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文化 人生礼仪民俗.pptx
《中国民俗文化 人生礼仪民俗.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民俗文化 人生礼仪民俗.pptx(1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生礼仪民俗,一、人生礼仪民俗概述二、诞生民俗三、成年民俗四、婚姻民俗五、丧葬民俗,一、人生礼仪民俗,1.古人眼中人生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汪洙(宋)四喜,人生经历重要阶段见证性标志仪礼:
诞生礼、成年礼、结婚礼、丧葬礼三种主要类型:
脱离前状况的仪礼(诞生礼)过渡阶段的仪礼(成人礼)进入新状况的仪礼(结婚礼)人生仪礼意义:
确立社会属性,获得社会承认,第一部分:
出生礼,生命礼仪的起始、第二部分:
传统出生礼的主要风俗(含诞生、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第三部分:
传统出生礼传承思考第四部分:
新“出生礼”操作方案,人生礼仪概论,每个人在一生当中都有几个必经的生活阶段,如结婚、生育、死亡等等,自古以来在人类的这些生活阶段中都有用一定的仪式所做出的表示,由此获得社会的承认和评价,这“一定的仪式”就是人生礼仪。
人生礼仪纷繁复杂,多姿多彩,每一重大礼仪都伴随着众多的仪式和不成文的规矩。
至于那些细小琐碎的规矩禁忌更是数不胜数,常被后人视为“妈妈例儿”。
特别是对诞生礼、婚礼、寿礼、葬礼这四大礼仪格外重视。
这些礼仪不仅贯穿人的整个生命过程,而且远远地超越了这一过程,前后推移,形成了一个很长的连续性体系。
从父母婚礼的祝吉求子到人死后的祭祀,都可以反映出人生礼仪使一个人的社会生命延续到相当长的时间,并显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
童礼(系列仪礼)寿诞礼,诞生礼,摇篮边仪礼,童礼诞生前:
未孕时祈子、怀孕后禁忌、临产期惯制诞生后:
报喜、沐浴、剃发、百日、取名、抓周目的:
为产妇驱邪,为婴儿祝吉,祈求长寿特点:
生男仪式繁,生女仪式简(传统重男轻女思想)周岁过后,过生日(寿诞礼)视频:
中华礼仪之美-诞生礼,诞生礼,生命维系着人类自身的繁衍,历来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素来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孝的文化”,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不能生儿育女、传宗接代被视为最大的不孝。
中国普遍期望多生儿女、子孙满堂、家大业大。
同时,重男轻女思想极其普遍,既盼望早立子嗣,又重视“五男二女”(用以表示子孙繁衍,有福气),且生育习俗繁杂,礼仪很多。
祈子,祈求多子的习俗,一般在婚姻礼俗中就已显露。
在洞房的装饰上,营造出诸多祈望多子的氛围:
在墙围或板墙子上张贴杨柳青年画麒麟送子图和连生贵子图;窗户上贴有葫芦万代、石榴、牡丹、喜鹊等吉祥图案的大红剪纸;一对玲珑耀眼的“子孙灯”摆在炕头上,伴随新郎、新娘二三天;被子上和箱子上的手绣缎面“榴开百子”图案的喜果等等。
第一部分:
出生礼,生命礼仪的起始,世界上多数民族,都有比较丰富的生命礼仪。
这种生命礼仪是贯穿人的整个生命过程的。
它从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开始,至生命的逝去而结束。
中间经过了成长、成年、婚姻等环节,生命礼仪是生命历程中柔软的结点,它承接了上一段生命历程,又开启了新的生命前景。
经过了十月之久的长长的酝酿,婴儿的哭声终于终结了父母忐忑的猜想,骄傲地宣布着一个全新生命的到来。
沉浸在喜悦之中的大人们为了表达对新生命的爱意、对新生命的祝福,就以各种仪式来为孩子祈福。
这就是出生礼。
华夏民族是一个礼仪文化极其发达的民族,拥有从出生礼、成年礼、婚礼、成长礼到葬礼的完整的生命礼仪体系。
华夏生命礼仪饱含了华夏人文特色,有“冠”与“笄”(ji)的成年礼,有宁静优美的“昏礼”,有庄重安详的葬礼,出生礼也是别具特色。
汉民族传统的出生礼,由几种礼仪组成,婴儿诞生,有诞生礼;三日后,有三朝礼;出生一月,为满月礼;出生百天,行百日礼;一周岁时,行周岁礼。
这样,对一个新生命的迎接过程,才算完成了。
第二部分:
传统出生礼的主要风俗(含诞生、三朝、满月、百日、周岁),汉民族传统的出生礼,因地域之别而具有不同的风貌和表现样式,但总的来看,汉民族传统的出生礼中,大都包含了诞生、三朝、满月、百日、周岁五种主要礼仪,其具体表现形式也基本大同小异。
传统出生礼的主要风俗有:
1诞生礼,男弄璋、女弄瓦:
诗经小雅斯干曰:
“乃生男子,载寝之床。
载衣之裳,载弄之璋。
”“乃生女子,载寝之地。
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意思是说,如果生了男孩,就让他睡在床上,给他穿华美的衣服,给他玩白玉璋;如果生的是女孩,就让她睡在地上,把她包在襁褓里,给她陶制的纺锤玩。
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意识非常明显。
男悬弓、女悬帨,“子生。
男子设弧于门左,女子设帨于门右。
”(礼记内则)若生的是男孩,则在侧室门左悬弓一副;,若是女孩,则在侧室门右悬帨。
帨,音“睡”,是女子所用的佩巾。
周礼婚礼中,女子出嫁,母亲也要亲自为女儿系结佩巾。
显然,弓与帨,具有鲜明的性别特征。
名子,孩子出生后,大人为其取名,称为“名子”。
男取名多是论语之类,女取名多是诗经,报喜,一般是由孩子的父亲赴亲友家,主要是岳父母家报喜。
所持喜物主要有红鸡蛋等。
2三朝礼,是孩子出生三日后举行的礼仪,主要风俗有:
射天地四方“故男子生,桑弧蓬矢,以射天地四方。
天地四方者,男子之所有事也。
故必先有志于其所有事,然后敢用谷也,饭食之谓也。
”(礼记射义)男孩出生三天以后,父母抱其出外,用弓箭射天地四方。
很明显,这是期待男孩长大后志向高远。
对女孩子,则不行此礼。
接子,婴儿出生三天后可以抱出来,俗称“接子”,俗规,接子要选择三天内的吉日,天子的太子要太牢(即三牲皆备)行礼,大夫的长子用少牢(古代祭祀燕烹用羊、豕各一者),士长的长子用一猪,庶人的长子用一猪。
洗三,又叫“洗三朝”、“洗儿”等。
据记载,洗三朝在唐代即已出现,宋代已很流行。
这是婴儿出生三日后举行的洗浴仪式。
各地做法不尽相同,但基本过程大同小异:
用艾熬水,给小孩洗澡。
前来祝贺的亲友拿银钱、喜果之类的东西,往洗澡盆里搁,叫作“添盆”。
洗婆根据亲友所投物品不同,口念不同的吉祥话。
如,若搁枣儿、栗子,就说“早立子儿”;若搁莲子,就说“连生贵子”,等等。
洗完后,有的还用葱在孩子身上拍打三下,取聪(葱)明伶俐之意。
洗三时,亲朋好友纷纷以红包贺礼,主人则以糕点等款待,并留亲友吃“洗三面”。
洗后,还有一项重要仪式,称为:
落脐炙囟。
即去掉新生儿的脐带残余,并敷以明矾,熏炙婴儿的囟顶(囟xn),表示新生儿就此脱离了孕期,正式进入婴儿阶段。
开奶,这天产妇开始给新生儿喂奶。
为了使婴儿将来能吃苦,喂奶前在奶头上先洒几点黄连水,使婴儿吃奶前先尝到苦味。
而后将糖等汁水用手指抹在婴儿嘴上,让婴儿吃奶。
拜床母,传说床神有男女之分,床婆贪杯,而床公好茶,所以以酒祀床母,以茶祀床公,民间在婚礼、生育、三朝、满月等时候有拜床母的习俗,多以浇了酒的肉等为祭。
3满月礼,又叫弥月礼,小孩出生满一月举行,主要风俗有:
满月酒民间普遍流行的满月礼风俗。
此日,亲朋好友带礼物来道贺,主人设丰盛宴席款待,称为满月酒。
剃胎发满月时,为小孩第一次剪理头发,称为剃胎发。
一般是请理发匠上门,理完后给赏钱。
小孩则着新衣。
移窠(音ke)又叫移巢、满月游走等。
民间风俗,婴儿初生是不能随便走动的,到了满月时就可以了。
此时,母亲抱着婴儿到别人房间中去,四处游走,称为移窠。
4百日礼,穿“百家衣”幼儿百日,民间风俗给他穿百家衣。
父母期望孩子健康成长,认为这需要托大家的福,托大家的福就要吃百家饭、穿百家衣。
从各家取一块布片,将布片拼合起来做成服装也就成了百家衣。
戴长命锁,长命锁是挂在儿童脖子上的一种装饰物,民间认为,只要佩挂上这种饰物,就能辟灾去邪,“锁”住生命。
长命锁的前身是“长命缕”。
佩长命缕的习俗,最早可追溯到汉代,据荆楚岁时记、风俗通等书的记载,在汉代,每端午佳节,家家户户都在门楣上悬挂上五色丝绳,以避不祥。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这股丝绳被移到了妇女臂上,渐成为妇女和儿童的一种臂饰。
在当时,由于战争频繁,加之瘟疫、灾荒不断,人民渴望平安,所以用五色彩丝编成绳索,缠绕于妇女和儿童手臂,以祈求辟邪去灾祛病延年。
这种彩色丝绳,就被称之为“长命缕”、也叫“长生缕”、“续命缕”、“延年缕”、“五色缕”、“辟兵缯”、“朱索”、“百索”等。
到了宋代,这种风俗,继续存在。
不仅流行在民间,还传入宫廷,除妇女儿童之外,男子也可佩戴。
每到端午节前,皇帝还亲自将续命缕赏赐给近臣百宫,以便他们在节日佩戴。
宋代称这种五彩丝绳编结物为珠儿结、彩线结,其形制已较复杂。
除丝绳、彩线外,还穿有珍珠等物,在当时汴京等地的街市上还有不少店铺和市贩,专门以销售这种饰物为生。
到了明代,风俗变迁,成年男女使用者日少,通常用于儿童,并成为一种儿童颈饰。
5周岁礼,周岁礼最普遍的风俗就是“抓周”了。
抓周,又叫“试儿”,“罗列盘盏于地,盛果木、饮食、官诰、笔研、筭秤(音算)等经卷针线应用之物,观其所先拈者,以为征兆,谓之试蒣。
此小儿之盛礼也。
”(东京梦华录)小孩不经意的一抓,引起大人浮想连翩,这一风俗极为普遍,至今仍然流行于民间,还出现了专为小儿抓周时使用的套装礼器。
第三部分:
传统出生礼传承思考,出生礼被称为“摇篮边的礼仪”,世界许多民族的出生礼都与宗教密切相关,但华夏民族的诞生礼仪更多的带有儒学和世俗的色彩。
可以说,华夏传统的出生礼,是儒家礼义与世俗生活紧密结合的产物。
弄璋、悬弓等,礼义色彩浓厚,洗三、抓周等世俗风格明显。
随着儒学的式微、世俗的扩张,和其它华夏传统礼仪一样,传统出生礼在发展过程中整体上呈现俗进礼退的趋势。
三、成年礼仪,成年礼:
也叫冠礼,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
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参加的成丁礼演变而来。
我国传统成年礼称为冠礼、笄礼,可以上溯到夏、商二朝,备于周朝。
周朝在我国文化史上扮演了集大成之地位,并有树立典范的作用。
仪礼是现存记载先秦各项礼俗最完整的经典,其中详载各种国家社会礼仪及个人与家庭礼仪。
我国先秦的成年礼以服饰改变为其最大特征,而其中最特别的即是头上的冠、笄,因此男子成年礼称为“冠礼”,女子则称为“笄礼”。
先秦举行成年礼的年龄男子固定在二十岁,女子则须视其许嫁与否而定,许嫁者十五岁行笄礼,否则也是二十岁才行笄礼。
举行方式则是采个别举行,地点选在宗庙神圣之地,日子需经卜筮而定,行礼当天,主人须邀请亲朋好友来观礼才算正式。
礼记冠义篇说道:
“故冠而后服备,服备后而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
”因此,可说此为成年礼主要目标,透过先缁布,次皮弁(bin),次爵弁,藉衣服外在的改变,使人愈来愈尊贵、越来越成熟。
汉代沿袭周代冠礼制度。
魏晋时,加冠开始用音乐伴奏。
唐宋元明都实行冠礼,清代废止。
番禺沙湾地区至解放前还保留着古老的成年礼,如上字框、盘发髻等仪式。
我国先秦的成年礼以服饰改变为其最大特征,而其中最特别的即是头上的冠、笄,因此男子成年礼称为“冠礼”,女子则称为“笄礼”。
先秦举行成年礼的年龄男子固定在二十岁,女子则须视其许嫁与否而定,许嫁者十五岁行笄礼,否则也是二十岁才行笄礼。
举行方式则是采个别举行,地点选在宗庙神圣之地,日子需经卜筮而定,行礼当天,主人须邀请亲朋好友来观礼才算正式。
冠礼又有哪些仪式,又如何进行的呢?
仪礼首章便是士冠礼,详细地记述了古人戴冠的礼法和制度。
其中包括举行冠礼的各项准备,举行冠礼的过程,各种冠礼的变例及宾主所致辞以及冠礼的意义。
一)冠礼准备:
首先看举行冠礼的地点选择在祖庙,这是一个庄严肃穆而繁杂的过程:
先是庙前占卜,选定吉日。
二)冠礼过程及致辞:
第二天清晨,冠礼在庙中如期举行。
各类服饰特别讲究而细节一丝不苟。
祭天。
祭地。
宗庙之祭。
上字框(结婚上大名),笄礼,古代汉族女子成年后,要身着汉服,挽起发髻,插上发簪,以行笄礼。
笄,即簪子,笄礼是中国古代女子成年时举行的礼仪。
自周代起,女子年过15,如已许嫁,便得举行笄礼,将发辫盘至头顶,用簪子插住,以示成年及身有所属。
如年过20而未许嫁,也得举行笄礼。
主行笄礼者为女性家长,由约请的女宾为少女加笄,表示女子成年可以结婚。
少数民族的成年礼,纳西族的摩梭人成年礼又称“穿裙礼”或“穿裤子礼”,俗称“踩猪膘”(bio)。
有人说:
“没有穿裙的少女,只是一棵含苞的花蕾;穿上了百褶裙的少女,就开始成一朵芳香四溢的花了。
”这个传统礼仪一般在大年初一为家中满十三岁的孩子举行。
仪式在母系大家庭中进行。
屋中火塘下面建有两根柱子,右边为女柱,女孩子的穿裙礼在女柱下进行;左边为男柱,男孩的穿裤子礼在男柱下进行。
仪式开始前,成丁者的衣服分别挂在男女柱上,达巴(祭司)则在一旁念经。
成丁的孩子先给狗喂食以示谢恩。
因为神话讲到人与狗换了寿命,才可活一百岁。
孩子身体被洗净后,裸身站在柱子下,双脚分别踏在猪膘和粮袋上。
女孩右手拿帽子、项链、耳环等;男孩右手拿长刀,左手握银元、布匹之类。
女孩穿裙仪式由母亲或属相符合的女人来操作,男孩穿裤子仪式由舅父来完成。
穿着完备后,亲友长辈向孩子送礼,成丁孩子分别向祖先牌位、锅庄神、灶神和父母长辈叩头致谢,然后静听达巴念诵祖谱,并跟唱祝福歌。
仪式结束后,青年男女通宵达旦举行舞会。
四、婚嫁民俗,
(一)、婚姻的概念,婚姻,“婚”“昏”也,黄昏。
本意指两性关系。
“姻”“因”也,依据。
指两性关系的依据。
“嫁”从女从家,指男人到女人家;(母系氏族)“娶”从取从女,指女人到男人家。
(父系氏族),
(二)、婚姻民俗的发展历史,乱婚制,血缘婚制,族外婚制,对偶婚制,一群男人与一群女人,一群男人与一群同辈的女人,一个族群(氏族)的男人与另一个族群(氏族)的同辈的女人,多夫中一主夫、多妻中一主妻一夫一妻婚制,(三)、婚姻形态,抢劫婚转房婚表亲婚交换婚,买卖婚服役婚招赘婚童养媳,(四)传统婚姻观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龄和婚时观早种稻子早得谷,早娶媳妇早得助,早生儿子早得福婚嫁多选在春天和秋冬时节,尤其农历春节前后门第观(双方家庭,家族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地位)贞洁观,禁忌观,(宗法血亲,社会文化,迷信观念),(五)、婚嫁礼俗,礼记中记载“昏礼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婚姻的实质在于宗族的延续。
传统汉族婚俗基本上延续了古代的“六礼”制度。
六礼,传说周文王卜得吉兆,亲迎太姒于渭河之滨,整个过程经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道仪式,后来约定俗成此仪式演变为婚俗仪礼的范本。
基本程序:
择偶定亲娶亲,目的:
人类的繁衍,家族的发展程序:
择偶(封闭式与开放式)定亲(纳彩礼完聘,婚约成立)娶亲(主要环节,标志家庭诞生),特点:
丰富多彩,简繁各异;是因为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生活习俗的差异获得社会承认,承担家庭社会义务,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汉族传统婚俗,“六礼”中国古代把婚礼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古称“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1、纳采,即男家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
2、问名,男家托媒人询问女方的姓名和八字,以准备合婚。
3、纳吉,即把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告知女方。
4、纳征,即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又称纳币、大聘、过大礼等。
5、请期,即男家择定结婚日期后,备礼去女家,请求同意结婚的日期。
6、亲迎,即迎娶新娘。
其方式、礼节各不相同,但一般是男子亲往女家迎亲。
后世的婚礼大致沿袭了古代六礼的过程,只是有繁有简,略有差异而已。
然不管风俗如何不同,大致都有一个比较统一的步骤:
一说亲,二定亲,三迎亲,四成亲。
纳彩,即男方父母托媒找中意的女家表达求婚之意。
旧时婚姻多由父母包办、通媒结亲,不能自由恋爱。
男孩子长到十七八岁,家长就开始托媒找女家,或者相中哪家姑娘,托媒人去提亲,即“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媒人是出了名的巧嘴,以说媒收受谢礼作为报酬,能把死的说活了,只要一桩婚姻成了,哪管日后怎样,所以嫁出去的闺女往往说“不怨爹,不怨娘,逮着媒人大开膛”。
托媒人提亲,若女方不允,也会婉言谢绝,俗话说“一家女,百家求”,女方可以不允,但不可以得罪媒人。
若女方同意婚事,男方才能再去女家求婚。
古代纳彩所带礼物用雁,因为人们认为雁“木落南翔,冰沣北组”,顺乎阴阳往来;二是雁失配偶,终身不再成双,取其忠贞,以雁为礼表示求婚之诚意。
问名,女方同意婚事后,男家托媒人到女方询问女方名字和出生年月日时,准备合婚的仪式,俗称讨八字。
问名后,男方请算命先生将男女双方生辰八字排阴阳,看看男女命相是否相克,以定婚姻吉凶。
若八字合,即可成婚。
纳吉,是将合婚得吉的结果通知对方。
这一礼俗唐代叫“报婚书”,近代又称“换帖”,即现代意义的“订婚”。
纳吉时,男方要备礼到女家双方互换婚书,表示婚约达成。
旧时男方备礼用雁,到了近代逐渐演变为如耳坠、戒指、银帽等饰物。
纳吉之后男女双方的婚事就算定下了,至此,女孩子就算“有人家了”。
纳吉时交换婚书的方式视双方经济状况而定,可分“下启”、“会启”、“传启”三种。
生活条件好的人家多采用“下启”形式。
男家先派两名熟悉礼仪、儿女双全、且不在服孝期的“吉人”携“聘启”(即婚书)到女家下启。
下启人拜见女方家长时面呈聘启。
随后女方也要择吉日选派“吉人”到男方家“复启”。
家境一般的人家,采取“会启”形式,男女双方共同出资,选一合适地点摆席,双方各派“吉人”携启赴宴,交换婚启。
第三种为“传启”,双方均不摆席,由媒人互传婚启了事。
近代以来称前式婚书为“小启”,具体订婚还要举行下“大启”仪式以表示婚约的隆重与诚意。
大启为双红纸大四折金笺,外加大红帖套。
金笺内函为两折,讲究八行,取旧时书信“八行书”格式。
传大启仪式比较庄重。
山东沂蒙山一带传启时要在包袱里放上红麸子、红糖、香艾、一对穿着红线的针取意吉祥:
红麸子谐音鸿福,红糖寓意甜美,香艾谐音相爱,一对穿红线的针寓意千里姻缘一线牵。
作为回礼,女方则将回启连同备好的衣帽等礼物放在包袱内让“吉人”带回。
接下来便是纳征,往女家下聘礼的程序了。
纳征,男女双方缔结婚姻关系后,男家把聘礼送往女家的礼仪。
聘礼轻重不拘。
但家境好的人家,为显示体面,往往重礼下聘,这样男女双方都觉得脸面增光。
女家受礼后要回礼,有的将女家给男方准备的衣服鞋袜等送与男方,有的将聘礼的一部分退回。
聘礼中的物品多用双数,忌讳单数。
请期,又称看日子、送娶牌、下婆帖,旧时只是男方查定迎娶日期,同女方商议。
“请”是谦辞,事实上都是男方定好后通知女方的。
先请算命先生卜得吉日,再将日期及迎娶事项写成帖,请媒人送至女方家中征求意见,故称“请期”。
一般要卜得两个吉日,一个在上半月,一个在下半月,然后经女方筛选,将选中的日子确定,俗称“定日子”。
山东地区讲究礼尚往来,在送日子的同时还要送聘礼。
聘礼多为红衫、蓝袄面、戒指、耳坠等,用红包袱包好,上面插柏枝,寓意“长命百岁”。
在迎娶之前还要进行迎亲“过礼”仪式。
过礼多在上午进行。
礼品数量不限,但必为双数。
必备礼品为活鹅一对,代雁;酒一坛;衣服、首饰、衣料;喜饼,为大盒酥皮点心;喜果,干鲜各四盘,多为枣、栗子、花生、桂圆,取吉祥寓意;茶叶,取“三茶六礼”之意。
亲迎,迎娶新娘的仪式,俗称将媳妇、娶妻子,它是婚嫁礼仪的中心环节,其礼仪也十分繁杂。
汉族地区大致有迎亲、祭拜天地、行合卺礼、入洞房等多道程序。
吉日确定后,男女双方都要为婚嫁做准备,称为“备嫁”。
旧时临娶前一天,新郎要换上新衣鼓乐相随在村中挨户行礼,俗称行家礼,意为恳请亲邻在婚娶的日子里多多帮忙。
而婚礼前一天,女方家里的亲朋也都来为新娘暖嫁。
这天晚上新娘要向父母行“辞娘礼”,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到了娶亲之日,一般情况为新郎亲自去女家迎接新娘。
早饭吃过喜面后,迎亲的花轿就要启程。
新郎换上礼帽,胸前系大红花,一切就绪后,迎亲的队伍夹带着鼓乐队浩浩荡荡去迎接新娘了。
山东地区迎娶的轿子有两种,一种是新郎乘坐的叫“官轿”,一种是新娘坐的叫“花轿”。
迎亲时花轿不能空着,一般要找一个父母双全的小男孩压轿。
等到迎娶队伍返回男方家中,花轿冲着喜神的位置落定,迎亲的姑娘们铺下红毡,掀开轿帘,新娘在伴娘的搀扶下下轿后,就开始拜天地仪式。
一般天地桌摆放在堂屋门前,女东男西站定,在司仪的喊声中,开始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的仪式。
随后送入洞房。
二、壮族的婚俗,1、自由恋爱的方式壮族是一个比较开放的民族,特别是在男女恋爱的关系上。
最流行的恋爱方式是唱山歌择配偶,通过对歌,相互认识,然后相知相恋。
这种方式一直都还流传着。
以前,壮族的孩子十二三岁就学会了唱几首山歌,到了十七八岁时就必须要学会情歌,否则就有可能讨不到老婆。
但唱山歌的地点有着严格规定,无论在僻静的山村,或于街日闹市,都必须是大家所公认或任何人都能看见的地方。
。
其他的自由恋爱方式还有抛绣球和敲木槽。
抛绣球是壮族赶歌圩时,姑娘们手提五彩缤纷的花绣球,整齐地排队唱山歌,若见到中意的小伙子,便把绣球抛给他。
小伙子接过绣球,如果对姑娘满意,就把小件礼物缠在绣球上扔回女方,恋爱就这样开始了。
打木槽一般在农历年初举行,最初由青年女子以木棍来打槽,击出各种不同的声音,大家尽情地欢乐。
然后由几个女子击木槽数棍后就唱山歌,接着就有许多青年男子拿着木棍,跑到木槽边来共同敲击,每敲一下,大家就唱山歌,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慕。
在广西靖西一带,有种“隔街相望”的恋爱风俗。
每到赶场那一天,青年男女一早就来到街口,男的站一边,女的站一边,仅相隔几步,相互对望。
一直站到太阳落山。
双方眉目传情,如果有意,就示意对方离开大家。
在相望过程中,双方阵营中的同伴有商有量,相互参谋,十分有趣。
广西都安的壮族“三月三”中有一项特别有趣的“碰鸡蛋”的活动。
在前一天晚上,青年们特意准备好十几个染红的熟蛋,忙得不亦乐乎。
游戏开始时,男女双方各握一个蛋,相对而立,然后手握红蛋相互对碰。
如果双方红蛋同时破裂,则被认为两人的命运相连,有缘分,便将红蛋互赠吃掉。
如果只是单方面的红蛋破裂,则表示双方没有缘分,只好自己将红蛋吃掉。
2、传统壮族婚俗的一些特点1)男嫁女家广西西部田林、隆林、西林、凌云、乐业、东兰、凤山、巴马等边远山区,目前还保留着古老的“入赘”风俗,所谓“入赘”,就是男子“嫁”到女家去,生男育女从母姓,有继承母亲财产的权利。
这里,人们即使家里儿女皆全,也情愿把儿子“嫁”出去,将女婿相上门来。
据说“入赘”是古代母系氏族遗留下来的痕迹。
2)串寨招郎俗称“串寨”。
愿意留在家里的女青年,便串村走寨找寻如意的“上门郎”。
3)拦嫁广西西林县壮族婚俗。
当新娘刚离开自家庭院,还未出村,便有一群昔日相好的姐妹来拦住迎亲队。
这时,迎亲队得上前说好话央求,说服拦嫁的姐妹放行。
4)背新娘在桂林还流行“背新娘”的婚俗。
新娘出嫁时,通常由一个父母健在,子女双全的男子或者由姑娘的父亲背着出门。
背时,要脱去新娘的鞋,到门外才给穿上,表示她脚印已经出门,日后也是一心向着夫家;也暗示姑娘不情愿的,是让人给背走的。
中国的部分奇特婚俗,一、“不落夫家”又称“坐娘家”、“长住娘家”。
意指女子成婚后,即返娘家长住,只有过年过节及农忙时到夫家住一两天,待到怀孕生育才到夫家安居。
代表:
福建惠安,妇女出嫁三天后即回娘家长住,每年到夫家不上十次,每次不超过三日,回夫家时多半要用块布遮着脸,到晚上熄灯后才能去掉,第二天天亮又得跑回家。
怀孕生子时不能生在娘家,必须在夜间赶到夫家生产,因此常有生子于路上。
由于妻子很少到夫家,到夫家又多于夜间,且多用布遮脸,所以常出现夫妻多年可互不认识的怪事。
二、哭嫁哭嫁的风俗与古代的婚姻制度有关。
如抢亲,或“父母之命,媒约之言”,女子婚姻常不幸。
代表:
土家族在四川三峡民间,新娘从出嫁前半个月就开始哭起,一直哭到上轿。
哭嫁的过程先是待嫁姑娘独自哭,婚期前一夜,姑娘的相好女友和三亲六戚姊妹集聚一堂,围坐一屋,轮番哭述。
哭述的内容逐渐衍化成有一定调式和韵律的曲子,成了“哭嫁歌”。
而且,土家人还把能否唱哭嫁歌作为衡量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志。
视频:
四海漫游凤凰镇土家族哭嫁风俗,三、阿注婚,其特点是:
男不娶,女不嫁,维系以母亲为核心的血缘大家庭,家庭中不存在父子关系、婆媳关系、妯娌关系等。
母亲死后,家庭中的女子谁能干就由谁来承担家庭的重任。
代表:
云南泸沽湖畔的摩梭人,“阿注”在摩梭语中是亲密的朋友之意。
男女之间一旦产生了爱情,就可以结交为阿注关系。
结交阿注关系的夫妻没有实质上的经济联系,男子夜间到女家居住,白天回到母家,所生子女由母亲姐妹抚养,父亲不抚养孩子,他抚养的是自己的外甥,而他的孩子又由阿注家舅舅抚养。
阿注同居婚:
在长期的阿注婚中,婚姻形态也在逐渐由分居向同居转化,其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