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法.ppt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52978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45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劳动经济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劳动经济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劳动经济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劳动经济法.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劳动经济法.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劳动经济法.ppt

《劳动经济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经济法.ppt(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劳动经济法.ppt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第一章劳动经济法第二章劳动法第三章现代企业管理第四章管理心理与组织行为第五章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第一章劳动经济法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第二节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第三节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工资水平与工资结构第四节就业与失业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

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定义:

资源的有限性称为资源的稀缺性,或者更准确地说,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限需要而言,客观上存在着制约满足人类需要的力量,此种力量定义为资源的稀缺性。

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具有如下属性:

其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而言,是相对稀缺性。

其二,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又具有绝对的属性。

其三,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资源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二、效用最大化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运作的主体企业和个人。

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即在个人可支配资源的约束条件下,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

三、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居民户企业商品和劳务的供给生产要素收入生产要素供给货币支出四、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实证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的特点定义定义:

实证研究方法是认识客观现象,向人们提供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知识的方法,其重点是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

特点:

特点:

1.实证研究方法的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事实,研究现象自身的运动规律及内在逻辑。

2.实证研究方法对经济现象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具有客观性,并可根据经验和事实进行检验。

、实证研究方法的步骤()确定所要研究的对象,分析研究对象的构成要素、相互关系以及影响因素,搜集并分类相关的事实资料。

()设定假设条件。

()提出理论假说。

()验证。

(二)规范研究方法目的:

提出一定的标准作为经济理论的前提,并以该标准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以及研究如何使经济现象的运行符合或实现这些标准。

定义:

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说明经济现象及其运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规范研究方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解决客观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即要说明所要研究的对象本身是好还是坏,对社会具有积极意义还是具有消极意义。

2.规范研究方法研究经济现象的目的主要在于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

第二节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一、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

(一)劳动力和劳动力参与率的概念劳动力:

劳动力:

在一定年龄之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即社会劳动力。

劳动力参与率:

劳动力参与率:

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的人口的比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

劳动力供给:

劳动力供给:

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办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劳动力供给弹性):

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劳动力供给弹性):

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

Es劳动力供给弹性S/S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W/W工资变动的百分比一般将劳动力供给弹性分为五大类:

1、供给无弹性,即Es=0。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工资率如何变动(在劳动力市场分析的实际可能范围内),劳动力供给量固定不变。

2、供给有无限弹性,即Es。

这时工资率给定,而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绝对值大于0。

3、单位供给弹性,即Es=1。

在这种情况下,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与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相同。

4、供给富有弹性,即Es1。

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

5、供给缺乏弹性,即Es1。

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小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

(二)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劳动力参与率的重要的变动趋势:

1.岁年龄组织的青年人口劳动参率下降。

2.女性劳参率呈上升趋势。

3.老年人口劳参率下降。

4.岁年龄段男性成年人的劳参率保持高位水平,观察不到因经济周期循环产生的变动,也不存在显著的趋势性变化。

(三)经济周期与两种劳动参与假说l经济周期:

指经济运行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交替。

l两种劳动参与假说假说说明相同点附加性附加性劳动力劳动力假说假说在经济总水平下降时期,由于衰退,一些一级劳动力处于各失业状态,此时,为了保证家庭已有的收入水平,二级劳动力二级劳动力走出家庭,以期寻找工作。

因此,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着正向关系:

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提高。

前提观点相同,即男男性成年人的劳动力性成年人的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周期不存在敏感的反应性。

这个劳动力群体不管短期工资和劳动力市场条件如何发生变化,不管是处于就业状态还是处于非就业状态,总是停留在劳动力市场中。

他们的流动表现为就业者和失业者的流动,而不表现为劳动和与非劳动力的流动。

悲观性悲观性劳动力劳动力假说假说在就业率下降、失业率上升时期,一些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但仍滞留在劳动力市场而许多二级劳动力对寻找新的工作机会的前景持悲观态度,因而宁愿退出劳动力市场而不愿作为失业者。

因此,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着反向关系:

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下降。

一级劳动力由中年妇女组成,与经济运行周期存在敏感反应。

二、劳动力需求定义:

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下愿意并能够雇用的劳动量。

根据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的不同取值,可将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分为五类:

1、需求无弹性,即Ed=0。

2、需求有无限弹性,即Ed。

3、单位需求弹性,即Ed=1。

4、需求富有弹性,即Ed1。

5、需求缺乏弹性,即Ed1。

三、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

(一)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由劳动投入的增加所引起的产量变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边际产量递增阶段。

第二阶段:

边际产量递减阶段。

第三阶段:

总产量绝对减少。

(二)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

(一)劳动力市场的含义广义的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所有者个体与使用劳动要素的企业之间,在劳动交换过程中所体现的、反映社会经济特征之一的经济关系。

狭义的劳动力:

指市场机制借以发挥作用,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机制和形式。

是广义劳动力市场交换关系的外在表现,是实现劳动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

(二)劳动力市场的静态与动态均衡(三)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1.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2.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3.充分就业五、人口、资本存量与均衡工资率

(一)人口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1.人口规模2.人口年龄结构3.人口城乡结构

(二)资本存量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三)人口、资本存量与劳动力市场均衡第三节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工资水平与工资结构一、均衡价格论的一般原理及工资决定均衡价格论:

是说明通过商品供给与商品需求的运动决定商品价格形成的理论。

工资:

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即劳动力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一致的价格。

二、工资形式1、福利支付以劳动为基础2、法定性3、企业自定性和灵活性1、工资率2、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3、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第四节就业与失业一、就业总量的决定

(一)总供给、总需求与均衡国民收入总供给总供给=各类生产要素供给的总和(劳动+资本+土地+管理)=各类生产要素相应的收入的总和=消费+储蓄总需求总需求=消费品需求+投资品需求均衡国民收入均衡国民收入=总供给=总需求=消费+储蓄=消费+投资

(二)就业总量决定二、失业及其类型定义:

指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在问题或结构上的失衡所形成的,具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要求的劳动者处于没有就业的岗位的状态。

类型:

三、需求不足性失业需求不足性失业形式对策1.增长差距性失业2.周期性失业1.依靠市场自身的力量无法实现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均衡。

2.刺激总需求及扩大有效供给是解决需求不足性失业的根本方向。

四、失业的度量和失业的影响1、反映失业的指标:

失业率失业持续期失业的影响:

1.失业造成家庭生活困难。

2.失业是劳动力资源浪费的典型形式。

3.失业直接影响劳动者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五、政府行为和劳动力市场

(一)政府支出政府支出包括各级政府的支出的总和,主要分为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两类。

(二)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要素(三)就业与收入的宏观调控对就业总量影响最大的宏观调控政策,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收入政策。

1、财政政策:

指政府运用财政预算来调节总需求水平,以促进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的一种宏观经济管理对策。

内容:

通过增减政府税收和预算支出水平来调节经济。

类型: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2、货币政策类型: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3、收入政策

(1)收入政策及其作用含义:

作用:

有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

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有利于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差距,限制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及其危害。

(2)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基尼系数(3)收入政策措施1)调控收入与物价关系的措施。

2)收入平等化措施。

(员工关系ppt)(劳动关系)(员工关系管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