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二轮 人体的稳态和免疫 专题卷适用全国6.docx
《届二轮 人体的稳态和免疫 专题卷适用全国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二轮 人体的稳态和免疫 专题卷适用全国6.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二轮人体的稳态和免疫专题卷适用全国6
人体的稳态和免疫
一、单选题
1.图示某些生物学概念间的关系,其中Ⅰ代表整个大圆Ⅱ包含Ⅳ。
下列各项不符合关系的是
AⅠ体液Ⅱ细胞外液Ⅲ细胞内液Ⅳ组织液
B.Ⅰ突触Ⅱ突触前膜Ⅲ突触后膜Ⅳ突触小泡
C.Ⅰ核酸Ⅱ核糖核酸Ⅲ脱氧核糖核酸Ⅳ信使RNA
D.Ⅰ变异 Ⅱ可遗传的变异Ⅲ不可遗传的变异Ⅳ染色体变异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故A正确;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故B错;核酸包括DNA和RNA两种,其中RNA有信使RNA、核糖体RNA和转运RNA,故C正确;变异包括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故D正确。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学的基础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2.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下列各项生理过程可以发生在这个液体环境中的是()
A.抗体抗原特异性结合B.葡萄糖分解产生乳酸
C.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结合D.氧气和血红蛋白结合
【答案】AC
【解析】
试题分析:
细胞外液叫做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
抗体抗原特异性结合是体液免疫,发生在内环境中;葡萄糖分解产生乳酸是无氧呼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发生在突触间隙中,突触间隙属于组织液;氧气和血红蛋白结合是发生在红细胞内。
考点:
考查内环境的组成。
点评:
难度中等,理解各种生理过程发生的场所。
3.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前者随后者变化的情况与下图走势不相符的是
A.抗利尿激素分泌量——饮水量
B.T细胞浓度——HIV浓度
C.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浓度——甲状腺激素浓度
D.胰岛素浓度——血糖浓度
【答案】D
【解析】随着饮水量增加,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释放量减少,与曲线相符,A正确;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所以随着HIV浓度的升高,T细胞浓度降低,与曲线相符,B正确;甲状腺激素浓度对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具有负反馈调节作用,所以随着甲状腺激素浓度的升高,促甲状腺激素浓度逐渐降低,与曲线相符,C正确;胰岛素的功能是降低血糖浓度,所以随之血糖浓度增加,胰岛素含量增加,与曲线不符,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曲线的变化趋势,明确题干的意思是随着后者的增加,前者逐渐降低,再根据各选项分析答题。
4.(2015秋•盐城校级月考)在人体内环境中可以发生的生化反应是()
A.血浆蛋白的合成B.麦芽糖的水解
C.乳酸钠的形成D.丙酮酸的氧化分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据此答题.
解:
A、血浆蛋白是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合成的,不在内环境中,A错误;
B、麦芽糖的水解在小肠中,不在内环境中,B错误;
C、乳酸和碳酸氢钠在血浆中形成乳酸钠,在内环境中,C正确;
D、丙酮酸的氧化分解发生在线粒体或细胞质基质中,不在内环境中,D错误.
故选:
C.
考点:
内环境的组成.
5.不属于细胞直接生存的液体环境的是
A.组织液B.淋巴C.血浆D.细胞内液
【答案】D
【解析】内环境是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环境,内环境主要包括组织液、淋巴、血浆,细胞内液不属于,所以D选项符合题意。
6.下图表示正常人肝组织的结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为人体内的液体。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当血糖含量下降时,葡萄糖的转移途径是:
④→③→②
B.①中含有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血红蛋白
C.反应“谷氨酸+丙酮酸→α—酮戊二酸+丙氨酸”可发生在④中
D.抗体主要在①合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当血糖含量下降时,葡萄糖的转移途径是:
④→③→①,A错误;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血浆的成分,B错误;反应“谷氨酸+丙酮酸→α-酮戊二酸+丙氨酸”为转氨基作用,发生在④细胞内液中,C正确;抗体是在细胞内的核糖体上合成的,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内环境的成分与稳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7.下列有关人体体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组织液增多
B.机体中细胞外液是人体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C.血浆浓度升高会引起其渗透压升高
D.组织液与细胞内液成分的差异主要由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决定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血浆内的蛋白质减少会使血浆渗透压降低,将导致组织液增多,A正确;机体中细胞质基质是人体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B错误;血浆浓度升高会促使神经垂体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C正确;组织液与细胞内液成分的差异主要由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决定,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体液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理解能力。
8.内环境是机体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以下有关内环境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小肠中的葡萄糖进入红细胞所经历的内环境依次是组织液、血浆
B.血液红细胞中的02进入肝细胞至少要经过4层细胞膜结构
C.浆细胞产生的抗体能与突破第一、二两道防线后进入宿主细胞的流感病毒结合
D.家兔静脉注射5%的NaCl溶液后,进人体液的Na+﹣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中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解:
A、小肠中的葡萄糖进入红细胞所经历的内环境依次是组织液、血浆,A正确;
B、血液红细胞中的02进入肝细胞至少要经过1层红细胞膜,2层毛细血管壁细胞的膜,1层肝细胞膜,共4层细胞膜结构,B正确;
C、抗体只能对细胞外液中的抗原起作用,C错误;
D、Na+﹣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中,D正确.
故选:
C.
考点:
内环境的组成.
9.如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有()
①A、B、C依次为淋巴、血浆、组织液②乙酰胆碱可以存在于B中
③D中的蛋白质含量相对最高④正常情况下,血红蛋白存在于C中
A.一项B.二项C.三项D.四项
【答案】A
【解析】根据“进出淋巴的液体是都是单方向的”,由此判断D为淋巴,再根据淋巴来源于组织液,最后汇流到血浆,所以A、B依次为血浆、组织液,C为生活在组织液中细胞的细胞内液,①错误;乙酰胆碱是神经递质,可以进入突触间隙(组织液)中,②正确;淋巴D中的蛋白质的含量相对血浆A和细胞内液C较低,③错误;正常情况下,血红蛋白只存在于红细胞内,红细胞不是生活在组织液中细胞,④错误,所以答案为A。
10.如图是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⑤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③为胰岛B细胞,饭后半小时⑤处的胰岛素浓度高于①处
B.若③为脑细胞,⑤处的氧气浓度低于①处,而CO2的浓度相反
C.若③为组织细胞,其生活的内环境中的水可来自于③和⑤
D.若③为骨骼肌细胞,饭后五小时⑤处的血糖浓度低于①处
【答案】C
【解析】A.若③为胰岛B细胞,饭后半小时血糖浓度会升高,胰岛B细胞会分泌较多的胰岛素进入血浆,所以⑤处的胰岛素浓度会低于①处,A错误;B.若③为脑细胞,脑细胞活动旺盛,代谢较强,消耗氧气量较多,所以当血液流经脑细胞以后,氧气量会减少,故⑤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①处,代谢产生的CO2会进入血液,所以CO2的浓度⑤处的低于①处的,与氧气则相反,所以本选项前半句错误,后半句正确,B错误;C.若③为组织细胞,其生活的内环境为组织液,则组织液中的水可来自③和⑤是正确的,C正确;D.若③为骨骼肌细胞,运动时由于糖的消耗,⑤处的血糖浓度会高于①处,D错误。
【考点定位】内环境稳态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内容综合性较强,把细胞代谢、血糖调节与血循环联系起来,所以在熟悉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结合图示,具体分析每一个调节过程,特别需要注意⑤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
11.下图为人体体温调节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当受到寒冷刺激时,a、b、c、d激素的分泌均会增加
B.该图反映出c激素的分泌有分级调节的特点
C.下丘脑是感觉体温变化的主要中枢,是形成冷觉、热觉的部位
D.c、d激素分泌增多,可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增加产热和减少散热
【答案】AB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a、b、c、d分别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
所以当受到寒冷刺激时,在神经和体液调节下,它们的分泌均会增加;从图中可以看出甲状腺激素受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调节,而促甲状腺激素又受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调节,所以反映了分级调节的特点,故AB正确。
下丘脑是感觉体温变化的主要中枢,大脑是形成冷觉、热觉的部位;c、d激素分泌增多,可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增加产热,但不减少散热。
所以CD不正确。
考点:
体温调节
点评:
本题难度一般,要求学生识记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体温调节的理解以及识图分析的能力。
12.下图为正常人体内肝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的体液,a、b、c、d、e分别表示物质运输的途径,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③中产生的热量是维持体温的热量的主要来源之一
B.若①中胰岛素含量上升,则通过a途径的葡萄糖大于通过b途径的
C.当①中Na+含量上升时,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减少
D.正常情况下,①②④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动态平衡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由图可知,③是组织细胞,组织细胞氧化分解释放热量是维持体温热能的主要来源,A正确;图中a是物质进入细胞,b是物质进入血浆,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是升高血糖浓度,若①中胰高血糖素含量上升,细胞摄取葡萄糖的量下降,较多的葡萄糖进入血浆,B正确;当①中渗透压降低时,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减少,C错误;内环境稳态是正常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因此正常情况下,①②④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动态平衡,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及稳态的意义。
13.如图是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均表示液体,③中较多的K+,④含较多的Na+。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共同组成人体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B.②与④之间应添加一个箭头,方向朝上
C.③的渗透压约为770kPa,④的pH约为7.35~7.45
D.④与③相比,蛋白质的含量较高
【答案】C
【解析】③中有较多的K+,所以③是细胞内液,④含较多的Na+,所以是血浆,①是组织液,②是淋巴.
A、①②③组成人体细胞生活的内环境,A错误;
B、②与④之间应添加一个箭头,方向朝下,B错误;
C、血浆渗透压与细胞内液渗透压相同,约为770kPa,血浆的pH约为7.35~7.45,C正确;
D、细胞内液中蛋白质含量比血浆中多,D错误.
【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名师点睛】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
(1)溶液的渗透压:
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由于血浆中含有无机盐和蛋白质,故血浆渗透压与其有关.
①水在细胞内外的转移取决于细胞内外渗透压的大小.
②内钾外钠:
决定细胞内液渗透压的主要是钾盐(因为钾盐主要存在于细胞内液);决定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是钠盐(因为钠盐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
③细胞外液渗透压>细胞内液渗透压-→水外流→细胞皱缩;细胞外液渗透压<细胞内液渗透压-→水内流→细胞肿胀
(2)血浆pH(酸碱度)
当酸性物质进入血液时:
H++HCO3-=H2CO3,H2CO3=H2O+CO2↑(从肺部排出).例如:
乳酸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NaHCO3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H2CO3.当碱性物质进入血液时:
OH-+H2CO3=═HCO3-+H2O,例如:
当Na2CO3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H2CO3发生作用,生成碳酸氢盐,而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
(3)体温
安静时人体产热主要来自内脏(肝脏、肾等),运动时主要来自骨骼肌.人体的散热主要通过汗液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散热、其次还有呼气、排尿和排便等.当气温达到35℃以上时,散热主要通过汗液蒸发这一条途径.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是因为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能够维持动态平衡,主要调节中枢在下丘脑.
14.下图是与人体细胞代谢密切相关的四大系统模式图,请确认图中1、2、3、4分别是
A.消化、循环、泌尿、呼吸
B.循环、呼吸、泌尿、消化
C.呼吸、泌尿、循环、消化
D.消化、循环、呼吸、泌尿
【答案】A
【解析】消化系统可以消化、吸收营养物质,与图中1的功能吻合;循环系统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与图中2的功能吻合;泌尿系统排除代谢废物,与3的功能吻合;呼吸系统吸收氧气,排除二氧化碳,与4的功能吻合。
选A。
15.如图表示某人在休息及运动时血液流经四种器官的速率.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休息及运动时,脑的血流量基本不变
B.运动时人体血量增加
C.饭后立即运动,消化器官血流量减少,不利于食物消化吸收
D.运动时骨骼肌产热量增加,皮肤血管血流量增加有利于散热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是人体血量、饭后立即运动不利于消化和吸收、骨胳肌运动需要能量、产生热量并促进血液更快地循环和皮肤调节体温的作用.考查的能力是识图作答能力.由直方图可知:
在运动时,血液流经骨骼肌、皮肤的速率增大,且骨骼肌的速率大于皮肤的速率;流经消化道的速率减少;流经脑的速率基本不变,
解:
A、由分析可知,休息及运动时,血液流经脑的速率基本不变,因此,脑的血流量基本不变,A正确;
B、成年人的血量约为体重的7%~8%(人体的血液总量大约是4000毫升),人体运动时血量不会改变,血液速度会发生变化,B错误;
C、饭后立即剧烈运动,会使肌肉内的血流量增大,流经消化器官的血液减少,导致胃、肠蠕动减弱,消化腺的分泌功能降低,分泌的消化液减少,从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C正确;
D、运动时,不但全身骨胳肌的活动加强了,呼吸也加深加快,可以吸入更多的氧,呼出更多的二氧化碳;同时,心跳也随着加强加快,促进血液更快地循环,输送给骨胳肌更多的养料和氧,运走更多的废物.人体需要的能量来源于食物中的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即消耗氧,产生二氧化碳,并释放出能量.皮肤的附属物有汗腺,汗腺分泌汗液.汗腺周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运动时骨骼肌产热量增加,皮肤血管血流量增加有利于散热,D正确.
故选:
B.
考点:
稳态的生理意义.
16.下列有关人体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B.Na+进入神经元的方式与神经元释放递质的方式相同
C.细胞外液比细胞内液含量多,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D.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属于内环境的一部分
【答案】A
【解析】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A正确;Na+进入神经元的方式为被动运输,神经元释放递质的方式为胞吐,B错误;细胞內液比细胞外液含量多,C错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不属于内环境的一部分,D错误。
【考点定位】体液及内环境的组成
【名师点睛】本题易错点为容易混淆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及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
内环境中化学成分与生理过程
(1)内环境中化学成分
类别
物质归类
内环境中
存在的
化学物质
营养物质
无机盐、氨基酸、维生素、葡萄糖、甘油、脂肪酸
代谢产物
淋巴因子、血浆蛋白、神经递质、
激素、抗体
代谢废物
二氧化碳、尿素
内环境中
不存在的
化学物质
细胞内特有
呼吸酶、血红蛋白、DNA聚合酶、
糖原
细胞膜上的
受体、载体
消化道中的
消化酶
不被吸收的
麦芽糖、纤维素
(2)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
类别
过程归类
内环境中发生的过程
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
激素与靶细胞的结合
抗体与抗原的结合
内环境中不发生的过程
细胞呼吸、细胞内蛋白质、神经递质、激素等物质的合成、消化道中物质的消化
17.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下列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是()
A.血浆B.组织液C.淋巴D.细胞内液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
故选:
D.
18.下列实验试剂或材料与其实验名称不符的是()
A.盐酸——洗去卡诺氏液,固定细胞形态
B.70%的酒精——保存土壤小动物标本
C.缓冲液——探究机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D.碘液——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在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实验中,酒精的作用才是洗去卡诺氏液,固定细胞形态,A符合题意。
考点:
本题考查高中生物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19.当一个人突然遇到很危险的情境时,血液中的肾上腺素含量立即上升,使机体产生多种生理反应,例如:
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提高,呼吸加强加快,心跳加快,糖元分解增多、血糖升高等等。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这是机体的一种调节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B.肾上腺素迅速分泌,因为肾上腺是反射弧的效应器
C.上述生理反应不利于机体提高对刺激的抵抗力
D.血糖升高有利于满足机体对能量的需求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由题意“一个人突然遇到很危险的情境时,血液中的肾上腺素含量立即上升,……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提高”可知,其调节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A项正确;在该调节过程中,体液调节为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肾上腺为神经调节的效应器,B项正确;上述生理反应有利于机体提高对刺激的抵抗力,C项错误;此过程血糖升高,有利于满足机体对能量的需求,D项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及其相互关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20.右图是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④是人体内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B.淋巴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④⑤
C.③④之间可进行双向的物质交换
D.若②为肝脏细胞,则⑤处的二氧化碳浓度高于①处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据图分析:
①⑤血浆,②细胞内液,③淋巴,④组织液。
组织细胞
组织液
血浆淋巴
A.②细胞内液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错误。
B.淋巴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③淋巴和④组织液;错误。
C.①血浆、④组织液之间可进行双向的物质交换;错误。
D.若②为肝脏细胞,进行有氧呼吸释放二氧化碳,则⑤处的二氧化碳浓度高于①处;正确。
考点:
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点评:
本题综合性强,突出理解、分析和推理能力的培养。
21.不符合人体体温及其调节实际情况的是()
A、当外界温度高于人体体温时,蒸发散热为唯一散热方式
B、正常体温因年龄性别不同而在狭小范围内波动
C、人的体温来源于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释放的热量
D、由垂体分泌的激素促进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
【答案】D
【解析】
22.“5.12”汶川大地震时,许多不幸的人被长时间困在了废墟中.为了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机体需进行多项生理调节活动.下列有关描述中错误的是()
A.人体内环境渗透压降低
B.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C.在饥饿状态下,肝糖原会分解为葡萄糖
D.胰岛A细胞活动增强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汶川大地震时,许多不幸的人被长时间困在了废墟中,人体不能摄取水分,血浆渗透压升高而不是下降,A错误;由于人体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以减少尿量;B正确;在饥饿状态下,肝糖原会分解为葡萄糖补充到血液中是血糖浓度升高,C正确;由于人被长时间困在了废墟中,血糖浓度降低,刺激胰岛A细胞合成和分泌胰高血糖素,使血糖上升,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23.如图是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甲、乙表示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
B.三种调节方式中,神经调节占快速调节的地位
C.丙、丁可以表示温度和酸碱度
D.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一直维持在稳定不变状态
【答案】D
【解析】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因此图中甲、乙表示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A正确;三种调节方式中,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B正确;内环境稳态的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因此丙、丁可以表示温度和酸碱度,C正确;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而不是固定不变,D错误。
24.下列关于正常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前者随后者变化的情况与如图走势不相符的是
A.抗利尿激素分泌量——饮水量
B.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甲状腺激素浓度
C.胰岛素浓度--血糖浓度
D.促甲状腺激素浓度——甲状腺激素浓度
【答案】C
【解析】饮水量的增加时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A正确;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由于存在反馈调节机制,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B正确;血糖浓度升高,胰岛素分泌增多,C错误;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由于存在反馈调节机制,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减少,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激素调节和免疫调节,解答此题需要对各项逐个排除,注意甲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
25.下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要通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结构
B.代谢废物完全由③过程排出
C.O2从红细胞进入组织细胞中发挥作用的部位至少要经过4层生物膜
D.所有生物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都是通过内环境来实现的
【答案】A
【解析】内环境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要通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结构,A项正确;代谢废物还可以通过②呼吸系统排出,B项错误;O2从红细胞进入组织细胞中发挥作用的部位线粒体至少要经过1层红细胞膜、毛细血管壁细胞的2层细胞膜和组织细胞的1层细胞膜、2层线粒体膜,故经过6层生物膜,C项错误;单细胞生物可直接通过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D项错误。
26.下列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A.钾离子B.葡萄糖C.白细胞介素-2D.蔗糖
【答案】D
【解析】白细胞介素-2是辅助性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可以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蔗糖是植物特有的二糖,在动物细胞的内环境中不会出现。
27.下列关于人体细胞生理过程中“一定”的叙述正确的是
A.pH为酸性一定会导致人体内的酶失活
B.细胞中的CO2一定是通过有氧呼吸产生的
C.造血干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加倍,此时DNA一定加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