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尔尼卡 教案教学文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559293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格尔尼卡 教案教学文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格尔尼卡 教案教学文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格尔尼卡 教案教学文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格尔尼卡 教案教学文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格尔尼卡 教案教学文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格尔尼卡 教案教学文案.docx

《格尔尼卡 教案教学文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格尔尼卡 教案教学文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格尔尼卡 教案教学文案.docx

格尔尼卡教案教学文案

 

格尔尼卡教案

课题:

格尔尼卡

课时:

1课时

课型:

单一型

授课对象:

初中二年级

教材分析: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运用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德国法西斯对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进行狂轰滥炸后的悲惨情景。

本课时教学通过对《格尔尼卡》一画的欣赏,学习毕加索运用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强烈情感,学习毕加索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品质。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介绍毕加索作品整体的艺术价值及其风格特征,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基本欣赏方法的能力,并在欣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审美能力及主动创新的意识,同时引入相关背景资料,使学生了解这幅著名作品的艺术特色。

2.过程和方法目标:

让学生欣赏的同时思考相关的问题,让他们来讲解他们对这幅画的心得体会,共同探讨这幅画的价值取向和意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作品展示了充满着破碎的形象、惊恐的气氛和灾难,这种采取象征性的手法有力地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的暴行。

我们深刻体会这幅画所表达的思想以及创作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

作品通过什么样的艺术语言,具体地表达了作者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设置适应双边教学深入展开的情境及方式,激发学生更深入思考参与到欣赏活动中来。

了解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方法:

1.教法:

讲授法、欣赏法、讨论法

2.学法:

观察法、理解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教材(可借助多媒体教学系统,使用电脑课件)

学具准备:

教材、课本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1分钟)

请同学们看一段伊拉克战争的图片,让学生感受这种悲惨的气氛。

二:

引入新课:

(5分钟)

展示1937年4月,德国法西斯的飞机对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进行狂轰滥炸的情景图片,在这种氛围下,介绍《格尔尼卡》,它是毕加索于1937年创作的一幅艺术巨作,他用象征性的艺术手法对30年代西班牙内战期间德国纳粹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的小镇格尔尼卡,杀害数千无辜平民百姓的事件进行了控诉,有力的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的暴行。

三:

讲授新课:

(15分钟)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的

故事导入新课

1、教师用故事导入

2、教师设置问题:

A大家对这幅复制品一定很好奇,想看看毕加索给他们的是哪幅画吗?

(PPT)

B谁能告诉我这幅画叫什么名字,这个名字是什么呢?

学生认真听故事

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根据预习回答

A:

《格尔尼卡》

B:

格尔尼卡是地名

从开场白就要抓住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溶入到课程的学习之中

《格尔尼卡》创作背景介绍

1、教师:

大家都知道格尔尼卡是地名,那它是什么国家的呢?

毕加索为什么要用这个不起眼的小镇来命名这幅画呢?

(教师点出西班牙地图的PPT)

2、教师:

这幅画与这个小镇的有什么关系,我们得从一场战争说起。

大家都预习了现在请位同学来给大家讲讲这段战争。

(教师播放PPT的战争视频)

 

3、毕加索对这一野蛮行径表现出无比的愤慨。

他仅仅用了六个星期就完成了这幅巨作,并且在各地展出,以抗议德国法西斯的暴行!

现在同学们知道为什么毕加索要说这幅《格尔尼卡》是德国人的杰作了吧!

学生:

西班牙

1、学生:

格尔尼卡在西班牙北部的斯巴克

地区。

2、学生踊跃参加,介绍背景。

(适当可以让其他的同学作补充)

背景:

1937年4月26日,德国法西斯帮助西班牙反动头子佛朗哥轰炸了西班牙北部巴斯克人的故都格尔尼卡城。

这次空袭是第一次对平民的恐怖轰炸,它杀害了数千名无辜者,并立即引起了国际上强烈的抗议。

3、是的,毕加索是通过绘画的形式来对德国法西斯空袭格尔尼卡行动的控诉。

 

让学生有个地理位置的感念。

明确格尔尼卡确实是一个小镇

 

通过学生对视频的旁白来检验学生的预习效果。

 

让学生从毕加索的创作的角度来理解作品的内在涵义。

初步认识《格尔尼卡》的构图以及色彩

1、对,这就是控诉德国法西斯罪行的作品,(打出PPT,请学生看看作品的创作时间、画种、作者、作者的国籍、)

观察画面,A你第一眼看到画的时候你会注意到画面的什么形象?

B、画面为什么不用彩色的,说说你的理解。

了解作品的基本情况。

认识到《格》的构图和古典主义的构图区别,以及黑白灰运用在这里的效果。

初步介绍作品,让学生对此画有个概念。

了解象征手法

1、出示《格》作品,让学生找找里面有哪些形象。

(分左、右、中来找)

在学生找出的基础上把具体的形象点出来。

1、教师讲解象征的含义:

象征就是“用以代表、体现、表现某种事物的一种物体或符号”

比如:

老师打出鸽子,请同学们说说看到鸽子你会想到什么?

3、观察《格》说说我们才找的形象象征着什么?

老师点出连线的PPT,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连线(然后让学生观察画面站在画家的角度谈谈自己还有其他的理解没有)

4、通过对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的赏析,你认为毕加索对这幅作品倾注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积极参与

 

和平

 

学生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阐述自己的观点

象征意义必须要有形象来引出意义,所以我这里先叫学生找形象,然后,告诉学生象征的含义,并打比方。

这样学生容易理解。

接下来老师示范几个形象,再让学生观察画面,根据自己学习的感悟来找出自己所理解到的形象的象征意义。

认识毕加索

 

认识立体主义

1、毕加索(1881—1973)

西班牙裔法国籍画家,西方现代美术最具创造性和影响力的大师。

1906-1907年间,开始对绘画形式结构进行探索,并创造出立体主义风格。

1、《葡萄与小提琴》通过这幅画讲解立体派前期的手法。

归纳出特点:

分割、重叠、堆砌。

(用杯子的结构组合实验来具体说明)

2、运用毕加索的话:

“我是依我所想来画,而不是依我而见来画。

3、点题:

《格尔尼卡》的创作中毕加索就运用了立体主义的手法来描绘事物。

4、展示两幅不同风格的战争绘画作品教师:

《格尔尼卡》这件以战争为背景的作品和这幅同样是表现战争题材的绘画作品有什么不同?

(教师分别对抽象和写实进行讲解。

找学生先讲,教师总结)

5、教师归纳,要想画出立体派风格的绘画作品,就必须先了解这两个不同。

6、通过毕加索的立体派时期的其他作品了解立体派的涵义。

A、展示《公牛变形图》通过分析,让学生了解毕加索是如何把自然形体分解为几何切面,抽象出一种特殊的形象,使画面极具个性化和表现力。

B、这件是毕加索立体主义时期的另一代表作品《哭泣的女人》,遮住了右半边,我们可以看出他画的是一个正在哭的女人的侧面,而他又把我们根本看不见的另半边脸同样画在了画面上,这就是立体主义最求的多重透视的画法。

传统的透视法,只有一个固定的感觉,比如你看老师的侧面,(教师侧面对着学生)能不能看见老师右边的脸和耳朵?

不能看见,而毕加索开创的这种“立体主义”的造型方法,就是要表现正常情况下视力看不到的结构,把老师右面的脸右面的耳朵都画到画面里,通过画面表现人的所有部分。

C、通过毕加索草稿中抱孩子女人和《格》作品中抱孩子女人的对比,了解作者抽象的过程

7、总结立体派的技法规律(再次观看画面寻找立体派的踪迹)

 

初步了解毕加索,并且知道他创造了立体主义的风格

 

1、了解立体主义前期的手法

2、带着这句话来认识立体派

 

学生找不同的地方

 

通过牛的抽象过程,理解如何将一个具体的形象抽象到简单的形象。

 

通过《哭泣的女人》了解立体派后期的重要手法:

多重透视法及其运用。

 

通过作品,巩固抽象的技巧。

学生积极寻找在《格》作品中运用到的抽象手法的形象。

了解画家是比不可少的,用在这里我主要是为了引出立体主义的讲授过程。

(作为过渡)

立体主义对学生来讲是个难点,在突破难点上,我把前期和后期作品做了比较归纳出了特点,并且利用毕加索的作品讲了《格尔尼卡》运用的后期立体主义最多的技法----多重透视法。

在让学生了解了具象到抽象的过程。

通过游戏巩固,让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

 

巩固立体派技巧的小游戏

展示毕加索的自画像,让学生根据才学到的立体派的技巧为自己或者同伴画一幅自画像。

认真实践,通过实践把书本上的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吸收转化能力,让学生尝试用立体派手法将人物形象进行分解,重新组合成一幅画。

拼图巩固,情感共鸣

1、:

老师把《格》分割成了六幅画面并且打乱了顺序,请同学们根据你的记忆,把字母按照画面的位置填写进去。

(老师点PPT)

2、《格尔尼卡》诞生后,长期流落他国,直到1981年,佛朗哥死后,才回到西班牙,实现了毕加索的遗愿。

不过它的精神一直鼓舞着全世界人民。

学生,准备草稿纸,然后根据老师提示完成游戏。

理解毕加索的《格》所代表的精神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

通过学习,让学生归纳评价绘画作品的标准

评价一幅画的标准是什么?

改正自己对画的评价观念。

让学生学会正确评价一幅绘画作品

升华主题

1、《格尔尼卡》能引发你的感动吗?

2、教师:

大家希望这样的法西斯行为继续吗?

3、教师:

〈格尔尼卡〉诞生后,这样的暴行停止了吗?

教师展示:

1937年以来的世界各地的战争图片以及在战争中死去的人数。

教师旁白:

世界并不太平,战争和恐怖主义依然存在,这都需要我们热爱和平,珍惜和平。

引出学生的思考,我们看了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它的那些情感的描述可以使我们内心感动

学生:

不希望

学生:

没有

学生观看,心里产生震撼。

通过战争的不停息,让学生体会到和平的来之不易,培养学生成为爱和平的使者。

深化主题:

爱和平

教师总结:

1937年-2007年正好是〈格〉诞生的七十周年,让我们大家一起,再一次凝视这幅70年来一直鼓舞着世界人民的伟大的反战名作吧!

体会毕加索的高尚情感吧!

我们一起祈祷:

让战争和恐怖永远消失,让和平与幸福永远降临!

学生体会激发出爱和平的情感。

进一步深化主题

(一):

作品大致情境:

作品取材于当时惨绝人寰的战争暴行。

格尔尼卡是西班牙的一个小镇的地名,在1937年4月26日那天下午,应西班牙独裁者佛朗哥的要求,希特勒德国干涉西班牙内战,出动飞行向格尔尼卡投下了10万磅炸弹。

当时正逢小镇集市,市民毫无防备,人们仓惶逃奔,希特勒的飞机却又低飞,跟踪并扫射逃跑的人们。

居民伤亡惨重,据不完全统计,1500多人被当场炸死,大部分建筑物被彻底毁灭。

当时在巴黎的毕加索得知了这件事,怀着满腔的爱国激情创作了这幅349.3m和776.6m的油画《格尔尼卡》。

整幅画面是破碎形象、惊恐的气氛和灾难的象征混合于一体的。

整幅的形象是完整的吗?

(支离破碎)。

这幅画以变形和寓意手法描绘了人们惨遭法西斯暴行的悲惨情景。

画面用牛、马、灯、花、母亲、士兵和持灯妇女等人与物交错组成,呈现出一派悲壮气氛。

画面左侧,一位悲痛欲绝的母亲怀抱被炸死的婴儿仰天哭喊;中部,一匹被刺伤的马昂头嘶鸣,据画家本人说,这匹马象征正在遭受灾难的西班牙人民;

马的身下躺着一名士兵,右手握着剑,剑旁有一朵鲜花,寓意着画家对死难者的悼念。

再往右,一名妇女从窗子里探出身,右手举着一盏眼睛似的灯,灯光射向四周,法西斯的罪恶在灯光里暴露无遗;画面右侧,是一个女人在爆炸声中从楼上跌下的情景。

她举着双手,抬头向上呼救……这幅画用黑白灰三色绘成,所有人物或阴郁,或压抑,恐怖,痛不欲生……给人留下一种难以摆脱的震撼。

1:

相关思考:

(1)毕加索是否一直是画超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的画?

(通过让学生浏览毕加索的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明白毕加索年轻时期是有着坚实的写实基础,他的一生画风多变,超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的画法是他不断努力探索、不断突破自我、不断实践的结果.)

(2)《格尔尼卡》一画现存于何处?

(先由学生回答再由教师补充:

这幅画在欧洲一些国家展出后,很长时间里一直被存放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里,1981年,经过西班牙政府的努力,这幅存放在纽约长达42年之久的作品终于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第一次同西班牙观众见面。

现在则保存在马德里索菲娅王后博物馆。

(3)格尔尼卡小镇现在怎么样了?

(先由学生回答,再补充:

格尔尼卡小镇现有人口1.5万。

20世纪90年代末,格尔尼卡被国际旅游界纳入地球上自然环境保护的最好、人文景观最有特色的十大“人间天堂”之一。

2:

教师评价要点:

 

(1)是否把自己置身于作品中,把自己当成作品特定时代下的特定人物去体验任务造型意义。

(2)是否能够运用一定的方法,比如对比、假设、类比等来表达看法成立的理由。

(3)是否能够更为细致地观察人物造型特点、并且阐述自己相应的体验及分析过程。

(二)场景处理:

学生口头命题创作练习:

将作品中的人物分开,自己自由排列顺序组合一幅画,在表达同样的内心情感,命名为《格尔尼卡》的创作中,你对画面场景处理会如何安排?

阐述自己的想法和理由。

(学生分组讨论2分钟),教师针对学生回答进行引导、评价。

教师评价要点:

(1)是否能够构思出有别于原作,而且相对合理的场景安排。

(2)是否能够对原作的安排进行创造性的重新设计,而且具有相对合理性。

(3)是否能够对自己的场景处理的构思,作出合乎情理的解释。

四:

课堂总结:

(4分钟)

画家通过作品想给全世界一个愤怒的信息,作品是对战争暴行的控诉,对人类灾难的同情。

因此,画家笔下的所有形象都是超越时空的,并蕴涵着愤懑的抗议声。

五:

作业布置(练习):

 创作一幅以“9、11”事件为题材的绘画,并用简短的文字写出创作心得。

形式不限,单色、着色、漫画、抽象、写实、电脑创作、拼贴资料均可。

 

课题(板书设计)

毕加索的生平介绍

《格尔尼卡》的色彩、形象和构图

1.形象:

支离破碎

2.色彩:

悲壮的黑白

3.构图:

动荡不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