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史纲考试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575308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华史纲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清华史纲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清华史纲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清华史纲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清华史纲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清华史纲考试复习资料.docx

《清华史纲考试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华史纲考试复习资料.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清华史纲考试复习资料.docx

清华史纲考试复习资料

1.论十大关系: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1956年4月25日发表。

简述:

1956年初,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不断取得胜利的形势下,中共中央开始把党和国家工作的着重点向社会主义建设方面转移。

社会主义建设,从1953年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算起,已有3年多的实践经验。

对于苏联经济建设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也逐步有所了解。

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戒鉴,总结自己的经验,探索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已经提到了中国共产党面前。

报告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思想是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

2.边疆危机:

《边疆危机》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欧美、日本等列强纷纷把侵略魔爪伸向中国,沙俄侵略新疆,英国觊觎滇藏,日美进犯台湾,造成中国日益恶化的边疆危机,其后更演化为中法战争、中日战争等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其结果是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同时又促进群众性的爱国救亡运动的蓬勃兴。

a、西北边疆:

中亚浩罕国阿古柏勾结沙俄入侵新疆,清政府派左宗棠率军收复;

b、西南边疆:

英国势力侵入西藏、云南;

c、东南边疆:

1874年日本侵略我国宝岛台湾,后向中国勒索50万两白银才撤军。

1879年3月,日本兼并琉球,琉球国灭亡,其侵略锋芒直指台湾。

d、法国妄图以越南为跳板,侵略云南、广西等处,清政府调淮军南下,在广西边境和福建(当时福建含台湾)沿海激战,中国“不败而败”;

e、1894年,日本借镇压朝鲜“东学党起义”之际,为争夺“宗主权”,出兵朝鲜,悍然挑起中日甲午之战,日本战胜,迫使签订了《马关条约》,由此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3.盛世危言:

《盛世危言》,郑观应编成于公元1894年(光绪二十年)。

全书贯穿着“富强救国”的主题,对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诸方面的改革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在当时是给甲午战败以后沮丧、迷茫的晚清末世开出了一帖拯危于安的良药。

《盛世危言》是中国思想界中一部较早地认真考虑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著作。

就其对当时许多问题的思考,百年之后仍然不能抹杀其具有现实意义的光辉。

《盛世危言》是一个全面系统地学习西方社会的纲领,它不讳言中国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落后于西方。

提出了从政治、经济、教育、舆论、司法等诸方面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的方案。

在政治上不但提出了建立议会式的立宪政体,而且提出了将政治公开于传媒,由朝野各方评论,这样才可能使施政臻于完善;在经济上郑氏主张由民间组建工商业团体,大力发展现代工业;在教育上,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都有新见解;在司法上他指出了中国的法律和法律的运用无不体现了黑暗与残暴,所以须得向西方学习,他说"西人每论中国用刑残忍,不若外国宽严有制,故不得不舍中而言外,取外而酌中。

4.九届二中全会:

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简称中共九届二中全会,于1970年8月23日—9月6日在庐山召开。

毛泽东主持了会议。

林彪一伙在会上通过称颂毛泽东为“天才”的办法,借以吹捧林彪,鼓吹要设国家主席,想以此达到其夺权的目的。

8月24日,陈伯达在华北组宣讲由他编选经林彪审定的《论天才》的材料,煽动华北组通过决议:

坚决要求设国家主席。

8月31日,毛泽东发表《我的一点意见》一文,揭穿了“称天才”的骗局,指出了他们在庐山搞突然袭击,煽风点火,唯恐天下不乱的阴谋和野心,指出不要再提设国家主席的问题,从而挫败了林彪反革命集团向党发起的有组织、有预谋的进攻。

为此,全会宣布对陈伯达进行审查。

全会批准了国务院关于全国计划会议和1970年国民经济计划的报告;批准了中央军委关于加强战备的报告。

5.共同纲领:

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

共七章六十条。

总结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规定了中国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基本原则以及各方面基本的方针政策。

1954年宪法颁布前,曾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其主要内容是:

第一,规定了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

国体就是人民民主专政,政体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各级政权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

第二,关于新中国的基本的民族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第三,关于新中国的经济工作方针。

第四,关于新中国的外交工作原则。

性质:

《共同纲领》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6.三国干涉还辽:

三国干涉还辽,发生于甲午战争后。

清朝政府与日本明治政府在1895年4月17日签署《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予日本。

六日后,俄国、德国与法国以提供“友善劝告”为借口,迫使日本把辽东还给中国。

日本为此深感屈辱。

是日俄战争的原因。

4月23日,三国政府向日本政府发出以下通知:

“今日本国割占辽东,既有危害中国之首都(北京)之虞,也让朝鲜国之独立有名无实,有碍维持远东之和平,故今劝谕贵国确认放弃占领辽东半岛。

三国要求日本归还辽东予中国,并限定在十五日之内答复;三国甚至准备派出海军舰队前往东北。

7.三民主义:

孙中山所倡导的民主革命纲领。

由民族主义(PrinciplesofNationalism)、民权主义(PrinciplesofDemocracy)和民生主义(PrinciplesofPeople'sLivelihood)构成,简称“三民主义”。

是中国国民党信奉的基本纲领。

三民主义的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

8.民权主义:

民权主义是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义中的一个,闪耀着唯物主义的光辉和革命性、民主性的战斗精神。

简单介绍了民权的发展、实施的措施及简单评价。

民权主义即政治革命,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这一方案对当时的革命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但由于其并没有从正面鲜明地提出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忽略了广大劳动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以及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等原因,导致其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最终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

实践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孙中山的民权主义,闪耀着唯物主义的光辉和革命性、民主性的战斗精神。

他的民权思想比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民权理论前进了一大步,但是他提出的民权思想究其本质依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体系。

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孙中山的民权思想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缺陷(1?

他反对封建主义,但只重视推翻清朝廷的统治,没有明确提出反对整个地主阶级和封建制度;2?

他提出用民权主义把中国改造成一个“全民政治”的民国,而实际上这种设想是不好实现的)。

史纲总结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第一,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

 

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勒索大量战争赔款,直接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设立租界,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列强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列强通过公使驻京直接向清政府发号施令,通过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通过控制中国海关直接干预中国内政外交,他们还扶植收买代理人,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从而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特权,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通过协定关税,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被宰割的地位,同过大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使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并操纵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

 列强还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一些传教士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他们还宣扬“种族优劣论”,“黄祸论”,目的是为了帝国主义侵略有理论制造舆论。

 所以,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是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

 

第二,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组滞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虽然,列强在侵华的时候也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把西方资本主义的及其技术带入中国,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

但是,其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富强的近代化国家。

因此,总是千方百计的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挠和破坏中国社会的进步。

历史证明,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才有可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2、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

 

第一,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华的野心,粉碎了他们瓜分中国和把中国变成完全殖民地的图谋。

 

帝国主义列强一次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绝不仅仅是为了通商,而是为了掠夺和扩大殖民地,为了他们自身的殖民扩张利益。

每一次战争,都伴随着更大的贪梦目的和更多的利益要求。

但每一次侵略都遇到了中国人民的反抗,使他们的狂妄野心无法得逞。

正是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也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和深刻教训,使他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很难征服的国家。

他们虽然可以强迫清政府签订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但是始终无法把中国变成他们的完全的殖民地。

尤其是甲午战争以后,在瓜分危机的严重关头,中国各阶层人民救亡图存的努力探索和奋起抗争,使侵略者看到了中国人民中所隐含的不甘屈服的伟大力量,不得不放弃了瓜分中国的政策。

 

第二,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教育了中国人民,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鼓舞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志,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意识。

 

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灾难,但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的。

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以及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奋起直追。

 

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痛定思痛,注意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历史地理,总结失败教训,寻找救国的道路和御敌的方法,于是有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提出。

 

甲午战争以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帝国主义的瓜分狂潮和民族危机的刺激,全民族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救亡图存的思想日益高涨。

 

正是这种亡国灭种的危机感,增强了中华民族整体民族利益休戚与共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成为中华民族自立自强并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所在。

 

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第一,近代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在1840 年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清王朝统治者从皇帝到权贵,大都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御敌之策。

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和文化保守,一方面使清朝统治阶级封闭自守,妄自尊大,骄奢淫逸,盲目进攻;另一方面又使统治者和清军指挥人员在战争面前完全没有应变的能力和心态,不适应于近代战争,不少将帅贪生怕死,临阵脱逃,有的甚至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清政府尤其害怕人民群众,担心人民群众动员起来会危及自身统治,所以不敢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

 

清朝统治集团在对外战争中妥协退让求和投降的一系列做法,已经使他失去在中国存在的理由,不推翻他是不能取得反侵略战争胜利的。

 

第二,近代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当时的英国已经历过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中国仍停留在封建的自然经济水平上。

经济技术的落后直接造成军事装备的落后,军队指挥员不了解近代军事战术,从而造成军队素质和战斗力的低下。

 

经济技术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但并不表明经济技术落后就一定在反侵略战争中失败。

正是因为当时的中国政府不能很好地组织反侵略战争,不能发动和利用人民群众的力量,甚至压制人民群众,其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教训:

中国人民必须把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斗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阶级斗争统一起来,才能完成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 

    太平天国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震撼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

    第二,太平天国起义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不同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第三,太平天国起义还冲击了空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第四,太平天国起义还有力的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给了侵略者应有的教训。

 

    第五,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他和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2)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 

    A、从主观上看:

 

    第一,农民阶级不是新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

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

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

 

    第二,太平天国是以宗教来组织发动群众的,但是拜上帝教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它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战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

 

    第三,太平天国也没能正确对待儒学。

 

    第四,太平天国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对西方侵略者还缺乏理性的认识。

 

    B、从客观上看:

    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联合镇压太平天国。

 

    (3)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教训:

 

    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

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反帝反封建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

 

2、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1)洋务运动的性质 

    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即具有进步性,也具有落后保守性。

    

(2)洋务运动的失败的原因 

    第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企图在不改变中国固有的制度与道德的前提下,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严重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第二,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西方列强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控制,他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而洋务派处处依赖外国,企图以此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与虎谋皮。

 

    第三,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洋务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確是封建式的,企业内部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中饱、挥霍浪费等腐败现象。

 

(3)洋务运动失败的教训:

地主阶级不能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历史重任。

 

3、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1)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第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向富强之路。

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第二,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第三,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第四,戊戌维新运动不仅在思想启蒙和文化教育方面开创了新的局面,而且在社会风习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

     

(2)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维新派本身的局限性突出表现在:

 

    首先,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他们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在经济上,虽然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却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

 

    其次,对帝国主义报有幻想。

他们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又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结果是处处碰壁。

     再次,惧怕人民群众。

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

他们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因此,运动未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3)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不仅暴露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着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1、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的?

 

    1905年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取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分别以《民报》、《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了一场大论战。

革命派在论战中论述了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

 

    首先,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的“鹰犬”,因此,爱国必须革命。

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免瓜分之祸”,获得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

 

    其次,进行革命固然有牺牲,但是,不进行革命,而容忍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中国人民就不能免除痛苦和牺牲。

革命虽不免流血,但可“救世救人”,是疗治社会的良药。

 

    再次,人们在革命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乃至作出的牺牲,是以换取历史进步为补偿的。

革命本身正是为了建设,破坏与建设是革命的两个方面。

 

2、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民主革命。

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的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3、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

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1)失败原因:

     首先,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帝国主义与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起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

 

    其次,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2)教训:

    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1)斗争实践——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向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农民阶级、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努力先后失败。

 

    

(2)思想启蒙——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结果;三次大论战,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地位。

 

    (3)阶级基础——五四前后工人阶级的壮大及其斗争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需求。

 

    (4)外来影响——“一战”的影响:

“一战”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中国人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怀疑;(2分)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

十月革命给陷于彷徨、苦闷的中国人昭示了新的理想目标和建国方案,这就是走俄国人的路,搞社会主义。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从此不断向前发展,由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

 

    第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和斗争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

    第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了广泛的国际援助和避免走资本主义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了哪些新面貌?

为什么?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中国革命就展现了新的面貌:

 

    第一,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

 

    第二,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在中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同时,中国共产党月开始从事发动农民的工作,农民的运动蓬勃发展。

 

    第三,实行国共合作,并在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掀起大革命高潮,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一)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 

    1927年8月,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方针。

 

    八七会议以后,举行了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

中国革命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二)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以农村为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这是1927年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革命心道路的开辟,依靠了党和人民的集体奋斗,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

而毛泽东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三)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革命进攻的方向指向了农村,而且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 

    1928年,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社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明确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还科学阐明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1930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毛泽东指出:

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议的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是对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

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法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