶道的流派及其宗师、日本茶道的礼仪及其特点、中日茶道的异同来论述日本茶道。

三、参考文献

[1]滕军.日本茶道文化概论.第一版.上海.东方出版社.1992(11)

[2]佐岛荣须田等.日本文化社会风土.第一版.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4)

[3]茶禅一味------日本茶道文化.第一版.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1)

[4]鸿宇.说茶之日本茶道.第二版.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9)

[5]关剑平.茶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6]陈文华.长江流域茶文化[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7]丁以寿.日本茶道草创与中日禅宗流派关系[J].农业考古.1997.

(2).

浅析日本茶道的由来及其文化

000

中文摘要:

日本的茶道源于中国,却具有日本民族味。

它有自己的形成、发展过程和特有的内蕴。

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熔为一炉,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

它不仅仅是物质享受,通过茶会,学习茶礼,它还可以陶冶性情,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

本文主要从日本茶道的流派及其宗师、日本茶道的礼仪及其特点、中日茶道的异同来论述日本茶道。

关键词:

民族味;综合性;茶道与禅

1.日本茶道

0.1日本茶道的定义

所谓茶道,就是有关沏茶、饮茶的礼仪,有一整套形式,用以修身养性,增进友谊,学习礼法。

千利休提出,茶道的根本精神是“和、敬、清、寂”。

和、敬,小而言之,表示主客之间的和睦共处,互相尊敬;广而言之,则寄寓社会安定、国家和平的愿望。

清、寂,表示茶室环境的清净幽雅与陈设的古色古香;暗含隔绝尘世,清心洁身之意。

这四个字,称为“四规”,是茶道的宗旨。

茶道最初在寺院中举行,整个仪式极其庄严。

后来传入俗间,也十分注重环境的幽雅。

按照茶道的传统,茶室多设在点缀着奇山异石、花卉林木和水榭亭阁的称为“茶庭”的小花园内。

与室相邻,设一间洗濯茶具用的“水屋”,另有一间曲径相通,专供宾客休息的“待合”,客人便坐于此室,等待主人邀请。

茶室的布置十分讲究,四壁有古书、名贵字画与雕刻艺术品等,室内还须“插花”。

日本茶道文化起源于中国。

公元805年,在中国留学的高僧最澄把茶籽以及饮茶器具首次带到日本。

平安时代的“管原道真”提出取消遣唐使到中国留学后,日本便开始创立自己民族风格的文化,在中国唐宋时期茶文化的基础上创立了现代日本国粹------茶道

0.2日本茶道的由来及其历史

一般说来,提起向日本传播茶文化,当从唐代最澄和尚来华开始。

实际上在公元六世纪,茶叶已经传到了东瀛,日本天台宗的开创者最瀛在带去大量佛经的同时,还带去了茶种和种茶技术,当然还有饮茶的习俗和基本程式。

现在一些日本茶人还认为京都附近,一个叫作宇治的地方,出产的茶叶是世界上最好的茶叶,这实在是有点井蛙之谈的味道。

事实上,无论种茶还是饮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日本人一直处于瞎子摸象的阶段。

直到十五世纪,在足利义政将军的赞助下,茶道才从“唐式茶会”的形式中蝉脱出来,作为一种独立的、世俗的仪式被确定下来,糅合进自己民族的价值取向向民众推广。

有个名叫利休的茶道大师,为日本茶道的发展砌起了一座里程碑,他从中国茶艺中提炼出“和、敬、清、寂”四个字作为日本茶道的精神支点,希望通过饮茶进行自我反省,彼此沟通思想,去掉内心的尘垢和芥蒂,以达到和敬的目的。

为营造有利于茶道精神发扬的气氛,利休还设计了别开生面的茶室。

茶室由茶室本身、水屋、门廊和联接门廊与茶室的甬道组成茶室很小,一般只能容纳几个人,建筑材料刻意给人一种清贫的印象,但制作上颇费匠心,而且打扫得一尘不染。

这与日本茶道强调禅宗的教义是有关系的。

神的弘扬,倡导民族的和谐与亲近,经解战争给民众带来的内心矛盾与痛苦,所以视生命为鸿毛的武士也是茶室的常客。

然而从历史来看,武士并没有从茶道中得到利休想给他们的东西。

相反,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支持利休从事茶道创建的丰臣秀吉将军力图以武力统一全国,举兵征伐,与茶道中的“和敬”二字相悖,令利休十分痛苦,后来秀吉又轻信他人谗言,赐利休自尽。

如果说我们中国的茶艺是一个完整的庞大的体系,那么日本的茶道只是一个分支,但是我们也应该理智地看到,日本茶道将我们中国茶艺中的“艺”的部分提升到了“道”的层面,在饮茶过程中强调道德修养与人格铸就。

相比之下,茶艺在我国经过一千多年的流传,大面积的普及基本完成,但世俗的享受逐渐淹没了精神方面的修炼,即使有物质以外的企求,也属于审美层次的怡悦性。

比如过分讲究器具与环境,这是不是道家与儒家消极的一面在起作用?

妙玉在栊翠庵请喝茶,给宝玉与众姐妹用的是官窑脱胎填白盖碗,给贾母用的是成化窑的五彩小盖钟,这几件茶具到今天摆到香港索斯比拍卖会上,没有两三百万港元休想拿下来。

这当然是扭曲坐标系统的假设。

但在今天,反映在茶艺上的奢华形式还是本末倒置地误导着初涉茶艺的青年人。

我们中国茶艺固有的属于形而上的东西是失落了。

如今,不少茶人竭力呼吁复兴茶艺,但如果仅仅满足于程式上的买椟还珠,着眼于商业策划,或配合某些表演性质的活动,那么茶的魂魄依然在我们头上飘荡。

要么喝茶,要么喝可乐,这就是历史给我们出的难题。

0.3日本茶道的精神

 日本的茶道源于中国,却具有日本民族味。

它有自己的形成、发展过程和特有的内蕴。

 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熔为一炉,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

它不仅仅是物质享受,通过茶会,学习茶礼,它还可以陶冶性情,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

正如桑田中亲说的:

“茶道已从单纯的趣味、娱乐,前进成为表现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规范和理想。

”十六世纪末,千利休继承、汲取了历代茶道精神,创立了日本正宗茶道。

他是茶道的集大成者。

剖析利休茶道精神,可以了解日本茶道之一斑。

 村田珠光曾提出过“谨敬清寂”为茶道精神,千利休只改动了一个字,以“和敬清寂”四字为宗旨,简洁而内涵丰富。

“清寂”也写作“静寂”。

它是指审美观。

这种美的意识具体表现在“佗(chà)”字上。

“佗”日语音为"wabi",原有“寂寞”、“贫穷”、“寒碜”、“苦闷”的意思。

平安时期“佗人”一词,是指失意、落魄、郁闷、孤独的人。

到平安末期,“佗”的含义逐渐演变为“静寂”、“悠闲”的意思,成为很受当时一些人欣赏的美的意识。

这种美意识的产生,有社会历史原因和思想根源:

平安末期至镰仓时代,是日本社会动荡、改组时期,原来占统治地位的贵族失势,新兴的武士阶层走上了政治舞台。

失去天堂的贵族感到世事无常而悲观厌世,因此佛教净土宗应运而生。

失意的僧人把当时社会看成秽土,号召人们“厌离秽土,欣求净土”。

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很多贵族文人离家出走,或隐居山林,或流浪荒野,在深山野外建造草庵,过着隐逸的生活,创作所谓的“草庵文学”,以抒发他们思古之幽情,排遣胸中积愤。

这种文学色调阴郁,文风“幽玄”。

 室町时代,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竞争激烈,商务活动繁忙,城市奢华喧嚣。

不少人厌弃这种生活,以冷峻、恬淡、闲寂为美,追求“佗”的审美意识,他们渴望在郊外或城市中找块僻静的处所,过起隐居的生活,享受一点古朴的田园生活乐趣,寻求心神上的安逸。

而此时茶人村田珠光等人把这种审美意识引进“茶汤”中来,使“清寂”之美得到广泛的传播。

 茶道之茶称为“佗茶”,“佗”有“幽寂”、“闲寂”的含义。

邀来几个朋友,坐在幽寂的茶室里,边品茶边闲谈,不问世事,无牵无挂,无忧无虑,修身养性,心灵净化,别有一番美的意境。

千利休的“茶禅一味”、“茶即禅”观点,可以视为茶道的真谛所在。

  而“和敬”这一伦理观念,是唐物占有热时期中衍生的道德观念。

自镰仓时代以来,大量唐物宋品运销日本。

特别是茶具、艺术品,更受到日本人的青睐,茶会也以有唐宋茶具而显得上档次。

但也因此出现了豪奢之风,一味崇尚唐物,轻视倭物茶会。

而热心于茶道艺术的村田珠光、武野绍鸥等人,反对奢侈华丽之风,提倡清贫简朴,认为本国产的黑色陶器,幽暗的色彩,自有它朴素、清寂之美。

用这种质朴的茶具,真心实意地待客,既有审美情趣,也利于道德情操的修养。

  日本的茶道有烦琐的规程,如茶叶要碾得精细,茶具要擦得干净,插花要根据季节和来宾的名望、地位、辈份、年龄和文化教养等来选择。

主持人的动作要规范敏捷,既要有舞蹈般的节奏感和飘逸感,又要准确到位。

凡此种种都表示对来宾的尊重,体现“和、敬”的精神。

  日本茶道,以“和、敬、清、寂”四字,成为融宗教、哲学、伦理、美学为一体的文化艺术活动。

  现代时期:

日本的现代是指1868年明治维新以来。

日本的茶在安土、桃山、江户盛极一时之后,于明治维新初期一度衰落,但不久又进入稳定的发展期。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日间的茶文化交流频繁,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日本茶文化向中国的回传。

日本茶道的许多流派均到中国进行交流,日本茶道里千家家元千宗室多次带领日本茶道代表团到中国访问,第100次访问中国时,江泽民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千宗室。

千宗室以论文《<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获南开大学哲学博士。

日本茶道丹月流家元丹下明月多次到中国访问并表演。

日本当代著名的茶文化学者布目潮风、沧泽行洋不仅对中华茶文化有着精深的研究,并且到中国进行实地考察。

2001年4月,日本中国茶协会会长王亚雷,秘书长藤井真纪子等一行到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进行茶文化交流。

与此同时,国际茶业科学文化研究会会长陈彬藩、浙江大学教授童启庆、台湾中华茶文化学会会长范增平、天仁集团总裁李瑞河、浙江湖州的蔻丹、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顾问王镇恒、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宛晓春等纷纷前往日本访问交流。

北京大学的滕军博士在日本专习茶道并获博士学位,出版了《日本茶道文化概论》一书。

2.日本茶道的流派及其宗师

日本茶道的流派众多,具体如下:

安乐庵流、怡溪派、上田宗个流、有乐流、里千家流、江戸千家流、远州流、大口派、表千家流织部流、萱野流、古石州流、小堀流、堺流、三斋流、清水派、新石州流、石州流、宗旦流、宗徧流、宗和流、镇信流、奈良流、南坊流、野村派、速水流、普斋流、久田流、藤林流、不白流、不昧流、古市流、细川三斋流、堀内流、松尾流、三谷流、武者小路千家流、利休流、薮内流。

而就其宗师而言,首先创立茶道概念的是十五世纪奈良称名寺的和尚村田珠光(公元一四二三~一五零二年)。

公元一四四二年,十九岁的村田珠光来到京都修禅。

当时奈良地区盛行由一般百姓主办参加的“汗淋茶会”(一种以夏天洗澡为主题的茶会),这种茶会首创的采用了具有古朴的乡村建筑风格的茶室——草庵。

这种古朴的风格对后来的茶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日本茶道的一大特色。

村田珠光在参禅中将禅法的领悟融入饮茶之中,他在小小的茶室中品茶,从佛偈中领悟出“佛法存于茶汤”的道理,那首佛偈就是大家都熟悉的“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村田珠光以此开创了独特的尊崇自然、尊崇朴素的草庵茶风。

由于将军义政的推崇,“草庵茶”迅速在京都附近普及开来。

珠光主张茶人要摆脱欲望的纠缠,通过修行来领悟茶道的内在精神,开辟了茶禅一味的道路。

据日本茶道圣典《南方录》记载,标准规格的四张半榻榻米茶室就是珠光确定的,而且专门用于茶道活动的壁龛和地炉也是他引进茶室的。

此外,村田珠光还对点茶的台子、茶勺、花瓶等也做了改革。

自此,艺术与宗教哲学被引入喝茶这一日常活动的内容之中并得到不断发展。

继村田珠光之后的一位杰出的大茶人就是武野绍鸥(公元一五零二~一五五五年)。

他对村田珠光的茶道进行了很大的补充和完善,还把和歌理论输入了茶道,将日本文化中独特的素淡、典雅的风格再现于茶道,使日本茶道进一步的民族化了。

 在日本历史上真正把茶道和喝茶提高到艺术水平上的则是日本战国时代的千利休(公元一五二二~一五九二年),他早年名为千宗易,后来在丰臣秀吉的聚乐第举办茶会之后获得秀吉的赐名才改为千利休。

他和薮内流派的始祖薮内俭仲均为武野绍鸥的弟子。

千利休将标准茶室的四张半榻榻米缩小为三张甚至两张,并将室内的装饰简化到最小的限度,使茶道的精神世界最大限度的摆脱了物质因素的束缚,使得茶道更易于为一般大众所接受,从此结束了日本中世茶道界百家争鸣的局面。

同时,千利休还将茶道从禅茶一体的宗教文化还原为淡泊寻常的本来面目。

他不拘于世间公认的名茶具,将生活用品随手拈来作为茶道用具,强调体味和“本心”;并主张大大简化茶道的规定动作,抛开外界的形式操纵,以专心体会茶道的趣味。

茶道的“四规七则”就是由他确定下来并沿用至今的。

所谓“四规”即:

和、敬、清、寂。

“和”就是和睦,表现为主客之间的和睦;“敬”就是尊敬,表现为上下关系分明,有礼仪;“清”就是纯洁、清静,表现在茶室茶具的清洁、人心的清净;“寂”就是凝神、摒弃欲望,表现为茶室中的气氛恬静、茶人们表情庄重,凝神静气。

所谓“七则”就是:

茶要浓、淡适宜;添炭煮茶要注意火候;茶水的温度要与季节相适应;插花要新鲜;时间要早些,如客人通常提前十五到三十分钟到达;不下雨也要准备雨具;要照顾好所有的顾客,包括客人的客人。

从这些规则中可以看出,日本的茶道中蕴含着很多来自艺术、哲学和道德伦理的因素。

茶道将精神修养融于生活情趣之中,通过茶会的形式,宾主配合,在幽雅恬静的环境中,以用餐、点茶、鉴赏茶具、谈心等形式陶冶情操,培养朴实无华、自然大方、洁身自好的完美意识和品格;同时,它也使人们在审慎的茶道礼法中养成循规蹈矩和认真的、无条件的履行社会职责,服从社会公德的习惯。

因此,日本人一直把茶道视为修身养性、提高文化素养的一种重要手段。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茶道在日本会有着如此广泛的社会影响和社会基础,且至今仍盛行不衰了。

3.日本茶道的礼仪及其特点

2.1日本茶道的礼仪

2.1.1日本茶道的茶事礼仪

日本茶道发扬并深化了唐宋时“茶宴”、“斗茶”之文化涵养精神,形成了具浓郁民族特色和风格的民族文化,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显示了有中国传统美德的深层内涵的茶文化之巨大影响。

按照茶道传统,宾客应邀入茶室时,由主人跪坐门前表示欢迎,从推门、跪坐、鞠躬,以至寒喧都有规定礼仪。

参加茶事的客人根据身份的不同,所坐的位置也不同。

正客须坐于主人上手(即左边)。

这时主人即去“水屋”取风炉、茶釜、水注、白炭等器物,而客人可欣赏茶室内的陈设布置及字画、鲜花等装饰。

主人取器物回茶室后,跪于榻榻米上生火煮水,并从香盒中取出少许香点燃。

在风炉上煮水期间,主人要再次至水屋忙碌,这时众宾客则可自由在茶室前的花园中闲步。

待主人备齐所有茶道器具时,这时水也将要煮沸了,宾客们再重新进入茶室,茶道仪式才正式开始。

沏茶时主人要先将各种茶具用茶巾(茶巾的折叠方法也有特别规定)擦拭后,用茶勺从茶罐中取二三勺茶末,置于茶碗中,然后注入沸水,再用茶筅搅拌碗中茶水,直至茶汤泛起泡沫为止。

然而,日本茶道的喝茶顺序也是非常讲究的,具体顺序如下:

更衣观赏茶庭初茶茶食中立浓茶后炭薄茶退出衔接共计

二十分钟二十分钟六十分钟二十分钟三十分钟二十分钟三十分钟十分钟三分钟四小时初坐一小时四十分钟后坐一小时二十分。

客人饮茶时口中要发出“啧啧”的赞声,表示对主人“好茶”的称誉。

待正客饮茶后,余下宾客才能一一依次传饮,饮完后将茶碗递回给主人。

客人饮茶也可分为“轮饮”或“单饮”。

即客人轮流品一碗茶,或单独饮一碗茶。

茶道礼法不仅是饮茶,主要还在于欣赏以茶碗为主的茶道用具、茶室的装饰、茶室前的茶园环境及主客间的心灵交流。

整个茶会,主客的行、立、坐、送、接茶碗、饮茶、观看茶具,以至于擦碗、放置物件和说话,都有特定礼仪。

一次茶道仪式的时间,一般在两小时左右内。

结束后,主人须再次在茶室格子门外跪送宾客,同时接受宾客的临别赞颂。

2.1.2日本茶道的礼法

日本茶道强调通过品茶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强调宾主间有一种高尚精神、典雅仪式和双方间的融洽关系。

日本茶道的礼法分为三种:

炭礼法、浓茶礼和淡茶礼法。

炭礼法:

炭礼法即为烧沏茶水的地炉或者茶炉准备炭的程序。

无论是初座还是后座都分别设有初炭礼法和后炭礼法。

它包括准备烧炭工具、打扫地炉、调整火候、除炭灰、添炭、占香等。

浓茶礼法和淡茶礼法:

浓茶礼法和淡茶礼法是主人制茶、客人品茶的一整套的程序章法。

一般情况下,主人先将少许呈粉末状的末茶放入瓷碗中后加点水,用特制的竹筅把茶末搅成糊状,再加水至碗四分之三即可。

喝时用右手拿起茶碗,放至左手撑上,再把茶碗从对面向身前转,经细品、慢啜后奉还主人。

每次茶道举行时,主人必先在茶室的活动格子门外跪迎宾客,头一位进茶室的必须是来宾中的一位首席宾客(称为正客),其他客人则随后人室。

2.1.3日本茶道的鞠躬礼仪

来宾人室后,宾主均要行鞠躬礼。

有站式和跪式两种,且根据鞠躬的弯腰程度可分为真、行、草三种。

“真礼”用于主客之间,“行礼”用于客人之间,“草礼”用于说话前后。

站式鞠躬:

“真礼”以站姿为预备,然后将相搭的两手渐渐分开,贴着两大腿下滑,手指尖触至膝盖上沿为止,同时上半身由腰部起倾斜,头、背与腿呈近90度的弓形(切忌只低头不弯腰,或只弯腰不低头),略作停顿,表示对对方真诚的敬意,然后,慢慢直起上身,表示对对方连绵不断的敬意,同时手沿脚上提,恢复原来的站姿。

鞠躬要与呼吸相配合,弯腰下倾时作吐气,身直起时作吸气,使人体背中线的督脉和脑中线的任脉进行小周天的循环。

行礼时的速度要尽量与别人保持一致,以免尴尬。

“行礼”要领与“真礼”同,仅双手至大腿中部即行,头、背与腿约呈120度的弓形。

“草礼”只需将身体向前稍作倾斜,两手搭在大腿根部即可,头、背与腿约呈150度的弓形,余同“真礼”。

若主人是站立式,而客人是坐在椅(凳上的,则客人用坐式答礼。

“真礼”以坐姿为准备,行礼时,将两手沿大腿前移至膝盖,腰部顺势前倾,低头,但头、颈与背部呈平弧形,稍作停顿,慢慢将上身直起,恢复坐姿。

“行礼”时将两手沿大腿移至中部,余同“真礼”。

“草礼”只将两手搭在大腿根,略欠身即可。

跪式鞠躬:

“真礼”以跪坐姿预备,背、颈部保持平直,上半身向前倾斜,同时双手从膝上渐渐滑下,全手掌着地,两手指尖斜相对,身体倾至胸部与膝间只剩一个拳头的空档(切忌只低头不弯腰或只弯腰不低头),身体呈45度前倾,稍作停顿,慢慢直起上身。

同样行礼时动作要与呼吸相配,弯腰时吐气,直身时吸气,速度与他人保持一致。

“行礼”方法与“真礼”相似,但两手仅前半掌着地(第二手指关节以上着地即可),身体约呈55度前倾;行“草礼”时仅两手手指着地,身体约呈65度前倾。

 

2.2日本茶道礼仪的特点

茶道礼仪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主与客之礼:

在主人与客人之间,客人为上,主人为下。

主人要时时处处站在客人的立场考虑问题。

客人也要站在主人的立场上多为主人着想。

主人与客人要互相理解、互相关心、互相配合,形成一个整体,才能圆满地完成茶会。

客与客之礼:

茶会中的客人是有级别的,其中有首席客人、次席客人、末席客人,大家要尊重首席客。

在客人与客人之间,反复实行的有三种礼:

前礼、次礼、送礼。

人与物之礼:

茶道礼法中独特的部分,茶人们把所有的道具都视为有生命。

无言之礼:

通过主人的行动、姿态、或物与物的碰撞声来实现。

有言之礼:

大部分是关于道具鉴赏,其问答的内容往往模式化。

约定之礼:

茶会上的约定之礼是极其丰富而奇妙的。

3.日本茶道与禅的联系

3.1茶道与禅

茶道作为日本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之一受到世人公认。

喝茶这一行为,在其他国家,或许只能被认为是一种生活习俗。

可是,在日本,茶之道,不知不觉中其精神性被强调。

正如“茶禅一味”一语所象征的那样,通过喝一碗茶,来追求到达高深的精神世界。

因此,茶与禅结合,可以说是日本茶道的独特之处,也可以说是使茶成为一种道的必要因素。

研究茶与禅的关系,对于我们正确、深刻理解茶道和日本文化无疑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茶道里禅的内涵,不在于什么“直心就是禅”,什么“喝茶去”,而是通过繁琐的规则来磨练人心,当这些定规不再令饮茶者厌烦,当饮茶人信手而为就符合茶道礼法时,才算领会了茶的真谛,才能喝到一杯好茶。

繁复而熟练的礼法是为了使人超然物外,浓如苦药的茶汤正如人生,别出心裁的插花显示有限的生命背后人类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棒喝的偈语告诉人处处是真理。

日本茶道,是用一种仪式来向人讲述禅的思想,正如参禅需要顿悟一样,其中蕴涵的那些人生的经验,需要饮茶者用生命的一段时光来领悟。

3.2禅宗对日本茶道美学的影响

日本的茶道文化是在中国宋代禅院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创立伊始,就与禅宗结下了不解之缘。

日本茶道始祖千利休在继承村田珠光、武野绍鸥等先辈茶人的禅茶理念的基础上,将禅宗的修行观念与茶道的文化形式结合起来,创立了风格简素的草庵式茶道。

草庵茶道以“禅”为精神内核,其基本精神被日本学者概括为“和、敬、清、寂”四个字,主张通过在茶室中举行茶会的方式来了悟禅法,参透本心。

由此,草庵茶道亦被认为是一种与“寺院禅”相并列的“在家禅”,综合日常生活的一切形式构建出修炼身心的道场,使茶道修习者达到“无我无心”的大彻大悟之境。

草庵茶道在审美趋向上推崇朴素的“闲寂”茶风,“在不引入注目的外表之下暗含着无价的宝物,在贫困之中深藏着难以言尽的恬静的喜悦”,这种意境被日本茶人奉为美的极致。

“闲寂”的美学理念不仅显现于茶具、茶室、茶仪等诸多外在形式之中,更深深渗入到了茶人的内心世界,成为日本茶道艺术最为鲜明的个性特征之一,对整个日本民族的审美情趣构成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闲寂”是一种带有很强烈的主观色彩的审美观,它否定奢华,否定世俗的普遍意义的美,主张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美,而不是拘泥于社会上固有的审美取向。

“闲寂”所具有的这种否定一切的精神,其背后的指导思想即是“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闲寂”美学观应该看作是禅宗的主体思想在美学领域的一种体现。

4.中日茶道的异同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层次复杂、内容丰富,而日本茶道却自成体系,有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工作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