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整理 2.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548840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75.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整理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整理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整理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整理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整理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整理 2.docx

《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整理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整理 2.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整理 2.docx

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整理2

育才中学历史必修2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概述:

1、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精耕细作;

农业起源早,耕作技术先进,居于古代世界领先地位。

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2、古代手工业多种经营模式及各自特点

●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品种繁多,享誉世界。

●民营手工业艰难发展,后来居上;

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3、★中国古代商业特点

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

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

阶段性特征明显,发展极不平衡;→两宋商业突破传统时、空限制,发展到新水平。

金融货币方面→隋唐:

柜坊(银行雏形)和飞钱出现;宋朝:

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出现

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是一种朝贡贸易,其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

★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重农抑商”作为我国古代的一项经济政策,对于保护农业生产的发展、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以及维持社会的相对稳定,都起过积极作用。

但是,封建社会后期,“抑商”政策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明清时期为防止倭寇等的侵扰,几度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错失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良机,逐渐落后于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

5、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受封建制度束缚,如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具体知识点:

一、古代农业

原始农业:

中国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从世界范围看,农业起源中心主要有三个:

西亚、中南美洲和东亚。

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

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

木制的耒耜(松土工具)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西汉赵过推广的耦犁(两牛三人)。

后来又出现犁壁,使铁犁可朝同一个方向翻土。

隋唐时期,江东出现曲辕犁,安装了犁评,可调节犁耕深浅。

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

耕作技术不断进步。

春秋战国垄作法。

西汉赵过推行代田法。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的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魏晋以后直到今天,人们基本上都沿用这种耕作技术。

农业灌溉,著名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

灌溉工具→曹魏翻车;唐朝筒车;宋朝高转筒车;明清风力水车。

小农经济及特点→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

男耕女织

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二、古代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手工业由官府垄断〗→成就如下:

(1)冶金业

冶铜→原始社会晚期已有。

商周〖青铜文明〗:

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

冶铁→西周晚期已有。

众多发明如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

(2)制瓷业

中国〖China〗是瓷器的故乡。

商朝原始瓷器。

东汉青瓷,北朝白瓷。

至唐朝,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宋朝时,出现了五大名窑。

明清,青花瓷、彩瓷、珐琅彩。

明宣德年间制造的青花瓷,至今被人们奉为珍品。

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3)丝织业

中国又最早养蚕缫丝织绸。

距今四五千年已养蚕并有丝织品。

商朝织机。

西周斜纹提花织物。

唐朝丝织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明清设苏杭织造局。

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民间手工业→家庭手工业、民营手工业

民间手工业经历春秋战国和秦汉的发展后,魏晋南北朝时曾遭受摧残,到隋唐才得以恢复和发展。

两宋以后,民间手工业在曲折中继续艰难发展。

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

那时使用的花楼机,能够织出画师设计的各种花纹。

明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清朝时,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

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西汉“丝国”“丝绸之路”;

唐朝起瓷器大量输出国外;

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

清代还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

在中国制瓷工艺的影响下,从17世纪开始,欧洲国家陆续生产瓷器。

三、古代商业

1、商业发展的概貌

(1)古代中国“市”的形成与发展

宋以前,县以上的城市设市。

市与民居严格分开。

官府设市令或市长进行严格管理。

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

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界限被打破;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2)商业都会的兴盛

汉唐长安洛阳;宋朝开封临安、元朝大都等大城市,是政治、军事、商业的中心。

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催生了一批新兴城市。

南方扬州、成都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出现“扬一益二”〖唐朝〗的说法。

宋朝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是最著名的四大商业名镇。

(3)商人活动〖包含:

古代商业发展的一些经典场景〗

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因此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秦汉至隋唐,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经商受时空限制,商业发展比较艰难。

两宋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元朝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明清时期,城镇商业在压制政策下依然繁荣。

→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商帮”,其中,徽商和晋商影响最大。

2、古代对外贸易特点→官府控制下朝贡贸易;

中国的对外贸易,历史悠久。

西汉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

唐朝广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两宋时,中国同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

元朝泉州是重要外贸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朝贡贸易占有重要地位:

其目的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明清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只开广州,由“十三行”统一经营。

四、古代的经济政策

1、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构成→经历了氏族公社所有、井田制到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

夏、商、西周时期土地国有制度被称为“井田制”。

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延续两千年〗。

2、“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

“重农抑商”

战国时期,为了禁止农民弃农经商,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

内容→农业生产粮食布帛,是本业;脱离农业生产的工商业,为末业。

国家要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此后的封建统治者大多继承重农抑商政策。

评价→(略见前)

“海禁”与“闭关锁国”

直接原因:

明初,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

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抗清斗争。

根本原因: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影响→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单元概述

1、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三种形态→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依次产生。

2、简述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中国近代企业诞生。

●19世妃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摧毁了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

瓦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了。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抱着实业救国的信念,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残酷挤压的夹缝中奋力拼搏。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辛亥革命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的春天。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遭受日、美等帝国主义和国内官僚资本主义的残酷打击,陷入绝境。

历史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实业救国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具体知识点→1、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曲折发展阶段表

阶段

时间或地点

原因

表现

影响

认识

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东南沿海地区

1.列强入侵瓦解自然经济

2.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3.洋务派的诱导

发昌机器厂

继昌隆缫丝厂

贻来牟机器磨坊

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

1、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

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要实现近代化,必须实现民族独立

初步发展

甲午战争以后

(19世纪末)

1.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

2.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短暂春天

民国初期

(一战期间)

(1912-1919)

1.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障碍

2.民国时“实业救国”的影响

3.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4.一战期间西方列强放松对华

经济侵略

轻工业发展较快;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实业家

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奠定了阶级基础。

曲折

发展

较快发展

国民统治前十年

(1927-1936)

1.全国的基本统一

2.国民政府推出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如“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沉重打击

抗战

爆发后

1.沦陷区:

来不及内迁的企业为日军所毁或被日军吞并

2.国统区:

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官僚资本的垄断压制

官僚资本的膨胀;民族资本的萎缩

陷入绝境

抗战

胜利后

1.蒋介石出卖国家主权;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2.美国商品的排挤

3.官僚资本的排挤

4.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

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工厂纷纷倒闭

2、民族工业的代表人物所表现的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和创业品质。

如:

张謇是江苏南通人,晚清状元。

倡导“实业救国”,并创办实业。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但到20年代中期,张謇的企业就开始每况愈下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概述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下列实践活动:

三大改造→起止时间:

1953~1956年底;

主要内容:

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实质:

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意义:

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以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共八大→1956年确定的我国当时主要矛盾是: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是:

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评价:

大会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面对三年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其中核心为调整。

调整的含义是:

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

十年“文革”→1966年,“文革”爆发。

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2.总结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经济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国民经济建设要有计划、按比例进行;

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决策及意义:

决策:

(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最能体现会议转折性的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决定实施改革开放。

〖改革的根本原因: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

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4、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

试点:

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

主要内容: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到组,建立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

影响:

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

5、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以后〗

重点→国有企业改革

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主要内容(措施):

改革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

改革所有制——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改革分配制度——把分配中的平均主义改为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影响:

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加了企业的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6、概述我国对外开放中的下列史实

创办经济特区→

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建立;

1988年,设立海南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是深圳。

〖被誉为“进入中国经济的大门,打开中国市场的金钥匙”的是浦东。

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我国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目的:

加快开放步伐。

其中最北和最南的分别是秦皇岛和湛江、属于江苏的有连云港、南通。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

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带。

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和加工出口产品为主,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

是新型的经济区。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1990年中央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其目的是:

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浦东发展优势:

上海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

地理、交通、人才和产业优势。

国家的优惠政策。

浦东新区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7、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以经济特区为突破口,开放沿海地区,再到内地。

由点到面,由沿海到内地,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

(或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8、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

思路的提出:

邓小平“南方谈话”→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目标的提出:

中共十四大→1992年10月,会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基本框架的确立:

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年,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理论的完善:

十五大→1997年,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基本建立:

到21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9.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保持年均9%的增长速度,成为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

生产力高速发展,人民生活发生变化。

中国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近代

现代

物质生活

断发易服、中山装

从灰蓝单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

西式食品

到1987年,中国人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政府发动“菜篮子”“工程

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 

社会风俗

废止缠足、

婚丧嫁娶、

社交礼仪(民国)

社会风气:

涤荡封建糟粕;

婚姻制度:

1950年制定《婚姻法》,妇女解放

休闲生活:

节假日延长,休闲方式多样化

2、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表现

交通

轮船

1.鸦片战争后,轮船开始进入中国。

西方列强垄断中国江海的运输业。

2.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首次打破列强垄断。

3.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由国家统一管理,获得较快的发展。

4.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铁路、公路和民航业的发展,轮船运输业的比重逐渐下降,呈现萎缩的状态。

铁路

1.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2.到辛亥革命前夕,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3.民国建立后,西北、西南与内地仍然没有铁路交通,出行不方便。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种局面得以改变,修建了宝成、兰新等铁路。

4.到“九五”期末,中国的铁路营运总里程已经跃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位。

京九铁路加强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和祖国首都的联系。

5.1997年起,国家还对铁路实行几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运行效率

公路

1.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

2.民国时期由于政治腐败、民生凋敝,加上汽车和油料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公路交通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3.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和发展了汽车工业和石油工业,公路交通获得较快发展。

航空

1.1909年冯如制成了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

2.1920年中国首条航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业拉开序幕。

3.现在,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通讯工具的进步

1.19世纪70年代,丹麦未经清政府同意,在上海建立了第一个电报机房。

随后,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2.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无线电台。

时的有线电报主要用于军事目的,无线电报则供官商通报。

3.南京政府在20世纪初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4.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电讯产业得到迅速发展。

到2003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近年来,人们还用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

3、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

报刊

影视

互联网

概况

1.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如《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2.70年代后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越来越多,如戊戌变法时《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民报》,五四时《新青年》等。

影响:

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3.20世纪前期,中共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与国民党控制《中央日报》作斗争。

影响:

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4.新中国后,《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的舆论工具。

5、改革开放后,中国报刊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1.1905年《定军山》电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2.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3.《渔光曲》第一次获得国际荣誉。

4.新中国成立后,反应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的题材搬上银幕。

5.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进入一个辉煌的新时期。

6.1958年北京电视台实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7.改革开放以来电视发展的表现:

(1)电视逐渐普及;

(2)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多彩

8.改革开放以来电视逐渐普及的原因:

(1)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技术的进步……

1.报纸、广播、电视被称为三大媒介。

20世纪90年代以后网络媒介诞生了。

它被称为“第四媒介”。

2.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3.互联网的四大优势:

(1)集三大媒介的优势于一体。

(2)费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4、★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关键时期:

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以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5★影响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影响;

、清政府发展近代工商业。

、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一些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吸收外国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

★影响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由于人口多,国家底子薄,加之“左”的思想干扰,贫穷状态仍未彻底改变。

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6、★近代以来交通工具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交通工具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不仅推动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而且也促进信息的传播,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近代以来通讯工具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背景。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根本原因:

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直接原因:

供需矛盾尖锐→贫富分化加剧,股票投机过度;信贷消费过度(分期付款膨胀)→股市崩溃

★特点:

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极强。

★影响:

(1)造成严重的经济破坏;

(2)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

(3)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

★罗斯福新政的背景: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美国胡佛反危机措施的失败,加剧了美国的社会动荡,全国上下要求改革,1933年就任的罗斯福总统实施新政。

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主要内容:

大力加强国家对金融、农业、工业、社会救济、公共工程以及财政等方面

干预,使美国政府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

具体措施如下:

(1)整顿银行与金融业:

恢复银行信用,实行美元贬值,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权力,

管制证券业。

(2)复兴工业〖核心内容〗:

政府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

将生产置于国家监督之下。

防止盲目生产引起过剩。

(3)调整农业政策:

政府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调控市场,

为受损农民提供补贴。

(4)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

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加强社会福利保障措施;

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

★特点:

在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且措施多以立法形式出现。

★作用:

新政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

在很大程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