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560820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氧化碳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二氧化碳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二氧化碳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二氧化碳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二氧化碳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氧化碳教学设计.docx

《二氧化碳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氧化碳教学设计.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氧化碳教学设计.docx

二氧化碳教学设计

 

二氧化碳性质和用途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第3课题)

 

宝清县七星河乡建平学校

孙连明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和小学科学、初中生物课中已经对二氧化碳有了一些感性认识,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将帮助学生从化学的视角进一步认识二氧化碳的性质及其变化,了解它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能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养成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作风。

充分体现化学的STS理念,有助于学生了解化学在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问题上所能发挥的重大作用,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好科学知识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可见,本节课的学习在本章乃至整个教材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课题主要介绍了二氧化碳的性质。

在介绍二氧化碳时,首先让学生利用课题2中讨论确定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并利用收集到的二氧化碳去探究它的性质,最后让学生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总结其用途。

本课题注意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例如,教材介绍了干冰用于人工降雨的奥秘,以讨论的形式提出“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或干涸的深井之前,如何检验这些场所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否会对进入的人的生命构成威胁?

”等一些实际问题。

本课题是在学生学习了氧气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对氧气的掌握起着巩固和提高作用,也为今后学习CO、H2CO3、CaCO3等物质及其衍变打下坚实基础。

所以本节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CO2对自然界的生命活动,对整个地球和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二氧化碳的知识更具有现实意义,所以本课题的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

2、教材处理的指导思想和方法

新课程认为,教师不仅充当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而且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

我在处理这节教材时本着两个指导思想,第一:

注重探究学习与“用教科书教”。

第二:

积极引导学生获得“生活体验”,使化学教学“回归生活”“贴近生活”,开发利用生活中的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教学质量。

在新课程管理体制下,教师是课程的创造性执行者,在教学中,根据探究学习的现实需要,对教科书进行“添加”、“变动”或“整合”,创设探究情境,教师和学生的探究活动积极性迸发出来,此谓“用教科书教”。

这样,教科书成了依据、资源和工具。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在课前播放飓风灾难图片和对“温室效应”的介绍,以及纸花变色实验,就是对教材的改动。

通过创设探究情境,强烈地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体现化学的STS理念。

3、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对本节内容三维目标达成的要求,以及班内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对教材分析后,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二氧化碳性质等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用语言等表述信息,以及运用比较知识与技能理解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知道什么是温室效应,知道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可导致温室效应加剧。

2)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加工的能力;进一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学习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活动,形成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善于合作、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态度,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通过“温室效应”等知识学习,增强关注社会问题,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进一步树立环保意识。

4、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课标、教材内容设置对今后教学的影响,本节教学重点是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活动;难点是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教具

1)制作多媒体课件

2)石蕊试纸制成的小花变色演示实验装置及用品

3)二氧化碳熄灭蜡烛分组实验装置及用品

4)装有CO2的矿泉水瓶

5)瓶装可口可乐

二、教学方法:

1、总体教学构想及依据

本节课教学中我在与学生的互动中积极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创设出探究情境和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善于合作、善于观察、勇于表达和交流。

根据课题内容的特点,把实验作为问题的生长点,采取探究主题——实验事实——解释与结论——表达与交流的探究学习教学模式。

2、主要教学方法

1)辅助教学: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2)情境激学:

不断创设新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

3)实验探究:

把实验作为探究问题的基本途径和手段,引导学

生根据实验事实来探究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三、教学对象

本节课选自九年级教材,对学生情况做如下分析:

1、知识掌握:

学生前面已经学过碳的性质,对二氧化碳有了一定的了解,学习难度不大。

2、心理特点:

对化学课感兴趣,尤其对做实验充满好奇心和积极性,教师应抓住有利因素,保护并延续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探究欲。

3、生理特点:

九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爱表现,希望得到肯定和赞赏。

在课堂上,教师应多创造条件引导学生活动,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倾听、反思评价、表达和交流。

四、学习方法

本节课的学习方法有:

1、实验探究法:

指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实验的选择和设计;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引导学生由“听科学”、“读科学”转变为“做科学”。

2、合作学习法: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学生有机会从别人那里学到知识,并意识到合作是解决复杂问题的有效途径。

3、多种感官协同法:

指导学生多种感官并用,提高学习效率。

五、设计思路

调查CO2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课前准备

你知道CO2的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吗?

提出问题

1、实验探究:

①与空气密度的比较;②在水中的溶解性;③不支持燃烧;④不供给呼吸;⑤与水反应;⑥与石灰水反应。

2、归纳CO2的性质。

3、看录像,了解干冰的升华。

CO2的性质

 

用自已的语言表述CO2的用途和CO2含量增多的危害。

论证CO2功与过

 

六、教学准备

实验用品:

小喷壶、烧杯、集气瓶、试管、矿泉水瓶、紫色石蕊染成的小花、蜡烛、澄清石灰水、稀醋酸。

七、教学过程

课题

二氧化碳的性质

授课人

孙连明

学校

宝清县七星河乡建平学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布置学生准备。

 

请同学们说说调查或自学材料知道的CO2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利用多媒体展示各地受灾害的图片和资料,

[追问]:

如何防止温室效应?

提几点建议。

(1)调查CO2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2)将鲜嫩植物茎叶放入广口瓶,广口瓶里盛澄清石灰水,广口瓶用不透光的黑纸包住,瓶口塞紧并用U型管(里面有水)与外界相连,放置教室内。

 

学生看后谈谈感受

踊跃回答:

人类应减少使用煤、石油、天然气化石燃料,更多地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大力植树造林等。

要求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加强对温室效应的认识。

用学过的植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引课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让学生更深地知道号称万物之灵的人类,在自然力量面前显得是那样脆弱。

温室效应给环境带来的影响,树立环保意识。

培养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演示实验]用嘴吹气到澄清石灰水中使之变浑浊。

 

[提出问题]:

你知道CO2具有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提出问题]:

CO2溶解性如何?

现有一个盛有CO2气体的矿泉水瓶,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CO2能溶于水吗?

[讲述]:

在通常情况下,1体积的水约能溶解1体积的CO2,增大压强还会溶解得更多。

生产汽水等碳酸型饮料就是利用了CO2的这一性质。

[分析实验1]:

如果倒入的气体是O2结果如何?

如果是H2如何?

问:

CO2能供给呼吸吗?

观察现象

 

[学生实验1]:

学生观察集气瓶中CO2的色、态、味,然后把CO2气体慢慢倒入盛有高低蜡烛的烧杯中,记录实验现象。

探究CO2的物理性质:

(1)无色、无味、气体

(2)密度比空气大。

 

[学生实验2]:

向一个收集满CO2气体的软塑料瓶中加入三分之一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

观察现象分析。

[学生实验3]:

打开汽水瓶,观察气泡。

分析得出:

(3)CO2能溶于水

 

探究CO2化学性质

①CO2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

探究实验4]:

把两只蚂蚱一只放入CO2瓶中,一只放入空气瓶中,观察不同现象,得出:

CO2也不能供给呼吸

使学生知道人和植物都能通过呼吸作用产生CO2,认识CO2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让学生有表达的机会,并在学生所知的基础上,激发他学习未知的知识。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学生因为有自己的猜测,都想知道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会很专注地观察。

并引发自觉的交流。

培养学生推理能力。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组织讨论]:

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或干涸的深井之前,如何检验这些场所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否会对进入的人的生命构成威胁?

进入这些场所前应该怎么办?

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应该注意什么?

 

[设疑探究]:

CO2溶于水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呢?

提问]:

四朵小花各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教师活动

问:

CO2为什么使石灰水变浑浊?

[分析实验]:

CO2使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CO2与石灰水中Ca(OH)2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CaCO3沉淀的缘故。

这是鉴别CO2的重要方法。

 

巩固提问:

久盛石灰水容器内壁为什么出现白膜?

指导阅读115页“在一定条件下……这就是人工降雨的奥秘。

放录像: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讨论后回答。

 

学生实验]:

取四朵用石蕊染成紫色的干燥小花。

第一朵小花喷上稀醋酸,第二朵小花喷上水,第三朵小花直接放入盛满CO2的集气瓶中,第四朵小花喷上水后,再放入盛满CO2的集气瓶中,观察小花颜色的变化。

然后将第四朵小花取出,小心烘烤,观察现象,记录现象。

 

[学生讨论后回答]:

第一朵小花喷上稀醋酸,小花变红,说明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第二朵小花喷上水,小花不变色,说明水不能使紫色石蕊变色。

第三朵小花直接放入CO2中,小花不变色,说明CO2不能使紫色石蕊变色。

第四朵小花喷上水后再放入CO2中,小花变红色,说明CO2与H2O发生了反应,生成了一种酸。

第四朵小花取出小心烘烤,又由红变紫,说明生成的酸受热又反应掉了。

师生共同分析实验得出②CO2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CO2+H2O=H2CO3

碳酸很不稳定,容易分解成CO2和水

H2CO3=H2O+CO2

学生活动

每个同学亲自用口吹一下,澄清石灰水,观察现象。

思考讨论石灰水变浑浊原因,互相纠错、补充;③CO2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CO2+Ca(OH)2=CaCO3 +H2O

学生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原因。

 

阅读

 

观看

 

同学们畅所欲言

 

学以致用,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结合。

 

通过亲自对照实验知道CO2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受热易分解。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设计实验能力。

 

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问题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了解CO2使石灰水变浑浊的实质。

 

及时巩固

培养阅读能力。

 

设计意图

 

体验自己获取知识的快乐,也了解了CO2的功与过。

 

八、巩固练习迁移应用

1、列表比较:

O2、CO2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用三种方法将空气和CO2区别开。

九、步置作业:

课本120页3、4、5、7

板书设计:

   第三课题:

二氧化碳性质和一氧化碳    

一、物理性质:

            二、化学性质:

1、通常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1、本身不燃烧,一般情况下

(固体叫“干冰”)           也不支持燃烧,也不能供给呼吸;

2、密度比空气大          2、能与水反应:

CO2+H2O=H2CO3 

3、能溶于水            3、能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

CO2+Ca(OH)2=CaCO3↓+H2O

三、CO2的利与弊

利: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CO2;干冰用于人降雨;CO2灭火等;

弊:

CO2含量上升造成温室效应。

 

本节教学反思

本节课安排在碳单质之后,学生容易理解,加之二氧化碳是一种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其灭火性、水溶性、不供给呼吸性、光合作用等学生都或多或少的知道一些,同时这部分知识课堂实验较多,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也较多。

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就十分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激发探究欲望

课的开始,首先播放了一段关于意大利那布勒斯深山峡谷中著名的“屠狗洞”的视频科技小制作课件,让学生跟随课件中的小科学家去破解“屠狗妖”的秘密,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并由此引入本节课的课题,进入课堂自主互动探究活动中去。

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系统、深化。

引出众多的问题并在讨论的氛围中逐一进行解决、深化成理论知识,让学生在探究的气氛中完成对二氧化碳性质的系统学习。

从学生课后问题的回答以及作业的反馈情况来看,应该说达到了教学目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开端。

爱因斯坦曾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境当中,使获得新知识的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氧化碳的性质,特别是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是这部分知识的的重点,而这些知识完全可以通过简单且易操作的实验探究来获得。

见于此,对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有关知识,我采用了让学生分组讨论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的形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这样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了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在“屠狗洞”的故事中,学生通过讨论不难知道“屠狗妖”其实就是二氧化碳气体。

教师此时立即提出问题“屠狗妖”也就是二氧化碳为什么使狗死亡,而人却安然无恙?

小科学家手中的火把又为什么会熄灭?

将学生很自然的引入到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去。

在前一个探究完成之后,教师再针对探究中的疑问提出新的问题,将学生再一次推到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

这样一环紧扣一环,使学生在有条不紊的自主探究中获取了知识,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在这个过程中,我一共为学生设置了六个探究实验。

①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的探究实验;②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的探究实验;③二氧化碳能溶解于水的探究实验;④验证汽水中含有二氧化碳的探究实验;⑤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的探究实验;⑥验证使紫色石蕊变为红色的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而不是水、不是二氧化碳气体的探究实验等。

在探究实验过程中,提供的实验安全、齐全,实验操作简单易行,现象明显,实验结论环环相扣。

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处于极度兴奋状态,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整个学习过程,都在积极、有序、和谐地进行。

使学生真正成为了主动学习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真正体现了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的教学理念。

2、创设认知冲突,拓展思维空间

问题的设置应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宽松、开放、自主探究的学习空间,使学生的敏捷性得到释放,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得到发展。

为此,在本节课中,我注重了对探究实验设计中漏洞、不足之处的充分利用,创设知识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设计祢补的探究实验中既解决了疑问,有获得了新的知识。

例如:

(1)通过对二氧化碳的水溶性进行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思维的严密性。

矿泉水瓶变瘪的原因,除了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之外,还有没有其它原因?

(2)通过用浸过石蕊溶液的小花来进行实验探究,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物质都有什么?

如何通过实验证明你的说法?

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对化学学习的持续兴趣。

这些问题的设计,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个宽松、开放、自我、探究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得到释放,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得到发展,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精神。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这节课“倾倒二氧化碳灭台阶蜡烛、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变红、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实验全都是比较简单的演示实验,我就让学生分组自主完成。

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实验能力,三方面,学生在自己做实验时更容易发现问题。

比如;为了说明“酸能使石蕊试液由紫色变为红色”我增加了稀盐酸与石蕊的反应,结果,学生做完二氧化碳与石蕊反应后突然发现红色的程度不同,马上向我提出问题,我就顺便讲解了酸的强弱问题,同时调侃者说“碳酸如果象盐酸那么强,你还敢喝汽水吗?

”大家在笑声中又学到了新的知识。

3、精心设计练习,增强知识应用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不应该是教师手把手的教,不是教师在上课时满堂灌,,而应该注重“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为此,在每一个探究活动的后面,我都针对探究活动的内容,结合生产、生活实际,精心设计了每一道练习题,将干冰、二氧化碳的用途等内容,设计成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将抽象化的东西应用到新的情境中,用所得的结论去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充分体现化学的STS理念。

这样不仅增大课堂容量,拓展学生视野,体会化学与生活的重要关系,强化环保意识;也有助于加深对二氧化碳性质的理解、记忆,增强了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真正做到了“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教学新理念。

(1)讲课时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尽量把化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比如“汽水、啤酒中碳酸水的问题”“防空洞、教室空气的质量问题”“如何进入久未开启的枯井、菜窖”等等,启发学生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让他们觉得化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并能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

(2)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力求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教学方式,特别注意把自己当成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每依据主线提出问题,我都没有给出答案,而是鼓励学生积极思维,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力争让全体让学生都动起来,学会从身边的实例去发现和归结化学知识。

同时引导学生从教材的束缚中走出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探究、去总结,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我适时进行指导、点化,增强课堂互动的有效性,应该说效果比较明显。

(3)、在课堂上,我力求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

我们理科教师由于学科的原因,很少象文科教师那样对学生适时进行表扬和感谢,所以总给学生一种冷冰冰的感觉,也就是亲和力略欠缺。

在上课开始,我又没有注意这个问题,等学生回答的确超乎我的预设时,我才突然发觉并及时予以改正。

上完课后,我又一次明白了“教学相长”的原因。

学生的潜力是很大的,尤其是处在初三学生的这个年龄,他们不需要我们板起面孔硬填,需要的是耐心的引导和指点,然后自己去探索。

这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应该全面了解教材编排体系,并按照课标进行教材的重组,不断地把社会的热点问题、新闻进行提炼,找出与本学科相关的材料进行分析、讲解。

让他们确实觉得学习这门课有用,他们才有兴趣集中精力主动学习,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改对我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在课堂45分钟内让学生汲取更多的营养?

如何在少布置作业、甚至不布置作业的情况下依然能提高学生成绩?

如何在理科的教学中既能完成教学目标,又能有足够的时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思考、摸索。

总之,在整堂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在不断的创设宽松、和谐、自主的自我展示平台,让学生在自主性探究的过程中,学会了实验操作,锻炼了语言的表达能力,掌握了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这一永恒的主题。

 

宝清县七星河乡建平学校

孙连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