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先》易解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578489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4.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恒先》易解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恒先》易解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恒先》易解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恒先》易解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恒先》易解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恒先》易解上.docx

《《恒先》易解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恒先》易解上.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恒先》易解上.docx

《恒先》易解上

《恒先》易解(上)

  上博楚简《恒先》是上苍赐予中外学术界的又一件珍贵礼物。

[1]庞朴先生谓之“首尾完好,有残无缺,文字工整,篇章清晰,诚为难得瑰宝。

惟其思想内容,未必明白易晓,因而编联释读,多有商榷余地。

”它一问世,便再一次激发了中外学者的巨大研究热情,并已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

在诸位前辈时贤的启发下,笔者在此略抒管见,以就正于方家。

为了讨论方便,先录出释文,以李零先生的释文为主,以庞朴先生的简序为准,兼容各家,断以己意,为方便排版,尽量径用今字,为标明次第,姑分两篇、五章、十八节,竹简编号用黑方括号标出

恒先【3背】

一、恒先无,有朴、静、虚:

朴,大朴;静,大静;虚,大虚。

二、自厌不自忍,或作。

有或焉有气,有气焉有有,有有焉有始,有始焉有往。

三、[昔]者未有天地,未【1】有作行,出生虚静,为一若寂,梦梦静同,而未或明,未或滋生。

四、气是自生,恒莫生气,气是自生自作。

恒、气之【2】生,不独有与也。

或,恒焉,生或者同焉。

五、昏昏不宁,求其所生:

异生异,畏生畏,韦生非,非生韦,依生依。

求欲自复,复【3】生之生行。

六、浊气生地,清气生天。

气信神哉!

云云相生,信盈天地,同出而异生,因生其所欲。

七、业业天地,纷纷而【4】多采物。

先者有善,有治无乱;有人,焉有不善,乱出于人。

八、先有中,焉有外;先有小,焉有大;先有柔,焉【8】有刚;先有圆,焉有方;先有晦,焉有明;先有短,焉有长。

天道既载,唯一以犹一,唯复以犹复。

九、恒、气之生,因【9】复其所欲。

明明天行,唯复以不法。

智既而亡思不天。

十、有出于或,生出于有,音出于生,言出于音,名出于【5】言,事出于名。

或非或,无谓或;有非有,无谓有;生非生,无谓生;音非音,无谓音;言非言,无谓言;名非【6】名,无谓名;事非事,无谓事。

十一、恙宜利主,采物出于作。

作焉有事,不作无事。

十二、与天之事,自作为事,甬以不可赓也。

十三、凡【7】言名,先者有疑,妄言之,后者学比焉。

举天下之名虚属,习以不可改也。

十四、举天下之作,强者果天下【10】之大作,其冥尨不自若。

作甬有果与不果?

两者不废。

十五、举天下之为也,无夜也,无与也,而能自为也。

【11】

十六、举天下之生同也,其事无不复。

十七、天下之作也,无许恒,无非其所。

举天下之作也,无不得其恒而果述,甬或【12】得之?

甬或失之?

十八、举天下之名无有法者,与天下之明王、明君、明士,甬有求而不虑?

【13】

一、恒先无,有朴、静、虚:

朴,大朴;静,大静;虚,大虚。

此句目前学者皆读为:

“恒先无有,朴……”

按,《庄子·天地》云:

“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名。

”其中的“泰初有无”与“恒先无”正相对应,“泰”与“恒”正相对应,“初”与“先”正相对应,“有无”与“无”正同。

“无”与“虚”古韵同属鱼部,正好押韵,而“有”属之部,与“虚”不谐韵。

古文献中“虚静”比“静虚”更为常见,《恒先》下文即有“出生虚静”,在此用“静虚”而不用“虚静”,当即为与“无”押韵之故。

因此,读“恒先无有,朴……”虽然亦可,且“无有”确为古代文献所习用,但其文气有些不顺,不如读“恒先无,有朴……”文从字顺,韵谐意通。

1、恒先:

道在宇宙演化之最初。

恒:

道也,宇宙之本原。

本篇下文即云:

“气是自生,恒莫生气。

”先:

初也,太初,宇宙演化之最初。

《广雅·释诂一》:

“先,始也。

”《庄子·知北游》:

“外不观乎宇宙,内不知乎太初。

”《庄子·列御寇》:

“迷惑于宇宙,不知太初。

李零先生已指出,“恒先”已见于马王堆帛书《道原》“恒先之初,迵同大虚,虚同为一,恒一而止,湿湿梦梦,未有明晦。

”并云:

“‘恒先’是道”,“‘恒先’是‘道’之别名”,解释为“终极之先”,“就是指先天地而生,独立不改,周行不殆,作为永恒创造力的‘道’”。

许多学者从之。

按,以“恒先”连读,作为一个复音词,固无不可,但鉴于“恒先”在古文献中极为罕见,帛书《道原》虽有一例,但颇可疑,[10]而“恒”与“常”则互通[11],在古文献中常为“道”之同义词,故在此以“恒先”为恒之先,以“恒”为道,似更合文义。

该篇下文“气是自生,恒莫生气”即是明证。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常”在此训为恒常、永恒,用来修饰“道”。

在某些语境中“常”可直接指代“道”,如《老子》第十六章“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第五十五章“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帛书《经法·论约》:

“不循天常”,《庄子·天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荀子·天论》“天行有常”,等等。

考虑到古文献因避汉文帝讳有改“恒”为“常”之例,许多“常”也许原本就作“恒”,而在帛书《老子》中,通行本《老子》中的“常”即多作“恒”。

从文字学上来考察,“恒”字渊源甚古。

殷人先祖即有一位王恒。

[12]《周礼·春官·司巫》:

“国有大烖,则帅巫而造巫恒。

”其以“恒”为名,说明“恒”早已成为人们关注的、具有特殊意义的字。

传本《归藏》、《周易》和马王堆帛书《周易》皆有“恒”卦。

王家台秦简《归藏》有“恒我”卦,多数学者认为“我”系衍文,林忠军先生则提出“我”“决非衍文”。

[13]无论如何,其与传本《归藏》、《周易》和帛书《周易》“恒”卦的紧密相关都是不言而喻的。

《周易·恒》:

“恒:

亨,无咎,利贞,利有攸往。

”《周易·恒·九三》: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

”《周易·恒·彖》:

“恒,久也。

刚上而柔下,雷风相与,巽而动,刚柔皆应,恒;恒‘亨,无咎,利贞’,久于其道也,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利有攸往’,终则有始也。

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

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通行本《周易·系辞上》之“大极”在帛书《系辞》中作“大恒”。

《尚书·汤诰》:

“若有恒性,克绥厥猷惟后。

”《论语·子路》:

“子曰:

‘南人有言曰: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善夫!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

’子曰:

‘不占而已矣。

’”帛书《经法·道法》:

“天地有恒常,万民有恒事,贵贱有恒位,畜臣有恒道,使民有恒度。

”帛书《经·三禁》:

“行非恒者,天禁之。

”长沙子弹库楚帛书:

“时雨进退,亡有常恒。

……建恒怀民,五正乃明。

”饶宗颐先生就此指出:

“‘恒’的道理,在楚人的着作和记录中,特别流行,……楚俗对于‘恒’这一观念的重视,殊非偶然。

”[14]由此可见,以“恒”为最高范畴的《恒先》再次现身楚地,亦殊非偶然。

2、无:

无声无形,超言绝名,即《老子》第一章“无,名天地之始”、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庄子·天地》“泰初有无”之“无”。

《墨子·经下》:

“无不必待有,说在所谓。

”《墨子·经说下》“无若无焉,则有之而后无;无无焉,则无之而无。

3、有:

即《老子》第二十一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之“有”。

4、朴:

该字目前有“质”、“全”、“朴”、“素”、“初”[16]五种讲法。

按,从上下文来看,似以释“朴”为优。

“朴”是古文献描述、指称“道”的习用词汇,而“质”、“全”用以描述“道”的情况颇为罕见。

《老子》第十九章: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第二十八章: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第三十二章:

“朴虽小,天下莫能臣。

”第三十七章:

“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庄子·天地》:

“夫明白入素,无为复朴,体性抱神,以游世俗之间者,汝将固惊邪?

”《文子·道原》:

“故道者,虚无、平易、清静、柔弱、纯粹素朴,此五者,道之形象也。

……纯粹素朴者,道之干也。

……有形者遂事也,无形者作始也。

遂事者成器也,作始者朴也。

”《文子·自然》:

“朴至大者无形状,道至大者无度量。

”其中的“朴”即指称或描述“道”。

5、静:

该字原作“寈”,李零先生读为“静”,李学勤先生读为“清”。

廖名春先生认为:

“文献中‘静虚’、‘清虚’并多见,但下文受‘大’修饰,读‘太静’不如读‘太清’。

按,考虑到《恒先》紧承此句之“自厌,不自忍,或作”及下文之“浊气生地,清气生天”,该字似以释“静”为优,因为“静”与“作”呼应,而“清”与“浊”正对。

文献中以“静”与“虚”对举之例比比皆是,如《老子》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管子·心术上》“天之道虚,地之道静。

虚者不屈,静者不变,不变则不过,故曰不伐”,帛书《道原》“上虚下静,而道得其正”,《庄子·天道》“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故帝王、圣人休焉。

……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等等。

其实,《恒先》下文即有“出生虚静”。

6、大:

庞朴先生似径读“大”,廖名春先生读为“太”,李学勤先生则读为“大全、太清、太虚”。

按,大:

读为太,极也,至也。

“太”在古文中通作“大”,如《周易·系辞上》“易有大极”,《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左传》隐公十一年“羽父请杀桓公,将以求大宰”,《礼记·礼运》“夫礼必本于大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庄子·天道》“知谋不用,必归其天,此之谓大平,治之至也。

……大谩,愿闻其要”,《庄子·天运》“吾奏之以人,征之以天,行之以礼义,建之以大清”,《庄子·山木》“大公任往吊之”,《庄子·田子方》“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其神经乎大山而无介,入乎渊泉而不濡,处卑细而不惫,充满天地”,《庄子·知北游》“外不观乎宇宙,内不知乎大初”,其中之“大”,陆德明《经典释文》皆注曰:

“音泰。

”《老子》第十七章:

“大上下知有之。

”《庄子·列御寇》:

“及其牵而入于大庙。

”其中之“大”,《经典释文》皆注曰:

“音太。

7、大朴:

读为太朴,至朴,浑朴之极,相当于《易纬·乾凿度》和《列子·天瑞》之“太素”。

《文子·自然》:

“朴至大者无形状,道至大者无度量。

8、大静:

读为太静,至静,静寂之极,相当于《周易·系辞上》之“寂然不动”。

《老子》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9、大虚:

读为太虚,至虚,虚无之极。

郭店楚简《老子》:

“至虚,恒也。

”《庄子·知北游》:

“不过乎昆仑,不游乎大虚。

”帛书《道原》:

“恒先之初,迵同大虚,……”

董珊博士认为:

“《恒先》的作者意识到以语言来描述‘道’所受到的局限,所以,在列举了‘道’的三种属性‘朴’、‘静’、‘虚’之后,又着重加说明‘朴’为‘大朴’、‘静’为‘大静’、‘虚’为‘大虚’,以同一般所谓的‘朴’、‘静’、‘虚’区分开来。

”说是。

【句意】“恒”起初是“无”,,它以“朴、静、虚”的形式“有”着,而这里的“朴、静、虚”不是一般的“朴、静、虚”,而是最高程度的、达到极致的、无与伦比的“朴、静、虚”。

郭齐勇先生指出:

“《恒先》首句偏重于讲道的原始性、绝对性、无限性、先在性、超越性、终极性,是最高的哲学抽象,偏重于讲道之体。

”[17]

  二、自厌,不自忍,或作。

有或焉有气,有气焉有有,有有焉有始,有始焉有往。

1、自厌:

自足,安然自足,泰然自若,完善美满,冥然自合。

厌:

原作猒,通作厌,饱也,足也,满足;通懕,安也,安然;合也,冥然自合。

庞朴先生训为“安祥自足”。

说是。

《说文》:

“猒,饱也。

”《集韵·艳部》:

“厌,足也。

”《尚书·洛诰》:

“万年厌于乃德。

”陆德明《经典释文》:

“马云:

厌:

饫也。

”《广韵·御韵》:

“饫,饱也,厌也。

”《说文》:

“懕,安也。

”《尔雅·释训》:

“懕懕,安也。

”《集韵·盐韵》:

“懕,《说文》:

安也。

或作厌。

”《诗经·小雅·湛露》:

“厌厌夜饮,不醉无归。

”毛《传》:

“厌厌,安也。

”《诗经·秦风·小戎》:

“厌厌良人。

”毛《传》:

“厌厌,安静也。

”《说文》:

“厌,一曰合也。

”《国语·周语下》:

“克厌帝心。

”韦昭《注》:

“厌,合也。

作为宇宙本原的“恒”、“道”是安然自足、泰然自若、完善美满、冥然自合的,道家文献一再强调这一点。

如《庄子·大宗师》: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管子·心术上》:

“道在天地之间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淮南子·原道》:

“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禀授无形;原流泉浡,冲而徐盈;混混滑滑,浊而徐清;故植之而塞于天地,横之而弥于四海,施之无穷而无所朝夕,舒之幎于六合,卷之不盈于一握,约而能张,幽而能明,弱而能强,柔而能刚,横四维而含阴阳,紘宇宙而章三光,甚淖而滒,甚纤而微。

2、忍:

忍耐,抑制,克制。

《说文》:

“忍,能也。

”王筠《句读》:

“能读为耐。

”《广雅·释言》:

“忍,耐也。

”《玉篇·心部》:

“忍,含忍也。

”《论语·八佾》: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皇侃《义疏》:

“忍,犹容耐也。

”《离骚》:

“纵欲而不忍。

”《荀子·儒效》:

“志忍私,然后能公;行忍情性,然后能修。

3、不自忍:

不自我抑制,不能不,不得不,顺其自然。

《庄子·在宥》:

“一而不可不易者,道也;神而不可不为者,天也。

”帛书《经·本伐》:

“道之行也,由不得已。

”《列子·天瑞》:

“有生不生,有化不化。

不生者能生生,不化者能化化。

生者不能不生,化者不能不化,故常生常化。

常生常化者,无时不生,无时不化。

4、或:

读为域,宇也。

《墨子·经下》:

“宇或徙。

”孙诒让《闲诂》:

“《说文·戈部》云:

‘或,邦也。

’或从土作域,此即邦、域正字。

”李学勤先生说:

“‘域’训为界,和‘宇’意义类同,所以‘域中’、‘域外’即‘宇中’、‘宇外’,就道家宇宙论而言,系指空间。

”朱渊清先生说:

“《恒先》的域实际上只表明一个范围,而不是具象物质世界的宇宙。

”[18]郭齐勇先生说:

“‘域’是一个‘场’或‘场有’,不仅是空间,而且是时间。

”皆可从。

《老子》第二十五章:

“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河上公《注》:

“八极之内有四大,王居其一也。

”此以“八极”释“域”。

陈柱《老子集训》:

“此‘域’字当作宇宙解。

丁四新先生说:

“‘域’这一概念在《老子》一书中只是给‘四大’依存和活动的空间乃至时间意义上无限敞开的一个‘场’;但无论如何,它还不是一个先天地生的存在者。

它的明晰性和形而下的特性,与竹简所说‘或’的概念,明显不相类似。

总之,‘或’,在竹简中可以肯定是一个混沌体,是或有气或无气,或无有或有的形上存在状态。

”[19]可备一说。

5、作:

兴起,行动。

《说文》:

“作,起也。

”《诗经·大雅·常武》:

“王舒保作。

”郑玄《笺》:

“作,行也。

”《老子》第三十七章: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周易·乾·文言》:

“圣人作而万物睹。

”陆德明《经典释文》:

“郑云:

作,起。

”“恒”“太静”,“自厌”,物极必反,故“作”。

《周易·序卦》云:

“物不可以终止,故受之以《渐》;渐者,进也。

6、焉:

王引之《经传释词》:

“犹于是也,乃也,则也。

”《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上》:

“有知,焉谓之友;无知,焉谓之主。

7、有有:

后一个“有”相当于《老子》第一章“有,名万物之母”、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之“有”。

8、始:

相当于《老子》第一章“无,名天地之始”之“始”,《易纬·乾凿度》和《列子·天瑞》之“太始”。

9、往:

指“始”后的无限化生过程,相当于《老子》第二十五章“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之“逝”、“远”、“反”。

《老子》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

”帛书《经法·四度》:

“极而反,盛而衰,天地之道也,人事之李也。

”帛书《经·本伐》:

“道之行也,由不得已。

由不得已,则无穷。

”《周易·系辞上》:

“往来不穷谓之通。

”《周易·序卦》:

“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

10、有始焉有往:

与下文“求欲自复”相呼应。

《周易·泰·九三》:

“无往不复。

”《文子·自然》:

“夫道,至亲不可疏,至近不可远,求之远者,往而复反。

【句意】作为宇宙本原的“恒”、“道”安然自足,又不自我抑制,自然而然便有空域兴起。

有空域于是有元气,有元气于是有纯有,有纯有于是有太始,有太始于是有往复。

刘贻群先生说,“域”、“气”、“有”等之间“只是一种次第关系,时序关系。

它们也可能有因果关系,甚至母子关系,但那必须要有别的条件,必要的条件,否则我们是不能给‘焉有’以普通的‘生’的意义的。

”[20]说是。

此节文字除了与《淮南子·天文》开篇“天地未形,冯冯翼翼,洞洞灟灟,故曰太昭。

道始于虚霩,虚霩生宇宙,宇宙生气”一段颇相应合外,还可与其他一些文献互相发明。

如《老子》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周易·系辞上》: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太一生水》:

“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

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

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

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

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

四时复相辅也,是以成沧热。

沧热复相辅也,是以成湿燥。

湿燥复相辅也,成岁而止。

”《礼记·礼运》:

“夫礼必本于大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

”《越绝书·外传枕中》:

“道生气,气生阴,阴生阳,阳生天地。

”《易纬·乾凿度》:

“夫有形生于无形,乾坤安从生?

故曰:

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

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

气形质具而未离,故曰浑沦。

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成而未相离也。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

易无形畔,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

九者,气变之究也,乃复变而为一。

”《列子·天瑞》亦有与《易纬》相似之语。

《白虎通·天地》:

“始起先有太初,然后有太始,形兆既成,名曰太素。

”《春秋元命包》:

“水者,天地之包囗,五行之始焉,万物之所由生,元气之腠液也。

……元气之阳为天精,精为日,散而分布为大辰。

”《子华子·大道》:

“一者众之字也,道得之谓太一……太一也者,无不有家,能化一以为二,化二以为三,因三以成万物。

”《子华子·阳城胥渠问》:

“夫混茫之中,是名太初,实生三气……三阳之正气于水,枢其专精之名曰太一。

太一,正阳也。

……水涵太一之中精,故能润泽百物,而行乎地中。

※以上为第一章。

这是重见天日的又一珍贵的宇宙论材料,是一种新的宇宙本根论和生成论,有着典型的道家思想特征,可与许多其他文献相互发明。

  三、[昔]者未有天地,未有作行,出生虚静,为一若寂,梦梦静同,而未或明,未或滋生。

此从廖名春先生读。

有学者读为:

“未有天地,未有作行、出生,虚静为一,若寂梦梦,静同而未或明,未或滋生。

”此读固无不可,但终觉于文不顺,且“未有作行、出生”与“未或滋生”有重复之嫌,故不从。

1、[昔]者:

原释文只有“者”。

李学勤先生认为,“有始焉有往”“下脱去一重文号。

‘有始焉有往’下断句,另以‘往者未有天地’起下一章。

‘往者’意思是过去,古书常见。

”有学者以“者”属上读,然诚如廖名春先生所说:

“‘者’,疑为衍文。

当然有‘者’也通,这样下文都是解释。

但语气有点不太顺。

按,李先生说颇有启发性,然“往者”在古书中虽亦常见,但较少作“过去”讲,古人在此语境下更常用“昔者”或“昔”,如在《庄子》中,“往者”仅4见,《山木》“来者勿禁,往者勿止”,《徐无鬼》“请只风与日相与守河,而河以为未始其撄也,恃源而往者也”,《渔父》“可与往者与之,至于妙道;不可与往者,不知其道,慎勿与之,身乃无咎”,皆非“过去”之意。

而“昔者”在《庄子》中则出现了21次,皆当“过去”讲,且皆在句首。

其他多数古籍与《庄子》情况类似,如《论语》、《礼记》、《大戴礼记》、《孟子》、《荀子》、《左传》、《国语》、《战国策》、《淮南子》等等。

“昔”在句首作“过去”讲亦常见,如帛书《经·成法》:

“昔天地既成,正若有名,合若有刑。

”据此,“者”应属下读,疑其后脱一合文号,或其前因形似而误夺“昔”字,或因形似而误将“昔”抄为“者”,似以前者可能性更大。

“昔者”在句首作“过去”讲为古文献所习见,如上博楚简即有《昔者君老》一篇。

2、作行:

作为,行动。

《诗经·大雅·常武》:

“王舒保作。

”郑玄《笺》:

“作,行也。

”《墨子·经上》:

“作,为也。

”《左传》隐公元年:

“多行不义必自毙。

”《周易·系辞上》:

“推而行之谓之通。

”孔颖达《疏》:

“因推此以可变而施行之,谓之通也。

”“作”与“行”义同,可组成复音词。

廖名春先生说:

“文献常作‘行作’。

”《周礼·秋官·野庐氏》:

“以几禁行作不时者、不物者。

”《商君书·垦令》:

“声服无通于百县,则民行作不顾,休居不听。

休居不听,则气不淫;行作不顾,则意必壹。

”《管子·小匡》:

“故卒伍之人,人与人相保,家与家相爱,少相居,长相游,祭祀相福,死丧相恤,祸福相忧,居处相乐,行作相和,哭泣相哀。

”《鹖冠子·王鈇》:

“祭祀同福,死生同爱,祸灾同忧,居处同乐,行作同和,吊贺同杂,哭泣同哀。

”此处作“作行”,不作“行作”,当有与“静”、“同”、“明”、“生”押韵之故。

3、出生:

在此与上下文义不合,“出”疑为“止”之误,两字在楚系文字中酷似,形似而误。

止:

静止。

止生:

静止不生,即上文之“大静”。

《庄子·大宗师》:

“生生者不生。

4、为一:

廖名春先生训为:

“处于混沌。

”陈静先生训为:

“尚未分化的整全。

”[21]皆可从。

5、寂:

寂静。

黄人二、林志鹏先生说:

“‘寂’,整理者所读,殆以为是马王堆帛书《经法》‘虚无刑,其叔冥冥,万物之所从生’之‘叔’,然依字形看,从水、哉声,寔与‘尗’形不似,疑或可读‘哉’,《尔雅·释诂》云‘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则‘为一若哉’意即‘为一若始’,或者读‘俶’训‘始’,形容‘或’欲开始运动前,孤独单一之状态,如初始之无物素朴一般。

”[22]

6、梦梦:

读为冥冥,冥然无形。

《尔雅·释训》:

“梦梦、訰訰,乱也。

”郭璞《注》:

“皆闇乱。

”邢昺《疏》引孙炎曰:

“梦梦,昏昏之乱也。

”《尔雅·释训》:

“儚儚、洄洄,惛也。

”郭璞《注》:

“皆迷惛。

”《诗·大雅·抑》:

“视尔梦梦。

”《小雅·正月》:

“视天梦梦。

”黄人二、林志鹏先生说:

“‘梦梦’,联绵辞也,亦见《楚帛书》‘梦梦墨墨’、马王堆帛书《道原》‘湿湿梦梦,未有明晦’,又可为‘萌萌’、‘蒙蒙’、‘瞢瞢’、‘冥冥’,皆以音近假。

”董珊博士说:

“‘寂寂’是形容不动的状态,‘梦梦’是说昏乱的样子。

二者都是描述‘道’在运行之前的混沌状态。

”皆可从。

《老子》第二十一章: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庄子·知北游》:

“视之无形,听之无声,于人之论者,谓之冥冥,所以论道而非道也。

”《庄子·在宥》:

“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

”帛书《经法·道法》:

“其寂冥冥。

”长沙子弹库楚帛书:

“梦梦墨墨,亡章弼弼。

”《文子·道原》:

“窈窈冥冥。

7、或:

犹有也。

王引之《经传释词》:

“或,犹有也。

……古‘有’字通作‘或’。

……《易·益·上九》曰:

‘莫益之,或击之。

’‘或’与‘莫’相对为文,‘莫’者,无也;‘或’者,有也。

……‘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

’‘或’亦‘有’也。

‘礼有大有小,有显有微。

’‘有’亦‘或’也。

是‘或’、‘有’二字,随举一言而其义皆通也。

【句意】起初未有天地,未有作行,静止不生,虚静空灵,浑然一体,似乎寂然不动,冥然无形,清静混同,而未有光明,未有生成。

《老子》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帛书《经法·道法》:

“虚无形,其寂冥冥,万物之所从生。

”帛书《道原》:

“恒先之初,迵同大虚,虚同为一,恒一而止,湿湿梦梦,未有明晦。

”《文子·道原》: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惟象无形,窈窈冥冥,寂寥淡漠,不闻其声,吾强为之名,字之曰道。

……夫道者,陶冶万物,终始无形,寂然不动,大通混冥;深闳广大,不可为外;折毫剖芒,不可为内;无环堵之宇,而生有无之总名也。

  四、气是自生,恒莫生气,气是自生自作。

恒、气之生,不独有与也。

或,恒焉,生或者同焉。

1、气是自生,恒莫生气,气是自生自作:

《庄子·在宥》:

“汝徒处无为,而物自化。

……无问其名,无窥其情,物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