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小班科学认识教案100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568864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53.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小班科学认识教案100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幼儿小班科学认识教案100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幼儿小班科学认识教案100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幼儿小班科学认识教案100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幼儿小班科学认识教案100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幼儿小班科学认识教案100篇.docx

《幼儿小班科学认识教案10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小班科学认识教案100篇.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幼儿小班科学认识教案100篇.docx

幼儿小班科学认识教案100篇

  这是幼儿小班科学认识教案100篇,是优秀的幼儿园教案,供参考学习。

  情况分析:

  我班幼儿对简单的几何图形已有一定的认识,如何使幼儿能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对几何图形相关知识的了解呢?

我知道对于认识“开放”和“封闭”这两个抽象性概念,幼儿有一定的难度,怎样使幼儿正确理解“开放”和“封闭”两个图形的特征,是否能采用故事形式,运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呢?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了解开放图形、封闭图形的特征。

  2、学习按开放图形、封闭图形的特征分类

  3、利用多媒体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

  4、培养幼儿相互协作的能力

  5、初步培养一种语言交流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轻松的活动场地、课件、纸棍、小球、松树信封、磁盘。

  活动过程:

  1、引导部分:

  带幼儿到活动地点以森林邮局的信的信引出主题,吸引幼儿主动的参加到活动中;

  2、中间部分:

  让幼儿观看课件了解森林里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激发幼儿帮助别人的愿望;

  让幼儿操作纸棍和小球体验相互协作的乐趣,从而也初步体验怎样才能让小球不跑出来;

  以来了新的邮件吸引幼儿,第二次观看课件,让幼儿能一目了然的了解开放图形和封闭图形的区别

  制作研习表

  3、结束部分:

  讲评研习表小结。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我觉得我的活动提问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问的效果也很好。

可以说在大家的讨论下,提问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幼儿不仅会说了,而且还更会问了。

这样的自由探索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发挥了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活动目标:

  1、认识并能够区分三原色,知道生活中颜色是三原色的物品有哪些。

  2、愿意动手尝试和探索颜色的变化,感知不同的颜色混合在一起有不同的变化。

  3、对颜色的变化产生兴趣和好奇,激发幼儿探索奥秘的兴趣。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红、黄、蓝水粉颜料,小杯子若干(每位幼儿一个)抹布,餐巾纸,矿泉水瓶若干

  活动过程:

  一、小魔术导入,引起幼儿的兴趣。

  提问:

小朋友猜猜我手中的瓶子会变出什么颜色?

(口诀:

瓶子瓶子变变变)

  二、引导幼儿认识三原色。

  

(一)、认识三原色

  1、这是红色,那么小朋友你知道什么东西是红色的?

  2、教师请幼儿用魔术的形式变出颜色,并提问知道什么东西是红色、蓝色、黄色。

  

(二)、以游戏的方式巩固幼儿对三原色的认识

  介绍游戏规则:

教师出示瓶子,幼儿迅速的说出瓶子的颜色、

  三、引导幼儿通过亲手实验,感知两种不同的颜色合在一起会变成另一种颜色。

  1、引导幼儿理解操作内容

  提问:

1)小朋友,刚才我们认识了几种颜色?

他们是?

(三种,红色、蓝色、黄色)

  2)我这有个问题,看看那位小朋友能帮帮我,我从红蓝黄这三种颜色中随便拿出两种颜色,然后把他们混在一起会变成什么颜色?

  3)教师示范一次

  2、教师提出实验要求:

  给每位小朋友准备了杯子,请小朋友从红蓝黄这三种颜色中随便拿出两种颜色,然后把他们对准小杯子,轻轻按两下,看看变出什么颜色?

  3、相互交流实验结果:

你变出了什么颜色?

  四、教师操作实验,引导幼儿感知颜色的变化。

  1、提问: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些颜色是怎么变出来的?

  2、教师操作实验并做好记录。

  教师小结:

两种颜色合在一起会变成另外一种颜色,教师和幼儿一起朗诵儿歌。

  五、延伸活动:

  小朋友,所有的颜色都混在一起会有什么变化呢?

我们来试一试吧!

  活动反思:

  1、这次活动的安排,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所以对幼儿有很大的吸引力。

在幼儿观察老师实验的过程中,幼儿一直很安静很认真地看着实验过程。

  2、给幼儿提供感性经验,幼儿在直观的感受中,能很清晰地讲述实验的过程。

  3、鼓励幼儿多配色,并用自己配出的颜色进行绘画,增强幼儿的成就感。

  活动目标:

  1.感知塑料袋大小、颜色、软硬,及发出的声音。

  2.体会“玩中学”科学的乐趣。

  3.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材料准备:

  不同大小、不同颜色、软硬的塑料袋等。

  活动过程:

  一、用各种感官感知塑料袋

  1.直接引入塑料袋,吸引幼儿的兴趣

  2.运用看、听、摸等感官,感知塑料袋的材质和声音。

  

(1)摸一摸、看一看,讲一讲。

  

(2)互相摸一摸、看一看感受塑料袋的不同。

  自己摸摸和看看言语介绍

  比较大小

  让塑料袋发出声音

  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让塑料袋发出声音

  借助音乐运用肢体语言表现已有经验,体会游戏的乐趣。

去户外和塑料袋做游戏。

  二、了解为什么塑料袋是不同的

  塑料袋是干什么的,利用比赛的形式让小朋友用塑料袋装东西。

在装东西的时候,有的小朋友的塑料袋破了,从而引入探索为什么会破。

  通过探索出的结果,引出下一个问题:

为什么在同样的力度下塑料袋发出的声音不一样。

  小朋友利用塑料袋不同的声音给歌曲有节奏地伴奏跳舞。

  活动反思:

  活动中给了幼儿充足的时间来体验,并有充分时间表达的机会,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游戏化的科学让我感受到,不仅材料能给幼儿带来快乐,而且情景和游戏也能给幼儿带来快乐,让幼儿在游戏和情景中开开心心地学到了本领。

科学教育的玩中学就是指让幼儿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提出问题、猜想预测、动手操作、记录信息、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发展幼儿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目标:

  1、学习一一对应地将图形放入不同形状的图中。

  2、感知圆形、正方形、三角形。

  3、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4、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小兔手偶或玩具数个、粘图形用的板子人手一份。

  2、"魔术箱"每桌一个,内装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不同的几何图形,这些图形可以粘贴在板子上,图形的数量要足够本桌幼儿每人拼摆出一座房子。

  3、纸制小路,上面镂刻着不同大小的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及与纸制小路上镂刻的图形相应的几何图形。

  活动过程:

  1、从故事引入。

教师说:

"我刚刚接到一个求救电话。

昨天,森林里刮起了大风,小兔白白、灰灰、黄黄的房子被刮倒了,需要我们的帮助。

谁愿意帮小兔子们盖新房子呀?

"边讲边出示小兔手偶或玩具。

  2、当幼儿自告奋勇要为小兔盖房子时,教师说:

"这里有'魔术箱',盖房子用的材料就在里面,小朋友可以从'魔术箱'里变出材料来。

"

  3、每桌放一个'魔术箱',请幼儿自己从箱中变(拿)出几何图形充分感知、操作、拼摆,把选定的图形粘在板子上,给小兔盖房子。

  4、请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将房子送给不同的小兔。

教师用小兔的口吻与幼儿对话:

"谢谢小朋友的帮助!

能告诉我你盖的房子的屋顶是什么形状吗?

墙呢?

窗户呢?

"鼓励幼儿说出图形的名称,必要时加以引导。

例如:

当幼儿说房子的窗户是"圆的"时,教师可以说:

"噢,你的窗户是圆形的"。

将幼儿盖的房子分为三组,分别和三只小兔放在一起。

  5、教师可以说:

"我们给小兔盖好了新房,再修一条新路,就能去小兔的新家和它们做游戏了。

"教师边说边摆出纸制小路和不同形状的几何图形:

"这条小路上有许多坑还没有填平。

这里有很多不同的图形,请你们把圆形材料放进圆形的坑里,把三角形材料放进三角形的坑里,把正方形材料放进正方形的坑里,把坑填平,路就修好了。

"

  6、幼儿自愿结成小组操作,根据坑的形状、大小寻找相应的材料,把坑填平、把路铺好。

教师根据需要强化幼儿对几何图形的感知。

  7、路铺好后,幼儿学小兔跳,沿着自己铺的路去看小兔和他们的新家,并在新家前和小兔做游戏。

  活动反思:

  练习过这三座桥,孩子们都做的很好,我在桥的一端画上起始箭头,这样大家都排好队,从简单的桥到难度大一点的桥,我请孩子们每一座桥都要勇敢的试一试。

但是在第三部分:

“合作帮小动物盖房子”,孩子们做的不是很好,大家都聚在一起,先到的孩子搭了几块积木,后到的孩子就没有积木了,所以场面显得有点混乱,我应该在桥的起始端请孩子拿好积木,再带着积木过桥,最后答好积木回到队伍中,这样,人手一块积木,孩子的秩序就会好很多。

  活动目标:

  了解牛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及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活动准备:

  黄牛水牛奶牛的挂图或课件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说出它们的名字并了解其外形特征。

  

(1)师:

你认识哪种牛?

它叫什么名字?

长什么样子?

  

(2)总结:

教师带领幼儿逐一总结黄牛、水牛和奶牛的外形特征。

  2.了解牛的生活习性。

  

(1)牛喜欢吃什么?

牛的嘴为什么一直在动?

  小结:

牛吃草时先把草吞到胃里,休息时,再将草叶到嘴里嚼,嚼碎后再送到胃里消化、吸收。

  

(2)牛住在哪里?

水牛为什么喜欢泡在水里?

  小结:

黄牛和奶牛生活在农村和草原,人饲养后为它建了牛棚,它就住在牛棚或牛奶场里;水牛在下地耕田后很热,所以喜欢泡在水里,这样可以凉快一些。

  3.理解牛的作用及与人们的关系。

  

(1)黄牛、水牛的力气很大,所以可以帮助人们干活。

  

(2)小朋友知道奶牛有什么作用吗?

  小结:

我们喝的牛奶、酸奶、奶制品都是奶牛的功劳。

牛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

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还能帮人们干活。

我们应该保护它们。

  目标:

  1、幼儿探索防暑降温的各种办法。

  2、了解在夏天带草帽的好处引发幼儿用各种方法制作大草帽。

  3、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准备:

收集各种防暑用品过程:

  一、幼儿互相观察谈谈有哪些防暑用品。

你们这几天带来了很多防暑用品,看看都有些什么?

这些用品有几种?

  二、说说用用他们怎样使人们感到凉快。

  你用过那些?

感觉怎样?

有没有让你感觉到凉快?

  重点介绍遮阳帽:

夏天太阳很大,我出门时会戴一顶遮阳帽。

你们戴过吗?

有什么感觉?

在夏天戴遮阳帽可使人们避免阳光的直射,感觉不那么热,脸上的皮肤不容易晒伤。

  说说你们带来的各种遮阳帽都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幼儿介绍)如果让你来做一顶遮阳帽你会怎么做?

选用什么材料?

样式等我们下次到区角去做做看好吗?

  三、幼儿谈论还有哪些防暑降温的方法。

  那么除了我们今天带来的还有什么在夏天防暑降温的好方法?

我们还可以回去问问爸爸妈妈看他们有什么好办法。

  教学反思:

  利用多种感观让幼儿去认知事物是我们常用的教学方法。

在活动中,我发现幼儿们的态度积极,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创造力也得到发挥。

  活动目标:

  1.能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各种材料,大胆尝试制作泡泡水,体验探索的乐趣。

  2.愿意在同伴面前交流自己的发现。

  3.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4.对科学探索感兴趣,体验积极探索带来成功的心情。

  活动准备:

  幼儿自带的洗手液、洗发水、沐浴露、洗衣粉、吸管、带小孔的瓶子、一次性杯子等。

  活动过程:

  1、交流经验,回忆从孩子们对吹泡泡特别感兴趣入题,询问小朋友还找到了哪些会变泡泡的东西,并请他们跟好朋友互相交流一下自己带来的材料。

  2分类介绍,经验丰富

(1)请小朋友向大家介绍各自带来的材料,说说他是怎么知道这种材料可以制泡泡水的。

  

(2)由于小朋友带的材料可能有重复,无需一一介绍,当介绍到某种较普遍的材料时(如沐浴露),可以问问还有谁也带了这种材料,带的是什么牌子的,等等。

  3、运用经验,积累探索

(1)在探索活动正式开始前,教师对材料作简单介绍。

  师:

今天我们就用自己带来的材料做泡泡好吗?

戚老师也准备了一些材料,有杯子、盖子上带小孔的水瓶、吸管、泡泡圈,材料篮里也有各种不同的材料,你们也可以选择。

  

(2)孩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的问题.观察孩子们使用材料的情况;.及时根据孩子们的探索情况给予指导和帮助;.在注意安全的前提下,引导幼儿用多种感官感知泡泡,并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探索结果;.发现幼儿不同的操作方法时,及时让其他幼儿分享这些信息。

  4、交流分享,体验快乐

(1)当有的幼儿制作出泡泡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和同伴、老师分享自己的快乐和经验。

  

(2)和孩子们一起玩吹泡泡的游戏。

  反思

  不足之处在于幼儿玩得还不是那么尽兴,考虑到时间关系,教师只好在幼儿兴趣点最高时,终止了游戏,进行小结本次探索活动。

通过这点,让我认识到,不要一味的遵循原则,有时候可根据孩子实际课堂情况做以灵活多变的调整,这样又会起到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

  设计意图:

  《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

"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孩子年龄小,知识经验贫乏,往往通过感知和依靠表象认识事物,幼儿的科学活动也是在与周围的事物的互动中完成的。

科学教育生活化,生活问题科学化已成为现代科学教育改革的方向。

本次活动正是选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一些现象一些问题。

科学现象五彩缤纷,神奇有趣,最能引起幼儿的好奇和探索求知的欲望。

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兴趣,鼓励和培养幼儿对科学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望。

因此,选择了这节幼儿感兴趣的现象来进行探索,并从中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能力。

幼儿科学活动中探索能力的培养,也就是通过幼儿的观察、操作、讨论等实践活动,让幼儿自主活动,主动地进行探索活动,从而来培养和发展幼儿的探索能力。

  活动目标:

  1.运用太阳镜感知周围事物的变化。

  2.激发幼儿积极探索的兴趣

  3.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活动准备:

  各色儿童太阳镜,成人太阳镜,各色玻璃纸,纸制镜框,双面胶

  活动过程:

  

(一)谈话展开,直接导入。

  1.讲一讲太阳镜的作用。

天气越来越热了,很多人都戴上了太阳镜,太阳镜有什么用呀?

  2.示范正确的戴法。

(教师可以故意戴错,请幼儿纠正正确的戴法:

两只弯弯的钩是挂在耳朵上的。

还可以引导幼儿打开眼镜和收起时的方法,轻拿轻放,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幼儿选眼镜。

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款太阳镜戴上

  

(二)幼儿探索:

戴着太阳镜去旅游。

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到各个地方去走一走,看一看。

感受戴上太阳镜后不同的变化。

探索过程中和幼儿个别指导交流。

  (三)交流。

一起休息:

你带上眼镜后有什么发现?

  师生总结:

原来太阳眼镜可以把周围的东西变成和它一样的颜色呀。

(诗歌出示)"我带上了红色的太阳镜,小草变成了红色,小亭子变成了红色……,老师的脸变成了红色,一切都变成了红色,太阳镜呀真好玩。

请幼儿用诗歌的语言表述自己戴上太阳镜的发现。

  (四)交换太阳镜再探索。

  1.呀!

怎么你的太阳镜和我们的不一样呀?

引导孩子和同伴交流太阳镜的不同。

(颜色多样:

红、黄、蓝、绿、紫、咖啡等;款式不同:

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小动物造型;大小不同:

成人的和儿童的)

  2.交换太阳镜再探索,和好朋友交换不一样的太阳镜,我们再去旅游了!

  延伸活动:

  自制太阳镜。

教师做好的框架,请幼儿用透明彩色玻璃制粘贴镜片。

  教学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

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

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间的大小差异。

  2、尝试使用一些工具改变各种食物的大小,并愿意表达操作过程。

  3、认识一些常见工具,培养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

  4、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5、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活动准备:

  1、各种食物:

芹菜、黄瓜、胡萝卜、桔子切成两半的火龙果。

  2、各种工具:

勺子、幼儿使用的剪刀、安全的小刀。

  3、大的记录表一张。

  活动过程:

  一、认识各种食物。

  1、师:

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好吃的东西,你们看有些什么呀?

  2、师:

你们吃过这些东西吗?

你们喜欢吃吗?

  二、认识瓶上标记。

  1、师:

好吃的东西要大家一起分享,你们看,瓶宝宝的肚子空空的,肯定怎么样?

(饿了)我们把好东西送给瓶宝宝吃,好吗?

  2、师:

这个瓶宝宝说话了,它说“我最喜欢吃芹菜了,请你喂芹菜给我吃。

”那你们看这个瓶宝宝喜欢吃什么呢?

(认瓶上标记)

  三、初次探索,尝试喂瓶宝宝吃东西。

  1、师:

瓶宝宝又说话了,它说“等会你们喂我吃东西的时候要注意卫生,不能把好东西掉在地上,能做到吗?

”喂的时候可以和我说说话:

“瓶宝宝,我喂芹菜给你吃。

  2、师:

现在请每个小朋友拿一个瓶宝宝,先看看它喜欢吃什么,再想办法喂给它吃。

  3、幼儿操作。

  幼儿尝试将食物放进贴有这种食物图片的瓶子里。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边操作边讲述操作过程。

  4、交流与讨论:

  

(1)你的瓶宝宝吃到东西了吗?

为什么?

(引导说出“瓶子口太小,食物太大。

”)

  成功的幼儿来讲讲:

你用了什么办法让你的瓶宝宝吃到东西的?

(我把长长的芹菜掰成一小块一小块,)如幼儿不会讲,引导语:

这颗芹菜怎么样?

(长长的,)瓶子里的芹菜是怎么样的?

(小小的),你怎么把芹菜变成小小的,为什么要这么做?

  小结:

你真能干,用手把长长芹菜掰成一小段一小段让瓶宝宝吃到芹菜,谢谢你!

  没成功的幼儿:

谁来告诉我是原因你的瓶宝宝没吃到东西呢?

这里可引出的问题:

食物大,食物硬。

根据幼儿的问题教师想好预设回答,特别强调帮助幼儿找出原因所在瓶子的口太小,食物太大。

  小结:

原来是瓶子的口太小,食物太大太硬,瓶宝宝才吃不到好吃的东西呢。

  

(2)师:

那有什么好办法能让瓶宝宝们都能吃到这些大大硬硬的东西?

  幼儿:

小刀,剪刀等等

  师:

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准备了一些工具,看有什么?

(剪刀、刀、调羹),

  四、再次探索,进行“大变小”的实验。

  1、交代实验操作要求。

  

(1)师:

我们用这些工具试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我们在用刀和剪刀的时候要注意保护好自己,也要保护好别人。

  

(2)师:

现在我们请这些小工具来帮帮忙吧,请小朋友们选好瓶宝宝,找到他们爱吃的食物,把它们变成小小的喂给瓶宝宝吃吧。

  小工具在框里,小朋友可以自己选,要注意安全哦。

  2、幼儿操作。

  

(1)、幼儿尝试运用各种工具使食物大变小,并把食物对应放进贴有这种食物图片的瓶子里。

  

(2)、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边操作边表达实验过程。

  3、交流与记录。

  

(1)、师:

你把大大的食物变成小小了吗?

瓶宝宝吃到食物了吗?

  

(2)、师:

你用什么办法把长长的芹菜变成小小的喂给瓶宝宝吃的。

用剪刀剪什么?

  (3)、根据幼儿回答选择图片记录。

  (4)、幼儿看着记录表,学着说一说。

教师继续引导幼儿用粘贴的方式进行记录,并引导幼儿看着记录表完整表述实验过程——“我用刀(剪刀、勺子)把黄瓜(芹菜、火龙果)变成小小的,喂给瓶宝宝吃。

  小结:

今天我们小朋友真能干,学会运用小剪刀,小刀,调羹,和手来让食物变小,在平时我们的生活中,对不同的食物我们也要运用不同的工具让它们变小变短呢,如(是否结合生活中的来说说)

  五、自然结束活动。

  师:

“瓶宝宝吃了这么多好吃的东西,非常高兴。

小朋友一起拿着瓶宝宝和他们去做游戏吧!

  活动反思:

  运用工具,模仿成人的动作,是两岁半幼儿非常热衷的活动。

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做中学”的理念设计了这一活动,并在活动中体现了教育目标。

值得称赞的是教师十分耐心地帮助幼儿运用他们能理解的图画形式做记录,这为幼儿将来自己记录作了很好的铺垫。

教师还有意识地在活动过程中贯穿安全教育、家园合作理念,以确保幼儿在一个安全、健康的环境中获得发展。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使幼儿乐于在活动中动手操作.

  2.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发现生活中有些东西是可以吸水的.

  3.发展观察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4.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5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活动准备:

  幼儿经验准备:

  感知水的流动性会用杯子往小瓶口的瓶子里灌水,尽量不洒出来材料的准备:

每位幼儿一个八宝粥的瓶子里面装上毛巾(盖子上开好小口,能灌水但不能看见里面有毛巾)和装有适量水的量杯;海绵、棉花、石头、水果、餐巾纸等材料若干;记录表一张活动过程:

  一、以变魔术的形式引起幼儿的探究兴趣。

  1、出示一个八宝粥罐,将量杯里的水倒进去,请幼儿猜还能倒回杯子。

  2、出示另一个八宝粥罐,并做相同操作。

  3、请幼儿猜一猜水到哪里去了呢?

  二、集体交流讨论水娃娃不见的原因。

  1、请幼儿上来把盖子打开找出原因(原来里面有一条毛巾)。

  2、得出结论毛巾把水娃娃吸掉了,所以就倒不出来了。

  三、为幼儿提供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进行实验,验证哪些材料吸水哪些材料不吸水,并进行记录1、以实物的形式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2、集体猜想部分:

哪些材料吸水,哪些材料不吸水,并进行记录(请幼儿自主选择笑脸、哭脸娃娃去贴一贴)3、分组实验4、验证哪些材料吸水哪些材料不吸水,并进行记录四、拓展经验,说说生活中容易吸水物品的不同作用1、播放视频,引导幼儿说出生活中容易吸水物品的不同作用。

  2、延伸:

进一步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利用会吸水的物品整理实验台,实地操作)。

  教学反思:

  新课程的理念是让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活动中,我紧紧把握这个理念,使幼儿在积极愉快的气氛中以游戏的形式,让幼儿轻松地认识、理解了学习内容。

课上的气氛也是很活跃的,发言也很积极,较好地达到了预期设计的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

  1、寻找弯曲物体的朋友。

  2、对弯曲的物体产生兴趣。

  3、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4、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教师与幼儿共同收集典型的弯曲物体的物品。

如:

大大卷泡泡糖、香蕉、剥开的桔子、电话线、蚊香、弯柄的雨伞、发卡、弹簧、毛线、铁丝、秤钩、晾衣架等。

  2、多媒体课件。

  3、幼儿与教师收集的物品放在筐中,摆在各组的桌子上,布置成"弯弯乐园"。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利用音乐《去郊游》引入主题。

  师:

"孩子们,春天来到了,我们一起去郊游好吗"?

  教师带领幼儿边听音乐边把幼儿带入活动室。

  师:

"咦?

孩子们,这是什么地方?

""弯弯乐园"!

你们到过这样的地方么?

那就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弯弯乐园里有什么好吗?

  

(二)基本部分

  1、弯弯绕绕的东西

  

(1)寻找桌面上的用品有什么地方是弯弯绕绕的,有什么作用?

  如:

弯弯的香蕉弯弯的发夹弯弯的秤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