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知识问答二.docx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知识问答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知识问答二.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知识问答二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知识问答
(二)
2011-09-2411:
37:
28| 分类:
学习资料|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肥料性质与测土施肥
1、为什么要强调化学肥料与有机肥料配合施用
化学肥料与有机肥料配合施用是一项科学施肥的决策。
这是由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的性质与特点所决定的。
现就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的特点,对比分析如下:
(1)优质有机肥料大都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常年施用优质有机肥料,不仅能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并能使土壤有机质得到不断地更新,从而使土壤的理化性质有所改善,因而有明显的改土作用:
而化学肥料不含有机质,一般没有直接的改土作用。
这说明有机肥料是建设高产稳产农田的基础物质。
(2)有机肥料种类繁多,所含养分全面,人们常称它为完全肥料,但是有机肥料的养分含量很低,大约1000公斤优质厩肥中只含有5公斤氮素(N);而化学肥料养分含量高,例如,100公斤尿素中就含有46公斤的氮素,按1000公斤计算,含氮素460公斤,是厩肥的92倍。
不过,化学肥料的缺点是它所含养分的种类比较单一。
就拿尿素来说,它只含氮磷钾三要素中的氮素,不含磷和钾,而过磷酸钙中只含磷,不含氮和钾,单独施用不能满足作物的需求。
(3)有机肥料中的养分大多是有机态的,需要经过土壤微生物不断的分解,才能转变为作物可以吸收利用的养分,因而有机肥料的肥效缓慢,但持续时间长,并有后效;而大多数化学肥料中所含养分是水溶性的,作物可以直接吸收利用。
所以,化学肥料的肥效迅速,见效快,能在作物最需要养分的时候提供较多的养分,但它的肥效短不能持久。
由此可见,合理施用化肥是提高作物单产的物质保证。
(4)有机肥料需要经过分解和转化,才能释放出养分供作物吸收,因此,有机肥料当季利用率不高。
例如腐熟的有机肥料的氮素利用率只有20%~30%,但它分解时养分损失少,供肥时间长;而化学肥料中的养分含量高,大部分是速效养分,易通过挥发、淋失(尤其是氮肥)等途径而损失,从而导致当季肥料利用率不高。
例如,氮肥利用率一般在35%左右,磷肥约10%~25%,钾肥在40%以上。
通过两者的比较,不难看出,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各有优缺点,而且有机肥料的某些优点,正是化学肥料的缺点,而化学肥料的某些优点正是有机肥料的缺点。
因此,两者配合施用就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自的特点。
这就是二者配合施用的必要性和科学道理。
2、施用碳酸氢铵为什么要强调深施覆土?
碳酸氢铵简称碳铵,目前仍是我国主要的氮肥品种之一。
这种氮肥品种最大的缺点是化学性质不稳定,极易挥发损失,农民称它为气肥。
生产上农民习惯把碳铵撒在地面上表施,由于土壤中水分的影响,碳铵就会很快分解,容易造成氮素的挥发损失,因而利用率不高,这是碳铵肥效低的根本原因。
施用碳铵应遵循“深施覆土”的原则,把肥料施到约6厘米的深度,利用土粒一般带负电荷的特性,吸附碳铵解离出来的铵离子,从而起到保氮,减少损失的作用(图6)。
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如密植作物难以做到深施覆土时,可以撒施后立即结合灌水,尽可能减少损失,这是一个不得已的办法。
3、大水漫灌对硝态氮肥的肥效有什么影响?
硝酸铵是硝态氮肥的代表。
现以硝酸铵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
硝酸铵简称硝铵,含氮量为33%~34%,其中铵态氮和硝态氮各占一半,是速效性氮肥。
硝酸铵施入土壤后,很快溶解在土壤溶液中,解离成铵离子和硝酸根离子。
铵离子和硝酸根离子都能被作物根系直接吸收。
但是硝酸根与铵离子不同,它是阴离子,不能被带负电荷的土壤胶粒所吸附,因而随着水分的运动而流动,流动性很大。
如果大水漫灌,会引起土壤中硝态氮的严重淋失。
此外,大水漫灌后,由于土壤水分大量增加,为反硝化作用创造了条件,从而使硝态氮还原为氧化氮及氮气而引起脱氮损失。
因此,大水漫灌不仅浪费了水资源,而且还会使硝酸铵的肥效大大降低。
正确的方法应进行畦灌,既能节约用水,又可保证肥效。
不仅硝态氮肥施用后不能大水漫灌。
尿素施用后也不应大水漫灌。
因为土壤对尿素的吸附属分子态吸附,吸附能力比铵态氮肥弱多了。
大水漫灌可使尿素下移至较深土层中,从而使尿素不能及时发挥肥效。
4、尿素属于哪一类氮肥?
为什么提早几天施用效果好?
尿素是酰胺态氮肥的典型代表。
它的性质与铵态氮肥和硝态氮肥不同。
最大的区别在于尿素是分子态的氮肥,作物不能大量吸收,但施入土壤后在土壤微生物分泌的脲酶作用下,转化成为碳酸铵,它属于铵态氮肥,作物可以大量吸收利用。
所以说,尿素与铵态氮肥的不同在于需要有一个转化过程。
尿素转化的速度主要取决于脲酶的数量和活性,而脲酶又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如:
(1)土壤酸碱度 尿素在中性土壤中的转化速率明显高于酸性或碱性土壤。
中性环境更适合土壤微生物活动的要求。
(2)土壤肥沃性 由于肥沃土壤中脲酶含量比贫瘠土壤高,因此肥沃土壤中尿素的转化速率快。
(3)土壤温度 土温对尿素转化速度的影响较为明显。
据资料,当土温在10℃时,尿素全部转化需7~10天;20℃时,需4~5天;如果土温达30℃时,只需2天就可全部转化。
(4)土壤水分 土壤含水分较多的粘壤土脲酶水解作用强烈。
据研究,在25~30℃时,施用尿素1天后就出现氨化高峰,有28%的尿素转化为铵态氮素。
总之,根据尿素施入土壤后需要转化的特点,为了更好地发挥肥效,应根据具体条件适当提前3~6天施用,以便它能及时地转化成铵态氮,供作物吸收利用。
5、尿素是化学性质稳定的氮肥,为什么也要强调深施覆土?
尿素在施入土壤之前的确是一种化学性质稳定的氮肥,但是在施入土中以后,情况就不同了。
它在土壤微生物分泌的脲酶作用下进行转化作用,第一步转化为碳酸铵,进一步再转化为碳酸氢铵、氢氧化铵,因此氨的挥发不可避免。
所以,尿素和铵态氮肥一样都应深施覆土。
在石灰性土壤上表施尿素,氨的挥发损失同样是严重的,但这一点往往被人们所忽视。
那种认为“尿素不是气肥,可以表施”的想法,实际上是一种误解。
6、尿素为何是根外追肥最理想的品种?
一般喷施浓度是多少?
尿素是根外追肥最理想的氮肥品种,它与其它氮肥相比,有3个特点:
(1)尿素是分子态养分,分子量小,作物叶片吸收快;不含副成分,直接与作物茎叶接触,伤害较小。
(2)尿素分子体积小,易透过细胞壁进入细胞内,而且它具有一定的吸湿性,扩散性能好,易被吸收。
(3)尿素分子呈中性,渗入叶片内,一般不易造成作物组织细胞的破坏。
尿素的喷施浓度应随作物种类、植株年龄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大多数作物尿素的喷施浓度为l%左右。
对生长旺盛的作物或成年果树,其浓度可适当提高,而对幼嫩的蔬菜,其浓度应适当降低。
一般喷施时间应在晴天早晨有露水时或在傍晚喷施效果较好。
应当强调指出,进行根外追肥时,不能用含缩二脲大于0.5%的尿素,否则容易引起毒害。
7、当前氮肥利用率不高的原因是什么?
据统计,几种主要氮肥品种的氮素利用率是:
碳酸氢铵为25%~30%,尿素为30%~35%,硫酸铵为35%~40%。
目前我国氮肥利用率平均为35%。
氮肥利用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
(1)养分损失 大量事实表明,氮肥损失的主要途径是:
铵态氮肥的氨挥发,也包括尿素转化后氨的挥发:
硝态氮肥和尿素的直接淋失,以及水田中反硝化作用所引起的气态氮损失。
要想提高氮肥利用率就应设法防止这3方面的损失。
施肥方法不当是养分损失的主要原因。
(2)施肥量过大 最突出的是氮肥施用量过大。
根据氮肥利用率的定义是作物吸收来自肥料的氮量占施入肥料的氮量的百分数,由此可见,加大了氮肥的投入,必然会降低氮肥利用率。
因为,虽然作物的吸氮量会随施肥量提高而有所增加,但作物的吸氮量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和施肥量同步增加。
其结果是,超过正常需氮量越多,氮肥利用率就越低。
(3)养分配比不当 由于偏施氮肥,使得施肥养分比例不平衡,也会影响作物对氮肥的吸收利用,因而氮肥利用率不高。
这一点往往未引起人们的重视。
应当指出,随着科技的进步,提高氮肥利用率是可能的。
关键在于施肥数量化和方法科学化。
8、怎样才能提高氮肥利用率呢?
总的来说,氮肥利用率是可以适度提高的。
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从农艺方面看,可采取:
①深施覆土;②配方施肥;③水肥结合等措施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
从工艺方面看,可采取:
①碳铵改性,生产长效碳铵;②采用涂层技术,生产涂层尿素;③生产可控缓释尿素等,这些措施均可大大提高氮肥利用率10-30个百分点。
9、哪些氮肥品种不宜作种肥?
严格来讲,种肥是在播种时与种子混合或施于种子附近并在作物苗期能够发挥营养作用的一种施肥方式。
虽然施用种肥有良好的效果,但并非所有的氮肥品种都能作种肥。
例如:
①碳酸氢铵不能作种肥,因为碳酸氢铵分解时产生的氨气会影响种子萌发,致使出苗不齐。
②硝酸铵由于吸湿性强,空气潮湿就能使之液化,也有沾在种子上的危险,所以也不能作种肥。
③尿素也不宜作种肥。
因为尿素含氮量高,影响种子的萌发。
④氯化铵和氯化钾中都含有大量氯离子,氯离子浓度过高时,对种子萌发有抑制作用,不能作种肥。
此外,高浓度复混肥也不能作种肥。
如果,生产上急需施用种肥,而又没有理想的肥料品种时,则必须掌握种子和肥料隔开的原则,要严格控制种肥用量。
尿素对小粒种子的毒害最为明显,因此每亩不能超过5公斤。
总之,凡是挥发性和吸湿性强,养分浓度过高、含氯的氮肥品种以及高浓度复混肥均不能或不宜作种肥,否则会影响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
10、过磷酸钙究竟是深施效果好还是浅施效果好?
根据过磷酸钙施入土壤后易被固定、移动性小的特点,从理论上讲,磷肥应该深施作基肥,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这是因为磷肥深施可以满足作物生长中后期对磷的最大需要,又能克服中后期追施磷肥的实际困难。
但是为什么在生产实践中,有时又表现出磷肥浅施的效果好呢?
这种现象应作具体分析。
当土壤速效磷含量极度缺乏时,苗期又是磷营养的临界期,由于深施磷肥不能解决作物苗期对磷的迫切需要,缺磷已成为限制作物生长的首要因素。
此时浅施于地表的磷肥有利于幼苗生长,所以磷肥浅施会获得较好的效果。
此外和作物种类有关,对根系分布较浅的须根系作物,如大麦、小麦,磷肥浅施的效果可能会比直根系作物,如棉花、大豆的肥效好。
对土壤速效磷含量极低的新垦地,建议磷肥采取深施,分层施的方法并用少量磷肥作种肥,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11、为什么过磷酸钙当季利用率不高?
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过磷酸钙施入土壤中会发生化学变化,最突出的变化是磷的固定。
在南方酸性土壤上易产生磷酸铁、磷酸铝沉淀,而在北方石灰性土壤上则形成磷酸钙沉淀,从而降低了磷肥的有效性,使肥效大大降低,这就是磷肥当季利用率不高的主要原因。
此外,磷肥在土壤中移动性小,移动距离一般为1~3厘米,而绝大部分集中在施肥点周围0.5厘米范围内。
因此,提高磷肥利用率的原则是,既要减少肥料与土壤的接触避免固定,又要增加肥料与根系的接触,以利作物吸收。
一般应采取以下措施:
(1)集中施用 过磷酸钙无论是作基肥、种肥或是作追肥均应集中施用,以减少它与土壤的接触。
对中耕作物可采用条施或穴施的方法:
水稻田可采用塞秧兜或蘸秧根的方法。
通常作基肥的效果比追肥好。
(2)与有机肥料混合施用 与有机肥料混合施用可以减少肥料与土壤的接触,因此也能减少水溶性磷酸一钙的固定。
实质上,是利用有机肥料保护磷肥,减少固定。
(3)制成颗粒磷肥 制成颗粒磷肥也是减少磷肥与土壤的接触面的一种做法,与集中施用有相同的意义。
颗粒磷肥的粒径一般以3~5毫米为宜。
(4)分层施用在磷肥用量较多的情况下,可将用量的70%作基肥,其余30%作种肥,以保证苗期和中后期有充足的磷供作物吸收。
(5)根外追肥 根外追肥是经济有效施用磷肥的方法之一。
它可以完全避免土壤对水溶性磷酸一钙的固定。
尤其是在作物生长的后期,根系吸收养分能力减弱时,叶面喷施磷肥能够增作物的千粒重,提高果树的坐果率。
喷施过磷酸钙时,应先在磷肥中加入少量水配制成母液,放置澄清,取上层清液稀释到所需浓度后喷施。
喷施浓度应根据作物种类和生长状况而定。
一般双子叶作物适宜的浓度为0.5%~1%,单子叶作物适宜的浓度为l%~2%。
12、常年施用高浓度磷肥为什么土壤会缺硫?
以往施用低浓度的普通过磷酸钙时,土壤并没有缺硫问题,而这几年改用高浓度的重过磷酸钙以后,某些地区却出现了土壤缺硫现象。
这是为什么呢?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还得从普通过磷酸钙和重过磷酸钙的成分说起。
普通过磷酸钙的主要成分是磷酸一钙,肥料中含磷(P205)14%~18%;副成分为硫酸钙,约占50%左右。
因此,施用普通过磷酸钙不仅能为作物提供磷营养,而且还可使作物获得硫营养。
但是过磷酸钙含磷量低,含副成分多。
为了克服其缺点,才有了重过磷酸钙这一磷肥品种。
重过磷酸钙在制造方法上进行了改进,使肥料中不含硫酸钙等杂质,从而使磷的含量大大提高,成为含磷(P2O5)46%的高浓度磷肥。
因此,常年施用重过磷酸钙自然就会出现缺硫问题。
作物缺硫症状与缺氮十分相似,主要物片是叶片失绿黄化,但从细微的表现看,它们是有区别的。
缺氮的症状是首先从下部老叶开始,而缺硫的症状是从上部新叶开始。
如马铃薯缺硫,首先上部叶片普遍黄化,严重时,叶片上出现褐色斑点。
因此,建议种植喜硫作物时,应选用普通过磷酸钙,或者采取交替施用普通过磷酸钙和重过磷酸钙办法,使常年施用高浓度磷肥而导致缺硫的问题得以缓解。
13、如何根据作物特性和轮作换茬特点合理分配磷肥?
由于作物对磷的利用能力和敏感度不同,因而不同作物对磷肥的反应也有明显差异。
一般来说,豆科作物(包括豆科绿肥作物)、糖用作物(甘蔗、甜菜)、淀粉含量高的薯类作物(甘薯、马铃薯)、棉花、油菜以及瓜果类、茶、桑等吸磷能力强,都需要较多的磷,施用磷肥有较好的肥效,既能提高产量,又能改善品质;而谷类作物吸磷能力弱,需磷量也相对少一些。
但是必须指出,豆科作物吸磷能力强,需要增施磷肥,而吸磷能力弱的谷类作物,更应注意磷的供应,磷营养不足常常是这类作物产量不高的主要原因。
由于它们吸磷能力弱,应施用水溶性磷肥。
在不同的轮作换茬制中,并不需要每茬作物都施用磷肥,应重点施在能明显发挥肥效的茬口上。
例如在稻麦轮作制中,应把磷肥重点放在旱作上,因为小麦吸磷能力弱,应满足其对磷的要求,水稻可适当少施,即所谓“旱重水轻”的施磷原则。
当由旱作转为种植水稻时,土壤处于淹水的还原状态,一般磷的有效性较高,此时可适当少施,甚至不施磷肥。
即所谓“旱重水免”的施磷原则。
对于旱地轮作,如小麦、玉米(或谷子)轮作制中可采取“一重二轻”的施磷肥原则,即磷肥重点施在小麦上,后作玉米(或谷子)因吸磷能力比小麦强,可利用磷肥的后效,或适量补施少量磷肥。
在有豆科绿肥参加的换茬制中,应把一部分磷肥,尤其是难溶性磷肥重点施在豆科绿肥作物上。
这可以从3个方面来说明其必要性:
①豆科绿肥吸磷能力强。
②在满足磷营养的条件下,可提高豆科绿肥固定空气中氮素的能力,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以磷增氮”效应。
⑨豆科绿肥作物单产提高后可为后茬作物提供充足的有机肥源,这可看作是“以无机(化肥)换有机(肥料)”的一项技术措施。
14、怎样选择钾肥的品种?
硫酸钾和氯化钾是常用的两种钾肥。
从作物营养角度来看,它们都能为作物提供钾营养,有利于作物增产,但从产品品质来看,有的作物施用硫酸钾的效果比氯化钾好,但也不是所有作物都需要施用硫酸钾。
选择钾肥品种的原则是:
(1)从土壤条件看,缺硫的土壤应选用硫酸钾;盐碱地应施用硫酸钾,不应选用氯化钾,以避免增加土壤氯离子的含量。
(2)从作物方面看,对氯敏感的作物如烟草、马铃薯、西瓜、甘蔗、茶树、柑桔等应选用硫酸钾。
对喜硫的蔬菜作物如葱蒜等蔬菜也应选用硫酸钾。
(3)从肥料价格看,硫酸钾价格比氯化钾贵,所以除特殊原因和要求外,一般情况下应尽量选用氯化钾。
(4)从灌溉条件看,有灌溉条件或多雨的地区,只要土壤排水条件良好,大多数作物均可选用氯化钾,对产量和品质不会产生不良影响。
15、为什么说草木灰是好钾肥?
应如何合理贮存和施用?
长期以来,广大农村普遍以麦秸、玉米秸秆、棉柴、树枝、落叶等为燃料。
所以草木灰是农村中一项重要的钾肥资源。
草木灰中含有植物体内各种灰分元素,如磷、钾、钙、镁以及各种微量元素,其中钾和钙的数量较多,一般把它看作是钾肥。
草木灰中含有各种钾盐,其中以碳酸钾为主,其次是硫酸钾,氯化钾含量较少,一般含钾(K2O5)5%~10%。
草木灰中的钾90%都能溶于水,是速效性钾肥。
草木灰可作基肥、种肥或追肥。
其水溶液也可用于根外追肥。
马铃薯用草木灰拌种既有杀菌作用又有一定的营养作用。
不过在贮存和施用上要注意以下问题:
(1)由于肥料中以含碳酸钾为主,所以是碱性肥料。
它不能与铵态氮肥混合施用,也不能与人粪尿、圈肥等有机肥料混合,以免引起氮素的挥发损失。
农村中常把草木灰撒在粪坑或猪圈中的做法都是不对的。
(2)正确的贮存草木灰的方法是单独存放在室内,防止风吹雨淋。
经水淋洗过的草木灰肥效很差。
(3)我国西北地区和内蒙古的某些内陆盐碱土以及沿海的滨海盐碱土上生长的植物中含大量钠和氯,由这些耐盐植物所得到的草木灰不能用作肥料,以免大量盐分又进土壤。
(4)草木灰通常以集中施用为宜,采用条施或穴施方法均可。
施用深度约10厘米,施后立即覆土。
草木灰质地轻松,易飞扬,施用时很不方便。
因此,可在施用前与2~3倍湿土拌和,或喷撒少量水分使其湿润,然后再施用。
(5)草木灰应优先施在对氯敏感而喜钾的烟草、马铃薯、甘薯等作物止。
16、我国钾肥资源不足,应怎样合理分配和施用?
我国大约有三亿五千万亩缺钾的土壤,大多数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目前北方地区高产田和砂性土均有缺钾的趋势,合理施用钾肥的增产潜力很大。
由于我国钾肥资源不足,仅青海省产有少量钾肥,大多数钾肥依靠进口,因此,合理分配和施用钾肥就成为一个突出问题。
合理分配和施用钾肥的一般原则是:
(1)施于喜钾作物 豆科作物对钾最敏感,施用钾肥增产显著。
含碳水化合物多的薯类作物和含糖较多的马铃薯、甜菜以及一些浆果等需钾量也较多。
经济作物中的棉花、麻类和烟草等也是需钾较多的作物。
禾本科作物中以玉米对钾最为敏感,水稻中的杂交稻需钾也较多。
因此钾肥应优先施于喜钾作物上。
(2)施于缺钾土壤 北方土壤质地粗的砂性土大多是缺钾土壤,施钾肥的效果十分明显。
因此,应优先施用于质地轻的土壤上,以争取较高的经济效益。
砂性土施钾时应控制用量,采取“少量多次”的方法,以免钾的流失。
(3)施于高产田 一般来讲,低产田因产量水平不高,需钾程度并不迫切。
当作物产量逐年提高后,作物每次收获都要带走包括钾在内的大量养分,致使一些高产田出现供钾不足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作物高产的限制因素。
因此,钾肥优先施于高产田,可以充分发挥平衡施肥的作用,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增产措施。
17、什么叫生理酸性肥料和生理碱性肥料?
大多数化学氮肥施入土壤后均可生成阳离子和阴离子两部分。
由于作物吸收化学氮肥中阴、阳离子数量不相等,当吸收阳离子多于阴离子时,能使土壤酸化的肥料叫做生理酸性肥料。
例如,硫酸铵或氯化铵施于土壤后,作物吸收铵离子多,吸收硫酸根离子和氯离子少,多余的硫酸根或氯根可分别生成硫酸或盐酸,而使土壤酸化,所以硫酸铵和氯化铵都是生理酸性肥料。
同样的道理,硫酸钾和氯化钾也是生理酸性肥料。
然而,硝酸钠和硝酸钙这两种氮肥的情况则不同。
它们施入土壤后,因为作物吸收硝酸根离子的数量比钠或钙离子多,能使土壤反应呈碱性或弱碱性,因此硝酸钠和硝酸钙属于生理碱性肥料。
硝酸铵施入土壤后,其所含成分全部都可被作物吸收,土壤中不会有残留物,对土壤酸碱度也没有影响,所以它是生理中性肥料。
一般来讲,酸性土壤应选用碱性或生理碱性肥料,如硝酸钠、硝酸钙等。
如果没有选择余地时,应注意增施有机肥料或配施石灰以减少酸化的影响。
碱性土壤应选用生理酸性肥料,如硫酸铵、氯化铵等。
对于盐碱地,虽没有酸化土壤的问题,但也不宜施用氯化铵和硝酸钠,以避免因氯离子和钠离子过多造成危害。
18、施用微量元素肥料应注意哪些问题?
为了提高微量元素肥料的肥效,施用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作物对微量元素养分的反应 各种作物对不同种类的微量元素养分有不同的反应,通常应选择相应的微肥施在敏感程度高的作物上。
例如,油菜对硼很敏感,施硼肥效果很好。
(2)土壤供应微量元素养分的能力 土壤是否缺乏某种微量元素与母质和成土过程有关,而且微量元素的有效性受许多条件的影响,尤其是pH影响最为明显。
例如,土壤碱性会降低铁、硼、锰、铜、锌的有效性,而钼的有效性却有所提高。
在酸性土壤上,土壤的酸性会增加铁、锰、铜、锌的有效性,而钼的有效性却比较低。
所以,施用微肥时应有针对性。
(3)与大量元素肥料配合施用 在生产中作物对大量营养元素需要量大,而且土壤中经常缺少,需要补充,而微量营养元素只有在满足作物对大量营养元素需求的基础上,才会有良好的肥效。
因此,微肥应与氮磷钾肥料配合施用。
19、施用微量元素肥料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微量元素肥料有固体和液体两种,施用方法很多,根据不同的条件和目的,可作基肥、种肥或追肥。
施用时可直接施入土壤,也可进行种子处理(浸种、拌种)、蘸秧根或叶面喷施。
(1)土壤施肥 一般是在土壤严重缺乏微量元素时,才向土壤施用固体微量元素肥料,且多施用工业上含微量元素的废弃物。
土壤施用固体微肥有后效,一般可每隔3~4年施用一次。
(2)植物体施肥 它是微量元素肥料最常用的方法。
一般有以下几种施用方法:
①拌种。
用少量温水将微量元素肥料溶解,配成较高浓度的溶液,喷洒在种子上,边喷边搅拌,使种子沾有一层微肥溶液,阴干后播种。
拌种所用肥料量虽比浸种多,但种子吸水比浸种少,比较安全。
拌种时用量一般为每斤种子用微肥l~3克,最好能先作预备试验,确定最适用量,以不影响种子正常出苗为原则。
②浸种。
用含有微肥的水溶液浸泡种子,使肥料随水进入种皮。
微肥浸种常用的浓度是0.01%~0.1%,浸泡时间一般为12~24小时。
浸泡后的种子要及时播种,以免霉烂变质。
③蘸秧根。
这是对水稻及其它移栽作物的特殊施肥方法,操作简便,效果良好。
用于蘸秧根的肥料应没有有害物质,酸碱性不可太强。
④叶面喷施。
叶面喷施微肥是经济、有效施用微肥的方法。
固体微肥常用的浓度为0.0l%~O.1%,具体用量和喷洒次数应随微肥种类、作物种类、植株大小等而定。
液体微肥的稀释倍数以产品使用说明为准。
20、为什么说合理施用微肥是21世纪的重要施肥决策?
根据当前农业生产上缺乏微量营养元素的面积越来越大,施用微肥的效果日益明显的情况,合理施用微肥是21世纪的重要施肥决策,是出于以下3个原因:
(1)作物产量越高,带走的微量元素养分就越多
从植物营养的角度来分析,随着高产良种的推广应用,作物单产不断提高,需要从土壤中带走相当可观的养分,其中自然也包括微量元素养分。
因此,需要及时补充微量元素养分,才能进一步提高作物产量。
(2)氮磷钾化肥用量增加,加剧了微量元素供应的矛盾
随着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