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地理复习重难点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536072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9.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地理复习重难点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重难点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重难点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重难点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重难点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地理复习重难点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docx

《届高三地理复习重难点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地理复习重难点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地理复习重难点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docx

届高三地理复习重难点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重难点: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重难点1.区域的内涵

(1)区域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体现了区域划分的客观性,“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则体现了区域划分的主观性。

(2)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即区域在地表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特征。

(3)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即占据一定位置,并与周围的区域发生着空间联系。

重难点2.区域的特征

(1)整体性:

组成区域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下图体现了青藏地区的整体性特征。

(2)差异性:

指一区域与同等级区域之间存在着差异,同一区域内部也存在着差异。

这种差异包括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两方面的区域差异,是进行区域划分的基础。

(3)层次性:

区域是有等级的。

其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如下图所示:

(4)可变性:

首先是指区域界线的模糊性。

虽然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但是大多数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其次是指对同一地表空间,人们研究区域的目的不同,划分的角度、指标不同,可得到不同的区划方案。

重难点3.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的生产特点有许多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也存在差异。

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

1.长江三角洲的区域特征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松嫩平原的区域特征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重难点4.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区域不同阶段的发展,其实质是生产力水平的发展,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下,人类对地理环境条件的改造和利用能力不同,形成不同的社会经济状况。

1.开发早期地理环境的影响

区域开发早期,受生产力水平的影响,区域自然条件往往成为制约生产的因素,导致经济发展速度慢、水平低。

如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汉代时,耕作技术水平低,黏重的土壤制约了农业的发展;船只使用少,广布的河湖和沼泽制约了交通的发展与区际之间的联系。

2.农业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

社会发展进入农业社会阶段后,农业耕作技术、作物培育技术、种植方式、劳动力数量等都得到提升,人们改造和利用自然条件的能力增强,一些自然条件由制约条件转变为优势条件,农业生产得到大幅度提高,经济快速发展。

如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的发展。

3.现代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

进入现代社会阶段,三大产业快速发展,呈现规模化、产业化、区域化趋势,对自然条件的要求相应发生变化,一些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农业社会阶段优越的自然条件在现代社会阶段则无法适应需要,再度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条件。

如长江中下游地区人口发展和稠密水网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跟踪训练

下图是甘肃省以某种自然指标划分出来的四大区域。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这四大区域的划分指标是(  )

A.积温的多少

B.年降水量的多少

C.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

D.年太阳辐射量的多少

2.下列关于这四大区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区域界线是明确的

B.区域内部整体性突出

C.区域之间差异性突出

D.四大区域是相互联系的

1.C 2.A [第1题,题图为甘肃省干湿地区分布图,划分指标是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

第2题,区域类型中只有行政区的界线是明确的。

]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环境差异明显。

在自然环境方面,我国形成了特点各异的三大自然区(如下表)。

据此回答3~5题。

    三大自

然区

因素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

半干旱区

青藏

高寒区

地形和地势

平原丘陵,

海拔较低

高原山地

高原

气候

季风气候

大陆性气候

高寒气候

水文特征

外流河

内流河

多冰川

植被和

土壤

森林,

黑土、褐土、红壤

草原发育

下的土壤

冻土

区域内部差

异形成的主

导因素

海拔

3.表中空格①②应该填写的内容分别是(  )

A.地形、热量    B.热量、水分

C.水分、热量D.海陆位置、纬度位置

4.我国东部季风区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的交替控制

B.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

C.热带气旋的形成

D.冬夏季节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5.相对于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的优势是(  )

①降水丰富 ②热量充足 ③光照充足 ④气温日较差大 ⑤土壤肥沃 ⑥灌溉水源充足

A.①③④B.②③④

C.③④⑥D.③④

3.B 4.D 5.D [第3题,我国东部季风区从南到北的气候、植被等差异,体现了自然带的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所以表中空格①是热量。

②对应的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区域内部差异的主导因素是水分。

①②应该填写的内容分别是热量、水分,B对。

第4题,我国东部季风区主要受季风环流影响,而季风环流是冬夏季节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结果,D对。

第5题,我国西北地区降水少,光照充足,③对。

西北地区晴天多,气温日较差大,④对。

D对。

]

读某区域的发展过程图,回答6~7题。

6.关于该区域由阶段1—阶段2—阶段3交通条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交通运输线路的长度在增加

B.交通运输线路的种类在增加

C.交通运输线路的密度在增加

D.交通网络体系没有变化

7.从区域空间结构发展变化看,该区域(  )

A.外围空间范围在扩大

B.区域核心范围在减小

C.城市化水平在不断提高

D.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断下降

6.D 7.C [本题以某区域三个阶段的平面发展图展示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城市空间形态和交通条件的变化。

第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交通运输线路的种类、长度、密度都在增加,交通网络体系不断完善。

第7题,从区域空间结构发展变化来看,该区域由区域中心、网络系统、外围空间三部分组成,且城市化区域不断扩大,非城市化范围减小。

]

公路建设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

根据交通部制定的《公路自然区划标准》,将中国大陆的公路自然区分为7个一级区,它们分别为Ⅰ—北部多年冻土区;Ⅱ—东部湿润季冻区;Ⅲ—黄土高原干湿过渡区;Ⅳ—东南湿热区;V—西南潮暖区;Ⅵ—西北干旱区;Ⅶ—青藏高寒区。

下图为中国大陆地区的公路自然区一级区划图。

读图完成8~10题。

8.图中七个公路自然区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

A.经济发展水平   B.气候

C.行政区划D.地质

9.图示公路自然区一级区划对应正确的是(  )

A.②—ⅠB.③—Ⅴ

C.③—ⅥD.⑤—Ⅲ

10.在④区域修建公路,主要考虑的自然障碍可能是(  )

A.地震B.冻土

C.泥石流D.地壳塌陷

8.B 9.C 10.B [第8题,据材料知公路建设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因此公路自然区划分的主要依据不是社会经济和行政区划因素,A、C排除;据材料中公路自然区的名称可判断应是根据各地气候条件来划分的,B正确,D错误。

第9题,据图可知,②位于黄土高原地区,应与Ⅲ—黄土高原干湿过渡区对应,A错误;③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应与Ⅵ—西北干旱区对应,B错误,C正确;⑤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应与Ⅴ—西南潮暖区对应,D错误。

第10题,据图可知,④区域对应Ⅰ—北部多年冻土区,因此修建公路时主要考虑的自然障碍可能是冻土。

读图,回答11~13题。

11.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条件具有相似性,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由河流冲积而成,地势较低平

B.位于低纬地区,属热带季风气候

C.发展历史悠久,农业生产落后

D.矿产资源丰富,尤其能源充足

12.沪宁杭工业基地(  )

A.位于珠江三角洲地区B.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C.是著名的轻工业基地D.依托长江,以内河航运为主

13.珠江三角洲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越条件有(  )

①临近香港、澳门 ②著名的侨乡 ③国家政策支持 ④经济发达,本地市场广阔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11.A 12.B 13.A [第11题,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均由河流冲积而成,地势较低平,A对。

位于中低纬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B错。

发展历史悠久,农业生产发达,C错。

矿产资源缺乏,尤其能源短缺,D错。

第12题,沪宁杭工业基地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A错。

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B对。

是著名的综合性工业基地,C错。

依托长江,内河航运发达,交通以铁路运输为主,D错。

第13题,珠江三角洲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越条件有临近香港、澳门,①对;著名的侨乡,②对;国家政策支持,③对;外向型经济的市场主要面向国际市场,④错。

]

甲、乙、丙、丁四幅图为世界文化遗产景观图,读图,回答14~15题。

14.关于甲、乙、丙、丁四幅图中地理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图所在地形区的植被以针叶林为主

B.乙图所在地形区东临太平洋,地震活动较频繁

C.丙图所在地形区海拔高,气压低,光热充足

D.丁图中长城以北地区植被少,土地荒漠化严重

15.关于甲图所在地区人们的农业生产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粮食生产以种植水稻为主

B.主要从事旱地耕作

C.畜牧活动是主要农业活动

D.经济作物以大豆和油菜为主

14.D 15.A [第14题,从图中信息来看,甲图所在地形区为四川盆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乙图所在地形区为长江三角洲,地壳相对稳定,地震活动较少;丙图所在地形区为我国的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丁图中长城以北地区主要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降水较少,土地荒漠化严重。

第15题,甲图所在地区位于四川盆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粮食生产以种植水稻为主。

该地区农业以水田农业为主。

大豆不是该地区主要的经济作物。

]

每一个区域都有特定的地理环境,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读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系图,回答16~18题。

16.在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早期发展阶段,制约该区域发展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

A.河网密布B.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

C.土质黏重D.红壤广布

17.该地区密集的河网对区域工业化阶段所产生的有利影响主要是提供(  )

A.工业原料和动力

B.生活水源

C.生产水源和便利的水运条件

D.丰富的水产品

18.目前,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粮仓”地位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的原因是(  )

A.全球气候变暖B.人口稠密,粮食商品率低

C.国家政策的调整D.技术落后,被东北、华北超越

16.B 17.C 18.B [第16题,在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早期发展阶段,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土质黏重的红壤使人们开垦困难。

而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对水稻的生长是有利的,故B项符合题意。

第17题,工业化阶段,长江中下游地区密集的河网为工业生产提供了生产水源和便利的水运条件,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第18题,随着工商业的发展,长江中下游平原人均耕地迅速减少,粮食商品率降低,且河网阻隔不利于规模化、机械化耕作,导致其“粮仓”地位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

]

“海草房”零星分布在胶东半岛的自然村中,屋顶用海草等覆盖,外面紧绷着渔网,屋顶呈50度角的“人”字坡形。

海草主要是用大叶海苔等野生藻类晒干后制成,含有大量卤盐和胶质。

海草房最大的特点是冬暖夏凉。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建的海草房越来越少,旧的海草房大都弃之不用,一些经改良后仍然保留海草房特点的新式民居陆续出现。

据此完成19~21题。

19.古代海草房的建筑工艺的最主要作用是(  )

A.海草为天然建筑材料,废弃后容易降解

B.呈50度角的人字坡形屋顶,整齐美观

C.海草含有大量卤盐和胶质,可防蚊虫

D.外面紧绷着渔网,可防盗、防风、防鸟

20.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建的海草房越来越少,旧的海草房大都弃之不用,一些经改良后仍然保留海草房特点的新式民居陆续出现。

其原因可能是(  )

A.近海水产养殖增多,海草产量大幅减少

B.自然灾害增多,海草房的遮风避雨功能减弱

C.海草房知名度高,需要保护

D.城镇化水平提高,人口迁出增多

21.针对现存海草房,最合理的保护性开发方向是(  )

A.保留海草房现状,留住乡愁

B.发展租赁业,开发民俗旅游

C.全面改造,融入现代化生活需要

D.争取国际合作,建立民居博物馆

19.D 20.A 21.B [第19题,海草房屋顶用特有的海苔草苫成,堆尖如垛,浅褐色中带着灰白色调,含有大量卤盐和胶质,海草房最大的特点是冬暖夏凉,因此古代海草房的建筑工艺的最主要作用是外面紧绷着渔网,可防盗、防风、防鸟。

第20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建的海草房越来越少,主要原因是近海水产养殖增多,海草产量大幅减少。

第21题,海草房是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原生态民居之一,具有冬暖夏凉、居住舒适、百年不腐等特点,保护好特色民居海草房,就是记住乡愁,留住记忆,最合理的保护性开发方向是发展租赁业,可发展民俗旅游。

]

22.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图1为“法国地形分布图”,图2为“甲、乙两地气候资料统计图”。

(1)简述法国的地形特征。

(2)比较甲、乙两地降水季节变化特征的差异,并从大气环流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3)简述塞纳河的水文特征。

[解析] 第

(1)题,作答时要注意特征描述的方向和角度,地形特征的描述要从地形类型(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等)、地势起伏状况、地势高低、主要地形区名称及分布等方面进行。

结合图例,从地形图中可以看出,法国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东南部地势高、西北部地势低。

(2)题,降水差异要从降水总量、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等方面进行描述,降水季节变化特征的主要描述:

降水集中在哪个季节(冬季或夏季),或降水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从甲、乙两地的气候资料图中可以看出,甲地全年温和多雨,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因为甲地处于法国北部平原地区,常年受盛行西风的影响,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季节变化较小。

乙地降水季节变化大,降水集中在冬季。

因为乙地处于地中海沿岸,夏季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该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冬季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南,该地受西风带影响,降水较多。

第(3)题,要注意区分河流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

河流水文特征主要从水量、汛期、结冰期、含沙量等方面进行描述,而水系特征一般从河流长度、流向、流域面积、支流数量及形态等方面进行描述。

塞纳河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降水较为充沛、季节分配均匀,河流流量较大,水位季节变化较小,无明显汛期;冬季气温在0℃以上,无结冰期;地处法国北部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流速较慢。

[答案] 

(1)法国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或东高西低)。

(2)差异:

甲地降水季节变化小(降水季节分配均匀);乙地降水季节变化大,集中在冬季(冬季降水较多,夏季降水较少)。

成因:

甲地常年受盛行西风的影响;乙地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较少,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降水较多。

(3)径流量(水位)变化较小,无明显汛期;无结冰期;流速较慢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