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答案整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562918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原答案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马原答案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马原答案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马原答案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马原答案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原答案整理.docx

《马原答案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原答案整理.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原答案整理.docx

马原答案整理

练习一

1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作用是什么?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哲学和社会科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作用:

①它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②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③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

12.全部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和理论结论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是彻底而严谨的科学理论体系,它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研究对象和理论内容不同,彼此又相互作用和渗透,构成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其中,科学社会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和必然的理论结论。

科学社会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剩余价值学说的具体运用,是世界无产阶级变革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的学说。

练习三

11.什么是矛盾分析方法?

①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就是根据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去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方法。

②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都存在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所以认识事物及其相互关系,就是认识矛盾,就是坚持"一分为二"的"两点论"。

由于矛盾的特殊性,还要求在"两点论"基础上坚持"重点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唯物辩证法还认为,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所以还要从事物的内在矛盾和外部条件去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运动变化及其根源,去揭示和利用事物的发展规律。

12.现象和本质有何辩证关系?

①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

现象是事物可以通过人的感觉器官感知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的只能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的内在联系。

②本质和现象既区别,又统一。

区别是:

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多变的、丰富的,有真象和假象分;本质是一般的、共同的、相对稳定、比较深刻、单纯的。

统一是:

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即使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

③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表明:

我们能够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同时又要求人们透过现象看本质。

四、辨析题

13.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正确)

14.人的衰老是个逐渐的过程,因此一个人从幼年到老年仅仅是一个量变的过程。

(错误)

练习四

11.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特点。

⑴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它包括三种形式:

感觉、知觉和表象。

它们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促使感性认识不断的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感性认识的基本特点:

一是直接性,就是感性认识是人们的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直接感知,不存在中介。

二是具体性,就是感性认识所反映的是事物具体而生动的形象。

三是表面性,就是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现象的反映。

⑵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思维活动得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它也包括三种形式:

概念、判断和推理。

人的思维总是沿着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这一过程进行的。

理性认识的基本特点:

一是间接性,即它是经过头脑思维这个中间环节而产生的。

二是抽象性,即它是以概念、判断、推理这种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

12.简述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及其意义。

①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也就是理论指导实践,精神变物质的过程。

②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这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

这次飞跃的意义是:

第一,理论只有运用于实践,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认识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科学理论对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它一旦被群众所掌握,就会变成改造世界的巨大的物质力量。

只有通过这次飞跃,才能使认识物化、对象化,使认识变为现实,使精神力最转化为物质力量。

第二,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认识受到实践的检验而得到修正、补充、丰富和发展。

四、辨析题

13.整个世界都是认识的客体。

(错误)

14.由于认识主体不同,因而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的。

(错误)

练习五

三、简答题

1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显示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②这一规律的内容是: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归根到底取决于和服从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③正确掌握这个规律具有重大意义:

这一规律是我们理解社会历史和生产关系变革的钥匙;这一规律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是我们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理论依据;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坚持自己先进性质的根本要求和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最根本的客观依据。

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斗争有哪些特殊性?

①从其根源看,阶级斗争存在的根源不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而是历史上阶级斗争在新的条件下的继续。

②从其社会地位看,阶级斗争已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

阶级斗争只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大量的社会矛盾不再具有阶级斗争的性质。

③从对象看,阶级斗争的对象已不是完整的阶级,而是剥削阶级的残余。

其发展趋势是越来越缩小、减弱和缓和。

④从斗争形式看,主要是依靠无产阶级的国家机器,依照民主、法制乃至教育等途径解决。

四、辨析题

13.唯心主义之所以是唯心的,就是因为它承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历史有作用。

(错误)

14."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正确)

练习六

11.怎样理解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劳动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在具体形式下从事的劳动叫具体劳动;抽象劳动就是撇开了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或两重属性,而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12.货币商品与一般商品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联系在于:

作为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区别在于:

第一、货币作为价值的代表而存在,本身直接体现社会劳动;一般商品要通过与货币交换才能实现其价值。

第二、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而产生了一种形式上的使用价值,即充当一切商品价值的代表;一般商品只具有自然属性所决定的具体的使用价值。

四、辨析题

13.各种商品的价值所以能相互比较,是因为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错误)

14.商品的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

(错误)

练习七

11.什么叫工资?

工资有哪些形式?

工资是劳动者出卖劳动力所获得的报酬,是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即劳动力价格。

工资的基本形式包括计时和计件两种。

12.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谓剩余价值规律,就是关于剩余价值的生产、实现和分配的规律。

在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体系中,剩余价值规律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首先,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其次,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最后,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资本主义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也是资本主义走向灭亡的根本原因。

四、辨析题

13.战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使用"机器人",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因此,剩余价值不一定是由雇佣工人创过的。

(错误)

14.资本按其在运动中执行的职能,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错误)

练习八

11.如何理解垄断价格与价值规律的关系?

垄断价格是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作用的具体体现。

这是因为从全社会看,垄断价格既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整个社会所生产的价值总量,它只是对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作了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商品的价格总额仍然等于商品的价值总额。

12.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与以前社会相比,资本主义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

①废除人身依附关系,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②追求价值和剩余价值,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

③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促进了社会进步。

四、辨析题

1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具有社会主义因素。

(错误)

14.南北差距的扩大,根源于经济发展速度的差异。

(错误)

练习九

11.如何评价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贡献及其局限性?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初。

作为一种批判、否定资本主义的思潮,空想社会主义是早期无产阶级意识和利益的先声,反映了早期无产阶级迫切要求改造现存社会、建立理想的新社会的愿望。

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所经历的家庭手工业、手工工场和机器大工业三个阶段相适应,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也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即:

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以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在理论上致力于社会制度的分析。

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是一种"历史谬误"、"人世间的祸害",必须尽快代之以最好的社会制度。

他们对资本主义旧制度的辛辣批判,包含着许多击中要害的见解;对社会主义新制度的描绘,闪烁着诸多天才的火花。

但空想社会主义者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总之,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但是不具备科学的和实践的品格。

12.列宁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对社会主义本质有怎样的再认识?

在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初期,特别是实行新经济政策期间,列宁对苏维埃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思考,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论述。

首先,把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

其次,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要地位。

再次,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发展经济。

最后,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列宁还指出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极端重要性,阐明了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加强国家政权建设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系列措施。

列宁能够正视国情,面对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拘泥于已有的结论,而是"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千百万群众的实践,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这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也是他留给后人的最宝贵的思想遗产。

13.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因为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社会历史观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

(错误)

14.民主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一种特殊模式,中国可以在一部分地区试验。

(错误)

练习十

11.共产主义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⑴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产品极大丰富,是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必要条件。

⑵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到共产主义社会,阶级将会消亡。

⑶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社会和谐,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

12.为什么说共产主义的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

共产主义理想一定会实现,是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为依据的。

马克思主义不仅从社会形态交替规律上对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作了一般性的历史观论证,而且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剖析,作了具体实证的证明。

马克思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研究资本主义的经济运动,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论证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自我否定;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论证了资本主义的历史暂时性;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证明了资本主义的非正义性,论证了工人阶级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历史使命;揭示了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发展规律和趋势,论述了工人阶级解放斗争胜利的必然性。

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和不断发展,已经并正在用事实证明着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

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本身就是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证明。

当然这种证明还是不完全的和未完成的,因为在革命胜利后建立起来的并不是共产主义社会,而是社会主义社会。

但是,现实中的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它与共产主义社会具有根本性质上的一致性。

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还在继续发展中,这种发展持续的时间越长,取得的成就越大,就为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到来提供着更充分的条件,也提供着更充分的实践证明。

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中包含着人的努力奋斗。

社会规律产生于人类的社会活动,它本身就是人们社会活动的规律。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和最后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过程,离不开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自觉能动性,离不开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事业,离不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13.社会主义的目标是社会的发展。

(不全面)

14.自由王国是在必然王国中自由时间积累的结果。

(正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测试㈠答案

三、简答题

31.怎样从不同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

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3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什么内容?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方面内容:

①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②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33.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34.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和发展。

⑵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重大的反作用,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①服务的方向:

“保护自己,排除异己”。

②服务的方式:

强制性、非强制性方式。

③服务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35.简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作用。

⑴价值规律的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⑵价值规律的作用:

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

①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②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3)价值规律对经济活动的自发调节作用也有消极后果:

①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

②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③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36.简述资本主义垄断产生的原因。

垄断的产生有以下原因:

①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

②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

③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四、辨析题

37.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等同于运动。

(不对)

38.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正确)

39.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正确)

40.近一个时期以来,厂家、商家大打价格战,使消费者得到不少实惠。

因此物价越低越好。

(错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测试㈡答案

三、简答题

31.如何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⑴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⑵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⑶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方法

32.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含义及其主要表现是什么?

含义:

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能动作用的表现:

⑴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⑵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⑶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⑷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33.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⑴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要做这种检验,就要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看主观和客观是否相符合以及相符合的程度。

这就需要架起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⑵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一方面是主观能动性的活动,另一方面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能够架起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并对照和检验认识是否与客观相符合。

34.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什么?

⑴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⑵对立性表现在:

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⑶统一性表现在:

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35.垄断条件下的竞争有哪些特点?

⑴在竞争目的上,垄断竞争是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不断扩大自己的垄断地位和统治权利。

⑵在竞争的手段,垄断组织除了采取经济手段外,还采取非经济的手段,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激烈。

⑶在竞争的范围上,垄断竞争打破了经济领域和国内市场,使国际市场和经济以外的领域也有了更激烈的竞争。

总之,垄断条件下的竞争,不仅规模大、时间长、手段残酷、程度激烈,而且具有跟大的破坏性。

3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含义及其主要形式是什么?

含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主要形式:

①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

②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③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④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四、辨析题

37.事物的质变就是事物的发展。

(不对)

38.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

(正确)

39.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正确)

40.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正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测试㈢答案

三、简答题

26、简述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

⑴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⑵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⑶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人类社会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27、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与核心。

⑴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⑵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⑶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⑷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根本分歧。

28、简述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⑴从实践到认识。

⑵从认识到实践。

⑶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评分标准:

答案两点可给4分。

29、简论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

⑴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⑵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⑶革命和改革对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⑷科技技术革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⑸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最主要动力。

评分标准:

每点1分。

30、简述价值规律的作用。

⑴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分之间的分配比例,但也有负面影响,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⑵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也会阻碍技术的进步。

⑶自发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但也会造成两极分化。

评分标准:

只答题正面或负面作用,可分3分。

四、辨析题

31、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正确)

32、物质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

(错误)

33、人们无法自由地选择生产力。

(正确)

34、最近国家发改委批准了金龙鱼涨价,说明价格主要由国家决定。

(错误)

35、否定之否定规律告诉我们,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在曲折中前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也不例外。

(正确)

《综合练习答案》

61.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有什么方法论意义?

①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

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关系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

②矛盾斗争性和同一性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

第一,事物之间总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因而认识事物就要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第二,由于矛盾的同一性和相互联结、相互制约,所以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62.为什么说认识的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①任何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能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

本质是深藏于现象背后并制约现象的内部联系,只有靠人的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

②认识过程之所以经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这同客观世界有现象与本质的区分密切相关。

现象和本质的对立决定了科学认识和科学研究的必要性;现象和本质的统一决定了科学认识和科学研究的可能性。

人类认识和科研的任务就在于把现象作为人们的向导,通过认识事物的现象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由于事物的本质可能通过真象直接地表现出来,也可能通过假象被歪曲地表现出来,就要求认识必须运用辩证思维排除假象的干扰,才能真正揭示事物的本质。

63.简述科技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现实意义。

①科技革命是社会动力体系中的一种重要动力,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②科技革命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

科技革命使生产力构成要素发生质的变革,不断推动生产力发展;科技革命必然导致产业革命,并推动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进而引起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变革。

科技革命还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社会生活的主体及其生活资料,引起人们生活方式发生变革;还使人们的思维方式不断发生变革。

③科技革命对社会的推动作用是我们提出"科教兴国"重大战略的哲学基础。

64.剩余价值在那些资本家之间进行分配?

剩余价值在生产出来并且实现之后,要在资本家集团之间进行瓜分,也就是在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银行资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