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生态学基础知识及其应用.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557714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61.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生态学基础知识及其应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第三章生态学基础知识及其应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第三章生态学基础知识及其应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第三章生态学基础知识及其应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第三章生态学基础知识及其应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章生态学基础知识及其应用.docx

《第三章生态学基础知识及其应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生态学基础知识及其应用.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章生态学基础知识及其应用.docx

第三章生态学基础知识及其应用

课时编号

9-16

课目名称

第三章生态学基础(校选课)

授课时间

2009.4

授课班级

北校区2006-2008级学生

教学目的

了解并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以及其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为深入研究和解决人类的环境问题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重点与难点

重点:

生态学的含义;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平衡的概念及影响因素;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难点:

生态学原理及其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课堂教学设计

一、生态学的含义及其发展

1、生态学定义的提出与生态学的发展

2、生态学的含义

二、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1、生态系统的概念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3、生态系统的类型4、四生物圈

三、生态系统的功能

1、生物生产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3、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4、生态系统中的信息联系

三、生态平衡

1、生态平衡的含义2、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

四、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1、利用生态平衡原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2、利用生态学原则编制生态规划

3、利用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消除环境污染

4、利用生态学方法拟订环境容量和环境标准

5、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和生物评价

6、阐明污染物质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

7、发展生态农业

8、人工生态系统及其在污染防治中的应用

参考书目

《中国抉择》扬帆主编,石油出版社,2001年8月

《普通环境学》杨思之、郭友琳编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12月

教案实施

效果追记

系统讲述了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及生态学原理,并对应用进行了重点讲解,结合课后复习思考题展开讨论,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学习效果不错。

第三章生态学基础知识及其应用

[引言]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工业经济的长足发展和人口的膨胀,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出现了“生态危机”。

这种危机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人们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违背了客观规律,尤其是违反了生态学规律,是由于人们在各项活动中缺乏整体观念和系统观念,更缺乏多学科的共同合作。

生态学本来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基础分支学科,它研究生物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往,它同其它分支一样,只有生物学工作者才熟知它。

近年来,随着粮食、人口、环境、资源、等一系列直接关系到人类生存的许多重大问题的出现,推动了生态学的发展,使它超越了自然科学的范畴,迅速发展为当代最热门、最活跃的前沿学科之一。

近年来,生态学的基本原则不仅被看作环境科学重要的理论基础,也被看成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从生态学观点来看待今日的环境、人口、资源等问题,以下几点是我们应该认识到的:

1.虽然宇宙是无限的,但地球是有限的,地球上适合人类和生物生存的空间和物质资源也是有限的,科学家将地球比喻为“一个小小的宇宙飞船”,而把人类比作这个飞船中的乘客。

2.虽然人类是地球上生物圈的主人,人类能改变和控制自然,但人类毕竟是生物圈这个地球上最大的一个组成成员,人类并不能凭自己意志为所欲为,而必须服从和运用生态学规律。

3.地球是脆弱的,虽然人类能按照自己需求,改变地球环境,但有利于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是一个极其脆弱的平衡,以人类今天的能力,破坏它容易,而维持或恢复它却十分困难。

这里有两个绝好的例子:

“生物圈二号”的失败和韩德柬无人区的欣欣向荣,意味着现代人类活动在生态平衡中已经成为一个负数。

第一节生态学的含义及其发展

一、生态学的定义:

“生态学”(eco)一词最早出现在19世纪下半叶(eco-表示住所、栖息地;logy表示学问),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ErnstHaeckel)1869年在《有机体普通形态学》一书中首先对生态学作了定义:

“研究生物有机体和无机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但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直到20世纪初才逐渐公认生态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后来,有的学者把生态学定义为:

“研究生物或生物群体与其环境的关系。

(1)我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把生态学定义为:

“研究生物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这里所说的生物有:

动物、植物、微生物(包括人类在内);而环境是指各种生物特定的生存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非生物环境如:

空气、阳光、水和各种无机元素等;生物环境:

指主体生物以外的其它一切生物)。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一方面生物的生存离不开环境;生物要从环境中取得生活所必需的能量和物质以建造自身,每种生物都有相对狭窄的特定环境,如鱼离不开水,青蛙虽然能在岸上觅食若没有水域,也无法“传宗接代”,人是“万物之灵”但科技再发达,也离不开新鲜的空气、洁净的饮用水及足够的食物。

另一方面,生物的活动也在时刻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倘若没有生物源源不断地提供有机物,就不会有什么良田沃土,野兔以牧草为食料,但它们的过度繁殖也会使草地沦为荒漠,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就更大了。

生态学研究对象:

生态学不是孤立地研究生物,也不是孤立地研究环境,而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地相互关系。

这种相互关系具体体现在生物与其环境之间地作用与反作用、对立与统一、相互依赖与相互制约、物质循环与能量循环等几个方面,现代生态学研究范围已扩大到包括经济、社会、人文等领域。

(2)现代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它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机理。

生命系统是自然界具有一定结构和调节功能的生命单元,对于自然生态系统,生命系统就是生物群落,对于社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生命系统就是人类;环境系统是自然界的光、热、空气及各种有机物和无机元素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空间。

现代生态学更注重生物与环境的整体性。

(30页)

现代生态学不仅需要吸取各种自然科学的知识,如与生理学、遗传学、行为学、进化论等生物学各个分支领域相结合形成了一系列新的领域,与数学、地学、化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相交叉,产生了许多边缘学科;另外,它还要超越自然科学界限,与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城市科学相结合,以解决有关的生态问题,如需要颁布森林法、草原法、土地法等,从法律上保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恰当的生态措施还需要考虑当地的民族文化传统及社会风俗习惯等。

因此,现代生态学已成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接的真正桥梁,涉及面广,与人类生产、生活环境联系紧密,被认为是目前最复杂的科学之一。

二、生态学的发展-----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科学

纵观生态学的发展,可分为二个阶段:

(一)生物学分支学科阶段(1866-1960)

20世纪60年代以前,生态学基本上局限于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属于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初期生态学主要是以各大生物类群与环境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因而出现了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等。

进而以生物有机体的组织层次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出现了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和生态系统。

个体生态学(autecology)----主要研究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个体的影响。

各种生态因子包括光照、温度、大气、水、湿度、土壤、地形、环境中的各种生物以及人类的活动等。

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个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引起生物个体新陈代谢的质和量的变化,物种的繁殖能力和种群密度的改变,以及对种群地理分布的限制等。

种群生态学(populationecology)——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就成为生态学中的一个主要领域。

种群是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同一种生物的集合(如一个池塘里的全部鲤鱼、一块草地上的所有黄羊;某一城市中的人口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种群),但是,它是通过种内关系调节组成的一个新的有机统一体,它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增长型、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性别比、空间分布等。

种群生态学主要是研究种群与其环境相互作用下,种群在空间分布和数量变动的规律。

如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存活率和种群增长规律及其调节等。

群落生态学(communityecology)——是以生物群落为研究对象。

生物群落是在某一时间内某一区域中不同种生物的总和。

一般来说,一个群落中,有多个物种,生物个体也是大量的。

群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已成为群落生态学的重点研究课题。

生态系统生态学:

到20世纪60年代开始了以生态系统为中心的生态学。

这是生态学发展史上的飞跃。

生态系统是指在自然界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即把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以及环境各因子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下一节专门阐述)。

生态系统-----含义是:

“群落+环境”

(二)综合性学科阶段(1960----至今)

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以来,由于工业的迅猛发展、人口膨胀,导致粮食短缺、环境污染、资源紧张等一系列世界性问题出现,迫使人们不得不以极大的关注去寻求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探求全球持续发展的途径,这一社会需求推动了生态学的发展,使其超越了自然科学的范畴迅速发展为当代最活跃的前沿科学之一。

近代系统科学、控制论、电子计算机、遥感和超微量物质分析的广泛应用,为生态学对复杂大系统结构的分析和模拟创造了条件,为深入探索复杂系统的功能和机理提供了更为科学和先进的手段,这些相邻学科的“感召效应”促进了生态学的高速发展。

与过去相比较,现代生态学具有下列特点:

(30页)

1、定性探索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到定量研究;从描述性科学走向实验科学。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手段的发展,使生态学从种群到系统的实验研究成为可能。

例如,示踪原子的应用,可以追踪生态系统营养物质的转移范围、途径及速率;利用电子仪器和生物遥测技术,可在不破坏动植物种群的情况下对它们取样和测量;利用现代数学和电子计算机,有可能对系统作定量描述,建立模拟实际生态系统的模型,以便分析了解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预测其变化等。

2、生态学的研究重点,从个体水平转移到种群和群落,进而发展到以生态系统研究为中心;。

3、生态学原理与人类的各个实验领域结合得更加紧密。

4、生态学与相邻学科相互交融,产生了若干新的生长点如:

化学生态学、经济生态学(29页)

总之,生态学不仅限于研究生物圈内生物与环境的辨证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规律,也不仅限于人类活动(主要是经济活动)与生物圈(自然生态系统)的关系,而是扩展到了研究人类与社会圈或技术圈的关系。

如文化生态学、教育生态学、社会生态学、城市生态学、工业生态学等,当前,我国对环境污染与破坏的控制,仍然以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与工业污染防治为重点,运用城市生态学和工业生态学理论制定城市和工业污染防治规划,制定城市生态规划和制定工业生态规划方案,发展生态农业。

由上可见,生态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原有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与环境科学及其它相关学科相互渗透,向纵深发展并不断拓宽自己的领域。

生态学已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指导人类以系统、整体观念来对待和管理地球和生物圈的科学。

第二节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组成

一、“系统”观念地引入:

所谓系统是由若干个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组分构成的统一整体,他们共同来完成某种特定的功能。

我们周围的环境充满着系统。

比如人的消化系统由口腔、咽喉、食道、胃、肠和各种消化腺等器官组成。

消化系统依靠这种结构来完成吞咽、分解、吸收营养和排泄糟粕等功能。

再如自行车就是一个“系统”,它是由许多相互关联的部件组成,而各个部件又必须是按照一定规格和严密的程序、有序地结合起来,才能完成它的特定功能——行驶、运载。

自行车=车把+车架+车轮+……,但自行车作为一个“系统”,决不是各个部件的简单拼凑,而是必须具有一定的结构,即系统内部相互关联的各组成部分总是按一定规格和严密程序有规律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完成自行车这个系统的功能———行驶、运载。

总之,“系统”决不是各组成部分的简单加和;由系统结构表现出来的整体功能要大于它的各部分之和。

我们在运用系统的观点考察和分析问题时,必须重视系统的整体性和个组成部分的关联性,凡系统必有它的特定功能,这是某一系统区别于其他系统的主要标志。

二、生态系统的概念:

地球上的生物不可能单独存在,如同一个人离不开人类社会一样,而总是多种生物通过各种方式,彼此联系而共同生活在一起,组成一个“生物的社会”叫生物群落(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微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它们彼此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发展,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叫生态系统。

这种观点早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已形成,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首次提出生态系统这一科学概念。

中国生态学专家马世骏教授提出:

生态系统是指一定的地域或空间内,生存的所有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联系的统一体。

简言之,“生态系统是指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30页)。

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断演变,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组成、结构和功能,是自然界的基本结构单元。

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由研究的需要而定)。

大至整个生物圈、整个海洋、整个大陆;小至一片草地、一个池塘、一片农田、一滴有生命存在的水。

小的生态系统可以组成大的生态系统,简单的生态系统可构成复杂的生态系统,丰富多彩的生态系统合成一个最大的生态系统叫生物圈。

生态系统除自然的外,还有人工生态系统,如水库、农田、城市、工厂。

现在人类已逐渐认识到自己和周围环境是一个整体,把自己的事和环境联系成一个系统来考虑。

产生了人类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以便更好地保持人类和环境之间的平衡。

三、生态系统的组成:

地球表面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不论是陆地还是水域,或大或小),都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两大部分组成。

或者分为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四种基本成分。

(一)生物部分:

生态系统中有许许多多的生物。

按照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可以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大类群。

1、生产者(自养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础

指能制造有机物质的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也包括少数能自营生活的微生物(如光能合成细菌和化能合成细菌也能把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

绿色植物体内含有叶绿素,通过光合作用把吸收来的CO2、H2O和土壤中的无机盐类转化为有机物质(糖、蛋白质、脂肪),把太阳能以化学能的形式固定在有机物质中。

这些有机物质是生态系统中其它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食物来源,故把绿色植物称为生产者。

如果没有这个绿色加工厂源源不断地“生产”有机物质,整个生态系统的其它生物就无法生存。

因此,破坏森林、草原植被就等于破坏整个生态系统。

除绿色植物外,光能合成细菌和化能合成细菌,也能把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质。

但化能合成细菌在合成有机物时,不是利用太阳能,而是靠氧化无机物取得能量。

如硝化细菌,能把氨氧化为亚硝酸和硝酸,利用氧化过程中释放出来的能量,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有机物。

虽然光能合成细菌或化能合成细菌合成的有机物不多,但它们对某些营养物质的循环却有重要意义。

2、消费者(异养生物)-----是指直接或间接利用绿色植物所制造的有机物质为食的异养生物。

主要指动物,也包括某些腐生或寄生的菌类。

根据食性不同或取食的先后,又可以将它们分为:

(1)草食动物(一级消费者)----以植物的叶、果实、种子为食的动物,如动物中的牛、羊、兔,骆驼,昆虫类中的菜青虫、蝉等等;在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所制造出的有机质首先由它们来“享受”,所以又称初级消费者。

(2)肉食动物(二级和三级消费者等)----以草食动物或其它弱小动物为食,如:

狐狸、青蛙、狼、虎、豹鹰、鲨鱼等,古谚: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消费者的级别没有严格界限,有许多为杂食动物。

(3)寄生动物------寄生在其它动、植物体内,靠吸取宿主营养为生。

如虱子、蛔虫、兔丝子、线虫等,有益昆虫赤眼蜂,寄生在危害农作物螟虫的卵块中,吸取螟虫卵块的养分;金小蜂产卵在棉铃虫体内,腐化后的幼虫吸取棉铃虫体内的养分生活。

(4)腐食动物-----以腐烂的动植物残体为食,如老鹰、屎克郎等。

(5)杂食动物-----它们的食物是多种多样的,既吃植物,也吃动物。

如麻雀、熊、鲸鱼、人等。

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一是实现物质和能量的传递,如草—兔子—狼;二是实现物质的再生产,如草食动物把植物蛋白生产为动物蛋白;三是对整个生态系统起自动调节的能力,尤其是对生产者过度生长、繁殖起控制作用。

3、分解者和转变者(共称为还原者)----主要指具有分解能力的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也包括某些以有机碎屑为食的小型动物(如蜈蚣、蚯蚓、土壤线虫等),属于异养生物。

分解者的作用在于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残体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质。

转变者也是细菌,它是将分解后的无机物转变为可供植物吸收利用的养分。

所以,还原者对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消洁工”。

如果没有分解者,死亡的有机体就会堆积起来,使营养物质不能在生物和非生物之间循环,最终使生态系统成为无水之源。

生态系统分解者的数量十分惊人,1万平方米农田中细菌的数量可达18公斤。

所以分解者起到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净化环境的重要作用。

在研究生态系统时,我们千万不要忘记这些“无名英雄”。

植物是基础是一切生物食物的来源,没有生产者,一切消费者就会饿死;而没有分解者。

物质循环也会中止,其后果也不堪设想;动物是名副其实的消费者,它们不会进行初级生产,只会消耗现成的有机物,没有它们,似乎生态系统仍然能够存在,但从长远看,没有动物,植物同样难以持久生存。

如许多植物要靠昆虫传粉或其他动物传播种子,如果没有动物啃食,草原也会由于生长过盛而导致衰亡。

大自然就是如此微妙,物种与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个整体就是由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共同组成的、不断进行物质循环、能量循环及信息传递的生态系统。

(二)非生物部分:

非生物环境简言之指各种环境要素,它包括:

原料部分:

阳光、CO2、H2O、O2、、无机盐类及非生命有机物质(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类和腐殖类—动植物残体及排泄物)等

媒质部分(介质):

水、土壤、温度和风等

基质(基层部分):

岩石、砂、泥

非生物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一方面是为各种生物提供必要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是为各种生物提供必要的营养元素,是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物质和能量基础。

大部分自然生态系统都具有上述四个组成成分。

一个独立发生功能的生态系统至少应包括非生物环境,生产者和还原者三个组成成分。

生态系统四个基本成分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可示为图3-4。

四、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

1、整体性:

生态系统是大小不同地区中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环境的综合体,各要素稳定的网络式联系,保证了系统的整体性。

如果硬性将各要素分解成独立的要素而孤立存在,将不再有整体的生态系统和功能。

----存在“物物相关”规律

2、开放性:

自然界中不存在孤立的生态系统(与外界既无能量又无物质的交换),而封闭的生态系统(与外界只有能量交换)也属罕见。

全方位开放是生态系统的首要特点,生态系统通过上下左右、方方面面与外界沟通。

即便一个池塘或水库,貌似封闭,其实它的四面八方都与外界是相通的。

总是有输入和输出,而输入的变化总会引起输出的变化。

正由于开放性,使得生态系统本身的结构和功能得到不断发生和发展。

3、自我调控性:

一个自然生态系统是生物与其环境经过长期进化适应、逐渐建立起来的,若未受到人类或者其它因素的严重干扰和破坏,其结构和功能是非常和谐的,这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的功能,所谓自动调节功能是指生态系统受到外来干扰而使稳定状态改变时,系统靠自身内部的机制再返回稳定、协调状态的能力。

生态系统自动调节功能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同种生物种群密度调节;异种生物种群间的数量调节;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适应的调节。

主要通过生物过窄的适应性,强大的繁殖能力和环境资源的有限性来完成。

4、动态的生命特征:

生态系统也和自然界许多事物一样,都有着其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经历着由简单到复杂,从幼年到成熟的进化阶段,因此,生态系统是动态的,总是处于不断发展,进化和演变之中。

人们可根据发育的状况将其分为幼年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不同发育阶段。

每个发育阶段都具有各自特点。

五、生态系统的类型:

(了解)

对于千差万别的生态系统如何划分,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原则。

人们可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划分,常见的是按以下两方面为依据进行类型划分;

1、按环境中水体状况

陆地生态系统:

荒漠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热带、亚热带、温带等);

水生生态系统:

淡水生态系统(河、江等流动水生态系统和湖、库等静止水)、海洋生态系统

2、按人为干预程度划分:

自然生态系统(原始森林、未经放牧的草原、人迹罕见的沙漠等)--没有或基本没有人为干预

半自然生态系统(农田、养殖湖泊、人工森林等)-受到人为干预,但其环境仍保持一定自然状态人工生态系统(城市、矿区、工厂)--完全按照人类的意愿,有目的、有计划地建立起来的

3、按生态系统大小:

---可根据人们研究需要而划定

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大小不一,多种多样。

小如一滴湖水、培养着细菌的平皿、小沟、小池、花丛、草地,大至湖泊、海洋、森林、草原以至包罗地球上一切生态系统的生物圈。

六、生物圈

生物圈:

是指地球上有生命活动的领域及其居住环境的整体。

它在地面以上达到大致23千米的高度,在地面以下延伸到12千米(太平洋最深处)的深处,其包括平流层的下层、整个对流层以及水圈和岩石圈的上部。

人们居住的地球的外层即地壳是由岩石、水和浮土组成,相应称之为岩石圈、水圈(在水圈中几乎到处都是生命和土圈),地球最外一层为大气包围称之为大气圈。

大气圈:

由各种气体组成,其中O2和N2含量最多。

大气圈没有明显的上限,很难说天有多高,大气圈的生物主要分布在底层。

即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交汇处,常说“天高任鸟飞”,大多数鸟类只能在1000米以下空中活动,只有极少数能飞到5000米以上的高空,原因是越往上空气越稀薄;绿色植物能够生活的高限约为6200米(在喜马拉雅山上)从6200米再向上,只有大气环流带上去的少数昆虫,甚至高达22000米的平流层也会出现少量成休眠状态生物(如细菌、真菌的孢子)。

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生态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决不是毫无关系的堆积,它们是有一定结构的。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组成成分及其营养关系;二是各种生物的空间配置(分布)状态。

具体地说,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形态结构(物种结构和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生态系统的形态结构

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种群数量、种的空间配置(水平分布、垂直分布)和时间变化等,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形态结构。

1.物种结构---是指在生态系统中各类物种在数量上的分布特征。

生态系统中组成成分之间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如排列组合关系、数量比例关系等。

例如森林生态系统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都有不同的数量和比例关系,单一树种的单纯林、多树种的混交林和无乔木的灌木林的结构与功能肯定不同。

2.空间结构---生物群落的空间格局状况(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水平结构指在水平分布上,林缘和林内的植物、动物的分布也明显不同。

垂直结构指不同生物占据不同的空间,它们在空间分布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例如:

在森林生态系统中,乔木占据上层空间,灌木占据下层空间;鸟类在林冠上层,兽类在林地上;在森林中栖息的各种动物,也都有其各自相对的空间分布位置。

形态结构的另一种表现是时间变化。

3.时间结构。

指由于时间变化而产生的结构波动。

同一生态系统,在不同的时期或不同季节,存在着有规律的时间变化。

如随着时间的变化,森林在幼年、中年及老年期的结构是有变化的。

又如,一年四季中森林的结构也有波动,春季发芽,夏季鲜花遍野,秋季硕果累累,冬季白雪覆盖,昆虫和鸟类迁移,气象万千。

不仅在不同季节有着不同的季相变化,就是昼夜之间,其形态也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